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总要与当地的民俗结合,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临涣古城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不仅历史悠久,还孕育出清香的棒棒茶。

古城临涣坐落于濉溪县西南,相传,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明代至今,临涣人就保留着饮茶的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行走在古城临涣的街道,满街的茶馆令人目不暇接,老人坐在古朴的茶馆里,悠然自得。不时,淡淡的清香从茶馆飘过,仿佛让你置身于那久远的明清年间。

来到古城临涣,喝棒棒茶是绕不过去的。棒棒茶一定要加上回龙泉水,才是一壶正宗的棒棒茶。离开了回龙泉水泡的棒棒茶,都不是地道的棒棒茶。也就说棒棒茶来源于临涣,也只属于临涣。

从古到今,安徽就是产茶大省,向来也不缺名茶,什么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名茶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年,中国人就是把这些茶叶销往海外,换回来外国人的真金白银,也把茶叶的清香洒向了世界各地。唯独这棒棒茶,没有漂洋过海赢得名声。只因它需要独有的茶梗和独有的泉水交融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清香的味道,这也可能是棒棒茶至今没有大规模开发的重要原因吧!当然,也为临涣棒棒茶保留了古朴的传统茶文化,少了些商业气息,多了些质朴气息。

临涣的棒棒茶天生就具有包容性。喝茶不分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不像有些茶,天生高贵,包装华丽,眼瞅着达官贵人,走的是上层路线。你喝茶时,茶叶就放在木桌的盘子里,客人喝多少,完全自便。

在临涣古城的大街上,偶尔,碰见一位西装革领的人正在喝茶,那肯定是外地人。因为,临涣接受不了快节奏的文化,悠然自得、生活随意是临涣古城的真实写照。临涣茶馆的座上宾不是农民,就是矿工,大多数为满脸沧桑的老人。他们手拿烟袋,衣服松散,也没有人会在意他们会影响市容,更没有城管来要求他们衣帽整洁、举止优雅。

临涣人喝茶,不像我们会刻意品味茶叶的余香,喝茶已经成为临涣人生活的一部分,茶叶在临涣人嘴里回味,轻轻的融于口中,缓缓的进入心脾,再让茶的余香散发到整个身体,进而激活所有的器官,最终来赶走一天的疲劳。

现在,你要是来到临涣茶馆,他们不会问你吃了没有?而是,问你是否喝茶?假如你是一个游客,千万别以为是喝茶,上来的,可能是清淡的白开水而已。不要误会临涣人不够好客,临涣人把喝水不叫喝水,而叫喝茶。你要是说:“给我上碗茶叶茶”,他们一定会给你上一碗地道的棒棒茶。

扩展阅读

长沙县人大代表周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百姓增收


长沙县人大代表、金井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宇。

采茶,摘茶,品茶,走进长沙县金井镇,“茶文化”的香气扑鼻。从以前单纯的茶叶生产,到现在的与旅游业融合,金井茶厂在周宇的带领下,从一家当初年产值1000万的“代工厂”,一跃成年产值达数亿元的大企业。

不仅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身为县人大代表的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投入30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10多公里,方便居民出行;关注农村医疗用药保障问题,提出《加强北部乡镇卫生院建设,增加基本药物种类》的建议……从懵懂的大学生到如今的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宇以做百姓的贴心人为己任,与大批农户共奔致富路。

1979年,周宇出生在金井镇,从此与这片土地结缘。在他的带领下,如今金井茶已成功跻身湖南十大名茶,周宇个人也先后斩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殊荣。如今,金井茶叶及其关联公司固定员工达480余人,季节性用工达1500多人,90%以上均为周边乡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有效地带动了就业。不仅吸收村民到公司就业,周宇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为周边地区茶农提供了一条稳定的创收渠道。目前,公司已发展订单茶园75000亩,带动近5万农户增收致富。

“下阶段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茶叶生态博览园、茶叶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对于未来发展,周宇信心满满,“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农业为主线,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现代化企业。”

茶俗百态


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族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一、凉拌茶与煮茶

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主事农业,善于种茶。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而闻名。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

基诺族饮茶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原始食法,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双手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切碎辣椒,投入适量盐于碗中,其作料多少以人爱好而定。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待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此种凉拌茶,用糯米饭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长,满口甘醇,甜润回肠,,使人饭量倍增,浑身有劲,夏食消毒,冬食驱寒。

煮茶: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取出适量的成品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将壶中的茶汤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是基诺族的盛具,也是饮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

二、周庄阿婆茶

水乡周庄喝“阿婆茶”,方式颇为讲究。其独特的饮茶方式——“炖茶”,既古老又别具风味。吃阿婆茶,十分讲究水质和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放在大水缸内,用明矾打过,让杂质沉淀,使水清澄。煮水要用陶器瓦罐或古老铜吊,炉子是用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既省柴起火又快。燃料以用竹片、树枝,火烈火旺,铜吊热气直冒。

沏茶用密封性能较好的盖碗,首次沏茶,一般只用少量的开水点茶,然后将盖子捂上,略等片刻,再冲入较多的开水,这样可以保证茶水的色、香、味俱佳。再逐一倾注在那小不点儿的杯子里,确实芳香异常。茶点往往是村里的咸菜、酥豆、酱瓜、菊红糕等。一边吃,一边炖,茶酽、茶香别具风味。

三、柚茶

在闽南和台湾,还习惯泡饮一种用柚子和茶叶加工的独特“午时茶”(也叫柚茶)。柚子是选用闽南特产的大颗粒“文旦蜜柚”,先用水果刀环绕柚子1/4处切开一个盖,然后压进乌龙茶约125克,再用比较粗的针线缝合好,像挂灯笼似的一个个挂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便成柚茶。待到来年端午节中午取柚冲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腻、祛荤腥等作用。

四、土家罐罐茶

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炕里昼夜有火,三脚架挂着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带嘴的圆口,底部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

制作罐罐茶,先是净罐体,试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闻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发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装后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满屋。此环节最讲究的技术是火候、时间,否则,不是茶不香,就是易炕糊。接下来是沏水,沸水冲起茶叶上下翻腾,漂出上层浮游茶末,罐满加盖,文火煨3—5分钟,待茶叶沉底后,将茶水倒入碗里,随后又倒入罐里,经几次回冲,再将茶重新倒入碗里,此茶可见色泽深黄,清香可口,回味甘甜。

可治病的云南百抖茶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烤茶时,先把小瓦罐放于火上烤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须注意的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故须经上百次的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这百抖茶名称也因此而来。

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因其制作颇费功夫而得名.有客至凤庆人家,主人就会一边烧水,一边将小茶罐放于火塘里预热至一定火候,即放入茶叶并快速抖动,以让茶叶在茶罐里翻腾。从茶叶发泡至微呈黄色,需有节奏地抖动上百次,直到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时,即冲沸水入罐(注入部分水,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百抖茶就大功告成.

百抖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百抖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科,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夹生,这样制作出的百抖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凤庆百抖茶既是当地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饮茶方法,又是当地群众用以治病的土方、良方。

在百抖茶中滴入白酒几滴,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的良方;而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凤庆百抖茶以其独特的制茶方式和浓郁的清香,成为凤庆县对外交往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活动,当地经常以百抖茶的制作表演及百抖茶的品饮,招待各方来宾。

失传的茶艺技艺——茶百戏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描绘了自清代以来已失传数百年的古茶道——茶百戏。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茶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当属分茶,分茶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既可品饮,又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极具观赏性的一门艺术。

茶百戏始于唐朝,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茶百戏的历史渊源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茶、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茶百戏历史悠久,有关“茶百戏”的记载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异录》,在该书的《荈茗录》中“茶百戏”条记载:“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分茶”一词早期有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有关分茶及茶汤形成景象描述,有见于宋代诗文。如宋代文人杨万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据目前的史料考证,点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则伴随着点茶法的形成而产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汤中形成图案的描述在很多唐代的诗文中已有体现。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此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记载:“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中茶汤形成图案的描述。

宋代,茶百戏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艺人的推崇。茶百戏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一种时尚的文娱活动,并广泛运用于各种茶会和斗茶活动中。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分茶论述:“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女词人李清照在《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诗文。

元代以后由于点茶和斗茶的不再盛行,分茶也开始逐渐衰落,但仍有文人雅士喜爱。关汉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说明当时分茶仍是文人喜欢的娱乐活动。

明清以后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法,点茶法不占主流,但仍有分茶流传。明代文徽明在《暮春二首·其一》中有“老怯麦秋犹拥褐,病逢谷雨喜分茶。”晚清词人蒋春霖在《渡江云》中有云:“半春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

茶百戏历史悠久,然而现代茶百戏的探索之路曲折而漫长。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1984年毕业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曾两度赴日留学和茶文化的交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得到启发,尽管日本抹茶道和中国点茶法有一定的差别,但终究是点茶文化。2005年回国后,章老师开始深入研究茶百戏,在经历了数百次的探索、对比试验后,终于在2009年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分茶技艺。最初是在绿茶茶汤中形成图案,随后扩展到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种茶类,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时延长至2—4小时。

点茶和茶百戏的演示工具从唐代到清代历经千年演变,工具和器形都有所不同。为了恢复再现这一文化,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为主要历史依据,综合其他古代诗文有关描述,章老师整理了一套便于点茶演示的主要工具:茶炉、茶钤、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瓶、茶筅、茶合、茶盏、水盂、盏托、筅架、茶巾、茶勺、茶帚、都篮。

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茶文化产品。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汤变幻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适于各种活动展示,点茶之后的茶汤连同茶粉一同品饮,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谷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百岁寿星的饮茶经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茶文化,是我国饮料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的养生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饮茶经,而百岁寿星的饮茶经,更是弥足珍贵,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寿星们以喝茶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河南省漯河市107岁的丁富妮就是这样一个典例。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保健茶,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此外,老人的枕头也很特别,她的枕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而现代医学证实:用茶叶做枕芯,确实可以起到醒脑明目的作用。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陈纳逊教授在步入老年之后,每天只喝五杯左右浓茶;上海静安区的袁敦梓、毛惠琴是一对百岁夫妇,袁老先生的饮食起居极为严格定时,就连每日品茶也有规定,他一般在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各饮一杯绿茶。3时过后,绝不再饮。

那么,饮茶为何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

茶馆里的百态人生


所谓百态人生到处有,茶馆的里喝普洱茶或者泡普洱茶的茶艺师都无奈的在上演着这一幕幕,下面小编带你进入茶馆里的百态人生。

有几位朋友腰阔气粗,每到店里,都是吆五喝六,状如行家,要求喝店里最好的、最贵的茶。给他们泡茶时,又诸多挑剔,什么手的姿势不对,倒水的程序不行,出水急了说茶燥,出水慢了又嫌不好喝。有一次居然嘲笑老板“看你泡茶和玩杂耍差不多。”别人做的不对,可以指出来,但嘲笑别人卖弄自己,肯定也得不到别人的礼敬。有一次刚好本人给朋友泡茶闲聊,自得其乐中,不幸正好撞上这老几位,当时泡的是云南大益的“韵象”,果然,一位老兄“拎”起茶杯向老板告状啦:“韵象居然能泡出这种色,这是怎么泡的”,一位朋友机灵,马上回击“这个色象红葡萄酒似的,又透又亮,怎么不好啦,不想喝别喝,嫌泡得不好,还不想给你喝呢。”,那老兄讪讪地被“呛”得一脸尴尬,犹在自找台阶:“倒茶时水不能动,一动就燥了”,我这个人非常谦虚,我赶紧给他老兄一“板凳”,免得他找台阶摔倒,我说:“欢迎批评指正,本来我就是学习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水平高的见识肯定也高,自己水低见到肯定也是低嘛。佛家说‘你是什么,见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说的不对,但当时就这样冲口而出了,不可深究哦)。以后,只要我泡茶,这位老兄都很老实,我拿着茶杯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我泡的不好喝,喝吗?”,他连说“好喝好喝,我喝。”“你喝呀,好!”我喊服务员:“宝贝,过来泡茶,这位客人喝茶呢。”扭头我就扬长而去啦。就是这几位,居然还总结出了找情人的“三不原则”:一是不主动,二是不拒绝,三是不负责。高谈阔论,大言不惭,茶进入这些人的口,真是“终陷淖泥中”了。禅茶一味,本来无一物,何必强出头。喝茶要喝个高兴和随意,如果随喜见性,什么仪式也可以不讲,还是能喝出茶的滋味。如果矫揉造作,作势摆谱,喝多少茶也涤洗不了心中的污垢。

有一些女茶客非常可爱,或娇嗔痴憨,或尖酸灵利,叽叽呱呱,犹如唱戏,每在和她们斗嘴闲聊中,阅尽众生相,得到多多的乐趣。话说有一天来了一位胖胖的姑娘,一开口,满嘴的娇音,“噢,这个我喜欢。呀,这个好可爱,噢,我想要。”给她介绍了一把茶壶,她居然说:“这把壶味道不好,肯定闷过,有霉味。你闻闻,我的鼻子可灵呢,什么味我也能闻到呢,别人都说我应该在海关工作呢,”我也赶紧喜笑颜开地说:“哎呀,我可真为海关少了你悲哀啦,要不然,能省多少事!可是,能为海关工作,还要鼻子特别灵,那是什么呢?”我笑嘻嘻手摸着耳朵装着在思考的样子。小姑娘马上就乐了:“哼,我知道你在说我是那种可爱的动物呢。”这个姑娘后来也经常到茶店里玩,大家在一起也能聊得很快乐。最怕的是一种女人,一身香水味,来了之后指手划脚,有一位大言不惭地说,“嗨,你们这里的茶壶和摆设我都看不上,你们请我当店长吧,给我钱,我给你们进货去,肯定比你们弄得好。”就是这一位,拿着一只紫砂狮子问我:“呀,这是谁?”“这是谁”,“这个谁”可把人难住了,服务员小姑娘一头雾水,不知这一位到底想问什么,我恰巧在旁边听见了,我说:“好大姐,这是谁我可不知道,没问过它名字。不过,这是一只紫砂狮子,摆在家中表示喜乐,仕途顺利的意思。”以后,这位大姐来了,我们在背后都悄悄地说“这是谁大姐来了。”

女同胞,大部分比较虚荣,爱炫耀,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更加露骨。有一位女士,每次到茶店,只要见了新客人,都要一遍遍提到自己的车,“哎哟,我的奥迪呀,都不知道停哪好了。”“我的LV包,一个好几百呢。”结果我们几个朋友发嘎,一挤眼,其中一位朋友对着另一个就开腔啦,说:“呀,姐们,你说你的钱都不知道怎么花啦,你爱人刚给你买了宝马车,你怎么还要路虎越野,那多费油哟。你看你手上这串极品琥珀,好几万块,你都舍得戴着玩。”那位女士一听,眨眨眼,可能算算人家的这些东西比自己的还要称钱,这次就再也没提她的宝贝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不分贵贱,人不论贫富,每个人自有自身的价值,你又何必靠钱来装点自己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有些中年人和老年人,到底是修养深一些,温和,诚恳,也知道体谅人,人们对他们,尊重敬仰。一位朋友50来岁吧,高高的,整洁端庄,只是偶而到茶店逛逛,品了几杯茶,听我们说起,就一起聊起紫砂,说自己懂得不多,一把把茶壶细细观赏,诚挚地问着砂质,壶型等等问题,偶一抬头,看到泡茶的姑娘用瓷盖碗泡茶,连忙说:“小心烫手,刚开的水,烫的很。”话不多,但熨贴人心,真是“半杯清茶见人性”,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在品这半杯清茶中暴露无遗。一位对别人尊重体谅的人,怎能不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呢。有几位朋友都是这样温和文雅,从不咄咄逼人,这样的人,走到那里都受欢迎。

本来以为,能走到茶店里,能坐下品茶论道,应该都是清雅有教养的人,可是不然,人间众生相,在茶里表现的更加突出。茶中趣事,无穷无尽。

百岁茶人张天福的“茶生活”


中国茶道素倡“俭、清、和、静”四礼,一生喝茶的张天福老先生,其处世待人及品格魅力都与茶有关,他的日常生活也与自己的茶礼思想相吻合。

张老今年已经105岁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的住房空间不大,常因为客人的来访而略显拥挤,可张老可以无需他人搀扶,出入卧室和客厅步履稳健,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深感莫及。家里的电话都是张老亲自接听,听张老在电话里的声音,绝对想不到这是位近百岁的老人。而与我们聊起和茶有关的话题,他更是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一如他这一生钟爱的茶一样,尽情释放着他的喜怒哀乐。

曾经有媒体归纳出张老的养生之道,即“一足五忘”。

“一足”即知足常乐。“五忘”,一是忘形,不焦急,不消极;二是忘劳,把劳动当成娱乐和锻炼;三是忘怀,把一切不幸视有若无;四是忘情,喜怒哀乐都淡然若;五是忘年,忘却岁月,青春常在。

这样的总结不无道理,但似乎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于是,我们再次拜访张老,再次与张老谈起了这个话题,他给我们列了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为三个坚持。

坚持一:张老坚持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而且除了喝茶,张老坚持三餐以外,不吃任何东西也不偏食,就是晚上加班再迟,也绝不吃夜宵。这对于零食不断,离不开夜宵的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张老却坚持了几十年。

坚持二:张老长寿是因为长期喝茶,已是公开的秘密,曾有报道说张老每天至少喝100杯茶,而张老笑着说这只是个概数,从起床后第一杯茶算起也许远不止100小杯了。张老喝茶,不讲究茶具,客厅里有他专供接待客人的壶与杯,卧室里的一把壶和一个普通磁杯则是他处理私人事务时的必备品。张老喝茶也不讲究喝茶时间,对他来说是茶不离口,喝茶就是他的生活,一股浓浓的茶香早已弥漫在他几十年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中。

坚持三:张老长寿除了喝茶与正常的三餐,且早睡早起,坚持运动等也是他的养生之道,为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老一直坚持着这样规律的生活。

神农尝百草与茶(二)


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

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茶俗百态味自香


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族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下面介绍一些人们身边传播的茶俗:

一、凉拌茶与煮茶

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主事农业,善于种茶。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而闻名。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

基诺族饮茶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原始食法,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双手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切碎辣椒,投入适量盐于碗中,其作料多少以人爱好而定。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待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此种凉拌茶,用糯米饭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长,满口甘醇,甜润回肠,,使人饭量倍增,浑身有劲,夏食消毒,冬食驱寒。

煮茶: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取出适量的成品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将壶中的茶汤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是基诺族的盛具,也是饮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

二、周庄阿婆茶

水乡周庄喝“阿婆茶”,方式颇为讲究。其独特的饮茶方式——“炖茶”,既古老又别具风味。吃阿婆茶,十分讲究水质和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放在大水缸内,用明矾打过,让杂质沉淀,使水清澄。煮水要用陶器瓦罐或古老铜吊,炉子是用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既省柴起火又快。燃料以用竹片、树枝,火烈火旺,铜吊热气直冒。

沏茶用密封性能较好的盖碗,首次沏茶,一般只用少量的开水点茶,然后将盖子捂上,略等片刻,再冲入较多的开水,这样可以保证茶水的色、香、味俱佳。再逐一倾注在那小不点儿的杯子里,确实芳香异常。茶点往往是村里的咸菜、酥豆、酱瓜、菊红糕等。一边吃,一边炖,茶酽、茶香别具风味。

三、柚茶

在闽南和台湾,还习惯泡饮一种用柚子和茶叶加工的独特“午时茶”(也叫柚茶)。柚子是选用闽南特产的大颗粒“文旦蜜柚”,先用水果刀环绕柚子1/4处切开一个盖,然后压进乌龙茶约125克,再用比较粗的针线缝合好,像挂灯笼似的一个个挂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便成柚茶。待到来年端午节中午取柚冲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腻、祛荤腥等作用。

四、土家罐罐茶

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炕里昼夜有火,三脚架挂着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带嘴的圆口,底部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

制作罐罐茶,先是净罐体,试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闻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发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装后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满屋。此环节最讲究的技术是火候、时间,否则,不是茶不香,就是易炕糊。接下来是沏水,沸水冲起茶叶上下翻腾,漂出上层浮游茶末,罐满加盖,文火煨3—5分钟,待茶叶沉底后,将茶水倒入碗里,随后又倒入罐里,经几次回冲,再将茶重新倒入碗里,此茶可见色泽深黄,清香可口,回味甘甜。

品泾渭茯茶 享百年香韵


中国是茶的故乡,可说到中国的茶叶之乡,很少会有人联想到陕西。提起陕西,更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还是兵马俑、长恨歌、华清池、羊肉泡馍、臊子面……这样的词语。殊不知,陕西还是茯茶的故乡,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名度还不为大家所知。近日,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的记者团就来到了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认识和感受了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世名茶。在咸阳泾渭茯茶公司董事长纪晓明的带领下,记者团参观了泾渭茯茶的加工车间,并且在益生源记仿古茯茶作坊,亲身体验了一把剁茶、筛茶、炒茶、筑茶加工成砖的全过程。

茯茶大约出现在公元1368年前后,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因为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茯茶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茯茶之所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关键是茶中独有“金花”,也就是冠突散囊菌。这是一种有益酵素类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促进有益物质形成,使茶叶口感优化。茯砖茶加工的发花过程是通过控制外界条件,促进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发育、繁殖、成熟,它的含量直接影响茯茶的品质,被作为评判茯茶品质的优劣标准,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的说法。“金花”有极强的护茶作用,专家研究发现,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很强的“霸王性”,抑制各种菌株无法生存。正因为这个特征,茯茶能长期存放,且历时愈久香更浓、质更佳。

自第一块茯茶面世后,陕西茯茶以丝绸之路主要商品地位远销欧亚,陕商籍此鼎立华夏第一商帮。解放后,由于茯茶深受大家的欢迎,咸阳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一直到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将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陕西拥有600年辉煌历史的茯砖茶加工业就此终结。

五十年后,经过咸阳市政府各级部门不懈努力,总投资1.2亿元,年产茯砖茶5000吨的陕西茯砖茶生产项目泾渭茯茶项目,正式落户秦都区沣东镇。项目单位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秉承茯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茯砖茶的传统文化,使这一失传六百多年的茶叶加工项目重新得以恢复。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作为陕西苍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专业化茯茶产销企业,拥有国内黑茶行业第一个高标准清洁化生产体系,陕西第一个完善的茶叶质量审评检测体系、第一个茶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第一个茶学科教学实训基地。泾渭茯茶系列产品是陕西第一个黑茶类产品。

咸阳泾渭茯茶公司事长纪晓明告诉记者,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来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

在纪晓明看来,由于历史原因,想让陕西茯茶更早更快地进入中国大市场,进入世界大市场,目前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过,以陕西的原料和地域优势,加上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依靠团队的坚强、专业和勤奋,他坚信,咸阳泾渭茯茶迟早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企业非常重要的一员,而且,这个梦想就在不远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咱老百姓的棒棒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知识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