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云茶未来简史的头脑风暴

10月15日,由弘益大学堂与《普洱》杂志联合举办的“普洱茶大健康公益巡回讲座”第一讲在弘益大学堂开讲,本次公益讲座旨在让公众对普洱茶大健康知识和理念进行一个全新的认知升级。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推广普洱茶大健康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坚定的信念,来推广普及科学正确的普洱茶健康理念。为了保证讲坛的科学性、权威性,弘益大学堂邀请了国内外最知名的普洱茶专家学者来作为论坛主讲人。

首讲由盛军教授主讲《云茶3.0时代引领世界茶业未来发展方向》。盛军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

下午两点半,在主办方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和《普洱》杂志社长罗洪波致辞之后,盛军教授开始了他科学严谨却又生趣盎然的讲演,为在场的学院开启了一场关于云茶“未来简史”的头脑风暴。

盛军教授首先分享了从2007年至今在云南十年的渊源以及自己与普洱茶的不解之缘。盛军教授从东北来到云南,从主导普洱市的“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开始,全面开启了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工作,至今成果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助推普洱茶的快速发展。十年间,他从不喝普洱茶,到让普洱茶成为自己健康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盛军教授在云南的十年(2007-2017年),也是普洱茶从“洗牌”到“金牌”的十年。早在2007年,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的盛军就提出振兴普洱茶产业,要做好三篇文章:要做好普洱茶的应用基础研究;要做好工艺研究;要做大做强品牌。这三个方面后来也成为普洱市委市政府“科学普洱”的三个大的规划之一。到2017年4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了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的评估数据,普洱茶以6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首位。

在未来,普洱茶、云茶的走向是什么呢?盛军教授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从消费习惯的角度分为四个阶段:生态普洱(1992年以前)——人文普洱(1993-2007年)——科学普洱(2008-2017年)——养生普洱(2018-2038年)盛军教授认为未来20年、30年,茶叶的发展方向就是养生。从科学普洱走向养生普洱,茶叶养生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养生体系和养生标准。盛军教授把“养生普洱时代”称为“云茶3.0时代”。

在具体讲“云茶3.0时代”之前,盛军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两种思维方式——转变发展的思维方式之一:应该走“换道”超车的新路,不能走“弯道”超车的老路。他以贵州省的“大数据”引领战略为例讲述“换道”超车的意义和启示。在盛军的带领下,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挂牌农业部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从2012年发展生物大数据,2013年发展农业大数据,实现换道超车,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转变发展的思维方式之二:跨越发展应该“长板”带动,而非传统的“补短板”理论。比如,我们应该借着“精准扶贫”,发展新产业,找来新机会。云南茶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是找长板、造长板。

基于以上两个思维方式,盛军教授有信心在未来几十年中,云茶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将会成为世界茶叶发展的案例。在云茶3.0时代,要做好三大领域:数字云茶、养生云茶、服务云茶。在数字云茶方面,要把基地、加工、流通、消费实现数字化;在养生云茶方面,要在科学研究、茶叶特征、养生方式、生命健康实现数据化;在服务云茶方面,要在服务水平、服务手段、服务平台上创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渠道。

接下来,盛军教授从“四个引领”来交流以及畅想云茶带动世界茶产业发展的四个方面——

第一,云茶引领世界茶业发展新标准。

在原来的质量安全的标准上加上生态和人文的标准,让生态、人文标准实现量化。基于这个构想,盛军教授及其团队,在今年全新发布了“高原特色农业食品QEH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四个部分:产品的品质指标体系、产品的生态指标体系、产品的人文指标体系及QEH指标体系的星级量化方法。它是在国家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初级食用农产品和初级加工食用农产品的发展实际,基于对各类产品成分分析、质量与安全检测、产业规模、产量及地区分布、生境的调查研究提出的品质指标、生态指标和人文指标“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云茶引领世界茶业养生新时代,建立云茶养生精准食疗体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命健康需求已经由能量要素向营养要素、健康功能转变。

所谓精准食疗就是要让研究细化到饭前喝还是饭后喝,上午喝什么茶,下午喝什么茶,晚上喝什么茶,糖尿病患者怎么喝茶,更年期怎么喝茶,不同年龄怎么喝茶等等,让精准食疗创造刚性需求。精准食疗体系的建立主要瞄准“免疫代谢”,现代人经常要面对“免疫代谢疾病”,如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肿瘤高发、过敏。创建用茶叶调节人体免疫代谢(俗名:吃饱了撑着)疾病的养生精准食疗体系。

第三,普洱茶益生菌发酵,引领发酵茶转型升级。

普洱茶茶发酵工艺从自然陈化开始,到1974年后有了人工渥堆发酵,未来我们将走向益生菌发酵。通过人工数字的化的控制发酵,调整发酵茶的风味。我们发现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有9种有益嗜耐热微生物,可用于人工接种发酵,减少杂菌污染。可以根据这9种微生物比例的调整,形成不同风味的微生物发酵茶。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3种工艺的普洱茶:自然陈化的生茶,渥堆发酵的熟茶,益生菌发酵茶。第四,云茶引领茶业数字创意新经济,建立云茶数字创新产业。

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台湾几个文化创意品牌,启发大家通过创意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可以深度挖掘云南的农耕文化,为云茶寻找独特的创意点,建立云茶数字创意产业。

盛军教授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延长产业链。他说自己总是在思考未来,讲演过程中,他还介绍了其团队在近十年中的科研成果和发明的专利产品,让大家大开眼界。两个多小时的讲演,大家在茶科学的世界听得非常陶醉,不知不觉就结束了。讲演最后,盛军教授饱含激情地说:“云南错过了一个时期,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一定要多想未来!对未来的设计是为了做好现在,不管想不想,未来都会来,与其想还不如现在就做,想到就做,永远都不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弘益将邀请更多普洱茶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知名茶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学院院长龚加顺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校原院长邵宛芳教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创始人张芳赐教授、国际普洱茶评鉴会评鉴主任张顺高研究员、云南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专家高照教授、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苏芳华先生、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何仕华先生、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专家、弘益大学堂、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李乐骏先生等在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康乐茶文化城、昆明雄达茶文化城开展公益讲座活动。

延伸阅读

来苍松茶园赴一场茶的约会


来苍松茶园赴一场茶的约会

3月31日,踏着春风,970女主播电台携手广西南宁环球国际旅行社的梧州亲子采春茶之旅团来到了六堡镇大牌坊,拍个照纪念。

年年春茶累成狗,今朝又逢春,激情依旧在。团友与女主播也不例外,你看他们到我们苍松茶山采茶不亦乐乎的场景就已知晓了。

你看这只小萝莉,在家长的带领下,认认真真地体验采茶的过程。

经过2个多小时的茶叶采摘,团友们满载而归。接下来便是手工茶的炒制,团友们在制茶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手工茶的制作,感受茶叶制作的乐趣。团友们说“炒茶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折磨,痛并快乐着也很棒”。茶叶的杀青需要高温,在200多度的锅温里纯手翻炒,这样才能快速把氧化酶杀死,之后锅温要慢慢降下来,渐渐去除水分,最后再提高一点温度,通过娴熟的炒制手法,提升茶叶的香气。

透明的玻璃品茗室,可以饱览苍松六堡茶厂茶园,大家静下心来,品茗赏艺,共享茶艺的温馨和怡悦。

最后来张美美的大合照

这个春天,到苍松茶园来赴一场茶的约会吧!

品黑茶,是一场用心进行的感悟


没有天生的专家,只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品茶亦是如此。如果你想从品茶中得到健康的体魄,一杯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天的坚持;如果你想从品茶中得道,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亦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用心感悟。正所谓,品茶是一场无关于他人的自我修行,修行如何,皆看个人的投入。

黑茶,内敛的智者,教会我们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女人,在30岁过后,便选择性地忘记年龄的增长。在她们看来,岁数大就少了最重要的资本,比如梦想,比如远行。品一杯陈年黑茶,它会告诉你,岁月并非无痕,它在我们心中沉淀下了气质和沉稳。30岁依然有其独特的精彩。

煮上一壶黑茶,茶香飘散,沉淀着自然的韵味。它教会我们,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要耐得住静置的寂寞。寂寞是人生的常态,守得住寂寞的人,必是那些学会提升自己内在的人。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漫长的路途中,独自前行的时候更多,而这些时候便是我们成长的最佳时机。

浓郁红艳的黑茶,从外到内,温暖着我们。它教会我们,脚步可以遍及全球,是因为心够宽广,有无限的包容性。目光短浅者,只能看到井口的风景。包容万物的心,方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喝黑茶,是一个逐渐懂得的过程,更是一场用心进行的感悟。

普洱茶与新加坡的一场美丽邂逅


普洱茶与新加坡的一场美丽邂逅

图为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当普洱茶与美丽的狮城邂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7月26日举办的首届“新加坡—云南普洱茶迷你博览会”上,可容纳数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当地民众在品茶赏茶、以茶会友的同时,也感受到茶香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可谓捧一杯香茶,闻一段岁月。

此次博览会以“普洱茶之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艺表演、现场品鉴和产品展示活动,同时还推出云南普洱茶专家木霁弘教授主讲的普洱茶文化以及刘春艳女士的“普洱茶的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讲座。活动中,新加坡当地民众不仅欣赏了优雅的茶艺表演、品尝到清透如琥珀的生茶以及玫瑰般红颜的熟茶,也了解到茶马古道的风土人情以及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茶文化的瑰丽。

一叶茶舟也承载起两地的文化和经贸交流。主办方新加坡中国商会及云南驻新加坡商务处表示,希望借此次博览会之机,以普洱茶文化为纽带,推动东南亚与中国云南的交流与商贸投资合作。同时突出区域辐射,扩大博览会的影响范围,力争未来将博览会办成区域性的茶叶交易平台和文化经贸盛会;促进产业联动,实行普洱茶跨国营销,拉动新加坡普洱茶消费。主办方还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把迷你博览会逐渐办成有影响力的国际普洱茶博览会,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国驹出席活动并发言,他谈到,希望通过博览会的形式,引起年轻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他表示,目前对普洱茶的认识还局限在华人社会,希望未来能够获得更多来自非华人社会的关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郑超、中国贸促会驻新加坡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会田等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红茶的诞生:一场意外的“加工事故”


红茶是茶叶家族中的老四,诞生于明代中后期,是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诞生的。

在福建闽北红茶原产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明代战乱时期,桐木关有一家茶厂,刚把鲜叶成包运到工厂车间,突然乱军进村,茶工们仓皇逃到山里,乱军进到工厂过夜,就睡到松软的茶包上。

第二天乱军走后,茶工进厂制茶,却发现茶包里的鲜叶变红弃之可惜,就把这些已经变红了的鲜叶进行揉捻、干燥。这些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散发出阵阵蜜糖醇香,干燥后,干茶乌润红亮,汤色红艳。

把这部分茶拿到厦门却卖了个好价钱。从此,需求不断,红茶就诞生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却道明了红茶的加工过程与其他茶类的不同。

若从小种红茶算起,红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如上面传说的故事那样,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鮮叶采回后不杀青,先萎凋,后揉捻,再干燥,这就形成了红茶的基本工艺。

小种红茶在干燥中用松枝熏烤,所以带有烟熏味,形成了带有桂圆香的小种红茶,有人喜欢这种口味后来为了简化工艺,就不再用松枝熏烤,直接烘干就完成了。

红茶是一种饮用广泛的全发酵茶。它不仅色泽乌润,汤色红明,还生性温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其与砂糖、奶酪、柠檬等不同滋味的物质进行调和,无不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收敛性弱、广交能容

正是红茶最杰出品性的写照。

赴一场“中茶六堡 茶王盛宴”


赴一场“中茶六堡茶王盛宴”

闲庭花落影初斜,石鼎萦窗“品六堡”。知己两三醇似酒。人生一盏淡如茶。12月20日,一场由盛天东郡等主办,梧州中茶等协办的“中茶六堡·茶王盛宴”品鉴会在盛天源墅样板间举行,梧州中茶经销商陈韵茶行携中茶六堡“茶王”、中茶六堡野韵系列如约而至,与茶友共赏盛天源墅的欧式风韵,品鉴不同年份的中茶窖藏六堡的魅力。茶香四溢,古筝悠鸣回荡整个盛天源墅。

散发出桂花的芬芳、绿树的清新、别墅庭院的恬然与幸福的感觉,茶中特殊飘然神秘的韵味儿,飘散着浓浓的醇香,绝对是六堡茶王与盛天源墅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正如《唐顿庄园》中出现的传统的英式下午茶那样,每个人都挺直腰背,那是一种关于吃的绅士姿态。在盛天源墅我们看到了同样一种巧妙的结合。

行经药用植物园的苍翠,穿过泼洒着斑驳碎金般阳光的通幽小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别墅里,除了茶王92101,还有继承高贵血脉的“天香公主”——中茶六堡“野韵”系列2014收官巨作“野韵天香”在期待大家的到来。

行至门前,茶艺师献上一杯红浓陈醇的迎宾茶,贵宾持杯品茶,信步穿过小院,来赴今日盛宴。在新老六堡茶客的期待中,捧着“天香公主”的美人翩然而至,其身着的古朴茶人服与“天香公主”的传统大萝装甚为相衬。条索紧结、黑褐光润的茶叶分到各处精心布置好的茶席之上,茶艺师为大家冲泡好通透莹润的橙红茶汤,茶友自由品饮。

阳光明媚的小院中,一位资深六堡迷一边饮着醇厚浓爽的茶汤,一边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茶气强,带有一种十足的野韵气息,能明显感受到这种野生大树茶比普通六堡茶香醇。喝起来感觉茶的内涵物质更丰富,这款茶存放之后的口感和香气都令我很期待。”几泡下来,茶汤的口感越发甘甜顺滑,迷人的茶香令刚接触六堡茶的茶友也为之倾倒。“举杯闻到暖暖的香气,喝完之后杯底也很香,是一种很有层次的香气。虽然我才喝过几次六堡茶,但是这款茶确实让我觉得很喜欢。”在座的老茶客便为这位女茶友讲解起六堡茶的“槟榔香”,讲起“野韵天香”所运用的传统松枝木条明火烘干技术所带来的松烟香……

饮至下午4时,神秘茶王“中茶六堡92101”登场,又给这场盛宴掀起一波小高潮。这一款经典好茶,色泽黑褐柔润,陈香显著持久,滋味醇香回甜,喉韵持久而清爽,给人带来愉悦。六堡茶随时间推移会产生独特味道,靠人工催化是无法实现的。时光流转岁月沉淀成就了“92101”的王者地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天香公主”或许未来也能成长为“天香女王”。

在畅饮中夕阳渐下,置身别墅怡人景色之中,一场宾至如归的“茶王盛宴”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让人心静、心安、心清,人们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 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超脱,它可以无视国度与语言文学的隔阂,让倾心文学之人,得到来自灵魂的碰撞。

在俗世中,文学更确切地像是一种缘分。它可以将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到一块,也可以跨过岁月的沟壑,将不同年岁、不同时代、不同阅历的人们都聚到文学的维度中来。

▲著名诗人于坚

在首届益友节“面向世界的写作——‘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的现场,我们见到了为这场文学盛宴从全国各地远赴至此的一位文学大师。

▲著名小说家马原有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郑海霞女士有对文学充满热情的益友们。

当然,还少不了本届西安论坛的重量级嘉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远道而来。

▲勒老与文学院院长陈鹏

在入场式上,我们还欣喜地发现了两个“热爱”文学的小精灵。

还在牙牙学语的他们,不知“写作”是什么,更不会知道“文学”是何物?但正如勒克莱齐奥随后的演讲《播种》中所说的,文学的种子会在他们的心中悄然种下,播种不仅仅是空间的播种,更是时间的播种,文学就这样被传承下来。

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出现成为此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他的演讲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他说,茶叶和文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茶叶是身体的觉醒,文学是心灵的觉醒。

这段相识,正是缘起于文学。或许等他们长大,拿起今日的旧照,还会唏嘘怎么没跟诺奖得主撒一撒娇~

回到活动现场,文学的缘分依然延续,而且如佳酿一般越陈越香。

1986年,刚刚远走新疆的红柯,在偶然间买下了勒克莱奇奥1983年在中国出版的一本小说《沙漠的女儿》。

当缘分跨越新世纪、延续到了30年后,在首届益友节“面向世界的写作——‘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的现场。

红柯激动地拿着当年购得的书说:“我喜欢,我妻子也喜欢,我儿子也喜欢……我是您的粉丝,今天我想请勒克莱齐奥先生和本书的译者许钧先生为我签名!”

除了红柯老师这个“老粉丝”,大批年轻粉丝更是前赴后继、蜂拥而至,愣是将勒老团团围住。在这个信息快速爆炸传递的年代,有人说:文学虽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但今日的西安论坛让我看到了这种只属于文学的缘分,它的魅力不在于精致、高深或者合乎常理,而是一种广泛地存在。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跨界到无界: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完美结合


跨界到无界: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完美结合

将工艺设计赋予东方禅韵美学的坚硬,遇上东方传统茶美文化的柔软,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5月8日,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约会”,在昆明万达文华酒店举行。“真石无界”马可波罗瓷砖2018年新品发布会昆明站如期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奖品赞助方,中茶普洱携昆明一级经销商昆明同益堂商贸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此次活动。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田亲临会场,并为获得特等奖的幸运观众颁奖。坚硬与柔软的相遇,绝非偶然。马可波罗瓷砖作为建陶行业的第一品牌,已经连续十四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并且近六年连续蝉联建陶行业榜首,是行业首家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的品牌。作为中国茶企代表,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十八个专业化平台之一,也是在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品牌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强强联手,跨界合作。一边欣赏场上充满创意的工艺设计之美,一边品饮场下“中茶牌易武正山珍藏品”等茶品,设计美学与茶美文化,相得益彰。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普洱茶知识讲座”“幸运抽奖”“马可波罗慈善之旅昆明站爱心捐赠”等活动。这并不是中茶普洱第一次进行跨界合作了。近几年来,中茶普洱在跨界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并且不断提升跨界合作内涵,实现品牌从平面到立体、由表层进入纵深,使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更具张力,对企业合作双方均有裨益,让各自品牌在目标消费群体得到认可,从跨界到无界。

熟茶简史


熟茶简史

在讨论中茶历史时,普洱茶熟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历史上,云南的普洱茶根据销地不同,分为藏销紧茶、侨销圆茶和内销沱茶等几大类,藏销紧茶和侨销圆茶都是有发酵的茶品,两者中,藏销紧茶的发酵稍重一些,两者均为红汤。

解放后,中茶公司为云南茶叶公司引进很多内地的绿茶思维,侨销圆茶越做越绿,由过去的红汤变为黄汤;对于藏销紧茶,1958年,下关茶厂试验成功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大大缩短了紧茶的发酵时间。这种蒸汽后发酵为1975年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技术打下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藏销紧茶停止发酵,压成青砖。由于70年代初运进青海、西藏的砖型紧茶藏区人民喝了以后会头晕,云南茶叶公司才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们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藏,并将这批茶运到昆明,公司的人一起研究,最终的结论是1.茶未经过充分后发酵;2.藏区投茶量太大;3.可能是这批茶叶中掺有大树茶或野茶。1975年,藏销紧茶恢复后发酵工艺,而这批从藏区运回的紧茶则蒸散后发酵,再重新拼堆出口。

与此同时,1973年争得自主出口权后,云南茶叶公司开始按香港人的要求,派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技术人员去广东学习做发酵更重的泼水发酵茶。此时在公司,技师陈佩仁认为自己解放前就实验过发酵茶,他向茶厂申请,用自己的传统方法,向昆明茶厂申请了一吨青毛茶,他率先生产出当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去广州的考察学习小组回来后,开始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大规模试验。昆明的试验并不顺利,不顺利的原因是照搬广州的工艺。随后他们分析原因,广州发酵时是洒热水,昆明天气条件和广州不同,也许洒热水是失败的原因。他们将热水换成冷水,很快做成了昆明的发酵产品。这批茶和陈佩仁的一吨熟茶拼合在一起,当年,也就是1973年出口到香港。

勐海茶厂、下关茶厂也在进行自己的试验。最终他们都不能照搬广州工艺,勐海有勐海的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他们的七子熟饼(7452、7572)开始批量出口。1975年,下关创制出用渥堆熟茶制作的出口沱茶——7663,由于1976年以后大量出口法国,也被坊间称为销法沱。1976年,昆明茶厂开发出新产品7581熟茶砖。这几种产品成了云南出口的传统产品。我们看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菌种不同,三个厂在渥堆时加温水还是冷水,是否用蒸汽,地面的材质,发酵翻堆、开窗通风时间等都不同,工艺差距是较大的。即使是同一个厂,陈佩仁的小堆发酵,也与吴启英他们的大堆发酵不同。

渥堆熟茶是1973年发明的,但不能说1973年以前没有发酵茶。从历史上看,云南普洱茶就是发酵茶,只是发酵程度比较轻,与熟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他的茶汤颜色,已经是红色了,而不是现在的淡黄或黄绿汤色。

龙井发展简史


北宋苏轼(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考证过杭州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在西湖的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种子,在西湖开始种植栽培。据此推算“龙井茶”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

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这是杭州种茶史上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此地,经常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子峰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在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子峰山脚的悬岩上仍保存着苏东坡手书“老龙井”的摩岩石刻。

元代,茶叶的质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诠释,有爱茶人虞伯生作《游龙井》为证:“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龙井茶已经进行了精细的加工,“明前龙井”、“雨前龙井”等品质等级开始逐渐形成。

明代,龙井茶名声逐渐远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田艺蘅(田汝成的父亲)在《煮泉小品》中说:“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极品”。明万历年(1573――1619)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万历十九年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

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龙井排在第21位,由此龙井茶逐渐成为中国名茶;《浙江通志。物产》记载,“其茶作豆花香,色清味甘。明高濂《四时幽赏录》中则记“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

清代,龙井茶则开始名列众名茶之首。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四次来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乾隆在《雨中再游龙井》诗有“西湖风景美,龙井名茶佳”之句,并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晚清民国时期,龙井茶树已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故又分狮、龙、云、虎等几个品类,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称为“西湖龙井”并分“狮峰龙井”、“梅家坞龙井”、“西湖龙井”三大品类

1990年10月杭州召开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991年4月在杭举行“91杭州国际茶文化节”。

1996年,杭州市西湖乡被农业部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龙井茶之乡”,2002年中国政府对龙井茶实行了原产地保护。

推荐阅读·熟茶简史


推荐阅读·熟茶简史在讨论中茶历史时,普洱茶熟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历史上,云南的普洱茶根据销地不同,分为藏销紧茶、侨销圆茶和内销沱茶等几大类,藏销紧茶和侨销圆茶都是有发酵的茶品,两者中,藏销紧茶的发酵稍重一些,两者均为红汤。

解放后,中茶公司为云南茶叶公司引进很多内地的绿茶思维,侨销圆茶越做越绿,由过去的红汤变为黄汤;对于藏销紧茶,1958年,下关茶厂试验成功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大大缩短了紧茶的发酵时间。这种蒸汽后发酵为1975年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技术打下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藏销紧茶停止发酵,压成青砖。由于70年代初运进青海、西藏的砖型紧茶藏区人民喝了以后会头晕,云南茶叶公司才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们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藏,并将这批茶运到昆明,公司的人一起研究,最终的结论是1.茶未经过充分后发酵;2.藏区投茶量太大;3.可能是这批茶叶中掺有大树茶或野茶。1975年,藏销紧茶恢复后发酵工艺,而这批从藏区运回的紧茶则蒸散后发酵,再重新拼堆出口。

中茶的历史就是熟茶的缩影,历史不断,话题不断,暂且不论熟茶那些引人争议的渥堆技术,走进中茶,你也会发现自己距离熟茶居然那么近。全文详见《普洱》杂志2015年3月刊。

信阳红风暴,红遍中国


“信阳红”名声大噪,还与信阳市政府推行的一些列“信阳红风暴”活动有关。

2010年9月11日上午,信阳市政府已经就全面开展“信阳红风暴”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根据计划,信阳红将在北京、郑州等地广建销售窗口,让消费者随时随地能见到“信阳红”红茶、买到“信阳红”红茶。

“信阳红风暴”前期活动主要在北京、郑州开展,高密度集中持续宣传推介“信阳红”红茶品牌,达到轰动京城,震动全国的效果,让“信阳红”红茶红遍天下。具体活动为9月中旬在信阳市举办“信阳红”红茶品质鉴评会,10月上旬在北京举办“信阳红风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马连道茶宫茶厅举办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活动周,10月下旬在北京王府井举办活动周,10月份在郑州举行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与郑州市公交公司合作举办“信阳红”号郑州市快速公交命名仪式,10月22日至25日在郑州中原博览中心举办第四届郑州国际茶博会暨信阳红茶新品发布会,并在北京和郑州进行系列媒体广告宣传活动。

“信阳红风暴”活动的推行,进一步加快推动了“信阳红”在商标注册、质量认证、营销宣传等方面的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使“信阳红”迅速打开了市场、占领了市场。

“信阳红”的未来

在信阳陆羽国际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看来,“信阳红”要想和信阳毛尖一样,在茶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凡是知名茶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欧阳道坤说,信阳产茶的历史至少有2300年,信阳毛尖的正式得名是在1913年。1915年,诞生才两年的信阳毛尖远渡重洋,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世博会前身)参展,一举夺得食品类最高金奖,由此一夜成名。

祁红、滇红、闽红曾被称为我国三大工夫红茶,也都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新生品种,‘信阳红’凭什么争夺市场?”欧阳道坤认为,“信阳红”必须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光咱自己说好没用,我们要请专家给个说法!”信阳市政府茶叶生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说,9月中旬,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在信阳举办“信阳红”品质鉴定会,到时将有全国的知名品茶专家给“信阳红”一个准确的定位。

此外,“作为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内在品质要超过龙井等品牌,但名气上却落在其他品牌之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李学昌说,2010世界茶博会信阳毛尖品鉴会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其内在质量不成正比,是名茶但不是名牌。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下,如果政府再转移注意力,推广“信阳红”,会不会影响到信阳毛尖的发展?

对此,夏国宗认为,信阳毛尖是绿茶,“信阳红”是红茶,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群体,推介“信阳红”不会对信阳毛尖带来不利影响,“一红一绿”甚至可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为推广“信阳红”,信阳已要求金融和财政部门进行资金倾斜,并聘请专家对茶农、企业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信阳市也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对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的红茶生产企业,给予奖励。

目前,“信阳红”商标已成功注册。对“信阳红”的前景,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很有信心:“信阳红茶的品牌打响了,信阳的茶产业就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信阳市预计政府预测,“十二五”期间,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高潮,全市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人均种茶收益将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70亿元,茶农人均茶业收入5000元。其中红茶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

端云斌:云茶进疆的引路人


端云斌:云茶进疆的引路人

2011首届新疆茶博会已圆满落幕,云茶参展团满载而归,为云茶进疆开了个好局,这不仅大大增强了云茶进驻新疆市场的信心,还可以增进滇疆两地的经贸活动往来。在采访中,云茶网记者获知云茶进疆的缘起,始于一个爱茶、求质不求量、立志做一家百年老茶店的云南茶人——端云斌先生,这次进疆参展的很多云南茶人都尊称其为“云茶进疆的引路人”。为此记者拜访了瑞昌祥茶业掌门人端先生,请他谈谈其跟新疆是怎样一种缘分,以及其做茶的独特理念和故事。

端云斌和古茶树面朝太阳,面朝未来。

兴趣广泛,最钟情于茶

作为云南人,出身“马背家庭”的端云斌,由于小时候经常随着做地质工作的父母搬家,养成某种类似游牧民族的性格,喜欢到处跑,长大后自然不愿意当所谓的“家乡宝”,年纪轻轻就到省外闯,打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2000年以后开始做茶,他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推广普洱茶文化在全国各地奔走。

其父亲是北京人,母亲是广东人,因响应支援边疆的号召而到云南工作。端云斌出生在云南,但小时候生活在地州,直到11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在昆明生活。“我性格比较活泼,喜欢四处走,可能和小时候经常搬家有关系吧。”端云斌笑道。他说自己小时候特别不服管,因为习惯了经常搬家,不但不惧怕陌生环境,反而有些喜欢四处游走的感觉,可以很快地融入新地方。他兴趣广泛,喜欢艺术、运动,大学专业是旅游管理,但最离不开的还是茶,茶文化慢慢融入了血液,成为生命中最需要的盐巴。2000年端云斌感觉喝茶已不能完全满足自己对茶的情感,决心进驻茶行业,先是在石林、昆明等地针对旅游市场开茶庄,到了2005年就亲自到普洱茶消费的中心市场——广东做茶,生意也因此做开了。

跟一般茶商不同的是,端云斌只为“懂茶人而做好茶”,销量、销售金额、利润对他而言都是次要的。其严格把握原料采购与生产关,有多少高质量的原料就做多少茶,收不到合适的毛茶,即便一个大订单摆在面前也不做。在2006、2007普洱茶被疯狂炒作的两年里,他坚守只做好茶的信念,从未炒过一片茶,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也没有被套牢,生意一向做得很平稳,认同他的理念的客户越来越多。用他的话来说,只要自己有好的东西在手里,哪怕就是卖不出去,也可以保证自己和一些茶友喝到好茶,这就够了,所以从不用担心好茶卖不出去。

推广云茶,引路新疆

云茶进疆的幕后推手,国家一级评茶师、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茶文化协会名誉会长朱澄先生一再强调,端云斌先生是云茶进疆的缘起人。

早在1997年,端云斌就到过新疆,到现在他的朋友遍布天山南北,其中不乏政商两界的精英人士。但那时候还只是爱喝茶,没有进入茶行业,没有想到要把云茶卖到新疆。端云斌在茶行业经历了数年的摸爬滚打,深感云茶需要走出去开拓市场,而新疆很可能是云茶的下一个广东市场,于是开始不断地向新疆朋友推荐云茶。2010年,端云斌邀请一位新疆克拉玛依的朋友韩总来云南旅游,他带着朋友到版纳班章古茶山等地体验浓厚的普洱茶文化。之前,韩总虽然喝过普洱,但对普洱茶根本不感冒,但到了茶山就被“镇住了”,让千年古树、少数民族的特有风情、云南古老的茶文化给深深吸引,从此喜欢上普洱茶,并成为普洱茶在新疆的一位坚定推广者。

缘分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从茶山回到昆明后,经端云斌介绍,韩总与朱澄结缘相识。2010年底,朱澄先生亲赴新疆,在韩总的引见下认识了新疆茶文化协会会长马秋里先生,两人相谈甚欢,就云茶进疆一事达成共识,并决定以首届新疆茶博会为契机来正式启动云茶进疆工作。有了这些铺垫,才有了今年的云茶探路新疆之行。朱澄与云茶网总经理倪兵、副总王平,一起组织云南参展团共赴新疆,为云茶探路,大获丰收。虽然,众多茶人为本次的茶博会、为云茶进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引路人无疑就是端云斌先生。

茶企进疆,促滇疆两地经济合作

端先生非常看好云茶在新疆的未来,他称,云茶一直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产量惊人,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省内不可能完全自己消化,因此云茶必须要走出去开拓市场。他进一步希望云茶能带动云南的其他行业与企业走出去,他说,中央政府强调以云南作为“桥头堡”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发展,就是要引导云南经济往外走。事实上,云茶走进新疆,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交流、合作,加强滇疆两省(区)的合作关系。

据了解,明年新疆茶博会的举办协议已经签署,规模会是今年的好几倍,云南展位将用“百”来计数;目前新疆的首座专业茶城已在酝酿当中,届时将统一组织云南茶企进驻茶城;明年新疆茶文化协会将组织当地商人到云南考察,这将对云茶进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甚至可能成为两省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大都是民间发动的,希望做到一定影响后能够引起政府重视。”端云斌先生分析道,新疆与云南地面距离4000多公里,空中距离2000余公里,坐飞机一般要6个小时,正是由于两省远距离相隔,所以经济交流与合作比较缺乏。但以前瞻性的眼光来看,事实上,两地都是边疆大省(区),有不少共通的地方,比如都是资源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些深入合作的文章;再加上两地的气候与物产迥异,存在巨大的互通有无的合作机会,比如云南的茶叶、咖啡、三七等绿色产业就在新疆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地处寒冷地带的新疆人也向往温暖如春的云南,可以吸引他们来云南旅游、置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云茶进疆只是云企进疆的一个契机,云南与新疆还可以在经济与文化合作方面做更大的文章。

端云斌和云茶网总经理倪兵就进行了不少交流,两人商量通过一些民间商人的合作,寻找两省(区)经济交汇点,带动云南各行业进疆,并引起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明年三四月,我会邀请一帮新疆朋友过来云南旅游,他们在新疆做的都不错,我相信以他们敏锐的嗅觉,会在云南觉察到很多的商机”端云斌先生说道。

只做好茶,立志打造百年老店

爱好自由的人,一旦找到自己要的东西,往往会紧追不舍,端云斌就是一个自由者。一个人的情趣与品位,往往会不经意间从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按经济实力来说,他完全可以背LV这种国际品牌包,事实上他背的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包,溢满自由的气息,他说这样跑茶山方便,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端云斌只做春茶和秋茶,选择原料的范围也很小,基本是易武、勐海古茶树。“要做好茶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我都是自己跑到茶山去收原料。”端云斌说。正是他从源头到生产、从生产到仓储、从仓储到销售的严格要求,才造就“瑞昌祥”的品牌。本次新疆茶博会的茗茶评比活动上,瑞昌祥普洱生茶一举夺得“茶王”桂冠,100克拍出2.2万元的高价,足以证明瑞昌祥产品质量之高,更显示出了“瑞昌祥”的品牌价值。

“明年我们的产品会在新疆重点推广,也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推广。”端云斌说,之所以在这些大城市推广,是因为瑞昌祥志在做高端好茶,这些城市的购买力强,推广起来会有优势。他并没有想要把公司扩展到多大的规模,只想把好的普洱茶带给茶客,将云茶文化推广出去,比如这次在新疆,就有当地茶商找到端云斌洽谈做代理的事情,但由于经营理念的差异,被他婉言拒绝了。理由是发展代理商的话,一是市场不好控制,二是需要很大的产量,这跟他坚持做高端精品的思路不吻合。他相信要是能够碰到志同道合的茶商,集众人之力,从每个环节抓品质,排除可能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包括有巨大利益的因素,一定能把“瑞昌祥”打造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一场关于云茶 未来简史 的头脑风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关于茶叶的知识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