买茶就如买衣服一样,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合不合身,喜不喜欢。在如今相对混乱的茶市中,普通饮茶者想找款好茶,或者在几款茶中辨别出较好一款,都是不易的。

茶从其生态,生长,制作,经过很多复杂步骤。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长时间研究,是很难对茶有所了解。再说喝茶,是味蕾长期记忆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喝懂的,品茶可谓是用茶养出来的。

品茶是一门极深的学问,但对许多普通茶友而言,只想喝杯合宜的茶而已。但要喝质量好价格合理的茶,又必需会鉴别才行。任一款茶大致都是从其色,香,味三个方面鉴别:看茶汤油亮、通透、清澈的程度;闻其香是否自然,有没有杂味;尝其味,滋叶,甜、苦,回甘程度;再看叶底,肥厚、舒展、油润、弹性程度。这一品鉴方法简单可行,可以说得上适用任何一种茶的鉴别。

下面介绍一种非常简便的试茶方法给茶友。准备几个通透大小适宜的玻璃杯(可鉴别一款茶,或几款不同茶同时对比),将适量的茶投入,沸水注入,约五分之四水位。

观察:

1.茶叶舒展快慢程度。茶叶舒展越快茶就越好。

2.伸缩度(茶叶未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对比度)。伸缩度越大茶就越好。

3.看茶汤。茶汤越通透、油亮、清澈,茶就越好。

4.闻香。香气越自然并没杂味,茶就越好。

5.品味。浸泡5分钟可试其味,滋味越厚,甜、苦平衡,回甘强而持久,茶就越好。

6.看叶底。叶底越肥厚、油润、富弹性,茶就越好。新茶友刚开始时,最好用2款以上的茶作对比。熟练后,就算单独试一款茶,都会清晰。

用通透的玻璃杯,可集看茶叶舒展快慢,伸缩度,茶汤,叶底及试茶于一身,省时省力。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既直观又容易;既客观又准确。

cy260.COm小编推荐

武夷岩茶与三教文化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著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故事,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典故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武夷山道教与武夷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蕴含和营造的恬淡静美的高远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静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从品饮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如何辨别紫砂真伪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周伯娟在认真制作紫砂壶。资料图片

杨聘号茶庄为庆祝字号百年盛事,将于10月21日在新会龙泉酒店大厅内举办百年杨聘号茶友会暨紫砂壶制作展。

本次活动不但邀请国家级工艺师现场制作紫砂壶,还即场和茶友们进行关于紫砂原料真假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紫砂原料被揭发多为化学合成后,市民对于真假紫砂原料难辨,致使害怕购买紫砂产品,为此杨聘号茶庄在本次最盛大的茶会上邀请国家级工艺师周伯娟女士和谈剑锋先生莅临现场制作紫砂壶和紫砂原材料真伪的解答交流。“现在市民对于真假紫砂原料存在着许多不清楚的状况,想要最直接更深入了解,与这方面专家面对面交流最好不过。”杨聘号负责人林先生表示,邀请专家到场,通过答疑和深入讲解,能让市民更全面了解到如何辨别真假,如何欣赏其价值,对市民了解茶文化有更大的促进。

据悉,除了本次要求国际级工艺师现场制作紫砂壶和交流外,还将展出上百件国家级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作品,供爱好者欣赏。当天还要求佛山书画院院长现场作画,对前八名购买紫砂壶者将赠送院长亲笔作画一幅。为增加现场气氛,杨聘号特邀了云南山区采茶的小妹小哥到现场唱采茶歌助兴,让茶友们亲身感受茶文化原始的魅力。

为能让广大茶友相聚一堂,本次杨聘号茶友会暨紫砂壶制作展诚心邀请五邑地区对紫砂壶感兴趣或有研究的志同道合人士前来参加,可到杨聘号五邑地区各分店索取邀请函,场地有限,先到先得。

关春苑

好茶的感觉


对于茶,无论是刚刚接触,还是身经百战,只要你是真正的好茶之人、爱茶之人,我相信你就必会有好茶的感觉。这好茶的感觉是不能用数据来规定的,不是它含多少多少茶多酚,含多少多少维生素就能定它是好茶,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就以最熟悉的龙井为例吧。用眼睛去欣赏一下,黄中嫩绿、油亮而饱满,对,这是好茶,但不全是好茶的感觉,你看吧,看那一片一片小小的叶子,仔细看,对,一个一个小小的山丘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春风正在亲吻娇嫩的新芽。下雨了?不怕,这春雨是春风唤来的母乳,勃勃的生机。再闻闻吧,如兰的香气掩盖不住的是早春晨露的气息,无味之味乃谓真味也。哦?这样肯定是不够的,拿起一片茶叶,在手中碾一下,“喳、喳”的变为粉末,听听吧,这不仅是脱水好的茶才能发出的声音,惊蛰了,虫儿伸着懒腰,活动着冻了一个冬天的腿,难免不会把声音留在茶中。泡泡尝尝?清新爽口,先苦后甘,回味无穷?这是希望,可遇不可求,但尝出的味并非著名的火味而是炒豆味它就一文不值了?非也,非也,你怎知这炒茶新手今后就不会磨练成一名炒茶名家呢?就算他没有这个天赋,这茶也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作品,我看也一样可以称之为好茶也。茶,是上苍给予我们中国人的极大恩惠,也是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劳动成果,是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所以好茶的感觉,要用心去感觉。

性本好茶


以茶代药自古有之

常饮绿茶的老年人比同龄人行动更灵活,日常自理能力衰退更慢。这是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人员对超过1.4万名65岁以上老人随访3年得出的结论。

茶能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都认为日常的真理,是一种生活常识,这在一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南朝宋时,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饮茶益寿”;又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素不知药,性本好茶。”于是宣宗特意赐茶50斤,并将其饮茶之所命名为茶寮……

由于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所以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后来深为僧众信服。饮茶风尚受到了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寮、茶室。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饮茶的风尚。

佛教讲求普度众生,以解除众生的苦难为己任,消灾治病也是途径之一。据从各类文献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共有210多位僧医或通医之僧人。在他们形形色色的治病方法中,就有茶的应用。再如《茶谱》一书云:“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论药,服之。”

当然,种种关于茶的应用的记载,其实说的都是绿茶,因为其他五大茶类的出现,都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

以茶养生学会辨别

泡一杯山峡云雾绿茶,刚开始它的汤色是碧绿清亮的,将这杯茶放在常温的环境中,它的汤色会逐渐发生变化,10小时、20小时、30小时、50小时以后分别对应不同的汤色,首先是浅绿,然后深绿,再然后从黄、橘黄、微红、深红、浅褐、红褐、深褐等,最后变至黑色。伴随着颜色的变化茶汤中还会出现不同的混淀物,这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等发生反应。绿茶汤色的变化,说到底是绿茶“被衰老”的过程。

如果将这杯山峡云雾绿茶喝进人体中去,那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知道,人体内性质如氧气的“坏分子”无处不存,正是这些“坏分子”不停的骚扰正常的细胞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病变,绿茶茶多酚物质与这些“坏分子”正好是一对欢喜冤家,它们像一对正负电子一样结合在一起,然后即被正常的人体细胞排出体外或边缘化,这就是绿茶抗衰老看得见的过程,形象化的解释,这一过程有点像中国象棋中的“丢卒保车”的招数,也是咱们常说的“舍小我保大我”的具体体现。

目前绿茶已成为最流行的抗衰老保健品,但也不能盲目跟从,比如,绿茶护肤品效果不错,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B、E等配合,能补充水分、紧实肌肤,但要注意的是,茶多酚在空气中易挥发而丧失其抗氧化作用,所以此类护肤品,尤其是面膜,以当年的新茶制品为最好。

对茶饮料也要仔细辨别,有些茶饮料,色素(让你疑似茶颜色)、塑化剂(让饮料起泡,疑似有茶的原重感)、糖精(增加口感),和水加在一起就成了“茶”饮料,其中没有任何与茶有关的原料。

看来,茶的保健效果好,但享用起来还得自己泡啊!陈曦供图

好茶总在入口时


一日同有缘人喝茶。席间有人问:“这茶可泡多少泡?”

我说:“善泡者,十几、二十泡。不善泡者,随便也能十泡有余。”

有人又问:“究竟哪一泡茶最好?”

我并未立刻作答,看着面前这壶茶,心中琢磨着:

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

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

其实,每一泡茶都好。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

有人说:“五十年。”

“不对!”

“四十年!”

“三十年!”

佛祖都摇头说:“不对。”

弟子们非常不解,便问道:“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

佛祖微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人生只在呼吸间。”

人生只在呼吸间,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生观,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现在,就不能珍惜今生;不能拥抱现在,也就无法拥抱未来。究竟哪一泡茶最好?其实,每一泡茶都好。因为,好茶总在入口时。

高山为何出好茶


古往今来,中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新创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为什么出好茶呢?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高山茶的品质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的缘故。所以,我国的许多名茶,以山名加云雾命名的特别多。如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浙江的华顶云雾茶,湖北的熊洞云雾茶,安徽的高峰云雾茶,江苏的花果山云雾茶,湖南的南岳云雾茶等。其实,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据考证,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南部的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高山出好茶的奥妙,就在于那里优越的生态条件,正好满足了茶对生长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一是由于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销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在这种情况下,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绿茶品质的改善,十分有利。

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别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是香高味浓。

3、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降低0.5摄氏度。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现代科学分析表明,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从而使茶叶的浓涩味减轻;而茶叶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含量却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某些鲜花的芬芳香气,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许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气,其道理就在于此。

从上可见,高山出好茶,乃是由于高山的气候与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制作时工艺精湛,那就更会锦上添花。当然,只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度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质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备了高山生态环境的地方,同样会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对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调查表明,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海拔200-600米之间。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由于气温偏低,往往茶树生长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这种茶树新梢制出来的茶叶,饮起来涩口,味感较差。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如今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有好茶喝”与“会喝好茶”,都代表着一种闲逸自在的生活方式。可见,“快起来”容易,“慢下来”却很难。

据说,韩国人十分热爱喝咖啡。每年韩国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约3亿个。星巴克为了推行环保的理念,将外带盒子作为花盆,培养盆栽,星巴克免费赠送种子。这无疑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从以上的资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星巴克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反应出了人们生活节奏之快。因为匆忙,因为没有闲暇时间,因此,更多人选择了外带咖啡。而茶却恰好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甚少看到外带茶饮的。

品茶,需要有不紧不慢的时间,需要有耐心,因此,我们不可用喝咖啡的心态来喝茶,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健康,更无法品出茶中的滋味。

品茶之乐趣,或许不在茶具的艺术上,或许不在于泡茶用水的特质上,或许更不在于茶叶的好坏上。仅仅因为在这一小段时光中,我们内心收获的欢愉与偶然的悸动。

品茶之时,正是我们身心放松之时。在这一小段的品茶时间里,暂时忘却了种种烦恼与忧愁,让我们的心与压力绝缘开。

品茶之乐,留存在永恒的时光里。

无心处处皆有好茶


茶席上,席主特备一泡古树茶和一泡台地茶。

席主奉上一杯茶并示意:“请喝茶。”

茶客喝下茶汤,席主说:“古树茶天生地养,前人惜之敬之,山林精华、世代福惠,日积月累于其中,茶汤自然醇和、香韵沉稳。”

席主奉上另一杯茶,茶客喝下。席主说:“台地茶人工养育,今人栽之培之,天地灵气、劳作辛勤,日积月累在其间,茶汤青涩醇厚,香气上扬。”

茶客问席主:“那是古树茶好,还是台地茶好?”

惟俨禅师指着一棵枯木问弟子:“是枯萎好还是茂盛好?”

一弟子说:“茂盛的好。”

禅师摇头:繁华终将消失!

另一弟子说:“枯萎的好。”

禅师还是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一小沙弥答:“枯萎的让他枯萎,茂盛的让他茂盛好了。”

禅师说:“对!万物皆应顺其自然不要执着,这才是修行该持有的态度。”

茶,本就是各有各的好。

人,何必固执己见非一不二。

喝茶随缘随分,无心处处皆有好茶。

生活随遇而安,无心日日皆是好日。

如何品好茶香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何尝不是这样,从学语的幼童到年富力强的青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做事低调,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在喧嚣的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蔡昌敏: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九月的下午,田心说下午要同茶业复兴的几位茶友同品“禅茶”,让我甚是惊喜。前一天,我们刚拆封了一件完好的2006年公司生产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从看到外箱的第一眼起,亲切感犹然而生,我和张筱源二人,不约而同的追忆起当年制作该产品的种种画面。我们当年的生产厂位于中苜蓿村原巫家坝机场旁边,我当时任压制车间主任一职,对该批产品全过程的生产体验颇深。

“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是2006年上半年生产的,因加工工艺要求特高,包装工序繁琐,生产周期较长。印象最深的压制工序来看,生产该系列产品的员工都是经过特意考核挑选出的车间优秀技术骨干,专门组成了“禅茶”生产小组。生产期间,各位员工连进车间,更衣、洗手消毒,均有专人监督,严格操作。加之我们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每天均会到车间对各个工序进行督导,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更是加重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各自对负责的每道工序严加把关,小心翼翼。

禅茶礼盒从包装设计看,用“高大上”来形容一点不过。包装盒集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做工精细,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气。该套茶品共6600套,每套净含量1600克,其中含一个500克饼,350克砖,250克沱,400克金瓜和100克迷你小饼,每个饼、砖、沱、瓜上均有编号,还有阮殿蓉董事长的亲笔签名在内飞上。加工工艺特考究,品质要求极高,常规的饼、砖、沱型尚好控制,单400克金瓜茶来说,全手工蒸压、揉捏、捆绑,要求瓜茶的每个弧面均匀饱满,瓜茶之间高矮一致,是最考人的一个工序之一,工艺复杂,产量低,周期长,非常熟练的工人每天也做不了多少。另外,瓜茶的干燥工序也较为考究,周期同样比其他产品要长,我脑海中一直留着6600个金瓜禅茶的生产画面,布袋,绳索,同事们长茧的手,亲切的脸庞再次我的脑海。

到了包装工序,包装工人除按要求消毒外,包装全过程佩戴专用手套作业,对禅茶的生产可谓用心、用情。每套产品都要查找好统一的编码,找对每套包装物对应的内外包装,一一对应好各套包装的编码做好材质检验,再对应好产品的编码,包装好后对应编码装盒装箱。外箱上同样标注对应的内置编号,再顺序编写件号,专人负责检验完毕,开始封箱打包,方才入库。最终实现了该系列产品从原料选用、筛检工艺要求、压制成型制作,棉包装箱发货的全过程可追溯。根据编号可追溯到各个工序的加工责任人,细节处无不渗透着六大茶山公司质量决定成败的企业理念。

品鉴开始前,我们可爱的田心问我要不要更衣,我先是一愣,后仔细想来,被她从容认真的做事风格感动着。8年前我见证了禅茶的诞生,目睹了她的婴容,但未有缘尝深层次的与之接触。8年后我有缘再睹芳颜,可能是命定的机缘,可能是种福分,更何况此茶乃神圣之品,是专供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我觉得她充满了灵性,能品饮禅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恩,自豪,充满着无限的爱意、赞赏。据说,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故我们要品茗如此圣洁之物,是应更衣、静心的。

我和田心更换好公司茶艺服后,品茗随茶业复兴对阮总的采访同时开始了。最先开泡的是500克禅饼,该饼选用易武正山过渡型乔木古树为原料,饼型圆润周正,压制稍紧,条索肥壮显毫,墨绿色的茶菁已悄然在褪,色泽正泛红润,冲水后香气飘逸着散开,金黄蜜亮的茶汤一出,顿觉好茶,细品来,幽香迷人,汤水甜滑,协调性完好,不可挑剔。20余泡后不忍舍弃,为留时间品饮余下几款,不得暂时搁置,更换器具继续下款禅品。

350克禅砖和250克禅沱均是采用攸乐山大树茶为原料的,我单开了350克的禅砖来品饮,此茶条索整壮显毫,色泽转灰尚润,水入茶后,陈香初显,汤入口中醇厚饱满,汤质糯化,生津回甘,杯香持久,滋味较上一款丰富。同样持久耐泡,再次搁置,更换器皿。

剩下的400金瓜茶和100克迷你小饼同是选用原思茅一芽一、二叶特级茶为原料做的。由于我个人对金瓜茶成型工艺之艰辛甚是了解,怜爱之心不忍去破坏其型,故开了100克迷你饼来品饮。该茶饼小巧迷人,芽叶满覆,苗峰紧秀,银毫突显,压制松紧适度,是外型最好的一款,受世俗的偏见,她冠上思茅茶的帽子,起初是我们不看好的一款,没想到她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参与品饮的我们着时对思茅茶刮目相看了一回。沸水刚浸入茶身,在座均闻见茶香,入口毫香凸显,茶汤饱满醇厚,生津回甘持久,唇齿留香,经20余泡茶气不减,喝后筋络通畅,身体发热,微微冒汗。茶业复兴的李扬好像意犹未尽,特意向阮总要一泡干茶带走,要再次细品,我个人亦有种“尘心洗尽兴难尽”的感受。

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禅茶的生产场景还历历在目,对禅茶的品饮是第一次,也是饮茶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这一次的品饮虽是“更了衣、静了心”,但喝后仍是回味无穷,各种滋味,相信我与禅茶的茶缘不止于8年间,她优质的原料,清洁化的加工工序,严格的质量标准为她的品质保驾护航,决定了她未来的陈香基础,我期待着下个8年或更多年后的惊喜,禅茶意在通过茶结善缘、增法缘、续佛缘,缘分亦可能是福分。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于我而言,可以更自豪的说“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您所不知道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以我国以茶为祭,是在以茶待客,大致是两晋以后逐渐兴起来的,最早文字记载见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齐武帝生性节俭,他曾下昭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四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选最好的茶叶。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如今各地的茶祭活动就是把人们的期盼转化为现实的有效举措,可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树立更高的目标,从而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千百年来各地区流传着谷雨节前举行茶祭活动的习俗,仪式庄重,和宗族文化、民间歌舞结合,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盛大庆典。窗体顶端

为您讲述云南大理的茶马古道


一队队托着茶叶的马帮行进在古集镇中、一桩桩皮毛生意在火热交易11月28日,随着中瑞合作项目沙溪复兴工程一期的完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世界濒危建筑沙溪寺登古集镇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来自瑞士的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施密特教授在考察完项目实施情况后说:这是我见到的世界濒危建筑实施抢救修复最好的工程,我要感谢为此作出贡献的中瑞双方所有的工作者,是他们让茶马古道上的古集镇重放光芒。

沙溪寺登古集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从这座古集镇向西可进入博南古道和永昌古道;向南经大理州、楚雄州进入五尺道;向北经丽江西昌进入四川。唐朝以来,沙溪寺登古集镇又成了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布匹和西藏地区的皮毛、麝香、贝母、虫草通过马队的托运在这里进行着交易。据居住在该古镇的68岁老人欧阳成玉介绍,沙溪寺登古集镇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初期,由于214国道公路的改道建设,沙溪寺登古集镇便开始衰落下来。2001年10月,沙溪寺登古集镇作为连接西藏、云南、四川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驿站,有完备的古戏台、供来往于青藏高原商贾马队歇息的客栈、寺庙区和防御性寨门,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列入遗产名录的当时,寺登古集镇的古建筑保护状况令人担忧,整个遗址面临着整体衰败、无意破坏和改造等诸多因素的威胁。2002年8月,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签定备忘录,共同组织实施沙溪古集镇保护项目-沙溪复兴工程。整个工程包括六个项目:古集市恢复、周边村落保护与开发、生态卫生、沙溪可持续发展、脱贫与地方文化保护、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等。

有好茶就有好心情


有好心情就有好茶

其实我认为茶禅跟行禅是一件事情,为什么?我喝茶的时候,念念分明地喝茶,我对茶的香气,我对茶的味道,所以你想想看,我们的鼻子闻到茶的香气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国,修茶禅特别容易成就,为什么?中国的茶超过一万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产茶像中国茶的品种这么多的。所以你对每一种不同茶的香气的觉醒,鼻子觉,鼻子做佛了;舌头尝到不同茶的味道,觉醒了,舌头做佛了。

我觉得我们在禅茶,事实上在台湾,我们在禅茶的教学上,我一直在尝试着要去沟通一个观念,因为在台湾有很多人在讲究这个茶艺,日本人是讲究把茶道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文化仪轨的演练手段,可是我在台湾,我比较希望大家享受的是什么?是有一种禅修的底蕴,来享受喝茶的趣味。

也就是说,比如说有一些老师,他们可能在泡茶的时候,他手艺手法非常的漂亮,比如说泡什么盖碗茶,就一定要什么兰花指,弄得很漂亮的手势,然后这个杯子还要怎么双扣、捂扣,还有很多的手法。可是我平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跟学生做教育,我用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泡茶方法,叫简易泡茶法,就是茶具很简单,就地取材,比如说你有一个盖碗杯,你有一个普通的杯,茶往这个杯子里面这样一放,我觉得一样都是可以泡出很好的茶。

我把禅茶分成三个层次:茶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说你能了解这个茶性,知道这个茶怎么样的情况之下,怎么样的茶具配合它可以泡出很好的一个茶的香气来,茶的甘味来,可是我觉得这个是比较世俗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说我透过喝茶这件事情,透过茶事的进行,来摄心,把心收敛起来,让它能够进入一种很宁静的氛围,这两个层次都还是在禅茶的前行,就是说我们要进入禅茶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准备的阶段而已。

我们真正要讲禅茶的时候,师父的一句话就很经典了,“有好心情就有好茶”。我们有一个韩国的禅师,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师父,这个师父会画,会写字,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是他讲话,对话之间有机锋。他曾经送我四个字,叫做“至水无味”,就是最好的水没有任何味道,那这个无味你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无味——至水无味。他的书法作品在韩国也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

这个是殊眼禅师的字,它很好玩,它很简单的,因为它是文殊的殊,所以他就画一个眼睛,下面写一个文殊的“殊”,所以殊眼禅师他有自己的一个很特别的落款。他就是这样一个茶杯、一个茶碗,然后两笔,一句话“一碗茶,无量佛”啊!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一碗茶,无量义”呀!就是你深入的话,这里面有无量的禅机,有无量的加持在里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教您辨别好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