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奇伟挺拔的三十六峰中,有一座叫天心岩。它居于武夷群峰中央,犹如天之枢极。天心岩高高的山峰插入云霄,天心岩浓浓的云雾绕着山岭,天心岩周围花红草绿,四季如春,天心岩下有座庵,叫天心庵。

有一年,天心庵这里来了一户外乡人。老者叫白云公,是个忠厚老实的茶农,他有一个女儿叫白姑娘。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得借庵旁的土地搭个草庐,替庵里的道士种茶。父女俩种的茶香哩,方园百二十里的人,都闻名赶来品茗。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白云公老汉有一次得了重病,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只留下白姑娘孤伶伶的一个人。好在白姑娘勤劳能干,日子还算过得去。

这一天,白姑娘背着茶篓上山,看见一棵小茶树。小茶树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香味扑鼻。白姑娘觉得新奇,非常喜爱它,就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自己住的草庐旁种好。天心庵下有一个水仙洞,洞里有一眼山泉,泉水碧清碧清的,传说这泉水是从天庭瑶池里渗透下来的仙水呢。白姑娘拎来山泉浇小茶树。日日浇,月月灌,到第二年开春以后,小茶树长得很快,到了谷雨,竟有半人多高了。看那叶子,长得又厚又大,绿莹莹、亮晶晶、鲜嫩嫩的,十分惹人喜爱。因为这茶树是用水仙洞里的泉水浇的,白姑娘就给这株茶树取名“水仙”。白姑娘细心地将水仙茶采下制好,装进葫芦里,舍不得卖也舍不得喝。

再说天心岩下住着一个单身哥,不知名也不知姓。他干事勤快利落,喜唱山歌,大家都叫他鹤哥儿。鹤哥儿穷哩,靠砍柴过日子。这天,他生了病,还要挣扎着上山砍柴,没想到昏倒在半路上,碰巧被白姑娘遇上了,白姑娘把他背回草庐。白姑娘也没法救他呀,眼看着鹤哥儿浑身滚烫,双眼通红,出的气多,进的气少。白姑娘只好烧壶水仙洞里的泉水,撮上一把水仙茶叶,泡碗浓浓的水仙茶,给鹤哥儿灌下去。怪哟,没过多久,鹤哥儿的嘴唇红润起来,眼睛已能微微睁开了。白姑娘赶忙又冲上一泡水仙茶,这一碗比第一碗还香。鹤哥儿喝下第二碗,神志就清醒了。喜得白姑娘又冲了第三遍水,茶还是那么香!鹤哥儿喝完以后,竟然能够坐起来了。水仙茶冲到第四道水,茶叶渐渐沉到碗底,恢复像采时一样鲜嫩,水里还留有余香。鹤哥儿疾病消失,起身感谢白姑娘。

从此,鹤哥儿经常给白姑娘送柴担水,两个年轻人愈来愈亲热。后来,白姑娘和鹤哥儿终于结成了夫妻。

白姑娘,鹤哥儿不断地用水仙茶给穷苦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治两个好一双。这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夷山,家家户户都知道水仙茶成了仙药啦!

天心岩下赤石村里有个无恶不作的狗财主叫柴富。他听说水仙茶是“灵丹妙药”,就起了歪主意。这天,他装做买柴,把鹤哥儿骗进家府,诱骗鹤哥儿卖水仙茶。鹤哥儿不依,柴富就叫手下的狗腿子把他打死了,还吩咐手下家丁明日进山抢水仙茶。

鹤哥儿死后变成了一只白鹤,飞回天心庵旁的草庐,歇在一株老松树上,对白姑娘叫道:

柴富恶,柴富恶,明早抢茶要防着。

白姑娘向白鹤点点头,懂得了它的意思,白鹤就飞走啦。但白姑娘却没有想到,这白鹤就是她的鹤哥儿啊!为了保住水仙茶,白姑娘跑山前奔山后,找了许多穷哥们,商量了对付的办法。

第二天,日头刚刚爬上山岗,柴富果然坐着轿子进山了。狗腿子们耀武扬威,看那架势,今天非踏平草庐,抢走水仙茶不可。他们才到半岭,忽然一阵山风,送来了山歌:

天心今年奇事多,出株水仙能除恶。

白姑是个瑶池女,芦杆抽水水上坡。

柴富听了奇怪,顺着歌声看去,只见一个老农在犁田。用根毛竹引来涧里的泉水,贮在下丘田里,只用一根手根粗细的芦杆靠在田埂上,下丘田的水就顺着芦杆哗哗地倒流进上丘田里。这样的奇事柴富还是头一次见着,惊得伸出舌头半天缩不回去。他刚想打听个究竟,耳边又传来一阵山歌:

今年奇事真新鲜,竹竿晒茶指上天,

砻糠能搓九丈绳,缚个龙王守山前。

柴富正揣摩这歌的意思,忽见村口一株老松树下,有个老木匠正在推刨子,一根十来丈长,谷桶粗的大木头,正被刨成一根头尖尖,身圆圆的像针状的东西。旁边站着白姑娘,手里拿着一绺头发,一根接一根在连成线,口里也唱着山歌:

大树当针发当线,织顶天网不见沿,

请来天兵和天将,神鬼难逃法无边!

这一来,狗腿子们个个你拉拉我,我推推你,都不肯再往前走。柴富心里更慌,以为白姑娘是个仙女,冲犯不得,便偷偷地溜下山去了。从此,柴富再也不敢上山抢水仙茶了。

白姑娘保住了水仙茶,可是再也见不到她的鹤哥儿回来。她背上茶篓整天到山上各处找呀,找呀……这天,她爬上天心岩顶,突然看见一只白鹤从天边飞来,朝着她叫道:

姑娘姑娘莫心伤,鹤哥驮你进天堂。

于是白鹤落到白姑娘身旁,白姑娘骑上鹤背,朝天宫飞去了。

扩展阅读

凌云白毫茶六大茶种沏泡方法


——凌云白毫茶六大茶种沏泡方法

凌云白毫茶,因其叶背长满白毫而得名,主产于凌云县四季云雾缭绕的岑王老山、青龙山一带。优质凌云白毫茶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形似银针;茶汤香气馥郁持久,滋味浓醇鲜爽,回味清甘绵长,有板栗香。可以助消化、解腻利尿、提神醒目。

凌云白毫茶也是亚洲唯一能加工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茶品的茶树品种,素有“一茶千化”的美名。凌云白毫茶加工出的六大茶类各具风味,在沏泡上也有不同的讲究。

一、绿茶:

白毫茶所制绿茶呈翠绿螺型,白毫显露,茶汤通透温润,黄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回味甘甜悠长。

目前凌云白毫茶加工的绿茶类代表产品有白毫王、白毫银针、凌螺王、特级凌螺春等。

沏泡方法:

第一步:投茶,倒入5g茶叶,上下晃动盖碗,以唤醒茶叶;

第二步:注水,采用悬壶高冲法顺杯沿注水,使杯内激起茶漩;

第三步:出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分入小口杯,即可闻香品茶。

二、红茶:

白毫茶所制红茶品性温和,味道醇厚。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醇回甘,带有天然蜜香。

目前凌云白毫茶的红茶类产品主要有金钩红条,红螺王和专门出口的红碎茶等。

沏泡方法:

第一步:取3g红茶放入壶中,冲入沸水。通常冲入八分满即止;

第二步:红茶经冲泡后,需静候3分钟,可先闻其香,再观察汤色;

第三步:将泡好茶汤倒入杯中,缓缓啜饮,细细品味,在徐徐体察和欣赏之中,品出红茶的醇味。

三、白茶: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有“绿妆素裹”的美感。冲泡后品尝,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可口。

凌云白毫茶的白茶类产品有白毫月芽、白牡丹等。

沏泡方法:

第一步:先用热水温烫茶具后,投入茶叶;

第二步:注入少许热水,轻摇茶汤浸润茶叶,唤醒茶叶香气;

第三步:再注入热水冲泡,水温以70℃左右为宜;

第四步:白茶因未经揉捻,且白毫披身,茶汁较难浸出,需静置10分钟左右方能尝到白茶的本色、真香、全味。若以透明玻璃茶具沏泡,则可欣赏杯中茶叶形色。

四、黄茶:

以凌云白毫茶制成的黄茶芽壮叶肥,紧实挺直。沏泡出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有板栗香气。茶汤滋味浓郁香醇。

目前凌云白毫所制的黄茶类有黄芽等产品。

沏泡方法:

第一步:取3g干茶投入杯中,将70℃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茶杯,至二分之一处;

第二步:待茶芽湿透,茶叶逐渐舒展,再将水冲至七八分满;

第三步:静置5分钟,这时的茶叶充分舒展,汤色黄绿,明亮显毫。待茶叶沉入杯底,细细品尝,滋味鲜醇回甘。

五、黑茶:

以凌云有机白毫茶鲜叶制成的黑茶,茶饼条索匀齐,外形显露金毫,香气浓郁持久,滋味浓醇回甘,并带有天然的蜜香,乃黑茶之佳品。

凌云白毫茶所制的黑茶类产品有浪伏的有机黑茶、白毫银砖等最为知名。

沏泡方法:

第一步:解茶后取8g茶叶投入如意杯中;

第二步:按照1:40左右的比例冲入沸水冲泡;

第三步:1分钟左右,茶汤分离,即可倒入杯中品尝。可冲泡数次,茶味浓郁持久。

六、青茶:

青茶即乌龙茶,凌云白毫茶所制青茶细观可见一层纤细银毛,细嗅有茶韵幽香。茶汤明亮,浓而不蚀,甘醇爽滑,鲜而带芳。饮后舌底徐徐生津。

凌云白毫茶所制青茶类主要产品有凌春乌龙等。

沏泡方法:

第一步:泡茶前先用沸水浴洗茶具,泡饮过程中还要不断淋浴,保持热度;

第二步:分茶入杯,用热水循边缓冲,冲水时要使茶叶打滚。当水漫过茶叶时,立即倒掉,称之为“茶洗”;

第三步:再将热水冲入至九成即可,约2-3分钟后,青茶的精美真味就浸泡出来了。

布依族茶俗姑娘茶


饮茶,以茶水待客,也是布依族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

布依族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有时也上山去采些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的嫩叶,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金银花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在贵州北盘江畔布依人居住的地区,出产一种坡柳茶,以前曾作为地方名产进贡给皇帝。坡柳茶加工精细,成色均匀,质地优良,茶味醇正,是茶叶中的上品。现在的坡柳一带,家家户户都善于加工茶叶,饮品也很讲究。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每卷约50~100g重,形状整齐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的精品。

平时,布依人家制好了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中国茶文化之壮乡姑娘茶


走进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的文山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那终年潺潺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那苍翠独特的独脉群山,那迎风飘舞的竹子,那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样陶醉。

八宝镇素有“小桂林”之称,其旖旎独特的自然山水可与桂林的山水相媲美;坝美的原始村落与淳朴的原始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广南盛产的薄竹水烟锅口感极佳,是馈赠爱好烟筒男人们的上好礼物;清澈透底的达良河、拉达河、旧莫河仿佛三条玉带缠绕在广南雄险清幽的自然山水中把这里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

然而,在底圩乡能够品尝到透露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对美好爱情追求的姑娘茶才是一种极品的享受。

山清水秀而又具有独特民族人文景观的广南县又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壮族之乡,这里出产一种名叫“姑娘茶”的名茶,它生长在底圩乡云雾缭绕的高山峡谷之中。

每年的阳春三月,当茶叶吐露枝芽的时候,妩媚多情的壮族少女欢歌着把顶尖的嫩叶和枝芽采回家中,掺进适量的烤糯米,精心搓揉一番,熏烤烹制后装入青竹筒中,珍藏于闺房之内,待到壮族赶歌会的时候,才会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和定情之物赠送给壮族盛歌中钟情的壮族后生。

于是,这种由壮族姑娘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熏制的茶叶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姑娘茶”,它透露着壮族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见证着当地壮族青年纯朴、善良和真实的感情生活。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品尝到姑娘茶的芳香的,客人们只有在壮家的婚礼中的宴席上才能品尝到这道独具浓浓民族风情的姑娘茶。

从老山战区撤离下来休整的我有幸成为了南溪农场壮族职工老田的二女婿,他家祖籍广南县底圩乡。我不是壮族更不会唱山歌,自然对壮族的赶歌会不敢粘惹,调整驻守命令下来即将开赴驻地的时候,与我深深相恋的恋人小田特意把一竹筒珍藏的“姑娘茶”作为定情信物给了我,我把它带回了部队,战友们品尝着小田的姑娘茶纷纷称赞,这茶叶特好喝,汤色青黄鲜亮香气清醇,除了保持茶叶的本味外还深深飘荡着青竹的幽香和糯米的清香,冲泡多次茶味不减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说小子我好有如此的艳福,我的心理很甜。

在1988年8月1日的建军节,在上级首长的关心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没有死去的我迎来了人生风雨历程上的大喜之日,婚礼隆重而简朴,按照壮族的习俗举办。我和夫人都穿着镶嵌着纯银饰品的壮族服装,夫人把唯一的一筒姑娘茶拿出来泡好,与我站在农场的路口等待着为亲朋好友敬献三杯热腾腾的茶水。

按照壮族的习俗,婚后的女性就再也没有资格采摘和熏制姑娘茶了,体现壮族少女是否勤劳与热情,看的就是这三杯浓浓的茶水了,因为茶水的味道代表着姑娘的一片情意和一颗善良的心灵。

首长来了,亲朋好友如约来了,我和夫人在路口为每个前来祝贺的宾客恭恭敬敬敬上了三杯茶水,他们为我们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暖流回荡在我们的心底。我给岳父母敬上三杯茶水,她为我的双亲敬献三杯茶水,接受着老人对我们新生活的祝福。

发自内心的山歌声唱起来了,欢快的节奏跳起来了,米酒坛子摆开了,人们欢快的唱着跳着簇拥着我们向新房走去。

深夜,我凝望着夫人沉浸在幸福海洋而娇羞的脸庞,我对她选择孤独与担惊受怕的毅力而感动,为她嫁给军人的勇气而自豪,我禁不住双手轻轻捧起她含羞的脸庞,对着她的芳唇重重的吻了下去。

我深深陶醉了,为了她纯洁而深情的选择,为了亲朋好友已经品尝到了她亲手熏制的姑娘茶,为了人们对我们的深深祝福,为了我们相互搀扶漫步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上的同甘共苦。

一晃16年过去了,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是那浓浓的姑娘茶和壮乡儿女追求美好爱情淳朴、善良和真实的平凡生活。

别了,那回味无穷的壮乡姑娘茶;难忘那浓浓情意的壮乡姑娘茶。

水仙茶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建州一带热得出奇,有个瓯宁(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瓯宁(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土王节上姑娘“吃茶泡”


每年“谷雨”前两天,是侗家一年一度的“土王节”。节日这天,勒汉(小伙子)们换上一色的细布新衣,扛着猎枪,背上火药袋,大步流星地朝寨头的土王坡走去。勒勉(姑娘)们却姗姗来迟,因为她们打扮需多花一些时间。出门之前,她们用沉淀过的酸水和茶麸水,把乌黑发亮的头发洗净,然后穿上精心制作的、簇新的对襟衣和百褶裙,插上银梳,戴上银环,挂上银项圈,背上一个装纱绽用的竹瓢篓,拿起一个竹质的绞纱用的工具,就象一只只起飞的蝴蝶,朝年青人集中的地方奔来。

“土王坡”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山岭。平常日子,很少有人来,节日这天却变成了喧闹的圩镇,抒情的歌场。附近数十里的苗山侗寨,也有人赶来参加坡会。

坡会中,最富有诗意的是“吃茶泡”。有的把成熟的茶泡用藤条串起来,有意地套上了姑娘的脖子;有的将亮晶晶的茶耳,准确地丢进姑娘的瓢篓;有时,从茶林中忽然闪出一个英俊的后生,摘了一个未脱衣的茶泡,用闪电似的动作塞进一位姑娘的嘴巴。那位姑娘皱了一下眉头,既不见她发脾气,也不见她吐出来,仰着脖子硬把带有苦涩味的茶泡吞进肚里。原来,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是在试探对方的情意。

因茶而美·粥姑娘|此生,只为不辜负


于茶最初的记忆,是年少的那个冬季,一缕茶香向正处于寒冷的我袭来,只知道那是红茶,上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令我无限遐想。时隔多年,那种温暖气息不曾遗忘,时时回味。

多年的打拼,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猛一回头却发现快要丢了自己,外面世界似乎变的好快,我似乎也快被这个社会所遗忘。不喜欢太多的人际关系交集,只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来寻找内心的那份安宁,同时经济相对保持独立,在这初衷下便有了茶木人工作室。

如果喜欢,就坚持

从茶客一下子过渡到茶人,一切都很新鲜,有趣……

本以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与爱好就能经营的很好,可过程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路走来,才发现当初并没有做好准备。为此犹豫过,迷茫过。

“如果喜欢,就坚持。”家人温暖、贴心的支持话语,再次给了我动力,从此走向专业的习茶之路。对于70后的我来说,是有挑战的。因为人生观里,觉得女人在家做好贤妻良母足矣,不要太过折腾。但有种声音似乎一直在耳边回响:我是爱茶的,茶于我就像孩子和家一样,为此我要不遗余力。

茶师,无关年龄

习茶之前,我原以为茶的世界是简单的,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学习领悟,迷茫颓废,以致于有一段时间我很抵触习茶路上带给我不愿看到的浑浊。

后来,在爱人的指引下认识了我的习茶老师——陶冶。第一次接触这位85后茶人,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抵触的,和一个孩子学,总想着开玩笑。可当坐下没10分钟,小陶老师的学识与对茶的认知,以及一次次的开导与交流,让我从内心里肯定了他,开始正面直视茶。原来,茶师,无关乎年龄。茶的世界,仍是美丽纯净的。

茶,值得你一辈子去学习

每次为茶,行走在茶山,总给我全身的愉悦。一次又一次领悟生命的意义、敬畏,对人生观的改造与升华。人在草木间,带着自身的气息与大山亲密接触,山中点滴瞬间让我感动好久,金钱和地位在这显得毫无价值。我很想分享给爱茶爱生活的茶友们,分享是件快乐的事,同样快乐也会传染,相信你们会和我一样爱上茶带给自己的改变:

做为一个不装的茶人,可以不懂茶。因为茶是值得你学习一辈子,要学会谦卑、分享、付出,越分享越快乐。爱茶,就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她,这是侍茶的恭敬心。每片叶子都来之不易,要正确的引导爱茶之人习茶、护茶、喝茶。茶是入口喝的,用嘴品的,而不是说的。建立茶的正确品饮价值,是茶木人工作室成立的初心,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守心。

我也经常对走进茶木人工作室的有缘人说:茶会改变一个人,它让我的灵魂有了归放和寄托,以及安心。此生,只为不辜负。

 茶布“姑娘”初长成 借力网络不愁嫁


偌大的蚊帐里,“住”着千万个茶树菇。

“大伙儿都开玩笑说这是把菇当人养,好个贵族!”昨日,徐际燕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村的人都自豪地把这叫作“茶布姑娘养成记”。

徐际燕是建阳莒口镇茶布村村主任,也是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茶布村种植食用菌历史久远,年产茶树菇、黑木耳、竹荪等多种食用菌达100多万公斤。去年茶布村销售食用菌50吨,今年有望突破150吨。

红火的菌菇产业背后,离不开茶布村人脚踏实地的实干。

抱团取暖,保质提量

“过去收购商可牛气了。每逢收购旺季,他们只要搬把凳子,坐在村口,等着大伙儿将菌类送来。”徐际燕说,收购商抓住了菇农愁销路的心理,拼命压价。

全村600多户村民,有近400户人种植食用菌,虽说种植规模庞大,但菇农都是单打独斗,延用传统批发销售模式,一直处于产业链底层,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

“这样下去不行,咱们得抱团取暖。”2014年6月,当徐际燕向大家提出成立合作社,100多户村民先后加入。

合作社的“威力”很快凸显,社里统一收购食用菌、对外销售。第二年,收购商再来时顿时没有了“神气”,都按合作社定的最低价收购。

“过去每公斤茶树菌收购价在50元左右,成立合作社后,每公斤价格提到66元。全村每年约产100万公斤茶树菇,等于增加了1600多万元收入。”徐际燕告诉记者,为了让村里的菌产业更好地发展,合作社邀请建阳农业局高级农技师严把品质关。去年,在农技师建议下,合作社率先在我市采用灭菌柜对食用菌棒灭菌,一改过去滴灌方式,向菌床漫灌配制好的营养液,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挂上蚊帐,物理防治,养出的“姑娘”又美又健康。

集约运作,发展添速

上月,蓝亭网络公司举办了一场农产品评选大赛。他们搜罗来各地的农特产品样品,送给居民品尝、评鉴。众多农产品中,茶布村的食用菌获得广泛好评。活动结束后,该公司立即与茶布村确定了合作关系。

“我们的‘茶布姑娘’虽养在深闺,但要远嫁四方。去年6月,在合作社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茶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集约化管理,打造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致力塑造品牌。”徐际燕说。

今年3月底,“茶布食用菌在线”村级电商交易平台正式上线,4月便接了60多单,5月接了100多单,6月接了数百单,订单像滚雪球般地增长。

4月,村里举办首期电子商务培训班,30多位食用菌种植村民接受了互联网基础知识授课,20多位村民开起了淘宝店。

茶布农业公司办公楼里设有产品储存室、冷库培训室、文创中心、电商技术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多位一体,公司已初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今年我种植了4万多筒食用菌,可增加4万多元收入。”村民汤天封说,在公司帮助下,他“触网”开店,网友们的好评更是让他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村里计划创建60个电商网店,力争在年底前,茶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万元。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白茶之白


江南渐入雨季,雨中宜饮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

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一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

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漾动,又是一番归真返璞。

喝白茶需要耐心。在等待茶叶舒展到以茶为伴的过程中,得一份冲淡平和,卸下心灵中的疲倦,拂去尘嚣中的浮尘,只一颗素心对茶,得一份禅意已足。白茶在水中,起初似乎静止不动,十余分钟,叶片缓缓展开,茶色微黄,茶香倒不如刚打开袋时那么浓,思绪被杯中的绿意牵引到种满茶树的山间,茶随山势起伏,沐雨露,受云雾,方得嫩芽若许。初次兑水,抿一口,茶味极淡,茶香若有若无,但我知道,品得白茶真味要等得,两泡过后,此时叶片漂浮,令人心生愉悦。白茶之韵,是空山新雨后,白茶之味,是天气晚来秋。杯中叶芽细嫩,汤色浅绿,香气幽微,向黎说夏日宜饮白茶,的确如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记得新茶上市时,陪父亲去茶市买茶,父亲拈叶少许嚼嚼,说有烟火气,弃之另选。而白茶用的是生晒之法,可以说是真正的“不近人间烟火”。白茶的制作工序少,属于轻微发酵茶,采摘新鲜芽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直接晒干即可。白茶冠以白字,恰好也有这种朴素的意蕴。

车前子提到白茶时说有寄深情于更深的感觉。曾有人将车前子的文字喻为白茶,嗅之嫩香持久,观之玉白沉底,饮之清冽鲜爽。有白茶的意味的,还有丰子恺的漫画,尤其是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是大片闲散的白,人去楼空,竹帘闲卷,一钩新月静静照着,木桌上的茶壶水正慢慢凉去。人生,不仅有友人相聚的热闹时光,还要耐下性子去品味这样淡定的时光。

藏族的四种茶


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奶茶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夏秋产奶季节,特别是在牧区盛行喝奶茶。民间传说奶茶源于明王朝时期,主要是给小孩和青少年喝的,不放盐。认为青少年喝奶茶利于长身体。喝奶茶,对以肉食较多的牧民说,有助消化,去油腻腥膻之效。据说还能镇静安神、夜晚催眠。牧民都有一副洁白、整齐的牙齿,也与喝加盐的清奶茶有关。有人说牧民除了白天骑在马上,晚上睡觉以外,其余时间都离不开奶茶。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奶源毕竟是丰厚的。解放前,藏族认为做奶茶的茶叶,以湖南产的砖茶和红茶为最好。湖南砖茶坚硬,要用火烘烤以后,使锯锯开,水凉时就要放入茶叶煮烧,持茶色红到一定程度,方才加上奶水。在牧区,做奶茶的人要用长柄铜杓在锅内上下翻舀,使茶和奶相融,起到打茶的作用。假如你到牧区出差,牧民还会告诉你,用茶渣或茶叶喂马,可以催膘助长。让奶牛吃茶渣、茶叶,能使牛的出奶量大大增加。甚至连孩子吃茶渣,也有利于健康。由此可知,藏人对茶叶是没有一点被抛撒的。

甜茶在西藏茶史上,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甜茶在西藏大城镇中占着一定的地位。拉萨没有那个家庭离得开甜茶,也没有那个家庭不会做甜。

藏族地区熬茶,主要是清茶。熬茶时,包括酥油茶、奶茶和其它油茶;面茶等茶类都要放一点碱,加适度盐。谚云:“茶中无盐等于水”。解放前不少农奴买不起茶,而是常喝一种名为“桑当”或“恰买”的叶子,掺杂有大量茶梗的劣茶。一锅茶熬淡以后,为了添色,加过一次碱,再加一次碱,熬了再熬,相沿十来天的茶渣,才舍得用去喂牲畜。有些家庭甚至只能用淡盐水代茶。

藏族人民还有多种喝茶的习俗如炒茶,将酥油或菜子油在锅中烧化,放入少量糌粑和舂碎的核桃仁炒匀后,掺入清茶,煮沸后倒进酥油茶桶,加少许奶或奶粉,放入一两个鸡蛋舂捣均匀而饮。是款待贵客或产妇滋补的特制佳品。

香茶:是在清茶里放入炒熟后碾细的大蔴籽和少量酥油,用酥油茶桶舂捣均匀而成,芳香可口。

核桃酥油茶:是把舂碎的核桃仁与清茶水加酥油用酥油茶桶捣匀而喝,不失核桃的香味。

奶渣茶:是在清茶里放碎奶渣和少许糌粑煮沸喝。在旧时的上层社会中喜欢用磨成粉末的绿奶渣加放在甜茶、奶茶、酥油茶里饮用和用来待客。

面茶,是在清茶里放少量带麦的(本字无法显示:“厂+火”)面煮沸喝,被认为是老人,病人和产妇的滋补茶。

牛油或羊油茶:将切碎的牛羊油在锅里熬化,加少许糌粑翻炒均匀,再掺入清茶煮沸喝。这种油茶能御寒充饥,为秋冬的饮料。

青油茶,性质与牛羊油茶相同,是农区缺茶时在秋冬代茶的饮料。

在青海、甘肃的藏族、土族劳动人民中,许多家庭是喝不起酥油茶的。他们常用麦仁茶代茶。把麦子用铁锅在火上拌炒开花,色呈焦黄时、用沸水冲泡即是饮料。另外是将麦麸炒近糊色,用沸水冲泡代茶。有客来,他们常用麦仁茶或麸茶待客。有些贫困家庭,把饼在火上烘烤黄后,用鸡毛醮一点清油在焦黄的饼上扫一下奉献客人,再敬上一碗麦仁茶或麦麸茶,就是礼貌之举了。

在甘、青藏区还有一些无毒的野生树叶,如鸡爪藤叶,也被一些贫困之家采摘回来熬煮代茶。

云南民国茶人之—白耀明


民国24年(1935),白耀明到车里、佛海、南峤三县考察农、矿、茶的情况。看到车、佛、南地区大片平坝荒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但民众贫困,深感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之必要。

民国25年(1936)至26年(1937)间,白耀明先后到国内20余个省市考察,接着又到日本学习茶叶及其他农作物栽培加工技术。回云南后,结合云南边疆情况进行考察调研,提出开发方案。他曾为了实业开发上书省政府,其中写道:“政府若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强民富。”

民国27年(1938),云南省财政厅采纳了白耀明的建议,决定建立“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当年元月,在南峤建立第一个分场,同年4月,在佛海南糯山建立第二个分场。采选国内优良茶种试种,采用梯台栽种,实行科学栽种,管理和采摘。民国29年(1940),佛海总场成立,白耀明担任场长。总场在南糯山茶园中心区建立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工效成几十倍提高,质量也优良,还从上海、杭州选聘来高级技师10余名。当地傣族群众赞叹道:“孔明老爹又活回来了!”白耀明了解到外国人多喜欢喝红茶,为了扩大国外销路,占领海外市场,茶厂以制红茶为主,属云南省第一次制出红茶和出口红茶。

民国31年(1942),“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划归云南省企业局,于当年4月1日正式将该场改称“思普企业局”,白耀明任总办。原茶叶试验场一分场改称安峤农场;二分场改称南糯山茶叶种植场。并且建立了樟脑培植场和志安纺织厂,白耀明兼任纺织厂厂长。

白耀明动员家乡沙甸的回族乡亲,先后迁移200多人到佛海垦殖,带来内地较为先进的农耕和工艺技术。他还引进先进农机具开垦荒地,佛海第一次出现了新式农机具。经过几年努力,安峤农场开垦田地100多亩。南糯山茶叶种植场种植茶树10万株,采用科学方法管理和采制。南糯山制茶厂建了厂房500平方米,住房17间,约700平方米;有大小揉茶机各1台,大小烘茶机各1台,有切茶机1部、分筛机1部,年生产机制茶2000担左右。

民国37年(1948)11月,白耀明卸任,出国侨居缅甸。1956年,由缅甸移居泰国清迈。1965年8月,白耀明寿终于泰国清迈女儿家中,享年72岁。

普洱茶文化使者白荣华


白荣华说:普洱茶文化的背后和前端。是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广和维护的 

白荣华,云南省宁洱县人,在2007年普洱茶“瑞贡京城”活动中,老白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传奇经历让很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古道、马帮、普洱……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词语,在这次普洱茶马古道节中被重新放大。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古道源头,除了追寻那些遗落在万水千山中象征人类文明与梦想的历史足迹,更多的是感受岁月沧桑变迁后,这段古老的文明所赋予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崭新含义。

白荣华说,自己作出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决定是有渊源的,想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普洱茶。

“因为百年奥运在中国的举办,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地在迎奥运,用各种方式在表达。所以我觉得我们茶乡人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想来想去觉得挑担茶叶上北京这种方式比较恰当。”谈话刚开始,白荣华的乐观、豁达和担当就吸引了我们,他笑着说“中国不是就有首歌曲叫挑担茶叶上北京。”

07年3月27日,白荣华挑着茶叶从家乡宁洱的茶源广场出发,沿着当年普洱进京官马大道的主要线路走向,肩挑普洱茶,徒步进京。走了198天,行程4300公里,途径8个省市,10月10日到达北京。“当时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我练,到各大茶山、各大产区到处走到处练,练了一两年才出发,朋友陪着我走到了昆明,走了27天,朋友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坚持,余下从昆明到北京的路就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路途遥远、艰难、辛苦是白荣华对这次百日之行的最深体会。

从云南到北京,很多知道白荣华“挑担茶叶上北京”这件事的人都给了他关注和支持,纷纷以服装、经费等各种方式来帮助他,有的还会陪着他走上一段或者一小天,让他特别感动。“全程都得到了关注支持,感受最深的是重庆和山西人,对我特别热情。”

因为挑担茶叶上北京这种方式比较特别,老白真心表达心愿的行动感动了不少人,也对普洱茶品牌的宣传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白荣华达到北京的第一天,刚好赶上凤凰卫视和奥比斯慈善机构在搞义卖。“当时我挑了4陀金瓜贡茶的其中一陀去,卖了12000元,把钱捐献给了我们丽江的一个白内障患者。”老白笑着说,“普洱茶能为慈善做贡献我还是感到很高兴和骄傲的。”

因为宁洱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环境造就了普洱茶的优秀品质。通过这次特别的经历,白荣华感觉普洱茶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范围小、粉丝还比较少,有必要做一些公益性、宣传性的活动让大家来了解普洱茶、喜欢普洱茶、享受普洱茶。”

当被记者问及对于提高普洱茶的知名度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议时,老白的回答很坚定——发展旅游。“普洱的旅游目前还比较薄弱,应该通过旅游让大家亲自到这个地方来感受、领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让人走进普洱,来了解普洱茶,喜欢普洱茶。”

北京之行使白荣华萌生了新的想法,目前他正打算创建一个云南普洱特产网,主要就是推介普洱茶。“我觉得普洱茶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现在流通渠道还是比较多的,网络这一块从长远来说是很有前途的一种销售方式。现在我通过网络销售,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一座金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让他们直接沟通,让销售者明白消费。”

“普洱茶文化很重要,以前把它神化是做过头了,应该把神化去掉,把文化再挖掘、发扬光大起来。”在谈到茶产业时,白荣华认为应该更加突出文化的地位,走文化普洱的路子,用文化来衬托、发展普洱茶才是普洱茶的真正振兴之路。

普洱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悠长。谈话的最后,老白诠释了他心目中的茶文化:“茶文化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普洱茶的渊源、来龙去脉、各种传说,历史上的各种趣事,是普洱文化中的一块,另一种是品饮、消费、茶艺,也是很地道的一块,”从始至终老白都在强调,要把普洱茶做大做强,文化很重要,“特别是茶艺,我个人觉得喝普洱茶,过程很重要。”

就像品茶注重过程一样,老白,一名普普通通的群众,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宣传普洱茶、弘扬茶文化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片赤诚和真情。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群众,这群普洱茶文化的使者,将团结包容,开拓进取,不畏艰险,超越自我的茶马古道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白姑娘种水仙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