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

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于是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延伸阅读

千年习俗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福建政和沿袭千年饮茶习俗


常言道: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在福建政和县镇前、澄源、杨源等高山区乡镇,冬春两季,云雾缭绕,寒气袭人,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所产的云雾绿茶香高味浓,多次冲泡,香味犹存。由于这里的气候寒冷,人们都习惯围坐在火炉旁、灶旁,边取暖边聊天边喝茶。饮茶习俗更是别具一格,至今已沿袭千年。

新娘茶:在政和高山区的每位新娘在结婚后要办四次新娘茶:第一次是在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要给公公婆婆、男方的舅舅、姑丈等长辈敬献新娘茶;第二次是在婚后第三天上午,新娘要给来帮助办喜事的妇女们敬献新娘茶,以表感谢之意;第三次是在每年新春佳节期间挑选日子举办最为隆重的新娘茶,一般是正月初三、初六、初九三天,因为在婚后的第二年春节,男方的亲戚会办酒席宴请新娘,新娘为了答谢男方亲戚而举办新娘茶;第四次是在端午节前一天,受邀请来喝新娘茶的人,主要是村里的年长女性。她们身着服装、头戴头饰,不必带任何礼物,依序而坐。

新娘茶的桌上一般摆放着配茶的佐料,还有甜、咸、瓜果等多种食品。身着款式古朴的红衣裳的新娘夹住陶罐或手提水壶将滚水冲入每个茶碗(杯),有序重礼地敬茶,客人笑纳后要表示恭喜。客人喝完茶离开时带走一根九尺九寸长喜绳,意味着从主人家借到喜气,讨到吉利,以示将来生活吉祥平安,幸福长久。

瓷壶茶:在政和多彩多姿的农村厅厝里一般都摆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摆着一只大瓷壶,大瓷壶一般高20厘米,直径12厘米,白色,画有吉祥的人物花鸟或山水虫鱼等。

主人将中等茶叶放在圆筒形的大瓷壶中冲泡,冲泡后放置在用稻草或棉絮制成的保温桶(茶寿)中,壶口盖一块大碗,既可遮盖保洁,又可当茶具使用。农民从户外劳作回来,口渴时,用大碗直接倒上一碗,豪饮下肚,既方便快捷,又清爽解渴。

据说,用大瓷壶泡茶效果很佳,因为陶瓷茶具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传热、保温性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尽管茶水的品质属于中等,算不了品茶,但可以解渴。

千年古镇栟茶场曾迎来了任军机大臣左宗棠


清光绪八年(1882),千年古镇栟茶场迎来了曾任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行走、官拜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当朝一品大员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以举人从军立功,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赠太傅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这次莅临栟茶是来南京赴任两江总督翌年所安排的一项重要巡视活动,其任务是专为勘查海堤。

在大队人马簇拥下,左宗棠由章氏搀扶,下榻苏北名刹寿圣寺。作为慈禧太后赐给左宗棠的侍妾,章冰儿为左宗棠关注江海堤防尽了一份力。一是在随左宗棠告假回湘阴省亲途中见江浙因夏秋潮灾水患严重,疫病流行,老百姓背井离乡,而生悯农之情;二是当左宗棠为治水银两所困之际,章氏为其想出找富商大贾资助的金点子。这才有了左宗棠在沿江沿海视察水情、整饬水利的一系列大动作。

左宗棠到栟茶的第二天一早,就在地方要员陪同下,弃轿乘马去海堤。栟茶镇北十余里,就是著名的范公堤。栟茶一段,东自小洋口,西至磨担头,乡人俗称为“北捍堰”。因栟北海潮凶猛,常常溢堤成灾,清雍正十年(1732),河道总督稽曾筠应百姓要求,上奏朝廷,在范公堤以南三里加筑了一道人称“稽公堤”的夹堤,当地百姓称做“南捍堰”。光绪年间的风潮灾害使南北捍堰受损严重,百姓遭灾。左宗棠号令加固海堤才使捍堰岁修一新。此次勘查海堤,除了关心水利,也有重视海防之意。看到南北捍堰加固工程质量不错,左宗棠格外高兴。

左大人亲临海堤踏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都想一睹这位当朝名臣的风采。老百姓念及左大人之恩,四周响起了锣鼓声和鞭炮声。左宗棠激动之下,随口吟道:“万里晴沙日照西,此心惟有断云知……”

左宗棠实地看了海堤,又关切地查问了海堤岁修和沿海防汛的落实情况,临走时交待要在海堤上栽树种草,这才转回栟茶驻地。如东海堤绿化林带之所以在全国闻名,追根求源,与当年左宗棠栟茶勘堤时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

左宗棠亲临栟茶,缪、徐、蔡等大姓望族纷纷恳邀左大人题字。左宗棠勘堤回来,兴致甚高,听说当地名门大户要他“留下墨宝”,很爽快地一一应允。他先是泼墨挥毫为缪氏宗祠写下了“敦睦传家”的匾额;接下来,又为徐氏宗祠的匾额留下了“望重南洲”的题词;后来,还为蔡氏宗祠题写了“理学名家”的匾额。

峨眉千年禅与茶


金顶的佛光,报国寺的钟声,机灵的猕猴,以及金庸笔下最具个性的郭襄、周芷若开创发展的峨眉派武功,几乎是人们对峨眉山最经典的几大印象。其实与这些美景与传说一样经典的,还有峨眉山的禅茶文化。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绚烂的两笔重彩,在历史上也一直交错发展,彼此影响,浸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深处。

一部峨眉山禅茶史,既是茶文化的成长缩影,也是禅宗的发展足迹,更是古代寺院经济制度的侧面反映。

绵延至今“三道茶”

如今去峨眉山,都会听到一种叫“佛门三道茶”的养生秘诀:寅卯、午未、戌亥为每天饮茶最佳时间。第一道茶,为晨饮之茶,即寅卯时辰饮茶。这道茶需在“恭前饮用”。即入厕前清饮三杯,能够将杂陈于体内的毒素秽气清洗出去,起到去秽气下浊物的神奇茶疗效果。第二道茶就是上午11点到中午1点之间饮绿茶两杯,能够起到防治口腔系统疾病,具有排毒养颜、明目醒脑的茶疗效果。而这第三道茶,就不是用来喝了,是用来洗。每天睡前半小时用浓淡相宜的绿茶清洗面部,重点是眼部,能够排毒养颜,安神补脑。

相传,这个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茶诀,源于南北朝时期驻锡峨眉山洪椿坪的中印度高僧宝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宝掌法师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千年和尚”,传说运用各种养生之法活了一千多岁。当然,这样的神话是否科学尚不考,但由此足以见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养生传统。并且也可以推断,峨眉山僧人种茶饮茶习俗很早便有。

据可考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然而到了隋唐以后,佛教的兴盛和寺院经济的扩展以及当时的土地制度,佛门的种茶制度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峨眉山万年禅茶始于唐宣宗在位期间,由时为峨眉山南岳临济宗第三代门人的昌福禅师创立,并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以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并传授茶法给众僧人,随后传给下一位主持隆元法师。隆元法师是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禅茶又溶入了一些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并获得大量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此后,峨眉山禅茶遂发扬光大。

千年“茶圣”到底啥模样?


昨日下午,湖北省美术院展出了一幅长5.5米,宽2米的大幅中国画,名为《陆羽皎然品茶图》,这幅画将悬挂到即将通车的汉宜高铁天门南站的大厅里。为了还原陆羽的真实相貌,我省著名画家陈立言花费一年心血,翻阅无数资料,终于考证出了陆羽的形象。

站在《陆羽皎然品茶图》前,陈立言告诉记者,一年前,天门市政府找上门来,希望能为即将建成的天门南火车站画一幅大型国画,对于画画,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在国内享有盛名的陈立言来说,那是简单不过的事。可是,天门市政府提出,陆羽是千年来享誉世界的天门名人,最好能表现茶圣,向千万旅客传递天门文化。

陈立言答应了对方后,但又觉得十分为难。提起陆羽,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也享有盛名。但1000多年前的陆羽,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

陈立言发现,国内外很多茶馆、茶厅、茶叶店都把陆羽的形象刻画成穿宽袍大袖,戴明代官帽的形象,就连1989年一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的故乡》一书中,也将陆羽描绘成如此形象。

陈立言说,陆羽是唐代人,唐代的装束受北魏鲜卑民族的影响,亦便于骑马射箭,都是着短装,圆领柨头。悬挂在火车站大厅的画,不能再出错。

陈立言把自己关进书房,查阅了《茶经》、《中国——茶的故乡》、《5000年来中国106名文曲星》、《韵海镜圆》等大量的著作和文稿,终于考证出陆羽的形象:方脸、凤眼、八字眉、络腮胡、身着短装、布衣头巾。

这幅《陆羽皎然品茶图》,陈立言画了一年。火车站大厅悬挂的画,是给来往旅客欣赏的,如果画面太复杂,就晦涩难懂;若画面过于简单,又缺少容量,给人浅薄之感。

陆羽出身传奇,天门市所要的画究竟表现哪一个时期的陆羽?陈立言再次向书本和历史请教,他去了不少茶楼、茶社和茶叶店,看雕像、看绘画,走访过百余普通市民,询问陆羽在其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

最终,陈立言选择了唐代宗八年的一段故事。这年,书圣颜真卿被贬任湖州太守,也正是在这一年,陆羽在浙江湖州抒山妙喜寺结识了诗僧皎然,在颜真卿和皎然的帮助下,陆羽开始修订《茶经》,继而印刷发行。其间,陆羽常与皎然大师讨论研究茶道。

这则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陆羽的故乡天门,但如果没有浙江湖州、没有颜真卿、没有皎然,就不会有《茶经》的诞生。《茶经》三卷十章,文笔精炼、叙事扼要,流传世界,它向人们传递的正是天门千年文化积淀的核心。

从《陆羽皎然品茶图》上,人们不仅可以读到千年前的经典故事,还可以看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写意。

在画面上,作者简单的几笔,绘出了“春天的春卷、夏日的枇杷、秋天的葡萄和冬日的茶花”,中国文化常常表现美好幻想,那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棵树上结出水果和五谷,一年四季总是风调雨顺,是画家的思想与胸怀,亦是作者对江汉平原终于实现百年铁路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带给陆羽故乡人民幸福明天的期盼。

记者汤华明

陈立言所画的《陆羽皎然品茶图》。局部放大的陆羽头像。

揭秘千年武当道茶叶


八仙观的称谓由何而来?

进武当山门,爬好汉坡,经磨针井,翻二垭子,越老君堂,便来到武当山现存九宫八观最早的道观——八仙观,其建造于元代,比明代大修武当还早两百多年。

武当山八仙观村地处武当山脉中段,海拔在600至1200米之间。其地深幽,聚气藏风,冬暖夏凉,素有云雾山村之称,在深山峡谷、悬崖峭壁间,生长着许多原始的野生茶树。

相传,八仙过海,到武当山参加玉皇大帝册封真武盛会,慕名武当道茶,在老君堂盗来太上老君用炼丹般工艺制作的修性养生的长寿道茶,八仙群聚在一片古茶树下,煮茶品茗,茶醉得道,故建八仙观。山民以这里聚仙藏气,世代植茶,成为盛产道茶而闻名的八仙观村。

武当道茶系明清贡品

武当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武当道茶良好的品质。地处北纬36度的武当山恰巧位于中国的肺部,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无大风,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从而构成一个和谐之地。

明代皇帝将武当山作为皇室国庙,组织全国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武当道人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由派来监修武当的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及宫廷太监,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带回宫廷。

自明朝以来,武当道茶即作为贡品被皇帝独自享用!

八仙观村宜种植茶叶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在道观寺庙风行,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道观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武夷岩茶、武当道茶等就出自名山道观寺庙。

由于历史的沧桑,武当茶树在解放前夕,除深山中野生的茶树外,树龄上百年的家植茶树所剩不多,武当道茶的制作工艺则也隐藏于道人或武当山民间。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武当山八仙观等村,通过对八仙观村的土壤、气候、茶叶内质等进行考察论证,八仙观村土地属宜茶土壤,加之海拔高,植被好,相对湿度大,发展茶叶具有比较好的生态条件。

于是,专家们撰写出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省地市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等建立名茶基地。于是,八仙观村从1987年开始,在村书记王富国的带领下,现已兴建茶园3000多亩,成为十堰市农业局有机道茶生产示范基地,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游八仙观欣赏茶艺

桃红柳绿的三月,在武当山八仙观,身着古装的俏丽女子以纤纤葱指轻弹慢抹,在精彩的茶艺演绎中,飞扬出一曲曲古筝弦律……

武当道茶表演技艺众多,比较突出的有武当功夫太极十三式茶艺,系根据古代八仙云游武当,留恋道茶飘香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洞宾背剑、韩湘吹笛、仙姑采茶、采和挎篮、钟离摇扇、拐李炼丹、果老骑驴、国舅点礼、旋转乾坤、仙鹤展翅、道法自然、一柱擎天、万山来朝……这构成了提壶演技太极十三式!

据十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总经理王富国介绍,在武当山道茶文化中,蕴藏着道家博大精深的修性养生健身的哲理。

好莱坞导演赞叹武当道茶

由于武当山八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施用有机香饼肥料,2001年所产道茶一次性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又因其武当道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多年来,随着武当道教文化的弘扬,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一些海内外知名人士、茶道专家、文艺、武术名家借访武当名山或参加武当国际旅游节、国际武当武术节、武当山下民歌等活动之际,慕名到八仙观寻访武当道茶,交流武当茶道。

日本八代市市长寿川宗央慕名来八仙观茶叶总场品茶交流茶艺后,欣然写下:“八仙真神佑,养身人长青”;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为武当道茶题字“武当针井,天下好茶”;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沈培和赞美武当名茶:“武当针井形态美,仙山武当道茶好”……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代表湖北省特色知名品牌产品,先后多次赴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经贸洽谈会和茶文化交流会,受到高度称赞。

2008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问道武当》摄制组慕访仙山武当八仙观道茶拍摄纪录片,并作为“共祈太和”的开篇场景镜头。

20天后,美国好莱坞资深导演克里斯蒂·里比编导的长篇纪录片《圣山》武当摄制组,又慕名摄制八仙观武当道茶文化。迷人的风光、优美的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悠扬动听的武当采茶民歌,令人陶醉。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连声赞叹“OK!OK!”

同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当山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山一江”的黄金旅游线上,博大精深的道茶文化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里灿烂夺目的瑰宝。

链接:武当道茶

为弘扬武当道茶,八仙观茶叶总场通过挖整传统道茶工艺,生产出武当系列名茶:

武当银剑:因“武当剑”得名,属高档礼品茶,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国际名茶。干茶样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似剑;泡之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尝之甘甜鲜爽,回味无穷。

武当针井:因武当山磨针井“铁棒磨成绣花针”故事而得名。此茶外形似针,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

武当太和茶:以武当山亦名太和山为创意命名,外形似龙牙形,汤色嫩绿明亮,冲入杯中似葵花朝上,是明清朝代的朝廷贡品。

武当奇峰茶:以武当七十二峰朝金顶,群峰耸峙为创意命名,干茶样条索曲美,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可口。

武当道茶王:即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因其工艺源于武当内家36功法之一的太极乾坤球功得名,是武当道教养生茶道之精华。

女人想喝茶聊天 去周庄喝阿婆茶


阿婆茶是在千年古镇周庄流传着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周庄的“阿婆茶”是江南水乡一种独特的茶道。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品茗时,必须佐以当地土产腌菜、酱瓜、酥豆和糖果等茶点。吃阿婆茶以侃和品尝茶点为主,说累了、吃咸了,才喝一口茶,润润喉咙。边吃边谈,说说笑笑,有茶有点,这便是“阿婆茶”。

周庄人爱喝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茶具越古越好,煮水要用陶器瓦罐,燃料要用竹片树枝,沏茶要先点茶头,隔数分钟后,再用开水冲泡,这样可以使茶色香味浓。无论市镇和农村,人们经常看到六七十岁老太聚在一起吃茶,因此称为"阿婆茶"。现在周庄此风更盛。

周庄人喝“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

“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于是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婆婆、婶婶妇女们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这谈那,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嘴渴了,喝口茶。这就叫吃“阿婆茶”。如今,阿婆茶成为周庄一张文化名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镇周庄千年习俗--阿婆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