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茶

云南的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Cy260.Com

10多年来,“立体生态茶园”与他紧密相连。

他就是普洱市77岁的茶叶专家肖时英,由他首创的多品种组合种植、修剪两个采摘面的“立体生态茶园”,已被列入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目标考核。肖时英冲泡出了“立体生态茶园”的“三道茶”。

第一道:品种组合“茶”

平常看到的茶园,普遍都呈平面修剪,或者任其自然生长;而且在一台地上,仅种植一个品种。但当记者站在时木“立体生态茶园”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茶树种植及修剪显得另类而特别。

多种品种组合种植、修剪出一个平面及一个斜面共两个采摘面,在占地110亩的茶园里,种植的茶树品种多达27个。“多品种组合种植,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还是首创。”肖时英兴奋地说。

记者看到,同一台地上,共栽有两行茶树,其中有木兰1号与景谷大白毫组合、有长叶白毫与短节白毫组合,甚至有大叶种与小叶种组合等多种组合种植,均分别有一个平面及一个斜面作为采摘面;少数台地上,也种植常规的单行、平面修剪茶树。肖时英解释:“一个茶园中既有双行种植、立体修剪,又有单行种植、平面修剪的茶树,目的就是进行产量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第二道生态绿色“茶”

肖时英与老伴张木兰都是中国院的工作人员,退休后,两位老人拿出存款又借了一些钱,租地开建时木茶厂和“立体生态茶园”。老伴去世后,肖时英忍受着沉重的悲痛,依然在茶园里忙碌。

云南大约有300多万亩茶园,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有时候就算茶叶丰产,但茶农也未必能丰收。追根溯源,就是由于种植品种单一,茶树集中发芽,许多茶农根本采摘不过来,最后许多嫩芽都长成了老叶了。“我们首创多品种组合双行种植,很好地就错开春茶发芽高峰期。”肖时英解释到,“例如,长叶白毫与短节白毫组合种植,因为前者是早芽种,后者是迟芽种,两种茶树的发芽会相隔15天左右;另外,不同茶种可以优势互补,能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抗旱防寒作用等。多品种组合双行种植,再进行系统修剪,形成立体的两个采集面,采集面增加了一倍,茶叶产量也相应的增加了一倍。经过比较,平面树形亩产量为184.4公斤,而立体树形产量则达到了374.1公斤。”

茶园里种一些其它树种,既可以改善茶园环境,还可以提供木材;养鸡不仅能增加茶农经济收入,还能有效防止茶树害虫,所以茶园里很少打药。

第三道增收致富“茶”

“刚开始搞‘立体生态茶园’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会失败,还有人说我是疯子。”肖时英告诉记者,后来,有人看到“立体生态茶园”果然很好,于是前来请教,也开始对平面茶园进行改造。

据介绍,2008年1月,“立体生态茶园”项目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随后,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对近5000亩茶园土地开展了开垦方法试验、多品种组合种植等试验。

以上就是关于云南茶叶专家“肖时英”泡出三道茶的详细介绍!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品味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今年盛夏之际,我有幸到祖国边陲的“七彩云南”考察,领略了南国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异地民情,遂于激情难抑之际将切身感受记录下来,权且作为对此次考察的一点交待。

闻名遐迩的大理在彩云之南,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这里苍山叠翠,洱海含烟,蝴蝶蹁跹,令到访者仿佛置身于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中。那天,我随着人流在人文历史厚重的大理古城中漫步,绕看了巍峨耸立的三塔,拜谒了佛都著名的崇圣寺,观赏了风格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饱览了大自然赋予大理那迷人的旖旎风光和“风花雪月”的绮丽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我在热情好客的白族同胞的且歌且舞中品尝到了情深意浓的“三道茶”。

在大理喜州民居“宝成白族茶道”里品尝三道茶,既可欣赏魅力四射的歌舞表演,又能放松身心,祛除旅途疲惫,实乃人生一大享受。据考证,早在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而三道茶在唐代的《蛮书》中也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

“三道茶”是由烤茶发展而来的,白族人称其为“绍道兆”。起初白族只是用来作为学艺、求学、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后逐渐演变成了招待贵宾的一种方式。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用花椒、生姜和茶叶一起煮食的习俗。此外,茶的兴起与佛教的兴盛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的历史和文化隽永而深沉,其中寄寓了人在道德、伦理、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理念。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饮茶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唐朝中后期,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便热衷于饮茶止渴了。岁月蹉跎,沧海桑田,饮茶在大理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云南的大理鸡足山过元宵节时,曾被僧众以“三道茶”招待。他在《滇游日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如今,“三道茶”由唐代发展到明、清,再到现在,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一道茶叫“苦茶”,其味甚苦,寓意着“要立业,先要吃苦”的做人哲理,代表了人要经历的艰辛与苦难。有道是人生苦短,岁月漫长,创业艰难,苦字当头。这正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制作第一道茶时,他们先把上好的茶叶放入陶罐中用文火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时才冲入开水,这时茶罐内就会发出隆隆声响并冒出水泡,由于声如响雷,所以这道茶又叫雷响茶。

我双手接过一位金花递过来的茶盅,凝神屏息地细细端详,但见白瓷蓝釉花的无耳锥形茶盅上绘有蓝蝴蝶花,构图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清雅大方的感觉。虽然小盅内的茶水只够喝一两口,但这是白族“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尊客例规,故至今还有“茶盅要小,酒盅要大”的俗谚。我轻轻地咂了一口,感觉香味浓郁,味苦性凉,苦中带涩。据说这具有烤茶的特殊馥郁的茶还有清心涤肠的功效。所以,此时此刻,品尝着苦中带着香醇味道,确有一番韵味。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的特产乳扇、核桃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的。此道茶甜香爽口、甜而不腻,暗喻了“苦尽甘来”的人生意境,代表的是人生经过困苦的煎熬和岁月的浸泡后,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获得了累累硕果。这是对勤劳的肯定,更是对付出的回报。就像我们在鸟语花香、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意一样。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又叫香茶,透着甜、苦、麻、辣多种滋味。这道茶是将大理上好的蜂蜜、花椒、姜片、桂皮研成粉末后按比例放入细瓷杯,冲入苍山雪绿热茶调制而成的。因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味苦,故而五味杂陈,融于一体。辣在白族的语言发音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有富贵之意,所以这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间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它把甜、香、苦、辣、沁、润调和得妙趣横生,寓意生活有滋有味,苦尽甘来,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回味茶也便由此得名了。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细品“三道茶”,犹如品味人生,“麻、辣、辛、苦、甘”五味俱全,令人百感交集,回味无穷。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陷入深思。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充满曲折,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经过苦水的浸泡,经过艰苦奋斗,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力,磨炼筋骨,换来的是香气浓郁,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回报,以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来尽显生活的甜蜜与快乐。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的也不觉更甜。只有千帆过尽,历经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

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烤出了生活的芳香,调出了事业的主旋律,烹出了历史的积淀,体现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寓寄了三种人生境界。当我们在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芳香宜人的真谛。

尽管三道茶喝完了,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让我有无穷无尽的回味,更使我真正领悟了大理旅游界的一句名言:“大理,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

三道茶,一生不能不喝的好茶!(刘羽)

云南白族富有传奇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

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

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其实三道茶和佛教有关。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在白族当地,饮三道茶有一种调节人际关系和传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船头,饮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欢迎客人和来宾的重要场合,显得更加隆重和热烈。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三至五个节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装的“金花”和“阿鹏”们(白族姑娘统称为“金花”,小伙子统称为“阿鹏”)载砍载舞,边表演边劝茶,而当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那些金花和阿鹏们便会热情地邀请客人走到场子中间,一起唱歌和跳舞,从而将活动推向高潮。

目前,白族传统"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谓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已经让品尝"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大理“三道茶”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解密白族三道茶


去云南旅游的朋友很多都会去到一个叫做喜洲的地方,那个聚居着很多白族。那里的白族居民会用一道很具特色的茶,欢迎所有去那参观的游客朋友,那道茶就叫做——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有关白族三道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一道茶告诫人们人生之苦,创业之苦。人生之路,凡事苦先行,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困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在岁月的侵蚀中苦涩的成长,慢慢才能品出茶的芳香清甜,体会出人生的多汁多味。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二道茶寓意人生的甘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经历过人生无数的风吹雨打,饱经困苦的煎熬,岁月的侵蚀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甘甜的滋味,才能真正收获人生的美好。这份甜,是对勤劳的肯定,对付出的回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通透人生三道茶


通透人生三道茶

在云南大理古城漫游,听当地人推荐,这里是白族聚居区,其民俗民居颇有特色,于是欣然前往。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茶道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即是最好的证明。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白族茶礼“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喝"三道茶"的习俗。它的独特风味是:一苦、二甜、三淡。有好联想和善思考者,把这三味用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比喻,含有哲理,我以为然。

所谓"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平日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劝规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把青春喻为喝苦茶,犹如农民必须在春天辛苦地播种、插秧、耕耘一样,苦中孕育着希望。有首《七苦诗》说得好:"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青春期喝过苦茶,中年期便能喝上甜茶,恰如农民春天苦苦劳作,到秋季可尝丰收的甜头。这种先苦后甜的经历,老年人该有深切的感受吧。

那么,为什么把老年人喻为一道淡茶呢?这比喻,意味深长,道出老年人生的轨迹(归结)和情操。

大家知道,作画讲究浓淡。浓,工笔重彩,如富贵牡丹;淡,意笔水墨,如出水芙蓉。浓其所浓,是一种美;淡其所淡,也是一种美。作文也讲究浓淡,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词藻艳丽,意象灿烂;有人,特别是年长者,追求理明字顺,冲淡自然。艳丽,不失一种美;冲淡,则是另一番美。清代许印芳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容,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与李先生论诗书跋》)可见,浓与淡,并非绝对排斥。喻老年人喝淡茶,其所寓深意在于:一是老年人多世事洞明,看透人生,故与世无争,淡泊于名利;二是老年人多机体渐衰,安于清闲,故不求奢欲,满足于饮食的清淡素净;三是老年人多宽宏大度,偶遇磨擦,冷静自若,故不急不躁,能够恬淡处之。这种淡泊、清淡、恬淡的待人接物,是涵养功夫到家的表现,是德行渐趋炉火纯青的标志,是渴望返朴归真的象征。因此,老年人的淡化心态,不是消极颓唐,自惭形秽;而是胸襟坦荡,自知之明;老年人的淡化处世,是安祥神韵的风采,是洁白纯清的心灵美,是可自我欣慰而心安理得也。

白族三道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苍山脚下有一个手艺很好的老木匠,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跟他学了九年零九个月,手艺学成后,老木匠一直不让他出师。一天,老木匠告诉徒弟:“只会雕刻,而不会砍树锯板,手艺不算学到家啊!”于是叫徒弟扛着锯子和斧头跟他上了苍山。爬上山顶,砍倒了一棵麻栗树,弹好线要锯板时,徒弟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躁。便求师傅让他到山沟里去喝点水。老木匠不准,严肃地说,太阳下山前锯不好板子,老虎豹子出来怎么办?徒弟没法,只好与老木匠一起锯板,后来,他实在渴了,便在一旁的树上扯了一把树叶放进嘴里嚼了起来。老木匠问:“味道怎样?”徒弟答道:“苦得很!”老木匠一语双关地说:“要把手艺学到手,不先尝点苦头是不行的啊!”板锯好后,徒弟累得坐在地下。这时,老木匠从怀里摸出了一小块红糖,叫徒弟含在嘴里,说:“刚才你吃了一点苦头,现在叫你尝点甜味。”徒弟含着糖感到确实甜。老木匠又意味深长地说:“先苦后甜,才尝得出甜中之甜啊!”回家后,老木匠让徒弟出师了。分别前,他熬一碗汤请徒弟喝,汤里放上蜂蜜、花椒叶、树叶等。并问道:“这味道怎样?”徒弟仔细地品味后说:“有苦、有甜、还有点麻辣,这味真叫人回味无穷。”老木匠听后,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面啊。”徒弟明白了师傅的苦心,出师走了,以后成为了在当地有名的木匠。

人生的第三道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

三毛曾说过,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这些年来的人生,我仿佛在一一品茶,品这三道茶:想起从前,那些求学路上的艰辛,初涉社会谋生的不易,无一不是苦味;而后邂逅爱情,那般精彩浪漫,日子无比蜜甜;而今,我已三十多岁,开始步入中年。回首来时道路,只是过往云烟,放眼未来旅途,又是遥遥不可预期。忽然觉得,此刻才是刚刚好。虽则少了一份生命的激情,却多了一份内心的恬淡,恰似那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如果一定要选择,且只能三选一,那么,我选择这人生的第三道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品饮下去!事实上,现在的我,每时每刻,无论身处何方,都和这人生的第三道茶须臾不离!

有旧日同学邀请一起去茶馆喝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奋斗的辛苦,人生低谷期的无奈孤独,以及如今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幸福,万丈豪情溢于言表。忽然他指着茶杯问:“这是龙井茶吧。明前的?”我微笑着点头,猛然间我捕捉到他瞬间掠过的神情,端显的是发达之后的娇贵!我当下沉默不语,只是小口饮茶。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倒不及眼前这杯龙井茶,清淡可人,是我人生的第三道茶!

要好的姐妹聚会喝下午茶,我们点了一壶柚子茶。闲聊中,有为情所困的姐妹大叹人海茫茫,都等不到一个有缘人!是吗,想起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苦苦唱着情歌,她的师傅陈升对她当头一句:“你等的人不会再回来了!”等不到又何妨?不如放下心情,放松心态,细细品味眼前这柚子茶加点蜂蜜的感觉。她们喝起来都说太酸甜,只有我,因为悠然于她们的情事外,心无挂碍,这柚子茶在我的味蕾间倒是浓淡适宜,味道刚刚好,恰似人生的第三道茶!

上个星期天,在南禅寺,遇见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是以前生意场上的客户。彼此打过招呼后,他似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我们找了一家露天茶吧茶座,要了两杯红茶。他告诉我,这一年来,他在股市上仿佛坐过山车,大起大落,高峰时一天账面利润可达十几万,而今,股指跌破四千点,他不但一年的努力全白忙活,连自己后半生的养老钱亦全部深套。股市有风险啊!他苦叹道。忽然他指着茶杯问我:“这是哪里产的茶?我这人对喝茶一向不讲究的。”这是祁门红茶,茶汤晶莹馥郁,是红茶中的上等好品!他把时间都花在股票上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来关心股票外的物事了!而我,索来对股票不感兴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闲情雅致。我轻啜一口红茶,饮这人生的第三道茶!

黄昏时分,我已吃好晚餐,洗好碗筷,家务全部做好。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我闲闲地听着收音机,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亦什么都可以不想!先生泡了一壶上等的功夫茶和我分享,我细细品味,这款茶是我以前从未喝过的。“这是杉林溪,台湾茶。”先生告诉我,果然是好茶,七泡有余香,我和先生不停地品了又品。先生说,杉林溪属于乌龙茶的一种,而四季的乌龙茶中,又属秋茶最好,原因是日照最充分!我说,杉林溪属于我人生的第三道茶的一种,而人生的三道茶中,又属第三道茶最好,就像我们的爱情,在走过年少的激情后,而今无须张扬,淡淡的,有如微风的感觉,刚刚好!

详解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中悟人生


到神奇美丽的大理观光游览,在观赏神秘的苍山神韵、风花雪月、古城水景、高原明珠的同时,乘坐游船,一边看着湖光山色,一边观赏白族姑娘和小伙子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与此同时,白族姑娘会把茶文化之最的白族“三道茶”端到你面前,让你从中慢慢品味。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样品种。三道茶味道各有不同,头道茶虽苦,但能止渴生津,苦尽甘来;二道甜茶,则能提神补气,爽气清神;待喝完第三道“回味茶”后,会感到满嘴皆香,回味无穷。这时,在场的白族朋友盛邀与你共舞,你会情不自禁迈开欢快的舞步……

据了解,这三道茶之意是要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付出,才会得到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三道茶中的“回味茶”,就是要提示我们每走过一段路之后,就应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荣辱与对错。看来这三道茶就是让人们在品尝中去慢慢体验生命的滋味。

据说,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逐渐形成特色。当时民间老百姓都喜欢饮烤茶。无论在举行婚礼或相邀亲朋好友之时,都专门加工饮用“三道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茶叶专家“肖时英”泡出三道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