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茶传奇:千年茶王,归去来兮

巴达野生“茶树王”。

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2012年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

近年来,以澜沧江中下游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变得炙手可热,在西双版纳,普洱茶鼎盛时期“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曾经为清代制作贡茶的古六大茶山,也再次名动四方,形成普洱茶界言必称六大茶山、茶人以登六大茶山为荣的局面。

伴随普洱茶热的升温,也令与传统古六大茶山隔着一条澜沧江的勐海县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繁荣景象。

勐海的人气不仅得益于以大益普洱茶独步天下的老牌普洱茶龙头企业勐海茶厂的腾飞,以及各大型普洱茶投资企业的纷纷落户,还得益于茶叶品质不输给澜沧江以北传统古六大茶山,被称为江南六大古茶山的勐海县南糯、布朗山、勐宋、巴达、贺开以及景洪与布朗山相连的勐龙镇勐宋茶山。而且,布朗山的老班章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普洱茶产区各茶山中最顶级的精品,备受追捧。

勐海之所以成为普洱茶人必定造访的“普洱茶第一县”,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因为拥有一棵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一棵1700多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以及两棵古茶树王。并且,这棵1700多岁的“茶树王”被鉴定为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野生茶树,由此将西方茶叶界普遍认为的“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的结论彻底推翻,从此证明中国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

这棵古树也由此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茶树王”,与勐海境内的两棵茶树王、上世纪末普洱市澜沧县邦威茶山发现的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古茶树,统称为“茶祖”。

古老的茶树,见证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悠久,更见证了云南大山间回味悠长的茶文化。

然而,令人倍感可惜的是,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由于年老体衰,加上病害等折磨,于1995年死亡。2012年的勐海班章茶,价格曾一度飙升至每公斤3800元,可就在普洱茶藏家视其为宝时,被誉为“茶树活化石”的勐海野生“茶树王”又溘然长逝。如凤凰涅?一般,在将繁衍子孙后代的种子撒播于苍茫大地后,它悄然归隐于浩瀚的宇宙间。(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就在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仙逝后不久,人们在相距不远的森林中找到了“王位”的“继任者”,继续接受朝圣者的膜拜。而仙逝于三个月前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人们同样也在附近的密林中寻觅到了与其同龄的“新君”。

茶王的风范,将永世长存。

春茶一克值千金千年茶王在云南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发现后,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地”的印度一样,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叶的历史。而那时,与有野生茶树存活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就是茶叶的故乡。

在中国茶叶界专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树龄逾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于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世界茶叶发展变迁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中国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茶叶源产地。

1992年,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又在普洱市澜沧县的邦威茶山被发现,从而使得茶叶在中国由野生过渡到栽培型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三棵“茶树王”的陆续现身,让勐海和澜沧两地,成为了国内外茶人朝拜“茶祖”的圣地。

族谱推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云荣研究员介绍:1957年,勐海县南糯山村民发现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特别大,直径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发现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这两棵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为此,还特邀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大家采取年轮鉴定的方式,将两棵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棵齐根锯断。没想到的是,古茶树锯开后,根本无法从其紊乱的年轮上鉴定出其树龄。专家组经过多次协调,在附近的村寨走访征询鉴定这两棵古茶树的办法。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绍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渡过澜沧江迁移到此之前,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也一直保持着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森林中的古茶树,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前就已经存在了。

专家组根据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通过族谱推算法,推算出从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归至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足足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以此计算,时间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最终,专家根据哈尼族老人“这两棵大茶树是祖先沙归栽下的”说法,参加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结论:目前这棵还存活的巨型古茶树,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是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境内发现存活的树龄最长的茶树王,也称“沙归茶树王”。

此时,尽管在中国的境内还没有野生茶树被发现,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植茶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使南糯山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的地位。

1700岁“茶树王”成世界级“茶祖”

由于专家们一直都找不到中国境内有野生茶树的佐证,加上印度的阿姆度地区不仅有存活的栽培型古茶树,而且有英国和印度的学者称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叶种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不仅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为树型矮小的小叶种茶,提出了“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阿姆度种的大叶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印度的大叶茶种北移中国受气侯影响而导致变种的结果”,而且还提出“茶叶在12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调。

1962年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持这样的论调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报告说,在巴达贺松村寨后面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棵古茶树没有自己种的茶好吃,味道苦涩。当时,设立在勐海县的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派出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献荣等人前去调查。

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由贺松村寨向后山出发,就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这棵巨大的茶树显露真身。“看到了大茶树后我们看了一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也没有带着什么测量仪器之类的,所以也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献荣说,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回去向领导报告后,第二次与当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顺高研究员一起上山,才让当地村民爬上树去采了一些枝叶,寄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考察鉴定、后担任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顺高研究员描述:这株罕见的大茶树是直立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确实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这棵树基部围达3.2米,树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种的野生大茶树。

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了数量达500余株的野生茶树群。目前,勐海县已被测定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崴古茶树”改写茶叶演化史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经何仕华提议,思茅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牲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并且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它与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茶王长逝留下遗憾

“建茶王宫对野生‘茶树王’实行永久保存,也算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南糯山‘茶树王’当时由于没有条件保存,而导致至今寸木不留的遗憾再次发生。”说话间,曾云荣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抢救濒临死亡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往事。

由景洪出发经昆洛公路前行24公里,来到南糯山半坡寨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沙归拔玛”的茶厂。从茶厂后一条深藏在茶林间的山路,爬坡前行约500米,前方出现一个颇有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外,相距2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记载着南糯山“茶树王”事迹的石碑,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茁壮。石碑旁有823台水泥浇筑的台阶,蜿蜒爬上半坡。在纪念亭与石碑之间,有村民搭了一个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到“茶树王”的遗址餐馆,村民便会奉上一杯南糯山古树茶泡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云荣介绍,1992年“茶树王”苍老的树干就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而且部分枝条逐渐干枯。这一问题在1993年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且时任州长的召存信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和制定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一个“茶树王”抢救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余的成员由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担任。之后又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当时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云荣具体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已经把能够请到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都请来了。”曾云荣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们认为“茶树王”之所以出现衰亡的征兆,除了树龄高,年老体衰外,极有可能是四周密不透风的围墙导致不通风所致。因此提出将干枯的树枝切除,对千疮百孔的树干进行修补,以及在围墙上打出30余个孔来让“茶树王”透气,并将四周的土全部挖出,再从山上的密林中取肥土来重新填充增加肥力的抢救方案……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茶树王”在1994年曾发出两根新的嫩枝。遗憾的是,1995年这棵“茶树王”还是出现了全株干枯的状况,无奈专家组只好宣布其已死亡。

“茶树王”的死亡,一时之间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甚至外界关于“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掉”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后在反复的调查中,曾云荣无意中看到,在台阶两边紧挨着水泥台阶的几棵古茶树,也同样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而距离稍远一些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经取土化验,发现靠近水泥台阶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经遭到了渗透进土层的强碱性水泥破坏。

“原来害死‘茶树王’的元凶,就是修建台阶、亭子和围墙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不过至今“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的舆论还依然没有消失,这成了曾云荣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继任者”

2012年9月27日,又是牵动着世界茶叶界人士心弦的一个重要日子——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其4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2013年1月31日,这株宣告着中国澜沧江中下游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茶树王”在仙逝了4个月后,被运载下山,安置在勐海县陈升茶厂内,将建“茶王宫”进行永久保存,供世人瞻仰。

“当年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个村民看管,结果几年后竟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云荣说,为了不留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茶王宫”对巴达“茶树王”进行永久保存。据曾云荣介绍,目前已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进荣研究员、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界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规划和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之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率先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和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存放的技术处理和“茶王宫”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确定“王位继承者”的经验,开始着手论证巴达野生“茶树王”的“继任者”工作。

南糯山“茶树王”死后,2002年村民们又在距离半坡寨不远处的竹林寨村民家的承包茶地内,发现了一棵与死亡的800年“茶树王”差不多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专家组一行前来南糯山实地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与死亡的“茶树王”属于同一时代栽种的古茶树,树龄相差也不大。因此将死亡的“茶树王”定为1号树,而将新发现的古茶树定为2号树,从而正式将2号古茶树推上了新“茶树王”宝座,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目前,南糯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茶叶爱好者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后,勐海县也多次组织专家组在这一区域寻找可以“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已经在距离仙逝的“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寻找到了一棵树高和直径与仙逝的“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拟定为巴达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鉴定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云荣介绍,巴达“茶树王”附近的贺松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来的哈尼族村寨,这座山脉还环绕有曼迈、章朗以及打洛镇的曼歇等十余个村寨,都是根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而且这一带除了大片野生古茶树外,还分布着1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最长的也在800年左右。

相信不久后,随着巴达2号“茶树王”的“继位”,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茶王保护

对于许多人来说,提起“茶树王”总会有着敬意与自豪,而对于普洱茶界被称为“曾专家”的曾云荣来说,却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和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情。

1995年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王”的死亡,作为专家组主要负责人的他,还背负着不知内情的人们冠予他的“保护死”黑锅。而2012年9月27日,巴达近1800年野生“茶树王”仙逝后,曾云荣也同样作为“茶树王”遗体永久保存、茶王宫建设专家组主要成员、技术负责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重任。

CY260.com扩展阅读

走进七彩云南双江千年古茶树


走进七彩云南双江千年古茶树

深秋来临,寒风已起,是到了喝红茶品普洱的好时节了。为了更深地了解普洱茶的生长、环境、采摘、制作、发展等情况,近20名南京资深茶友,带着憧憬、怀着好奇,不畏路途遥远,背起行囊,来到七彩云南双江,参加了《江南茶道》云南茶文化之旅活动。

世界茶树发源地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1700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勐海等)和临沧地区等。这些地区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所产茶叶是纯绿色茶饮。

数百年历史的野生普洱茶树正在慢慢减少,为了保护好先祖留下的自然文物,云南省政府正在加大力度保护上年份的普洱茶树,树龄达到500-800年的古树已经禁止采摘茶叶了。普洱茶树与樟脑树、枣树等混生,所产茶叶冲泡之后会有独特的樟香和枣香等香气,品质特优。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975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随着逐年的发展,人们对普洱熟茶进一步了解认可,工业化批量生产势在必行,可传统的熟茶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需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老师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5月13日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有一个名字很长的县名

从云南著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所著一书《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可以知道,云南是个有着2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在云南的这片土地上有30多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一个是以四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自治县,那就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这是一个大家觉得名字有些奇怪而且字数很长的县名。

而双江这个很表意的地名,一听便让人联想到这地方一定与两条江有关联。真是名副其实,双江的确与两条江相依:澜沧江和小黑江。澜沧江在其东面,是双江县与景谷县的分界线;小黑江在其南面,为双江县与澜沧县的隔界江。

1951年以后,即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从封存的档案中可真切地看到,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

野生古茶树群落世界第一

当今世界四大原始茶种,临沧占据了一半,勐库大叶种更被中国茶界盛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即勐库人称的西半山,属于邦马山脉中的一段,此段山脉在勐库境内由北向南纵贯60千米,整段山脉海拔均超过2700米,最高主峰海拔达3233米。

邦马大雪山2500米以上的地带现在仍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成片的千年以上野生古茶树,面积超过1.2万亩,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外茶叶专家公认,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

这个原始植被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树群落,有着“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而在原始森林中,世界古茶谷生长着的1号古茶树,据有关部门测定,已经有3500岁以上的生命。(原题《七彩面纱下那神秘的千年古茶树》)

千年飘香六堡茶


千年飘香六堡茶

近年来,随着云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传统黑茶的梧州六堡茶也为众多爱茶之人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六堡茶在梧州市的销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谈论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六堡茶是广西所特有的名茶,属黑茶类,古时以梧州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最为著名,故称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其外型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陈醇、有槟榔香。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民间流传有耐于久藏、越陈越香的说法。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而茶中有“发金花”的,即生长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欢迎。因金花菌能够分泌除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物质朝特定的化学反应方向转化,形成具有良好滋味和气味的物质,其保健功效也特好。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现代六堡茶生产企业至今还保留这种传统的生产工艺。六堡茶在独特气候环境和渥堆发酵机理作用下,在地下防空洞特殊环境里进行陈化,在湿热作用的基础上,在微生物代谢活动参与下,共同形成了六堡茶这特有的“红、浓、陈、醇”的品质风味,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

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笔香辈。”说明远在五、六世纪时,两广地区的人们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朝期间,茶叶已经开始制饼烘干,并有紧压茶出现,即将鲜叶采摘后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而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自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六堡茶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象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由于产量有限,很多人只闻其名而没能喝上六堡茶。在文革时期,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献中央,就连毛泽东也很爱喝六堡茶,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以前,六堡茶年产量不多,约为三万余担,除部分内销外,大部分用于出口,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一直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时至今日,现代制茶企业在对待六堡茶传统工艺的问题上,十分注意保留传统工艺的精华,同时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剔除某些不符合卫生的因素和习惯,使六堡茶的品质、产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整个广西六堡茶的年产量约在2000~2500吨,其中,年出口量一直在1200~1500吨,六堡茶香越飘越远!

安化黑茶千年文化


说起安化的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黑茶文化。而说起安化的旅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也必然只有一个地方-茶马古道。

“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古代中原政权为加强军事力量,以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换取战马,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

茶能清解脂肪,祛除油腻,补充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对于地处边陲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不得茶,则困以病”,喝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习惯,而因常年迁徙的生活特性,游牧民族的喝茶种类以紧压茶为主,主要是因为紧压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且耐冲泡。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正符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因此,从明代被朝廷定为官茶开始,安化黑茶逐步取代其他茶类,成为了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主要茶类,经陕西、甘肃等地茶商销往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民国年间政局动荡,交通阻塞才逐步衰落。

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

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茶马古道风景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由山下联环村至高城村绵延几公里的青石板路,由于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仍未通公路,这里依然靠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地人一直对茶马古道多有维护,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每逢山下市集圩日,山里人用马匹驮着木材、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成群结队,蔚为壮观。在川岩景区内,现今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明清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明嘉靖年间创制黑茶远销西北诸省。到了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西域诸民族以肉食为主,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和湖南的黑茶,将它们视为消食养胃的珍品,对安化黑茶更是情有独钟。安化黑茶名不虚传,愈陈愈香,愈陈愈奇,极品黑茶有万两黄金千两茶的骄人身价,饮家视之为玉液琼浆,医家视之为甘口良药。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黑砖茶、千两茶和三尖茶。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途经的许多水陆交汇点,慢慢自然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

六堡茶美妙的千年茶香


六堡茶美妙的千年茶香

前段时间,我有幸走进了神奇的六堡茶并为之痴迷。痴迷于它独特的槟榔香以及醇厚的味。这个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名茶,一如它的品质特点,越陈越香,越陈越有味道。

六堡茶香飘了1500年

六堡茶,和云南熟茶普洱、湖南的茯砖、湖北的青砖等一样,同属六大茶类的黑茶,因出产在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在历史上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

六堡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年间就列为我国名茶。超过1500年的产制历史,赋予了苍梧六堡茶悠久的历史韵味。如今,六堡茶的主要产地,正是桂粤交界的梧州。尽管茶叶历经更新换代、进化演变,并融入现代工艺,可无论做成何种成品,其沁人心脾的"槟榔"香味依旧是雷打不动的诱人招牌。

改革开放以来,六堡茶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涌现了很多知名企业。其中广西梧州茂圣茶叶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其生产的茂圣六堡茶在2006年荣获首个黑茶类金奖,实现了六堡茶在国际茶博会金牌榜"零"的突破。2010年6月,在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公司展演的六堡茶制茶技艺被评为优秀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同年,该公司成为唯一获得进入上海世博会入场券的六堡茶企业,茂圣六堡茶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六堡茶唯一特许产品。

品质"红、浓、醇、陈",越陈越香

六堡茶色泽黑润光泽,汤色红艳,香气醇陈,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呈古铜褐色,带有松烟香和特殊的槟榔味。

六堡茶的初制程序与技术基本与湖南黑茶相同,但鲜叶采摘标准稍高,加工与湖南黑茶只是某些技术上有些区别。六堡茶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发出特有的醇香。初蒸渥堆是将按质拼配好的半成品,根据其干度加水湿润,然后输入蒸茶机中汽蒸,蒸后稍事摊晾,进行渥堆。堆要压实,渥堆时紧闭门窗,中间翻动1次,待茶坯色泽转化为红褐色发出陈香为适度。

六堡茶通常为篓装,根据重量其规格为30-50千克不等。六堡茶最后一道工序是晾置陈化。复蒸包装的茶篓茶的温度较高,须放置通风凉爽的地方,降低篓温,一般5-7天后进仓堆放,经半年时间的陈放,汤色变得红艳,产生陈香味,使六堡茶具有"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销区希望仓储时间久,所以有"越陈越香"的说话。

当地日常生活的保健饮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苏淑梅介绍,由于六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山区缺医少药,六堡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用当地生产的茶叶泡茶,不仅具有解渴、消暑的功效,经过后发酵的陈年六堡茶还具有祛湿消滞、健胃养胃等功效。在广西当地,人们把六堡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保健饮品。"陈年六堡黑石茶,长生益寿力无差。祛风防癌皆胜品,老叟孩童赞美它。陈年六堡黑石茶,屙呕腹痛不离它。积食消化均可用,精神抖擞乐哈哈。陈年六堡黑石茶,小儿惊风它当家,口嚼陈茶敷合谷,再伏曲池邪尽化。陈年六堡黑石茶,七日脐风好当家。嚼碎敷于该部位,婴儿父母乐哈哈。"在六堡茶的故乡六堡镇广为流传的一首茶歌,唱出了六堡人延续了世世代代的饮茶传统以及六堡茶的养生保健作用。

六堡茶还有一个特点,即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饮后可使人身心舒畅,适合在炎热闷湿的气候下饮用,清凉去暑。据《梧州市志》记载,早在清代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署的生活饮品。当时中国闽粤一带大批壮丁蜂拥到马来西亚等地当锡矿工人、苦力、割胶工人、农夫等,背井离乡的人们将家乡的茶叶和饮茶习惯也一并带到当地,而他们最初所喝的茶当中,即有具备消暑解热功效的六堡茶

此外,六堡镇当地还一直有"收老茶"作药用的习惯,至今,六堡镇及周边乡镇的老医生还保留有陈年的药用茶耙和茶膏。而"收老茶"中又以六堡农家茶中又粗又老的"老茶婆"为主。据了解,"老茶婆"是指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它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比较平和,滋味醇和甘甜。六堡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的功效。

千年传承:普洱茶“膏”着喝


千年传承:普洱茶“膏”着喝

蒙顿茶膏总经理崔怀刚正在向生态中国频道记者讲解普洱茶膏。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记者王风云雷杰月明):普洱茶很多人都喝过,砖茶、饼茶、团茶、沱茶都有所耳闻,但是说到茶膏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甚至会联想到狗皮膏药之类的,那可就缪之大矣!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在茶博会上就遇到了这么一家以茶膏作为主打产品的企业——蒙顿茶膏,蒙顿茶膏总经理崔怀刚也非常热情的向记者做了茶膏方面的“科普”。

记者:我们刚刚做了些采访,也了解到普洱茶的一些知识,但是今天我们第一次听到茶膏这个说法,茶膏在普洱茶里面属于什么样的情况请您给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崔总:云南普洱茶分为五种形态,即“砖、饼、团、沱、膏”,茶膏在里面是最高端的,第一是它的加工难度,第二它是茶人的智慧的结晶。那么从茶膏自身的特点来看呢,今天的茶膏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安全,因为通过深加工可以把浓茶重金属通过超滤技术去除,解决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第二,因为我们的茶膏是全程采用最先进的压榨与萃取技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并经过超滤与低温干燥将获取的茶汁还原为更高级别的茶品,它完整的保留了茶里面的活性物质,有普洱茶后续陈化的特点;第三个是便捷,他的冲饮没有太高的要求和技巧,很符合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生活。

记者:蒙顿茶膏在建设生态茶园方面有哪些举措?

崔总:云南很好的保留了很多原始的古茶树群落,对它们保护是第一不允许施肥不允许打农药。对他们的采摘也有严格的要求,因为第一它们是云南茶树的活化石;第二它也是我们全人类的珍宝,保护他们,人人有责。对于可开发的茶园,茶龄在两三百年的,对他们的保护也是非常的严格的,不允许过度采摘让这个茶树枯竭。绿茶包括其他的茶类,都有些这样的情况,因为采摘的太密集,使摘到的茶叶芽头养分并不是很充足,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产品模特正在向记者展示蒙顿茶膏产品。

记者:我们的普洱茶叶远销海外了,声名在外,请问蒙顿茶膏在打造国际化的品牌上有哪些计划,做了哪些事情,正做的是什么?

崔总:茶膏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最早的速溶茶,他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么今天像茶膏这种形态更符合整个西方的饮茶的习惯和标准,它安全便捷,健康营养。比如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澳洲都有人陆续跟我们联系经销事宜,虽然说他们在当地还属于这个推广过程中,但是我觉得茶膏这种形态是超越茶类的,它是很容易被现在的社会所接受的,也是未来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王迎新:漫说云南古茶树


王迎新:漫说云南古茶树

原始森林里草木葳蕤,花香草药香混合着落叶的味道,云南大叶种古茶树傲然其间,苍劲的枝干上覆盖着毛茸茸的苔癣,油绿硕大的叶片边沿锯齿分明。清晨的雾气散去,阳光斑驳地洒下来,茶树的叶子越发油绿清亮,在混合着花香的空气里默默生长。世界茶树的源头中心——中国云南,这些大叶种茶树就这样在这里站立了几百年、几千年。

早在199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出版的《茶的故乡——云南》一书中,已故的茶叶专家彭承?就专门论述过专家学者从物种起源考察论证“茶树起源于云南”的五大根据:一;云南具有茶树系统发育过程的自然条件。二;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进行考察。三;茶树近缘植物的分布,是考察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标志。四;云南野生大茶树分布辽阔。五;云南茶树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世界茶科植物有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西南的就有260多种,其中以云南为最多。据中科院《780》工程调查,仅仅云南腾冲一个县内,就发现有8属70多种。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研究分类,茶组植物世界上共有40个种,我国分布有39个种,云南就占了33各种。这些研究表明了云南茶树资源的丰富,同时对现存的野生大茶树的分布予以了印证。考察报告中指出;云南境内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老林中发现野生大茶树和栽培型大茶树。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是上天对云南的馈赠,对所有爱茶人的恩赐。

漫步在景迈山、老班章、攸乐山、勐库大雪山或者易武的古茶园里,各种林木交杂共生,高大的酸多依树、枝叶青翠的香樟树为茶树搭起一道天然的遮荫凉棚;落叶在地面上堆积起厚厚的一层,慢慢腐化为肥料。灌木丛生,山花烂漫其间,各种昆虫在花木间穿梭。茶山里的蜘蛛最有特点,古茶树林里的蜘蛛色泽鲜亮,个头比一般蜘蛛大。它们在茶树枝上布网捕捉小虫子,为茶树的健康提供了生态绿色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有的地方为了增加茶树面积,人为地把古茶园里的杂树尽数清理掉,种上古茶树的实生茶树苗。这样做改变了古茶树赖以生存了千百年的自然环境,其次以实生苗栽培的茶树会出现基因衰退的现象。还有的地方,为增加茶树的“产量”,对茶树周围的杂草施以除草剂,对土壤造成污染,茶叶的品质也将收到影响。这些都是在古茶树的开发利用中不明智、不科学的做法。

古茶树资源有限,如何在不破坏它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科学地去保护它们,确实刻不容缓,制止一些不科学的做法,急功近利的做法,才能让在地球上存活了上千年、远比我们个人生命要长的古茶树们依旧常绿常青,依旧在春天萌发出新芽。同时要合理采摘,采摘春、秋茶,不采夏茶,精采精制,让古树茶在我们的茶盏里芬芳永远。

古树茶之所以予人印象深刻,还在于它的品饮价值。一只洁净的白瓷盖碗里,色泽墨绿,条索肥壮,银毫满披的古树茶充溢着野性天然的美,散发着淡淡的、近似花香又不全似花香之气息。当沸水注入,轻轻把茶叶托起,一点点把它浸透,茶香随水汽飘起,令人闻之欲醉。这香气似乎是有生命力的,随着茶叶冲过程而会发生变化,刚开始润茶时的清香尚带着一点点青味,第一二泡的香气则更为纯正,接下的时段里,古树茶丰厚的内涵物质将会在近由泡、甚至二十泡里逐渐呈现浓醇、甘醇、甜润之滋味,而香气也会有最初的花香、蜜香转至最后的菌香。

曾经有一位非常热爱古树茶的人,很想知道古树茶的内含物质里究竟有哪些超群的成分,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好喝?他自己掏腰包把景迈古树茶样送到了思茅质量检验局进行检验。检验报告出来后,纸上的几个数字叫他明白了,古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等各项指标含量均高出一般标准,感官的愉悦被科学的严谨清晰地解析出来,这些数字证实着古树茶优异品质的存在理由。不过,古树茶里还有许多更为微妙的成分还未被研究或公布出来,比如它的香气构成,古树茶叶香气在不同年份、不同温度、湿度下的转变,是哪些物质在起着作用?

况且,云南古茶树的鉴赏之美并非单一,而是丰富而充满个性的。云南的古茶山各个山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山头味道”,就算是同一座大山里,海拔高和海拔低的地方、向阳和背阴的地方,所长茶树的茶叶风味也有不同。

景迈的蜜花香、微涩而回甘悠久,易武的平衡柔美、仪态万千,老班章的气韵饱满、老曼娥的大苦大甘、冰岛的茶质丰厚,每一种都可以让人品味悠久,痴迷其间。在六大茶类里,这样悠长有序,起伏跌宕的品饮体验非普洱茶莫属。因此这也是无数茶人爱上普洱茶,并为之着迷的缘故。

丰富的品饮层次感,嗅觉味觉与视觉之美的综合审美体验,清晰而有深度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就这样构成了云南古树茶不可复制的气质。质朴、优雅、独立、稀缺。

梧州:千年六堡茶 香飘致富路


梧州:千年六堡茶香飘致富路

从梧州市中心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翻越288个弯道,便来到了苍梧县六堡镇。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六堡茶正是原产于六堡镇,当地大多数农户祖祖辈辈靠种茶为生。然而,传统种植六堡茶的方式规模小、产量低,难以带动农户增收。

近年来,梧州以打造百亿元产值茶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六堡镇打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茶旅牌”,并于2017年获评“全国特色小镇”。

如今,六堡镇已吸引来自深圳、北京的10多家企业入驻投资,今年计划投资3亿元发展六堡茶产业与六堡特色小镇。“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其实就是推动六堡镇实现乡村振兴。现在六堡茶产业链已逐步形成,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六堡镇党委书记张浚铭说。

创新发展模式农户抱团发展茶叶收购价上涨15%

每天一大早,郑爱英和郑爱花姐妹便会“扎”进茶山,翻土除草。“一天做下来有200块钱收入呢!”郑爱英乐呵地说。不久后,在她们劳作的地方,一个种植面积达3000亩的生态茶叶公园将诞生。

近年来,六堡镇着力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加快建设标准茶园,推进产业富农和茶旅融合,该县成立茶产业发展局及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土地应用开发、融资和品牌打造。

“我们将农户集中起来抱团发展,以此实现茶叶标准化种植和集中销售,在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掌握定价话语权。如今,农民的茶叶收购价格平均上涨了15%,达到180至200元一斤。”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黄位明说。

目前,六堡镇共有1.8万多人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黄位明介绍,六堡镇有农村合作社40多家,吸纳贫困户种茶摘茶,从事开茶梯、除草等劳作。公司主要和农村合作社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新六堡茶产业发展。

近两年来,随着六堡镇茶产业链如火如荼地发展,当地农户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张浚铭算了一笔账:六堡全镇居民2016年12月在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为1.6亿元,2017年12月达到2.03亿元,一年增加了6000多万元。

像六堡镇这样的农业示范区,在梧州市已经普遍推广。2014年来,梧州市共获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7个,引进经营主体272个带动农户29967户,其中贫困户9210户,经营总收入25.56亿元,39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梧州市副市长徐文伟表示,要扎实推进全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扶贫、农业招商引资等工作,把“产业富民”落到实处。

打造全产业链“接二连三”的六堡茶新布局

“2016年,是铆足干劲、里程碑式的一年。”那年,张浚铭来到了六堡镇,见证并参与了六堡镇的快速发展。

“目前六堡茶产业还没发展成为创税创利的支柱产业。”张浚铭分析称,这是因为六堡茶产业仍处于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产品标准、质量尚未统一,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我们希望以茶叶种植为基础,带动仓储、加工、物流和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形成全产业链。”张浚铭形象地把这一布局形容为“接二连三”。

为把六堡镇茶产业做大做强,当地已规划建设茶叶集散区、功能服务区、加工配套区、生活配套区等四大服务区。

如今,六堡茶集中加工区已基本建成,苍梧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产业园区景观中心酒店、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当中,连接六堡镇的苍梧梨埠至昭平马江的G355国道正在建设,计划明年建成通车。

同时,当地结合六堡茶存放时间越长,价值越高的特点,延伸发展出“茶银行”这一类似仓储集散中心的金融产品,其借鉴期货贸易模式,将新采摘的茶叶处理后进行仓储,待其升值后再卖出。“一般来说,六堡茶每存放一年,价格会增长20%。”张浚铭介绍,六堡镇计划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更多金融产品。

梧州市农委副主任林英介绍,为更好促进六堡茶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梧州市还专门成立了茶叶办树立企业供货品牌,并通过大型茶业集团公司引领带动,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梧州六堡茶种植面积已达到8.8万亩,产量约1.35万吨,产值14亿元。

深挖文化资源“茶船古道”再起航开拓东盟市场

对于普洱茶“茶马古道”很多人耳熟能详,而六堡茶的“茶船古道”却长期湮没在历史中。据史料记载,过去六堡茶正是从六堡镇出发,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最后销往南洋和世界各地。

如今,六堡茶特色小镇已吸引飞尚集团、千山茶仓等10多家企业入驻投资,并计划重走“茶船古道”,继续开辟东盟市场,深挖旅游文化资源,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全县茶产业发展面积达1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达30亿元。

“现代农业只是一个模式,生态农业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林英介绍,六堡镇其实是梧州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本。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梧州万秀区发展“红色旅游”,蒙山县长坪村“水韵瑶寨”,藤县象棋镇道家村创建石表山旅游景区,往绿色、优质、生态、健康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梧州还有更长远的打算。除了依托荔枝、沙糖桔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化农业外,梧州计划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加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等。以蜂产业为基础,梧州规划有4个“蜂情特色小镇”,100个蜜意小村。

在梧州市美丽乡村办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廖冰看来,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离开了农民,即使将乡村建设成花园,那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

“打造百亿元茶产业有个过程,特别是市场培育阶段。目前,苍梧县与深圳飞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入30亿元打造六堡特色小镇。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梧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远说。

开拓粤港澳“朋友圈”

梧州奏响“东融”序曲

“现在,我每周乘高铁往返梧州与佛山,连列车时刻表我都烂熟于心了。”自公司入驻梧州藤县以来,广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根铨便开始了长达9年的“双城”生活。与他相比,广西锂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王娟尚属“新人”。今年3月,锂霸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梧州投产,王娟的梧州深圳“双城”生活由此开启。

梧州是广西“东大门”,每天往粤港澳大湾区方向的高铁多达70对。便利的交通,使得梧州与珠三角之间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交互变得更为密切。梧州逐步成为吸引粤港澳产业转移的“磁场”。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为抢抓机遇,梧州的发展战略也由“向东”变为“东融”。

“向为融之本,心向而身作,承接而配套,同盟而共赢!”梧州市副市长徐文伟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梧州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合作,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粤港澳“朋友圈”,探索合作共赢、利益共享新模式。

市场先行产业转移六成来自粤港澳

距离藤县高铁站仅3公里,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正成为越来越多佛企产能转移的目的地。

早在2008年,广东提出要“腾笼换鸟”,推进产业转移,梧州便“嗅”到了这一机遇。“藤县有着丰富的陶瓷生产原材料,那时已经有很多佛山陶瓷企业从这里购买原材料。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佛山陶瓷企业引进来呢?”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勇辉说。

从瑞远陶瓷、金舵陶瓷,到欧神诺、蒙娜丽莎,经过9年的发展,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已从一片荒山变为拥有21家陶瓷企业、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园区,被当地媒体称为“南国新陶都”。

随着陶瓷产业的集聚与壮大,相关配套企业也陆续进驻园区。“科达机电目前也已经入驻,年底营业。釉料研发企业也同步进来,年底之前已对接2家。”李勇辉表示,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下一步目标,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将坚持走提档升级之路,把招商重点放在引进知名陶瓷企业上,以带动整个园区发展。

梧州连三江通两广,是广西与珠三角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生产要素以及相似的文化,使得越来越多企业从粤港澳地区转移至梧州。

据不完全统计,梧州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60%来自粤港澳地区,其中不锈钢、陶瓷产业完全由广东地区转移过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机制创新打造跨省合作试验田

随着广东、广西市场交流日益频繁,两省区开始探索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2014年10月,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启动建设,面积140平方公里,广东、广西各70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唯一的横跨东西部省际流域合作试验区。

“到2030年,试验区要达到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工业产值3000亿元以上!”在试验区规划展示厅内,硕大的标语抒发着这座城市的豪情壮志。“试验区肩负改革使命,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志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探索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探索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新机制。”徐文伟说。

历经3年努力,试验区“开疆拓土”、运行管理架构建立等任务圆满完成。试验区在两省区协调下,肇庆、梧州两市共同派员负责具体建设、管理,已经建立了两省区联席会议、肇梧市长联席会议、试验区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四层管理运营架构,跨省合作机制创新初步取得成果。

机制创新带动下,试验区招商引资呈现出良好势头。徐文伟介绍,截至今年4月,试验区入驻重点企业达到338家,中兴、比亚迪、大华、国光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进驻试验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同时,试验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0亿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我们‘三年打基础’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他说。

“东融”战略拟携手佛山探索开展“飞地经济”

“梧州与广东的合作,比自治区内其他城市更为密切。而广东各地市中,梧州与佛山的合作最为紧密。”梧州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市驻广东的招商办事处就设在佛山。就在记者调研期间,多个佛山政企代表团正在梧州考察调研,洽谈合作。

在梧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向东”一词颇为关键。早在“十二五”期间,梧州便提出并践行“向东”,且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梧州先后与广州、佛山、肇庆等城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共商粤桂合作项目和事项。7年来,肇梧、梧云、梧佛、广梧、梧茂共同推进183项重点合作的项目和事项,总投资2093亿元。

今年6月5日至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赴梧州调研并提出,梧州区位条件好,历史底蕴深厚。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东融”,全面对接大湾区,深度融入珠三角,提升珠西经济带,建好广西东大门。

从“向东”到“东融”,一字之差的背后,是梧州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决心。

下一步梧州将如何加强与粤港澳地区的合作?徐文伟表示,接下来梧州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西经济带等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产业合作。

聚焦佛山,梧州将深化与佛山陶瓷产业、家具产业的合作,并共同开发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推动梧州特色农副产品打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此外,制造业是推动梧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双方将探索开展“飞地经济”模式,达成制造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产业利益共享。

816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目前,梧州861个行政村均制定了村级经济发展计划(2017—2018年),其中655个行政村发展或引进了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31个行政村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点,建成816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9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330家企业入驻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

3年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0亿元。目前,入驻试验区的企业达到330家(其中广西方270家),年工业总产值200多亿元(其中广西方155亿元),中兴通讯、国光电子、大华企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已落户试验区

183项重点合作项目

2011年,梧州先后与肇庆、云浮、佛山、广州、茂名等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基础设施、产业、旅游、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7年来,肇梧、梧云、梧佛、广梧、梧茂共同推进183项重点合作的项目和事项,总投资2093亿元

60%产业转移项目来自粤港澳地区

梧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60%来自粤港澳地区,其中不锈钢、陶瓷产业完全由广东地区转移过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不锈钢产业力争实现年产值超1000亿元

“十三五”时期,梧州将重点发展不锈钢下游产业,力争实现年产300万吨不锈钢上中游(冷轧带钢、高速线材和不锈钢管)及150万吨不锈钢下游(制品)的产业规模,把梧州不锈钢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超1000亿元、利税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普洱茶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区别


普洱茶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区别

学过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光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等因素。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不同。吃同样的食物、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们的吸收和代谢都不同,结果也不同。年轻时代谢比较旺盛,老了后代谢比较缓慢。茶树也一样,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所以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三十年的树和五十年的树,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

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碳的代谢明显。

就品味而言,个人喜欢有岁月甘醇之感的生茶,首先是树龄带来的甘醇,其次是岁月陈化的甘醇。对一般消费者,三十年的生态茶树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不靠谱的建议:同样茶区、同样品种、同样嫩度、同样季节的茶,三克茶,250毫升沸水,冲泡五分钟。冷后喝,甘甜度好的一般树龄较大些。因为茶叶中的果糖在低温下甜度增加,在40℃下,温度越低,果糖的甜度越高,反之,在40℃以上,温度越高,果糖的甜度越低。

千年古韵 中茶六堡飘香海内外


千年古韵中茶六堡飘香海内外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据《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

除《苍梧县志》外,其他古书对于六堡茶的记载也有许多:《广西特产志略》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据史书记载,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茶梧州公司就生产加工和出口六堡茶,在计划经济年代,六堡茶几乎全部出口,没有内销,所以多年来知道六堡茶者很少,六堡茶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红的侨销茶”。

近年来,随着云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传统黑茶的六堡茶也为众多爱茶之人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中茶公司秉着传承中华茶文化的理念,将六堡茶隆重介绍到国内市场,将这种历史时光中的礼物重新带给广大消费者。短短几年时间,中茶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快速上升,喝六堡茶、谈论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如果说对其他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越陈越醇的岁月滋味。

简述茶膏千年史 读懂过往的兴起与没落


简述茶膏千年史读懂过往的兴起与没落

普洱茶膏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真正的初次面世时间已无从考究,而从有记录开始计算,其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期间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漫长过程?

始于唐

有关茶膏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十国春秋》,说的是茶膏作为贡品进献给唐高祖,茶膏由此显赫亮相。不过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当时只是发现了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将茶叶纤维物质表面所凝的物质称为茶膏,而并没有把这种膏状的茶汁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所以这时的“茶膏”只能算是茶膏的雏形。

成于宋

相比起茶文化刚兴起的唐朝,宋代的饮茶风俗更加普及,制茶业达到空前繁荣,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也比较重视。通过研究和改良,宋人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后来,随着工艺的成熟,茶膏不仅作为一种独立产品而存在,还被宋人用来涂抹在饼茶表面,以增加饼茶的光亮及色泽。

兴于清

理应发展兴盛的制茶业在明朝却被限制,龙团凤饼的废止也导致了唐宋制茶工艺的消失,直到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再次悄然出现。在当时,由于民族之间、君民之间均存在饮茶习惯和要求上的区别,甚至衍生了好几种不同的茶膏制作方法。后来,清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膏”写入《本草纲目拾遗》这本严谨的著作中,“普洱茶膏”正式定名。

盛于当代

其实在清皇室解体后,普洱茶膏的制作也一度终止,只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在传承古代工艺的同时,茶膏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茶膏也因此以更公开化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从南唐到现代,茶膏已存在千年,历史悠久,期间经历了倏起倏落,但在现今的茶叶市场中,茶膏依然没能脱离高位,只在小众范围内徘徊,总的来说,茶膏的市场普及度不高。茶膏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神秘的,或者我们可以试着去猜想,茶膏什么时候才会进入大众的视野。

古法制作普洱茶:传承千年的制茶技艺


古法制作普洱茶:传承千年的制茶技艺

昂贵的普洱茶

2006年8月8日,一场普洱茶品鉴会在中国云南的思茅地区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港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十八款古董普洱茶惊喜亮相。这十八款普洱茶号称百年,都是1920年之前出品的茶品。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普洱茶在存放七八十年后,不仅没有腐烂变质,反而更加甘润醇熟。更加令人称奇的是,这十八款古董普洱茶,一款一种口味,各有其特殊魅力。“酒贵陈,茶贵新”,普洱茶为什么不仅不会因为存放而腐烂,反而会越陈越香,甚至会因为存放时间的长短,而具有复杂多变的口感呢?

加工出这些古董普洱茶的古茶树树龄平均两千年,它们都是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树。由于古茶树的产量有限,建国后当地政府开始种植改良的大叶种茶树,当地人称之为“台地茶”。台地茶事实上也是源自大叶种古茶树。正是这种独特的茶树,赋予了普洱茶与众不同的气质。但仅仅是因为茶种独特,普洱茶就有那么多让人困惑不解的地方吗?

事实上,自唐朝起,普洱茶就是最重要的商贸物质,一度远销至今天的缅甸、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但是云南地处高原,自古交通不便,商路漫漫,而茶叶又是最不耐储存的商品,如何让茶叶经受住长途贩运的漫长考验?茶师们必须找到解决茶叶储存的终极办法。这种加工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茶师们视为不传之谜。它的真相究竟如何?

古老的加工工艺

在困卢山的古茶园,世代茶农的哈尼族老刘有一手加工普洱茶的祖传手艺。他展示了普洱茶加工最隐秘的环节。他说,茶农通常会在阳光弥漫整个茶园时开始采茶,这时茶菁鲜叶的含水量与香氛正当其时,最是适宜采摘。

然后就是杀青,这是普洱茶制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老刘杀青时,始终将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低温杀青除了能够去除鲜叶中的臭菁味,使茶叶散失部分水分以便于揉捻外,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大量保留了茶叶里的茶多酚和酶,而这恰恰是决定普洱茶品质的重要物质。

但是,把这种刚刚揉捻好、晒好的茶叶冲泡出来后,味道还是凌厉生猛,与陈年茶饼甘润醇熟的口感不可同日而语。

老刘说,普洱茶人在加工完毛茶后,就会将毛茶做成茶饼的形状。这与我们常见的绿茶相去甚远。奇怪的造型,奇怪的口味,二者之间是一种巧合,还是制茶人有意为之的奇妙产物呢?

马帮的贡献

原来,在普洱茶饼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自从唐朝起,普洱地区的茶人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要将毛茶直接贩运到西藏,但毛茶十分干燥,一压就碎。后来,普洱地区的茶人发现将散装的毛茶压制成饼茶,就可以彻底解决长途运输的难题。

制作茶饼第一步就是将毛茶蒸软。然后,就可以用石磨压成饼状了。将毛茶压制成饼茶,完全是古时的制茶人为克服长途运输不得已而为之的发明,如今却成为了普洱茶的标志。

那时的普洱茶人将茶饼交给马帮,去异域交换自己梦想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马帮驮着这些茶饼穿越亚洲大陆的山脊,到达目的地后惊奇地发现:这些饱经风霜的茶叶非但没有腐坏,反而褪去了毛茶原有的青涩与苦味,变得甘润醇熟起来。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在茶马古道上发生的这个意外,促成了一项技艺的诞生,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绿茶和红茶的茶品!

在过去十年里,五十年历史的普洱茶饼的价格已经翻了至少五十倍。至于百年历史的茶饼更是处在有价无市的火爆境地,对它们口味的描述更多的是依赖收藏者的描述。因为这批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经历自然发酵的普洱茶饼日渐稀少。没有一个收藏者舍得喝这些比黄金还贵的茶饼。它们的收藏价值远远大过了它们的饮用价值。

但让人困惑的是,是生命就终究会消亡,普洱茶真的会越陈越香吗?倘若要保证普洱茶最佳的风味和效果,是不是也有一个收藏极限?这个收藏极限究竟是多少?五十年、八十年,还是越长越好?也许这才是普洱茶最后的秘密。

千年云茶香满华夏:云南省茶叶产业锻造创新品牌之路


千年云茶香满华夏:云南省茶叶产业锻造创新品牌之路

【新理念·名品牌】

聆听着千年马帮的铃铛回音,来到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省普洱市。如今的普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一个个普洱茶叶品牌正在树立。

目前,普洱市已取得有机认证的茶园面积达5.7万亩,通过认证,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产品售价明显提高。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记者看到翠绿的茶叶叶片上遍布白色的蜘蛛网,茶树下土鸡四处出没寻食,验证着茶园的原生态和安全性。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公司董事长董祖祥介绍,为了保证有机茶的品质,祖祥高山茶园只用农家肥,通过灯光粘板、鸡、蜘蛛来杀灭虫害。“因为不用农药,有机茶园的产量要比普通茶园低1/3。但我要坚持搞有机茶,因为这是我们的品牌,也是茶叶发展方向。”董祖祥说。

云南一些茶叶企业走出了传统作坊粗放型制茶的模式,向现代化企业转型,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普洱市木乃河工业园茶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艳新介绍,茶祖茶业利用太阳能制作普洱茶,建成国内目前唯一的无烟普洱茶生产厂,真正将普洱茶制作推向现代化、科技化。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做速溶普洱茶的企业,现在还要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卢念东说。该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成立了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普洱茶分中心。目前帝泊洱已获批或被受理专利118件,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的有机认证。

“普洱茶的品牌价值有55.7亿元,但云南多数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比较薄弱,普遍存在散、小、乱、弱的问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直言云南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云南应该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度来集中打造普洱茶和滇红两大品牌。

“质量标准体系是树立云南茶叶品牌的基础和保障,但目前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处处长张戟认为,要尽快建立云南茶叶品牌认定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云南茶叶品牌的发展。

云南许多茶叶产区采取联手抱团、统一标准的办法来做强品牌。普洱市2016年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为契机,建立景迈山茶企业诚信联盟,打造景迈山古茶林品牌。在临沧市凤庆县,出口红茶数十年的滇红集团具有较完善的国际标准体系,滇红标准已成为滇红茶品牌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光明报记者张勇任维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古茶传奇:千年茶王,归去来兮》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古树白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