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奶茶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夏秋产奶季节,特别是在牧区盛行喝奶茶。民间传说奶茶源于明王朝时期,主要是给小孩和青少年喝的,不放盐。认为青少年喝奶茶利于长身体。喝奶茶,对以肉食较多的牧民说,有助消化,去油腻腥膻之效。据说还能镇静安神、夜晚催眠。牧民都有一副洁白、整齐的牙齿,也与喝加盐的清奶茶有关。有人说牧民除了白天骑在马上,晚上睡觉以外,其余时间都离不开奶茶。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奶源毕竟是丰厚的。解放前,藏族认为做奶茶的茶叶,以湖南产的砖茶和红茶为最好。湖南砖茶坚硬,要用火烘烤以后,使锯锯开,水凉时就要放入茶叶煮烧,持茶色红到一定程度,方才加上奶水。在牧区,做奶茶的人要用长柄铜杓在锅内上下翻舀,使茶和奶相融,起到打茶的作用。假如你到牧区出差,牧民还会告诉你,用茶渣或茶叶喂马,可以催膘助长。让奶牛吃茶渣、茶叶,能使牛的出奶量大大增加。甚至连孩子吃茶渣,也有利于健康。由此可知,藏人对茶叶是没有一点被抛撒的。

甜茶在西藏茶史上,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甜茶在西藏大城镇中占着一定的地位。拉萨没有那个家庭离得开甜茶,也没有那个家庭不会做甜。

藏族地区熬茶,主要是清茶。熬茶时,包括酥油茶、奶茶和其它油茶;面茶等茶类都要放一点碱,加适度盐。谚云:“茶中无盐等于水”。解放前不少农奴买不起茶,而是常喝一种名为“桑当”或“恰买”的叶子,掺杂有大量茶梗的劣茶。一锅茶熬淡以后,为了添色,加过一次碱,再加一次碱,熬了再熬,相沿十来天的茶渣,才舍得用去喂牲畜。有些家庭甚至只能用淡盐水代茶。

藏族人民还有多种喝茶的习俗如炒茶,将酥油或菜子油在锅中烧化,放入少量糌粑和舂碎的核桃仁炒匀后,掺入清茶,煮沸后倒进酥油茶桶,加少许奶或奶粉,放入一两个鸡蛋舂捣均匀而饮。是款待贵客或产妇滋补的特制佳品。

香茶:是在清茶里放入炒熟后碾细的大蔴籽和少量酥油,用酥油茶桶舂捣均匀而成,芳香可口。

核桃酥油茶:是把舂碎的核桃仁与清茶水加酥油用酥油茶桶捣匀而喝,不失核桃的香味。

奶渣茶:是在清茶里放碎奶渣和少许糌粑煮沸喝。在旧时的上层社会中喜欢用磨成粉末的绿奶渣加放在甜茶、奶茶、酥油茶里饮用和用来待客。

面茶,是在清茶里放少量带麦的(本字无法显示:“厂+火”)面煮沸喝,被认为是老人,病人和产妇的滋补茶。

牛油或羊油茶:将切碎的牛羊油在锅里熬化,加少许糌粑翻炒均匀,再掺入清茶煮沸喝。这种油茶能御寒充饥,为秋冬的饮料。

青油茶,性质与牛羊油茶相同,是农区缺茶时在秋冬代茶的饮料。

在青海、甘肃的藏族、土族劳动人民中,许多家庭是喝不起酥油茶的。他们常用麦仁茶代茶。把麦子用铁锅在火上拌炒开花,色呈焦黄时、用沸水冲泡即是饮料。另外是将麦麸炒近糊色,用沸水冲泡代茶。有客来,他们常用麦仁茶或麸茶待客。有些贫困家庭,把饼在火上烘烤黄后,用鸡毛醮一点清油在焦黄的饼上扫一下奉献客人,再敬上一碗麦仁茶或麦麸茶,就是礼貌之举了。

在甘、青藏区还有一些无毒的野生树叶,如鸡爪藤叶,也被一些贫困之家采摘回来熬煮代茶。

扩展阅读

茶的四种美,你想怎么喝


当今,茶风渐盛,各种奇葩的茶事表现层出不穷,琢磨起来颇有意思。

别说民间没有高手。坐在出租车里堵在雾霾中的公路上,心里的烦躁好象窗外此起彼伏的喇叭声。这时,司机师傅拧开手边的保温杯,一股浓郁的茉莉花香瞬间充盈了狭小的车厢。“呵,真香啊,您这喝的四百一斤的吧?”“哪呀,五百多呢,见天儿在外边奔饬,得喝点好的…”一时间,喝的幸福,闻的开心。其实,茶事本身就是可俗可雅,这个天天都发生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场景,充分诠释了茶的至俗之美。

有一些茶人,他们非常在意茶的品质。树种、工艺、真假、优劣、级别、主泡器、泡茶三要素、水含香、汤感、叶底……各种物理化学名词儿充斥着品茶全过程,那习茶的认真劲儿不亚于科技人员做实验。在茶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了发现之美、执着之美,重拾好奇心,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修炼般的学习中,思维越发严谨,内心越发清明,可以说尽享茶的理性之美。

器为茶之父。有些人因为爱茶而喜欢上了林林总总的茶器。手工编织刺绣的铺垫、沉香木的茶盘、工艺精湛的老铁壶、名家制作的紫砂壶、绝版的品茗杯……茶台上琳琅满目,件件精品,奢华得令人啧啧称叹。当然,只有美器还不足,还要有好茶,好的泡茶技术,和对茶对人对事真正的尊重。茶,力行简约;器,崇尚华美,两者配搭,相得益彰。这是茶的奢华之美。

还有些人,着意强调茶事的仪轨和精神内涵。茶事前必先净手、沐浴、更衣、与茶做超时空的交流。神行空灵,言语空泛,心理暗示颇多,至动情处参与者涕泪横流,品茶倒成了言外之事了。此时茶不再是饮品,“茶道”“美学”也都不够确切,倒更像是心理诊疗或行为艺术——只要能让人心灵放空,便也是好。这大概可称之为茶的仪式之美。

世有万象,茶事亦有百态,孰是孰非,大抵可以用那句流行的网络俗语概括——您开心就好。

紫砂壶的四种分类方式


要想收藏到有价值的紫砂壶,除了有专业的知识去判断紫砂壶的投资价值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收藏技巧,专题收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藏技巧。所谓专题收藏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紫砂壶进行分类,而收藏者专门收藏这一类的紫砂壶。当藏品达到一定的数量,如100件左右,并且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名家名作,你的紫砂专题收藏就可以说基本成功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专题收藏的藏品,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将远远超过那种随意式、零散性的收藏。要做好专题收藏就必须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细分紫砂壶的类别。下面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介绍紫砂壶的不同分类方式。

一、以紫砂壶的制作年代分

古旧作品中,首选的当然是清代作品,存世量尚多,其中不乏名家之作,难度在于价格较贵。其次是民国时期作品,流转数量多于前者,价格亦相对于低一些,名家作品的制作水平是要好于前者的。明代李茂林之前的紫砂陶器,特征明显,容易鉴别,价位也不高,如果有收藏渠道,也是可以考虑的。当代作品中,大名家之作价格已经一飞冲天,要形成专题,非得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相比而言,还是收藏一些紫砂新秀的作品比较靠谱,可以选择数名制作技艺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底蕴较深的青年紫砂艺人,作一个投资组合,也许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以紫砂壶的造型分

紫砂壶收藏,可以按传统的光货、花货和筋囊货来划分,也可以分为几何形、仿器形和仿生形。各种造型各有其美,如春花秋月,无法替代,惟凭藏家的喜好而定。明确了大类以后,还可以再细分,如光货中既可以选择以造型见长的器物,也可以专门收藏有铭刻的,后者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一些。又譬如可以专收花货中的竹货,以竹为题材的各种茗壶。对仿器形、仿生形的茗壶,也可以专门收藏某一种器形的壶具,如石瓢壶,提梁壶等等。

三、以紫砂壶的装饰手法分

以刻划手法装饰的紫砂壶数量最多,其中一部分是由文人与匠人共同创作,文气足,当然是首选专题。其次是以雕塑手法装饰的,造型生动,名家辈出,传器众多,容易形成专题。口子开得小一点,印花、调砂装饰的也可以,因为少有人搞,容易成功。如果时代定为当代,那么绞胎、镶嵌装饰的也可考虑,发展比较迅猛,相对容易收到,惟价格较高,尤其是金银线镶嵌的茗壶。如果财力许可,专收锡包壶也不失为一个好选题,因为锡包壶往往是紫砂名家与锡器名家合作的结晶,且常常有文人的书画铭刻,艺术格调较高,并且早巳绝产,不必担心有赝品。

四、以紫砂壶的作者分

根据作者收藏紫砂壶,可以是清代的某位名家,如何心舟;民国时期的某位名家,如冯桂林或者汪宝根;也可以是某一时期的一批代表艺人,如当代的七大艺人群体;还可以是某种组合,象顾景舟及其学生,朱可心及其学生,徐秀棠及其子女、学生,李昌鸿、沈遽华夫妇,擅长绞胎工艺的吕尧臣等一批艺人,等等。

通过以上紫砂壶的分类方式,收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喜好去进行适合自己的紫砂壶专题收藏,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用四种心态喝一杯禅茶


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藏族茶文化论析


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尤其悠久、丰富。由于茶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藏族的茶文化丰富多彩、饶有特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园地中一枝奇葩。为什么不产茶的藏区却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藏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哪些?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我国藏族所居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历史上素不产茶。⑴所需之茶主要通过毗邻之地供给。藏语三大方言对许多东西的称呼发音不同,但对茶则一律呼为“槚”(ja)。《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舛也;啜苦咽甘,茶也”。可见藏语是借用了汉语对茶的古称。

茶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吐著时期,盛唐的丰富物质文化成果,不能不对吐著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因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和亲吐蕃的直接推动,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致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茶文化作为中原的一种物质文化成果在这种交流中被传入吐蕃社会便十分自然。

据藏族史籍记载,茶是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莽布支在位时(676一704)传人吐蕃的。当时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⑵唐李肇《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⑶其中,寿州、舒州在皖,顾诸在浙,蕲门在鄂,昌明在蜀,※※湖在湘。赞普虽拥有中原最名贵的茶、但都不晓其烹饮之法,可见当时在吐蕃社会中饮茶之习尚不普遍。关于这点,我们还可在敦煌、新疆出土的吐蕃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得到佐证:在大量写卷、木简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资是青稞、小麦、米、酒、牛、羊、皮张等,唯独不见有关茶的记载。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至少9世纪初以前,吐蕃人还没有形成饮茶的社会生活习惯。茶这时虽已输入吐蕃,但还属珍稀物品。

历史证明: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和一种民族习俗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物质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习惯、习俗的共同需要,对于维系人生存的饮食而言,尤其如此。吐蕃不产茶,要靠内地供应,在没有形成可靠的、经常的贸易渠道之前,藏区的茶不可能得到可靠的供给;在社会上自然不可能形成饮茶的风气和习惯。综观唐蕃关系史,在初唐至中唐的约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虽有发展,但又经常受到战争的破坏,致使双方的联系受到很大的制约,内地的茶尚不具备大量输入藏区的客观条件,从而使藏区社会缺乏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晚唐以后,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共处时期。双方间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大大活跃起来,陇、蜀、洮、氓一带出现了官方开办的市易区多处,传统的民间贸易渠道也都畅通。唐之缣(丝织品)和茶成为与吐蕃市易马和耕牛的主要商品。由于安史之乱后内地农业破坏极严重,唐朝长期依赖吐蕃地区马牛等物的输入,作为交换的茶也长期地大量地被输入吐蕃。这就使藏族社会具备了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唐自开元以后,因禅僧坐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⑷随着唐蕃之间的交往增强,特别是内地的大量禅憎相继到吐蕃传法或经由吐蕃去天竺求法,使这种饮茶习俗也传播到藏地。自9世纪初热巴巾规定“七户养一僧”后,藏地僧人再不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对于每日长时间坐静诵经的藏僧来说,汉僧的饮茶之习此时更具有了效法的价值,它不仅能达到“破睡”、“涤烦疗渴”的生理方面的功效,而且能给这些僧人单调孤寂的生活以心理上的慰藉)因此,饮茶的风气首先在藏地僧人和寺庙中蔓延开来,烹茶之艺也在僧人中首先讲究起来,藏史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⑸正说明最初把烹茶、饮茶的生活方式传入吐蕃的是来自汉地的僧人。

热巴巾被杀,达磨即位后,吐蕃发生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寺院被毁,僧人被迫还俗,这些融入民间的僧人,无可避免地将他们的饮茶习惯传播于人民大众中,于是在普通民众中也开始兴起饮茶的习惯,一经传播开来,便一发不可收。从那以后,饮茶作为一种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习俗,便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了。

9世纪末吐蕃王朝崩溃后,各地方各部族与内地的交换活动趋于自由。五代及宋,正式建立“茶马互市”的制度,更使茶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为推动藏族社会饮茶之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元代起,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藏族饮茶之习由此获得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内地的茶文化在藏区经由王室;僧院;民间的传播推广、借鉴吸收,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被赋予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和形态,这就是藏族茶文化。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茶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富生气的一部分。

茶在藏区最先是被当成医疗保健饮品来使用的。《汉藏史集》中记载:都松莽布支(赤都松)原先体弱多病,一日偶然尝了小鸟衔来的一种树叶,顿觉神清气爽,于是命心腹大臣四处寻访这种树叶,后来在汉地找到,大臣带了一大捆回来,赞普将其日日煮饮,身体便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将其作为上等保健之品,这便是茶。由此传说可知茶之被藏族看重,最初是因为茶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众所周知,藏族居于高寒、缺氧、干燥的青藏高原,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茶。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其膳食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单宁酸、茶碱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正好可弥补其不足,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⑹藏族对茶的认识首先是医疗保健作用也就十分自然了。

古代藏族对茶的医疗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成书于14世纪的《汉藏史集》专门有一章,题名《甘露之海》,详细介绍了茶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疗效,将传人藏区的茶按生长地理环境、施肥种类、烘制方法等的差异,分成十六种;对每种茶叶的特点、气味、颜色、口感、功用分别作了记载,认为各种茶分别适应治流诞、胆热、寒热、痴愚、胃病、血病、风病、魔病等症。在更早的《四部医典》中,也提到茶对于治病强身的功用。可见,藏族人民对茶的医疗保健功效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过藏族普遍嗜爱饮茶习俗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茶对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对于常年以肉食和糌粑为主食的藏族来说,饮茶既可解腻顺食、满足生理之需,又可使人处于一种快怡舒畅的精神状态。这样,茶的确像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间”,⑺给藏族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很精辟地指出:“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⑻藏族茶文化正是在满足藏人的认识需要、功利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概而言之,藏族茶文化的主要表征如下:

1、茶之烹藏族饮茶系采用熬煮方式,与现今内地常用的冲泡法迥然不同。煮茶讲究火候,以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佳。牧民喜欢喝浓一些的,农区和城镇的人则爱喝较淡一点的。平时将茶装人随身的口袋或储于家中罐内。用时先将锅内盛水,投入适量茶叶,以猛火煮开,再以文火煎熬(也有水沸后放茶的)。熬茶时必放少许食盐调味,藏谚有“茶无盐,水一样;人无钱,鬼一样”之说,可见茶中放盐的重要。这样熬出之茶名为“清茶”,这是最普遍的熬茶法。

在藏区东部的康区,流行一种熬“茶卤”(茶母)的方法,即“将茶一(约五斤)或数揉散,内加白土(碱)及水,入巨釜炖之,殆水煮尽,然后将锅内茶膏晒干,贮于皮袋中,饮时取茶卤一掬,入开水于罐内,略一摇荡,即成红黑色之浓茶,加盐饮用”。⑼这种“茶母”最为驮脚远行商队喜用。

藏族谚语有“茶渣如油,给孩子吃”之说,至今在康区和安多牧区还有一种将茶叶连汤带叶一吃喝掉的饮茶方式,称作“糌粑茶”。先将茶叶烘干,在臼中舂为细末,用时将茶末投入水中熬煮,待茶汁渐浓时,再洒入一些糟粑面和少量盐,使茶汤成为稀糊状。这种茶喝后令人体力骤增。

将牛奶或羊奶掺入清茶即为“奶茶”。方法是清茶熬好后(一般熬得较淡一些),舀鲜奶适量倒入茶锅内,使茶、乳混融均匀,即可饮用。这种茶奶香浓郁、味鲜带甜,牧区与农区的人都爱饮用。

最讲究的茶,是酥油茶。把熬好的清茶倒入专用的茶桶(藏名“酪摩”)中,加入酥油、盐、鸡蛋、核桃仁等,用一底端有带孔圆盘的搅拌棒(藏名“加罗”),在桶内上下抽压,直至油、茶充分融合后即可斟饮。此茶入口酥润,香味四溢,能防止嘴唇干裂,最为藏族喜爱,喻其制法之妙为“由般若而至法华,转熟酥而成醍醐”。

在拉萨等地,人们时尚喝“甜茶”,虽仍为茶加牛奶做成,但略异于“奶茶”,颇似于欧洲人喝的“奶茶”。此茶是近代以来首先在贵族中流行开来的,有加糖和不加糖的饮法。

考诸史籍,茶熬煮而不用冲泡、煮茶必加盐和辛香物,以及喝茶连茶渣一起吃掉的习惯,原本是中原地区唐宋以前之旧习,唐陆羽《茶经》所载的烹茶方法是:“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煮之百沸”,“初沸则合水量,调之以盐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荚环激荡汤心,则量茶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而溅沫,以所出水止之……酌置诸碗。”⑾元以后这一古俗只在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又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诗序中说:“称饮茗者,必浑而烹之,与瀹蔬而啜者无异,”可见那时喝茶是像喝菜汤一样连渣连水一起喝的。不过,经过文化的整合和演进,藏族的烹茶之艺,早已不是对中原古习的单纯摹仿,而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2、茶之饮藏族谚语有“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形容藏族嗜茶之普遍,饮茶之量多。一般情况下,藏族不论贫富,“每天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人必十数碗”。⑿农闲的日子,人们爱全家围坐火塘前,边喝茶边话家常,一些老年人一边摇着转经筒,喃喃地念诵“六字真言”,一边悠闲地喝茶。饮茶与信仰、祈求来世与享受现实便这样有机地结合起来。

放牧的人饮茶别有情趣,当牛羊自由地在草原上啃食青草时,拿出携来的小锅,捡来三个石头便成为灶,用羊皮风袋将干牛粪和荆枝吹燃,便悠然地熬起茶来。

饮茶更是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部分,因为茶能使僧人“神智清醒,勤奋修行,增进智慧”。⒀寺庙中通常每日要集体饮茶三次,即在早、中、晚三次诵经礼佛活动后,由司茶的僧人依次给每个僧人斟茶,一般为酥油茶。此外,在各种祈祷法会和祭神、跳神、讲经法会期间,因每日集会多达六七次,集体饮茶的次数也相应增加。寺院常进行的辩经活动中也要给僧人施茶,当辩论得口干舌燥时,饮茶恰似甘露沁脾,令人神思飞跃、妙语如珠。藏传佛教僧人在修完一定课程后,有一段静修的阶段。修密法者在经过三年露台苦修后,要入暗室再静修三年;此间,一口茶锅、二袋糌粑、一些茶叶和酥油便成为其生活之资。当肢体麻木、神思困倦时,喝一碗浓茶,令其气脉运转、倦意全消。密宗认为、在修习最高级的无上瑜咖方便道时,食物能帮助“摄界归脉”,打通全身脉结,“生出乐、明、无分别的境界”。⒁因此静修僧喝浓茶的行动,又具有“以欲乐为道”的宗教奥义。

藏族最随便的饮茶者是那些出行在外的人(如驮帮),他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锅烧茶。

藏族最潇洒的饮茶是在“耍坝子”、“逛林卡”之时,人们或全家老少,或三五亲朋在草坪上、松林间搭起鲜艳的布帐后,呷一口香茶润润喉咙便引吭高歌。

3、茶之礼历史文化的陶冶,使藏族成为一个极讲究礼仪的民族,有关茶之礼更是不胜枚举。

日常饮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在公众场合,讲究尊卑有序。在家中,煮好茶必先斟献于父母、长辈。对于尊敬的客人,主人要当面用清水将碗再洗一遍,揩干,然后再斟茶捧献于前,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即又为其斟满,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喝。亲朋好友、邻居生病或出行,人们要送上一壶滚烫的酥油茶,前往看望或送行。

藏族婚丧嫁娶都必用茶。订婚时,嫁妆中,都得有茶,茶的多少成为女家财富的象征。婚宴中更离不了茶和酒。生了孩子后,同村的人和亲戚都要带上茶和酒、酥油等前来祝贺,客人进屋先给婴儿献哈达,祝福吉祥,随即向产妇敬茶、献酒表示慰问和敬意。孩子满月出门拜佛前,要先将家中茶锅上的锅烟子抹点在婴儿鼻上,据说这样就不会被魔鬼看到。藏族葬俗要作七七四十九天法事,每日要以酥油茶款待作法事的僧人和来客。

寺庙中饮茶更有严格的规矩。集体饮茶时在大殿内依僧职高低、修习等级,按序坐下,由司茶者依序给每人斟满一碗,喝完后将碗略向前伸,候司茶者再来倒满,饮者不能出声,不能东倒可歪。集体所饮茶的来源一是本寺发放,二是施主布施,后者称为:“熬茶”。熬茶者有政府官员,也有富商,清代每任驻藏大臣均要定期向三大寺,“熬茶”。“熬茶”者有亲自前往的,也有折款交给寺庙由寺代办的。这种集体饮茶和“熬茶”,给每个僧人分配的茶要平均,如果锅内有剩余而又不够每人一碗,贝宁可将茶倒掉,也不让有人多吃多占。

4、茶之具藏族茶具讲究美观、实用并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茶锅:多为铜质,解放后使用铝锅的也多了起来。茶锅大者口径盈丈,是寺庙中集体熬茶所用,如阿坝草尔底寺现存三口大锅,每口均可容五百多担水,倒水舀茶均须用梯子上下;小者口径不到一尺,主要是家庭使用。铜锅造型别致,圆口,圆腹,圆底,与宗教法器之弧形线造型一致。

茶碗:有木、瓷、玉、银等类。据藏史记载,当茶叶传入吐蕃时,赞普就请来汉地的工匠,用藏地的原料生产出了+六种碗,这些碗按质地分为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制和镂刻有鸟衔茶叶、游鱼、鹿等图案。⒃现今藏族使用的茶碗多为木、瓷及玉石碗。木碗多以桦、桃、枣木等为材,经浸泡、晒干、制坯、造型、打磨、上色等工序制成,工艺独特。云南中甸、西藏山南所产者最佳,紫擅木制作的最为名贵。木碗轻巧、价廉,不烫嘴、不怕摔、盛茶不变味,故藏族人爱用、随身携带。讲究的木碗,多在碗内及外沿镶裹银皮,镂上花纹图案,据说银能辨毒,木碗能解毒。瓷碗为内地输入,以景德镇的八宝龙碗最受欢迎,瓷碗色泽鲜艳,带有“八吉祥”、“万福”等图案。,玉石碗则主要是西藏仁布县出产,用当地丰富的玉石资源,由藏族能工巧匠精心加工而成,玲珑剔透、晶莹润滑,多为白色、淡绿色,碗壁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花纹,工艺精巧,人们常将其作为室内摆设。银制的茶碗,只有像达赖、班禅这样的大活佛才用。藏族的茶碗,珍者均配有碗盖,装饰华美。

茶壶:有铜、锡、铝、陶等类。贵族、大活佛也有以金银制成茶壶的。造型独特,曲嘴,大口、细腰、广肚。讲究的壶上常加银、珊瑚、绿松石等为饰。陶壶造型与金属壶不同,腹较大,底较宽,上刻压花纹,古朴实用,价格便宜,普遍喜用。

茶桶:打酥油茶之桶以质地坚实的木材制作。察隅一带也有用竹节截锯而成的。一般的茶桶为1米多高,口径约15厘米,也有长仅60厘米左有的,便于携带。桶身上下各以树藤或铜铁皮包箍,有扣环。“加罗”杆较桶身略高,底端的圆盘上有齿孔,在打茶时起活塞作用。讲究的酥油茶桶藏语称为“董莫热新”,除上下箍以锃亮的铜皮外,桶身上另加数道装饰铜环,刻有吉祥花纹的图案,豪华气派,实用美观。

茶瓢:一般为铜制,圆口膨腹,长柄带勾,具有多种用途,实用性强。

5、茶之文嗜爱茶的藏族,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十分丰富。藏族“三大格言”(萨迦格言、水树格言、格丹格言)中,有不少以茶为喻的格言、警句。专门描述茶与酒、盐的功用和相互关系的文学作品有《茶酒仙女》、《茶和盐的故事》等。《茶酒仙女》讲的是在意想城中,国王下令以茶代酒举行宴会。酒仙因此下凡,在国王面前夸耀酒而攻讦茶。于是,茶仙来到国王处,当面与酒仙辩论,历数酒的坏处,陈说茶的功绩。最后,国王调停双方,公正地评价了二者的作用。《茶和盐的故事》则讲一对恋人生不能相聚,死后分别化为盐与茶,人们煮茶时放盐就能使他俩朝朝暮暮常相聚合的故事,为饮茶放盐这一习俗赋予了美学上和宗教上的意义。

6、茶之类藏族用茶分为砖茶、金尖、金玉、金昌、粗茶五等。俱属发酵类茶(红茶)。砖茶纯用嫩叶芽制成,过去为藏族上层人士专享之茶,最佳;金尖略次,仍属上等茶;金玉茶内杂有少量茶梗,金昌则茶叶粗大、杂梗较多,过去一般藏族人家均用这两种茶;粗茶多为老叶、粗梗制成,是贫苦人食用之茶。砖茶以一斤为一块,以黄绵纸包好,外套以印有藏文和吉祥图案的精美纸盒,其他之茶则例以五斤为一块,称为**。四**重叠,垫以绵纸,用蔑编包裹成长条形,称为一包。茶包由内地运至打箭炉等地后,由当地藏民以生牛皮将三包捆裹在一起,是为一捆。两捆为一驮,用牦牛或马运往各地。用牛皮包茶是藏族独特之技术,包裹严密,以线缝合,千里转运亦难损坏。

1、茶与政洽历代中央王朝均十分重视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并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以茶制番”,是建立在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限制了内地茶商投机倒把、勒索藏人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央政权对藏区的管理。朝廷还往往以赏赐、礼佛等形式用茶来加强与西藏地方上层的关系。对朝贡者例赐“食茶”,并允其在内地采购,故藏区地方首领都乐于朝贡。明代由于限制边茶市易较严,并推行多封众建的政策,藏区宗教上层、地方首领,纷纷朝贡求封,有的直接奏称“今来进贡,专讨食茶”;⒄返回时总是“茶驮成群,络绎于道”。⒅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打箭炉设立茶关后,为废除达赖原来对打箭炉一带沿途商民征收“鞍子钱”的旧例,清政府规定每年赏赐给达赖茶5000斤,由打箭炉拨运,从而制止了西藏地方政府染指川边地区。19世纪末,英帝企图强行对藏倾销印茶,离间西藏与祖国关系,西藏地方政府配合清政府共同抵制了英人的阴谋。

2、茶与经济由于藏区社会需茶量极大,使以茶为主的贸易迅速发展。甘肃河州、丹噶尔,四川打箭炉、松潘,云南丽江、阿墩子等著名茶市空前繁荣。大量的藏、汉、回族商人来往于藏区和内地之间。据记载,康熙时仅打箭炉一地即有茶商70余家。⒆随着贸易的发展,经营范围早已不限于茶,内地之布绸、五金、百货,藏区的药材、羊毛、皮张、黄金等均在其列,贸易日益兴旺。藏区社会内部的经济被此带动,挖药、采金、皮张加工等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精明的藏族商人,如清末民初兴起的“三大昌”(即邦达昌、日升昌、三多昌)商家和大金寺、理塘寺等寺庙商队,均有数十万银元的资本,经营区域远达京、津、沪和印度、尼泊尔等地,据1930年统计,经打箭炉输入内地的麝香、鹿茸、皮张等藏区物资总值达2450428元,其中80%用于易茶。

茶还使藏区出现了集交易所、货栈、食宿店为一体的独特商贸组织��锅庄。锅庄,藏语意为“代表”。是土司属下各地头人派来侍奉差役的“办事处”。随着土司势力的衰落和茶的贸易的兴隆,原来的锅庄逐渐改变了性质,成为商旅云集的处所。锅庄既是供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

3、茶与交通茶的贸易推动了藏区与内地的交通往来,形成了著名的青藏商道、川藏商道、滇藏商道等。历代为缩短运距、方便茶运而劈山开道,保障交通,如明代开辟了自碉门经昂州逾大渡河至长河西的“碉门路”;清代开辟了大渡河畔的“瓦斯沟路”、经松潘至甘南的“草地路”等。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藏区的繁荣,进一步加强了藏区与内地的物质、文化交流。

4、茶与生产藏族认为茶能添畜力,常将用过的茶叶渣给牛马补饲。农区春耕前,家家都要将茶和酥油、糌粑一起喂耕牛,喂过茶的牛拉犁跑得快、耐力好。在牧区,每逢配种季节,牧民总要用茶给马和牛补饲,据说这样会使配种的成功率增高,产下的幼畜体质较壮,易于成活。

综上所述,藏族茶文化是藏族与各兄弟民族友好交往的结晶。但是,藏族茶文化在内涵上则与内地茶文化有很大差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藏族茶文化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选择、吸收、消化、交融、发展的过程,其认识功能、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已经与内地茶文化有很大差异。汉族饮茶,讲究“逸”、“悦”。而藏族茶文化则体现为“敬、逸、和、静、怡”,即献茶有礼,是为敬;用茶不羁,是为逸;以茶调食,是为和;饮茶宁心,是为静;茶事寓乐,是为怡。

藏族的茶文化特点显著,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

领略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叙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

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进入21世纪以来,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

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

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

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几种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藏族酥油茶是最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平均达73.9%),其次是奶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饮三次茶,有的甚至多达十几次。简单地说,将特制的茶叶成汁,加以酥油、食盐和精制的香料,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是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赞普”至寺庙喇嘛,从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

茶马古道沿线的藏族


藏族自称“博”,历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称呼。藏族以农牧业为主,信仰藏传佛教。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于西直到康熙年间改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着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哈达是藏语,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捶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酥油茶是藏民必备待客饮料,而且敬酥油茶是藏族最郑重的礼节之一。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的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种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对多数人而言,有别开生面之感。不过,按当地的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的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据说,酥油茶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很久以前,一河之隔的两座山上,一对青年男女在放牧中遥相歌唱结为同心,男的叫文顿巴,女的叫美梅措。他们的相爱遇到了凶恶的女土司反对,她指使打手用毒箭射死了年轻英俊的文顿巴。善良美丽的美梅措悲痛万分,在焚烧文顿巴时,她冲到他身边一起化为灰烬。狠毒的女土司知道后,又下令将他们的骨灰分开埋葬。可是第二年在埋骨灰的地方长出了两棵树,枝桠相抱,象征着他们永恒的爱情。女土司得之后,又生毒计,命人将树砍了。于是他们又变成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一个乘祥云来到藏北变为白花花的盐,一个腾飞到“西藏江南”变为嫩绿的茶林。每当人们喝酥油茶时,便会想起这对生死不离的情侣。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着比其他民族喝茶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锅口直径达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朋友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藏族富有特色的酥油茶风俗


我国是一个由5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尤其是饮茶风俗,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居住的藏族。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藏族人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而“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可见,茶成为了藏族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尤其是富有特色的酥油茶,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且与藏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并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而酥油,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首先将紧压茶打碎,然后放在壶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最后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当然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当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

热情好客的藏族人常用酥油茶待客,而且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很有趣的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能马上喝,而是首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是藏族人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珍贵礼仪。

酥油茶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真的很有效,而且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比较浓的奶味,不过确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同时,常喝酥油茶还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功效;因酥油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除外,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藏族人只有靠喝酥油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喝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同时,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而饮用酥油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常喝酥油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饮品。

一杯茶难以表达藏族对茶的崇敬


雅安藏茶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茶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雅安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居区生产小叶种全发酵砖茶,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

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就饮用藏茶而言,无需懂藏俗,但通过藏茶粗略了解神秘的藏地文化将大有裨益。有一句藏族谚语特别震撼:“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在藏区,不懂茶难以懂民俗。不过了解藏俗再喝藏茶,也让都市人通过一杯茶了解到藏族对藏茶的崇敬之情。比如端上一杯茶时,用无名指沾上一点弹向空中,再弹向前端,最后再弹向地面,这是信仰中的敬天、敬地、敬父母仪式,以示感激之情。

藏族人日常饮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在公众场合,讲究尊卑有序。在家中,煮好茶必先斟献于父母、长辈。对于尊敬的客人,主人要当面用清水将碗再洗一遍,揩干,然后再斟茶捧献于前,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喝一口,主人会立即又为其斟满,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喝。作为客人,在杯中留一小部分茶水,是表示还希望继续喝下去,如一饮而尽,则表示不喝了。

藏族婚丧嫁娶都必用茶。订婚时,嫁妆中都得有茶,茶的多少成为女家财富的象征。婚宴中更离不了茶和酒。生了孩子后,同村的人和亲戚都要带上茶和酒、酥油等前来祝贺,客人进屋先给婴儿献哈达,祝福吉祥,随即向产妇敬茶、献酒表示慰问和敬意。孩子满月出门拜佛前,要先将家中茶锅上的锅烟子抹点在婴儿鼻上,据说这样就不会被魔鬼看到。藏族葬俗要作七七四十九天法事,每日要以酥油茶款待作法事的僧人和来客。亲朋好友、邻居生病或出行,人们也要送上一壶滚烫的酥油茶,前往看望或送行。

寺庙中饮茶更有严格的规矩,集体饮茶时在大殿内依僧职高低、修习等级,按序坐下,由司茶者依序给每人斟满一碗,喝完后将碗略向前伸,候司茶者再来倒满,饮者不能出声,不能东倒西歪。

“熬茶”是西藏宗教活动的一种特有形式,熬茶者有政府官员,也有富商,清代每任驻藏大臣均要定期向三大寺“熬茶”。“熬茶”者有亲自前往的,也有折款交给寺庙由寺庙代办的。这种集体饮茶和“熬茶”,给每个僧人分配的茶要平均,如果锅内有剩余而又不够每人一碗,则宁可倒掉,也不让部分人多吃多占。

藏茶流传迄今,至少有上千年历史。因为藏茶成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后,历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为控制西藏的“利刃”。这种区域封锁和交易专断性,使得这种千年古茶在汉区也变得异常珍贵。

大四学生种茶创业 月销售额超五十万


陈星来自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目前还是郑大一名大四的学生,标准的90后。从最初的几十亩茶园到现在的千亩茶山,从光杆司令到现在七个人的小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陈星已经是月销售额达到五十万的绿泉茶叶的创始人,并开办了自己的信阳毛尖体验馆。不过,他的梦想还是继续扎根家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契机大学生创业要抓住机遇

陈星成长于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正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拥有毛尖茶之乡的美誉。受家乡环境的熏陶,慢慢爱上了茶这个东西,但是受限于销售渠道,有着极高品质的茶叶销售却一直没有突破。鉴于外地人买不到当地正宗的高山好茶,陈星开始了坚守做好茶,卖好茶,为爱茶之士奉上一杯好茶的创业之路。

陈星看到了这个机遇,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努力学习,陈星依托自己身边的产品资源建立起了第一家淘宝店。刚开始是困难的,但是靠着良好的口碑和极致的产品体验,他的茶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借着信阳毛尖这个地域特色优势,陈星很快的掘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已来要建立自己的农业生态圈

受限于自己的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大三时期,陈星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从产品的研发到销售,陈星走遍了很多的茶山也拜访了很多的企业家。这一段他最大的收获是在自己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贵人,教他学习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让他自己的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2014年年底,他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绿泉茶叶,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最初的单纯的茶叶销售到现在的茶叶生态圈,陈星用自己的实践能力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现在他的茶产品配套基地已经达到了一千亩的规模,配套天然渔场,餐饮住宿区,体验采摘区,茶叶生产加工区,品茶体验馆(产品展销区),可远程监管的物联网下mini茶场建设等服务体系。区位优势明显,直达黑龙潭旅游区,农场配备专车直达农场的任何地方,客户在农场的垂钓中心享受钓鱼的乐趣,可以吃到地道的南湾鱼和农家菜,可以见到地地道道的农家特产,可以再农场的有机茶园自主体验采摘,享受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乐趣。

不做企业家愿做造福家乡的农场主

创业是为了圆梦,陈星如是说到。在家乡氛围的熏陶下,陈星深深的爱上了茶这个东西。作为郑大商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前往北上广深,自己却仍然坚持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移动互联网的风潮影响下,陈星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生态体系。15年初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陈星在郑州成立了他的第一家体验式茶馆,立足于他优质的产品体验赢得了客户的极致口碑,微店以及线上商城的完善也使得他的产品销售逐步的上升。现在他的农场基本解决了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大限度的提升起来,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让家乡的人也能够共同富裕起来。

大四学生陈星:种茶创业 月销售额超五十万


契机大学生创业要抓住机遇

陈星成长于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正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拥有毛尖茶之乡的美誉。受家乡环境的熏陶,慢慢爱上了茶这个东西,但是受限于销售渠道,有着极高品质的茶叶销售却一直没有突破。鉴于外地人买不到当地正宗的高山好茶,陈星开始了坚守做好茶,卖好茶,为爱茶之士奉上一杯好茶的创业之路。

陈星看到了这个机遇,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努力学习,陈星依托自己身边的产品资源建立起了第一家淘宝店。刚开始是困难的,但是靠着良好的口碑和极致的产品体验,他的茶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借着信阳毛尖这个地域特色优势,陈星很快的掘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已来要建立自己的农业生态圈

受限于自己的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大三时期,陈星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从产品的研发到销售,陈星走遍了很多的茶山也拜访了很多的企业家。这一段他最大的收获是在自己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贵人,教他学习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让他自己的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2014年年底,他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绿泉茶叶,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最初的单纯的茶叶销售到现在的茶叶生态圈,陈星用自己的实践能力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现在他的茶产品配套基地已经达到了一千亩的规模,配套天然渔场,餐饮住宿区,体验采摘区,茶叶生产加工区,品茶体验馆(产品展销区),可远程监管的物联网下mini茶场建设等服务体系。区位优势明显,直达黑龙潭旅游区,农场配备专车直达农场的任何地方,客户在农场的垂钓中心享受钓鱼的乐趣,可以吃到地道的南湾鱼和农家菜,可以见到地地道道的农家特产,可以再农场的有机茶园自主体验采摘,享受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乐趣。

不做企业家愿做造福家乡的农场主

创业是为了圆梦,陈星如是说到。在家乡氛围的熏陶下,陈星深深的爱上了茶这个东西。作为郑大商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前往北上广深,自己却仍然坚持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移动互联网的风潮影响下,陈星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生态体系。15年初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陈星在郑州成立了他的第一家体验式茶馆,立足于他优质的产品体验赢得了客户的极致口碑,微店以及线上商城的完善也使得他的产品销售逐步的上升。现在他的农场基本解决了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大限度的提升起来,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让家乡的人也能够共同富裕起来。

土家四道茶的秘密


土家四道茶是把数百年前容美土司(今湖北鹤峰、宣恩、五峰一带)土家人按一年四季款待贵客的“贝锦卡茶道”,集合在一起展示土家茶文化的茶道。第一道茶——白鹤茶。茶道小姐在茶道乐团演奏《鹤峰采茶谣》、《茶歌》、《柑子树》等轻松愉快的茶道音乐中,端着古色古香的茶具给客人上白鹤茶(现名富硒茶)。

相传一只白鹤从武陵山去大巴山取仙丹,逢容阳大旱,白鹤遇难茶山,被土家阿哥咬破手指滴血相救。白鹤取回仙丹,又见阿哥吃力打井找水,遂吐丹于枯井,枯井溢满了清泉,白鹤却献出了生命。白鹤井由此得名,白鹤井水泡茶,叫白鹤茶。

第二道茶——泡米茶。沿习了土家人的咂酒遗风。此茶制作精细,是将糯米蒸熟后干成“阴米”,用河砂爆炒成泡米。冲泡米茶时,要将开水慢慢地从碗边旋至中间,否则,泡米就会蹦出碗外。然后在碗上放一支竹筷,供客人搅拌糖和泡米。这只竹筷就象征咂酒用的竹管或麦管。

第三道茶——油茶汤。不来贵客,不筛油茶。土家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制作麻烦是原因之一。将富硒茶,时令新鲜果实如玉米、黄豆等油炸后冲泡而成。做油茶汤,用茶油最好,炸出来的食品,要呈棕黄色,特别香脆;富硒茶最好是中等炒青;春夏季做油茶汤,用新制茶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伴料可选择玉米花、泡米花或油炸糯米花和花生米、豆腐丁、瘦肉丁、油炸鸡蛋等等。综上所述是制作油茶汤的准备工作,接着是做油茶汤,先将适量的油放入锅中,把茶叶捞起来,加入冷水,放盐,待油汤烧至开而不沸时,把油炸茶叶撒入锅中,然后将油茶汤冲入盛有玉米花等伴料的碗中即可食用。

第四道茶——鸡蛋茶。一般是土家新郎新娘在婚期或儿媳在父母寿庆时孝敬双亲的一道茶,吃茶必有馈赠,名曰茶钱。每碗茶放三个蛋,土家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筛给客人的鸡蛋茶不收茶钱,只是作为一种礼仪,客人送给主人的是祝福,主人送给客人的是吉祥。目前,土家四道茶已成为接待贵客的特别节目,能增进山内与山外的相互了解,是加深人们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茶道晚会上,客人不仅仅品尝了土家人不同节日或喜庆时待客的“四道茶”,还欣赏了茶道音乐、茶具工艺等。

茶三酒四


茶三酒四,其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则不然,与品茶相比,人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静,注重细细品啜,慢慢体会;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热烈的气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这也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明代屠本畯在《茗笈》中称:“饮茶以客少为贵。”明人陈继儒也在《岩栖幽事》中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七八个人在一起饮茶,环境繁杂,人心涣散,要做到静心品味,谈何容易,仅仅是喝茶解渴而已,这就是施茶。而喝酒就不一样,人多,气氛显得比较热烈。猜拳行令,把壶劝酒,使喝酒的场面显得更加热烈。

其次,茶与酒的属性不一样,因为茶性不宜广,能溶解于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与水正常比例冲泡的茶水,通常续水6~8次,茶味就淡了。如果人多,一壶之茶,后饮者只能喝到既单薄,又无味的茶汤了。而酒则不然,只要酒缸中存有足量的酒,是不怕人多的。

由此可见,茶三酒四,其实它表达的是一样意思,说品茶,人不宜多;而相对品酒而言,喝酒的人,或许多一些,反而更有气氛。

茶联欣赏(四)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2)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3)

茶可清心﹔

酒能乱性。

(4)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5)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春。

(6)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7)

酒好能引八方客﹔

茶香可会千里友。

(8)

消愁不用一杯酒﹔

遣兴当喝几碗茶。

(9)

酒可宁心少饮有益﹔

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10)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11)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寺两个山人。

(12)

看《水许》想喝大碗酒﹔

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13)

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己细谈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藏族的四种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