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刚过,我和同事张凯通过边喝茶边聊天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积怨较深的邻里纠纷。这起纠纷的化解,使我深深认识到:在农村,成功调解纠纷不一定非要宣讲多少法律法规知识和大道理,更多的时候,是要求基层综治人员了解掌握民俗世故,功夫有时就在茶香外。

家住徽州区洽舍乡的马某和罗某住房相邻,平时邻里关系和睦。但近年来随着罗某家门前那棵樟树慢慢长大,树根生长蔓延到马某家地基下,两家关系有所变化。马某认为老树“过界”影响自家房屋地基的稳定,要求罗某砍去老树,而罗某觉得老树生长了好多年,且在自家门口,不愿砍。双方争执不下,关系越来越僵,大有大打出手的趋势。为化解矛盾,我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乡调解室进行调解。

谁也没有想到,双方当事人一进乡政府就掐了起来,相互指责对方不讲道理,且情绪越来越激动。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说道:“你们不要急,跟我来。”于是我将他们引入调解室,并为他们沏上两杯清香扑鼻的热茶,“这是今年新出的黄山毛峰,味道不错,你们尝尝。”一句话,一下子缓解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紧张气氛。接着,我以聊家常的形式,促使双方回忆以往邻里间互相帮助的一些往事,“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还是隔壁邻居,互相体谅一点啊。古人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既然有幸成为邻居,就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你们以前不一直做的不错嘛,难道就要为这件小事伤了20多年的老关系?”见他们情绪有所稳定,我又给他们续上茶,继续说:“老树的根系确实影响了马家的房屋地基,但也不是一定要将树砍掉啊,你们一起把蔓延到地基下的根系砍去不也行吗?这样大家都没什么损失。”

就这样,在黄山毛峰的茶香里,我和双方当事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抑或是情同手足的一家人,一起喝喝茶,说说心里话。茶过几泡后,双方想起过去的情谊,都露出一丝悔意。马某爽快地说:“我没意见,只要不影响到我房屋的地基就行。开始时是我情绪急躁,我有错,老罗,我道歉。”罗某听了态度也缓和下来,“我也有错,不够心平气和。这么多年邻居了,什么事不能商量着办,非要闹开了?我服从政府安排。”就这样,短短半小时,在淡雅的茶香中,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这么多年的基层综治工作经验告诉我,通过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室里喝喝茶、聊聊天,往往能让许多矛盾纠纷就如同沸水泡茶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其实,对于和我一样的基层调解员来说,化解各类日常矛盾纠纷并不需要什么物质条件,关键是有一颗为民的心。

扩展阅读

功夫茶源流


写文章提到闽南功夫茶,拿不定主意到底用“功夫茶”还是“工夫茶”,顺便查证一下两个词语的区别。原来,网上也是一片混乱。依《辞海》,二者可以通用。习惯上,潮州地区多用工夫茶,闽台地区多用功夫茶。

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并非品茶方法,而是茶叶品种。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从早期的史料看,武夷山、漳州、潮州于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功夫茶。民国初年徐珂汇编的《清稗类钞》提到功夫茶流行区域:“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其实,受闽粤影响,台湾也流行功夫茶。连横《雅堂先生文集》云:“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洲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功夫茶的流行,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乌龙茶的发明。绿茶不是这样品尝的。茶史专家多认为,乌龙茶制作工艺于清初发明于武夷山。很可能,品尝乌龙茶的功夫茶艺也起源于武夷山,然后传播到闽南、潮汕和台湾。在大约两个世纪里,武夷岩茶是各地功夫茶艺的首选茶叶。清末民初,各地都在本土发展出了替代茶叶,闽南人喝安溪铁观音,潮汕人喝凤凰单枞茶、台湾人喝冻顶乌龙。

功夫茶以精细讲究著称,把中国民间茶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奇怪的是,始作俑者武夷山倒不以功夫茶知名。10年前,我去武夷山采访,所至村落,人们都用粗糙的大瓷壶和大碗喝茶,毫不讲究。难怪闽南与潮汕地区都不大承认武夷山为功夫茶祖地。

功夫茶具“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前些年,笔者有幸到了一趟粤东,所到之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的都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功夫茶,至今回想起来,仍“茶”韵犹存,遂“作文以记之”。

这功夫茶的“功夫”所在,首先是讲究“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活泉为佳,火以猛烈为上,茶以乌龙茶为适。入壶须三分之一茶末,因末少不香,末多苦涩。泡沏技法大致有“高山流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而且,须有一套南国特色的茶具。看到这些美妙绝伦的功夫茶具,我不惜囊中银钱,破费一番,觅到了功夫茶具四件宝来。

功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功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广东枫溪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可见古今艺人、茶人对功夫茶具倾注了多么诚挚的匠心!

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著成品茶香气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类似的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茶香入室


日渐入冬,

一杯好茶

最是温暖人心。

虽说喝茶是桩寻常小事,

茶汤之所以香、甘、醇,

其实与水、与茶器、

与场所氛围

有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喜爱品茶的人们,

在家中收拾一间茶室

或布置一方茶席,

通过适度的装饰

与合理的搭配,

渲染一番趣味与美感,

即使并不精通茶艺,

也能将一杯茶,

喝出百般滋味。

11月对于习茶之人来说,是个忙月。天气渐寒,又到开炉日了。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仿佛有了温暖春意。

陋室也享茶

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多多少少对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有所感触,对流派众多的茶道也怀有敬畏之心。喝茶若是喝得讲究,要有好水、好茶、好器,还得懂烹茶、懂品茶,有心研习茶艺的话,可谓“茶海无涯”。

但是实际上,享受喝茶这件事,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与巨大的投入,最要紧的是慢下来,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角落,好好拾掇一下,即使是在陋室之中,也能坐拥沁人心脾的茶香。

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不尽相同,居家品茶的场所与方式也因人而异。有条件的专门开一间茶室最惬意,空间不足的也可以设一方茶席。再不济也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套合用的茶具,像是泡茶用的壶、饮茶用的杯或碗、贮茶用的罐或盒,加上辅助的茶巾、茶针、茶荷等等。有时间的话,到处走走看看,也许就能淘到自己的心头好,然后坐下来,泡一壶茶,慢慢地品。

茶室与茶席

举办茶事的房间被称为茶室。作为茶室的房间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唐朝以前,人们饮茶都是席地而坐。如果是正规习茶的话,茶室内应设有壁龛和地炉。整个茶席的色调以席面的色彩与纹理为基础展开,若是以原木或者大理石的台面作席,上面可以什么也不放,也可以辅以布、丝、绸、缎、葛等材质的茶巾,与竹草或荷叶编织的铺垫搭配,其纹理应与房间的其他装饰物构成和谐的组合。

早在宋时,人们就已将茶席置于自然之中。在花园或露台上设茶席,喝茶的环境与氛围便与在室内时截然不同。当然,设在室内的茶席,也可以有取材于自然或表现自然的艺术元素环绕周围,比如与茶艺共称“四艺”的插花、焚香与挂画。从现代家居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花卉盆栽、字画挂轴、屏风、布帘、竹匾,还是陈列古典工艺品的博古架与古乐器,都是为了营造茶室空间的别致雅趣而设。此外,茶室的设计还包括席面的布局与装饰、茶具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茶点的选择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茶室的空间可以有一个主题,通过各种道具的渲染与点缀,将茶事的仪式感烘托出来。

Q1.通常而言,多大的桌子适合用来作茶席?茶室的装饰色调上有何讲究?

A:茶室的茶主人位置与客人的距离,也是传达滋味的距离,不宜太远,因此茶桌宜小不宜大。茶室的色彩以最基础、最安全的大地色系为好,例如麻布、竹器、木器、陶器,都会与茶的气场很融合。

Q2.在家里设茶席,有哪些必备的茶具?

A:我比较习惯在家里采用干式茶席,壶下会有壶承,旁边放有茶巾、盖置、茶针、茶则。此外,还需要水盂来装洗茶水及茶渣。其实,初习茶道并不需要专门购买成套的茶具。有时候,我会用四处旅行拣来的石头或是小玉件来当茶针架,甚至拿植物盆景的底托来做壶承。

Q3.茶室中摆放哪些家具更合用?有哪些装饰物可以放在茶席中增添饮茶趣味?

A:想要让客人品茶有滋味,首先是要让人坐得舒服。有时为了美观采用和式桌椅,会让客人越坐越累,就无法专心品茶。家中的茶室不比外头的会所,我建议避免丝绸与水晶灯之类的闪亮物件,更多地使用自然元素与清雅的颜色,在柔和的基调下用小而精致的瓷器、玉器来加强茶席的细节,比较不会流于纷杂。在不懂插花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家中盆景剪一段小巧的植物花卉,插在桌边增添趣味。夜晚招待客人喝茶,我通常会点上蜡烛,关掉顶上的大灯。这样与朋友相聚时也会具有幽静茅草屋般的怀古情调。

茶香遍成都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

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近代饮茶方式和功夫茶艺


近代饮茶方式主要有三:

一是盖碗式。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宫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

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朝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功夫茶艺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相当讲究。这不但是他们工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享受,也是他们交际往来的一种工具,更是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茶语·茶香·茶文化


我们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我们的茶生活,细水长流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茶罢归来香满身


萝月弄琴松风煮茗,蕉雪悟画竹雨催诗

无论是在装修典雅考究的茶馆茶室中喝茶,还是在居家陋室或瓦屋纸窗下喝茶。无论喝的是哪种茶,最让人难忘的是饮茶时的悠悠茶香。

哪一次一啄一饮的品茶过程中,茶意、茶味、茶趣不是由闻到茶香精神一凛开始的呢?貌不惊人沉睡在梦里的茶叶,打开茶盒盖子时,淡香已悄然袭来。那淡香,若有若无,却让人心生敬意。香不在多,可这是来自大自然里本色本真的香啊!接下来,茶叶被轻轻一投,入杯内壶中,就开始了美丽生命复活与再生之旅。从滚滚沸水缓缓注入,与茶叶相拥的那一刹那起,茶叶就被唤醒了!同时被唤醒的,是茶淡雅悠长的香味。那茶香,在茶气从壶中弥漫开来时,我们就闻到了;在茶艺师让我们“闻香”的过程中闻到了。那茶味,更在我们一杯杯细啜慢饮中闻到了。不!那妙不可言的茶香,我们闻到时,她早就潜进我们灵魂深处去了!

哪一次的饮茶没有被茶香所陶醉呢?那氤氤氲氲的茶香里,有青山的秀,有白云的净,有清泉的甘。那飘渺的茶香里,有阳光的暖,有清风的柔,有雨露的洌。那隐隐约约的茶香里,有诗情画意的香,有佛禅的自在香,有仙道的逍遥香。茶香起时,清心爽目;茶香浓时,沁人心脾。怡然自得喝着茶时,茶香入嗓、入腹、入心,茶香充塞着室内屋间。那时,敞开心怀,放下心事,谈笑风生中,茶香人也香,茶香话也香,就连那翩翩飞扬的思绪和想法,也全都是香的。那茶香,难也道尽说完的至香啊!

我虽不是“萝月弄琴松风煮茗,蕉雪悟画竹雨催诗”的幽人雅客,但爱茶的我,却次次饮茶醉茶香,茶罢归来香满身!

难忘那缕茶香


回到家后,我打开小罐子,惊喜地发现:盛师傅装给我的,是“老龙井”。即便当时西湖龙井已集中上市,但如此等级的“老龙井”,至少还要卖2500元一斤。他的这份心意,让我十分感动。闻着缕缕茶香,我思绪万千。

我与盛师傅不过是一面之缘。三日来,他虽一刻不停地忙着炒茶,却从没怠慢过我。每当我从外面回来时,他都会问我:“渴不渴,要不要泡杯茶?”他总是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回答我的每个问题。

4月3日晚,盛师傅家中来了一拨上海客商,说是朋友介绍来的,要20斤中等“龙井43号”,明天来拿。20斤干茶,相当于盛家这几日所有的产量。于是,盛师母临时添菜,热情招待客人,盛师傅也给出了底价。大女儿还根据客商要求,订了40个狮峰龙井高级包装礼盒。

第二日下午,上海客人来了,结果还带来了从别家收购的12.5斤干茶:“盛师傅,我们急着走,你们帮我包好。”盛师母有点失望,有点生气:“说好买20斤的,怎么就变成7.5斤了?而且,都要我们来包?”

这时,盛师傅关停炒茶锅电源,放下了手头的活:“好了,别说了。赶紧包吧,他们等着赶路的。”即便多了我这个帮手,包好20斤茶叶,也花去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因为地方小,大家不得不站着作业,真的很累。

我问盛师傅:“你对每个人都这么客气?”

“来者是客。我们是龙井人,代表着龙井村的形象。如果总同游客闹架儿(吵架),或者宰客,最终游客不来了,受影响的还是我们龙井人。这次上海客人只在我们家买了7.5斤茶叶,也许下次就会多买些呢……”

他的这番话,如同“老龙井”的那股浓香,深深地沁入我的心脾。

功夫茶茶艺的传承与特色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饮工夫茶是潮人热情待客的一种风习,有"客来茶当酒"的雅俗。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潮人在长期饮工夫茶交际礼尚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礼规,无论是对主人,还是对客人来说,都有一番讲究。

先就主人而言,潮俗工夫茶盘上惯放三个小茶杯,这是从俗语"茶三酒四秃跎二"演化而来的。潮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而喝酒讲究热闹气氛,以四人为宜;游玩则以二人为好,意见较易沟通。从科学角度来说,三小杯茶刚好是一茶壶的水量。故今潮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小茶杯,其用意就在此。

第一次冲工夫茶,提茶壶向冲罐里冲水时要高,并且要沿罐内边从容冲一周,切忌把开水直冲罐心,以防止冲破"茶胆",让茶香一下冲掉,这叫做"高冲".向茶杯里冲茶水时要低,以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叫做"低斟".往罐冲开水时,茶里的杂质、杂味会混和着泡沫浮于罐面,这时要用罐盖将泡沫刮掉。罐盖盖上后,再淋一次开水,把粘附在罐口罐身上的余沫冲走,这叫做"刮沫淋盖".今人讲究快节奏,忽视刮沫,而将第一冲茶水倒掉,第二冲茶水起才正式饮用,这叫做"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侮人家之意。冲茶时不能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而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冲进每个杯里,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如一,浓淡相同,以示对每个客人一视同仁。当冲到最后,剩下几点时,也要一滴滴分别点到各杯上,貌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如果水积存于罐内,则下一轮冲出来的茶水就带苦涩味,饮起来效果就很差了。

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位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它客人,然后再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茶,这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重,这叫做"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

在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手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手,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举。而在敬酒时,因酒是凉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酒越满越表示有诚意,故有俗语曰:"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变为"无茶色",此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对客人尊敬之情。否则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一个对己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之人。

以上几点是主人在冲茶时要注意的一些礼俗,而对客人来说,在饮茶时也有一些礼节要注意。当主人敬茶时,不能再三推辞不喝,俗语"茶无三拖(音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人自己端茶杯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

饮茶时,要先将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但要留些汤底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

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话不投机,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

没有名壶茶亦香


每到休暇日,把阳台当作小茶室,每每端起手中茶壶时,常常又会想起父亲当年饮用的那祖传的紫砂壶,可惜已散去不复。

20多年前结识的常州一位大姐,就承袭了父辈与紫砂壶的缘源。不久她给我一把壶,壶身通体并不太红但也不暗,用的是朱泥料;用放大镜一照壶底,见比碎米粒还要小的磷点,星星点灯似的但密度不高。按说,这泥龄也超过20多年了。壶背一面刻有“正精和雅”四个字;另一面是两位儒雅之士正在面对面品茗,十分的悠然自得和闲情雅致。这虽不是名壶,倒也是多年来传承、创作紫砂壶中最用心的一个作品。

原来有位大师送她一本茶文化书,有个故事令她久久不能忘怀:有一位禅师在寺庙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不久年年满院的菊香会飘到山脚边的村里。一个黄昏,看到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有人叹道:“可惜!这里没有了满院菊香。”禅师却笑着说:“三年后,将是一村菊香。”

这“一村菊香”的典故让她感悟,她创作了“正精和雅”为铭文的新壶,我有幸也拥有了一把。眼前的这把壶虽然不是什么名壶,但我从中感受到的紫砂壶蕴含的文化魅力,以及能够分享的创作成果。

把玩着茶壶,那显露古朴、典雅、清逸、含蓄壶品之神韵,那不艳不俗,明秀大雅,清新冷隽壶形之美,那铭文简画,壶托入境,怀糅古雅文心之修养,正是我寻觅中的情怀。不是名壶胜名壶,没有名壶茶更香。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在哪


“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费时间、精力、力气制作出的好茶。以前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但发展到现在,“工夫”基本与岩茶脱离,单指红茶了,最常见的就是按地域划分,例如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功夫茶”按字面解释,“功夫”指的是技艺、技术,“功夫茶”则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讲究的是品饮方式,最出名的莫过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

我们经常听说潮汕的功夫茶,潮汕“功夫茶”光茶具就需要十余种,最有特色就有数种,如火炉、羽扇、橄榄炭,以传统炭烧的方式来煮沸水,有时还会搭配专门的钢筷来翻动炭火。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体现在泡茶上面。从起火、烧水、烫杯,到泡茶、淋壶、分茶,虽说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要让动作干净利落且一气呵成,也不是一天两天都能成的。

如潮汕“功夫茶”里的“纳茶”这一说——把茶叶放入壶之前,得将茶叶的粗细分别开来,最粗的放壶底,细嫩的放中间,再把粗大的茶叶放在最上面,据说这样泡出的茶叶才甘苦适中且不会茶壶。潮汕功夫茶,三个杯子的规矩介绍的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性静,人多就闹了;三只茶杯置于茶盘之上,正是汉字的“品”字,有品茶的意思。也有人说是品德,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无论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看来都需要好好琢磨,才能喝到好茶啊!

赵波:聊茶记,普洱茶PK功夫茶


喜欢,和老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也喜欢,和陌生人一起品茗闲聊。

正如平日里听歌。

有时候,喜欢单曲循环,一遍一遍品味熟悉的旋律和声音。

有时候,喜欢随机播放,听一听各种知道或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的歌曲,感动于偶然发现的意外惊喜。

那些突然蹦出的好听的新歌,就像生活中偶然相遇的新朋友。

这些突然出现的有缘人,说着一口带着各地乡音的普通话,讲着天南海北的事,就像在封闭的墙上突然凿了一扇窗,窗外是五湖四海的风景。

这位朋友来自广东,汕头人。

云南人遇见广东人,话题自然就聊到了普洱茶和功夫茶。

普洱茶流行的原因,我认为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品味,朋友说。

我点头赞成。身边喝普洱茶的朋友,大致分属两大门派。

“实用派”看中。每次喝茶,都是三个人。”

“为什么是三个人?”我更好奇了,如果两个朋友见面,刚好找不到第三个人,难道就不能喝茶了吗?喝功夫茶和打麻将一样,必须人数够了才能进行吗?

“因为只有三个杯子。”

“那人不够或人多了怎么办?”

“哎呀,反正我们那里的习惯,就是三个人一起喝。一边喝茶,一边吹牛。”

朋友来自汕头潮阳区,说起话来一口地道的广东腔。来自功夫茶发源地的人,却说不清楚功夫茶的名堂,哈哈,真有意思。

不过他接下来的话,却立马让我羞愧难当。

“泡功夫茶很有讲究。先用茶壶从空中转一圈,把茶水冲到三个杯子里面,这叫‘关公巡城’。然后把茶壶在每个杯子上点一下,把剩余茶水倒完,这叫‘韩信三点兵’。”

好个“关公巡城”、“韩信三点兵”!

简短的几个字,既形象生动的勾绘出泡制功夫茶的动作要领,又巧妙的传递出潮州人对历史人物的喜好和豪放爽朗的个性!

“可以用红酒杯来鉴赏普洱茶的汤色。”“云南的普洱茶都是大叶种茶。好的普洱茶冲泡完后,展开茶渣,还是一片完整的叶子了。”“普洱茶是地道的时间味道,玩的是茶叶里面微生物转化的灵感。”……

对于普洱茶,根据多年的耳濡目染,我也可以滔滔不绝讲出很多,但是很失败,我在大脑里百度了很多遍,也搜索不到“关公巡城”、“韩信三点兵”这样绝妙的典故和词语!

刚刚还在嘲笑潮汕人不懂功夫茶,现在轮到我脸红了。

云南人讲不出自家普洱茶的典故和妙语。

普洱茶,是云南的特产,是云南的骄傲。外地人一讲起云南,就会想到普洱茶。可惜身边还是有很多像我一样对普洱茶知之甚少的云南人。喜欢普洱茶的人中,中年人偏多,年轻人偏少。普洱茶的厂家很多,能让人一说到普洱茶就能想起来的品牌却不多。普洱茶有优雅的身形、温润的口感、最具中国风的古典气质,却缺少中国风的典故和诗文。这也许是普洱茶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缺憾吧。

普洱茶,云南人尚欠你一句好诗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功夫就在茶香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