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涉及茶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比比皆是,可谓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这些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赞美茶的首推的应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着丰壤甘霖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农民成群结队辛勤采制。晋代左思还有一首着名的《娇女诗》,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幼女的娇憨姿态和烹煮香茗的娇姿。

唐代为我国诗的极盛时期,科举以诗取士,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此时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更炽,茶与诗词,两相推波助澜,咏茶诗大批涌现,出现大批好诗名句。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以饮茶而闻名的卢仝,自号玉川子,隐居洛阳城中。他作诗豪放怪奇,独树一帜。他在名作《饮茶歌》中,描写了他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诗中还从个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

寺院出身的“茶圣”陆羽,经常亲自采茶、制茶。尤善于烹茶,因此结识了许多丈人学士和有名的诗僧,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到了宋代,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出现了更多的茶诗茶歌,有的还采用了词这种当时新兴的文学形式,诗人苏轼有一首《西江月》词云:“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对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作了尽情的赞美。

元代诗人的咏茶诗也有不少。高名的一首着名的《采茶词》.描写了山家以茶为业,佳品先呈大守,其余产品与商人换衣食,终年劳动难得自己品尝的情景。

清高宗乾隆,曾数度下江南游山玩水,也曾到杭州的云栖、天竺等茶区,留下不少诗句。他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我国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茶兴都不浅,在诗词交往中,也每多涉及茶事。1926年,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诗《和柳亚子先生》中,就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名句。1941年,柳亚子先生还在一首诗中说:“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朱德同志在品饮庐山云雾茶以后,赞扬此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咏茶的诗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不少。9世纪中叶,我国的茶叶传入日本不久,嵯峨天皇的弟弟和王就写了一首茶诗《散杯》。17世纪茶叶传入欧洲后,也出现了一些茶诗。后来,西欧诗人发表了不少茶诗,内容多是对茶叶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这种奇巧饮料的喜爱。

延伸阅读

历代关于水的诗词歌赋


茶中有道。这反映了中国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官大表准”!--这个故事讲的是几个人对时间,在弄不清时间标准的情况下,人们的习惯心理是谁的官阶高,谁的手表便走时准确,便以此为准校正手表走时。皇帝是天子,举足为法,吐词为经,乾隆说玉泉是“天下第一泉”,谁还有胆量再说三道四!不服?忍看。目此不再为水的等次费唇舌了。

究竟什么水宜茶呢?一般人赞同陆羽的观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以水源分类,还要加上天上落下的雨水、雪水,还有今之自来水,蒸馏水。何种为佳?得具体分析。由于工业污染,“扬子江心水”大概无资格充当“水状元”了。古人对烹茶用水并不教条,仍相信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就地取材。事实上天下人不可共饮一泉,何况茶人更重的是品茗之趣。由此而生发的“品水文学”旨在写茶趣,写情怀。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

何当结茅屋,长在水帘前。

北宋·王禹称《谷帘泉》

飞泉天上来,一落散不收。

披岩日璀璨,喷壑风飚liú。

采薪cuà绝品,诧茗浇穷愁。

敬谢古陆子,何来复来游。

浅谈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浅谈: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浅谈红茶文化记载


红茶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所有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及“红茶”这一名称的是明中期(约16世纪)刘基所撰的《多能鄙事》一书。据推测,早在17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制作红茶,出现最早的是福建小种红茶。18世纪中期,福建地区生产出以小种红茶为基础,制作加工更为精细的工夫红茶。

红茶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制作时,要先将新鲜的叶片放到空气中萎凋,然后按照以下两种方法之一进行加工:CTC方法(即碾碎、撕裂、卷曲)或者传统方法。CTC方法一般使用机器加工,将低质茶加工成更为优良的成品。

传统方法要求在制作红茶时,叶片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氧化。氧化的程度决定着茶叶的质量。因为氧化在揉捻阶段就已经开始,所以时间的控制对于茶叶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接下来干燥叶片,终止氧化过程。最后将叶片按照大小(整叶、碎叶、茶末、茶粉)用筛子分成不同的等级。红茶的制作没有杀青这一步,只是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是我国第二大茶类,主要包括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红茶的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商贸关系。

黄璜浅谈紫砂文化传统与学院派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千年的紫砂历史,有人说这是一部历史人文著作。而映射其中的现代紫砂文化,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壶如其人”的特点。很多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的突显。

传统紫砂工艺在现代紫砂文化中突飞猛进,很多紫砂作品在“泥”、“型”、“功”等特点上都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和发展。一批批传统实力派大师的浮现也使得紫砂作品以“款”为延伸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升华。“以人为本”的紫砂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而现代紫砂文化对“人”的注释也衍生了诸多问题与争议。从制作理念出发“传统派”与“学院派”的争议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紫砂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是老一辈艺术家不断累积的心血与汗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更是中国特有的也是世界骄傲的文化遗产。而紫砂工艺的发展是在传统紫砂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累计和沉淀。紫砂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历史都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而传承又使得每一段历史的发展得到了延续与进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紫砂传统。无可厚非的是传统派在紫砂文化中的作用。

每当品茶论壶的时候,我总喜欢提起顾景舟老师的那把石瓢。何为“景舟石瓢”,我看到的是一种传统紫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一把小小的石瓢,映射出的却是一种文化,这就是经典,这也是传统,但也不仅仅只是传统!我想这就是顾景舟老师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原因。

很多人也许有共同的看法:好好的紫砂壶,为什么偏要在上面加上那些条条杠杠,弄的匪夷所思。看着别扭,用起来也不舒服。就好比“年轮”类的花器卖的再好,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传统的石瓢实在。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而在诸多艺术人和收藏家倾向传统派的同时,我不得不为“学院派”说几句心里话。不能用单一笼统的眼光看待紫砂壶的价值,其也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或者是一件日用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紫砂作品的衍生价值也体现在把玩、收藏、艺术欣赏及人文之上。虽说很多创新性的作品在实用上与传统器形相比的确略有逊色,但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很多作品还是具有独特的把玩性和欣赏价值。如果真的喜爱紫砂文化,应该从各个方面学会理解欣赏紫砂作品,同时个人艺术欣赏品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纵而观之,这种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体现在几个方面上。

首先,中国人对传统的认可也是一种历史传承,不得不说这促使着文化得以更快的发展。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很多新颖创意类的作品很难一时半会被接受。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所必然产生的作品和观念,而若干年后现今的那些“学院风”会不会变成历史中的传统?这个我不敢评论,但我相信如果经得起考验那么必然成为历史的传承。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其次,在大部分人的认识和理解中,紫砂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很多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礼。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失艺术与实用的价值。而学院派的很多创新作品本身存在不久。其正在的价值有待时间考量。但不得否认的是不论传统还是学院,都在不断的创新,很多老的传统艺人,也在将传统的器形加以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创新不局限于学院派。每一个新的观念,每一件新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考量,自然留下来的称之为经典,传承下去,也将成为未来紫砂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接着,实用性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出来拷问,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是设计制作学院派作品,虽然传统器形也能做的体面得当,但手上做的润瓜、年轮等壶形,的确在实用性上敌不过传统器形。更有甚者,我曾遇到一位藏友跟我抱怨,他买的花器尽不知道盖子在哪。这类问题的出现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一直在说,紫砂的基础价值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而失去这个基础价值,那么一个没有实用性的实用品,本身的存在就是矛盾的。而当今紫砂圈,面对老匠成群的传统圈,一批年轻人主导的学院圈,在制作方式、制作技巧、文化掌握上相比老一辈艺人的确有所欠缺,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锻炼。但不论哪个圈子都有一些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乱捣浆糊的人,目前所看年轻气盛不畏江湖老的年轻人居多。但不能一棒而论的是,我们要看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经得起考验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那些作品才能得以发扬传承。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然后,对于作品本身,这两派的表达思想、制作方式、创新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很注重历史传承下来的紫砂艺术风格,在制作方式上秉承世代师传的硬技巧,在表达思想上也以老一辈艺术家的整体想法为框架,虽也不在创新,却是以传统为基础后进行的设计与改进。每一件作品都很容易看的出其中的奥妙和精髓。看似陌生却又觉得无比熟悉,不得不承认传统作品和这类传统风格的创新作品还是目前市场的主流。而以年轻人为主导的一批学院派,其制作方式则不局限于传统师传技巧,在制作工具上都有很大突破,石头、树皮、树叶等应接不暇。为更好的表达作品思想在技巧上也有一定的创新。理念也有一定的突破,老人们都说年轻人的想法多,我看一点都不为过,学院派的创新理念已经远远不局限于紫砂壶方圆形体。象形类的水果树木动物、写意类的年轮朽掇烟云等层出不穷。

最后,对于这两种风格,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作为一个紫砂壶制作设计的泥匠,最早我学会的是传统的制作技巧制作方式,我人生第一把紫砂壶就是仿古,当我接触紫砂壶的时候我就决定为此付出一生。之后我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制作了西施、石瓢、汉铎、筋囊等传统器形。而如今我已设计制作了很多创新作品:得瓜、润瓜、朽掇、朽韵等,很荣幸的是每一把作品都获得过奖项、上过新闻、百度也都能查询的到,甚至有些已被博物馆收藏。而在当今社会我的这类作品已被贴上学院派的标签。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在我的心里,我热爱的是紫砂壶,紫砂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在我的心里,我将为之付出一生,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将其发扬广大,将真正的紫砂壶文化传承下去。“以人为本”、“壶如其人”!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喜爱阳羡红茶,不是因为香醇,而是隆中对后的难舍难分。喜欢宜兴紫砂,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寸泥心中的真诚执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理念。如果一定要评价传统与学院,那我觉得这种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紫砂文化只存在传统与创新,学院就是创新的一个特殊标签。传统是文化传承的决定基础,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必要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对于文化艺术必须要学会理解、就好像手和脚一样,没有多余的,而是相互搭配的。如果刻意分类标签去针对,那么我觉得这是艺术与做人的悲哀。我很感谢那些发现问题,指出现象,挑出毛病的人,他们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紫砂文化需要质检员,人类发展需要监考老师。而焚书坑儒的作风不该存在艺术界!

(信息来源:互联网科技)

浅谈林清玄的茶道


林清玄是台湾人。有人说,他的作品意境“清明”,声音“玄妙”。读他的文字,我仿佛捧着一杯清茶,时时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暗香,看完之后会有澄净与善良的感觉。近读其新书《平常茶非常道》(河北教育出版社),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平常茶非常道》是一本禅茶文化的散文集。在书中,作者畅谈如何品评各地的好茶、昂贵的茶、便宜的茶以及自制的各种茶饮料;如何与有缘的人喝茶,与知味的人对饮。谈到该书的写作缘起,作者说:“喝茶是很平常的事,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做,可是关于茶道的问题常常被忽略。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说,虽然喝茶平常,里面却有深意。”

多年喝茶,作者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他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正如他在《大茶壶与小茶壶》中所写:“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地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此刻,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

对于喝茶与喝酒之辨,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在《茶歌与酒诗》中,他提出茶与酒的情意与境界显然不同,我国传统诗歌里面酒与茶的地位悬殊,全唐诗几乎是酒气冲天,茶则很少受到歌颂。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来就是催情剂,在情绪激化的时候,诗人当然会即席写下诗篇。茶则反之,茶是清凉帖,在心平气和下,好像更适于无言。二是酒被认为是琼浆玉液,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茶则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又有什么好写呢?所以,作者说:“喝茶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小,喝酒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大。所以,喝茶的人都是彬彬有礼,喝酒的人多狂放不羁。”由此,作者悟出:一定要有朋友来跟你分享好茶跟好酒,它的意义才会成立。

读罢全书,感觉作者的文字,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人的内心是否从容。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读作者的文字,会感到自己并没有失去纯真和激情,并没有为走了曲折的人生之路而悔恨,相反,仍然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怯懦,不逃避,勇敢面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这就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吧。

浅谈武夷岩茶产地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着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武夷山的中心地带,盘卧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谷底两侧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难觅首尾,因而得名“九龙窠”峡谷。谷中松柏成林,竹海连绵,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树娇翠欲滴。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借谷底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的条件,特别是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孕育出岩茶独特韵味。

浅谈窑变紫砂壶


紫砂窑变是紫砂器具在裸烧下进行的工艺。通过火中面与面的火焰的流动,渐渐变成线条的出现,留在壶体上的是美丽的流云,奇怪的梦境,被誉为神品。由于所含化学成分各异,所以每种颜色的紫砂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因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是温润的肌理在火的艺术中充分的体现,给做工精湛的紫砂工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人们可以在不改变材质及其质地的情况下,使泥料纯正、颜色天然、个性独特、色彩自然丰富、不可复制。

选择一把上好窑变紫砂壶,就如选择大自然中的奇石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色彩的过渡自然程度、颜色的丰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颜色与造型的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窑变的趣味等欣赏紫砂窑变色彩,犹如进入一个色彩的世界,各种黄色、各种紫色、各种绿色、金黄色、翠绿色,应有尽有,色中藏色,色中泛色,看似绿色却映着红色和紫色,看似黑色却透着红色,看似铁色却渗出蓝色,黄色中透着绿色,棕色中透出各种颗粒色彩,均衡、交融、飘落。在太阳光下绚丽多彩,美丽绝伦。

紫砂窑变色彩稀有是决定壶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窑变工艺受烧制技术的极大影响,故稀有而又美丽的窑变色彩是不容易出现的,如红泥在变化中出现闪耀的光泽变化;恰到好处的红与黑,红泥变成草绿色,墨黑中间闪耀着红色的碎星,蓝色或金属色、是与非是。紫砂烧成漆黑色,黑中泛红,闪着火的耀眼光泽,或变成黄色或烧成均匀的浮雕颗粒,或烧成紫红色,犹如鸡血残痕;本山绿泥烧成绿色、七彩星、棕色、翠绿色、军绿色、翠色中泛出黄色彩星、各种梨色等等,有时出现上釉一样的艺术效果。

紫砂窑变的色彩形成艺术化,在变化中得以升华,形成布局合乎情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面大面小深浅鸳鸯,阴阳相补,极度自然,充分体现出美感。这也是紫砂窑变壶价值所在。

同时,烧制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还会起着变化,有可能黄中发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色彩,妙不可言。紫砂窑变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使紫砂壶的颜色从调制逐步向纯天然色彩过渡,为人们的健康饮茶提供了良好的器具。

其实窑变的现象不仅见于钧窑,也见于其它窑口,窑变也不只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它的含义很多,范围颇广。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浅谈绍兴四时茶俗


绍兴茶可称为茶界的佼佼者,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绍兴的茶俗,十分的盛行。你们有听过绍兴四时茶俗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绍兴古称“会稽”,世界文化名城,也是春秋越国、吴越国、南宋等朝代的古都,有“华夏风流、国之东门、泱泱大邦、商贾巨富、天上仙都、天下无俦”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这座华贵之城的由衷赞美。

作为曾经的浙江中心,绍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民营经济活力第一城,中国一线民富强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跨海发展的绍兴,着力构建华东重要的区域“经济商贸金融交通物流中心”,打造国务院定位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重塑“越中蔼蔼繁华地,江东都会古无双”的形象。

众所周知,浙江绍兴一年四时均有产茶,名品辈出。旧时绍兴的茶楼、茶店、茶室分布在各个大街小巷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出绍兴茶俗的盛行的历史之悠久,因而绍兴形成了著名的“四时茶俗”。

1、端午茶

端午茶是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在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白酒中洒上雄黄粉。杭绍一带民谣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但此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躁热难当,必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在人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

2、盂兰盆会茶

绍俗有盂兰盆会的盛事,专为给鬼过节。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名之曰“盂兰盆茶”。七月十五古谓中元节,俗称鬼节。绍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来了”的说法,称“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所以戏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3、元宝茶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都是“元宝茶”。所谓“元宝茶”就是人们喝茶的茶叶比平常提高一个档次,如平常喝“茶末”,这天喝“茶梗大叶”,并在茶壶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茶”,象征着“新年到,元宝进门,发财致富”。很多人家甚至在茶杯上贴上红纸元宝,大致是“招财进宝”的意思。当然还要配上点茶食,如花生瓜子、寸金糖、“什锦盒”装的十色糕点等来招待客人。

4、明前仙茶

喝“明前茶”作为茶俗之一,被绍兴人视为一种福气,要有福之人才可以享受,是所有绍兴人所向往的。所谓“明前仙茶”,是指在清明前,如遇天时适宜,清明前采摘头档茶虽不会多,但总能采摘到很珍贵的“明前茶”,这种茶在明前刚吐新芽,往往只一芽一叶,如果在产茶区,用溪流之净水,以松子实做燃料,紫铜茶壶煮水,在紫砂壶中泡开,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清莹,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

所以这种茶的售价很高,数量很少,清明这一天,一些来茶区的贵客,茶农大都会请客品尝“仙茶”。在明清两朝,“明前仙茶”是绍兴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

浅谈侗族人的饮茶风俗


饮茶习俗在我国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侗族人虽然没有喝茶品茗的习惯,却有一年四季吃油茶的习俗。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

侗家人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

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著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

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浅谈茶与诗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