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扩展阅读

东渡禅师的茶德之花


东渡禅师的茶德之花

荣西七十一岁时,用中国古文体,写成《吃茶养生记》。他在书中说道,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茶若生于山谷中,则为其地之神灵;若采之人伦间,则可以长人命。还说,天竺、唐土,都以茶为贵,我朝亦嗜爱之,乃古今之仙药。

作为仙药的茶,当然还是抹茶,荣西著《宋朝焙茶样》,言及台州末茶,有人遂以为日本抹茶来自中国台州,可宋代没有末茶,只有片茶和散茶。

荣西在中国,足迹所至,按顺序是杭州、明州、台州,台州为末,因而称台州茶为末茶,使人误以为如日本人自制的粉末状的末茶。

镰仓初期,荣西再兴吃茶之风,提倡“茶德”——茶的药用性,而有了寺院教化茶,为僧人受戒方便使用,还向庶民施茶,用茶的药效救济病人。

镰仓第三代将军源实朝,因烦恼害酒,久醉不醒,荣西进茶一盏,并献上《吃茶养生记》,实朝醒来,心中感悦,便推广“茶德”,此为武士喝茶之始。

从此茶文化,便在武士的心中,开出了苦涩的“茶德”之花。荣西禅师宣讲“茶德”,认为“饮茶可使人高尚”。

除了自己种茶,他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 明惠上人种茶在尾山上,种出了日本闻名遐迩的“尾茶”。他认为,修禅有三大障碍:一为睡魔,二为杂念,三为坐相不正。不除掉这三大障碍,禅便难以修成,尤以睡魔为甚,欲驱除之,当饮茶。

把饮茶从功利性的茶德,提升为艺术化的茶道,以一段禅宗公案为契机。僧人村田珠光,听说了“赵州茶”,顿悟“禅茶一味”,由茶入禅的法门。

茶润品性 精行简德


茶,南方之嘉木也。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后,中华民族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氲之中,茶也便润泽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茶之本性,最能医疾祛疫,颐养人生。著名的医学家陈藏器首先提出了“茶为百病之药”的观点,“止渴除疫,贵哉茶也。”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日本高僧荣西,他在中国学习佛法,并亲身体验了佛茶的健身功效,他写的《吃茶养生记》中称:“山谷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李白也认为,茶能使人调六合而成美,人饮茶之后,不仅能心情怡愉还能使人肤色娇嫩如花,真乃润泽人生之佳品也。

茶性之味,最能润泽人的行为品性。茶汤之味,先苦后甘,先薄后浓。真正用心品茶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人生就在茶中。人从出生入世,不仅有生理上的伤痕痛苦,而心灵及精神上的苦涩,更是难语之言,有时候如坠入苦海,连岸边也渺茫无望。这时,慢慢品啜,你会感到苦涩之味正在医治心灵,正在磨砺意志,正在让你在涅槃中超度自我。犹茶之由苦而渐甘,由淡而醇,心灵伴着茶香,则孕育出一股阳刚之气,精神为之振奋,心田为之靓丽,困难和挫折便在你的搏击下而消遁,事业如日之中天,人生如喷薄欲出之朝阳,迎来的是一片日华和成功的风采。

茶性之圣洁,最能润泽涤雪人的品格。茶生于高山幽谷,得日月之华,蕴天地之灵。远之嚣尘,出于混沌,采之如仙叶,茶可谓清纯高洁之物。真正品茶的人,应净之灵枢,涤之杂念,洁之心犀,去之物欲,方能得茶之真味,入茶之本源,这样的茶人便在茶香中升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为,行正直之道,纳清爽之气,是一个德高品佳之人,一个光明磊落之。.苏东坡笔下的叶嘉其人,便是茶人中德高之风范。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这是陆羽在其《茶经》中对茶性的至高诠释。这精行俭德,是对品茶人行为的深度润泽。可理喻为品茶人因茶而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即行为精诚、道德谦和、谨行为事、超脱达观。无论是处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无论是食有鱼,出有车或家徒四壁,都能处之坦然,以德为仰,中国多少贤达先哲伟人雅士,莫不是在茶香中,润泽出了灿烂的人生。

茶之九德 福鼎白茶


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谓茶之九德。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香气悠远深长,起人幽思,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苦尽甘来。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谓之和。

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鲜活、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

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品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茶之时义大矣。

仁:生仁爱心。茶德仁,自抽芽、展叶、采摘、揉碾、发酵、烘焙到成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是对苦难的升华,也是对道德的升华,所谓“杀身成仁”,茶之谓也。仁者“爱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体会出茶的仁德,并生仁爱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其中“俭”字与《茶经》相符,也最能体现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养;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之三德 禅煮赵州茶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方法是“坐禅观心”。它要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禅修打坐最大的障碍是嗜睡昏沉和杂念掉举,而饮茶则具有去杂生精,清心凝神的功效。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去念,心安体和。所以,吃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

宋代时,饮茶技艺发展到一个高峰,在热衷感官趣味的同时,更是钟情于茶艺、茶道,茶禅相依的三昧旨趣,禅宗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集众陪茶。可以这样说,“寺院茶”已是一种在一般念经修行之外的特殊修行方式。

据史载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二次上任间,曾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净慈寺的谦师特地前来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此茶中极品,妙乎一心,作《送南屏谦师》一首,欣然答谢: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赵州柏林禅寺也因一句“吃茶去”而千古流传。赵州古佛从谂禅师在柏林禅寺的佛法问答,于吃茶的禅语机锋中寓于了佛法的三昧妙道,也显示了修行人高深的见地。

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后世因参究“赵州吃茶去”而大彻大悟者,实是大有人在。有禅诗道:“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可见禅与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份儿上了。

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马德记把做茶当成事业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一个有思想和追求的茶人,他只做生态茶,他创建的茶苗圃填补了信阳苗圃繁育的空白,他就是信阳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马德记。

管护生物杀虫维系生态平衡

在采访中,马德记说得最多的是“生态”两个字。他说:“我们合作社出去的茶只有生态茶没有其他茶,有好的茶资源才能做出好的茶叶,所以一切要从源头抓起。”

马德记说:“我们的茶园,从来没有喷洒一滴农药,从一开始,我就采用灯光诱虫和紫色板黏虫,效果非常好。我们茶园装的都是太阳能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诱虫。”

马德记认为,种茶不能盲目,要讲究科学种植,种多大面积,留多大间距,这都有讲究。他还为茶园建了防护林,以维系生态平衡。

创新培育原种茶研制“信阳红”

为创造优质的茶资源,茶园新插茶树苗,都是由马德记自己的苗圃中培育出来的。马德记茶园有最古老的原种茶69亩,据马德记介绍,原种茶的特点是口味好,产量低。通过潜心研究,现在他已经培育原种茶300余亩。

马德记告诉记者,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他的茶园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生产红茶。不久,“信阳红”研制成功,立刻在北京、郑州刮起了“信阳红风暴”,书记的点题,给信阳茶企和茶农指明了一条增收创富的道路。茶农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马德记愧疚地说:“卢书记是在我茶园提出‘信阳红’金点子的,而我却不是信阳第一家生产‘信阳红’的。书记提出的点子,我不敢盲目去做,怕把好事做砸,一直在思考,通过去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后,我觉得卢书记才称得上真正的茶专家,只有对茶深有研究,才能点出这样的题。我聘请了一个有四十多年红茶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和两个博士生在我场里指导了一个月,那时我也跟着学习,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上乘的‘信阳红’。”

严把质量做好茶

在谈到茶品质方面,充满睿智的马德记自信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像我们前期试验做的质量还不稳定的红茶,我都封存在仓库里,以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纪念品,但决不能流入市场。去年9月15日在“信阳红”茶品质鉴定会上,平桥区茶办在我仓库里任意抽了两份红茶样品,通过评比得了两个金奖。”

为保证生产出来的是原生态茶,马德记的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不只收社员的,并且都有备案,采用质量追溯制。加入马德记领办的合作社的茶农收入比原来高出四五倍。

由于马德记的生态茶叶合作社生产出了高品质红茶,得到了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大力支持,帮助该合作社在平桥区征了120亩地,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线。

在采访结束时,马德记说:“我一直把做茶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生意来做。作为茶人要有责任感,要抓好茶叶生产的源头,严把质量关。”

茶德三字的真谛


“诚”、“清”、“真”,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古往今来,尽管历代茶人对“茶德”的理解释说或有歧义,但比喻士君子美德修养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考察历代茶人与茶学研究者对茶事的体悟,我们决定大略可以将中国古代茶德归纳为“诚”、“清”、“真”三个字,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所谓“诚”,是要求茶人应有的心性修养,即:

诚厚——怀宽厚仁爱之心,

诚明——修磊落光明之性

诚信——守忠信恪礼之操

诚敬——持谦敬由衷之行;

所谓“清”,是指茶事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儒雅风韵与简约素雅,即:清真——真色、真香、真味皆具的茶品。

清俭——静心设造的俭约而雅致的茶具、行茶之物与品饮过程的感觉和终饮的结果,即:

真情——开诚推心之情,

真性——潇洒帅然之性,

悟真——悟解事物哲理的过程,

归真——返璞清心的境界。

这样茶德就具有了超越物质公用和一般生理活动层面的文化意义。

茶事,或曰饮茶过程,只有在其具有了洗涤俗烦、升华情感、完美心灵的精神世界作用时,才可以称得上是“德”——道德与哲学的认识。

禅茶一味 精行俭德宜茶


文字实录:

主持人:法师,陆羽的《茶经》说了精行俭德。

宗舜法师:精行俭德,最宜茶。

主持人:我做这么多年茶,我也是秉着这个,最宜精行俭德这句话,我也是很喜欢。

宗舜法师:对。陆羽,他本身就比较特殊,是一个弃婴,然后是在寺院生活长大的,所以他对寺院的生活,对禅者的生活是非常了解的,非常熟悉,所以他把这个精行俭德这四个字拿来提炼,作为对茶的概括,其实跟他受到的禅宗的思想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精行,就禅堂里面坐禅的禅师们,是要放一块心板在腿上,双手扶住,如果要打磕睡,一推这个竹板掉地,咣当一响,立刻警醒,再得振作精神继续坐,所以他这个精行,就是精进修行。

主持人:你甭说我那么喜欢我以为是什么呢?以为是精进的意思呢,精行我以为是精进。

宗舜法师:对。精进的修行。

主持人:还是精进。

宗舜法师:他有一个心板,是一块竹子那么长,正好放在腿上,双手扶在上面,一个是南方,因为禅堂久坐,心火很旺,所以他用双手贴在手心,贴在心板上,能把心火卸掉。

王菁华:就是一个竹子是凉的。

宗舜法师:竹子凉的,在北方就少用,因为北方没有那么热,第二个,他有警醒自己的作用,因为你在打瞌睡,一推,正好那个竹板掉地,所以他就提醒自己要随时的精进,俭德,那就更不用说,僧家从来都是以俭朴为尚,勤俭为尚,所以他说茶性就如同修行人一样,所以说这四个字就是禅者的写照,也是茶的写照。

王菁华:那他这境界很高了。

宗舜法师:是的。

王菁华:就说明陆羽的修为也很高。

宗舜法师:对。

王菁华:是茶圣,只是可惜,我还真有一本《茶经》,但是我真是没有拜读,没读,我现在已经把他收藏了,没读过,因为当时是在武夷山拍戏,人家领导送了一本。

宗舜法师:我觉得全篇读,咱也不必要,但是起码先把“茶之源”那一段,第一章,知道茶的来源是什么?读完这一篇,你就差不多。

王菁华:是的,你这样一说我必须回去好好学习一下,否则我白把那个《茶经》放在那了。但是他这个你看就是,等于是这个禅和茶还真的分不开。

细数茶叶十德 礼仁让表敬意


唐时期就有人曾冠以茶叶十德“礼仁让表敬意...”古时结婚时就需要用茶来敬高堂之上的父母双亲,更是有以茶会友的人们。

小时候吃饭大人们是给了很多规矩的,第一碗先恭恭敬敬地送到老人手中,依此类推,最后一碗是自己的。吃饭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不能互相开玩笑,随时注意老人是否需要盛饭、拿干粮什么的。不能一只手给长辈递东西,端碗也有讲究,用五个手指头竖起来抓着饭碗不行。喝稀饭不能嘘溜嘘溜地出声,吃东西嘴不可呱唧呱唧地响,只能吃自己面前的饭菜,不可用筷子满盘子里拨拉找肉吃。如果违反这些规矩,大人们当时在饭桌上也不会大怒,有时会瞟一下、瞪一眼,再不管用就用筷子拨拉你的筷子。这些还是不能制止你的无礼,那么饭后轻者挨熊重者一顿胖揍。

当然,这说的是一般的家常饭,如果来客人了,家里一切女宾及孩子均不得上桌。等客人酒足饭饱,撤下饭食再吃,而且剩下多少吃多少。老人如果喜欢喝几盅,要等到他老人家喝完酒,再一起动筷子吃饭。小孩子当然没人愿受这样的约束,为此挨打被骂也是常事。但是,当自己成为饭桌上的家长之后,开始使用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规范自己孩子,这一切就变得十分自然,顺理成章。

饭桌上有这样一些规矩,却没有形成文字类的规范,执行起来就比较随意,有的家庭很注意这些礼节,有的就显得无拘无束。茶,就不一样了,从开始就有一种风气左右着它,而且成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孔孟等山东老乡创立了影响世界的儒学,虽然先哲们没有在自己的言论中对茶说三道四,但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被后来的茶人拿来作为茶事的典章礼仪,明确告知大家喝茶的时候,脑子里不能没有仁、义、礼、智。乐于喝茶的中国人其性格应像一碗好茶,绿油鲜嫩的茶树叶子,温润如玉的成品茶叶,似有似无满是神秘的色汤,回味悠长绕梁三日的茶香。置身其中做到平和、醒脑、智慧、远见、识人,哪怕喝上茶兴奋也只能借着茶劲去自省、养廉、修德。

其实,这就是吃饭时大人们脑海里的规矩。把茶叶放到壶里用开水冲下去,然后倒出大半杯再倒进壶里,这叫打一打,让壶里的茶叶更充分地受到刺激,之后再开始倒茶水。第一碗茶水当然是给客人或者长辈,如同饭桌上的第一碗饭。喝茶的时候小孩是可以上桌的,但不是让你喝茶,而是给大人们添水倒茶。小的时候我经常干这样的活,可是真正捞着喝一杯茶水,还是上了大学以后。老家福建龙岩的同学林钟明,每次放假返校总是带两样东西,老母亲做的闽西南风味的泡菜,自己从深山里采摘的老茶树叶炒得茶叶。我的喝茶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作为回报,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求老爸从青岛运来青啤几箱,送给林钟明带回龙岩老家,结果惹出笑话。老乡们都是第一次喝啤酒,说有些马尿味,实在喝不来。此话一出,林钟明大怒,先是自己大喝一顿,又把剩下的啤酒全部摔碎。前不久我们同学聚会,林钟明还为此道歉,但就是那些啤酒练出了他的酒量,每次到济南都是我们被林钟明打败。这是一起典型的南北融合的成功案例,林钟明让我恋上了茶,我用啤酒打通了他的脉络,成了龙岩“酒仙”,锤炼出一个廉洁清正的政府官员,又转场成为企业家。

唐代有一个叫做刘贞亮的人,经过思量,给茶冠以“十德”:尝滋味、养身体、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

琢磨琢磨,说了半天,不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心愿吗?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差点,有的是文化和认识的差异,如被外国人笑话的“男人拿单反,女人打把伞”;有的纯粹是我们多少年来的“失教”,把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全扔到了九霄云外:大声喧哗,不排队,公共场所抽烟,乱扔杂物……的确让人烦,身处异国他乡,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啊。同胞们提着茶壶边走边喝,到处欣赏美景,抢购奢侈品,看出我们对茶的深情。可是,喝茶要有茶境,人静、心净。宋人欧阳修就说:“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正是如此。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静气养神,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茶是良品可以治病,若是喝上一杯茶,那么滋味回味无穷。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