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生活,需要让你着迷的追求和为之疯狂付出的心力,那样,生活终究会回馈给你精彩的掌声。“金花之父“刘仲华教授,他的疯狂追求是茶饮和黑茶,他用半身心血钻研的是黑茶事业,而黑茶最终回馈给他是标杆和经典——“金花之父”,一款完美大师级茯茶标杆,致敬大师半生心力。

刘仲华教授黑茶“金花”研究

付诸全身心力钻研黑茶,“金花之父”刘仲华的黑茶人生。

刘仲华,土生土长的湖南衡阳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花提醇”技术的创始人。27岁成为中国茶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40岁首创“植物资源工程”本科专业,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茶业商学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每一个身份对于茶叶这个领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他对于中国黑茶“金花”的研究更是不可或缺。

刘仲华教授及团队几十年一直从事黑茶的科学研究,通过数万次的数据分析与比对,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动物模型、人体临床等方面科学诠释了安化黑茶及茯茶金花的品质与健康奥秘,刘仲华教授也因此被业界誉为“金花之父”。

2011年刘仲华教授应邀在北京为国家领导人举办专场“黑茶与健康”高端讲座引发业界强烈关注,2007年刘仲华教授在哈佛大学面向全球的茶学专家演讲“安化黑茶,人类健康的新希望”轰动国外,让国外的朋友了解到神奇的中国黑茶。付诸全身心力,刘仲华教授在国际国内众多城市、不同场合推介安化黑茶,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黑茶绿色保健科学。

刘教授在国内外演讲科学讲解黑茶健康

半生心血一款好茶,“金花之父”和他“金花”好茶。

2015年10月24日在第三届中国黑上闪耀亮相

神秘安化,璀璨“金花”,“金花之父”刘仲华教授用半生心血打造他的“金花”好茶,正是希望以“金花之父”将茯茶“金花”更多神奇与健康分享给大家。“大师”级的茶饮不仅仅意味着稀缺、高端与不可复制,更是对品质和价值的彰显,以及大师和所有黑茶喜好者的记忆、情怀和超越创新精神的凝结。

CY260.com编辑推荐

大师提名·茶人传递——献给锐意进取的茶学者:刘仲华


他可以是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授、也可能是基地里实地操作的“茶农”、或许是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也可能是不辞辛劳的传播者。

一个月前,施老在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长王震的手中接过了中华茶人传递首棒,一个月后,施老提笔金玉良言点名刘仲华接力传达。带上施老的嘱托,笔者来到了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的办公地点。窗明几净、整齐划一,这里的肃穆清静,给人一种潜心术业、孜孜不倦的精神洗礼,在这里我们也逢上了结束实验的刘教授。

施老先生亲笔题字

说到刘教授,学界、业界都誉之茶学领军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在他的身后从不缺乏头衔和赞许,同样,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茶制茶推广茶的生涯里也不缺乏着茶人故事。

细心查看施老的赠言

他是“洋气”的新茶人

万事皆有源起,刘仲华结识茶也有一段机缘巧合。当年高考的失利,让他与驰名学府失之交臂,却因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身处“边缘学科”的他更加勤勉奋发。大学期间,刘仲华翻阅大量外国茶叶专业文献,吸取国外茶叶科学新知,励志走出国门,让中国茶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刘教授与国际学术交流、茶品推介频繁,行迹已遍及五湖四海,笔者笑谈,茶学界最“洋气”的茶人典范,刘教授必在此列。

他是爱“突破”的创新者

与刘教授的攀谈轻松愉悦,除了茶人一贯的儒雅,在刘教授身上更显出睿智与活跃。刘仲华笑谈到“一年365天,除了“全国人民都放假”的新年假期,能有几日“偷得浮生半日闲”外,大多数时间都扑在了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植物功能成分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上。”正是因为这一份诲而不倦、孜孜以求的心,让这位学者收获颇丰。

实验室里潜心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他勤于钻研,刻苦攻关,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18项。其中,“绿茶色泽等级指标研究”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湘绿花茶级型坯标准研制”、“茯砖茶发花理论与技术”分获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等奖,“银杏叶速溶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以来,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创办了“长沙金农天然植物制品有限公司”(现为“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开发中国丰富的茶叶和植物资源,研制开发的“速溶茶系列产品”、“天然药物原料——儿茶素”、“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均获得“美国发明与新产品博览会”金质奖。

虽然当下,刘教授已是硕果累累,但对于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他始终未曾懈怠。就这样坚持着、进取着、突破着,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就腾空而出。

他是“好动”的领军人

在接触刘教授之前,笔者对于茶人的联想,大多停留在茶园种植栽培、实验室里科学研究的场景。而经历刘仲华教授的采访后,笔者对于茶人的印象更加丰满,他可以是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授、也可能是基地里实地操作的“茶农”、或许是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也可能是不辞辛劳的传播者。

发布会上细心讲解

刘仲华向笔者介绍到“我首先研究黑茶在优势微生物作用下,品质成分与功能成分转化的化学实质,如茯砖茶的‘金花’在品质风味形成及人类健康中的作用,科学诠释黑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然后就要力争让科学证言变化成为百姓熟知。”带着将国茶传递至千家万户的使命感,刘仲华四处奔走相告,参与各大媒体发布会、产业论坛会、学术交流会、品牌发布会,将知识转化为常识。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好动”的茶学领军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茶、爱上了茶,也让传统茶学更加鲜活、灵动。

结束与刘仲华教授的访问,笔者又回想起了施老的那一段话,关于茶学教育、关于创新研究、关于茶学推广,刘仲华无愧于领军人的头衔,同样也称得上是现代茶学开疆拓土的先锋者。

茶界名人传奇:大红袍之父陈德华


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四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是大红袍成就了陈德华,还是陈德华成就了大红袍?是大红袍,帮助人们记住了陈德华;是陈德华,帮助世人记住了大红袍。

最早拼配武夷山商品大红袍

陈德华是福建长乐人。70年代的福建在全国属于落后地区,但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特别是茶叶资源,陈德华从小就有为福建兴茶富民的志愿,满怀理想的他就读了福安农校。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在茶科所工作期间陈德华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各地调查研究武夷山岩茶。在调查中陈德华发现在一些发达省分的市场上有许多包装精美的武夷山大红袍。陈德华心想“武夷山市场上都没有大红袍,为什么其他的地方市场竟然有?”经过陈德华的调查研究,原来那些武夷山大红袍都是用其他茶叶拼配出来的,只是打着武夷山大红袍的招牌。

当时陈德华就想别的地方都有武夷大红袍,怎么能让这么好的茶“墙里开花墙外香”。陈德华立刻动身回到武夷山茶科所,开始组织宣传拼配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山有许多茶,其中一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而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如果将这些茶的优点综合起来,岂不是更好?在他的细心的宣传和推广下,茶科所许多人加入了陈德华拼配武夷山大红袍的队伍。

为了能使拼配出来的武夷大红袍品质比其他地方的更好,陈德华早晨带人上山采茶,晚上又经常研究制茶的工艺到深夜。他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很快,第一批由陈德华亲手制作,挂着武夷山茶科所招牌的大红袍,出现在茶叶市场上。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一炮就打响了。这批茶,很快就被客商高价抢购一光。许多客商都纷纷表示,这样的好茶,有多少就要多少。有人甚至当场就掏出了一大迭钞票作为来年的定金。

虽然茶科所大红袍热卖,但陈德华并不是十分高兴。因为这毕竟是用茶科所里的其它武夷岩茶拼配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大红袍。许多客人问及大红袍的来源时,陈德华也如实相告。顾客遗憾的同时,陈德华的心中也同样感到遗憾。

给予大红袍第二次生命

1965年的一天,陈德华接到命令去陪同省茶科所来调查茶叶育种情况的人,他心想“我有机会跟省茶科所的人好好探讨下茶叶方面的问题了”。陈德华来到武夷山市茶科所,令他意外的是省茶科所来的人竟然是他熟悉的一位校友。他乡遇故知,两人格外兴奋,滔滔不绝的聊了起来。

校友神秘的向陈德华透露说“其实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奉上级之命,要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穗条作科研之用。”于是陈德华陪同他去了九龙窠。莽莽武夷山,仅存6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生于九龙窠的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亦称“猴采茶”。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剪了两支。出于好奇心,陈德华也想弄两穗自己种。令他想不到的是,一向很好说话的校友这时候却变的严肃起来。回到茶科所的时候,陈德华又再次想提出要大红袍的事,还没等陈德华把话说完,校友就严辞拒绝,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子。

自从那以后,陈德华对大红袍就难以忘怀。陈德华那时对大红袍是日思夜想,还有萌生晚上趁看守母树的人员休息的时候,偷剪几支的想法。但那只是想想而已,他还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大红袍的调查研究上。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德华对大红袍的心愿于二十年之后终于完成。1985年,陈德华当上了市茶叶所所长,在一次省里召开的茶业会议上,陈德华又碰到了当年那位老校友。两人见面依然像20年前一样兴奋,滔滔不绝。陈德华开玩笑似的说,“现在,你该可以给我一点大红袍了吧。”那位校友很爽快地答应了。带他到暴涨暴跌。“大红袍的产业要发展不是靠炒作,而是要靠茶商们齐心协力的改良茶品种,科技兴茶。”

陈德华虽已年过七十,但他像一株老茶树一样不断散发出新香。1997年退休后,人们以为他可以在家品茶论道,安享天年。可他却退而不休,继续奔忙在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线,他一生重实践勇于探索,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大红袍产业的探索研究上。

陈德华很早就认识到要让茶农富起来,必须走产业化道路,改良茶叶品种,加强茶园管理,进行机械化生产,用科技和管理使中国茶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有些“专家”提出大红袍“三不变”的理论,说品质、工艺、品种都不能变。

对此陈德华表示,“这三种都要变。首先,品质要变,要变得更好。我们可以引进更好的茶的品种与大红袍拼配,使其精益求精。其次,工艺要变。我们绝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我们要科技兴茶,改良和发明机械化制茶仪器。只要能达到传统工艺的要求,自然要用最先进,最省力的方式,不必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再次,品种也可以变。可以改进,武夷岩茶最早是用菜茶拼配的,我们可以引进比菜茶好的品质,如金观音、黄观音、紫玫瑰、黄玫瑰等。”

陈德华勇于探索。日前,他将千百年的至尊茶品与琉璃艺术完美融合制成“武夷茶韵1385”特级大红袍。为“武夷茶韵1385”制作,陈德华还亲率团队精心选摘2009年武夷山风景区方圆60公里的正岩区特级茶种与纯种大红袍拼配,在今年5月最佳采茶季节,严格按照一芽两至三叶的最高采摘标准,经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等十余道传统工序,制出2000份顶级大红袍。为了能让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饮品蕴含更多中国元素,陈德华还专门找到琉璃制作大师戴舒丰专为该茶设计了“卧虎藏龙”茶樽一方,使品茗者在品完大红袍,依旧能透过这方堪称琉璃艺术品的茶樽,回味中国茶文化的深邃悠长。

心系大红袍传承技艺

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陈德华自然被授予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枞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从武夷正岩区的点点名枞,到“绿叶红镶边”的粒粒茶叶,中间要经过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扬簸晾索、拣剔、归堆、复焙等多个加工环节,可说是“粒粒皆辛苦”。每个环节又都有讲究,例如“三不采”原则、双炒双揉、两晒两晾等,其中“做青”更是考验茶师的“真功夫”。

陈德华的制茶工艺真可谓是炉火纯青。他向我们介绍了,“做青需经过多次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环节交替进行。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从而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就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等青的目的是让茶青发酵,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茶除了制作考究工艺,其实泡茶的整个过程也有很值得回味的技艺。”陈德华一边优美的泡茶,一边给来访的客人讲述,“茶给中国人带来更多享受,是茶的冲泡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品茶论道的乐趣。‘高山流水’‘乌龙入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些带着传统文化烙印和历史厚重感的名称,就出自大红袍十八道茶艺。”

好茶冲泡起来香气四溢。说着陈德华为来访的客人泡起了他珍藏多年的大红袍饼茶,烟火气散去后,能闻到幽幽的桂花香味,味道更醇,且有种特殊的清,冲泡多次后,又觉得余粽叶味。

陈德华向记者介绍了他对大红袍的独特之处的三点理解,首先,因为在武夷岩茶中没有那一种茶有大红袍如此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加深了大红袍的文化韵味。其二,大红袍有其独特的品质,9泡留有余香,口感独特,品味绝伦。其三,大红袍的发芽期迟,是最迟的一种茶,使得茶农可以调节生产期,专心研制大红袍。

当谈到大红袍制茶技艺传承时,陈德华有些担心大红袍制茶技艺“后继无人”。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左右,不到3000人。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虽然说制茶可以走科技兴茶的产业化路线,可是还是需要一线的制茶工人。”陈德华强调说。

“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德华说,传统的茶文化包含了制茶人与冲制者厚积薄发的功力,但是要传承下去,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下“工夫”。陈德华希望他对于武夷山大红袍的那些贡献只是一个开创历史的序言,大红袍的美丽传说还将世代传承延续下去。

陈德华对于大红袍的痴情与付出,已然无法用任何华丽的语言去表达尊敬。而在采访的过程中陈德华不时的对记者表示,“其实我只是个爱茶之人。我最喜欢的还是上山采茶。喜欢那种俭清和静的生活。”他向记者介绍了俭清和静的生活理念。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唐朝陆羽茶经写道:“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崇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在现代,尤其要强调以安静、宁静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

他就是这样一个茶人,一生以茶为侣,只要与他一接触,就能感到他周身都散发着茶的清香,茶的温馨,茶的岩韵……

从峨眉雪芽看一款好春茶的七大特质


2016年的峨眉山可谓是瑞雪兆丰年!寒潮袭来,围炉品茗,金顶大雪,瞬间朋友圈被大雪刷屏,但对于“资深茶客”来讲,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2016年峨眉早春茶的品质一定会非常好!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称为春茶。春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

通常春茶都是以绿茶为主,绿茶色泽绿润,品质较好。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一款好春茶必备的七大特质。

外形美

春茶的营养积累最为厚实。茶树经过前一年秋冬天的休养生息,因秋冬生物体内均处于敛藏状态,能量储存丰富。加之春季气温持续保持低温状态,在保持茶树有获得充分养分的同时,消耗很少,这样让春茶体内的养分更为充沛。外形呈现为芽叶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

口感好

茶叶口感取决于氨基酸,而氨基酸也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物质,但它遇到高温即会分解。氨基酸在茶叶中生成的同时,也在日照下迅速分解。因春天气温较低,早晚及白天、夜间温差较大,使得它的分解速度远低于其得不到产速度。而春茶的氨基酸堆积,在一年的茶叶中,最为丰富,含量最高。

香味浓

花因香而“活”,茶因香而“贵”。茶叶的香气由茶叶自身内含的物质决定的,目前已经从茶叶中分离出700多种香气物质,包括醇、醛、酮、醋、氮等。茶叶中的这些香气物质含量非常低微,很容易挥发,且不稳定,遇到日照与高温,易发生氧化、缩合、聚合及基因转移等反应。而刚刚告别隆冬的早春,气温不高,香气物质保存环境很好。

营养多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仅量多,种类也多。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及维生素K等,大部分人体不可或缺的维生素,茶叶中均有储藏。但维生素遇高温即会遭到破坏,尤其是维生素C,温度稍变即会分解。所以维生素的储藏与保护尤为重要。而春茶因其温度高、生长期长、生长环境气温低,可以有效保护这些维生素,这保证了春茶中维生素含量最高,保护最好。

宜养生

古人认为,四季对生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化、收、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何谓春生?就是指发生、生长、生机,是人体一年四季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在饮食上,由于春天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除了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外,春茶从大自然中来,本身带有新春的活力,适当品饮春茶,与春茶本身具有的向上生命办相协调,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加之春茶因有的色、香、味,给人以怡心悦目的舒展感觉。古人早有结论,春季重养生,一年健康有保证。而这保证里,春茶功不可没。

滋味鲜

影响口感的是茶多酚、氨基酸和一些指类物质,春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决定了春茶新鲜淳爽的口感。再加上是年度第一次采摘的鲜茶芽,所以春茶鲜爽的口感是其他季节茶叶无法比拟的。

环境佳

要培养出好茶,好的环境必然是必不可少的!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500米的峨眉雪芽黄金茶园受峨眉山昼夜温差极大的影响,在骤热骤冷的气温作用下,使得茶叶内的茶多酚、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变得尤为丰富。

更伴随着去年所下的大雪,有效的冻死过冬的害虫及虫卵,减少病虫等对茶园的侵害,更加保证了早春鲜叶原料的品质。

雪芽春茶的头茶已“怀胎十月”,吸足了水分与养分,一颗颗嫩绿茶芽,娇嫩可人,累积了一年的营养只为在这个春天为您献上第一缕新鲜。(中新网生活频道)

有才,任性丨苏东坡:紫砂壶太小,不够喝,那我就自己设计一款


一提到苏东坡

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才华横溢的大词人

↓↓↓

食人间烟火的吃货

曾经沧海难为水,东坡炖肉配鸡腿。

亲民可爱爱喝茶的百姓官

苏东坡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在从政之余,他讲究饮茶的雅致性情。据说,他饮茶有四个要求:

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

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

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

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

苏东坡喜好饮茶,也爱茶壶,对紫砂壶更是爱不释手。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

相传,苏东坡觉得紫砂壶的个头过于小巧,对于他这种爱茶的人来说,这种小壶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饮茶需求。于是他决定自己设计一种比较大的茶壶。

他让书童买来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和工具,决定亲自动手设计与制作。

一夜,书童提着灯笼给他送夜宵,苏东坡见到书童书中的灯笼,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很好的茶壶式样吗?

于是他按着灯笼的样子,将紫砂壶做成圆柱形,壶的顶部,做成抹肩状,方能加盖。

可是,壶里的水要怎么倒出来呢?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发现屋顶的大梁搭在墙体内立柱的两头,便以此为参照,这样便可提着茶壶倒水了。

苏东坡对这把自己亲手做的壶很是满意,书童在一旁也很是欣喜,就说:“大人,给这把壶起个名字吧!”苏东坡喜不自禁地说:“那就叫提梁壶吧!”

由于对这把壶的情有独钟,日后,他又写下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氐壶”说的就是提梁紫砂壶。

在宋代,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茶叶要经过煮沸才能饮用,所以,提梁就显得十分方便与安全。

在设计上,提梁壶不但讲究力学原理,同是也考虑到提梁的稳固,按照三角力学的法则设计,创造了紫砂壶的一种新的形制。

后来也有一些陶瓷工匠依葫芦画瓢,于是就将这种灯笼形状的造型圆钝端庄、简巧虚空、带有提梁的壶称作东坡提梁壶。

也应为这一把提梁壶,民间传说苏东坡是设计宜兴紫砂壶的文人雅士的第一人,其实这大概只是宜兴人对苏东坡的一段感情。

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上不留姓名,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

荆门永兴茶庄老板刘华平:执着实干 赢得满山茶香


在荆门工商街有一家老字号的茶庄——永兴茶庄。这里是荆门地方名茶的起源店,打造了“漳河绿茶”商标,出产“漳河银针”、仙居有机茶等名品。荆门市政协委员、实干青年刘华平就是这家茶庄的老板。

从1994年起,刘华平立足工商街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面开始从事茶叶经营。考虑当时茶艺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比较大,刘华平决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于是1996年他奔赴外地拜师学茶艺归来后,选址东宝区仙居乡,建起仙居生态观光茶园。

通过他精心运作,努力拼搏,永兴茶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步一步发生着变化:公司员工从创办时的3人发展到27人,茶农200多人,年采茶用工2万人次;拥有3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及占地3000亩的茶园基地。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他闯出一条新路,通过“市场+公司+基地+承包人+农户”的组织形式打造了一条绿色产业链。该模式带动了本地茶叶产业的发展。500多户茶农靠种茶走上了致富道路,茶农户均种茶年增收入2000元以上。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刘华平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坚持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力量。2009年春,他发起春茶义卖活动,筹资4000多元捐助仙居山区贫困学子。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带上慰问品前往结对帮扶单位——仙居福利院,为那里的老人们送去温暖。近年来他为贫困农户、贫困学子及受灾地区捐资15万多元。

满山茶香,一路走来艰辛相伴。谈到未来,刘华平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他表示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开拓市场,逐步把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的方式,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游,进一步带动东宝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滇红之父:冯绍裘


冯绍裘来到云南的时候38岁,他以技士的身份随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来到云南。郑鹤春是袁嘉谷的学生,在云南、广东、安徽、杭州等地做过官,他的人脉和与上层打交道的经验是冯绍裘所不具备的。

他们考察了宜良茶业后,经过大理、云县,到达顺宁(今凤庆)。立即,他就被顺宁凤山茶园奇怪的茶树资源所吸引,当时的中国茶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一个这样的大树茶产区。尽管已是十月中旬,但顺宁的大茶树仍然葱郁繁茂,白毫浓密、叶大芽长。这些1908年种植的大叶种茶树一直未经台刈,已经高达丈余。冯绍裘在凤山茶园采摘一芽两叶的鲜叶十多斤,分别制成红绿茶各一斤多。

冯绍裘对这两个茶的评价是: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桔红,香味浓郁,是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他们立即将茶样邮寄到香港,受到负责销售的富华公司的高度赞赏。

就是这两斤凤庆茶,间接促进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的正式成立。

冯绍裘,字挹群,1900年生,湖南衡阳人。按他自己填写的简历,他是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毕业,喜好足球,著有《祁红茶品质分级之研究》、《红茶制造法》、《叶绿素于红绿茶制造之研究》等书,并发明了木质三筒手摇揉茶机、动力与脚踏两用式烘茶及揉茶机等。曾任湖南省立茶叶学校校长,茶事实验厂厂长,江西修水茶叶改良场主任,经委会农业处技士,祁门茶场技术员等职。可见,冯绍裘识能上能下,工资也能高能低的。

云南中茶公司一成立,就委派冯绍裘为顺宁实验茶厂厂长,建盖厂房,赶制竹木茶器具,并向茶农宣传如何改制红茶。六月,他们生产一批红绿茶,和宜良制茶所的红绿茶样一起寄往香港,请中外茶师品评。中外茶师均认为:顺宁茶比较优秀。但CHARLESHOPE的茶师认为茶梗比较明显,叶底稍灰。冯绍裘立即写了一份不短的报告,认为茶梗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茶叶是春尾茶,更不好捡剃,二是捡茶女工缺乏训练,三是大叶种本身的原因。

随后,他改进技术,培训工人,加强管理,红茶品质不断提高,与佛海茶厂范和钧一起,开滇红茶之先河。建厂同时,茶厂在东山双营盘自购茶园五十余亩,培植茶苗,作为示范;向省政府申请两万五千元的修路补助,方便茶叶外运;这些都对当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冯绍裘非常担心,送全家7口回湖南老家,离开顺宁。是否回滇,他犹犹豫豫,毕竟,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顺宁离前线太近。在回滇半路上,他受到中茶安化茶厂邀请,又折回安化,出任待遇和职位都下降了的副厂长。

解放后冯绍裘出任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副总经理兼汉口茶厂厂长等职,在红茶生产和出口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当选中国茶叶学会顾问,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他出差回到云南,在勐海、凤庆研讨红碎茶分级问题,看到凤庆茶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后撰写《“滇红”史略》一文,记念他在云南的工作。(来源:普洱杂志)

古丈茶:一器是云华


云华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先春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香茗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瑞草魁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谭生)

古丈茶史

古丈茶是茶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据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西晋武陵七县,包括今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全部,常德、邵阳各部分,共计二十六县(市)。《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杜佑《通典》载:“溪州土贡茶芽。”唐时溪州治所应为现古丈县的会溪坪。《永顺县志》载:“唐代溪州以茶芽入贡,其为地方生产可知。”今古丈县会溪坪、罗依溪、江洋溪一带,仍可见几百年树龄的古茶树。

在古丈茶叶的发展史上,我们不得不提到杨占鳌,据说他早年投到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帐下,曾官至正一品。杨占鳌四十二岁辞官还乡,买田置地种植茶叶。他对茶叶的抚育与制作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杨家的茶叶声名远播。1929年,古丈茶叶参加由南京政府举办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当时的“湘西王”陈渠珍大喜,遂令古丈遍植茶叶。1930年前后,古丈茶叶价格高达每斤4块光洋,可换160多斤大米。1956年,古阳镇思源桥茶叶社把精制的毛尖茶寄给了毛主席。

现在,只要一到采茶季节,在古丈县满山满岭都可以看到采茶的人们,村寨的瓦背屋檐全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向午平)

古丈茶俗

湘西古丈民情纯朴,民风纯正,茶事民俗中深藏着许多许多有趣的东西。

过“赶年”土家族人腊月二十九这天要过“赶年”,全家人不准睡觉,坐等午夜的到来。这时喝的茶叫“眼屎茶”——因一家人夜半三更,睡眼惺松,眼屎一坨坨地冒出来。眼屎茶一是要浓,二要醇,三要敬武神,四要时间长,喝得久。

扛碗茶春种秋割时,吃晚饭时分,辛劳一天的村人端着装满了茶水的大海碗,聚到一处,这是古丈土家族苗族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扛碗茶”的习俗。扛碗喝茶,各人有各人的话题。老人说古论今,妇女带小孩逗乐,汉子们大喊大叫,妹子们叽叽喳喳围在一起说起悄悄话,小伙子们则看准机会利用扛碗茶来表达爱情。

筛茶土家族新娘与新郎拜堂后,由“女和官”引一对新人进洞房。然后婆家的七八个茶姑、歌姑端着茶盘,提着茶壶来到大门口的台阶处,把送亲的男女客人准备迎人中堂。此时,送亲中的茶姑与歌姑便开始发难,开始盘歌,开始喝茶,一唱一答,彼此叠起,以茶歌决一高低。(傅建华)

刘国英:一生与武夷岩茶结缘


资讯:今年44岁的刘国英与武夷茶相伴已有23个年头。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刘国英被抽调到茶场,一呆就是4年。4年中,围绕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他潜心研究,业务提高得很快。第2年,20出头的刘国英当选场长。为了提高制茶品质,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在1989年至1991年的武夷山市毛茶评比中,九龙山茶场生产的梅占年年夺冠,水仙、肉桂则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产品在云霄、漳州一带十分畅销。

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科学道理光靠嘴向茶农宣传远远不够,得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茶农才信服。

1993年,刘国英倾其所有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筹办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有了这个载体,刘国英不断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在国内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一系列奖项。他每年在武夷山主要产茶乡镇要举办十几期培训班,2003年还编写了武夷山市农村实用技术丛书《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工制作》,赠阅给茶农和茶企。2009年,茶业公会荣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跻身“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年来,武夷山市不断加大对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刘国英积极组织茶企参加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每年还组织茶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他牵头主办《问道武夷茶》月刊,这也是第一本关于武夷茶的宣传专刊。刘国英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2006年,他被授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如果说能遇到一款百年的青砖茶,那会是什么样的缘分呢?


只有一泡,据了解,这样的青砖茶也没有多少泡了。而普洱茶百年老茶还可以论件,相差何其悬殊。所以这一泡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壶温水热,把茶放入温壶中,静置片刻,注水。

香气清雅,陈韵深沉,不张扬。和原来熟知的普洱茶老茶完全区别开来。

此茶洗一次就已经极为干净。

入口顺滑无比,茶味贵清,君之子交淡如水,即深刻体现的是一个清字,清而无染无杂。清而不淡,犹如君子之交的情谊。清易寻,而醇难觅。醇:指味厚而不腻。得清而可以久久回味是很难两全的。在目前的一些老茶中,存放环境干净适宜,而品质不错的茶中都能找到。所以醇也不难。难的是韵(竹韵),韵是指在品茶过程中,体会茶从口感传达转心灵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给你全身带来丰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感”。有韵也不难,难得的是有“和”。茶主和。喝茶会让我们和气,包容。好的茶喝下去,既可以让你的身体为之一振,神思爽朗,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就通透起来,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这就是茶的和。和已难,然而,茶更难得的是空。空,在佛教中提得比较多。空不是没有,不是无。是无我无执,无分别。这在佛教的修行中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茶也是茶中翘楚,难得一逢。当然,不排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茶好,人好,境好,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完全放空,从而达到“空”的境界之上。那当然需要各种机缘同时会齐。

遇到一款好的茶,则可以把所有的这些外因全部消除,即可以让我们达到口感,心灵上同时放空,回味时,却又感觉到空灵,生动,韵味悠长,其实这也就是为何会“禅茶一味”的源头了。

“空”而致“静”而由静中入空。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也只有在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会去很好的思考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才能进行自我的反省和促进。这种促进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个人修养的提升,和道德水准的修炼。

至静,则万物生起。

这和道家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一样。由茶入静,由茶致空。则可以心生万物。

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体无滞,来去自由。如果心已空,身已空,那么来去无碍,则可以心地澄澈,心生欢喜。

无味乃至味,实则有味,因为无味乃空,至味为太和。

这应该是好茶的基本标准。也是品茶的最高境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有人认为品茶是高雅的事情,而自己不会品茶。喝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肥或者说就是为了保健。对于执着于品茶的人来说,这些理由不屑一顾,太俗!

非也!

就像学佛之人,很多人从开始学佛时,其目的也不一定是渡人,或者渡己。往往会抱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佛说:从贪着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教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着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着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着,同样可以成就解脱。

喝茶,品茶和这个道理一样。无论源于何种目的,只要你端起了茶杯,或者想到了茶,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目的在接触着茶,或者与茶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都是有益的,可取的。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如今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有好茶喝”与“会喝好茶”,都代表着一种闲逸自在的生活方式。可见,“快起来”容易,“慢下来”却很难。

据说,韩国人十分热爱喝咖啡。每年韩国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约3亿个。星巴克为了推行环保的理念,将外带盒子作为花盆,培养盆栽,星巴克免费赠送种子。这无疑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从以上的资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星巴克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反应出了人们生活节奏之快。因为匆忙,因为没有闲暇时间,因此,更多人选择了外带咖啡。而茶却恰好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甚少看到外带茶饮的。

品茶,需要有不紧不慢的时间,需要有耐心,因此,我们不可用喝咖啡的心态来喝茶,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健康,更无法品出茶中的滋味。

品茶之乐趣,或许不在茶具的艺术上,或许不在于泡茶用水的特质上,或许更不在于茶叶的好坏上。仅仅因为在这一小段时光中,我们内心收获的欢愉与偶然的悸动。

品茶之时,正是我们身心放松之时。在这一小段的品茶时间里,暂时忘却了种种烦恼与忧愁,让我们的心与压力绝缘开。

品茶之乐,留存在永恒的时光里。

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肖时英


从开创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指扦插技术育出的茶树)选育、创建现代新茶园、首创大面积茶子直播法、倡导生态经济茶园到提出过渡类型茶树……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的肖时英,1933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曾在当地一家茶厂当了1年工人后,考入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大学期间,他首次见到云南大叶茶标本,就被吸引住了。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张木兰。1953年大学毕业,肖时英带着爱人张木兰前往勐海茶叶试验场工作。

很快,夫妇俩就成为骨干,据介绍,当时云南的茶树虫害多、产量低,他们开始了茶子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方法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或是百分十几,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奠定了基础。

“原来云南的茶树都不进行修剪,产量很低,1960年,我首先对茶树进行修剪试验,通过5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修剪理论。”肖时英称,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不知道该修剪多少、修剪后会不会减产等。

1987年,肖时英夫妇正式调入中国院(当时为茶树良种场),他和爱人选育出了云瑰、矮丰、云梅、短节白毫等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1992年,肖时英首次提出邦崴大茶树是介于野生与栽培茶树之间过渡型茶树,是研究茶树进化的宝贵样株。

选育一个新茶种不容易,有时需花费八九年时间,退休后,肖时英仍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继续选育茶树新品种。这么多年来,从城里到茶园,他往返数百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靠步行。认识肖时英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茶上,生活并不富裕,一直过得很节俭,但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都是免费传授的,很多时候,他还倒贴钱进去。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又筛选出5个新品种,不过还未命名,由于没有经费,目前还无法进行推广。

蔡昌敏: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九月的下午,田心说下午要同茶业复兴的几位茶友同品“禅茶”,让我甚是惊喜。前一天,我们刚拆封了一件完好的2006年公司生产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从看到外箱的第一眼起,亲切感犹然而生,我和张筱源二人,不约而同的追忆起当年制作该产品的种种画面。我们当年的生产厂位于中苜蓿村原巫家坝机场旁边,我当时任压制车间主任一职,对该批产品全过程的生产体验颇深。

“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是2006年上半年生产的,因加工工艺要求特高,包装工序繁琐,生产周期较长。印象最深的压制工序来看,生产该系列产品的员工都是经过特意考核挑选出的车间优秀技术骨干,专门组成了“禅茶”生产小组。生产期间,各位员工连进车间,更衣、洗手消毒,均有专人监督,严格操作。加之我们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每天均会到车间对各个工序进行督导,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更是加重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各自对负责的每道工序严加把关,小心翼翼。

禅茶礼盒从包装设计看,用“高大上”来形容一点不过。包装盒集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做工精细,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气。该套茶品共6600套,每套净含量1600克,其中含一个500克饼,350克砖,250克沱,400克金瓜和100克迷你小饼,每个饼、砖、沱、瓜上均有编号,还有阮殿蓉董事长的亲笔签名在内飞上。加工工艺特考究,品质要求极高,常规的饼、砖、沱型尚好控制,单400克金瓜茶来说,全手工蒸压、揉捏、捆绑,要求瓜茶的每个弧面均匀饱满,瓜茶之间高矮一致,是最考人的一个工序之一,工艺复杂,产量低,周期长,非常熟练的工人每天也做不了多少。另外,瓜茶的干燥工序也较为考究,周期同样比其他产品要长,我脑海中一直留着6600个金瓜禅茶的生产画面,布袋,绳索,同事们长茧的手,亲切的脸庞再次我的脑海。

到了包装工序,包装工人除按要求消毒外,包装全过程佩戴专用手套作业,对禅茶的生产可谓用心、用情。每套产品都要查找好统一的编码,找对每套包装物对应的内外包装,一一对应好各套包装的编码做好材质检验,再对应好产品的编码,包装好后对应编码装盒装箱。外箱上同样标注对应的内置编号,再顺序编写件号,专人负责检验完毕,开始封箱打包,方才入库。最终实现了该系列产品从原料选用、筛检工艺要求、压制成型制作,棉包装箱发货的全过程可追溯。根据编号可追溯到各个工序的加工责任人,细节处无不渗透着六大茶山公司质量决定成败的企业理念。

品鉴开始前,我们可爱的田心问我要不要更衣,我先是一愣,后仔细想来,被她从容认真的做事风格感动着。8年前我见证了禅茶的诞生,目睹了她的婴容,但未有缘尝深层次的与之接触。8年后我有缘再睹芳颜,可能是命定的机缘,可能是种福分,更何况此茶乃神圣之品,是专供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我觉得她充满了灵性,能品饮禅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恩,自豪,充满着无限的爱意、赞赏。据说,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故我们要品茗如此圣洁之物,是应更衣、静心的。

我和田心更换好公司茶艺服后,品茗随茶业复兴对阮总的采访同时开始了。最先开泡的是500克禅饼,该饼选用易武正山过渡型乔木古树为原料,饼型圆润周正,压制稍紧,条索肥壮显毫,墨绿色的茶菁已悄然在褪,色泽正泛红润,冲水后香气飘逸着散开,金黄蜜亮的茶汤一出,顿觉好茶,细品来,幽香迷人,汤水甜滑,协调性完好,不可挑剔。20余泡后不忍舍弃,为留时间品饮余下几款,不得暂时搁置,更换器具继续下款禅品。

350克禅砖和250克禅沱均是采用攸乐山大树茶为原料的,我单开了350克的禅砖来品饮,此茶条索整壮显毫,色泽转灰尚润,水入茶后,陈香初显,汤入口中醇厚饱满,汤质糯化,生津回甘,杯香持久,滋味较上一款丰富。同样持久耐泡,再次搁置,更换器皿。

剩下的400金瓜茶和100克迷你小饼同是选用原思茅一芽一、二叶特级茶为原料做的。由于我个人对金瓜茶成型工艺之艰辛甚是了解,怜爱之心不忍去破坏其型,故开了100克迷你饼来品饮。该茶饼小巧迷人,芽叶满覆,苗峰紧秀,银毫突显,压制松紧适度,是外型最好的一款,受世俗的偏见,她冠上思茅茶的帽子,起初是我们不看好的一款,没想到她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参与品饮的我们着时对思茅茶刮目相看了一回。沸水刚浸入茶身,在座均闻见茶香,入口毫香凸显,茶汤饱满醇厚,生津回甘持久,唇齿留香,经20余泡茶气不减,喝后筋络通畅,身体发热,微微冒汗。茶业复兴的李扬好像意犹未尽,特意向阮总要一泡干茶带走,要再次细品,我个人亦有种“尘心洗尽兴难尽”的感受。

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禅茶的生产场景还历历在目,对禅茶的品饮是第一次,也是饮茶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这一次的品饮虽是“更了衣、静了心”,但喝后仍是回味无穷,各种滋味,相信我与禅茶的茶缘不止于8年间,她优质的原料,清洁化的加工工序,严格的质量标准为她的品质保驾护航,决定了她未来的陈香基础,我期待着下个8年或更多年后的惊喜,禅茶意在通过茶结善缘、增法缘、续佛缘,缘分亦可能是福分。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于我而言,可以更自豪的说“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思茅古茶第一人:何仕华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有人曾悄悄说:何仕华是位很“倔”的人。他的“班比腊告”茶因为坚持原料的纯正而产量不多。坊间传说,有人财大气粗地想把他的茶全部买下收藏,开了高出别人许多的价格,但何仕华“倔”得就是不肯答应。

而当我面对面与他喝着一壶鲜爽甘润的2005年景迈春茶,听他谈起当年在茶山上摸爬滚打的故事时,这位思茅市会和昆明建城1240年纪念等活动精制了纪念茶饼。经何仕华精心制成的景迈古树茶纪念饼,分别被陆羽博物馆和广州茶文化促进会收藏。

作为思茅古茶资源最早的发现者、宣传者和保护者。何仕华看到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兴旺和人们对古茶的渴求,一部分古茶树受到了过度采摘和损害,这让何仕华等云南茶界的专家们都痛心不已。

“这些在大自然环境中平平安安生长了上千年的古茶树,要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毁了,那绝对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罪过。”这时的何仕华终于显出了他的“倔”。

抱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5年12月,由张顺高、张芳赐、蔡新、何仕华等七位云南著名茶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应普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之邀,先后对普洱县宁洱镇白草地豹子洞,宽宏困鹿山、梅子乡永胜村罗东山、普洱县城清真寺庙的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考察论证。在厚厚的《考察现场鉴定意见》书上,专家们共同对古茶树资源提出了饱含责任感的建议。如何合理地采摘和保护,如何在古茶园旁边发展新茶园……

普洱茶的盛世,也是云南茶人的盛世。云南茶人在盛世里冷静地思考着。

何仕华集40多年从事茶业、茶文化、茶叶经贸工作的经验,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的《茶缘春秋??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一书。目前该书已进入了后期制作,这不仅凝结了何仕华几十年的茶缘情结、更是爱茶人期盼已久的一部普洱茶经典文献。

4月12日,在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组织的考察活动期间,与何仕华一起走在普洱县城的街道上,他指着城西远处的天壁山告诉我们:普洱县原来打算在那西门石岩上刻一个巨大醒目的“茶”字,让凡是进入

普洱县城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当时连题字都请省里著名的书法家写好了,后来发现准备刻字的地方自己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树,这些小树拼成了一个大大的“茶”字。这个奇观,竟比刻上去的更自然、更奇妙!

顺着何仕华的手指看过去,山顶缭绕着云雾的天壁山上,那悬崖绝壁上的“茶”字自然天成,仿若大自然也不敢寂寞,要来赶一赶这茶的盛世。

何仕华轻拟一诗赞道:宁洱西门岩,峭壁绿树生。远望俨茶字,南天一奇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金花之父”刘仲华:半生心血,一款好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