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去云投中心品普洱观“非遗”

本周六,云投中心“昆明财富时光”第四场正式启动,在项目营销中心,昆明市民将有幸观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益普洱茶的制作技艺,以及独门秘籍“大益八式”茶道表演。此外,著名茶文化专家现场解惑,著名纪录片导演现场分享,大益臻品级普洱茶品鉴,都将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的距离。

说起普洱茶,不得不说勐海茶厂,因为它是质量、优秀、保值、收藏的代名词。勐海茶厂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选料、制作、保存上一系列独到的技艺。15年前,勐海茶厂华丽转身为大益普洱茶集团,独门技艺——“大益普洱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大益集团正式签约广州2010年亚运会,成为其茶叶产品供应商,这也是中国茶企首次成功赞助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同年11月,大益集团获准设立茶行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入茶叶学科博士进站研究。2011年,“大益”经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至今,“大益”茶已成为经典茶品与健康品质生活方式的代表。

作为云投建设旗下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云投中心以创造品质生活为己任,努力把健康、品质的生活方式注入产品、提供给每一个客户。“做建筑像做茶一样用心,让建筑拥有的生活也能如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项目负责人表示,大益普洱茶70年造就茶中典范,云投中心,也希望以“非遗”技艺精神塑造产品。

事实上,自“昆明财富时光”活动启动以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亮相,云投中心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也深深感受到:“非遗”之所以传世,就是因为坚持品质、坚守用心。“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展示。‘非遗’激励着我们云投入更好地去完成一个产品,也展示着云投对于传承推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该负责人表示。

以“非遗”的品质铸造产品,云投中心正在努力。

精选阅读

普洱茶投资分析:1月4日-1月11日大益行情预测


普洱茶投资分析:1月4日-1月11日大益行情预测

新年新气象,大益茶市最近3周的行情都还不错。虽然没有像13年那样大幅上扬,但是已经让做大益茶的人看到了希望。利虽小,只要能聚沙成塔,投资者一样能从大益茶市获取不菲的收益。

数据解读:

与上周相比,在百度搜索“大益普洱茶价格”的人群整体同比下降57%,整体环比增长244%;移动同比下降55%,移动环比上升281%。从大数据来看,大益茶投资市场的热度虽然不及去年同期,但市场回暖的迹象还是非常明显的。

市场动向:

按常理推断,大益在2016年的新品生肖饼必不可少,然后还应该会有一款性价比较高熟茶以适应春节前的普洱茶市场。虽然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消息传出,个人估计最迟下周就会有相关公告。对于2016年的大益茶市春节前大益茶的整体出货情况以及大益茶市的表现直接关乎大益集团的命运。大益虽然在2015年打算淘汰一些经营不善的专营店,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砍掉因炒作出现的过剩产能。所以春节前这波行情大益是必须要抓住的。还有一点,作为大益茶市的直接竞争对手雨林茶市目前的情况不是很乐观,从价格上来看雨林茶的零售竞争力远不及大益茶,在当前零售带动批发,批发带动行情的大趋势下,大益茶市会早于雨林茶市回暖。

行情预测:

鉴于目前大益茶在零售市场的优异表现,芳村整体出货量的提升。本周大益茶市整体会上扬3%~5%左右。上涨较大的产品应该集中在中等价位的明星产品以及一些品质较高的熟茶上面。如飞虎传奇、御贡园茶这类价格实惠但又不失档次的产品,低端熟茶、唛号茶的市场前景一般。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龟苓膏历史文化考古廊道、生产原材料展示柜……1月19日,梧州市中恒集团内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在讲解员的引领下,10多名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了园内陈列的各类展品。透过玻璃窗,游客们还现场目睹了龟苓膏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龟苓膏是梧州的传统药膳,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梧州民间一直沿袭着古代龟苓膏的制作工艺。2006年,梧州龟苓膏作为梧州市特色饮食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梧州制药类龙头企业——中恒集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龟苓膏生产基地,以弘扬龟苓膏文化、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为宗旨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也在基地内顺势而建。中恒集团执业药师莫桂坚对记者说,在这个集游览、购物、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园中,游客可以“走”过梧州龟苓膏始于秦朝的历史长河,听到龟苓膏的“两文钱”“秦始皇南寻长生药”等故事之余,还能够购买、品尝到地道的龟苓膏。据悉,每年有将近10万的游客从这条龟苓膏文化长廊中走过,大大拉动了龟苓膏产品的销售。如今每逢周末,在梧州市新建起来的富民特色文化街里,梧州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六堡农家茶商陈伯昌边张罗着茶庄的生意,边与一众茶友交流茶经。走进陈伯昌的茶庄,横杆、茶炉、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六堡茶制茶器具古色古香,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茶庄内的六堡茶文化墙上,详尽展示着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的采摘、杀青、揉捻等9项工序。陈伯昌是梧州市六堡乡人,祖父辈都是以种茶、制茶为生的茶农。他向记者介绍,从1500多年前起,产自梧州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就一直在梧州地区流传,祖父辈常对他说,六堡茶的魅力在于它原生态的工艺和文化。如今,陈伯昌继承了祖父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制茶工艺,尽管打造了一炮红、霜飞红等六堡茶系列品牌,但制茶工艺依然沿用传统。“六堡茶曾几经兴衰,近几年才又得以复苏,我希望它能一直兴盛发展下去。”陈伯昌说,让他欣慰的是,发展至今,梧州全市拥有六堡茶厂38家,六堡茶商260余家,种茶的农户30多户,茶园面积约6万亩,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六堡茶因此在梧州民间焕发蓬勃生机。据了解,近3年,由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六堡茶的整体市场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3年的产量近9000吨。陈伯昌表示,机械化生产让六堡茶的产量以及销量有了提升,但在市场的冲击下,其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能否保留,是他最关注的问题。据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叶羽脉介绍,梧州有着21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丰富,梧州龟苓膏、六堡茶、梧州纸包鸡等制作技艺均是当中的瑰宝。实际上,对这些非遗加快产业开发,实现传承发展,梧州曾进行了可行性的探索总结。今年,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计划于4月把梧州纸包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福建商人林艳光看中了梧州纸包鸡的产业商机,2011年,他开始在梧州市投建厂房,批量生产梧州纸包鸡,打造“广西手信”产品。“近两年,非遗产品走市场的环境好了,产品有了销路,一年就卖了2万多件。事实证明,这些有着文化蕴涵的产品,能在市场上打响。”林艳光说。目前,梧州传统技能类非遗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两年,梧州全市10余家龟苓膏厂家年总产值以大于16%的速度增长,年销售总额近2亿元;六堡茶年产值超9亿元。2012年,中恒集团广西梧州双钱事业有限公司等4家生产梧州龟苓膏、六堡茶等产品的企业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梧州市对纳入文化产业项目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投入专项发展资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编印《梧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等措施,加强招商力度。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梧州有着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传统技能类占了近1/3,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尚有许多待挖掘的空间。“但对于非遗技艺的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文化部门尚未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当地百姓对此的认识也不足,这还需要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该负责人称。

普洱茶投资分析:3月16日-3月23日大益行情预测


普洱茶投资分析:3月16日-3月23日大益行情预测

多看看性价比高的近期茶,少关心2015年的新茶。喊了一年多的狼来了,结果狼真的来了。大吉象山的背后不光是亲民的价格以及庞大的配货量,更多的是传统投资茶炒作市场要变天了。

配货价高于期货价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款配货价高于芳村期货价的大益茶,大吉象山开创了近几年大益茶价格倒挂的先例。在2014年行情最低迷的时候,大益茶在芳村市场价格也都会高出配货价少许。作为大益的经销商,还可以在账面不亏本的情况下用手上的大益茶去换取流动资金以维持运转。而现在大益经销商每出一件茶就要亏损300元左右。出的越多亏的越多,这直接堵死经销商通过芳村茶市换取流动资金的通道。

大益从被将军到反将经销商一军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正值大益凤凰计划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凤凰计划本身就是要求各大经销商将茶以散片的形式销售到喝茶的人手上。谁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很多经销商都将问题抛回大益:1.由于产品配货价过高,产品零售价不具有市场竞争力。2.芳村市场价格有利可图,整件销售方便快捷。3.配货数量过少,不炒作无法支撑店铺的运营。而这次大吉象山的出世,完全把大益经销商的嘴巴都堵住了。大吉象山属于大益臻品系列,价格甚至都低于传统7542的配货价;大吉象山目前芳村期货价与配货价相差300元左右,经销商没有任何理由出货给芳村市场;大吉象山的配货量也达到空前的规模,经销商不存在货不够卖的情况。这就相当于以前经销商跟大益集团叫板:“我不是没有零售的能力,只不过各种因素加起来没法零售。”现在大益集团反将过来:“你们说的问题我都给你解决了,现在可以零售了吧。”在2014年行情低迷的时候,能零售的都想方设法零售了,不能零售的经销商还在死撑。大吉象山的出现只不过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对于只会炒茶的经销商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仅仅是以何种方式告别炒作市场才不会太难看。

大吉象山仅仅是开始

价格低廉、属于臻品是大吉象山最显著的特征。很多手握重金的人开始对大吉象山有想法“坐庄大吉象山,将其炒作到一个不高不低的价位,不但能保证自己的收益相比过去炒上天的大益茶风险还小。”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大吉象山并不是大益集团为了保证经销商获利的情况下,自己赔本倒贴砸锅卖铁推出的一款产品。虽然单片茶纯利润大大降低,但是大益从数量上保证了大吉象山的利润。如果有人在大吉象山上做文章,玩一次坐庄的游戏。那么大益集团随时可以推出与大吉象山类似的产品:价格低廉、定位高端、产量巨大。市场难免会演变成这边刚把价格拉起来准备找人接盘,大益那边新的低价高端茶又上市了。这样只会发生一件事,庄家的资金通过大益经销商进入大益的口袋,同时又被大益的新品套牢。

大吉象山这么出现在芳村,在没有零售市场的推动下精明的芳村茶商很难主动去做这款茶的文章。大家都在看大益经销商如何将这款茶以多高的零售价卖出,在这之前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还是会在2012、2013、2014这3年的新茶上面。对于投资大益茶的人而言,一方面紧盯大吉象山的零售价格与零售出货量,一方面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可以折腾的新茶上面。

普洱茶投资分析:5月12日-5月19日大益行情预测


普洱茶投资分析:5月12日-5月19日大益行情预测

文章的开头我将要很抱歉的告诉投资大益茶的人,未来一周内大益行情下跌的幅度会更大。带来这次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益关于易武正山的配货策略。众所周知,大益在易武正山的配货原则上史无前列的严格,几乎所有分销商都要拆箱,这样用来阻止易武正山在芳村的流通量。关于这次配货方案,我做2点解读:大益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分销商自己找销路。但是大益茶在芳村的流通炒作也不是近1、2个月的事情,几乎80%的茶商都已经习惯于把茶整件卖给炒茶者,在芳村转来转去。卖茶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边是雨林的疯狂招商,一边又逼着自己的分销商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真正的消费者。确实有赶鸭子上架的趋势,如果我是分销商,当我发现确实找不到买家的情况下。新货又源源不断的进入仓库,大益茶市整体行情又走低。只要能稍微赚点,都有可能抛出手中的茶转向其他家,经历过07年的风波,大多数茶商肯定不愿意承担大量存茶的风险。政策向来防君子不防小人。只要配货的时候不是一提一提的配货,也就是说分销商拿到产品的时候还都是整件整件的。作为分销商,既然手里有箱子能变通的方式就很多,比如找人精仿一下箱子。大益产品的箱子本身又没有防伪,只要茶没问题,箱子看起来是原厂的就足够了。那么多的经销商,大益要查有谁仿制箱子,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退一万步讲,即使查到某几个经销商仿制产品的外包装箱,从法律角度上来讲,这连犯法都称不上。所以,做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经销商,大益这条政策的约束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受到大益易武正山的影响,未来一周内可能会出现的市场波动如下:各类唛号茶:总体跌幅在2%~4%之间大小马饼:剧烈波动涨跌10%~15%都有可能1401易武正山:期货价跌幅在9%左右其余:概念茶生茶跌幅在2%上下,熟茶跌幅在1%左右总体,大益集团高层很明白芳村炒茶对于大益的发展的危害,对于已经习惯芳村炒货的大益分销商而言。让他们从把茶倒给炒家变成卖茶给藏家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如何找出中庸的方式最重要。给分销商一定销售压力的同时对迫不得已出给芳村炒家的分销商一定的宽容,否则逼的经销商转头雨林的阵营,那才是恐怖的事情。

大红袍制作工艺的“非遗”魅力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称得上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分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以来,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对宣传大红袍、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更进一步的作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会把大红袍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作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听,也误导了游客。

要说起来,武夷山拥有的这项“非遗”项目,含金量是很高的,这从国发(2006)18号文件中可见一斑。当时全国各地通过深入调查和挖掘整理,层层审核上报,由国家有关专家审定批准了第一批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共518项,具体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十大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只列89项。在这份名录中,大红袍“非遗”列在413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之第63项,这在像我们这样的茶叶大国中,是难能可贵的。据说当时全国几处历史悠久、名声远播的名茶产区都很想得此殊荣,我省有的产茶地在听到此消息后,花大力气编制申报文本,“志在必得”此“金牌”。在此情形下,武夷山茶叶界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力编写文本,力求申报成功,以无愧于武夷山先民的辛劳和智慧。一个多星期后,文本出笼了,当它被报到福建省文化厅后,有关领导和专家详细审阅了该文本和真实的照片、录像后,深感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其内容和价值非同一般,一致通过将其转报国家最高的“非遗”审定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有条文,但老外的表述比较拗口、难理解,如果按国家文化部的解释,应当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这里的“表现形式”有口头传唱(说)、表演、制作技艺等;“文化空间”则是指各种传统的民间大型活动,如庙会、节日等。它既要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具有传承的特点,还要有较大的影响,且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像我们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称得上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分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因此,大红袍长期以来就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追溯起来,大红袍的这种工艺起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1641~1720)在其《茶说》一文中作了记叙。这种“摊、摇,先炒后焙”的工艺当时大受赞赏,以致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1745~1849)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这项技艺传承300多年,得到茶界上下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就说过:“大红袍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和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艺所少有的。那既如此,它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这是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背景的。

在明代中后期出现的炒青绿茶,是制茶工艺的大飞跃。到了清初,徽州松萝茶的制法传入武夷山,使得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绿茶香高形美,但是由于武夷山峰高路崎、茶山分散,茶采下置于篓中,被日光照射后变软,犹如“倒青”(即萎凋);采工转移山场、挑工担茶回厂时,茶青在茶篓、青篮中晃动碰撞,类似做青、走水。结果用这种茶青制出之茶虽无松萝绿茶之高香、美形,但却显得味厚香醇,很快受到饮者好评。武夷山先民便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做青、焙火的工序,并不断总结岩茶(即乌龙茶)的制法工艺。由于这种工艺源于民间,所以它的工序叫法不但口语化,而且很形象,如倒青、走水、炒青、簸茶、拣茶、焙茶、筛分、归堆等。用这种工艺制茶,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竹、木制成的,有30多种,使用的热能也是木炭和柴薪,都是天然之物。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有很高价值,一是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承前”于唐、宋、元、明历朝以来的团饼茶,晒青、蒸青则吸收了明代时松萝炒青绿茶的部分做法。它把松萝绿茶的晾青、炒青和锅中干燥步骤,改为晒(烘)青、高温炒青和炭火笼焙,同时增加了走水做青工序,形成大红袍的独特制法。而“启后”一是指它演变出了红茶制作工艺,因为到后来,随着茶叶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外地茶商为了缩短岩茶制作时间,省略了它的做青、发酵和高温锅炒工序,在茶青晒(或烘)后就进行揉捻,而后“渥堆”发酵成“工夫红茶”,这样可提高产能,满足国外需求。它“启后”的另一方面,是指其制茶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乌龙茶机械制法,如机制茶时的吹冷风和热风、静放、转摇等等,都是从手工制茶工艺延伸、发展而来的,但机制茶的萎凋、走水、发酵、杀青、揉捻、烘干这些工序,是否发生变化和是否达到要求,还是需用眼观、手摸、鼻闻来判定,还要配合“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来调节机器的转时、转速和温度等等。

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价值之二是技艺高超。因为采茶时,手工采摘的动作不但要快,而且不能落下新梢,俗称“滥丛”,还不能带下鱼叶、散叶和老梗等等;茶青到厂后,晴天要立即“倒青”。首先是“开青”,助手先抓一把茶青放在筛上,师傅两手持筛一转,茶青就均匀散开,极为迅速。这个动作难度极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这一手”;再来说摇青,不但费力气,而且有诀窍。制茶师傅的脚要站稳、腰杆要直、手要灵活(不要死抓住水筛),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茶青摇成螺旋状,使青叶边缘发生有序碰撞。焙茶的火温是用手背去贴住焙笼下段来判定的,历练久了,才能感觉出来,以调节所需要的温度。所以当有位老外看了手工制茶的全部过程后,耸了耸肩膀说:“这种做茶技艺好像表演杂技,这个茶品应当是艺术品。”

价值之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加个性化。因为要根据茶青叶的品种、所在山场、老嫩厚薄的程度、天气的变化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所以茶师慎之又慎,制作时下手轻重有别,做青、焙火的时间长短也要恰到好处,这样各个环节才不容易出毛病。而由于大红袍的制作工具、热能均为天然的竹木、炭薪,所以制出茶品更具特色,如用揉茶揉出之茶显蜻蜓头、田螺尾、三节色等。这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奢侈品,数量极其有限,它的意义主要在文化层面。

价值之四是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广泛传播。这种工艺的传播,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天福大师在其《张天福选集》中写道:“这种工艺在形成后,逐步外传。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早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时,入武夷山为僧的同安人释超全便在其《安溪茶歌》中咏道:“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种工艺之后又传到了印度。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第9以及22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从武夷山购运回大批茶籽,并请工人在印度阿萨姆栽种。开始时制茶方法与武夷山相同,直到1874年才省去做青、炒青等工序,改制‘工夫红茶’。”

综上所述,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的发明和传承、传播是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随着茶叶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进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岩茶已逐步改为机械制作。如今这种全程手工制茶的技艺已很少见,即便有也是用在一二道工序上,所以说它已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应当重视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身为武夷山的制茶师不但要懂它,而且每年应该做上一点手工茶,特别是上了“传承人谱系”名单者,更要身体力行,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如何传承?一是要培养传承人,二是还要有作坊,三是传承制作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表演观赏层面,而是每年要生产一点手工制作的茶叶产品,这样它才不致消失。

云南两项独特技艺列入非遗大展


云南两项独特技艺列入非遗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举办,云南建水紫陶和普洱茶制作两项技艺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内容。

近日,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行。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全国180多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的2000多件展品荟萃京城。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贡技茶场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云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和普洱茶制作技艺,和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浙江东阳木雕、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等同列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内容。

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


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将实现数字化展示

7月23日上午,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评审会在大理州文化局召开,州文化局主要领导,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博物馆项目组负责人;我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公司行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朱子纲,公司宣传工作负责人员和评审专家一起,对该数字博物馆进行评审。

评审会上,数字博物馆项目组成员首先向评审专家进行了博物馆情况介绍和演示。评审专家们从博物馆的栏目设计、内容涵盖、视听效果、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在评审会上首先对大理州文化局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并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成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宣传和保护,同时也能为我州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参会领导及专家针对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评审、讨论据了解,该数字博物馆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为主题,涵盖大理历史文化、茶俗、茶文化以及非遗保护等相关内容,以图片、文字、影像、3D虚拟展示等手段进行全面展示。目前已收录专业文章37篇,图片188张,视频资料7部,相关法律法规和介绍性说明文字29篇,约20万字。访客通过该数字博物馆,还能在电脑屏幕上实景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

评审会后,该数字博物馆项目组工作人员将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数字博物馆也将于近期正式上线。

第九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于5月9日在昆明开幕


第九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于5月9日在昆明开幕

从4月28日下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暨组委会成员大会上获悉,“第九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简称“茶博会”)将于今年5月9日—12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新馆举行。

本次“茶博会”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李纪恒省长担任组委会名誉主任,刘平资政担任组委会主任,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省外事办公室、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据悉,本届“茶博会”的主题是“高原普洱,世界共享”。展会将在昆明国际会中心新馆的6、7号两个展厅举办,展览总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标准展位达600余个。首次将咖啡纳入展会参展,同时,扩大了茶具、茶机及省外名优茶的展销,进一步丰富了展会内容。组委会专门邀请了数百名省外客商参会,并将在会展期间组织多场参展商与省外客商的商贸洽谈活动。会展期间,组委会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由农业部优农中心与省农业厅共同举办的“产销对接会”,省农业厅与山西茶协共同举办的“产销对接会”,举办“大益之夜”联谊茶晚会,同时,保山、大理、普洱等州市及茶企还将举办一些专场活动等,力求本届茶博会取得更多实效。

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云南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各级、各部分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努力,云南茶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茶园面积增加,茶叶产量大幅增长,茶叶产值明显提高,产品价格、茶农收入均有所提升,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各主产州市的精心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从2006年到2013年已连续举办的8届“茶博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客商前来参会,省内外的上百家企业积极参展,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主的茶叶品牌悉数亮相。前8届大会累计现场交易额超过6000万,合作签约超过50亿元。每届展会均引来众多专家、学者、客商、市民前来参展、参会和参观、采购,展会效应得到明显体现。云南省举办的“茶博会”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茶叶专业展会,成为云茶展洽、交易和合作的有效平台,成为展示云茶发展成就、传播普洱茶知识、弘扬云南民族茶文化精神的闪亮名片,成为塑造云茶品牌形象、提高云茶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云茶外销渠道重要途径。

按照大会总体方案,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对参展工作作了具体安排,确定了专场活动内容,尤其是一些大型茶企准备充分,组织工作扎实有力。目前,已通过云南农业信息网、云南茶业网、云南经济日报、都市时报、昆明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发布茶博会信息。印制海报1000余份,邀请函4000余份,宣传页5000余份,发放各主产州市及茶城商户。之后和展会期间,还将通过电视、电台、报纸、车载广告、户外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茶博会的影响力。今年,加大了对外招商工作力度,强化了商务对接活动,着力提高展会的实效性,预计将有上千人的省内外商家、代理商、专业买家参会。今年将有300多个企业参展,其中,涉茶企业280多个,咖啡企业20多个,展示产品达千个以上,基本代表了云南省茶产品的最高水平。

福鼎白茶·健康中国行2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20日,福鼎白茶·健康中国行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盛大启动仪式,并于当日开展福鼎白茶·健康中国行北京站系列活动,计划建立区域枢纽次中心城市来推广福鼎白茶。

据悉,福鼎白茶·健康中国行是继福鼎(中国)白茶文化节(2004―2010年)成功举办后,福鼎白茶从产区走向销区的新一轮系列宣传活动,计划用3―5年时间,重点选择文化繁荣、经贸发达、消费高端、辐射强劲的省会或区域枢纽次中心城市,推广展示福鼎白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白茶的原产地,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功效独特等三大特征,具有三抗三降(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同时专家还发现福鼎白茶具有七大养身功效:美容美白养颜、养目、养肝护肝、养心、养神、养气、增强人体免疫力,被业界奉为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福鼎作为全国四个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县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一个,健康绿色始终是福鼎白茶孜孜不倦的追求。

近年来,福鼎白茶相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连续4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被农业部评为2011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品香茗 观历史——六堡茶故事


品香茗观历史——六堡茶故事

六堡背景

liubaocha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六堡沉浮

liubaocha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历史

liubaocha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渐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六堡今天

liubaocha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体市场状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5年,六堡茶的品牌价值更是上升到近14亿元。

六堡未来

liubaocha

至今,六堡茶为越来越多爱茶人士认识、喜爱,更有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来到六堡茶原产地探寻六堡茶手工制作的奥妙,正如陈年六堡茶的陈香味道一样,沉淀上百年之久的六堡茶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大放异彩!

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举行


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举行7月2日上午,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举行。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顾航一行参加本次活动,梧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荣志晓陪同出席。本次活动指导单位是广西自治区文化厅,由濡菲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黑石山茶厂主办。濡菲六堡茶创始人韦洁群女士致欢迎词。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顾航讲话并主持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文化厅领导代阎崇年老师赠送黑石山茶厂书法作品。活动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各方宾客参观体验非遗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濡菲六堡茶的创始人石柱斌先生和韦洁群女士均为土生土长的六堡人。石柱斌先生家里姐弟众多,初中毕业就在苍梧县土产贸易公司参加工作,赚钱养家并肩负起送弟弟们上学的重任。石柱斌先生于1976年由苍梧县土产贸易公司到六堡镇公社茶厂担任厂长一职,直至1986年六堡公社茶厂因意外失火倒闭才离职回乡下创业。韦洁群女士自幼便经常跟随父母到茶场里面,自小耳濡目染,对六堡茶表露出极大的兴趣以及天赋。有几个瑶族制茶老前辈惊讶于她对六堡茶的兴趣和天赋,私底下一直有意培养她的制茶技能。在跟随瑶族老前辈学习几年后,韦洁群加入了六堡公社茶场的日常工作中,凭借过人的天分与不懈的努力,得到茶厂里面精制发酵车间一众老师傅的赏识,由茶场的普通员工转为茶厂车间技术员。接下来的十多年,韦洁群在一众老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对于六堡茶加工流程以及制作技艺更加熟练精湛。在收获赞赏的同时韦洁群也吸引了石柱斌厂长的目光,最终两人以六堡茶为媒成就一段美好姻缘。1986年六堡公社茶厂由于意外失火倒闭,夫妻双双离职回塘平村创业。夫妻二人在创业的同时也不忘在塘平村收购一些好茶并完好地储存下来。直至2000年,夫妻二人看到六堡茶产业复兴的苗头,着手准备建立自己的茶厂,即今日的黑石山茶厂。凭借丰富的制茶经验夫妻二人制作出品质上乘的六堡茶,开始为六堡茶的崛起之路默默奋斗。与此同时,他们的小女儿石濡菲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六堡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于2006年接管了黑石山茶厂。夫妻二人商议决定以小女儿的名字濡菲作为茶厂产品的商标,这便是濡菲六堡茶的由来,也蕴含了夫妻二人对六堡茶这份事业能世代相处下去的美好期待。自2006年开始,石濡菲便在父母的带领下致力于六堡茶的种植、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的工作。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韦洁群女士荣获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年底,韦洁群老师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石濡菲也成为了新一代的自治区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处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所以获此殊荣后韦洁群和石濡菲意识到必须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并普及传统六堡茶的纯手工制作技艺。作为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厂,她们每年在厂内开设三次培训班,把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当地的村民们。累计培训指导人数达到100多人,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多达6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38户农户成为本村的传统制茶能手。在培训班里面挑选出技术过硬的学员担任茶厂的生产工和技术员,为提高和传承传统六堡茶的制作技艺做出必要的贡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9月20日去云投中心品普洱观“非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花茶去斑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