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云龙县多措并举发展茶产业

目前,茶叶已成为云龙县山区人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已发展生态茶园总面积2.4万亩,茶叶采摘面积1.5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164万公斤,产值达4000多万元,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118个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之一。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该县多措并举,培育龙头茶产业,不断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学规划,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为了加快茶叶基地建设,云龙县认真规划,集中力量抓好低产茶园改造,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建设优质生态茶园基地,各级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协助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工作。邀请省、州茶专家学者,举办茶叶加工、评茶员培训班,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服务,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云龙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县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对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科技等方面进行集中扶持,不断提高科技兴茶水平。同时,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组织茶农按标准化规程进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改过去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成立了5个茶农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协会。带动农户10000多户,增加茶农收入600多万元。

培育龙头,建设现代规模化企业。云龙县通过走“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的农业企业化发展路子,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茶业龙头企业。目前优势茶企业积极推进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己的茶叶基地,形成了以机制茶场为中心,以提高茶场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户为基础,发挥茶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格局。

CY260.com扩展阅读

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狠抓优质基地建设

开展了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认证工作,完成认证面积40.34万亩。开展了3184亩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完成1881亩低产低质茶园改造和540亩茶园喷滴灌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大渡岗500亩低产茶园改造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景洪市启动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益勐海茶厂完成了包装流水线、原料静电拣剔处理、色选机、新型液压压茶机及成型饼茶自动生产线等5个项目的技改,实现车间内部物料搬运机械化。

着力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

“大益”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西双版纳州中国著名品牌零的突破;“陈升号”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称号,西双版纳州成为“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

积极走出去加强区域合作

大益集团在韩国釜山成立了大益国际韩国株式会社;在老挝北部琅勃拉邦、丰沙里等五省试种95亩星油藤;组团参加越南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期间,开展了普洱茶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

积极推进生物产业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去年,西双版纳州制订了茶叶产业“十二五”规划,多形式宣传《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部分茶企业重视并加强了新产品研发及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大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启动,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按相关要求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为广大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藏、营销等方面积极发挥服务作用。

解读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解读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手头有一份西双版纳州关于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还有一大堆收集来的关于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文化的资料,如何来解读西双版纳的普洱茶?

2011年广州茶博会,给了西双版纳一项荣誉:“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无论是从历史的普洱还是从近代普洱或是现代普洱来看,西双版纳历来都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和重点产区,她不仅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普洱茶历史的辉煌。人们说普洱、言普洱,始终绕不开西双版纳这个历史基点,包括古六大茶山在内至今依然遗存在西双版纳州的十二座古茶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西双版纳现代茶产业不可复制的十分珍稀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资源。如果说,那十二座古茶山,书写了古代及近代普洱茶历史里程碑式的精彩华章的话,那么,一个易武乡,一个勐海县,加在一起完全可以构成大半部近代普洱茶史和现代普洱茶史。那些被茶友们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是由胎生于易武古镇的商号和一个勐海茶厂所创造。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普洱茶又盛传天下,“大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能在普洱茶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依然是版纳的血统,普洱英雄出自勐海。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圣地,是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版纳普洱以品质以规模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而成为超过一般品牌意义的品牌。

“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我们需要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未来制造新的辉煌”,主管茶产业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办公室李庆友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向记者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向去总结历史、设计未来,更需要从横向来寻找与先进省市兄弟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文化、创新品牌、提升产业。李庆友主任如是说。

2011年,西双版纳全州茶园面积73.2万亩,产量为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7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不到4亿元。综合效益无论是从茶园平均亩产值,还是茶农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无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比或是与先进的名优绿茶的产区比,差距依然很大,盛名天下的普洱茶没有造就茶产业的强势,历史的普洱、文化的普洱,甚至科技的普洱,成就了普洱茶品牌,但声名在外的普洱茶公共品牌的价值溢价没有让处于种植业的版纳茶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最多的是全国的茶商、经销商及少数境内的品牌企业。一个产业,如果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业,如茶农不能受大益是需要值得反思的。农民在产业比较效益中,如果选择放弃了茶,没有种植业作支撑的产业,就如空中楼阁,又如何言及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辉煌呢?

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六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自己比自己,现在比过去,“十一•五”期间的成绩是显著的,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五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化模式,加大对履行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普洱茶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

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

1.实施现代生态茶叶生产的“十化”建设

一是队伍专业化,需加大茶叶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同时继续加强对茶农的专业培训。稳住培养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在内等方方面面的稿水平的专业创业团队。二是品种良种化。目前全州茶园的无性系良种仅占总面积的2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主攻茶树品种的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促进茶树良种化建设,通过良种来提高茶园的单产水平。在古茶山的发展与保护上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三是基地生态化。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为生产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打下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走“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生态茶业之路。规划期内建设15-20个生产集中连片,基地规模大,实行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示范效果好的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四是采摘加工机械化。在州内的产茶区进行茶园机采、机剪等试验工作,提高茶叶采摘的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强名茶机械加工、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五是生产标准化从茶园种植的标准化入手,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的生产环境,全面推进茶叶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从茶叶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六是产品系列化在生产传统的名优普洱茶、绿茶、红茶的同时,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行保健功能茶、袋包茶、茶粉、茶食品、茶药品以及茶叶内含物的提取(茶多酚,茶皂、茶多糖、咖啡碱和色素等)等系列茶产品的开发工作,延伸茶叶的产业链。同时丰富人们的饮茶方式,以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以及人们向“营养、方便、快速、天然、多样”消费观念的转变的需要。七是企业品牌化。对全州已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的企业,重点扶持和鼓励茶企创新产品、创立品牌。以全州的十二座古茶山为主题,全力打造茶叶产品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加大宣传,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重点打造西双版纳州的茶叶公用品牌。以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体系,提升版纳普洱、人文普洱的新形象。八是产业组织化。兼并、重组生产规模小的制茶厂家,重点培育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的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龙头企业。同时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茶农的娘家,成为一方面联系政府和龙头企业,一方面帮助茶农解决卖难、帮助茶农提高种茶以及采制技术的中间纽带。九是营销网络化。以连锁专卖店建设和茶叶市场建设为突破口,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拓展市场,做到茶叶销售网络化。提高西双版纳州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把西双版纳茶业融汇到国际茶业的大市场中。重点打造以勐海为中心的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品牌集散中心。十是管理规范数字化。对全州茶叶生产基地的户主姓名、生态环境条件、茶树的种植时间、品种、面积、产量、品质等进行数字化动态跟踪,导入现代农业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先进管理;同时对每一家企业的产品品牌、标志(或防伪标志)、产品标准、生产动态、加工设备和手段、销量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全州茶叶信息档案,实行数字化追踪管理。

2.启动4项科技支撑研究项目

1)茶叶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主要利用全州境内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茶叶重要功能性状相关基因遗传改良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有针对性培育出能进行不同茶产品加工的优良品种。

2)生态茶园试验示范研究。在全州2县1市的重点产茶乡镇组建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试验示范模式并进行推广;同时在茶园中进行禽畜的养殖,如鸡、鸭、鹅、猪等,实现以养禽积肥,禽肥培茶,种养结合,以短养长,茶园内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以绿色产品为主导的优质茶叶数量。生态茶园的试验示范研究,将为全州的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科技支撑。

3)茶叶、茶籽和茶花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主要进行茶叶系列产品(保健功能茶、袋包茶、茶粉、茶食品、茶药品)、茶叶内含物的提取(茶多酚,茶皂、茶多糖、咖啡碱和色素等)和茶籽油以及茶花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为延伸茶叶产业链提供科学依据。

4)不同年龄茶园产量与营养平衡诊断研究。

3.创建4个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中心

1)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繁育研究中心

2)茶叶信息动态管理中心

3)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4)茶区气象服务中心

4.构建2个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1)西双版纳茶叶交易平台。在勐海建立一个茶叶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批发、销售西双版纳的优质名茶。吸引工商资本及全国普洱茶品牌落户勐海,使勐海成为普洱茶加工的中心,成为普洱茶交易的集散中心,成为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的茶文化展示中心。

2)西双版纳茶产业形象宣传平台。以西双版纳的公用茶叶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启动西双版纳茶叶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开展茶叶公用品牌征集策划。并以全州的十二座古茶山为主题,并录制西双版纳茶叶形象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进行西双版纳茶产品的原生态品牌宣传,以品质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人文普洱等来全力打造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新形象。策划旨在宣传版纳宣传普洱的全国性的重大茶事活动。

原载于《茶博览》杂志2012年第3期总107期

云南沧源县茶办五大措施茶产业发展


云南沧源县茶办五大措施茶产业发展

茶业是沧源富民富县的重要茶业,在加强云南沿边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沧源县茶办决心采取五项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县茶产业的发展。这五项措施是:

一是全面加强茶园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今年秋茶和全年产量、产值、效益的增长;

二是继续加大投入,抓好低产低质茶园改造,推动全县茶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有机、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建设,到2015年末,将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内。为此,将认真抓好难以改造的低产低质茶园的退转和调整,以推广作物套种为基本形式,因地制宜,在现有低产低质低产茶园里套种竹子、核桃和其他经济作物,待套种竹子、核桃成林后,将这些茶园面积逐步退出;

四是强化各项茶叶科技措施的落实,坚持抓好茶园标准化种植和管理的实施,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

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云南建设“两强一堡”和临沧市打造“中国红茶之都”的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支撑,稳定面积,增加总量,提升品质、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做好茶文化与佤文化的融合,推动全县茶业持续健康发展。

贵州黔南州全力推进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和品牌


茶园面积由2013年初的75万亩扩大到95.12万亩;今年预计总产量1.3万吨,产值24亿元

记者从州茶办了解到:截至9月份,全州在工商注册茶叶企业833家(含专业合作社),全州茶叶从业人员30万人;茶园基地规模由2013年初的75万亩扩大到95.12万亩,新增茶园基地面积22万亩;全州共有茶青交易市场32个,其中:2013年新建12个;今年春茶产量9938.6吨,实现产值15.08亿元,同比增长14.6%,预计全年总产量1.3万吨,产值24亿元。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指示精神,我州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以都匀毛尖茶为抓手,把茶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加快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州委、州政府在去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南州2013-2016年州直部门推进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基础上,及时研究出台了《创建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对茶产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兴茶及品牌培育等工作推进作了全方位部署。

近年来,我州通过强领导、严督查,抓基地,扩规模,抓品牌、扩影响,抓法制、修标准,重科技、促提升,重招商、抓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都匀毛尖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都匀、贵定、平塘、瓮安等重点产茶县(市)正开足马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目前全州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逐步由过去的地方性传统产业步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推进的发展快车道。

据介绍,下一步我州将强力推进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培育工作,继续狠抓基地建设,重点突出“百里毛尖长廊”,并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等,进一步完善全州茶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重点围绕将都匀毛尖打造成为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为核心,积极筹办都匀毛尖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庆典,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快都匀毛尖茶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茶博园建设工作。同时,将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投身都匀毛尖茶市场开发和营销。

云龙成为国家茶叶重点县 年总产量164万公斤


云龙成为国家茶叶重点县年总产量164万公斤

目前,茶叶已成为云龙县山区人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生态茶园总面积2.4万亩,茶叶采摘面积1.5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164万公斤,产值达4000多万元,被农业部列入全国118个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之一。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该县科学规划、提高服务、培育龙头茶产业,不断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了加快茶叶基地建设,云龙县认真规划,集中力量抓好低产茶园改造,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建设优质生态茶园基地,到2011年末,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4万亩。各级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协助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工作。邀请省、州茶专家学者,举办茶叶加工、评茶员培训班,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云龙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该县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对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科技等方面进行集中扶持,一方面从源头上提供优质茶源,不断提高科技兴茶水平。还借助农机补贴项目,为全县种茶农户购置了揉茶机,推动茶叶加工能力建设。同时,建立新型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组织茶农按标准化规程进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改过去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既规范了茶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又解决了茶农生产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困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成立了5个茶农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协会。带动农户10000多户,增加茶农收入600多万元。

云龙县通过走“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的农业企业化发展路子,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茶业龙头企业。目前优势茶企业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己的茶叶基地,形成了以机制茶场为中心,以提高茶场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户为基础,发挥茶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格局。

同时,云龙县还积极改进茶叶生产技术,在引进了20多种茶叶新品种改良老茶园的基础上,还投资新建茶叶生产线,用科学方法采摘加工茶叶,先后创出了“云龙绿茶”、“天池碧绿”、“碧螺春”等无公害茶叶新品牌,为云龙县茶产业的发展增加科技支撑。(记者段培灿通讯员张雄飞)

多地茶人汇聚宁波共商茶叶发展


近日,由海峡两岸四地茶业交流协会支持举办的第三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两岸茶文化学者、茶业界企业家等品茶论道,共同探讨中国茶及茶文化如何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弘扬创新中国茶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有中亚、东盟、南亚、北非65个国家和44亿人口,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但是我国出口到这一区域的茶叶却很少。如何开展一带一路战略中茶叶经贸合作?专家们认为,中国茶叶产业要抱团主动拓展市场,还要了解各国对茶叶的消费习俗和市场需求,多研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并建立走出去的营销网络。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徐建成通过论坛表示,中国茶叶通过海路输出的最早记载是宁波港。宁波茶港、海上茶路代表着中国茶的往事。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宁波茶文化推广带来了机遇。

茶在他乡扎根,为当地人喜爱,就需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徐建成建议,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的世界认同。比如,向世界倡导中国茶文化中的成型;倡导中国茶文化的功能性或者编写世界茶文化史与志。

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罗庆江发现茶饮在华人区广泛流行。随着时尚的中国风飙起,如今外国人除了热衷旗袍、古董、艺术品等以外,茶艺茶道是最能展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品位层次。

他认为,精品茶叶、精美的茶具、高雅的茶道艺术等能代表茶文化的资源均可以成为时尚之品,而且上述茶资源已在外国已逐步开始流行起来。

云南思茅镇沅县大力打造茶品牌壮大茶产业


云南思茅镇沅县大力打造茶品牌壮大茶产业

近年来,云南思茅市镇沅坚持走有机绿色茶叶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茶叶监管,严格实行源头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是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强势推进全县绿色、有机茶全面建设工作。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化的步伐,做到茶叶的良种化、规模化和生态化。

二是充分发挥茶产品的地理标准保护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实行以原料来源地命名产品,统一品牌,规范市场管理。

三是以基地、品牌、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抓好生态茶园工程,提升茶叶品质,保护和打造好“五一茶”、“马邓茶”两个知名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四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模式,以五一茶责任有限公司、金阳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抓手来辐射、带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茶农增收,培育壮大茶企业。

目前,全县有现代茶园总面积79162亩(其中采摘面积51090亩、无性系良种面积25872亩),有茶叶专业生产加工户49户,2家企业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证书,6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1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现代茶园

茶叶加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洱”所呈现的内涵愈加丰富,从最初的一片茶叶,到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再是代表着一种绿色发展方式。

这样的变化,源于普洱市茶产业的砥砺奋进,推动普洱茶从“边销茶”发展到风靡全国的网红产品。从规模种植生态茶园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开始,普洱茶产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产量从当年仅有的2万吨,增长到了2017年的13.9万吨,增长了近7倍。

产量倍增的同时,普洱茶的品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位居首位,高达64亿多元。一生一熟、越陈越香,这样的普洱茶文化体验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普洱茶,从一片生态绿叶,到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在普洱,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普洱市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围绕“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普洱市致力于把茶产业打造成大生态、大产业、大文化、大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成“衣食万户”大产业

俯瞰普洱大地,漫山遍野的现代茶园,生机盎然的古茶林,独具特色的茶景、茶街、茶庄园,成为普洱自然底色、大地本色。

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普洱市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6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去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以上。”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负责人说,茶产业已经成长为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农民来自茶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许多农民通过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普洱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目标,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普洱最有优势、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坚持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形成百姓增收、企业增益、产业增效——全产业链持续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普洱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绿色产业。

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普洱市最有希望、最有条件、最有潜力。普洱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好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计划、标准化生产提升计划、品牌战略营销计划“三个计划”,为云南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目标贡献普洱力量。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

普洱景迈山已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典雅,与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这一人类共同的自然人文遗产,普洱市全力推动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市不仅有景迈山的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拥有距今3500多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完整的茶树进化景观,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把打造普洱茶品牌,作为主动服务“千亿云茶”战略的具体行动,以八大古茶山普洱茶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茶原料来自哪里,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质量、标准、价格一目了然,完全可以放心消费。

从普洱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全市推出“名山名茶”品牌,普洱市坚持“高端精品”和“大众大量”两条腿走路,推行“联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深入实施“古茶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做优大基地、培育大主体、建设大数据、建成大仓储、擦亮大品牌、发展大产业,推动普洱资源禀赋变为物质财富,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不久前,第十三届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普洱市举办,成立刚好10年的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会上发布了2018年普洱茶产业创新成果,普洱茶基因组、茶发酵微生物、茶功效、茶工艺设备、茶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创新研究令人对普洱茶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科学普洱”理念正推动普洱茶各类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位于普洱市的帝泊洱生物茶谷完美诠释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普洱茶的融合,公司研发制备了数控自动化罐组逆流提取生产线,最大程度地提取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开发现代生物普洱茶、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这得益于“科学普洱”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普洱茶的种植、采集和产业链全程建立了严格的标准控制体系,结束了普洱茶仅凭经验感官评判的传统历史。目前,仅公司在普洱茶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已受理和获批100多项专利。

在绿色生态新理念下,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各环节均取得突破。传统普洱茶烘干技术中,引入纯太阳能烘干系统和蒸汽系统,将清洁能源运用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环节中,不仅极大地节能减排,更加清洁卫生地保证了茶产品质量;出台《普洱市有机茶发展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已有30多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万亩的茶园实现有机化,100%的茶园将走上绿色安全生态之路。

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文化,是普洱人的依恋。普洱茶已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传承不息的靓丽名片。(来源:云南日报沈浩/文李奕澄/图)

广西: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广西: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广西属于中国四大茶区中的华南茶区,茶产业已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60多个市、县拥有茶园面积102万亩,茶叶产量达3.75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十名。地方优质茶品牌100多个,创新名茶30多种,茶叶品种以凌云白毫种、云南大叶种、福云六号等为主,全国各地的主要品种也有引进与种植。目前,广西将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种植产业,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兴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利用资源优势推广品牌

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使广西成为适于绿茶生长的传统产地。据了解,绿茶产量和销量均占全区茶叶总量的70%以上,名优茶约占总产量的20%。全区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6万亩,约占全区茶园总面积27%。良好的地区资源优势,为绿茶品牌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品质基础。目前,昭平毛尖、桂林毛尖、银杉、剑兰等绿茶品种纷纷登陆茶叶市场,逐步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名优茶评比活动,多次获得可喜成绩。

绿茶之外,广西横县的茉莉花茶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茉莉花节”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客商,横县的茉莉花茶已成为广西茶叶品牌的一张名片。据介绍,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茶产量和加工量均达到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60%,年生产加工量达到6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5亿元。随着品牌的传播影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横县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已有180多家,其中150多家获得了QS认证。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广西注重发展有机茶生产,优化有机茶产业结构。昭平、凌云等茶叶产区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部分绿茶产品不仅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还通过了欧盟、日本等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以健康品质著称的昭平亿健、凌云浪伏有机茶,具有较高的海外知名度。亿健有机茶拥有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四个有机认证,推行零污染、零添加、零农残的三“零”标准,通过健康品质的品牌打造与推广,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科技兴茶助推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有利于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茶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为加快推动科技兴茶战略,作为广西主要茶叶产区的昭平县加强与中国茶科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技研究单位的合作,建设了面积为315亩的茶叶高产科技示范园,将其作为县里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养。同时,县政府还邀请专家研发茶叶新品种与新产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做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等认证工作,依靠科学技术提升茶园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昭平县茶产业发展。

在科学兴茶的大方针指引下,柳州市也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结合“十大农业工程”项目——“万亩标准化茶园生产基地”的实施,积极引进并培育茶树新品种,通过科学管理淘汰劣质树种,加快提高茶树良种的覆盖率。在有机茶园建设方面,柳州市重点推广机械化采茶和节水灌溉技术,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确保产业效益,助农民增收。目前,柳州市已经通过科技带动产业发展,领先于众多茶叶产区,成为广西第二大产茶区。据介绍,该市2011年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均比“十五”期末翻倍增长,产值也比“十五”期末增进了4亿元。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让柳州市兴了茶,又致了富。

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今年年初,自治区农业厅在召开的全区茶产业发展与升级座谈会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发展以“狠抓早春,扶植优特,突出生态,主攻品牌”为主要目标,提高茶业生产与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打造走向全国的茶叶知名品牌。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广西各级政府已纷纷出台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将茶产业作为凌云、昭平、三江、灵山等产茶大县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以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目前,广西茶产业建设以稳定茶园面积、提高产量与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为创收目标,由广西农业厅等农业部门发挥引导作用,扶持重点产茶区,将三江县、昭平县、凌云县、灵山县这些茶叶产量、种类、涉茶人数居于广西前列的茶叶大县囊入其中,由区域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广西茶产业。记者了解到,昭平县已通过退耕还林、产业扶贫、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对茶产业给予扶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优化茶品种结构、对外宣传推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陈有辉书记指出,昭平县将通过技术培训,有效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指导茶农规范生产,稳抓质量与产量。同时,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让企业发挥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在加大茶区建设的同时,广西农业部门改变产业发展思路,恢复红茶发展。广西发展红茶具有气候环境优越、劳动力成本低、种植面积广泛等优势,发展红茶将成为广西茶产业求新、求变的一个方向,不但可以拓展茶叶销售市场,还有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据了解,广西红茶生产的产区主要有昭平、三江、凌云等地,2011年的红茶生产总量已达5600吨。通过政府的引导发展,广西目前涌现出昭平红、三江红韵、浪伏工夫红茶等红茶品牌,为广西茶产业发展平添一抹亮丽的红。

乐业县组织茶叶企业代表考察梧州茶产业


乐业县组织茶叶企业代表考察梧州茶产业

近日乐业县副县长吴享全率县农业局、县茶叶办以及乐业县茶叶龙头企业代表到梧州进行茶产业考察,学习梧州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

考察期间,吴享全一行参加了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六堡茶产品专场推介等各项活动,并参观了梧州茶厂、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六堡茶的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茶文化活动、茶园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与茶叶生产企业负责人交流探讨茶叶产业发展经验。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它以“红、浓、醇、陈”的四绝特质而享誉世界。至目前,梧州六堡茶茶园面积已达6万亩,生产企业28家,年产量超过1万吨,产值约10亿元。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考察团对做大做强乐业茶叶产业充满信心,考察成员纷纷表示,要结合自身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借鉴六堡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乐业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提乐业茶叶产品质量,做好茶叶种苗繁育、标准化有机茶园建设、清洁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等茶业生产工作;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工作,规划建设好茶产业旅游景点,充分挖掘乐业茶业文化,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模式,加大乐业茶叶的宣传推广力度;要以乐业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为契机,致力于发展名优茶、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把发展生态有机茶作为乐业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

考察团在认真听取梧州茶厂负责人介绍情况

吴享全副县长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探讨茶叶产业发展经验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大理州云龙县多措并举发展茶产业》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发展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