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向更高的艺术台阶迈进。”这是钱樟法经常说的一句话。钱樟法是我县高级工艺美术师,制作紫砂壶已有20年历史,现为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把长兴的茶文化融入壶里,以传统为基础加上自己的意识,个人的设计理念突出时代性,融入地域文化特点,多年来研究创作出的壶艺作品达600多件,仿制研究曼生壶达200多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国际级陶瓷专业评比会上获奖。

最近一次获奖是在2008年第五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的评选中,经评委评审,钱樟法制作的陆羽论紫砂壶,荣获十大紫砂茗壶之一。据了解,此次评选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委员会主办,专家对于钱樟法的“陆羽论紫砂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具有“曼生壶”的气韵,甚至超于曼生壶的形式。

陆羽论紫砂壶正是钱樟法在研究传统‘曼生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在钱樟法那一件件“奇形怪状”的佳作中,留下了他无限的遐想与情感积累,无不体现出他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曾经有人评价钱樟法的作品是对传统紫砂陶工艺的叛逆与冲击,其实,这正是他不拘一格,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不断创新的个性,更是艺术美与创造美的凝练。

对于雕塑、绘画颇有研究的钱樟法,创新地把两者与制壶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他的作品中,迸发着一种难以捕捉的艺术张力,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以及他那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

钱樟法对于艺术的创作近乎于痴迷的程度。有时候脑中有一个灵感,即使是半夜他都会爬起来把在脑海中的突发奇想画于纸上,然后不停地修改,直到自己非常满意,才把它创作出来。“我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创作作品时有激情,但也是在一种‘静’的气氛中寻找那一种愉悦。”钱樟法一边用自己制作的茶壶为记者沏上一杯好茶,一边向记者倾谈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闲谈中,记者被钱樟法那种对艺术执着,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所感染,也深深体会到弘扬清代浙人陈曼生的文化精神,继承发扬长兴紫砂行业,把长兴传统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钱樟法毕生的心愿,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紫砂壶的魅力所在,一起参与到发扬长兴紫砂产业、长兴文化的队伍中去。

扩展阅读

传统的紫砂壶开壶方法有哪些


一把新出炉的紫砂壶能直接用来泡茶吗?

答案是不可以的,紫砂壶使用前有一个程序:“开壶”。开壶后一把壶最好只泡一种茶。开壶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但是一般来说开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其中简易开壶方法略加介绍,传统开壶方法详细介绍)。

简易开壶方法

1.将壶身同壶盖分离,置于锅中,煮至将沸之时,静置5-10分钟。

2.在壶中置入茶叶,温火一段时间,自然凉干即可,倒去壶中水。

3.此法应该适合于泥土味不是很重的壶,用于冲泡铁观音等茶。方便易行。

传统开壶方法

1.热身:首先将刚买回来的紫砂茶壶,用沸水内外冲洗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将茶壶放进没有油渍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两小时,这样茶壶的泥土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2.降火: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1小时。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3.滋润:将买回来的甘蔗切开后,放在煲内。没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后再煮1小时。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润。

4.重生:最后便是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人茶壶内煮1小时。最好是龙井茶叶。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华,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传统开壶具体步骤:

1、清水煮壶。此步骤之前,请用温水和软布仔细擦洗壶身。放凉后,放入清水中,慢慢煮沸。让其在沸水中煮上5-10分钟~

2、将壶从沸水中捞出,放在一边自然凉快,等到没有热度的时候,填装豆腐,以老豆腐为妙。

3、填装时,稍微压紧,以免水沸腾后,豆腐全部跑出壶身外面。将装好豆腐的壶,放入清水内(冷水下锅),慢慢使其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至厨房内充满豆腐的香气后5-10分钟~此步骤的目的:因为窑烧的关系,有人认为壶的“火气”很大,在正常使用之前,应该给壶降火清火~

4、将和豆腐煮好的壶捞出,用热水洗净。自然凉快至没有热度。将甘蔗头,注意是甘蔗头,将其劈好,放入清水里(冷水),和壶同煮。火候同上步:沸腾后,等到满厨房都是甘蔗香气后,在让其沸腾5-10分钟

5、将和甘蔗煮好的壶,捞出,自然凉快至没有热度。将你最好的茶叶拿来,如果这个壶今后是泡普洱,就拿普洱来;如果今后是泡绿茶或铁观音,请用铁观音将锅里重新加入冷水,将壶和茶叶一起下锅开煮,使其沸腾后,让厨房内充满香气后10分钟或更长时间,将起捞出,放置一旁,将锅内的茶叶捞出,用此茶叶稍稍用力摩擦壶身及壶盖数分钟。最后用温水将壶洗净即可。此步骤的目的:定味。所以推荐用你最好的茶叶,最好是用什么类型的茶定的味,今后就用来泡什么茶

6、好了,到这里开壶的工作就完成了。

(责任编辑:刘俊亮)

贵紫砂杯出炉,看陈鸣远紫砂艺术的变革与创新


11月5日,上海匡时2017年秋拍,陈鸣远所制“千载杯”,以230万元的高价成交,为史上最贵紫砂杯。

此杯为松树桩形的像生紫砂器,松枝为柄,杯口自然随形,自然伸展的枝干为足,树皮肌理逼真。几蓬松针挂于杯柄两侧新枝,俨然老干新枝的气象。

整个松桩苍劲有力,寓意永生不衰。杯身一侧留白处题“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松”。此句是唐代陆贽《禁中春松》中的诗句,只是将最后一字由封改为松。

五株封,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东巡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松树之下,封此松树为“五大夫”。五大夫,秦官第九爵,是官阶品名。当时被封的松树只有1株,后人误以为封了5株,才有此称。

千载寿,出自“九老曾留千载寿,十年再进百龄觞”,九老指香山九老。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耆老集结“九老会”,远离世俗,忘情山水。九个老人的年纪加起来有千年,十年之后定要再来为百岁庆贺举杯。

所以,此杯立意为长寿的美好祝愿,并追求如九老的潇洒人生,而非羡慕被秦王封赐五株松的功名。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在壶形设计上,陈鸣远超脱明代几何器形、筋纹器形的局限,以花木蔬果等的自然形态成壶,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开创了紫砂艺术“花货”之先河。

东陵瓜壶

莲形银配壶

梅桩壶

陈鸣远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作品形式多样,除壶、杯、瓶、盒以外,还有笔筒、笔架、水盂、鼎、爵等文房雅玩,造型别致,精巧可人。

桃形三足洗

梅枝笔架

天鸡酒具

陈鸣远长期与文人雅士交往,有画家、学者、收藏家,他的文化素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装饰艺术,与紫砂制作工艺相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赋予了紫砂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从实用品蜕变为艺术品、收藏品。

传香壶铭文

天鸡壶

这其中对陈鸣远影响最大是杨中讷,他与鸣远亦师亦友。杨中讷以自己在书画方面的修养与见解,影响陈鸣远的创作,鸣远受益匪浅。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陈鸣远甚至到杨中讷家制壶。

杨中讷,字遄木,号晚研,又号晚轩。清官员、书法家、藏书家。书法模晋唐,纵横中有法度,尤工草书。著有《丛桂集》、《芜城校理集》、《春帆别集》等。

建水紫陶壶的艺术审美及价值浅议


一把好的建水紫陶壶贵在形,神,气,韵,形象也。点与线,线与面,明暗虚实,壶体的各个部位和谐一体。气者,气质也。壶如其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精神,非一日之功也。神者。精神力量,韵,神韵,无限遐思也,此乃壶外功夫。是与非,具与象,方是制壶者追求的境界。

一把好的建水紫陶壶贵在形,神,气,韵,形象也。点与线,线与面,明暗虚实,壶体的各个部位和谐一体。气者,气质也。壶如其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精神,非一日之功也。神者。精神力量,韵,神韵,无限遐思也,此乃壶外功夫。是与非,具与象,方是制壶者追求的境界。

一件经典的建水紫陶壶,必须是作品本身能够表达艺术语言,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艺术感受,要给人一种美的外在形象,还要散发美丽的情趣,更要有美的艺术内涵。如果能达到此种境界,便达到了形,神,气,韵,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才是一把好的壶,经典的壶。

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古拙朴实之别。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踏实做艺,壶是一个艺人的心灵表现,俗话说:壶如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上是对自己负责。

建水紫陶壶的装饰,功夫在陶外,每天都要练习,三天不练手也生,书法,绘画主要还是线条的虚实变化,浓淡枯实,笔力雄健,布局灵活,填色古朴。建水紫陶壶本身就朴实古拙,如果把很多颜色用上去,大红大绿的反而俗,破坏了建水紫陶壶朴实古拙的效果。建水紫陶壶离不开装饰,但不能和建水紫陶壶朴实古拙的风格相冲突,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水墨淡彩的效果也就很好,建水紫陶追求的艺术特点就是人工书画,阴刻阳填的独特工艺。

建水紫陶壶是有灵性的,你喜欢它,它就会亲近你,日久抚摸,壶身圆润,珠玑隐现,通体似玉若莹,如滇南琼玉,它才是建水紫陶壶的真容。

茶具艺术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器茶具,在通常情况下,出现在茶书或咏茶文学作品里。但古代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茶具”二字的,是在西汉王褒《童约》里,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比唐陆羽的《茶经》问世早800年。

《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

紫砂艺术的审美、艺术和收藏价值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仔细划分以后,紫砂壶艺术品具有三大价值特征: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宜兴紫砂壶的审美价值众所周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其社会功用价值。除了实用功能价值外,它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便是审美价值。每当我们欣赏一把名壶时,就会产生对泥质的认识和对构思精巧、制作精细的无限赞叹,产生出对造型艺术品的无限想象。所以会有许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士,常常产生爱不释手的情感来。

宜兴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应该说,一件真正的宜兴紫砂壶毫无疑问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如果有人问:“怎么样的紫砂壶称为艺术品呢”?也许立即会有人回答你说,供春壶、曼生壶、景洲壶、蒋蓉壶等就是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品。这个回答很对,但是并没有讲出宜兴紫砂艺术品的真正道理来。宜兴制壶家是用紫砂泥和工具,并通过各种造型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说,宜兴紫砂壶艺就是一种无比优美的、难以形容的、只可意会的语言。

宜兴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正因为宜兴紫砂壶具备了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同时具备了收藏价值。其收藏价值又视各收藏人士的爱好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因纯朴的胎质而收藏,有的因优美造型而收藏,有的因精湛的装饰艺术而收藏、有的因能够升值而收藏。这些收藏者爱壶如命,见到名壶便会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能力,千方百计地收藏。收藏者中,有的纯粹是满足自己的玩赏吧;有的是“以壶交友、以壶会友”;有的是为了紫砂壶在若干年后的升值。不论收藏者出于何种目的,无疑都是正确的,都是健康的。当今,宜兴紫砂壶的收藏热比过去更盛,国内外许多人士纷纷涌进宜兴寻求紫砂壶。因而紫砂壶的收藏品价值也随之越来越高。据许多紫砂壶爱好者或收藏者透露的信息表明,远代的名壶不说,现在的名壶收藏价值已高达数万元,更高的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用干泡法养壶,当下正流行更为雅致


一说起养壶,那可谓千人千法,同样的一把壶,每个人养出的效果都不一样。

对这个问题就如同大家泡茶的手法一样,大家各有说法。每个喜欢养壶的人都是通过长期相互交流、仔细观察、沏茶实践,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养壶习惯。

当下,茶的“干泡法”悄然流行,用这种方式样的紫砂壶也无需浇淋茶汤,讲究“内养”。

什么是“干泡法”?

干泡法就是不往壶上浇水,废弃茶水直接倾倒在水盂,所以是一种不需要茶海的泡法。不见了淋漓水汽,桌面始终清爽整洁,其要职在于保持茶席的精美整洁!

相较于“湿泡法”,干泡法更方便也更为雅致,讲究的是泡茶时的心情和意境。茶席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各式花插、景玩,全凭个人喜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泡茶时也需要注意力更集中,防止把水弄的到处都是。由于不浇茶汤,干泡所产生的包浆,是自内而外的,茶汤通过紫砂的气孔结构渗透到表面,由内到外滋养。

什么是“湿泡法”?

湿泡法源于潮汕工夫茶,因为需要淋壶,所以湿泡需要茶盘或者茶台。

习惯用紫砂壶的茶友,湿泡台可以提供干泡法无法做到的淋壶平台。虽然干泡法可以搭配壶承,但一不小心很容易弄湿茶席,那样反而影响其美观。

但整个茶桌茶水横流,茶盘虽形态各异,但大多略显笨重,相比之下美感略输,且不便于出行携带。

开壶方法并无差异

无论是采用“干泡法”还是“湿泡法”,还是要按照正常的开壶方法,用清水里外洗干净。再用茶汤浇淋紫砂壶,等冷却后再次清洗干净。

切记不要听信如豆腐开壶法、甘蔗开壶法等不靠谱的方法,以免对紫砂壶造成伤害。

无论是“干泡法”还是“湿泡法”,只要是自己喜欢就好,喝茶不就是享受愉悦的过程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钱樟法:创新传统制壶艺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1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