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讲过,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其中有两件事:晨兴半柱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人物对生活的优雅态度与唯美追求。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一直不很顺畅,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与他的同一恩科进士友人畅叙,并在宜兴的十里洋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他先是对宜兴的山水风光十分仰慕,然后是对宜兴紫砂陶壶一往情深。

苏东坡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在从政之余,他讲究饮茶的雅致性情,一千馀年前的北宋时代,品饮斗茶是士大夫阶层风雅生活的一部分,据说,苏东坡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从唐代开始宜兴就有专供皇宫的御用阳羡茶),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宜兴玉女潭中天然泉水,在离苏东坡的住处蜀山有近二十里的深山中,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在今天看来想必太过于奢侈了。cY260.cOM

苏东坡曾有在宜兴终老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也打算在阳羡“置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为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由于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在宜兴种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可他给留下了不朽的名著《楚颂帖》,也称《入荆溪题》,该帖共106字,道出了他对宜兴山水的一见钟情,不过,该帖手迹早已佚亡,据可查找的资料,至少到明代,《楚颂帖》还在宜兴。

现存于宜兴徐文靖祠内的《楚颂帖》碑刻上有明代三朝元老徐溥的一段跋文:“吾乡山水佳胜,昔苏文忠公爱而居之,故其名益着……若此种橘一帖,乃长洲李应祯携以示予……遂用摹刻于石,临视惟谨,不敢失真。”现在各地陆续有出现该帖的石刻摹本,这种民间流传的书帖,让人眼花缭乱,但都与原来的书法面目相去甚远,只能说苏东坡的书法历来粉丝很多,“苏书”人气旺,有市场,《楚颂帖》更是独具魅力吧。

传说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紫砂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紫砂提梁壶把玩一番,不多久,壶身表面变得古雅秀丽,更觉可爱。由于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曾写下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氐壶”就是说的提梁紫砂壶。说苏东坡是设计宜兴紫砂壶的文人雅士的第一人,只是一种传说或是宜兴人对苏东坡的一段感情,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上不留姓名,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在宋代,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茶叶要经过煮沸才能饮用,所以,提梁就显得十分方便与安全,苏东坡的提梁壶,不但讲究力学原理,同是也考虑到提梁的稳固,按照三角力学的法则设计,创造了紫砂壶的一种新的形制,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紫砂艺人在做“东坡紫砂壶”,现在看来,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款式确实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与美感。

精选阅读

宜兴紫砂壶怎么养


宜兴紫砂壶最简单的养法用开水泡一个小时,再用冷水泡一个小时。再用开水泡一个小时,然后自然晾干,就可以用了。一个壶要固定泡一种茶,比如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都要洗茶的,第一遍的茶水,大约沸水泡30秒,水倒出来,这水可以浇壶的。第二遍的可以喝了。茶壶清洗只要用水冲干净就可以了,千万不可用洗洁剂。

养壶的方法主要有: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的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待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又无异味处,自然阴干即可使用。

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煮一番,除去新壶的烟土味和洗除污垢即可使用。

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冲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开水洗涤残汤,以保持清洁。

4、注意壶内茶垢。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存在茶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垢。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茶前应以滚沸开水冲烫一番。

5、把茶渣存在壶内养壶,这种方法不可取。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饮后也有害于人体健康。

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拭,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无穷。

7清洗壶的表面时,可以用手加以擦拭,洗后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自然会与这把紫砂壶发生深厚感情。

宜兴紫砂壶简介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宜兴紫砂壶滥觞钻研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先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根据,而且赞许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宜兴紫砂壶滥觞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发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反面咱们可得悉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觉得“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元朝山人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开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觉得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念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觉察,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上限延至明代晚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根据,从而觉得“宜兴紫砂器已取得事前嗜好饮茶习尚文人的称誉”。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页392“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末尾风行。

1989年,上海群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适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实的记叙。如今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绘: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不足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绘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获得名人的赞颂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钻研和古窑址的开掘,能够追溯到北宋中叶”。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开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觉得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念,觉得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根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这里有一点尚需正文,当代有些钻研紫砂陶的专家觉得,宋代已有紫砂器,因此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能够包含紫砂壶,但不能够觉得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亲密的关系。是人们经由长时间的尽力,对泡茶方法的顺应领会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根底,才逐渐发生了紫砂茶具。

宜兴紫砂壶起源研究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认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页392“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研究宜兴紫砂壶起源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2。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认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宋代饮茶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北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蔡襄《茶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茶的品质和烹饮方法。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下篇论述了烹茶所用的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稍晚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论述了茶的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饼、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

以上两书,所记载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定断各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

宋代斗茶,贵重黑盏。这在宋代诗文里也多有描写。蔡襄《试茶?北苑十咏》︰兔毫紫瓯新,蟹眠青泉煮。梅尧臣《次韵和》︰「兔毛紫盏自相称」。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苏东坡《寄水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并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等。

然而,一般点茶或煎茶则不一定非得使用建盏,也有贵族阶层爱用其它窑口出产的茶具,如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茶具爱用定州花瓷。定窑在北宋时期鼎盛,所产红定和紫定为传世宝物,邵伯温的《闻见录》曾记︰“宋仁宗时,王拱辰以『定州红瓷器』进奉张贵妃”,由此可见红定在贵族心目中的地位。

唐陆羽推崇的越窑为上的青瓷,宋时仍在使用。北宋诗人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江水对煎萍彷佛,越瓯新试雪交加”。

蔡襄《思咏帖》云︰“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此信是写给冯京的,蔡襄皇佑三年末从故乡应召赴京,当世也自荆南通判御任还朝,两人邂逅于杭州,可能是冯方到而蔡将离去,因此蔡襄临行赠送团茶和茶具,略表心意。

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它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征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

小标:宋代点茶煎茶并行用器有所区别

民间百姓的饮茶随处可见,史料也多有记载。1147年孟元老作的《东京梦华录》详尽地记述了北宋都城汴京城中繁华的商业景象。该书卷之二云︰“朱雀门外街巷……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卷之三云︰“马行街铺席……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卷之五云︰“民俗,……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1235年灌圃耐得翁作的《都城纪胜》记述了南宋杭州的琐事。该书茶坊云︰“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遗久待也。令茶坊皆然。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豉汤,暑天兼卖梅花酒”。

1275年左右吴自牧的《梦梁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卷十六?茶肆?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令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塑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上述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南宋杭城的饮茶习俗,基本上是沿袭了北宋汴京的饮茶习俗并有所发展。“茶坊数量众多。八仙、清乐、珠子、潘家、连三等,是最有名的茶坊,它们的设备精致雅洁,所有茶具皆以银为之”。

在宋代饮茶习俗中,以点茶为主外,尚有煎茶,煎茶虽不似点茶,但也广被饮用,对于点茶、煎茶用器的区别,史料记载的较为清楚。黄庭坚《煎茶赋》︰“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等,说明茶以鼎为之。即是直接将团茶和草茶研成茶末,或亦有不经研磨,就把草茶或叶茶直接投入宽口的茶斧或茶鼎内击拂,再勺至茶盏里饮啜,谓之“煎茶”。

点茶所使用的主要茶器为茶瓶、茶盏等。至于茶瓶的材质如何,宋诗中多有提起。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石瓶煎汤银梗打”苏轼《试院煎茶》︰“银瓶泻汤夸第二”。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石钵收云液,铜瓶煮莘”。杨虹《陆羽井》︰“金瓶垂素绠,石甃湛寒泉”。等皆可见到金银或铜石制的煮水茶瓶。

小标:紫泥新品泛春华不足证明北宋已有砂壶

当了解了宋代的饮茶习俗及饮茶所使用的茶具后,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紫泥新品泛春华”一诗的写作年代及其背景。

该诗写于宋皇佑四年。6皇佑三年五月间,梅尧臣由宣城乘船到汴京。九月十二日是尧臣一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尧臣奉命到学士院面试,通过考试,由仁宗赐同进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此时的尧臣已经五十多岁了。

皇佑四年正月里,尧臣到汴京东门外去看马遵,恰巧蔡襄也去了,蔡襄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和尧臣、欧阳修都是极好朋友。

蔡襄,庆历四年十月,以亲老为由,乞领乡郡。授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庆历七年,蔡襄自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在建茶务(建州建安郡)监造龙凤团茶十斤上贡,作《北苑十咏》。7

蔡襄寄茶给梅尧臣,应是其龙团茶,即然是团茶,则无需用茶壶来泡,再说在宋一代的饮茶诗文里,人们大都在推崇、赞美建盏,梅尧臣与蔡襄又都是好友,蔡襄寄茶给梅尧臣,梅尧臣不去赞美蔡襄寄来的茶,反而去赞美民间不出名的“或者根本就还没有出现的”紫砂壶,这有可能吗?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紫泥新品泛春华”就不存在是赞美紫砂茶具,因此也就不能作为砂壶北宋已有的依据。

那么,再将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与宋代的饮茶茶具相比较。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有壶类、罐类。

壶类部分有高颈壶︰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等残片。

壶身︰有圆形、几何形。

壶嘴︰有素式、捏塑两种。

壶把︰有单条把、双条把两种。

壶盖︰有平盖、罩形盖多种。

矮颈壶︰器形扁矮,卷口,多为直流。

提梁壶︰壶颈较矮,品种较多,大小不一。

上述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以壶的造型来看,与宋代的茶瓶造型相差甚远。从一些壶嘴及其它残器的泥料、加工手法来判断,当是粗陶的煮水器、茶叶罐、水罐、药罐等,制作方法基本上是沿袭制作缸的方法。部分小件紫砂残器,已开始打泥片,尤其是壶盖,做工由粗到细,由无装饰到有装饰,泥料也由粗到细,有些制作工艺皆已具明中后期的特点。种种变化也都反映出与饮茶习俗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与宋饮茶习俗所用的茶具进行比较,恐怕很难联系到一起。其原因是,宋人饮茶,点茶也好,煎茶也好,所使用的茶具跟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是两个概念。功能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将宋代各窑茶具的各种材料工艺与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的材料工艺相比较,羊角山紫砂残器的制作工艺恐怕难以适应宋人的饮茶要求。

在宜兴,宋代可能是生产陶瓷的一个大的转折时期,青瓷的被淘汰,大批的从业者便转向了制陶业。

从今天宜兴地区发现的一些宋代窑址来看,均是一些粗货,有日用的陶盆、罐、钵、缸、壶、瓮和韩瓶。这些陶器大多数里外均施釉,从一些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当时的制作技术、材料、工艺,尚不具备制作紫砂壶的条件。故到目前为止,除羊角山外,还没有发现早于明中期专门用来烧紫砂壶及紫砂陶的窑址。古墓葬中也从未发现早于明中期的紫砂壶。

羊角山出土的部分残器的制作工艺,与南京1965年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倒是有许多相似之处。该壶是我国目前已知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紫砂壶,该墓的主人吴经,《明史?宦官传》有传。该壶可视为明中期紫砂壶的标准器,如果将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与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相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羊角山的紫砂壶上限可能就不会到北宋,如果从部分打泥片成型的残器制作工艺来判断,制作年代可能会是明中期以后,其它的捏塑成型之类的残器可能相对要早一些。

这类判断,可在唐寅(1470-1523年)、文征明(1470-1559年)、王问(1497-1576年)、仇英(约1502-1552年)的绘画作品中得到证实。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还不能称作紫砂茗壶,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从流的部位、形状来看,很像是金属壶。但文征明《品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

茶书、笔记小说也都是在明中期以后才陆续开始提到紫砂壶。

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书、次春、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惟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新的饮茶方式的出现,必将带动和产生新的相适应的茶具出现。

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予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环境气氛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慧眼识正宗宜兴紫砂壶


正宗宜兴紫砂壶可谓是一壶难求,除了这制作原料只产于宜兴外,还在于选上一把好壶来品茗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正宗的宜兴紫砂壶有着很好多自己的特点,他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又似是与君子交才体会的到的,所以着重提到“慧眼识真”而非“慧眼识珠”原因就在这里。

据有着40余年品壶经验的大掌柜介绍,真正的紫砂壶其原矿泥料壶身颗粒明显,并非如常见的化工壶一般壶面光滑,外表无颗粒感。这其中的原因自不必多说,主要还是由这品质上乘的紫砂所决定的了。正宗宜兴紫砂壶不论细看还是用手抚摸上去,其颗粒感是确实存在的,就如同与君子交,不用只想着如何投其所好,而是着重把自身的品质所表达出来,自然就可交到知己好友了。

对此大掌柜接着还有介绍,就是正宗宜兴紫砂壶断面处同样具备颗粒感,这是由紫砂的特性所决定的。在行内人士看来,这正是考察紫砂壶是否为正宗宜兴紫砂壶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正宗宜兴紫砂壶是呈双重气孔的,其壶具有透气性更是辨别是否为正宗宜粉紫砂壶的特征之一。而断面处的颗粒感,也是很重要的能表现出其气孔性的有效方法,常见的化工壶其断面处泥料是无颗粒感且无气孔的。并且真假紫砂还可由壶断面处内外颜色一致来区分,真壶内外颜色相差不会太大,而假的则颜色一般呈现出不一致的效果。这也如同与人相交,如与君子交必是心口一致,而不能识别其人品质时,则细细观察又能发现其口事心非。

说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大掌柜提醒大家要擦亮眼睛了,如果你真的买到了正宗宜兴紫砂壶,那你会发现用热水倒在壶身后,水会慢慢被吸干,而并非像化工壶那般直接顺着壶的表面而流下去。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正宗紫砂壶所用的原料为紫砂所致,其双气孔结构,透性好的优良品质一用便能体验出来。而与世间真君子相交也正是如此,真性情,真豪情一试便知,相反的是与虚情假意之人相交则在关键时刻必定会将其虚假心意暴露无疑。

识真品与君子相交,“慧眼识珠”能帮你找到一把价值不菲人正宗宜兴紫砂壶,而若做到“慧眼识真”你既能发现一把正宗的宜兴紫砂壶,又能对它像对君子好友般来对待,相信这其中自然会是获益良多的。

宜兴紫砂壶的五奇是什么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特别的优点。

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紫砂壶的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五大优点:

色香味保全

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元气恢复快

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无茶可生香

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不裂不烫手

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

越用越光润

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潮州朱泥壶可否媲美宜兴紫砂壶


始于宋、盛于明的紫砂壶,是华夏文明与茶文化的一种载体,故自古以来,尤其是文化品位较高者,多有“紫砂情结”。近年,宜兴紫砂资源已日渐枯竭,而深藏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潮州朱泥壶与宜兴紫砂壶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造型简洁,富有返璞归真之气质和精致小巧之韵味,也逐渐被市场接受和认可。自古代起,朱泥就属于紫砂一类,朱泥壶在紫砂壶中属于上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很多人都不甚明了。紫砂的品种很多,包括朱泥、紫泥、段泥、绿泥、团泥5种。早在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茶壶都是朱泥来做的,宜兴紫砂壶在古代大部分是朱泥壶,朱泥壶在现存老壶中占的比例很高。所以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老壶大部分都是朱泥壶,紫泥反而比较少。可以说,朱泥是紫砂里比较好的一种泥土,最适合泡茶。

为什么后来用朱泥做壶越来越少呢?实际上,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朱泥壶的烧成收缩率比较大,正常好的朱泥收缩力度在18%-27%,而紫泥收缩率在12%,紫泥是紫砂各种泥料里收缩力最小的,朱泥比紫泥收缩力高出50%以上。所以,用紫泥做10把壶有7-8把壶可以成功,但用朱泥做10把壶,如果要求比较高只有一把壶是好的。因为收缩率很大,烧制过程成品率大大降低,紫泥成品率比朱泥成品率至少要高30%以上。

工匠为了追求商业的利益,也很少用朱泥去做壶。因为要做一把好的朱泥壶很难,做一把好的紫泥壶却容易得多,因而紫泥壶自然而然成为主流产品。现在市场上很多玩壶的人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认为朱泥不是紫砂。实际上,在宜兴官方资料中都记载有,朱泥这种泥料品质在紫砂中排名第一,而且材料非常难找。从科学上来说,紫砂没有真假,只有好坏,朱泥是紫砂中最珍贵的一种泥料。刘成果:虽然潮州和宜兴都出产朱泥,都属于紫砂一类,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宜兴的朱泥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当属黄龙山和青龙山的砂料。宜兴砂料里含沙量大,是别处出产的泥料所不具备的。而潮州的朱泥属于泥浆,含砂量很少。宜兴朱泥含沙量大导致其烧成后的收缩率也较潮州朱泥大,两种材料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别。而广西钦州和潮州的料都有同一个问题,烧制出来的茶壶内外颜色不同,砂料最重要还是看产地。

虽然广西钦州、广东潮州、云南建水等地出产的砂料在化学含量上,有一部分矿物质含量和宜兴紫砂类似,都含有铁,锌、镁以及云母片等,但是含砂量、矿物质都没那么好,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多,效果有差距,制作出来的茶壶也有很大不同。比如,烧制出来的壶里外的颜色不同;这些地方出产的砂料只能烧出一种颜色或窑变效果,但宜兴的砂泥可以烧出很多种类的器皿。从砂料来说,宜兴的紫泥就分为好几种,紫品、红品、特品以及紫朱泥;段泥又有红段、青段、白段、黄金段、芝麻段等五种,段泥的品类很多,烧出来颜色会非常丰富。

砂料质地很关键,宜兴紫砂有4亿多年的历史,是别处材料所不具备也无法代替的。宜兴砂料含砂高,使得制作出来的茶壶透气性好。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化工合成的砂料,用这种砂做的壶喝茶时茶放一晚上就会臭。用宜兴砂料制作的紫砂壶喝茶,放一周甚至半个月都不会坏茶,因为其透气性非常强。宜兴紫砂壶泡出来的茶也特别香,正是因为宜兴紫砂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铁、锌、镁以及云母片、碳酸钠、钡等。谢华:在化学成分和物理功能上,潮州朱泥和宜兴紫砂差不多,但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宜兴出产的才是紫砂。

此前,宜兴当地开设了一家中国紫砂博物馆,展出了很多宜兴大师的作品,我也到当地去参观。当时我就提意见,成立一个紫砂博物馆是个好事,但是馆藏的作品只出自宜兴,充其量只能是宜兴紫砂博物馆,不能说是中国紫砂博物馆。问宜兴当地人,潮州的朱泥以及广西钦州、云南建水、陕西潼关等地出产的泥料算不算紫砂?他们都承认是。但是博物馆馆藏没有这些地方的紫砂壶。后来,博物馆向我征集了一些紫泥壶和朱泥壶作品作为馆藏,并放在名人馆里。

实际上,宜兴现在很多原矿取自浙江长兴和安徽宁国。此外,很多人分不清朱泥和红泥。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原矿不同,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嫩黄泥;两者的收缩比不同,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两者的窑温不同,红泥二氧化硅含量在60%,朱泥则在55%左右,这就导致红泥的窑温是1100℃,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纯朱泥朱红略泛橘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紫砂壶的藏与养


紫砂壶至兴起时开始便受到广泛的喜爱,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紫砂虽然受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处于低迷的状态,但通过新一代的努力紫砂重新步上了正轨,特别是80年代初,国内外均掀起了“紫砂壶热浪”,收藏者与日俱增,甚至一些人到了疯狂与痴迷的地步。紫砂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紫砂壶的藏

宜兴紫砂壶制作水平档次拉得特别开,有几十块钱买一把的,也有几百上千,成千上万的。紫砂壶爱好者买什么档次的壶,首先要看你的经济实力。当代不少中青年陶艺师,他们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气质都相当不错,只是目前尚未成名或名气不大,作品的价格就低得多,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些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名家或大师,这就得看你的眼力了。玩紫砂跟收藏书画是一个样,有时在低档产品中,偶而也有可能选出古拙朴实的好壶来,须知黄金本是从沙里淘出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你会不会“淘”了。

当我们面对紫砂壶,入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泥质,不论它是哪种泥色,都应具有纯净的温润感觉,看上去色泽鲜洁。壶的优劣跟泥质的高低有关。这高与低包括泥料本来的质量和烧炼的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不过,新买的壶外表总不及用过的那么光泽,新壶通常保留着泥土的天然本色,有一股土腥味,显得粗、燥、亮。而旧壶细、润、柔,原因是壶内石英分子在不断的冷热水交替中起着变化,再加上持壶者悠悠品茗时用手摩挲,使色泽润滑光华。旧时有些藏壶家买了壶出钱请人家先用上几年。制壶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他们能够把壶“养”大之后的相貌估准,这个就是他们技艺高超之处。所见的一些传世名壶,壶身莫不光润古雅,藏壶家称之为“色浆”。

选藏紫砂壶还得看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否。壶体造型与附件的配置,它们各个方面的比例是否恰当,外轮廊线段结构上的缓冲过渡以及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

其中壶盖最容易暴露出工艺的优劣。明清两代大师的作品,一般将壶盖盖上便能把整把壶拎起来,这代表着制壶技艺的高水平。通常口盖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圆形壶盖的精细微妙处在于通转不滞且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时无落帽之忧;方器和筋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

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要和谐统一。一把紫砂壶佳作,除了它的形态美外,要达到形神兼备,气质要好,有了内在气质,才可久玩不厌,越用越有通灵之感。

二、紫砂壶的养

有的藏壶家购壶后只知鉴赏,不大懂得“养”壶。一把壶烧成后,由于胎骨火气重,紫砂间微孔结构松,壶性很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只有通过“养”才能改变其性格。买来新壶,最好把它浸泡在锅内冷水里,水里放把茶叶,煲上半个小时,先除掉壶上的土味、杂味和蜡质,便可用来泡茶了。

“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绿茶性温,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紫砂壶精品越发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泡茶也讲究,先用沸水浇壶身外璧,品茗者常说的“润壶”,然后再冲水。品茗时若常用湿毛巾抚摸壶身,则润扑之色油然而生。玩赏家常喜爱多把壶轮番使用,并习惯饮什么茶用什么壶,饮红茶用甲壶,绿茶用乙壶,乌龙茶改用丙壶,严加区别,不相混淆。

茶壶每次使用后,壶身应擦拭干净,壶内残茶剩汤不必立即倒弃。这倒不是为了过后再饮,因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残茶留在壶内任其吮吸,时间久了,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壶暂时不用,壶身内外擦干爽,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紫砂壶切忌包裹式密封,封闭久后易生“霉斑”。壶的保存要注意勿让它沾油烟,污染后难洗涤,洗刷时不要使用清洗剂,这样很容易破坏“色浆”。

紫砂壶的藏与养都是需有一定技巧的,而收藏紫砂壶要理性的对待,买紫砂壶你的用途是什么需要明确,方能正确选择所需,泡养紫砂是一门学问,静心静气好好“伺候”会让你有成就感的。(文章来源:网络;

如何保养与收藏紫砂壶


壶的类别品种繁多,其中以紫砂壶最为常见。一只壶,应以紫砂色纯美、紫砂质温润、雕饰精致高雅、造型美观大方者为上品。紫砂壶本是案头之物,但一旦被文人雅士供奉于座右,它就开始镇守书房与精神为伴了。

紫砂壶以其艺术性、实用性和升值潜力,深受集藏者的青睐,但许多初藏友只知观赏,却不懂得养壶。当一把壶烧制出来后,因胎骨火气重,紫砂壶间微孔结构松,故而性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只有通过调养,才能改变其弱点,成为一把真正的好壶。那么,怎样藏养紫砂壶呢?

真正爱壶的人都知道,壶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同样也需要关爱和养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养壶”。一只紫砂壶能否长葆活力,那便要看藏者是否懂得保养了,若保养得好,其发灵性一定良好。只有“养”过的壶才能保持色泽自然沉稳,壶体莹润如玉,周身散发出古朴的气息。

首先,选择紫砂壶藏品,一定要挑选造型精美、质地上乘的佳壶。一要看色泽,无论朱、紫、棕、黄、烧制的火候都要恰到好处;二要观壶形,好的紫砂壶要形体悦目、轮廓周正、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三要察工艺,做工要精巧细致、壶面光洁、格律严谨、无瑕可寻,而且所选之壶要完整无损。

一般说来,新养一方美壶至少要半年以上,其间藏家必须坚持每天泡茶洗壶。常言道: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壶。洗壶必须洗净,然后让茶根留存,以免因茶干燥龟裂而燥损壶面;壶只能用老茶磨洗壶堂,而决不可磨壶的其它部位,否则容易磨损壶的表层包浆,甚至伤及雕刻的细部。尤其是紫砂壶,包浆是年代久远的象征,若被磨去,价值就会大大贬低。

壶洗净以后,还须用茶水保养,以养壶之莹润。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开而且要好茶叶,越是精品紫砂壶越要用上等茶来养,泡茶的水要好,最好用山泉或矿泉水。沏茶也有讲究,先用开水浇外壁,以暖壶身,然后再沏茶。不用时,壶要放在干燥之处,残留的茶叶要留在壶中过夜。洗壶时,不要洗掉壶内的茶垢,以便达到保养壶的灵气。一般来说,一把新壶养2至3个月即可,然后将壶洗净晾干,放置入盒收好就可藏起。

时间在品喝中逝去,智慧的生命一截截缩短在壶中,这曾使得多少文人雅士坐在灯下将岁月磨穿。今人养壶,多为藏壶。养一只紫砂壶为伴,每当默守书屋,枯坐案前时,对壶如晤古人,虽不能有言语的交流,却能神游百年之外,于遥远处得到一个苍老的提醒。每每从恍惚中回过神来,握壶把玩,权当温习一段历史,且有一种旷远的回味。

壶的本性是爱水而不溺水,需水而不吸水,这恰如养壶者的人生。养壶的过程,也就是藏家自身逐渐改变的过程。或为投资,或为喜好,但是风雨彩虹后都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传承。目的在变化,境界也在变化,养来养去,最终才发现其实养的不是壶,而是自己的身心乃至一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