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宠”,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茶宠在茶汤的滋养下,年长日久会变得温润可人,茶香四溢,深得品茗人的宠爱。

茶宠需要养

喝茶时用茶蘸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浇淋,日久天长,茶宠就会呈现出温润柔美的光泽,并有芬芳茶香萦绕其上。

茶宠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传统象征吉祥寓意的茶宠,到紫砂茶宠,再到造型各异的澄泥烧制的陶质可爱时尚茶宠,都与茶道的盛行息息相关。

茶宠并不是只有特定的茶水才能养,但茯茶与普洱茶是最适宜泡出好“茶宠”的茶,见效快,易塑造出“茶宠”上佳的外貌。上等陶瓷所制的茶宠物和紫砂壶一样,时间长了也会升值。

在茶宠保养方面,紫砂收藏爱好者庄志雄表示,养茶宠和养壶一样,不能老用剩茶泡,最好用热茶水“淋浴”,并用笔轻轻抚刷,定期用茶布摩挲,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亮泽;所选茶汤不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各个茶类都比较适合。

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现象。这种结构还可以让它身体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趣味茶宠

在茶宠的造型中,弥勒佛居多,有卧姿的、坐姿的,也有立姿的。但近年来,出现了各种生肖茶宠,甚至是贴近生活的小物件茶宠,如鞋子造型、南瓜造型等。

寓意茶宠

早些年,茶宠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多为金蟾、貔貅、辟邪小动物等寓意较好的摆件。

其中,金蟾是金钱的谐音,口中含钱的金蟾,嘴巴上的铜钱是可以转动的,你用手去转钱,谐音就是“赚钱”;貔貅,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俗称只进不出,口大为招财进宝;此外,壁虎寓意“辟邪”;蜘蛛造型寓意知足常乐……

貔貅,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俗称只进不出,于是人们认为它有趋财旺财的作用,同时还有镇宅的功效。

金猪,猪历来是富足、祥瑞的象征。所以把它养在茶盘上非常可爱,也很招人喜欢。

大象,以善于吸水而驰名,在我国,水为财,如果请得一头大象在家中,则大财小财均为己所纳。而且象的禀性是温顺祥和的,放在家中象征着吉祥如意

佛祖,各种颜色的砂质都有,一般为弥勒佛的居多,卧姿、坐姿的比较多,很少有立姿的。怪的造型也有。

扩展阅读

寓意吉祥的紫砂茶宠


随着喝茶的盛行,在壶、茶共荣的天地里,又出现一种令人瞩目的赏玩宠物,被许多人所收藏,业内人士称之为“茶宠”。“茶宠”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蘸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长日久,茶宠就会温润可人,茶香四溢。

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茶庄里,店家基本上都养着“茶宠”。所谓“茶宠”,就是嗜茶者在品茗、闲聊的过程中把玩的一些紫砂泥小工艺品,他们用茶水对其进行滋养、淋浇、扫蘸,使它们成为心目中的宠物。我们常见的“茶宠”都带有“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福寿绵延”的瑞兆,表达对人生、对事业的期望,或许还有“镇宅”、“祈福”的寓意。

紫砂“茶宠”都是些小型陶塑,有人物、佛像和猫、狗、虎、象之类的小玩意。取一两件放在茶桌上。茶宠,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神兽茶宠、情趣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其中神兽茶宠,有朱雀、金蟾、貔貅、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还有谐音吉祥茶宠,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说一只脚之上有蜘蛛图案,寓意就是“知足常乐”。

知己好友相聚时,常用紫砂壶泡上一壶宜兴红茶,或是普洱、铁观音。此时,有的是泉水,有的是茶汤,将头开的茶水冲浇在“茶宠”上,拿茶帚涂抹、用茶布擦拭,经过上等好红茶的长久滋养,就会像紫砂壶一样的葆光可鉴、珠玉润泽。古往今来,很多茶人用尽一生的时光,揉进茶水的温顺,精心“饲养茶宠”,也就成为岁月流转下的精神寄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人品位和生活情趣,特别是紫砂茶具大为流行之后,茶宠也迅速发展起来。与紫砂壶相比较,茶宠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更为直接,其内涵更为直白,价格也更大众化,所以很容易就被众多收藏人士当成收藏品。

如何品好茶香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何尝不是这样,从学语的幼童到年富力强的青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做事低调,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在喧嚣的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新普洱茶时代如何藏好茶


“老茶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

我们收藏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品饮。都说藏之有道,这里面的“道”究竟是什么?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收藏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牌、产品,这能给他们持之以恒的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很懵懂,总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哪个好,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先做功课,跑到芳村茶叶市场来了解。如果谁的产品能够在芳村和昆明两大茶叶市场中流通,而不是在小范围的某品牌经销商手中倒腾,那说明产品最终进入了消费者家里,真正被人品饮了,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不了解品牌?没关系,先拿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注意要用同样的重量、通用的注水量,泡开以后,先从茶叶的浓度开始对比。其他的黏稠感、润感和厚感等并非不重要,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浓度是最简单的区别特征,浓度高是普洱茶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普洱茶一般都要存放多年,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那么在长时间摆放后,滋味就会变得寡淡,品质就有所下降,价值也很难保证。而“稠”则有点像我们广东老火靓汤、米汤的那种稠稠的口感,要做到这一点,茶叶原料必须是嫩度相对较高的春茶。科学地来看,所谓“浓”就是指茶品中含有的“水浸出物”,它含量越丰富,浓度也就越高,而树龄越大的茶树水浸出物含量就越丰富、平衡。“稠”指黏稠感,它取决于茶品水溶果胶含量的高低,与茶叶的嫩度及季节相关,明前春茶嫩度最高。“厚”是“浓”的补充,指每泡茶口腔表现的持久性以及耐泡程度。“润”即喉韵的深度,茶汤细腻不刺激。

经常有朋友问起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我觉得老茶的话就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仓储的好坏也很关键,例如有些“红印”,放得好的就有滋有味,放得不好的就很淡,茶味几乎都散去了。无论市面上有多少名叫“班章王、易武后”的东西,一切最终都要“以口收货”——以口感论高下。一款茶光从外表来判断品质是不够的,像烟和酒等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彻底评估它的口腔表现。因为这些产品的内含物的变化都很微妙。

宋代茶俗 何为点茶敬客与点汤逐客?


很多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因此,宋代的茶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宋代有两个让现代人很容易弄混的茶俗,分别是点茶和点汤,下面就随小编了解一下到底何为点茶,何为点汤。

点茶见于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点汤"的其一义指的是"客辞敬汤",据宋袁文《瓮牖闲评》云:"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另据宋佚名《南窗纪谈》说到"客至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则饮之以汤。"又见宋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点汤"的另一义则作"逐客"解。上述"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不意后来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讲到宋时有一个吏部官员叫胡枚,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于是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不料陈不和通融,也不愿听他的陈诉,"遽索汤使起",也就是立即点汤,下逐客令了。"枚得汤,三奠于地而辞去",胡枚接汤后没有喝,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

"点汤"逐客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如"点汤是逐客,我则索起"(《冻苏秦》),"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龙虎风云会》)等。近人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对此也有解释:"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要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见,举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你懂了吗?反正小编懂了不少。宋代茶俗还有很多,如果你是茶文化爱好者,不妨多了解。

紫砂壶的泡养方法及养壶守则


紫砂壶已经成为茶客和品位人士品茶最常用的器皿,如何泡养才能使得紫砂壶容光焕发,养出较好的效果等问题成为部分壶友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养壶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能为了养壶而养壶,要学会在泡茶品茗的同时滋养心爱的紫砂壶,重点是享受泡养的过程。

紫砂壶老玩家认为,养壶如养性,养壶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养壶之法在两处,外养与内养。外养即勤泡茶,勤擦拭。由于泡茶时温度较高,壶壁上的气孔会略微扩张,此时可用茶巾擦拭紫砂壶表面,使得茶水中的微生物吸附于紫砂壶壁的气孔之中。久而久之,紫砂壶表面就逐渐温润了。

那么内养又为何?内养的关键是:一仆不侍二主,一壶不泡二茶。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只泡一款茶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长久使用,壶内壁积聚茶垢,即便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四溢。

泡养方法

1、先将开水将壶身的里外淋烫一下,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壶和去霉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暖壶醒味的功效。

2、如果使用茶叶,首先要注意将壶身略微的垫高点,让圈足超过水面一定高度,防止壶身留下了水线或色泽分布不够均匀。

3、将第一次泡好的温润泡茶汤盛放在茶器中备用,等冲第二泡茶的时侯再使用此茶汤浇淋壶身以及外表,这样反复的施行直至全过程的结束。

4、由于紫砂壶自身就具较高的透气性,遇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气孔相对来说会慢慢扩张变大。这时可以采用养壶巾去擦拭壶身,让茶油慢慢的渗入到茶壶里面的细孔当中,时间长了便可以累积出光泽来。

5、每次泡完茶将它冲至无味以后,应当仔细的将茶渣去除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壶内壶外再涮洗一次,将茶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将壶盖拿下来,以便于茶壶的风干。否则,由于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比较严密,放任它密封阴干,是很不卫生的。

有些壶友趁着壶身高热的时侯,用沾有茶汤的棉布巾在茶壶上下擦拭,由于这时器表温度比较高,湿巾里面所包含的茶汤一擦就会挥发掉,留下可以使壶身滋润的茶油,如此便能够提高养壶的成效。

也有的人先冲出一泡比较浓的茶汤用来作为墨汁,紧接着用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抹于壶身,用来提高茶壶接触到茶汤的时间以及频率。

养壶守则

里外兼修不冲第二茶

养壶养的不仅仅只是外表,壶的内部也应该一并去调养,这样才能够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养壶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能够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双气孔,它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开水去冲也能够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一把不冲第二种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够保持原来的味道不变,否则如今的乌龙茶,明天的普洱茶,后天的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杂,毫无独特性可言了。

通常开始养壶以后,首先要避免再用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品去清洗,以免清洁剂的异味吸附或刷去了壶的光泽。不妨以养壶巾擦干净,或者用软毛笔沾着茶汤清洗干净。

另外,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些比如花货、筋纹器等这些茶壶比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以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的底部不太容易接触到茶汤,壶把经常含有手上的油脂,容易排斥茶汤;还有壶嘴下沿应当刻意去擦拭,像以上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依靠壶主用心的去照顾。

养茶壶卫生第一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人为了在壶里面形成“茶山”,让它看来更加具有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在茶壶当中,放任它自然风干,但由于许多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其容易滋生在茶壶里面,若就卫生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的。

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放在壶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内浸外养的功效。其实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是既擅长于吸附茶汤,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这种方法养出来的壶,只怕以后冲茶时,也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与健康,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伍策梦枕橹声)

品茶,品的是韵;养壶,养的是心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在炎热的天气中,不论是吹着风扇,还是躺在空调房里,只要心静不下来,依然会有种莫名的烦躁感。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泡上一壶茶,让紫砂壶留住淡淡的茶香,在茶香中渐渐去浮心静。

壶型设计

桑扁壶,柱钮拿捏方便,器形优美雅致,颇得古代文人之精神韵味,中和圆润的姿态和低调的气质,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暗合,符合审美特点,平盖压口,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直流嘴如珠炮喷薄而出,力度十足,出、断水极其利索。圈形壶柄略呈方形,与嘴头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

以桑扁壶的端庄朴拙配上紫砂泥的晶莹透明自是别具一格,端庄中自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质朴中不失一股风流雅韵,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关于紫泥

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紫泥原矿石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紫泥桑扁壶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在这秋虎天,不如为用桑扁壶为自己泡壶好茶,让心情做个总结。许多烦恼或许会像茶叶般沉淀,而独留自己在未来的时光中享受至味。

好茶的感觉


对于茶,无论是刚刚接触,还是身经百战,只要你是真正的好茶之人、爱茶之人,我相信你就必会有好茶的感觉。这好茶的感觉是不能用数据来规定的,不是它含多少多少茶多酚,含多少多少维生素就能定它是好茶,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就以最熟悉的龙井为例吧。用眼睛去欣赏一下,黄中嫩绿、油亮而饱满,对,这是好茶,但不全是好茶的感觉,你看吧,看那一片一片小小的叶子,仔细看,对,一个一个小小的山丘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春风正在亲吻娇嫩的新芽。下雨了?不怕,这春雨是春风唤来的母乳,勃勃的生机。再闻闻吧,如兰的香气掩盖不住的是早春晨露的气息,无味之味乃谓真味也。哦?这样肯定是不够的,拿起一片茶叶,在手中碾一下,“喳、喳”的变为粉末,听听吧,这不仅是脱水好的茶才能发出的声音,惊蛰了,虫儿伸着懒腰,活动着冻了一个冬天的腿,难免不会把声音留在茶中。泡泡尝尝?清新爽口,先苦后甘,回味无穷?这是希望,可遇不可求,但尝出的味并非著名的火味而是炒豆味它就一文不值了?非也,非也,你怎知这炒茶新手今后就不会磨练成一名炒茶名家呢?就算他没有这个天赋,这茶也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作品,我看也一样可以称之为好茶也。茶,是上苍给予我们中国人的极大恩惠,也是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劳动成果,是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所以好茶的感觉,要用心去感觉。

性本好茶


以茶代药自古有之

常饮绿茶的老年人比同龄人行动更灵活,日常自理能力衰退更慢。这是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人员对超过1.4万名65岁以上老人随访3年得出的结论。

茶能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都认为日常的真理,是一种生活常识,这在一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南朝宋时,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饮茶益寿”;又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素不知药,性本好茶。”于是宣宗特意赐茶50斤,并将其饮茶之所命名为茶寮……

由于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所以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后来深为僧众信服。饮茶风尚受到了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寮、茶室。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饮茶的风尚。

佛教讲求普度众生,以解除众生的苦难为己任,消灾治病也是途径之一。据从各类文献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共有210多位僧医或通医之僧人。在他们形形色色的治病方法中,就有茶的应用。再如《茶谱》一书云:“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论药,服之。”

当然,种种关于茶的应用的记载,其实说的都是绿茶,因为其他五大茶类的出现,都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

以茶养生学会辨别

泡一杯山峡云雾绿茶,刚开始它的汤色是碧绿清亮的,将这杯茶放在常温的环境中,它的汤色会逐渐发生变化,10小时、20小时、30小时、50小时以后分别对应不同的汤色,首先是浅绿,然后深绿,再然后从黄、橘黄、微红、深红、浅褐、红褐、深褐等,最后变至黑色。伴随着颜色的变化茶汤中还会出现不同的混淀物,这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等发生反应。绿茶汤色的变化,说到底是绿茶“被衰老”的过程。

如果将这杯山峡云雾绿茶喝进人体中去,那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知道,人体内性质如氧气的“坏分子”无处不存,正是这些“坏分子”不停的骚扰正常的细胞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病变,绿茶茶多酚物质与这些“坏分子”正好是一对欢喜冤家,它们像一对正负电子一样结合在一起,然后即被正常的人体细胞排出体外或边缘化,这就是绿茶抗衰老看得见的过程,形象化的解释,这一过程有点像中国象棋中的“丢卒保车”的招数,也是咱们常说的“舍小我保大我”的具体体现。

目前绿茶已成为最流行的抗衰老保健品,但也不能盲目跟从,比如,绿茶护肤品效果不错,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B、E等配合,能补充水分、紧实肌肤,但要注意的是,茶多酚在空气中易挥发而丧失其抗氧化作用,所以此类护肤品,尤其是面膜,以当年的新茶制品为最好。

对茶饮料也要仔细辨别,有些茶饮料,色素(让你疑似茶颜色)、塑化剂(让饮料起泡,疑似有茶的原重感)、糖精(增加口感),和水加在一起就成了“茶”饮料,其中没有任何与茶有关的原料。

看来,茶的保健效果好,但享用起来还得自己泡啊!陈曦供图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好茶难寻,有时得赶在新年第一批茶下来的时候去农户家踩点;

好茶难寻,有时得在几十种茶样中才能挑选出一款自己喜欢的茶;

好茶难寻,有时得寻边茶山才能选中一片天时地利人和的灵物;

好茶难寻,有时好茶是泡出来的。

寻遍好茶,舟车劳顿,还不一定满意而归。所以泡“好茶”,还不如“泡好”茶。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一杯好茶,水温不够,水质不好,闷茶时间过久,也是平白辜负了这杯“好茶”。

那么“泡好”茶,10块钱一泡的茶叶能泡出100块的水平,这杯茶的就值一百块,但如果你只是随便应付一下,根本不在乎10块钱一泡的茶,那泡出来的可能就一文不值。

茶有那么多种,好茶也就几种,喜欢喝的又只有两三种,能喝到的好茶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尝不到,所以更想尝,这是人之常情。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煮一壶净水,泡一盏清茶,看茶叶落入杯底,汤色由无转有,又由浓转淡,素淡的心在这一刻得到清默,在生活的点滴之间,感受时光带来的禅茶体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泡“好茶”?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携三五好友,泡上一泡茶,闲聊间隙一饮而尽,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泡“好茶”?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遇到“好茶”,得之者幸,但是在遇不到“好茶”的时候,“泡好”手上这杯茶,也会得到鲁迅笔下描述的“喝茶的清福”。

好茶总在入口时


一日同有缘人喝茶。席间有人问:“这茶可泡多少泡?”

我说:“善泡者,十几、二十泡。不善泡者,随便也能十泡有余。”

有人又问:“究竟哪一泡茶最好?”

我并未立刻作答,看着面前这壶茶,心中琢磨着:

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

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

其实,每一泡茶都好。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

有人说:“五十年。”

“不对!”

“四十年!”

“三十年!”

佛祖都摇头说:“不对。”

弟子们非常不解,便问道:“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

佛祖微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人生只在呼吸间。”

人生只在呼吸间,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生观,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现在,就不能珍惜今生;不能拥抱现在,也就无法拥抱未来。究竟哪一泡茶最好?其实,每一泡茶都好。因为,好茶总在入口时。

高山为何出好茶


古往今来,中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新创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为什么出好茶呢?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高山茶的品质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的缘故。所以,我国的许多名茶,以山名加云雾命名的特别多。如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浙江的华顶云雾茶,湖北的熊洞云雾茶,安徽的高峰云雾茶,江苏的花果山云雾茶,湖南的南岳云雾茶等。其实,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据考证,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南部的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高山出好茶的奥妙,就在于那里优越的生态条件,正好满足了茶对生长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一是由于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销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在这种情况下,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绿茶品质的改善,十分有利。

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别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是香高味浓。

3、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降低0.5摄氏度。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现代科学分析表明,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从而使茶叶的浓涩味减轻;而茶叶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含量却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某些鲜花的芬芳香气,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许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气,其道理就在于此。

从上可见,高山出好茶,乃是由于高山的气候与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制作时工艺精湛,那就更会锦上添花。当然,只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度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质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备了高山生态环境的地方,同样会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对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调查表明,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海拔200-600米之间。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由于气温偏低,往往茶树生长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这种茶树新梢制出来的茶叶,饮起来涩口,味感较差。

教您辨别好茶


买茶就如买衣服一样,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合不合身,喜不喜欢。在如今相对混乱的茶市中,普通饮茶者想找款好茶,或者在几款茶中辨别出较好一款,都是不易的。

茶从其生态,生长,制作,经过很多复杂步骤。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长时间研究,是很难对茶有所了解。再说喝茶,是味蕾长期记忆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喝懂的,品茶可谓是用茶养出来的。

品茶是一门极深的学问,但对许多普通茶友而言,只想喝杯合宜的茶而已。但要喝质量好价格合理的茶,又必需会鉴别才行。任一款茶大致都是从其色,香,味三个方面鉴别:看茶汤油亮、通透、清澈的程度;闻其香是否自然,有没有杂味;尝其味,滋叶,甜、苦,回甘程度;再看叶底,肥厚、舒展、油润、弹性程度。这一品鉴方法简单可行,可以说得上适用任何一种茶的鉴别。

下面介绍一种非常简便的试茶方法给茶友。准备几个通透大小适宜的玻璃杯(可鉴别一款茶,或几款不同茶同时对比),将适量的茶投入,沸水注入,约五分之四水位。

观察:

1.茶叶舒展快慢程度。茶叶舒展越快茶就越好。

2.伸缩度(茶叶未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对比度)。伸缩度越大茶就越好。

3.看茶汤。茶汤越通透、油亮、清澈,茶就越好。

4.闻香。香气越自然并没杂味,茶就越好。

5.品味。浸泡5分钟可试其味,滋味越厚,甜、苦平衡,回甘强而持久,茶就越好。

6.看叶底。叶底越肥厚、油润、富弹性,茶就越好。新茶友刚开始时,最好用2款以上的茶作对比。熟练后,就算单独试一款茶,都会清晰。

用通透的玻璃杯,可集看茶叶舒展快慢,伸缩度,茶汤,叶底及试茶于一身,省时省力。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既直观又容易;既客观又准确。

好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的这个“养”宇,很具生活化,很有生命感。“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能“养壶”?壶不是花不是鱼不是鸟,怎么“养”,其实,“养壶”是一种典型文人化的生活。休闲方式多种多样,名具其妙,各得其乐,不一而足。养壶自有胜于养花养乌养鱼之处,因为养花养鸟养鱼固然乐趣无穷,但毕竟每天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侍弄,非有闲而不能及。况且生物难逃盛衰荣枯的自然法则,养主总有溅泪惊心之时。养壶便不同了,每日必饮茶,饮前饮后只需顺便浇烫措拭几下,稍微照顾一番;倘若忙,连举手之劳的这点事儿都可以往后错。但有一条,养壶虽然没有麻烦,却怕摔碰,一不小心失了手,必然前功尽弃。

壶确是有生命的。已故上海名画家唐云藏有8把”曼生壶”,成为“八壶精舍”主人,有一把他用了38年的“曼生壶”因他自己不慎而打破,他感到极为愧疚和不安,说:“我这是造了孽,流传于世几百年的茶壶,竟然葬送在我手里。”天津书画篆刻家华非素以玩壶闻名,其中两把他用了20多年的紫砂壶,壶盖被孙子摔坏了,他对这两把壶很有感情,多次对我透出惋惜之意,前不久终于出资请人将壶盖配上,看上去似老僧古庙,原装原套,了却了一桩心事。唐云之壶因碎而死,华非之壶因伤而病,你能说壶没有生命吗?

壶的生命在于人缘。这个缘恰恰是在长期用壶、养护中生成的。值钱的东西不等于是喜欢的东西,值钱的东西变成真心喜欢的东西,需要一个用的过程。壶是什么?壶是用来喝水的。一把值钱的壶,你舍不得用,视同商鼎周彝、汉璧唐镜,供在博古架上,那么它永远只是一把值钱的壶。它永远不会被磕碰,永远不破碎,无伤无残,无病无死,实际上等于永远没有生命。壶的生命在茶盘里,在茶海里,在于茶碗的交流里,在饮茶人手和口的抚爱里。唐云爱壶,爱如生命,但他把爱浇注在使用中。他说“我不想用古董来装饰,我要用,能使用的东西我就使用。”他收藏的8把“曼生壶“,就像普通的茶壶那样,轮流地使用。客人见他竞用如此珍贵的壶煮茗相待,感到手足无措。唐云莞尔笑日“此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懂得珍惜这个缘,培养这个缘,保护这个缘,才懂得藏壶的真谛。

玩壶的人往往都有几十上百把壶,即便整日喝茶如牛饮,这些壶也不可能都用得上。因此近几年我所认识的玩壶的朋友形成了两派藏壶派与用壶派。藏壶派中,高的视壶为古董,低的拿壶当装饰家居的小摆设、小玩意儿:用壶派则主张,即使壶用不上,也要注重壶的实用功能,壶的艺术价值是以壶的实用价值为基础的。

紫砂壶成熟于明代,它的历史并不短,但紫砂壶的历史基本上是使用的历史,正式进入收藏领域是在“文革”以后。那些真正够得上文物的壶,当初都是使用起来十分顺手,在使用过程中保存完好的壶。历史上的制壶名家,包括大师,如果做出的壶中看不中用,不方便喝茶,那么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根本就混不下去,连饭都吃不上。如今制壶,如果不考虑实用,仅仅把心思放在如何把壶做成小船、小车、小人儿、小动物上,你做得再像,也只能算是雕塑。不是说有个蔫、有个把、有个嘴就叫壶,壶是有很多内涵的。反正我买壶的时候,即使压根儿就不打算用,也要端起来试试手感,或者注入水试试水感。静下来还得看壶体造型与附件配置的比例是否恰当,口盖关系是否紧密通转,平整妥帖,倒茶时有无落帽之忧,方壶和筋纹壶的盖是否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能和颈肩吻合,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是否和谐统一。上品是行神兼备、气质好、品位高的壶,只有这样的壶才能久玩不厌,愈养愈爱,越用越有通灵之感。我见了那些过分雕饰、外华内虚、百无一用的壶,就如同见了庸俗浅薄之人,自给我也不要。这也就是说,只有好壶值得养,值得养的是好壶。

在饮茶中养壶,是最为方便的。用紫砂壶沏茶,第一遍注入壶中的沸水用以洗茶,往往不喝,倒在公平杯里。然后将公平杯里的茶水浇在周身已经发热的紫砂壶上。浇在壶上的茶水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紫砂壶由此得到茶水的滋养。但是在很多地方,第一遍茶水因香味扑鼻,饮茶者是舍不得放弃的。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水就越多,壶胎吸收到一定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平日养壶一般选用绿茶,因绿茶性温,养出壶来包浆自然均净。有些人本爱喝绿茶,却因养壶而改喝红茶,认为红茶颜色较深,养壶见效较快。但我见他们用红茶养出来的壶往往花里胡哨,颜色不够沉静。所以泡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不宜过低,越是紫砂壶精品越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壶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须马上清洗,否则泥胎吸收油垢后会留下难以消除的痕迹。上海收藏家沈嘉禄[微博]对不珍惜爱护紫砂壶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深有体会,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前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在上海福佑路旧工艺品市场看到一个摊主正在出售一把旧壶,其中一把正是壶身如树皮,壶把如树根,壶盖如瓜蒂的仿供春壶,拿起细看,色泽深褐,如古今铁,包浆较亮,壶身用手指奈的螺纹随意而有天趣,轻叩之下,声晌悦耳,当即强按欣喜以八十元购得。画家把玩,复见壶盖内携有宝珍二字,查阅了有关资料,也不识制壶者为何许人。直到前不久九华山仁德法师携百岁宫佛茶来泸弘扬茶文化,由百年老店程裕新茶庄设素斋洗尘,我有幸叨忝末座,席间有机会请教江南壶王许四海先生,他当即说“这肯定是民国时期的名家李宝珍的作品。”甚感欣慰。不过那把壶的主人肯定不识也不爱惜此件宝贝,我把玩之余就用来泡茶想尝一尝老味道,却不料壶里有一股汽味冲鼻而来,一壶茶就坏掉了。我用清水洗涤多次甚至多次用热水泡煮也未见味道散去,看来已深深地渗透到紫泥里之中了,非常可惜,忍不住要骂那把壶的前主人简直是暴殄天物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何为茶宠,如何养好茶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