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制作的精细与否,又是人们选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对茶具艺术的追求,更胜过对茶具实用性的要求。

因茶制宜: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

因此,在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是很多的。唐代陆羽通过对各地所产瓷器茶具的比较后认为:“邢(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绍兴、萧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黄,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氏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从茶具欣赏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最佳。Cy260.cOm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唐时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盏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氏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对此,明代的屠隆就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对茶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这样,人们对茶具特别是对壶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壶的“雅趣”。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果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至于其他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但不论冲泡何种细嫩名优绿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量多,热量大,会将茶叶泡熟,使茶叶色泽失却绿翠,其次会使芽叶软化,不能在汤中林立,失去姿态;第三会使茶香减弱,甚至产生“熟汤味”。此外,冲泡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使用盖碗,也是可取的。

在我国民间,还有“老茶壶泡,嫩茶杯冲”之说。这是因为较粗老的老叶,用壶冲泡,一则可保持热量,有利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汤,提高茶汤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则较粗老茶叶缺乏观赏价值,用来敬客,不大雅观,这样,还可避免失礼之嫌。而细嫩的茶叶,用杯冲泡,一目了然,同时可收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欣赏之美。

因地制宜: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长江以北一带,大多喜爱选用有盖瓷杯冲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壶泡茶,尔后将茶汤倾入茶盅饮用。在长江三角洲沪杭宁和华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爱好品细嫩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欢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带的许多地区,饮茶注重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因此喜欢选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盖瓷杯沏茶。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玉书碨是一把缩小了的瓦陶壶,高柄长嘴,架在风炉之上,专作烧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紫砂壶,专作泡茶之用;若琛瓯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只只能容纳4毫升茶汤,专供饮茶之用。小杯啜乌龙,与其说是解渴,还不如说是闻香玩味。这种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品。四川人饮茶特别钟情盖茶碗,喝茶时,左手托茶托,不会烫手,右手拿茶碗盖,用以拨去浮在汤面的茶叶。加上盖,能够保香,去掉盖,又可观姿察色。选用这种茶具饮茶,颇有清代遗风。至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多习惯于用碗喝茶,古风犹存。

小编推荐

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爲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爲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爲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産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爲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图片马家窑舞纹彩陶钵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这里的“具”,可以解释爲茶具,也可以理解爲食具,它是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还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这种饮茶用的器具由何物制成,什麽式样,做什麽用,也都不得而知。另外,对“烹荼尽具”中的“荼”亦有不同理解,有人认爲指的是苦菜,那麽,其“具”也就不成爲饮茶之器具了,当爲食具论。不过近年来,在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瓷器,内中有碗、杯、壶、盏等器具,考古学家认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爲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差不多与左思处同一时代的杜育,他在《荈赋》谈到:“器泽陶简,出自东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东隅”一词,有人认爲是指东方,即指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也有人认爲“东隅”即“东瓯”,是指浙东南一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饮茶用器具“匏”,又称“瓠”,原本是酒具,其式似古代公刘使用的葫芦状的壶。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後,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古今茶具的区别及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

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着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茶具介绍及功能


茶具介绍及功能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因为茶具有上十种,像茶杯、茶漏、盖碗、茶盘、茶则、茶挟等。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泡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过滤茶叶碎片末,也防止茶水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不用手直接抓取,卫生同进防止茶水掉落壶外,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的种类不同,他们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茶具名称及作用


茶具名称及作用是相关的,茶漏的作用是泡茶时,放在壶口上,帮助过滤掉茶叶的碎片碎末,避免茶叶洒了。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泡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过滤茶叶碎片末,也防止茶水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不用手直接抓取,卫生同进防止茶水掉落壶外,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在饮茶时,都是要准备好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具的选配及变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