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的茶壶是用来泡茶的,功夫茶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功夫茶的茶壶选择:

遴选茶壶,诟谇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划分,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注重。壶的式样许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粗浅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方浑厚故也。壶的庆幸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式子,庆幸若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功夫茶的泡法:

1、嗅茶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

2、温壶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之水倒进茶船,即茶盘,一种紫砂浅盆。

3、装茶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通常将茶叶装至茶壶的2/3,甚至满溢,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至满,使竹筷刮去壶面茶沫,当即倾于茶船或茶海,一种较大的茶杯。

5、冲泡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是第一泡茶。

6、浇壶盖上茶盖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7、温杯等候茶水泡好的当儿,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这是一种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壶本身也不过一个拳头大小)。

8、运壶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沿茶船边沿运行数周,俗称“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又称“巡河”,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延伸阅读

功夫茶茶具!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以小壶为妙。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如今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功夫茶之茶具


功夫茶的茶具非常讲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或四杯。泡标准的功夫茶艺,茶具必具十七种,每一种茶具都各有学识,更显“功夫”二字。

1、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珠砂泥制者为佳。

壶之驳回,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息;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朱闪耀者,乃以钢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称柚皮砂,更为贵重,价同拱璧,所谓砂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优美,奇妙小巧,饶有幽默。

2、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长处,潮人也愿意驳回。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于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贮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

6、茶垫。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长处是无异味,且不滞水。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

8、龙缸。龙缸容水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侧。素瓷青花,气色盎然。

9、红泥火炉。

10、砂铫。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3、锡罐。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

14、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5、竹筷。用以符挑茶渣。

16、茶几。或称茶桌,用以陈列茶具。

17、茶担。或称茶挑,用以贮装茶器。

功夫茶人的行头


在功夫茶风盛的闽南、粤东和台湾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一套雅致的功夫茶具,它除了用来冲饮佳茗外,还是一种典雅的居室饰物。

功夫茶具包括“四件宝”:孟臣冲罐、若琛瓯、玉书、红泥烘炉。正宗的孟臣冲罐是用宜兴紫砂陶制成的小茶壶。台湾的著名史志学家连横在其撰写的《茗茶》中说:“台人品茶,壶必孟臣。”孟臣是明代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名匠,姓惠,以制作小壶为专长。这种小壶泡茶时色香味皆蕴,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壶也会有茶味,盛夏时节隔夜茶不易馊。且使用越久越有光泽。

“金玉有价,孟臣无价。”相传从前有一位老茶人,每晚都要用孟臣冲罐泡饮功夫茶喝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饮完茶吹灯就寝,不慎碰了一下茶几上的壶盖,黑暗中只听“啪”的一声,他料想壶盖已摔破无疑,好不懊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既然壶盖破碎了,留下那无头壶更勾人伤心,于是索性起来摸到壶身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无精打采地穿鞋时意外地发现壶盖躺在鞋里完好无损,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语:“壶身都扔了,留盖作何用?”遂将壶盖摔碎。从此他就忧思成疾,不久谢世西归。这虽是传说,却可见茶人对孟臣冲罐的珍惜。孟臣冲罐滞积的茶锈,常常是茶瘾君子们炫耀茶龄的见证。

与盂臣冲罐合称茶具双璧的是若琛瓯。这是一种薄瓷小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大的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瓯产于江西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的字样。这种茶瓯的外围习惯彩绘山水花卉,有的还书写“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每杯仅能容七八毫升茶汁。平时茶盘上只摆3只小杯,呈“品”字形,“茶三酒四”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泡饮功夫茶对水乃至水壶的选择相当严格,因为金属壶烧的水大多有杂味,而粤东一带烧制的薄瓷水壶“玉书”不但无此弊且保温性能好,冬日里离炉许久水温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结水垢。水壶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壶茶,即从烫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用完了。水将开时,小盖被蒸汽掀动“扑扑”直响,似乎在说:“可以泡茶了!”泡功夫茶的水不宜过热,以初沸为适。因何称名之为“玉书”?相传古时有一位艺匠设计出此壶后,一时想不出叫什么名称好,便邀来三五茶友命名。茶友见烧出的水清洁如玉,宛若玉液输出,就取名“玉输”。后人认为“输”字不祥,便用“书”字代替“输”字。

功夫茶具的最后一件宝是红泥烘炉,乃选取粤东、闽西一带的优质高岭土烧制。红泥烘炉高尺余,置炭的炉心深且小,能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门有盖,茶人喜用橄榄核为燃料,火热并无杂味。这种炉子通风性能好,水溢入炉火亦不扰燃。炉门配有茶联,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茶炉汤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显得古朴雅致。

功夫茶具是功夫茶人的行头,功夫茶人爱功夫茶具,有人甚至外出也要携带“四件宝”,真可谓形影不离。

功夫茶具怎么摆


功夫茶具在摆放的时候,需要遵循茶具摆放规矩来进行,一定要合理美观,茶壶和茶杯之间要有序。

1、功夫茶具的摆放布局一定要合理、美观,且还需要讲究层次感和线条的变化。每次使用完毕都应摆放整齐,各类茶具茶杯洗刷干净,切忌凌乱无章哦。

2、摆放功夫茶具时,茶壶和茶杯要有序,遵循平衡的原则,避免有遮挡。倘若有遮挡,则要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序摆放,把低矮的功夫茶具如茶杯摆到客人的面前。

在茶道礼仪上来说,如果把高的茶具摆到客人面前,不仅有失待客之道,同时也会造成客人拿东西的不便。

3、摆放功夫茶具还要注意套装茶具中各个茶器使用的先后顺序和手法。通常情况下,功夫茶具摆放的顺序是先左后右,茶器的高度则按前低后高的原则来摆放。

4、在摆放功夫茶具中的茶壶、水壶、公道杯等茶具时,茶具的壶嘴不能对着客人,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还应把茶具如茶壶、茶杯上的图案正向客人摆放整齐。

5、必须摆放完好无损的功夫茶具,切勿摆放有瑕疵或者破损的茶具来招待宾客,不仅待客有失礼貌;从风水学上来说,还会对茶主不利。

6、摆放功夫茶具的地方如果有沙发,需以沙发为主,茶几为次。茶几不得大于或高于沙发,应选择的低于膝盖的茶几。坐在沙发上,茶几高不过膝,是最合乎理想的。此外,茶几的摆和沙发之间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若距离太近,会造成诸多不便,也不美观嘛。

摆放功夫茶具,要注意茶具的摆放顺序。

功夫茶具包括哪些?功夫茶具套装选购全攻略


功夫茶具是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茶碗,茶杯,茶托,茶盘等等,古人讲究茶饮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包括很多配件,很多朋友在选购的时候可能不太清楚,本期小编跟大家分享下功夫茶具套装如何选购,整套功夫茶具包括哪些,为各位茶友们解解惑。

泡功夫茶的必备功夫茶具

【盖碗】

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选购盖碗时,要先问清楚盖碗的容量,一般泡红茶的克数是5克,绿茶是3.5至4克,白茶是3至5克,岩茶、铁观音、凤凰单枞等乌龙茶是8克。一般使用130CC-145CC的盖碗最适合,如果是喝茶偏浓的茶客,比如潮汕人,他们泡的茶多为12克左右,所以130cc的盖碗更能够灵活冲泡茶叶。

【公道杯】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茶海起均匀茶汤的作用,多用于乌龙茶(铁观音)的冲泡。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公道杯的种类:按材质可以分为玻璃公道杯、白瓷公道杯、紫砂公道杯。玻璃公道杯和白瓷公公道杯使用最为常见,其中玻璃公道杯最受欢迎。

【闻香杯】

闻香杯,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铁观音)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好处:一是保温效果好,可以让茶的热量多留存一段时间,饮者也能够握住杯颈暖一会儿手;二是茶香的味散发慢,可以让饮者尽情地去玩赏品味。

传统的茶道讲究的就是一嗅二闻三品味:

"嗅"指的是嗅干茶叶的香味,这是品茶的第一道,也就是将茶叶倒进茶杓(又叫般若瓯)中(当然,之前茶艺员需要进行沐手、焚香等等礼仪程序),清茶客观其形状、颜色,嗅其干茶香味。

"闻"指泡茶时,在暖壶(开水冲淋壶身)之后,很快将第一道茶倒入茶杯中做洗涤之用,这些个茶水是要淋回壶身的,叫做“玉液回壶”。然后再出来的就是第二道茶了,这道茶斟到闻香杯中,用小杯盖口,茶客用食指中指夹紧闻香杯,拇指紧压杯底翻转过来,轻旋闻香杯,徐徐提起,双手轻搓,送至鼻门作深呼吸,吸闻茶香,叫做“倒转乾坤”。

品茶:烫茶入口,是用力吸的,一小口茶液混着冷空气入口,不沾牙唇,让舌头上的味蕾在第一时间感触到甘醇,貌似这就是品味的真谛。

【茶杯、茶壶】

茶杯最好选择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茶杯的选购有四字诀:小,浅,薄,白。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是很好的选择,俗称为“白果杯”。

除了白瓷茶杯,最常见的还有青瓷茶杯。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尤以浙江西南的龙泉县内的龙泉青瓷最为有名。龙泉青瓷以造形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

茶壶的选购,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最好选择紫砂茶壶或者朱泥的,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茶壶的选择比较讲究。

【茶盘、茶匙、茶荷】

茶盘选购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点不顺手就泡坏了。

茶匙、茶荷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整套叫“茶道”。竹木石骨都无所谓,紫檀的不错。茶量的合适直接影响茶汤的浓淡和气,味,必须准确,泡多了就会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响。

【烧水壶、储茶罐】

泡茶最讲究的是泡茶水温,只要温度到了,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

好茶叶需要好的茶叶罐来储存,尤其是娇嫩的绿茶,对保鲜的要求更高,用不好的茶叶罐,营养和味道都会流失,也容易变质。

木质茶叶罐,密封性能较好,价格适中;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不过要尽快饮完,不适宜长时间的保存。不锈钢茶叶罐,密封性能较好,价格中档,防潮、防光性能较好;锡质茶叶罐:密封性能佳,防光、防潮、防异味性能好,适合用来贮藏比较名贵的茶叶。但价格偏高。竹质茶叶罐:密封性能一般,价格适中,适合存放中低档的茶叶。陶瓷茶叶罐:密封性能一般,防光、防潮性能好,缺点是不耐用。铁质茶叶罐:密封性能一般,防光性能较好,但防潮性能较差,时间长了,还有可能生锈,不适宜存放名贵茶叶。

喝功夫茶,讲究的就是一种境界和艺术,选购一套功夫茶具,每个器物都要讲究“色、香、味”俱全,才可做到相得益彰。相信在看完本文后,茶友们在选购功夫茶具套装时,一定是心中有数了吧。

功夫茶具怎么买


购买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包括盖碗的茶具、茶海、闻香杯、茶壶、茶盘、茶匙、茶荷炉及水壶、茶杯、储茶罐几个部分,买的时候要注意挑选它们,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功夫茶具的选择:

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茶海,

(也叫公道杯),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茶海起均匀茶汤的作用,多用于乌龙茶(铁观音)的冲泡。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闻香杯,

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铁观音)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

茶壶,

(紫砂或朱泥的)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这里的考究多了。

茶盘,

(宽、平)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点不顺手就泡坏了。

茶匙、茶荷,

(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跟其它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整套叫茶道。竹木石骨都无所谓,紫檀的不错。茶量的合适直接影响茶汤的浓淡和气,味,必须准确,泡多了就会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响。

炉及水壶:

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必备)。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

茶杯,

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储茶罐:

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

传统的茶道小知识

嗅:指的是嗅干茶叶的香味,这是品茶的第一道,也就是将茶叶倒进茶杓(又叫般若瓯)中(当然,之前茶艺员需要进行沐手、焚香等等礼仪程序),清茶客观其形状、颜色,嗅其干茶香味。

闻:指泡茶时,在暖壶(开水冲淋壶身)之后,很快将第一道茶倒入茶杯中做洗涤之用,这些个茶水是要淋回壶身的,叫做玉液回,然后再出来的就是第二道茶了,这道茶斟到闻香杯中,用小杯盖口,茶客用食指中指夹紧闻香杯,拇指紧压杯底翻转过来,轻旋闻香杯,徐徐提起,双手轻搓,送至鼻门作深呼吸,吸闻茶香:叫做倒转乾坤。

品茶:烫茶入口,是用力吸的,一小口茶液混着冷空气入口,不沾牙唇,让舌头上的味蕾在第一时间感触到甘醇,貌似这就是品味的真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功夫茶的茶壶是干嘛的》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