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鹿山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品质特色

困鹿山地理位置介绍:困鹿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县宁洱镇宽宏村境内,距离普洱县城31公里,困鹿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海拔在1410米—2271米之间,是普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10122亩,是目前发现的县境内最大的茶林群落体。

困鹿山的历史:

美丽的传说——

遗落深山的皇家古茶园

据《世界茶乡,普洱茶都》记载,神农氏在普洱困鹿山发现、训化了野茶。据载神农氏在山野采药时,尝到一种有毒的草后,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背靠大树作休息时,一阵清风吹过,大树上的绿叶飘落下来。神农把这种绿叶带回家仔细观察试用后,发现了它的饮用和药用价值,并在困鹿山上进行种植,于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古茶园。

据专家考证:困鹿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即清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当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茶厂,精选当年最好的春芽女儿茶,精制成团条砖和茶膏,仅贡朝廷,云南产的普洱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进贡朝廷茶产品中的新宠。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醉,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

当时,每到春天,官府都派兵上山监督春茶采摘、生产。把所有制好的紧压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困鹿山大片古茶园就成了皇家御用茶园。

关于困鹿古茶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只是因当初云南生产贡茶很少,根本满足不了皇宫贵族的需要,更进不了寻常百姓家庭。每年到春茶采摘时,都是官府派兵镇守监制,极其保密,自然不见诸于史籍。因此,这神秘的古茶园也给世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困鹿古茶山普洱茶品质特色:用困鹿山原料制成的普洱茶,优点是:口感滑、回甘好、香气浓郁;缺点是:茶汤不厚重,不经泡。

延伸阅读

困鹿山、贡普茶源普洱茶羊城受热捧


困鹿山、贡普茶源普洱茶羊城受热捧

11月22日至26日,第13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2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C区举行。

在15.2展厅,普洱困鹿山茶业有限公司展位宾朋满座,茶商、茶客、茶友、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或品茗聊天、或洽谈买茶、或在香气氤氲中与一帮茶博会常客交流。困鹿皇茶的魅力再次显现,“困鹿山”及“贡普茶源”系列普洱茶再次受到人们的热捧。东莞经销商陈总一次性订货68万元。

普洱困鹿山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采集、生产、经销为一体的股份制转型企业,是在原云南困鹿山茶场,广州困鹿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成立的。公司位于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遗落在深山达一个多世纪的皇家茶园困鹿山地区的宁洱县。

困鹿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厂,精选当年最好的春芽女儿茶,精制成团茶砖和茶膏瑞贡朝廷,困鹿皇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进贡朝廷茶产品中的新宠。

困鹿山大片古茶园成了皇家御用茶园后,当时,每到春天,官府都派兵上山监督春茶采摘、生产,把所有制好的紧压茶全部运抵京师,世人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因此,困鹿皇茶古茶园给世人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巴达古茶园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现有244户人家,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布朗族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寨头那座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里有块大碑,碑文记载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多年古寨留下了布朗族很多历史信息。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介绍布朗族历史文化的窗口,近两年来国内不少民族学研究者常来章朗作考察研究。

章朗是布朗族古寨,凡布朗族古寨就一定有古茶园,这就是云南人常说的“濮人种茶”的定律。章朗古茶园分布在章朗寨子附近的树林里,有近千亩之多,但这些古茶园摞荒的时间太久,大部分没有刈复出来,茶园里草深齐腰,还长着许多阔叶木。章朗的古茶树看上去没有南糯山、老曼峨的古茶树年代久远,树围在七八十公分的占多数,茶树大多没有砍过稍尖,树高五六公尺,采摘不容易。尽管章朗古茶原料已卖到200多远1公斤,但村民们并没有花大功夫去修复古茶园,分析原因,可能一是劳动力不够,二是荒草杂木太多太深,茶树又高不易采摘。现有两三家勐海茶商在章朗设点收茶,但每天能收到的茶叶并不多。章朗丽勐海县城五六十公里,被层层大山阻隔,受汉文化影响不深,寨子里很多老人至今还不会讲汉话,要了解章朗寨的历史真不容易。章朗过去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落后,三十年前还是刀耕火种,可这个十分封闭,生产力又落后的寨子如何能盖出了个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来真让人弄不明白。章朗的缅寺是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寨子中建得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缅寺,寺里的佛房房顶涂着金粉,寺内有大大小小八个佛塔,太阳底下金晃晃的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尤其是那个涂着金粉的佛龛有三四公尺高,四面镂空,雕着人物花草,其艺术构思和工艺技术令人吃惊。从缅寺建筑来看,章朗的布朗人对建筑艺术、绘画、佛教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下布朗人是如何创造出剩余财富来建如此辉煌的寺庙,真难诠释,对布朗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应去章朗古寨看看,一定有文章可做。

巴达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l.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凉感.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困鹿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困鹿山寻茶

银生茶庄园夜色美,满园春意惹人醉。在春雨绵绵的夜晚,相约侯建荣先生,与一众师友团团围坐,品一盏困鹿山皇家茶园古树茶,身心为之沉醉!唯愿时光再慢一点,夜晚再长一点,为这山、这茶、这人暂且停下,凝结成这似水年华里的一朵幽香的茶花!

犹记得2012年的那个春天,赴云南普洱市宁洱县访茶困鹿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山名是如此的形象与生动,就连灵巧敏捷的鹿都困身于此。更不用提我们这些尚且要借助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人们了。从宁洱县城往困鹿山的县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完全是我们这些来自于中原腹地的人们所不知的。驱乘的轿车时时挂擦底盘,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时时令人担心会抛锚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离开县道盘旋上山的乡村道路,全程都是土路,扬起灰尘几乎完全遮住了后车司机的视线,不时要停下来等待,远远望去,前车疾驰而去拖起一道灰尘。

到了困鹿山宽宏村,下车步行。古茶园与这小山村依山而存,茶在村中,人行茶间,绘就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在茶园的边上,找到了一棵被砍伐过的树,刚好可以作为顶好的拍照落脚点。于是使出打小在乡村生活的看家绝技,手脚并用爬上树去,斜倚在树上俯拍掩映在茶园中的村庄。古茶树鳞次栉比,大树下面补栽上了小茶树,充满生机生长的郁郁葱葱。我爬上树去看风景,树底下的人仰着头看我,茶山装饰了我的梦,我在杨晓茜老师的相机里也化作一道风景。

2015年春天,再度扺达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相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老师,共赴困鹿山宽宏村探访遗存的皇家贡茶园。比起2012年首次到访困鹿山,路好走了太多太多,全程基本铺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只有二公里左右的土路尚且泥泞坎坷不平。李兴昌老师感叹道:“政府要将村民全部迁出来,以后古茶园与古村落共荣共生的形态将不复存在!”

为了记录好这个最后的画面,我们逡巡在古茶园里,到处寻找最佳拍摄点。2012年我只身徒手攀爬的那棵被人修剪掉枝叶的大树,经历了数年风雨,树干已经腐朽,碰之即落,决计不堪再用。于是目光投向另外一棵树,委托身手矫健的年轻小伙李源明爬上树去,用镜头记录下这即将消失的景象。

李兴昌老师带领大家在古茶园内探看,边走边讲。这片古茶园,古茶树的数量虽然只有373棵,但仔细观察,仍然不难发现,茶树成排成行,属于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同一行的古茶树,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20公分以上,也有80公分左右。大致相同的树围,说明应该是在同一时期栽种。古茶树既有大叶种、特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相伴相生。对此,银生茶业董事长侯建荣先生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是古茶树衰老,而又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所致。

2012年到访时,古茶树下面补种的小茶树,如今已经生长的葳蕤茂盛,足有半人多高。据说,2015年春天古茶树的鲜叶,等在古茶树下收购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800元一公斤,或许这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而到了2017年的春天,在困鹿山宽宏村,一位茶农讲:“鲜叶的价格,大叶种的二、三千元一公斤,小叶种的三、四千元一公斤。”折算下来,四公斤多鲜叶才能炒制出一公斤干茶,成本价辄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在云南一线名山头的古茶山中,价格上涨的幅度首屈一指。

2017年春天又赴困鹿山宽宏村皇家古茶园,上午时分尚且艳阳高照,待我们下午驱车赶往茶山的路上,远远望去乌云笼罩在远处的山颠,预示着风雨欲来。走到宽宏村的入口处,发现已经立下了一块石碑,勒石以记古茶园的前程往事。天空中已经开始飘落濛濛细雨,同行的解伟涛拿着手机指给我看当天的天气预报,下午有雷阵雨黄色预警。千辛万苦到了这里,于是同大家深入茶园探看。古茶树下面补栽的小茶树已经一人多高,古茶树、小茶树相互混生在一起,已经蔚然成林。最大的一棵古茶树的前面,摆有一个香炉。据说:近年来已经恢复往年的习俗,在每年开园釆茶之际,先要举行焚香祭拜仪式。只是从未亲眼见过。这棵树被称作困鹿山的茶王树,相邻的另外一棵被称作茶后树,都已经被用木栅栏合围了起来。云南各茶山将茶树称王、封后似乎成为了一种风气,不独困鹿山是如此。只不过少有官方的肯定,多是民间的行为。究其实质,多数无外乎商业利益的驱动。

在茶园里驻足尚且不久,雨势逐渐增大。于是只好回到古茶园边上茶农留下的旧屋里暂且避雨,转瞬之间倾盘大雨将古茶园笼罩在漫山烟雨中。几年的光景,困鹿山古树茶价格的飙升,使当地的茶农摆脱了千百年来困窘的生活。加上来自于政府的补贴,距离古茶园不远的地方,一栋栋现代化的新居拔地而起。只是只到如今,宽宏村的村民,并没有将古茶园边上原有简陋的旧居拆除,而是因陋就简的保留下来做了初制所。得亏如此,才使我们一行人能够在这滂沱大雨中,贮立在屋宇之下栏杆前,隔着雨帘凝望近在眼前的古茶园。却意外地发现,有一棵古茶树大多数枝叶已经枯干,频临枯死的边缘,倘若再不及时进行修剪,恐难久存于世。

久久驻足停留不忍离去,而今年春天这雨水似乎比往年要多得多,前几日只是晚上下,今天则在白天下个不停,完全没有往年旱季阵雨来去匆匆之势,而有缠绵不去的趋势。眼间天色将晚,只好恋恋难舍作别困鹿山,踏上返程的路。

从困鹿山回到宁洱县城,念起银生茶业董事长侯建荣先生的邀约,银生茶庄园在距此地只有三十公里的普洱市,于是欣然前往。

晚上与侯建荣先生相约品茶,先生拿出2015年曾定制的一款困鹿山古树茶来共同品鉴,轻手泡汤色黄亮,热闻杯盖,果香芬芳;冷闻杯底,香气幽长;滋味入口醇香,苦隐涩弱,回甘生津较快;尚具山野气韵。真真是一款具有绝妙风格的好茶。

夜宿银生茶庄园,窗外细雨霏霏,滨湖傍山的木楼,水面映衬出点点灯火,让人丛生依依惜别之情。只好在内心告慰自己: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遇。青山不老,绿水常流,古茶树岁岁常青,在下一个茶季,我们还会山水有相逢,来赴这茶人的约会。

马邓古茶山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特点


马邓古茶山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特点

镇沅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境内九甲乡千家寨有一棵2700余年的世界古茶王列为金氏世界纪录。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位于哀牢山西坡,海拔苗助长1780米,马邓先民种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已有800多年。现存载培型古茶树约有500多亩,均为乔木型古茶树,当地农民历来都在采摘利用马邓茶,历史上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茶树品种原料加工晒青茶,是镇远的历史名茶,此茶质重顺滑,香型独特,带野生茶的甜香,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后段现两颊甘韵明显。喉韵甘润绵长。自古以来的着较高的声誉,在1981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

马邓普洱茶的特色:属乔木型大叶种茶,具有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泡、回味爽口,茶碱不腻茶杯等特点,是当地彝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马邓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被当做贡品,产量很少。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得到了很好发展,现已有1000多亩。每年交售国家100多担,作为佳品运销国内外。1990年,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殿下在访问我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表示要带一些回国饮用,省府高兴地送她一些马邓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现在,马邓茶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

“马邓茶”是镇沅的传统历史名茶,历来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有着较高的声誉。但由于历史以来,马邓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少,加之品种老化产量较低,使得这一历史名牌“名存实亡”。

云南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介绍


云南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介绍

在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分布着十二版纳的十二座古茶山,江左、江右各有六座。由于各茶山的茶树生长环境各异,土壤所含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因而十二版纳的十二座茶山所产的茶叶在口感上也就各有所不同。

江外六大古茶山

1、南糯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南糯山历史上就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2、巴达山

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3、布郎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美子香、花蜜香、兰香,布郎山所产的茶品,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4、勐宋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5、南峤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6、景迈山

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江内六大古茶山

1、曼撒山(易武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兰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在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2、革登山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

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兰,汤色深桔黄。

4、莽枝山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5、蛮砖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在历史上就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6、攸乐山

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江内六大古茶山的产茶量已逐渐减少,产茶的重心已经移至江外。

古六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古六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曼撒(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入口醇和,香气浓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倚邦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小叶种,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茶芽细长,汤色橙黄,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革登山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汤色橙黄,香气自然,入口微涩,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品质特点:香型和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气高扬、汤水柔和、舌面苦涩度较高,茶树的树龄一般较小,茶性较烈。

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品质特点: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依托古茶山 做大普洱茶高端产品


依托古茶山做大普洱茶高端产品

依托古茶山资源,打造普洱茶高端产品,开发古茶山旅游,扩大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市场影响力,是一个提升茶产业的有效之举。笔者认为:古茶山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古茶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结构?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是一种“混林”茶园样式,即茶树与多种树木种在一起,让茶树与多种植物共生。这种古茶园生态模式,适合茶树喜温、喜荫、喜湿的特点和对光、热、水、土的需求,是一种古老的生态农艺。在古老茶园中,高大的阔叶林木,庇护茶树不受紫外线强光的直射,太阳光通过枝叶穿透形成散射光,为茶树提供了适宜的光、热能量;树木避风遮阳的作用,减少了水分蒸发,保持了茶园的相对湿度,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水分的需求保障;树木的枯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形成腐植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茶树生长不断提供了充足的肥源。茶树与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抑制病虫害发生,构成了光、热、水、土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态系统。古茶树在长期的森林环境中形成了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特征,这是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

2004年,州委、州政府部署对全州古茶山、古茶树资源进行了普查,基本掌握了古茶山、古茶园生态环境现状。从整体上看,古茶山、古茶园生态环境与原生生态环境相比呈退化趋势;从局部看,也有保持比较完整的原生生态环境的古老茶园,但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古茶山、古茶园周边的森林减少,茶园内的其他树木因砍伐或枯死导致稀少或成为单一的纯茶园,已失去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病虫害严重。土壤裸露,缺水缺肥,原生的自求平衡的生态系统已不复存在。

我们弄清了古茶园生态结构后,就要有针性地开展古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当下,我们要恢复或重建古老茶园生态环境。古茶园生态系统一旦遇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现阶段只能按照生态学原理,模拟一种群落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平衡的生态模式去规划和恢复重建。

一是要加大古茶山、古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保护森林为前提,划定古茶山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制定颁布相应的规章,使古茶山周边的植被不再受到破坏,营造生态防护屏障。

二是要重建古茶园生态系统,确保古茶树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古茶山核心区,保护古茶园内树木不再受砍伐。茶树稀少的古茶园,就地采种直播或育苗补植茶树,增加单位面积的茶树植株。在古茶园核心区周边,按照古茶园模式建设茶树林,培植未来的“古茶树”。在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的古茶园内,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则,选择植根深、枝叶透光性强、与茶树争抢水肥少、无共同病虫害的植物进行补植。禁止打猎和放牧,有利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对古茶树实行合理采摘。种养结合,逐步恢复古茶园生态环境,营造“森林茶园,茶园生态”的旅游景观。

三是要防止生物入侵和人为污染。清除茶树寄生植物,特别是俗称“无根藤”的植物对茶树的危害。控制旅游人数,防止“人满为患”。停车场、游客食宿休息所不宜靠近古茶园核心区,更不能建在古茶园核心区,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游客遗弃的垃圾对古茶山生态环境的污染。

总之,保护古茶山生态环境,恢复古茶园生态系统,让古茶树重新回森林怀抱,延长古茶树的寿命,是古茶山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石照祥杨劲松)

帕沙古茶山及其普洱茶口感特点


帕沙古茶山及其普洱茶口感特点

勐海县境内格朗和乡西南方向,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700多米,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据说130多年前,现今的班章老寨就是帕沙村民的祖先去开发并世代安居乐业的。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古茶园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都有古茶园,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帕沙茶山这个地名对爱好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很陌生,将帕沙山作为一个单独的茶山可能是詹英佩女士第一个提出的。在以往介绍勐海古茶山的书中,所有的作者都将帕沙归入南糯山的范围。但是据詹英佩作者的实地考察,南糯山和帕沙山都在格朗和乡辖区内,但隔山隔水各为一个村委会,南糯山与帕沙山两山相距30多公里,在地理上完全不相连,帕沙有5个哈尼族寨子,帕沙老寨至少有500年历史,是哈尼族在勐海县的另一个历史定居点。帕沙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至少还在2000亩以上。帕沙因在格朗和乡最高峰南山支脉上,山高路远,群山环围,涉足多他的人实在太少,从而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所以一直将它委屈的归属在南糯山名下。

帕沙古茶山普洱茶口感特点:

帕沙老茶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茶区又在1500米—1800米之间,加之这里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土地肥沃,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着,品质优良,茶性有如丽人一般的高雅,茶气有如清风一样的柔绵,韵味有如秀水一般的甘甜。

帕沙古茶山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料:

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格朗和为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这个幸福吉祥的地方最高的山是路南山,山下有一个很美的坝子,格朗和乡政府便在这里。乡政府大楼后面有一个清碧如玉的小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黑龙潭,傣语称糯朗。湖的南岸是一个很大的傣族寨,一幢幢栏杆是木楼被高高的凤尾竹簇拥着,风吹过,竹林摇,一幢幢木楼忽显忽藏,衬得寨子灵美如画。寨子边、竹林下有头插鲜花身着筒裙的傣族女子轻轻慢慢走动的身影,远远望去如孔雀移步、仙女现身。走遍格朗和乡景色最美最令人留恋的地方便是黑龙潭,这里的青山、秀水、竹楼、丽人、清风、阳光,给人的感受就是幸福吉祥。

傣族寨后面,坝子尽头是一条高高的如屏障一样的大山,那就是帕沙山,五个哈尼族分布在半山腰。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帕沙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村委会,辖5个哈尼族寨,最大的寨子是帕沙老寨有上百户人家,最小的新寨也有30多户,各个寨子相距1公里左右,寨与寨之间能互喊对望,帕沙古茶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新寨、老寨,寨寨都有古茶园,古茶园将5个寨子相接相连,有不少大茶树就屹立在寨子中间,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帕沙老寨有条古道通往贺开茶山的邦盆寨,顺着这条古道行走两个小时也走不出古茶园,村民们的说法更令人惊讶,他们说帕沙的古茶园走2天也看不完,一直连到贺开山的邦盆和布朗山的班章。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杆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他们不砍茶树,只将上面的枝条拉弯与下面的枝条拴在一起,让一根根枝条往下弯着长,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用此法,松绑后,古茶树枝条弹回伸得很高。

帕沙离勐海县城30多公里,在勐海县格朗和乡与勐混镇及景洪市小街乡交界的大山上,无论是去景洪还是下勐海都不容易,过去与外界接触很少,因而哈尼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寨子里都是栏杆是木楼,村民们大多穿哈尼族服饰,交谈都用哈尼族语,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汉语讲的都不太流利,帕沙的哈尼人与南糯山的一样称自己为?尼人,?尼人没有文子,对历史没有记录,帕沙人说不清寨子有多少年历史,帕沙的老人们说,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江那边(澜沧江东岸)迁过来的,寨子里的老茶树是哪一代人种的他们也说不上来。

帕沙老寨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找不到史料,但格朗和乡的人都知道,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而从帕沙老寨分出的新寨已有七八个了,连布朗山的班章老寨也是由帕沙迁出,一个寨扩大成七八个寨,人口增加了近10倍,在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不是二三百年所能完成的,根据帕沙古茶园面积和茶树大小年代分析,帕沙老寨的历史应该不低于500年。

普洱茶知识:古“六大茶山”概况


普洱茶知识:古“六大茶山”概况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是跌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族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然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芜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古茶树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清朝倚邦茶山管理碑文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倚邦岩石壁茶神雕像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莽枝古茶山: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和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易武原石屏会馆关圣庙遗址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的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佣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易武古茶树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庭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困鹿山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品质特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介绍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