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有很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这些对朱泥的称谓以前根本就没有。

这些朱泥都是现代对朱泥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朱泥加入石黄,有的是加铁红粉,有的是加化学原料,有的在壶表制作效果,而每一种效果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是为了区别,但这样很容易让壶友混淆对朱泥的概念,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果要把事情简单化,仅仅需要把朱泥分为几种:

1.原矿朱泥。产于黄龙山的原矿朱泥,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它泥料进行调配。(本人推荐这种朱泥,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泥料特性明显,较为稳定)

2.老朱泥。老朱泥就是经过一段陈腐时间的朱泥,具有原矿朱泥具有的一切特征,区别仅仅在于成壶的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会更醇香。关于陈腐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期限,并不是越久越好。

3.赵庄小红泥。赵庄小红泥是以前练泥人对产于赵庄的朱泥的一种称谓。其特性和原矿朱泥略有区别,区别在于它的收缩率小于原矿朱泥。

4.调配朱泥。把一切花哨名字的朱泥归于此类,等将来对前三种泥料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研究这些有这好听名字的朱泥,这样会简单得多。

延伸阅读

如何区别红泥、朱泥、大红袍


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红泥,其含氧化铁量较其他泥高,在14%-18%之间。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40%之间,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

作品:《福在眼前》

“朱泥”壶主要特性有哪些?

1、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镪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

2、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前为橘黄色,烧成后红色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

3、含砂量低。和本山绿泥一样,烧制后几乎看不到颗粒。

4、收缩率高。成型较难,收缩率高达30%以上,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生坯烧成率仅约7成,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5、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大红袍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低。

大红袍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窑温约1080度,收缩比约30%。

朱剑芹泥绘梅蝶壶


绘,是紫砂陶独有的装饰工艺之一,它是宜兴的制壶人用毛笔蘸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浆,在已经成形的紫砂生坯上堆画纹饰和书写诗文的工艺。必要时,也可在堆泥较厚部位适当雕琢。烧成后,泥绘作品具有浅浮雕、薄意雕的艺术效果。用来泥绘的色泥有白泥、绿泥、朱泥、黑泥等。图案大多为山水和花鸟,古朴雅致,意味隽永。泥绘工艺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清中期,在清朝故宫(微博)收藏的紫砂壶中就有这种品种。

泥绘与瓷器上的绘彩有所不同,最大的难点是难以修改。一笔画错,全盘皆输,贸然修改,则往往越修越脏,导致作品失败。所以泥绘的制壶者必须心灵手巧,胆大心细,制作时屏去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

如今,整个宜兴能创作泥绘作品者寥寥无几。宜兴紫砂工艺大师朱剑芹早年曾经跟其老师徐汉棠学习泥绘技艺,深得其要领,但也只能在家偷偷尝试一下。最近她创作了一把泥绘梅蝶壶,迎春绽放的梅花与翩翩起舞的蝴蝶均以段泥绘在朱泥壶体上,蝴蝶的须足还用黑泥勾勒,因而显得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据说朱剑芹在泥绘时,为了表现蝴蝶翅膀半透明的效果,用手指沾着段泥浆,凝神屏息地涂在壶体之上,烧成后果然异常生动。此壶正在延安中路1111号延安饭店三象画廊展出,朱剑芹表示将再接再厉,在泥绘工艺上继续探索,再创辉煌。唐羽

玩紫砂不必纠结新泥和老泥


影响紫砂壶价值的因素有多种,像称职、器型、泥料等等,但绝大多数还是比较看中制作材料,所以现在很多人对老泥与新泥之说非常的在意,而到底老泥新泥哪个好?一位资深玩家谭练以她的经验来告诉大家。

在我看来,收藏是个见仁见智的市场,只能求可控制的因素,不必纠结于不确定的问题。“老泥”本来就是个含糊概念。如同端砚的“老坑”一样,严格意义上的紫砂壶“老坑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采掘殆尽了,后来就把宜兴周边地区、陈腐期较长的“坑”里挖出的材料也都叫老泥,但学者、专家对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据此收藏,肯定是一本糊涂账。

我收藏紫砂壶,也很重视“泥”的问题,但并不严格区分“老泥”与“新泥”,而是要确认是否是紫砂材料造出来的,是否掺杂了工业元素。

再者,我更看重的紫砂壶的人工制作价值与工艺水平,比较青睐于收藏大师的作品,这是紫砂壶市场中可以控制的因素。首先,我要确认的是:该壶是否是手工加工而非工业机械生产的产品。再者,我希望其是工艺大师的作品。紫砂壶中的大师作品,就如同傅抱石、齐白石的画,仅此一件,并无翻版,物以稀为贵,具备长线增值的潜力;而且,仅就工艺水平来说,大师作品构思巧妙、雕工细腻、栩栩如生,远远高于普通匠人缺乏想象力的复制品。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和广州藏友从市场上淘到了几把顾景周的作品,当时的价格只有万元上下,现在的交易价格都超过了50万元,叫卖价格则近百万元。再者,同是大师作品,我偏爱那些造型上具有特色的产品,这不仅源于审美趣味,更在于:特色品的长线增值潜力更大。近年来,最令我自豪的藏品就是蒋蓉的荷花壶,造型独特,细腻亮丽,让玩家爱不释手。

资深藏家说近些经验已说明了,玩紫砂壶无需过于纠结紫砂泥的新与理,主要是材质是真的就值得把玩与收藏,玩紫砂一定要理性的进行!

浅谈紫砂泥料的提炼方法


紫砂泥是挖于地质底层,中间掺杂着很多杂质,如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磁铁矿、褐铁矿与菱铁矿等;因而在炼泥时需要对紫砂泥进行提纯,让紫砂壶做出来色泽更漂亮。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紫砂泥提炼的方法。

矿料中的含铁杂质应尽量采用选矿法去除,选矿不能除去的可采用磁铁进行分离。磁铁的磁化能力对不同的含铁矿物有着不同的磁化效应。通常磁选只能除去强磁性矿物,如金属铁、磁铁矿等,而有些弱磁性含铁矿物如菱铁矿、黄铁矿、黑云母等较难去除。

磁铁分离有干吸和湿吸两种。干吸用于分离粉料中的铁质。由于矿物与磁极间存在间隙,只有在薄层料流的情况下对强磁性铁矿物有效,因此磁选效率不高。湿吸用于分离浆料中的铁质。由于采用过滤式方法,泥浆通过磁铁时呈薄层细流状,除铁效果较好。泥浆比重最好能控制在1.7以下,比重、流量越小,除铁效果越好。量少的浆料还可以用磁铁在浆料中不断搅拌的方法除铁。现在有一些紫砂原料在除铁时,不严格按照物理方法剔除铁质,而是采用强酸溶剂等去除原料中的铁质,这样不仅有损泥质,而且残留的酸性溶液对人体也有伤害。

原料的提纯需要对原料矿物组成的不同特性来分析,在不改变泥质泥性的同时,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工艺。例如有的含铁杂质不达到烧结温度的上限一般不会显露出来,我们可以在不影响紫砂器外观色泽的前提下,在烧结温度的范围内适当降低烧成温度,尽量减少杂点的产生。另外云母片烧成时收缩较小,在坯件烧成收缩的同时,可以把一部分云母片崩飞,故一般不必刻意剔除。但对于一些矿料中含有较多且大的云母片,可以根据其比重较轻的特性,对粉料中的颗粒和粉尘进行分离后,在颗粒料中去除。

云母片等杂质物的去除一般采用风簸法和水簸法。风簸法是借助适当的风力,把颗粒中较轻的云母片及碎屑杂质物扬出,这种方法对落料时的速度和流量较难控制。水簸法也称淘洗法,是利用云母片和一些较轻的碎屑杂质物悬浮在水中时比紫砂颗粒沉降速度慢的原理,而将其快速漂出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对微细颗粒都会有一定的流失。

鉴藏知识:紫砂泥的陈腐


何谓陈腐?紫砂矿料经开采、选料、风化、粉碎、筛分、提纯等加工步骤后,和水拌匀,掇成泥块,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置于不透光的封闭环境中储存。这个储存的过程,叫做陈腐。

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也叫“储泥”。陈腐有利于泥料的氧化和水解反映(水分均匀分布)的进行。陈腐过程中兼具细菌作用,促使有机物的分解腐烂,产生有机酸。有机质成为胶状体后,泥料的可塑性会进一步提高,更利于作品的成型和烧成。

经过长时间陈腐的紫砂泥,我们称之为“老泥”或者“腐泥”。陈腐的时间越长对紫砂泥越有利。用老泥制作的紫砂壶烧成后跟未经陈腐的新泥相比,会显得更加温润有水色,色调也会有所加深,经过泡养更是光润古雅、爱不释手。用陈腐时间较长的泥料制壶容易在壶表产生花泥现象,一般在制壶前需要重新回炼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紫砂泥很多是采用机械真空炼泥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忽略了陈腐的过程,大大缩短了泥料的制备周期。由此可见,能够买到一把用陈腐多年的老泥制作的好壶,难能可贵啊。

杂谈宜兴紫砂泥及历史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此句诗道出了宜兴紫砂的珍贵之处。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又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则记载说明了宜兴的紫砂创始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宜兴丁山是中国最早的紫砂陶器的发源地。

紫砂矿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虽然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紫砂矿产,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矿是最适合做茶壶的。三十年前,日本的陶瓷专家特意根据紫砂的成分人工配制了紫砂矿,但让他们很失望,做出来的紫砂始终达不到宜兴紫砂的效果。

紫砂泥属于粉砂质沉积岩,以硅、铝、铁为主。主要分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矿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原矿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绿泥是龙骨与黑墩头之间的一层矿泥,有"泥中泥"的称号。其含铁量较少,且以Fe离子为主,原矿呈暗绿色,烧成后呈黄色。其石英含量高,颜色浅,矿物有油脂一样的光泽。绿泥产量很少,泥质较嫩,一般只用来做装饰泥料,很少单独用来做茶壶的。

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周高的《阳羡茗壶系》记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极为丰富,烧成之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朱泥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80目到14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银星闪点),偶尔也会出现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Fe或Mn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不出现这些特征反而说明此种原料不是手工磨制或正常机制的,由于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以CoCO3为主的化石在高温烧成中变成了熟石灰,冲泡中吸水膨胀,产生了所谓的"灰爆"即茶壶表面的瑕疵点。

在紫砂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紫砂陶器有杰出贡献的艺人,使他们把紫砂融入中国茶文化。没有茶文化,就不会有紫砂的今天。离开茶文化,就不可能有紫砂的发展。造型干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紫砂壶区别于所有的陶土壶,只有具有双重气孔特性的泥土,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的紫砂矿中,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才是最适合做茶壶的。

漫谈紫砂壶泥料


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阳燕即宜兴的古名。足见紫砂泥之珍贵。紫砂泥由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基泥构成。不同成分配比,不同的环境蛲制,又能呈现出丰富的色泽肌理,给人眦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因此美称。五色土”、“富贵土“。紫混倍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混、太红混、乌泥。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其可塑性好,颗粒细腻,蛲成收缩牢小,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

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混、石黄混。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而得名。红泥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高,烧制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此种红浞甚缺。即改用J11埠红泥加嗽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80年代以瞅东红泥制壶,烧制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

本山绿泥俗称段混、梨皮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矿土为淡绿色,呈片状,成陶后为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有“泥中泥”之称,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器物。可将本山绿泥适量加^其他泥丰斗中,作为装饰泥使用。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通过把几种泥科按适当配比混台,或在泥抖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犬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有些特定泥料逐渐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凸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可呈现天膏、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广大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粗砂、钢砂等,器物烧成后可珠粒隐现产生特珠的质感。

谈到紫砂泥科的炼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迁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目水;十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混料软硬适中。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炼制,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炼泥机等机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朱泥的种类》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