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热播,把老百姓喜欢的与帝斗,其乐无穷的情怀再次放大,高颜值男人撕逼让江山易主,最重要的是,终于可以摆脱芒果台脑残剧的戕害。所谓山影出品必属精品,那些看着SB精品成长的汉子,终于可以找到些许安慰。《琅琊榜》剧情、服饰和镜头调度,皆是精心打磨,让人看得十分过瘾。不过,生活层面嘛,还是缺了太多心眼。本来是一部难得普及茶生活的片子,因为少了一个品茶顾问,让我们找到了许多参与感。

让我们跟随苏苏(梅长苏)喝茶的镜头来盘点一下,评点一二。综合起来,苏苏所用茶具大致分两类,即铁壶陶瓷茶具。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影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不仅仅体现在扣人心弦的剧情,更通过良心的选景乃至尽量还于历史的道具来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人的饮茶文化。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五胡乱华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我们现在所谓的“客家人”大部分是那一时期避难南下的正统“汉族”,那一时期南下的汉人带来不仅仅是文明更体现。当然回到主题,南朝建立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大部分是寒门建立的,这一时期,无论风流雅士还是贵族阶层饮茶是必不可少的。

影视作品《琅琊榜》很好的体现这一时期的饮茶文化,主人公梅长苏酷爱喝茶,很多剧情当中都透漏喝茶的境界以及写实的现象。

看过琅琊榜的小伙伴应该都认得这只壶,在营救卫峥的那场戏它的戏份也是相当大的,重要程度不下于言候,甚至是言候都要听命于它。古朴粗犷中带有一丝细腻最适合言候这样经过岁月沉淀的人了。

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言阙拨着炉子里的火,又掀开顿在火上的茶壶盖儿看里面的水,似听非听的样子”“言阙重新盖上了茶壶盖儿,视线终于开始有些不稳。”而剧中我们也发现镜头给了茶壶好几次特写,而言候也正是通过茶壶里水的情况来把控于夏江谈话的节奏,最终误导夏江犯错,成功救出卫峥。正所谓大功臣是也,在此给壶壶点个大大的赞!

【霰形】霰形壶的特色是在壶壁上镶有一颗颗如黑珍珠般饱满的霰珠。霰珠壶的珍贵之处在于工艺的技巧和耐心。金工师要仔细计算霰珠大小、密度及需要的距离,划上经纬线定位每一霰珠的位置,用一尖凸形工具由内顶住,外用凹形工具敲击成一颗霰珠。

【银壶】银壶作为一种饮茶器具,区别于紫砂、铁壶等其他器具,具有消毒杀菌、软化水质、高贵典雅等诸多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在带来健康细腻口感的同时彰显主人高贵的气质,因而,既是养生佳选又是珍藏好品。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煮。”即两晋南北朝以后,茶是“采叶煮粥”而食的。而皮日休则说:唐以前,“茗饮”,“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即与煮蔬菜食汤没有什么区别。上述饮茶方式,既可用以解渴,也可用来充饥,其用具可有专用茶具,也可用食具代之。到西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有“止为荼荮剧,吹嘘对鼎铄。”等诗句。同时期的杜育《荈赋》则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句中的匏又称瓠,系古代使用的葫芦状的壶,原为酒具。而《茶经》又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茶经》还引述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290-306年)蒙难,自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

铁壶

在第35集中,言侯将“悬镜司”老夏骗到道观,夏的徒弟随行,也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表面看起来闲适,实则剑拔弩张。这次喝茶,却在炭炉上放个铁壶烧水(以往剧中少见烧水场景,都是直接从茶壶中分茶),言侯泡茶,先打开壶盖,注入铁壶中的开水,摇晃茶壶,分茶,品茶。这里泡茶、喝茶用具也都是现代青瓷。当时有三个人,却只准备了两个杯子,难道说,夏江的徒弟没有喝一杯茶的资格。

本集中,那个铁壶造型也太穿越了,虽然日本铁壶是从中国的铁釜演变而来,但现在流行的器型是日本人在400年前改良而成的,加了壶嘴和把手,约200年前,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等牛逼堂号才出现的,传到现在,也是有断代的,并不一直生产。从拍卖数据来看,日本老铁壶在国内身价暴涨这事儿,也不过五六年时间。国产的铁壶,时间也不长,淘宝上也有几十块就能买到的铁壶,可以去搜下,难保就找到剧组同款了。

泡茶正确姿势

剧中小飞流泡茶的场景,虽然小飞流武功奇高,泡茶态度端正,却还是洒了一盘水,可见泡茶也是门技术活哟。这是琅琊榜彩蛋之《琅琊阁的日常》,飞流为蔺晨泡茶,蔺晨会心一笑,将一只茶杯递向身后的屏风里的人。多么希望这是结局,酥兄没死,回到琅琊阁安然养病。

虽然不在正剧中,但却寄托着万千人儿对酥兄的爱呀,所以,第五名当之无愧。

1、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温杯:用烫壶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正确的泡茶方法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刮沫:刮去茶叶表层的一层泡沫,之后盖上壶盖静置稍许。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这样不会起泡沫,也不会溅出。

7、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饮:正确的泡茶方法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少许茶汤入口,含汤在舌尖回旋细品,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小编推荐

唐宋时期的茶具都长啥样?


中国饮茶的历史很长,与文明史同步,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大致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开元以后茶道大兴,饮茶成为时尚,从皇帝到平民,饮茶之风弥漫朝野。茶圣陆羽始著《茶经》一书,成为中国千年茶文化的圣经。

中国饮茶的历史很长,与文明史同步,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大致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开元以后茶道大兴,饮茶成为时尚,从皇帝到平民,饮茶之风弥漫朝野。茶圣陆羽始著《茶经》一书,成为中国千年茶文化的圣经。

《茶经》中关于饮茶24器的记载少有图文呈现,此《卖茶翁茶器图》乃木村孔阳氏模写卖茶翁(高游外)茶具计33件,都彩绘木刻,甚精细。亦犹可远窥唐宋古器形制之大略。

原本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因受国内茶友喜爱,器曰书坊依照原样,用现代宣纸彩印技术加以复制,又以传统工艺册页装订,实现了对此佳作的完美呈现。

相传卖茶翁在57岁时,实践以茶修行之道,自带茶具到相国寺一带卖茶,建通仙亭,在这里挂茶旗,设茶炉,摆铜钱筒,在茶亭前的竹筒上写着:“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此后,卖茶翁名声大震,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茶翁却在临终之前,将他所有茶器一把火烧光,使之化为灰烬。他的行为与人生哲学激发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对当时的茶人、画家、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炉龛:放置炉子的小阁子。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急烧:又称急须,煮茶、暖酒器名。

铜炉:為生火煮茶之用,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子母锺:成套的茶杯。

瓢扚:大多由葫芦制成。用来尧水。

注子:古代汉族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到保温作用。

钱筒:存放古时钱币,多由竹制成。

乌楦:用途不明,从器物文字上似乎可以判断是收纳废物的器皿。

茶罐:存放茶叶的罐子,锡制成。因锡稳定密封度好,故多用其存放茶叶。

吹管:起炉火时用的吹火管子。街边卖茶必要茶道具。

尘褥:铺或盖用的毯子。

滓盂:又称水盂,盛放废水茶渣的器皿。

檐子:类似于扁担的作用。挑货担子。

钱筒:大小竹筒用来存放钱币。

灰炉:烧水炉的一种。下面没有通风口,现今日本茶道具中发展为火钵或瓶挂。

瓶床:现在统称为瓶座,稳定壶和瓶的放置。

水注:注水壶。

瓦炉:顾名思义,用瓦烧制为生火煮茶之用。

炭篮:盛放烧水炭的容器,外面多由竹篾制成,里层包裹黑色油纸。

小炉:生火炉。

提篮:存放杂物的篮子。

担子:用来挑道具的。

炉围:罩在炉子外的竹篓,起到隔断保护的作用。

注子:古代酒壶。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

炭挝:用来砸炭的铁锤。

焙钩:又名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功效,可以避免把茶叶黄。茶放在茶焙里,要求小火烘制。

建水:盛放废茶水的器皿。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现在通常称为茶棚。

茶旗:类似今天店铺门口的广告牌,招揽客人用。

茶壶:存放茶叶的罐子。日本称为茶入或者茶心壶。

通过敲击的方式来判断紫砂壶茶具好坏不靠谱


通过敲击的方式、真的能够听出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吗?关于这一点还得从紫砂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说起。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来源于宜兴黄龙山的紫砂矿;紫砂矿要经过风化、筛选、碾磨、陈腐等过程之后,才能成为紫砂泥。从一块泥巴成为一把紫砂壶,需要再经过设计、制作、烧造等过程。泥料不同、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其制作方式、烧造温度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种泥料,采用不同的烧制温度,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成品从外观到内质也会存在差异。

了解过紫砂壶基本的制作过程之后,也许就会明白,通过敲击的方式来判断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其实没什么意义。为什么呢?因为紫砂壶并非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即同一泥料、同一造型的紫砂壶也可能存在很大区别。

举个例子,如果用同一种紫泥同时制作两把石瓢壶,然后一把用电窑烧制、一把用煤窑烧制,而且温度略有不同,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其内部的结构是存在差异的;直观一点的方式,比如采用敲击的方式来判断,通过听声音可以很明显发现不同。

但是,如果事先不说这两把壶的泥料相同、烧制方式不同,一个普通人难道能通过听声音了解这背后的区别吗?再者,即便是卖壶或做壶的人,也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壶的好坏。

所以,既然听不出来什么,那就真没必要再去敲击紫砂壶了,这样既不会让制壶人、卖壶人担心,也能避免因敲击紫砂壶而出现损坏、还得掏腰包赔偿。特别是遇到古壶、老壶,更不要用这种方法去试壶,因为那些老古董可不经这么折腾。

相信看过文章之后,应该基本能够了解,敲击紫砂壶对制壶人、卖壶人和自己都没什么好处,而且也听不出什么效果,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想要判断紫砂壶的好坏,还是通过多学、多看、多玩更为靠谱。

文革时期的紫砂工艺


什么是文革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古玩商炒作古旧宜兴紫砂壶和当代名家紫砂壶,很快就炒出了天价,形成了紫砂收藏热。香港、台湾古玩商又到大陆收购“文革壶”。由于年代近,存世量大,价格低,易于收集,也引起了国内收藏者的重视。于是”文革壶“便成为紫砂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类。

由此可知,“文革壶”是古玩商和收藏爱好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宜兴紫砂工艺厂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的紫砂壶。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对工艺美术生产都产生了特殊的冲击,故形成了极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显然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文革壶面貌特征

文革壶以1972年为界限,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面貌特征。

由于文革壶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的普通商品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历时十年的文革壶也呈现出多种风貌。一般以1972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文化大革命前期是1966-1971年,时代的主旋律是破旧立新、否定传统。宜兴紫砂工艺厂只生产普通商品壶,铭文也只能是毛主席语录、诗词,刻画也只能是样板戏、红卫兵、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诗词意境画,由此构成了紫砂文革壶的早期特点。

1971年下半年,国家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政策有改变,周恩来总理指示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都可以组织生产,并号召工艺美术行业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指导下,为国家多生产出口商品,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所以,紫砂壶的面貌立刻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器形设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新的壶式不断出现;由于”极左“思想还很浓厚,还在威胁着正常的艺术创作,只是尽可能地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纹饰在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发展。但文革壶早期的装饰也迅速消失,只是在一些传统壶式上刻有与茗茶有关的铭文,但仍是文革前的内容。

哪些文革壶值得收藏

值得重点收藏的“文革壶”,有以下几种:

1、“名艺人文革壶”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制壶人大部分是有七八年工龄的技工,但中期有些是早已经成名的老艺人,还有一些是技艺好手,现今已经成为高级工艺师,甚至是工艺美术大师。由这些人制作的普通商品壶,虽然壶式没有特点,但做工却很精致,又毕竟是出自名艺人之手,故具有收藏价值。搞收藏的人把这类紫砂壶叫“名艺人文革壶”。

但还应当知道,留存在国内的“名艺人文革壶”并不多。原因是当时紫砂壶制好后,厂里要进行质量检验,按工艺质量分为一二三等,其中,工艺质量最好的是一等品,用于出口创汇;二三等品在国内销售。由于“名艺人文革壶”都是做工较好的,都出口了,故国内存留不多。收藏者若遇见,不能错过机会。目前名气较大的人所做“名艺人文革壶”要灵敏千元人民币一把,一般名气的人所做“名艺人文革壶”也要数百元一把。不过,收藏奢在遇见好多把“名艺人文革壶”时,也要提高警惕,因为多也意味着可能有假。

2、器形别致的“文革壶”

从1972年起,宜兴紫砂工艺厂所生产的好地方灾式一下子多了近百种,其中有不少是新创造的壶式。是解放以来紫砂壶式创作的第一高峰,虽然这些壶式并不是高档品,但壶形独特,泥料较好,做工也很好,生产量也不太大,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3、带有泥绘、陶刻装饰的“文革壶”

泥绘、陶刻装饰是“文革壶”最大的特点,也是“文革壶”具有收藏价值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收藏“文革壶”应当把重点放在泥绘、陶刻装饰上,以不同题材的纹样为主,不必太过于强调壶式。

4、带有网球孔的“文革壶”

带有“网球孔”的壶嘴,是1972年才出现的。主要是防止茶叶堵住壶嘴,使出水流畅。这是紫砂壶嘴的一个小改革,也是“文革壶”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宋时期的茶器丰富绚丽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作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象征,茶及其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地影响和推动着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饮茶之风盛行,大大促进了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茶器。唐时,借助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茶叶经回纥及西域各国向西亚和阿拉伯地区传播;公元6世纪下半叶,茶传到了朝鲜半岛;公元806年,日本僧人将茶和制茶工艺带到了日本;两宋时期,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并经由这里传往西方……

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上,考古学家打捞出了大量的唐代瓷器,其中不乏工艺精美的茶器;在“南海一号”沉船上,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的精美茶器。唐代和宋代陶瓷茶器大量向海外输送,也进一步证明了丝绸之路其实也是茶叶和陶瓷之路。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域文化,也给中国传统茶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唐宋茶器更加丰富绚丽。

吸收了外来风格的唐宋茶器,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唐宋社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陶瓷匠人们在不断的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富于变化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观赏的新形制。

不懂紫砂壶的朋友,该怎么来看壶呢?


很多壶友买壶,往往是凭一时眼缘,一见钟情。若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可能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喜欢。如果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肯定是因为壶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打动了你。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件艺术品,打动人心的往往正是它们的细节。

一件好的紫砂作品,通常在细节处理上很到位,哪怕只是一件看似简单的光素器,要表现出精、气、神,细节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壶肩好比人的肩膀,如果这部分足够挺且充满张力,就能让人感到精气足。肩的饱满程度,是直接影响整把壶精神的关键,亦是对作者功力的考验。壶盖好比人的头部,头需占足够比例,但不能夸张,不能抢占身子的视觉比例。壶颈要比盖子窄,这是人体比例的特征之一。

从经验来看,壶钮的形状和细工程度,是体现整把壶细工的关键。看到壶钮做得细不细,就可以断定整把壶做得细不细了。一件上品的壶钮形状要均匀对称,要饱满不臃肿。壶腹是体现身筒线条美的收官部分,胖一分则显稳重,瘦一分则显挺拔,壶腹是壶体中心掌握的关键点。

远观,子母线上下厚薄近乎一致,宽厚统一,意为天下合。近观,子母线上宽下窄,上厚下薄,其要表达的意思:头要压得住脖子。

很多作品,盖上盖子觉得很好看,但把盖子摘掉之后,就会觉得比例不对,尤其是流和把所占比重问题。好的壶,应该是把盖子摘掉,一样能感觉到左右均衡。漂亮的一捺底,线条柔和,光净整洁,而且均匀对称,一气呵成,衔接过渡自然。

无论你看到的方器的壶盖放下去多么严丝合缝,都不要指望倒茶的时候不会有水从壶口渗出来。能把纯手工方器做到这般紧密,你若能遇到,是你的运气。

除了以上几点细节之外,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粗细:这一点体现在流把钮上尤甚,好的作品在三部件上都分别有着细微的粗细韵律变化。每个部位间粗细变化自然,一眼看着就非常舒服,一点也不突兀。

2.明针:这点也非常重要,老一辈艺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好的明针呈现出的那种不养即成的质感也是气韵的重要体现。

3.曲面:紫砂壶器是由多根线条构成的立体实物。我们以纯手工成型的紫砂器为实际参照物,只要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圆器、方器还是筋纹器,构成纯手工紫砂壶器的几乎所有线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直线,反之,每一根都是弧线。这些弧线的表达方式包括圆弧线、抛物线和S线,由此构成了一个个曲面。

4.整合度:很多作品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掰开各部件,每样都不差,但就是完成装配后聚不到一起,非常的涣散。大多数壶型的钮,盖,颈,流把,身桶,足都可以依次想象为头肩颈手身脚,是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体会到一把壶的各部件不可拆分时,会激动万分。

5.过渡:除了看结构以外,还可以看部件相接的过渡技法,简单的拼接往往是没有气韵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仿古壶的过渡是非常完美的,一眼看之令人瞬间怜爱。(文章来源:紫砂文化馆;

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

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是指自西汉张骞始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帝国),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居住或往来于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但使得大量中国器物进入西域波斯一带,更使得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器物大量传入中国。由于国人的高度民族自信和开阔的文化胸怀,能够汲取异民族的文化精髓为己所用,因而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从造型、图案、装饰上带有明显异域风貌的陶瓷器具。长期以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碗、瓶、高足杯等器形,都因为有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吸收,造型和装饰变得更加优美。有些典型西域器形和纹饰,如宝相花纹、兽鸟纹等也逐步被吸收。还有一些本应用于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此时也被大量地模仿应用于陶瓷制作中。

这种多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合,使得本土陶瓷器在不断地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富于变化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观赏的新形制。

茶具的出现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

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把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香叶,嫩芽。

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

而承载那一汪茶的容器,则是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最直接真实的记录者。

喝茶的方式转变,最直观的便是茶器具的变化。

到了现代,茶文化仍在不停地发展,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茶具的发展和方向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延续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第一个中国人把这种涩苦回甘的叶子放进嘴里时,可能仅仅是因为好奇,但无论真相如何,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品尝茶叶,并不是像今天人们喝茶一样,对茶叶进行冲泡。

但是随着我们对茶叶的熟悉和喜爱,也逐渐转变了我们品茶的方式,随之出现的茶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据《晏子春秋》记:“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这表明在春秋时期茶叶是煮来吃的,那么能称上茶具的便是炊具,并没有分离为一套完整的茶具体系。

第一次出现“茶具”两字是在西汉王褒所撰《童约》里。《童约》记载:“烹茶尽具,铺已盖藏”,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了茶具的概念。

三国魏代《广雅》中则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形成了油茶汤的饮茶方式。

到了唐代,陆羽把喝茶提升为雅趣,这是陆羽的功劳。陆羽出身卑微,也一直没有功名,但很有艺术天赋。他在煮茶的时候特别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的完美搭配,把整个从煮茶到喝茶的流程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就转变为煎茶和点茶,茶文化的盛行和饮茶方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专属茶具,如茶筅、茶匙、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臼、茶罗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不同加工方式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改成“撮泡法”。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和装饰花纹更加千姿百态。

茶具的清洗


茶垢中含有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物质会附着在光滑的茶杯表面。但是如果您的茶具已经积满茶垢,但是又舍不得扔掉的话怎么办呢?很简单,清洗干净就行了。今天就来教您几招轻松清除茶垢的方法。

玻璃、陶瓷茶具

玻璃晶莹剔透,是观赏茶汤最好的器具,在冲泡普洱茶的过程中,公道杯、飘逸杯就大多以玻璃为材质;陶瓷也是常用茶具,作为茶杯、茶壶、盖碗的居多。(此处特指上过釉的陶瓷,和玻璃茶具一样表面光滑的。)这里介绍两种简单的清洗方法,经小编验证,效果很好!

方法一:将要洗的茶具过一遍水,让茶具表面沾上水,接着,挤一小段牙膏在手指上,把这些牙膏抹在茶具内壁,尤其是茶垢严重的地方,薄薄的抹一层就行。然后,用牙刷轻轻刷几下,或者用拧干水的茶巾来回摩擦几下,轻轻松松就能去掉茶垢。这个方法的原理是,通常牙膏内含有一定量的摩擦剂,你用手可以感觉到牙膏内的颗粒感。顺便提醒大家,不要用太高级的牙膏,越便宜的牙膏含的摩擦剂越多,去除茶垢也更方便。从节约角度考虑,小编建议大家可以买一支便宜的牙膏放家里,专门用来清洁茶具。

方法二:把杯子用水涮一下(不留水),然后用干盐在杯子壁上面蹭,再用清水冲洗掉盐巴,不管是食盐也好,或是粗盐也行,都可以帮我们去除杯子上的茶渍,我们可以用手指沾取之后,在茶渍上方来回刷洗,不消两三分钟,就会发现茶渍神奇地消失了呢!而且盐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是如果您手上刚好有小伤口之类的就建议放弃此方法,以免盐刺激到伤口,产生疼痛感。

紫砂茶具(含紫陶)

紫砂壶是冲泡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的绝佳器具,过去以为紫砂里面的茶垢越厚,就越好,科学证明这实在是错误的。紫砂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不能用化学制品,也不能用醋或者牙膏。去除紫砂壶(杯)里面的茶垢,也提供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将足量的食用碱(苏打、纯碱、碳酸纳)倒入要清洗的容器内,再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容器内(小心不要将溶液溅出)。泡上一、二十分钟后拿出清洗即可,细微之处用软毛刷子刷几下就行了。

方法二:土豆削碎以后放到壶里,倒进热水泡上10来分钟,然后就可以容易的洗去壶里的茶垢了,它的原理是,土豆里有淀粉,这些淀粉有很强的吸附力,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把杯里的垢去掉。

金属茶具

一般冲泡普洱茶的滤网采用金属材质,另外也有用铁壶煮老茶的,金属极易氧化,产生茶垢后为变得乌黑,用中性的清洁剂很难洗干净,需要使用酸性的清洁剂,如醋、柠檬都是很好的选择,又安全。只要用醋(白醋)或柠檬汁(纯汁液非饮料)将茶具浸泡2-3小时后用软毛刷子轻刷,再用水冲洗干净即可。

明朝时期的壶艺家徐友泉


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人。名士衡,他不是陶家出身,但其父深爱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的壶艺,并与之交往。徐友泉自小拜时大彬为师,他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才。他对紫砂工艺在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有杰出的贡献。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

徐友泉善于配合色土,其作品总是别出心裁,变化多端,『毕智穷工,移人心目』。壶作品有汉方、扁觯、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睡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诸种款式。泥色应用上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各种色调。徐友泉精研壶艺时,对壶泥色和壶式样有着很多发明和创造。对紫砂壶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此壶也是一个传统筋纹器造型。禾是中国古代铜器中的酒器,有三足分当鼎立,仿禾形作此砂茗壶,古色古香,给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质朴优雅,文气十足。以三瓣凹凸筋纹线饰三足,器形古穆;用泥片镶接三棱口盖,通体贯气;耸立三棱壶钮,妙若天成。直筒嘴,古兽把,保持青铜器的古朴美感。壶底刻有“友泉”二字楷书款。

明周高起着《阳羡茗壶系》:“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日: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变化式土,仿古尊罍[音lei2]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沈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日: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

茶具的历史之茶具是怎么来的?


茶具是一种饮茶器具,茶壶、茶杯、茶碗等都是饮茶的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之路。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茶具范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就用诗词描写出茶舍人

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以上就是有关茶具的历史知识介绍。茶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是点睛之品,在爱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种艺术。茶具的选择应该跟茶性相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效果会更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通过《琅琊榜》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