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绍兴市柯桥区林业局举办茶园绿色卫士培训班,让主办方意想不到的是,不仅前来参加培训的茶农超过了30人,许多镇村农业干部也纷纷赶来,现场不得不频频加座。

一次小小的培训,为何会如此受欢迎?据了解,柯桥区有近8万亩茶园,茶叶精加工企业30多家。因“三公消费”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让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把目光投放到了国外市场。但今年浙江省出口欧盟的茶叶因农残超标,屡遭通报退货。柯桥区茶叶出口企业虽未遭到通报,但出口形势也受到影响。

茶农冯启华在兰亭镇拥有茶园500亩,仅今年4月份,他就有400多公斤名优茶出口欧盟,收入达到20万元,让他尝到了茶叶出口的“甜头”。这得益于他采用欧盟标准进行生产管理。“茶叶的出口关键还是要靠品质。”冯启华说,这次来参加培训班就是想在茶叶绿色生产上更进一步。

茶园绿色卫士培训就是“绿色防控”,是指在对茶树病虫害防治时采取“绿色手段”,注重茶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变茶叶因农药残留超标屡遭欧盟通报退货的现状。

据了解,眼下,柯桥区真正能做到“绿色防控”的茶园并不多。有数万亩茶园的平水、稽东、王坛等南部山区三镇,茶农都是各自对茶园进行管理,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量多量少自己说了算,所以生产出的茶叶农药残留是否达到欧盟标准,连茶农自己心里都没底。最后出现了加工企业宁可不接出口订单,也不敢收购散户茶叶进行加工的情况。“万一遭遇农残超标退货,损失就更大了。”一位茶叶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其实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都要‘绿色防控’。”东方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依靠一家企业一户茶农的力量,无法做到真正的“绿色防控”。所以,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绿色防控”,才能让柯桥区的茶叶产业“转型”。

记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起,柯桥区将建立起拥有生产标准体系、农资专控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等七大体系的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内的所有茶园都将实施“绿色防控”,包括农业化学投入品统一购买、统一发放,建立健全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制度。“而随着示范区不断扩大,无疑将把柯桥区的茶叶生产带进新的生产模式。”柯桥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到时候,整个区的茶园将是真正的“绿色”。

扩展阅读

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狠抓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


进入夏季,也是茶园病虫高发季节,茶树病虫害的科学防控尤为重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多措并举,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了茶叶产品质量和茶产业安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加强广大茶农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在区、镇各级茶技人员的帮助下,广泛发动茶农、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向茶农讲解茶园病虫防治的重要性,提高茶农种茶技术以及茶园病虫防治技术水平,让茶农掌握更多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指导茶农安全生产茶叶。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辐射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车云、云雾、集云等村主要种植的茶园基地设立常规调查点,及时监测,掌握病虫动态,发布相关茶树病虫情报,为防控工作提供真实、详实、可靠的病虫田间数据,指导茶农进行防治。

加大对茶园管理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辖区各农药经销商对销售的农药产品分类陈列,设立了茶叶农药专柜,为茶园用药把住源头关,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茶叶品质,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普安召开


近日,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普安县召开,旨在加大行业部门、高校、茶企和农药骨企业的合作力度,围绕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保障贵州茶产业的质量安全,更好发挥贵州茶产业生态优势。

在普安县江西坡大洼万亩生态茶园田间试验区,省农委和贵州大学的专家向与会代表集中展示了我省茶产业绿色防控最新技术。

据悉,今年我省投入1600万元用于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仅绿色防控就直接补助600万元,今年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00万亩,计划3年实现300万亩,力争覆盖主要茶区和重点乡镇,确保茶叶国际、国内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在3年时间内,全省31个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177个乡镇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今年,首先在1万亩以上乡镇实施。

主持会议的负责人强调,对茶叶质量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严从重追究责任。同时加强协作攻关,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强专用技术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为做大茶产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本报记者 袁小娟)

茶树虫害迎来高峰期 全省应加强适时监测防控


5-6月夏茶期温湿度适宜,食料丰富,是福建省茶树虫害发生的一个高峰期。各地植保部门应加强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茶农适时防控,注意用药安全,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无出口限制的农药。

一、茶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最主要害虫之一。据永泰、安溪、武夷山、福安、永春、华安、南靖、大田等地近期调查,平均百叶虫量为1-9头,百梢虫量3.6-26头,虫梢率3%-16%,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但局部茶园已超过防治指标。该虫正进入第一个虫口高峰期(5-6月),预计偏重发生。

防治意见:

(1)及时分批采茶,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

(2)色板诱杀。可在琥珀色和黄绿色纸板上涂上机油和触杀性杀虫剂制成毒纸板,高于茶丛挂于茶园内进行诱杀。

(3)药剂防治:当百叶虫量达6头以上时应进行全园防治,未达防治指标的可酌情挑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二、茶尺蠖与油桐尺蠖

茶尺蠖1年发生4-5代,是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有间隙发生现象;油桐尺蠖1年发生3代,以夏、秋茶为害重,闽东、闽北茶区发生较重。据福安市监测,油桐尺蠖成虫始见期比去年迟3天,3月18-26日灯诱13-27头、比去年减少12%;3月下旬后,气温回升明显加快,温湿度均十分有利卵的孵化、成活,3月26日每平方米幼虫2-3头,近期每平方米虫量有4-12头。安溪县4月15日调查,茶尺蠖每平方米1头。武夷山市4月22日调查,油桐尺蠖每丛有幼虫2-3头,最多达到10-12头,4月10-22日灯下共诱成虫40头。

防治意见:

(1)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杀。

(2)当茶尺蠖或油桐尺蠖每平方米虫量达7头时,在幼虫低龄期药剂防治。

三、茶黑刺粉虱

1年发生4代,一般第一代为主害代,一代幼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防治关健期。预计上半年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福安市近期调查,黑刺粉虱百叶有虫7-10头。武夷山市4月23日岚谷乡称黎口村茶园实地调查,每叶幼虫达到3-5头,百叶成虫达到6-8头,严重每叶幼虫达到15-20头、百叶成虫达到10-12头。

防治意见:

(1)在茶园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悬挂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2)药剂防治:当小叶种每叶虫量达2-3头或大叶种每叶虫量达4-6头时,于低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防治,严重的茶园7天后再喷1次。

四、茶丽纹象甲

1年发生1代,5-6月间是成虫为害盛期。福安市近期调查,丽纹象甲每平方米0.5头。武夷山市近期调查,每平方米有成虫1-2头,严重的每平方米3-4头。预计茶丽纹象甲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结合茶园耕翻松土,杀灭土中的幼虫和蛹;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铺膜振落集中捕杀。

(2)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当每平方米虫量达15头时药剂防治。

五、茶橙瘿螨

全年最高峰在5-6月与9-10月,以夏、秋茶为害最重。

防治意见:于幼螨、若螨盛发期,当百叶虫口密度超过10头(或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4头)时药剂防治。

六、茶黑毒蛾

福建省局部茶区为害严重,一年发生4代,第二代虫量最大,夏茶受害最重。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其食量惊人,若不及时防治,在几天内就会暴发成灾,严重威胁茶叶的产、质量。

防治意见:

(1)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杀,利用高龄幼虫假死性铺膜振落集中捕杀。

(2)药剂防治:于低龄幼虫盛发期,第1代幼虫每平方米达4头或第2代幼虫每平方米达7头时药剂防治。

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云南民国茶人之—柯树勋


柯树勋字绩丞,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官至云南河口巡防营管带。宣统二年(1910),率军平定西双版纳勐遮土司兵乱。1912年,任思茅厅同知,提《治边十二条陈》,主张“土流并治”,为当局采纳,遂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任总局长,后改称殖边总办,历十余年。在职期间,团结边地宣慰使及各勐土司,统一政令,卫护边防,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功绩显著,名扬边陲。

民国元年(1912),柯树勋由思茅到车里视察,了解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渊源及现状,参考英国治理缅甸孟艮办法,拟具《治边十二条陈》上呈省府,获准实行。民国2年(1913),省政府批准创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区即车里宣慰使司境域),内设司法、教育、实业、财政、交涉、翻译六科,柯任总局长。他与各地土司协定十三条章程,相互守约,实施“设流不改土”。宣慰使司十二版纳划为8个行政区,设8个分局。派员编查户口,委派各区分局委员。柯树勋在位时期,与土司关系融洽,相安无事,10余年中政局稳定。

其间柯树勋命本部第五营兵50余名带头领垦荒地;筹办富滇银行车里分行,自兼行长;督导修通思茅一车里一勐海马帮道路,沿途建站驻兵保护商旅;创设邮电局,办理邮件商贸汇兑;设立劝学所,在车里倚邦、易武兴办学校,劝导各民族子女人学。民国13年(1924)6月12日,柯树勋率各勐土司头人121人到昆明谒见督军唐继尧,受到嘉奖。通过观光,各土司开扩了眼界,知道中国幅员广大,民物众庶,加深爱国观念。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奉令改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柯任总办。

1926年5月,柯树勋因病医治无效,卒于车里任所。在临终前他令总务科长及各边委员共同清点家中箱柜,查明无私蓄金银,省督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拨治丧费安葬于澜沧江北岸三达山。

绍兴人的“吃茶”年俗


在酒乡绍兴人的众多“过年”年俗里,除了“喝酒”,还有一个“吃茶”年俗鲜为人知。如年终“祝福”大典要敬“三茶六酒”,大年初一要喝“元宝茶”,正月里走亲访友要吃“糖茶”等。

“祝福”,在绍兴亦称“祚福”。“祚”:有“赐福”、“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等意。据记载始于元朝,是为了纪念南宋的“南朝圣众”而来。“南朝”是指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是指许许多多抗元殉国的圣贤忠烈们。祭祀的神像当中,印着头戴香貂帽,身穿大红袍,手执朝笏的大官,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左边文官班里为首的是丞相陆秀夫;右首武将队里领先的是元帅张世杰;端顶的龙舟里坐着一位戴束发紫金冠的红袍少年郎君,据说这就是年仅9岁的祥兴帝赵昺。

南宋亡后,许多爱国之士为怀念故国和先烈们,就用巧妙的方法创造出“南朝圣众”神化的图像来,让人们来进行爱国纪念活动,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英烈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由于当时蒙古元军对汉人控制十分严紧,所以公开诡称是一年一度的“送年祚福”,祈求神佑,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又为了“以防万一”考虑,故而特地选择在年节前夜间悄悄进行,后由于民间年深月久祭祀,才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祝福”习俗。

祝福,绍兴人俗称谓“请大菩萨”。“祝福”的重头戏是办“福礼”,包括三茶六酒、三牲五牲、四季干果等等。在供奉神灵和祭祀祖先的祭桌上,常有“三茶六酒”,即三杯茶、六杯酒,是人们用来祭天祀地,期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祈求平安,来年富足的一种方式。而三杯茶的安排,可以代表天、地、人三者,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六杯酒”代表“六六大顺”、“长长久久”,同时也代表多与全,表示完整与完美。

如今“绍兴祝福”,也因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精彩描写而闻名于世,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人吃茶年俗中的“元宝茶”。据记载最初流行于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当时是大户人家在春节时接人待客必备的茶水;因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绍兴是陪都,众多大族,皇亲国戚和宫妃居住绍兴。因此,喝“元宝茶”习俗绍兴也较早出现。

而在民间,旧时,绍兴茶馆里的常年老茶客,不必现付茶资,而在店主账桌的“水牌”上列有专户名、每天划上一笔,五天写成“正”字,一月结账一次,名“日积月清”。当大年初一时,这些老茶客们总会得到“元宝茶”的优待。所谓优待,一是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在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桔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茶杯(壶)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意是手捧“元宝”,不外乎“招财进宝”等寓意。这天,用“元宝茶”待客,称“喝碗元宝茶,一年四季元宝来”,图个吉利,讨个彩头。意味着一年鸿运当头,万事享达!所以,大年初一喝“元宝茶”,一直是绍兴人春节敬客最美好开端的年俗。

当然,在绍兴这些老茶馆已经很难找到,但绍兴人春节敬客还会选择吃“糖茶”习俗。绍兴人把“喝”都说成“吃”,节日里,拜年或贺喜,主人自然不能怠慢,以茶敬客,品茗叙旧。主人这天泡的茶可不是一般的茶了,要先在杯子里放勺糖,冲泡成“糖茶”;也有些主人给客人往往放上茶叶(比杭州龙井、平水日铸)再加上糖。泡好后,主人双手捧送客人,以暗示对客人的尊敬。凡受到“糖茶”招待,那就是受到了最高礼遇。吃了“糖茶”,就“可以一年到头心甜口甜”;吃了“糖茶”,主客的心意都领会了,这一年亲戚朋友间关系也会更和谐了。节日里除了糖茶,堂桌上当然还要配上点“茶食”消闲,如寸金糖、瓜子、花生、什锦盒装的十色糕点等来招待客人。

诚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绍兴人的“吃茶”年俗,已大多被都市人所淡忘,或被其它的方式替代,如喝“功夫茶”等,但“老绍兴”们仍恪守着,因为它们是绍兴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传统文明礼仪方式,寄托着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和祝福。

绍兴四时茶俗


众所周知,浙江绍兴一年四时均有产茶,名品辈出。旧时绍兴的茶楼、茶店、茶室分布在各个大街小巷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出绍兴茶俗的盛行的历史之悠久,因而绍兴形成了著名的“四时茶俗”。

元宝茶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都是“元宝茶”。所谓“元宝茶”就是人们喝茶的茶叶比平常提高一个档次,如平常喝“茶末”,这天喝“茶梗大叶”,并在茶壶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茶”,象征着“新年到,元宝进门,发财致富”。很多人家甚至在茶杯上贴上红纸元宝,大致是“招财进宝”的意思。当然还要配上点茶食,如花生瓜子、寸金糖、“什锦盒”装的十色糕点等来招待客人。

明前仙茶

喝“明前茶”作为茶俗之一,被绍兴人视为一种福气,要有福之人才可以享受,是所有绍兴人所向往的。所谓“明前仙茶”,是指在清明前,如遇天时适宜,清明前采摘头档茶虽不会多,但总能采摘到很珍贵的“明前茶”,这种茶在明前刚吐新芽,往往只一芽一叶,如果在产茶区,用溪流之净水,以松子实做燃料,紫铜茶壶煮水,在紫砂壶中泡开,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清莹,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所以这种茶的售价很高,数量很少,清明这一天,一些来茶区的贵客,茶农大都会请客品尝“仙茶”。在明清两朝,“明前仙茶”是绍兴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

端午茶

端午茶是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在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白酒中洒上雄黄粉。杭绍一带民谣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但此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躁热难当,必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在人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

盂兰盆会茶

绍俗有盂兰盆会的盛事,专为给鬼过节。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名之曰“盂兰盆茶”。七月十五古谓中元节,俗称鬼节。绍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来了”的说法,称“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所以戏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浅谈绍兴四时茶俗


绍兴茶可称为茶界的佼佼者,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绍兴的茶俗,十分的盛行。你们有听过绍兴四时茶俗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绍兴古称“会稽”,世界文化名城,也是春秋越国、吴越国、南宋等朝代的古都,有“华夏风流、国之东门、泱泱大邦、商贾巨富、天上仙都、天下无俦”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这座华贵之城的由衷赞美。

作为曾经的浙江中心,绍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民营经济活力第一城,中国一线民富强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跨海发展的绍兴,着力构建华东重要的区域“经济商贸金融交通物流中心”,打造国务院定位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重塑“越中蔼蔼繁华地,江东都会古无双”的形象。

众所周知,浙江绍兴一年四时均有产茶,名品辈出。旧时绍兴的茶楼、茶店、茶室分布在各个大街小巷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出绍兴茶俗的盛行的历史之悠久,因而绍兴形成了著名的“四时茶俗”。

1、端午茶

端午茶是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在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白酒中洒上雄黄粉。杭绍一带民谣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但此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躁热难当,必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在人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

2、盂兰盆会茶

绍俗有盂兰盆会的盛事,专为给鬼过节。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名之曰“盂兰盆茶”。七月十五古谓中元节,俗称鬼节。绍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来了”的说法,称“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所以戏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3、元宝茶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都是“元宝茶”。所谓“元宝茶”就是人们喝茶的茶叶比平常提高一个档次,如平常喝“茶末”,这天喝“茶梗大叶”,并在茶壶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茶”,象征着“新年到,元宝进门,发财致富”。很多人家甚至在茶杯上贴上红纸元宝,大致是“招财进宝”的意思。当然还要配上点茶食,如花生瓜子、寸金糖、“什锦盒”装的十色糕点等来招待客人。

4、明前仙茶

喝“明前茶”作为茶俗之一,被绍兴人视为一种福气,要有福之人才可以享受,是所有绍兴人所向往的。所谓“明前仙茶”,是指在清明前,如遇天时适宜,清明前采摘头档茶虽不会多,但总能采摘到很珍贵的“明前茶”,这种茶在明前刚吐新芽,往往只一芽一叶,如果在产茶区,用溪流之净水,以松子实做燃料,紫铜茶壶煮水,在紫砂壶中泡开,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清莹,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

所以这种茶的售价很高,数量很少,清明这一天,一些来茶区的贵客,茶农大都会请客品尝“仙茶”。在明清两朝,“明前仙茶”是绍兴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

霍邱女茶商实现六安茶叶出口零突破


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销往国外自古已有之,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六安茶在国际舞台,绽放出新光彩。在六安市,有一位霍邱籍的女商人凭借一己之力,实现了近些年来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她的名字叫陈德云。

与茶结下不解缘

陈德云是霍邱县人,她的事业却在金寨县。早在2005年,陈德云由于招商引资来到金寨县,之前她也投资过一些行业,但最终金寨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吸引了她的目光。

陈德云爱茶,金寨恰好盛产茶。在她办厂的金寨县境内,到处是茶园,有些农户房前屋后都会种植个几株茶树,而金寨独特的气候也让金寨的茶味醇汤清叶碧。陈德云想,自己一直在做进出口生意,国外人也爱茶,金寨的茶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广到国外呢?陈德云告诉记者:“金寨山好,水好,人好,我喜欢喝茶,更喜欢喝金寨的茶。”

六安茶海外飘香

说干就干,2013年,陈德云通过自己本就从事进出口事业的优势跟一些外商洽谈,引进了一个出口茶叶加工项目落户金寨县斑竹园镇农民工创业园,一家叫“竹茗”的集茶叶种植、出口基地建设、初制、精制加工与自营出口于一体的企业应运而生了。

并不是所有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建厂初期茶农对茶叶品质方面意识不够,收购回来的茶叶农残含量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困境,陈德云想了很多办法,控制化肥使用量,鼓励茶农用有机肥;提倡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用具,与茶农大户、合作,鼓励茶农们控制农残含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9月份“竹茗”的第一批绿茶自营出口,实现了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2014年出口创汇1472万美元,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

改变传统观念

陈德云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她所带领的“竹茗”对春夏秋茶的综合利用也改变了金寨当地重春茶、轻夏秋茶的传统生产观念。“开发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生产不同档次的炒青绿茶可以充分调动茶农积极性,我们现在年增收夏秋茶1500吨,并销往国外市场,为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盈作出积极贡献。”陈德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出口茶大都是属低档大路茶,在春季加工名优茶后,如继续采摘夏秋茶生产大路茶出口,不仅可以避免茶叶荒废在茶园上,而且更能直接体现在茶农的增收上。通过扩大夏秋茶生产,促进六安茶叶外贸出口的增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品,弘扬六安茶叶出口地位,促进茶叶产业良性循环并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竹茗的茶主要出口往非洲以及西亚的部分国家,接下来陈德云想主打有机茶概念,让六安茶走向更宽广的国际舞台。

松溪项溪的“烧茶桥”烧茶习俗


松溪县渭田乡项溪村有一座屋式古廊桥,桥上茶水长年不断,供过路行人和田间劳动农民免费饮用。人们称这座桥为“烧茶桥”。

“烧茶桥”上有条大板凳,可围坐50多人。另有一口大铁锅、两个大木楻,附近下蓬、潘源、溪边三个自然村的240多户人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农历十月底,主动轮流到这里烧茶。烧茶农户这天要挑50多公斤柴火和0.5公斤茶叶,到这里烧六锅开水,一般要烧半天,阴雨天和农忙亦不中断。就是遇上夏收大忙,轮到烧茶的农户劳力再紧张,也要挤出一二个人来这里烧茶,且不取分文报酬。

“烧茶桥”烧茶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据当地一位91岁老妪陈遇弟回忆:自她懂事起,这桥就有人烧茶,听老辈人说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项溪村“烧茶桥”原名“溪桥”,是一座古廊桥,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而后经过多次修缮。该桥是通往松溪县着名风景胜地白马山的必经之路。白马山海拔千米,以凝灰岩风化形成奇崖绝景,山中还有历史悠久的寺庙,吸引了众多游客。桥周围有稻田千余亩,田间劳作的农民经常在桥上小憩饮茶。

松溪县地处闽北山区,民风淳朴。暑天,松溪各地都有在桥、亭内烧茶供行人止渴的传统,有的商店则在门口放茶桶供应茶水。从端午节至八月初一,每天都有人烧茶,免费供路人饮用。较有名的如游墩“都石桥”、项溪“溪桥”、渭田“五福桥”和“十八亭”、株林“马登桥”、潘墩“桥岭头”、角歧“大仙桥”、竹贤“回头殿”、溪东“八角桥”、西边“西边亭”等,特别是项溪“烧茶桥”,六百多年来烧茶传统从未中断。

寻找茶马古道第一桥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生息,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神奇通道—“茶马古道”。悠悠古道上的、在横断山脉最深处的澜沧江上曾经谜一样存在过、又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一架古桥让我们有了探询究竟的冲动。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所熟知,而在这众多的景点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渐渐遗忘,这里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惟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茶马古道”作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汇的重要通道,不管是自云南普洱、丽江起,经中甸、德钦,进入西藏境内的南线,或是自四川成都、雅安经康定、巴塘、竹巴龙渡口的北线,都在芒康县境内汇合。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山高谷深,古道悠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被遗忘的“古道重镇”

作为隘口、要道,“茶马古道”进入芒康县后,依马帮帮头的习惯和目的地共有4条出县线路:在盐井渡澜沧江经左贡县到达察隅县境内;盐井往北经帮达乡、嘎托镇(现县政府所在地),向西入如美镇,从如美进入左贡县;由南北两线进入嘎托后,往北入措瓦乡,在措瓦渡扎西达桑桥进入察雅县境内;由嘎托向西北方向经洛尼乡、宗西乡,避开澜沧江进入贡觉县或察雅县境内。

岁月沧桑,当年的悠悠古道如今或被现代化的柏油马路替代,或早已被人遗忘,消失在萋萋荒草中。竹巴龙乡如今是318国道必经之处,当年金沙江上的溜索早已变为现代化的桥梁;如美镇的竹卡大桥也把澜沧江天堑变为通途;曲孜卡的盐井更是因其保留完好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早已蜚声在外。只有措瓦乡、洛尼乡这两处当年“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因境内没有温泉、雪山、古刹等现代人喜好的景区景点,又偏离318、214等国道,似乎被“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所抛弃。无独有偶,这两个乡也是芒康县2镇14乡中最为贫困的乡镇,自治区扶贫办安排西藏日报社和自治区民宗委分别对口扶贫。记者正是趁开展扶贫工作之机来到了措瓦乡。

被遗忘的“古道名桥”

措瓦乡地处芒康县北部,与左贡县、察雅县接壤。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57公里。公路虽穿行在较为平缓的山谷中,但由于路基不稳,土质松软,泥泞不堪,汽车只有颠簸前行。交通不便,偏居一隅,制约着措瓦乡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乡领导的最大心病。

我们西藏日报社扶贫工作组进驻以来,与乡政府的干部职工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迅速建立了友谊,彼此无话不谈,在一次闲聊中,副乡长土登达瓦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记者眼前一亮。原来,措瓦乡一带过去是“茶马古道”重要通道,该乡仲日村境内的澜沧江上有一座全木结构的桥梁,过去非常著名,但在解放前夕,当地反动武装为了阻止******进军,竟将桥付之一炬。记者后经多方打听确认仍有遗迹尚存后,决定实地前往采访。

离开乡政府所在地措瓦村往北20余公里,一路连绵的高山草甸和稀稀落落的森林中,依山而建的仲日村就在眼前了。能通车的公路就此结束,我们只有骑马前行。

骑上村里准备的马匹,在新奇、兴奋的心情中,果吉拉山就此翻过。眼前沟壑明显深邃起来,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的典型地貌地形,让我们以为目标近在咫尺而喜悦不已。沿着羊肠小道穿过无数个灌木丛,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装点着一块山坡台地─这里是仲日村所属的综依自然村。村长加塔次仁一家热情接待了我们。加塔次仁的父亲拉巴次仁今年68岁,听说我们要去采访扎西达桑古桥时,格外热情。他说,解放以前因为有了扎西达桑桥,综依村这一带经常有马帮经过,非常热闹。在他的印象里,马帮帮头身背长枪短枪,最是威武。每每有马帮经过,整个村子就象过节一般热闹起来。

综依村的北面横亘着雄伟的帕堆拉山,云雾缭绕的山顶看似高不可攀,而扎西达桑桥就在这座大山的背后。简单吃过饭,换过马匹,加塔次仁村长亲自带着我们向帕堆拉山进发。

上山的路异常陡峭,好在是有加塔次仁带路,这里的马匹也走惯了山路。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4匹马浑身被汗水浸透了。到了山顶,以为澜沧江就可见到,“扎西达桑”也不远了,谁知一条狭长的山脊等着我们。也许是为了考验我们,这时天空也下起了雨,不多一会,浑身湿透,我们各自牵着马,艰难地行走在若有若无的山路上。

目的地遥遥无期,雨没有停歇的意思,饥寒交迫的我此时又犯了老毛病─膝伤疼痛难忍。由于下山的路更加陡峭险峻,无法骑在马背上,而每走一步膝盖撕裂般的疼痛,让我恨不能变作一只球,滚落下去…

在凄风苦雨中经历了5个小时刻骨铭心的下山之路后,终于来到了嵌在河谷深处的扎西达桑─掩映在巨大核桃树、苹果树中间,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落。赭红色的澜沧江水浪花飞溅,对岸的大山直插云天。此时天色暗下来,夹在两座大山的最深处,有种山峰随时压将过来的压抑感让我透不过气。

被拾起的沧桑记忆

第二天一早,村里年龄最大的洛松老人带着我们去看古桥遗迹。在一条宽不过60—70米的江面对岸,用巨大的原木层层捆绑、搭建的木制遗迹赫然在目:底座较窄,深陷在陡峭的砾石中,越往上越宽,顶端最宽处的木条明显指向左面已经断开的羊肠小道,很象是当年的引桥部分,而它的右面江边突起的岩石上,明显有建筑痕迹,可能是石块搭建的桥墩,正对着它,就是我们脚底下已经坍塌的建筑遗迹─江这边的桥墩无疑。

这里的江面虽不宽阔但水流湍急,对岸山势十分陡峭,很难想像当年是凭着怎样的一种决心,或者说是在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之下,在此修筑这样规模的桥梁?要知道,旧西藏的江河之上除了唐东杰布所修建的几处铁索桥之外,藏政府家门口的拉萨河上也没听说有什么桥梁。由于财富和精英集中在了寺庙,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藏政府是如何在如此偏远的大山深处组织修建了扎西达桑桥?

洛松对扎西达桑桥的记忆有些支离破碎。从他记事起这座桥就在这里,有无数的马帮由此经过。他只依稀记得听老辈人说起为了修这座桥,砍了周边山上无数树木,征调了芒康十八土司所有木匠和铁匠。他也听老辈人说当初这里只有两户人家,种地放牧之余负责守桥,因此不用向藏政府和头人支差纳税。而对大桥烧毁的那一天,洛松记得一清二楚:那天像往常一样他到对岸山上放羊,回来时桥梁已经被烧毁,害得他在对岸野地里睡了一晚,第二天绕道几十里外的竹卡溜索回了家。他也确信烧桥的是当时留守在这一带的藏军无疑。

被期待的“古道名片”

记者回到拉萨以后,拜访了自治区社科院、档案馆、西藏大学、区建筑设计院古建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试图了解扎西达桑桥的“前世今生”,还原扎西达桑桥的来龙去脉,但没有一位学者对此有所了解,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扎西达桑桥的文献资料。只有在百度里搜索出了一篇回忆昌都解放的文章里找到了这样的只言片语:“逃向拉萨路上的必经之路扎西达桑桥已因多卡失守而被控制”。

洛松今年65岁,1950年军西藏解放昌都时他应该8岁左右,正是当牧童的年龄,所以桥毁于那个年代的兵燹应该是事实。只是该桥何时由何人如何组织修建等已无从考证,但从当地人的采访了解中可以确信一点:扎西达桑桥是因“茶马古道”的兴起而修建的。

对此,综依村的拉巴次仁老人确信不疑。他曾在乡供销社工作了一辈子,目前在家颐养天年,在当地颇具威望,对扎西达桑和“茶马古道”措瓦段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马帮在措瓦境内大概要走5天左右,当年马帮习惯宿营点现在仍可以指认。他说,“茶马古道”在芒康县境内的多条出境线路中措瓦一线是最为热闹的一条,因为其它线路要么为了避开大江大河而绕远道,要么通过溜索付出损失骡马、货物的代价。而且,过了扎西达桑桥,翻过对面大山,便可到达察雅县境内水草丰美的西布大草坝,这对于在大山深谷中艰难行进多时的马帮来说是个十分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

除此之外,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记者再没有找到对扎西达桑桥有所了解的第二人。难道扎西达桑桥谜一样存在过,又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曾经作为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茶马古道”,如今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繁荣和盛况─川、滇、藏大三角跨省区联合开发“茶马古道”旅游大业的格局正待形成,“茶马古道”成为它所经地区共享的品牌;数千年间各族人民以生命、以精神铺就的“茶马古道”,将成为后人们今天所共享的遗产。相信见证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古商贸通道所有辉煌与沧桑的扎西达桑桥也必定会像古道上其它众多名胜古迹一样,会不断探寻、不断发现,最终会被世人关注。

有一天,扎西达桑桥就像盐井、曲子卡温泉、加加面一样成为芒康县乃至“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又一张名片。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让咸安茶农尝到甜头


11日,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汪大珍茶场老板张长川正忙着安装杀虫灯、黄色板以及诱捕器,抢抓时节防治茶叶病虫害。

“这是一种全新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张长川介绍,自己的茶园被纳入咸安区核心示范茶园建设后,前年开始尝试这些新方法,不仅省工省本,农药残留也减少了。“往年要治虫5次以上,去年只治了2次。”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咸安区着力打造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区农业局积极引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集成使用了太阳能杀虫灯,茶尺蠖性诱杀虫平台和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无污染,无农药残留。

经过三年的试用,示范基地内害虫控制效果明显,农药使用量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5%。

目前,该区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茶园达到3000亩,茶叶质量安全更有保障,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茶农对防控技术充满信心。下一步,区农业局将在全区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雅安:及时勤采茶叶 控制茶园害虫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是雅安市茶叶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多代,且世代交替。严重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今年2-3月气温反常偏低,温度波动大、回升缓慢。茶小绿叶蝉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才开始活动,比常年推迟近一个月。近日,名山区经过调查,有65%的茶园查见小绿叶蝉发生,其中60%茶园仍是成虫,百梢虫量4-5头,但嫩茎上易见很多产卵痕;其余40%茶园1-3龄若虫已发生,有虫梢率16%,百梢虫量21头,基本达到百枝嫩梢虫梢率15-20%的防治指标。5月份以来,雅安市天气时晴时雨,有利于小绿叶蝉繁殖,成虫产卵高峰后7天左右为若虫孵化高峰,5月下旬进入全年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根据以上情况,茶农要抓住茶小绿叶蝉低龄若虫高峰期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背风向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间作胡豆、绿肥等作物的茶园。

防治方法:

1、及时勤采少留叶,既可减少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能采去部分已产有卵的嫩梢,对其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2、适时修剪、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寄主植物,降低虫口密度,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选用色板、信息素诱杀小绿叶蝉成虫。

4、化学防治:抓住小绿叶蝉低龄若虫期抗药性弱的特点,当百叶虫数达到10头或有虫梢率达到15-20%时施药防治。防治药剂选用经农业部在茶叶上登记,正规厂生产,对天敌危害小的农药进行防治。推荐亩用2.5%鱼藤酮乳油150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20ml或24%帕力特悬浮剂30ml或99%韩国SK绿颖矿物油400ml+10%联苯菊酯80ml兑水80-100kg,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期均匀喷雾于茶蓬中上部。

5、安全间隔期:必须严格遵守不同药剂施用后到安全采叶的间隔期,确保无公害茶叶生产安全。

李远华:武夷“茶园丁”


2010年年初,作为福建省的第一位茶学博士,李远华从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被引进到武夷学院。从喧哗的华中重镇武汉来到怡人的山水小城武夷山,李远华在他挚爱的武夷茶园里找到了茶学实践的科学沃土,在他呼吸的武夷空气里找到了茶学的人文给养。三年间,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让人刮目相看,又先后主持了6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还具体实施了财政部支持项目“武夷学院茶叶工程中心”的建设,使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仅用了短短三年便跃入“国家级特色专业”行列。

2011年10月,武夷学院主办了“武夷山乌龙茶·红茶寻根之旅”,李远华向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米切尔及欧盟茶叶委员会主席威廉介绍了自己正在开展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VA菌根克隆技术研究,他的介绍,赢得了来宾们的赞叹。

“小城虽小,事业不小;小城虽小,空间不小。”李远华总是这样自勉,在武夷山这块茶叶的热土上,他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在自己心灵与学术的茶园里默默耕耘,他收获了什么?我们来细细品味。

微空间:探微科研路,知著前沿风

“武夷茶流传了千百年,它的栽培与制作传承着许多经验性的技术,许多都是一种模糊的描述,很难予以定量化,作为科研人员就是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生物技术分析,找到这些经验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武夷茶带上与时俱进的科学高速路。”李远华说。

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李远华采用大量先进的生物技术,比如基因克隆、定位、表达、转录普分析、分离纯化等技术,在微观层面对武夷茶的生物特性和成分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2011年3月,他主持的“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还首次对武夷山36个品种的茶树叶绿素酶做出了深入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武夷小城要保持着对国际国内茶叶科技的大局观,并非易事。为了突破地域的界限,李远华手中有一本“先遣密码图”,那是他在多年求学、教学生涯中累积下来的国内国际知名茶学专家的联络电话以及QQ联络号,总计有100多个。在华中农业大学任教期间,李远华曾经培养了50多名研究生,这些昔日弟子也成为他了解茶业科技进展的“前哨部队”。李远华说,不仅在QQ上交流,他每个月还要和这些国内知名的茶学专家以及过去的弟子通通电话。做个有心对话者,让李远华对国际国内的茶学科技动态能探微知著,了然于胸。

农天地:田头播新绿,山间访农家

李远华对学生有句口头禅:脚上不沾泥,莫读茶学系。从事茶叶科研20多年来,田间地头一直是他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2011年,李远华被武夷学院评为首届“服务社会特别奖”,短短三年间,他先后担任了闽北6家茶企的顾问,还为闽北各地的30多家茶企提出建议100多条,并成功对接了一批全省、全市的重点茶业项目。

李远华有一个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地道的茶农交朋友,业余时间,他都会骑上单车或者带上几个年轻教师,深入农家,了解茶农的制茶智慧。“在田间地头总有许多新的发现,往往又成为我们开展科研的新来源。”李远华感叹道,他主持的南平市科技重点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中,有许多一手资料就来自田野调查。去年初,李远华在寻访上梅乡九龙山茶农袁荣辉的时候,在他的茶山上发现了一株会随季节变色的茶树,李远华就带领学生对这株茶树突变的基因开展了将近两年的跟踪研究,目前已经初步确定这是一个武夷茶的新种质资源。

味世界:茶中藏百味,育苗知甘苦

去年以来,武夷学院实施了学生导师制度,李远华作为系主任尽管有许多忙碌的行政事务,但他却坚持亲自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达到了三门之多,同时还指导学生科研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对年轻教师,他更是全力扶持。2009年,李远华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曾获得了华中农大“二十佳导师”称号,他把当年带研究生的耐心与细致劲用到了学校的年轻教师身上,通过带领他们参加自己主持的课题,在实践中提升年轻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两年后,你们就是闽北第一批茶叶专业的本科生,我要让你们对得起这个闽北第一这个称号。”李远华每次对第一届茶学本科生提及此话都语重心长。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他总是亲力亲为。2011年4月时,第一届茶学本科生被他分配到6个茶厂实习,在实习期间李远华深入每一个茶厂,和学生一起熬夜、制茶、品茶。为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手工制茶技术,他亲自示范,让学生领悟到了机械制茶与手工制茶之间的区别。茶学系里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也成为李远华言传身教的生动课堂—修剪茶树,把握高度,树形优良,产量看长;挖沟施肥,勿到根部,观察树冠,选择角度……他不仅自己亲自示范这些体力活,还把动手实践所得的各种诀窍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李远华还在武夷茶科研之路上跋涉,他今年还将再接再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基因的克隆与体外功能验证和表达特征研究》。其实在李远华的眼中,每一片茶叶都传达着纷繁的科学讯息,他要做的是破译其中的密码,为自己的“茶园丁”生活作出最生动的诠释。文/黄旭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叶农药残留影响出口 绍兴柯桥茶园绿色防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