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茶园”附近曾发现稀有单株“紫阳一号”

——访高级农艺师、陕西省资源调查,当时就听茶农反映,历史上搭梯采茶和上树采茶的大茶树屡见不鲜,但由于乱砍滥伐及大规模的老茶园改造,栽培茶园中大茶树几乎绝迹。此次紫阳发现的百年老茶园不仅单棵茶树直径达到十四厘米,而且有800余亩的连片规模,在整个陕南来讲十分罕见。

记者:就茶叶品种来讲,紫阳“百年茶园”的特殊价值是什么?

程良斌:紫阳茶试站当时保留了一丛宝贵的品种资源,是在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发现的,这丛茶不开花不结实,叶长12.8cm、叶宽7.1cm、叶面隆起,叶形为大椭圆叶,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稀有单株,当时命名为紫阳一号,它是古茶区的象征。可喜的是,在其附近约10公里的上游尚坝村三合寨周边森林中发现了成片的古茶园,其中有一部分是在陡峭的林地中,由松鼠播种的古茶树群,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十分珍贵的古紫阳种种质资源。

记者:对百年老茶园的保护与开发,你的建议是什么?

程良斌:紫阳种是我国1956年第一批21个推荐良种,也是1985年农牧渔业部农(农)第17号下发文件,推广最早的30个传统茶树优良品种之一。1978年李联标研究员组织鉴定了包括紫阳大叶泡在内的80份材料,紫阳大叶泡被评为“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7个品种之一。据此,特建议对尚坝村三合寨周边发现成片的古茶树群进行重点保护。对具有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等优良性状的古茶树,要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行繁育推广。

天然富硒极为珍贵、品质高端可为国饮

——访四川省茶业流通协会副会长、茶膳研究会会长李绍荣

记者:从史料记载上来分析,紫阳县茶叶的生产在历史上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李绍荣:古时的陕南因地处华山之阳,均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的地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紫阳县是有史以来陕西省茶叶主产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是茶树由原产地云南向东南茶区传播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紫阳百年老茶园的发现,再次证明了紫阳悠久的茶叶历史。

记者:你曾亲自到紫阳百年老茶园考察,通过横向比较,紫阳百年茶园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李绍荣:紫阳的百年老茶园首先是天然无污染,茶园周围全是森林,海拔高,云雾缭绕,茶园采光以森林余荫和漫反射光为主,是优质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茶园内土壤腐殖土平均厚度十厘米左右,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肥料。可以预见,如果做成茶叶产品,其营养有机成分,将远远高于普通茶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有机富硒茶,从保健效果和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讲极为珍贵。只要加工工艺好,出来的茶叶产品品质,在国内来讲绝对是一流的。所以,我认为紫阳百年老茶园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可期。

记者:你对紫阳百年茶园的保护有何具体建议?

李绍荣:要科学开发,保护先行。只有科学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加强日常管护,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茶树种群组成情况、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树龄、栽培历史。从经济开发的角度来讲,建议走高端路线。生产环节要严格控制采摘周期和产量,合理的采摘,有利于茶树生长。

cy260.COm小编推荐

阿根廷“国家一号机密”——马黛茶


马黛茶一直被阿根廷视为“国家一号机密”,它从被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时。它不仅能冲饮,而且还能食用。它富含196种天然元素,比中国绿茶所含的144种活性物质还多了52种,其中抗氧化成分占了50%以上。它对机体的抗氧化作用超过了法国红酒与中国绿茶。

马黛茶何以风靡世界,究竟神奇功效在哪里?这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日本域西大学医药学部的研究人员研究结果表明:

一是马黛茶可广泛影响神经、血管、消化、泌尿、免疫、内分泌及抗氧化系统。

二是能松弛平滑肌、改善呼吸、保护心肌、增加胆汁分泌、利尿通便、清除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过敏、促进自身组织修复与内稳态调节;具有预防单纯性肥胖、高脂血症、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坏血病、胃溃疡、缺铁性贫血等多种用途。

三是对机体无刺激性。马黛茶的特效成分是马黛因,这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成分。该茶虽然有着类似于咖啡和中国茶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即提神解乏功效,却不像咖啡对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其作用十分柔和。常饮不但不会损害心脏,也不会影响睡眠,而且能保护和增强心脏和心脑功能,还能保证睡眠质量。即使是对咖啡、酒精、茶很敏感的人也不会因喝马黛茶产生副作用。

四是饮用马黛茶没有医学禁止症候。学者们认定,马黛茶有六大健康意义。即平衡神经功能、净化体内环境、提升血液质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体质。它适应人类为防范现代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而引发的健康危机和现代文明病的迫切需要。

清晨一杯马黛茶,清咽润肠!午后一杯马黛茶,神清气爽!睡前一杯马黛茶,轻松入眠!

当今,美国白领为振奋精神,补充能量而喝马黛;韩国影星为控制体重、保持身材而喝马黛;日本国民为减轻压力、促进健康而喝马黛……

马黛茶有着令世界为之惊奇而着魔的六大茶魂:吃肉不增肥、喝酒不易醉、节食不乏力、提神不失眠、排毒不泻肚、清脂不失血。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方面却在马黛茶身上神奇般地得到了统一。马黛茶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能化解多种生活矛盾,实现双向生理调节作用的少数几种单科植物之一。

王秀兰:一杯茶映衬出百年坚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成就了如今国内庞大的茶产业,品茶,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茶产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在“生活必需品”和“高端礼品”等角色中来回转换。近十年来,张一元在业界的地位及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从企业经营来讲,张一元已经从当初账面上只有6000元的窘境,发展成如今年销售额在6亿-7亿元,并且正在等待突破10亿元的规模。从一个北京的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十年对于很多现代企业来说,经历的往往是创立与起步。但对于已经存活了百年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十年只是其几经风云的路上要面对的又一次转变与坚持。所以,解读老字号企业在这个时代的音符,可以去品味出更多历史的味道。

十年间,零售企业经历了体制改革、经济开放、市场细分等重大事件。企业在承受这些转变的时候,有些已经被逐渐淘汰。但同时也成就了不少坚定走发展之路的企业。去研究这些找准位置的老字号企业,能感觉出它们对于发展的理解与把控,这对很多现代企业来说,值得参考借鉴。经过快速发展,张一元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

作为百年企业来说,每任领导者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点上,张一元董事长王秀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张一元有“两宝”:一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另一个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一元董事长王秀兰。如果在茶领域中寻找这样一家经营百余年的老字号企业,似乎更能去感触时代的脉搏。张一元,就是一家每年靠卖“树叶子”都能卖出7个亿的明星企业。如今,代表“中国十大名茶”之花茶品牌的张一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改制助推张一元“复兴”

十几年前,不光是张一元,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转制,这样的转变对于老字号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在此之前,很多企业属于国有制。转制之后,没有了政府资金作为最大的靠山,如何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状况下生存成为首要课题。

在转制之前,张一元刚刚凭借自身努力回到了发展“正轨”。此前,各茶庄进货只有北京市统一分销这一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统购统销”已经慢慢放开。这也让张一元开始面临来自市场各方的竞争,所以,如何能在市场开放大潮中站住脚,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寻找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成了王秀兰开启张一元发展的第一步,“带着当时张一元的全部家当,只身坐火车找到闽东茶厂进行谈判”,成为了日后茶叶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也被看做为今后张一元发展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此之后,随着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家收茶的计划体制已消失殆尽,一些中小型茶厂因没有及时转轨面临着倒闭,主动向张一元求救。对于茶叶已经有了很深认识的王秀兰,一直深知茶源的重要性,她也明白张一元若想扩大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茶叶基地。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决定投资重启茶厂。当时投资的100万元,相当于张一元年收入的一半,除了王秀兰外没人敢担这个责任,之后的事实自然证明了王秀兰的判断,茶厂当年产值就达500多万元,第二年达到800多万元。

到1999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张一元在这一年正式转制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看来,这次改制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改制的过程,对于老企业来说需要花费更大经历。据了解,当时企业的注册资金为300万元,其中国有股比例20%,社会法人股15%,职工自然人股65%,当时张一元的全部60多名职工都是股东,这组数字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在老百姓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之前,“自己为自己的企业投资”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说起入股,几乎所有的职工第一反应就是,“赔了怎么办?保险起见还是不参与了”。所以,为了完成改制,王秀兰不得不带着公司管理层分头给职工开会做工作,通过各种思想工作才让全公司的员工达成共识。1999年4月底,张一元由选举产生了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组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这场历时半年的改制,也让张一元成为了茶庄改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张一元在很多股东还处于惴惴不安的情况下,用一步步的发展“稳定了军心”。第一年的分红,股东中最少也拿到了1万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

市场:品牌建设以维稳为主

十年间,京城的茶叶市场和老百姓的喝茶习惯,因经济环境的发展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张一元在这段时间也紧紧抓住了每一次改变的契机。

不过张一元的发展风格一直保持以稳为主,在品牌建设初期,规模扩张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之路。相比于其他茶叶企业发展的扩张速度,张一元却秉持“成熟一家发展连锁一家”的战略原则,不急于在数量上取胜。十年发展路上,在王秀兰看来,管理上的创新至关重要。引进现代的ERP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素质、让新人尽快融入老字号的企业氛围,让这个传统品牌在现代市场的开发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便开始有了要求。张一元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时机,为了能让北京的茶叶市场更加多元化,张一元为这里的老百姓打开了一个认知全国名茶的窗口。如今北京市场很多新品类的茶叶都是由王秀兰带领的张一元引进的,像岩茶就是其中之一。“大红袍”、“水仙”、“肉桂”等,都是通过张一元让北京的老百姓有所了解。2000年,张一元引进普洱茶,一夜之间,京城的普洱茶似乎就铺天盖地。

张一元在十年间不仅发展的是企业,也让京城老百姓的饮茶习惯迎来“新纪元”。张一元之所以在引进茶叶新品的过程中可以屡战屡胜,了解北京人的消费习惯,以及茶的口感、生长、加工环境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茶叶在经过推介之后慢慢在京城立住了脚,随后又发展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而这些判断的来源,正是凭借王秀兰在这个行业浸染20多年后锻炼出的经验。为了学茶,王秀兰是真正的从“学徒”干起,那时入门还不是先和茶打交道,是先学裁纸、叠纸。王秀兰凭借自身的天分和努力,慢慢学会了每种茶的“道道”。

茶叶市场也一直存在价格不透明的乱象,许多售茶人挣不懂茶的外行人的钱几乎成了潜规则。有些茶叶定价属于商家随口要价,甚至会造成一款茶出现每斤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差价。此外,将陈茶充当新茶卖,将陈茶掺入新茶等手段层出不穷,不过在混乱的茶叶市场中,王秀兰提出张一元一直以“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为经营主旨,慢慢在市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老字号:是商业模式更是文化符号

今年11月19日,最新颁布的《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意见》即将实施,这也是未来保护老字号商标的又一把“大伞”。2011年,商务部下发《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种种政策的颁布,也让很多老字号企业感觉到,国家对传统商业、对老字号的重视,尤其在近十年,愈发强烈。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之一。如果在传统文化中细捋分支的话,就必然会涉及到老字号企业。虽然在一些看法中,老字号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是,老字号在很多时候会承担起现代企业很难承担的政治任务。

其实,说老字号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确切。老字号企业是中国历史留下来的文化缩影。说起老北京茶庄,如果顾客进入之后身上带着雪,肯定会有伙计帮你掸掉,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商业,更是文化。王秀兰作为公司领导,也深知维护老字号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人品如茶品,只有靠质量占领市场,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政府的重大活动,老字号企业也一定是代表国家文化的主要商品。如奥运会期间,张一元成为提供当时住在奥运村人们所喝茶叶的惟一企业。这让张一元在国际市场大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还让各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的茶文化。

据了解,现在很多老字号企业的名称外国人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其实,老字号的“字号”就是其文化的核心之一,这种名字字义特别简单,但寓意非常深刻,令人过目难忘。了解老字号的名称,也是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这也是现代企业所不能模仿的。

现在很多人对于张一元的茶叶价格一直不涨颇有微词。王秀兰坚定地表示,并不是价格做不高,每种茶叶制作过程中都包含很多技术。不涨价主要是因为,有企业的“良心”在里面。“市场混乱”最核心还是“价格混乱”,类似于张一元的品牌,认知度到了一定程度,产品是会产生一些附加值,但这些附加值是需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的。

王秀兰认为,再有十年,老字号或将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老字号在经营中,也承担起了很多社会责任。

商报记者姜子谦

[商报提问]

“三农”是茶叶发展之本

商报:回顾张一元这十年间的发展,国家发布的哪些政策让张一元最受益?

王秀兰:这十年发展最大的受益是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其实茶产业发展的根基,就是“三农”问题。张一元的茶叶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建立在国家级的贫困县,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贫困县“原生态”保存的最好,没有工业和其他产业,用句简单的话就是“深山老林出好茶”。但这些基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经济落后导致方方面面条件跟不上,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开玩笑地说,我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基地。

近几年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给了充分的扶植政策。只有农民富了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才会考虑怎么把茶做的更好,怎么发展市场。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我们的产品才能转变。这也会慢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茶市场不知不觉走向高端化

商报:您怎么看待现在茶市场的情况?

王秀兰:目前茶叶市场形势很好,这个市场也正在逐步向着规范化迈进。其实茶叶市场一直是相当活跃的,茶叶的需求量每年也在提高,总体来说,比前几年要规范。

而茶叶走向高端化,其实也是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新趋势,这是我们“茶人”都没有意料到的。其实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老百姓生活逐渐富裕了。现在来看确实是大势所趋,这对产业发展来说绝对是好事。

市场回归理性是老字号的新机遇

商报:中国的经济市场正在慢慢转型,在未来老字号企业的新机遇在哪?

王秀兰:可以说在经过一轮的市场运行之后,老百姓的消费已经越来越明智了。而老字号的优势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现如今一提老字号,其实就是给消费者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也是作为老字号企业产品质量在长时间积累的口碑效应。可以说正是现在社会的普遍观念,为老字号企业戴上了一个“光环”。所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跟上社会潮流,正是如今老字号的新机遇所在。

“绝不做仅限于眼前利益的事”

商报: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的市场?

王秀兰:我对未来十年充满信心。因为,无论从惠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支持、扶植传统文化的政策未来都会更加完善。对于茶叶市场来说,经济越发达行业自然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张一元的未来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过去十年间,可以说张一元在“前方”、“后方”都打了不错的基础,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已经明确为“奔小康”。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值得看好的。作为老字号企业来说,每一次投入考虑的都必须是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是可持续的,绝不做仅限于眼前利益的事。老字号企业如果想基业常青,这就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手记]

茶人的单纯坚守

如今的王秀兰,已经不是单单代表张一元的领导。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成为了全国茶叶市场一种权威的代名词。

只要现在国内有跟茶叶有关的事情,王秀兰基本都要出面。这也与她从业40余年来,一直处于又接触产品又接触市场的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只要有新茶被研发出来,也一定会让王秀兰进行品尝,因为她可以对产品市场进行精确的研判。

不过王秀兰在圈子里被人称赞的,还是其2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市场一线的精神。几年前记者曾经对其进行过一次采访,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南方大水,王秀兰在得知基地被淹后第二天便飞到现场查看,那年的整个春节几乎都是在那度过的。圈里很有名的段子就是,在一个产茶基地内,当地区长陪王秀兰参观,但是茶农只认识王秀兰,其身边的区长没人认识。

老字号品牌的经营,最重要的是诚信与口碑。所以,与动辄营业额成百上千亿的现代企业来比,老字号的年销售额有些不值一提。但是,老字号通过百年积淀在消费者心中驻下的印象,现代企业是望尘莫及的。

与王秀兰几次接触中便很容易感觉出,过去老茶人的纯洁与简单。王秀兰曾开玩笑地表示,干了茶叶这行其他职业干不了了,因为干茶叶的人“心眼死”。王秀兰也直白地表示,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心里对价格是没有衡量标准的。所以,茶人做的就是“良心买卖”,如果“做茶人”把自己还当成“喝茶人”,那么,生意做起来就很简单,价格摆在那,由你自己来感受。觉得值,就行,不值,就是“昧着良心”发展。

南昌新旧茶馆百年文化变更


作为产茶大省的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现在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馆也是遍布大街小巷。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旧时江南一带,南昌茶铺最多,新中国成立前南昌茶铺有200余家,仅船山路就有3座四五百人规模的大茶铺,令人叹为观止。

古时江南南昌茶铺最多

南昌的茶馆,自唐始,已有千载的历史,古时江南一代,属南昌茶馆最多,且许多茶馆的规模都非常大。北京人、四川人多称茶馆为“茶园”,广东人称之为“茶楼”,海南人称之为“茶店”,闽南及潮汕人称之为“茶桌子”,而南昌人则称之为“茶铺”。

以旧南昌“七门”为基本框架的老南昌城,在民国时辖区人口近二十万,属于中等城镇。可是这区区二十万人口的城镇,居然存在着200余家大大小小的茶馆。总的来说,城外茶馆多于城内,巷弄茶馆多于大街。茶馆主要分布地为:今八一大桥一带、今中山桥一带、今绳金塔一带以及船山路、象山南路、王家巷(今西湖商厦)一带、箩巷(今万寿宫一带)、洋船码头(今三眼井一带)等。较著名的有船山路上的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三大茶馆。这三大茶馆相隔不远,每家都设四五百个座位。靠闹市区的有:德春园、春园阁大茶楼。靠东靠北还有福裕春、万茶楼、四海全、福兴润、杏花园等大茶楼。另外还有中山路的青莲阁、福兴楼、四季春,子固路的黄一层楼、进贤门外的福星楼、高桥的福寿楼。

南昌的老茶铺,新中国成立后仍为数不少。之后,受自然灾害造成的物质短缺的影响大多倒闭。上世纪70年代,在王家巷、洋船码头、民德路、八一大桥等地还有数十家,至上世纪90年代,亦销声匿迹。

老茶铺分高中低三档

老南昌的茶铺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的环境很好,装潢考究,一般为两至三层楼,且楼上都设雅座,以茶为主兼卖小吃,同时有清音、曲艺、琴棋等活动。中档的多为木质二层楼建筑,与老南昌民居大抵无异。楼内采光条件不佳,通风条件也不是很好。装潢上一般为木板墙,以青石板铺地,柜台设在一楼,茶桌为八仙桌,四周佐以高脚条凳,卫生条件良好。低档的南昌人唤作“茶店”,设备更加简陋,面积更加狭小。

茶铺每天上午八时左右开门,一会儿便有三三两两的茶客提着鸟笼或两手空空逍遥而来。上午十时至十一时,一般情况下每家茶铺都能满座。时至正午,茶足话尽,人们纷纷回家吃午饭。下午三时,也就是午觉时间过后,一部分茶客又来光顾。晚上十时开始准备打烊。南昌的茶铺一般实行早午晚三巡。早巡也就是南昌人所谓的“过茶”,生意是全天最火的。午巡和晚巡生意则不如早巡,并且需要重新记价。茶铺的主要消费群体为老年男性。老人们,清晨开始泡茶铺,时将正午,便回家吃饭午休,下午仍有一部分人来泡茶铺,另外一大部分奔赴澡堂。旧时有谚云“早上人包水,下午水包人”,就是老人们一天休闲生活的最好写照。

茶客走进茶铺,跑堂伙计便会迎上来招呼客人坐定,待客人点定所要的茶及茶点后,伙计会拿来一只带盖托的瓷茶碗和一双供客人夹取茶点的筷子,另外,还会带来茶点。然后,伙计会一手掀杯盖,一手执茶壶,将壶倾斜,热水顺着嘴管射出,射入茶碗,一射即准,一准即满,不多不少,滴水不漏。有时伙计还会耍出如“高山流水”、“苏秦背剑”、“童子吹笛”之类的花样以悦茶客。茶铺里的茶壶,主要分长嘴壶和冲壶两种,长嘴壶与四川茶园的长嘴壶大抵无异。而冲壶则为短嘴,锡制,置于堂中炉灶的烟孔上或是由跑堂伙计提在手中。

受南昌附近茶产地的产茶品种影响(婺源云雾、遂川狗牯脑、井冈翠绿等),茶铺几乎只供应绿茶,鲜见乌龙、红茶之类。而且,茶叶的品种和质量大都为中下等,南昌人谓为“香片”。若客人需要龙井、雀舌等高档茶,则要另外收费。一般的茶客,都是点一碗五分钱的茶(上世纪70年代市价),茶金可谓相当低廉。

茶客大多为聊天听书

茶客们在茶铺除享用“清茶细点”之外,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也就是南昌方言中所谓的“谈讬”或“撬牙膏”,聊天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如家长里短、国家大事、市场物价、稗官野史等。除了这些闲聊海侃之外,茶铺也是茶客们商定晚辈婚姻大事,调解民事纠纷的经常去处。因此,茶铺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婚姻介绍所”和“民间法庭”的角色。另外,茶铺也是人们洽谈生意,联系劳工的场所。同时社会上的各个“江湖帮会”,也经常在茶铺沟通信息、传递指令、协调关系等。但归根结底茶铺里还是老人居多。

聊天之外,茶客们还兼顾听书。这里所说的书,主要有两类,一为用南昌方言演绎的评书,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与北派评书差不多。另一种,叫“南昌道情”。所谓“道情”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清末传入南昌城。表演时,老艺人独坐茶铺一角,右手执一小棍,左手带道情筒夹带一面铜钹。在拍道情筒的同时,用右手小棍敲打筒和铜钹,此所谓“一打三响”,堪称一绝。

此外,打纸牌、下棋也是茶铺中老人常见的休闲内容。客人饮罢结账后,跑堂伙计高声吆喝,其大意如此:“哦!楼上几号茶桌哟!某某客人结了账哦!香片某碗某角哟!点某碗某角哦!一共几碗几角哦!手中把子小账在外,欢迎客人下次再来。”这样几嗓喊来,无论身边客人还是楼下记账的老板娘都能够对茶金情况清楚明了。

新派茶馆文化正萌芽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昌开始出现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由相关部门协办的“茶艺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具有现代气息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散布于豫章城的大街小巷,南昌的新派茶馆文化也随之形成。

如今,走在南昌城的街头弄里,林林总总的茶馆时不时地映入眼帘。“茶铺”二字,虽然还能在南昌方言中觅得其踪,但是,茶馆门口各色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上,却多见得“茶馆”、“茶艺馆”、“茶道馆”、“茶坊”、“茶室”、“茶吧”之类的词汇。也有略带诗气,如“听雨轩”、“悠竹轩”等。这些风格迥异的名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各个茶馆经营内容的取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茶楼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为茶艺馆,茶桌、茶具都十分考究,大厅内常以古筝一类的清音为背景音乐,每天定期举行茶艺表演和其他与茶文化有关的事宜,其价位相对较高,主要消费群体为社会中高层人士,主要消费内容为饮茶、欣赏茶艺表演、洽谈业务、聊天等;二为西化茶楼,此类茶楼格调尽显欧陆古典风情,室内装潢高档华丽,室内背景音乐以萨克斯曲之类的轻音乐为主,茶楼不仅提供各种品质的茶水,也有咖啡、牛奶、红酒、糕点等多种食物;三为一般茶楼,格调多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背景音乐以轻音乐为主,主要经营茶水,高中低档茶以及功夫茶具,一应俱全,消费人群主要为中青年,茶楼内环境较差,打牌者众多;四为综合型茶楼,不仅喝茶,还提供餐饮、棋牌、KTV等综合服务,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

目前,南昌出现了一些会员制茶楼,装修古典,有评弹说书也有字画欣赏出售,但消费不低,它们正在逐步复古南昌茶铺文化。

品泾渭茯茶 享百年香韵


中国是茶的故乡,可说到中国的茶叶之乡,很少会有人联想到陕西。提起陕西,更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还是兵马俑、长恨歌、华清池、羊肉泡馍、臊子面……这样的词语。殊不知,陕西还是茯茶的故乡,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名度还不为大家所知。近日,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的记者团就来到了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认识和感受了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世名茶。在咸阳泾渭茯茶公司董事长纪晓明的带领下,记者团参观了泾渭茯茶的加工车间,并且在益生源记仿古茯茶作坊,亲身体验了一把剁茶、筛茶、炒茶、筑茶加工成砖的全过程。

茯茶大约出现在公元1368年前后,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因为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茯茶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茯茶之所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关键是茶中独有“金花”,也就是冠突散囊菌。这是一种有益酵素类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促进有益物质形成,使茶叶口感优化。茯砖茶加工的发花过程是通过控制外界条件,促进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发育、繁殖、成熟,它的含量直接影响茯茶的品质,被作为评判茯茶品质的优劣标准,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的说法。“金花”有极强的护茶作用,专家研究发现,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很强的“霸王性”,抑制各种菌株无法生存。正因为这个特征,茯茶能长期存放,且历时愈久香更浓、质更佳。

自第一块茯茶面世后,陕西茯茶以丝绸之路主要商品地位远销欧亚,陕商籍此鼎立华夏第一商帮。解放后,由于茯茶深受大家的欢迎,咸阳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一直到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将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陕西拥有600年辉煌历史的茯砖茶加工业就此终结。

五十年后,经过咸阳市政府各级部门不懈努力,总投资1.2亿元,年产茯砖茶5000吨的陕西茯砖茶生产项目泾渭茯茶项目,正式落户秦都区沣东镇。项目单位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秉承茯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茯砖茶的传统文化,使这一失传六百多年的茶叶加工项目重新得以恢复。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作为陕西苍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专业化茯茶产销企业,拥有国内黑茶行业第一个高标准清洁化生产体系,陕西第一个完善的茶叶质量审评检测体系、第一个茶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第一个茶学科教学实训基地。泾渭茯茶系列产品是陕西第一个黑茶类产品。

咸阳泾渭茯茶公司事长纪晓明告诉记者,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来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

在纪晓明看来,由于历史原因,想让陕西茯茶更早更快地进入中国大市场,进入世界大市场,目前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过,以陕西的原料和地域优势,加上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依靠团队的坚强、专业和勤奋,他坚信,咸阳泾渭茯茶迟早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企业非常重要的一员,而且,这个梦想就在不远处。

董国艳:做国艳精品,创百年茶企


文/董国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女士、先生、朋友们,您们好!

今天是我们“勐海国艳茶厂”开业庆典之日,我怀着无比喜悦,万分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热情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莅临指导,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作为洱海之滨、鸡足山脚下走出来的平凡而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诚信经营,发展至今,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感谢、感激、感恩。

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好政策;感谢西双版纳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办局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普洱茶业界的老前辈、专家的教诲与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茶人、经销商及客户多年来的全力相助与惠顾;感谢我步入社会、人生第一站,我的第二故乡——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拜个早年!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龙年吉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谢谢!

吴裕泰: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1887年,吴裕泰字号在北新桥诞生,当年的吴裕泰名为茶栈,以批发自产自销自家窨制的茉莉花茶为主。下辖十余个茶庄分号,风头一时无两,不但影响到老舍名篇《茶馆》,也成为传统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2013年,裕泰东方前门店在最具北京风情的前门大街开业。在这间外表古朴的旗舰店内,除传统茶叶外,各式新颖茶品、茶叶衍生品、茶艺展示以及其他与茶文化相关展览均有一席之地。在吴裕泰看来,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吃着西式茶蛋糕,品着中式功夫茶,老字号新形象,年轻人很捧场。

茶口味冰激凌堪称吴裕泰近年来最成功的创新之一,东西不贵但人气很高。即便在冬至夜都有“不怕冷”的年轻人买来尝鲜。

随着六十年来北京城的人口激增,京城茶叶市场也愈发变得众口难调。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复杂,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是了。

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看完参加《北京·记忆影像展》的近两百幅作品后,吴裕泰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丹威感慨良多,也让这位如今操盘300余家连锁店的茶业企业的掌门人重新忆起吴裕泰的跋涉历程。

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之一,茉莉花茶历来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据传茉莉花茶制作技法最初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因此面世之初便沾着贵气,也造就了北京人对于茉莉花茶口味的挑剔。

吴裕泰在光绪年间开业之初,等待她的是同城有名有姓300余家茶庄的竞争;但创始人兼老掌柜吴锡卿凭着自采、自拼、自窨的三自方针,很快使吴裕泰跻身名门,其本人也在民国时期足足当了十年的京师茶行公会会长,可见业界认可程度之高。

从光绪年间到解放前,经过吴家几代人打理,“吴系”茶叶曾在北京开出11家分号,这在当年城区不出二环路的北京绝对算是茶叶“托拉斯”,以至于老舍先生把名篇《茶馆》里的那个茶馆命名为“老裕泰”。

作为一种文化饮品,喝茶的人对茶叶的渊源与历史格外讲究。尽管吴裕泰解放后先是被公私合营进行拆分,又是被红卫兵小将们“改旗易帜”,掌柜的也从安徽人换成了北京人,但老茶庄的血脉并没有断。这种“藕断丝连”并不仅仅体现在吴裕泰历经百年从未改变的主号为1928的电话号码上,更多是完整将百年吴裕泰沉淀的精华——产地的专一、窨制工艺的传承、对于质量的严苛毫无保留的继承。尽管在1997年的时候,当年的“托拉斯”只剩下北新桥的一间铺面,但火种还在。

老字号的底子孙丹威的运气

今天的孙丹威是中国茶业界的风云人物,1997年孙丹威担任经理时,吴裕泰早已经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仅存北新桥的一家老店。在当时,有没有人知道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孙丹威知道找谁就行了。

孙丹威不是科班出身,但她清楚,要想让“老裕泰”重新焕发生机,必须得找回世代单传的传统技艺。孙丹威的运气在于,吴裕泰第四代传人张文煜当时还健在。张文煜虽然不姓吴,但作为公私合营前就在吴裕泰制茶的老师傅,可以说尽得上面第三代传人的真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茶叶开始统购统销后,原先各家自己采购、窨茶、拼茶的活儿都不让干了,但张师傅并没有荒废手艺。他利用“职务之便”,得空就用现有材料偷偷拼茶,这一拼就是小二十年;搞得不少老顾客纳闷儿,这吴裕泰的茶就是跟别家儿的味儿不一样。

孙丹威上任那年,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先生出山,并拜师学艺。在张文煜的悉心传授下,之前就有些茶道基础的孙丹威很快就能上手,并且掌握了吴裕泰茉莉花茶的鉴别、窨制、拼配全套流程,使吴裕泰的窨制、拼配秘方传承得以后继有人。不但如此,孙丹威还结合吴裕泰的历史经验,又是借钱,又是谈判,重新在南方福建、广西等省区建立起自己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确保原材料的可控。几年时间下来,茶叶生意是越做越大,分号是越开越多,吴裕泰终于恢复了生气。

老吴做生意怀旧不守旧

孙丹威治下的吴裕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茶品。这是老本行,也是吴裕泰得以彻底翻身的重要原因。不过,孙丹威并不喜欢单纯“吃老本儿”。

提起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跟中老年人的专利;提起茉莉花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北京人喝的茶,但孙丹威偏偏不信年轻人就不喜欢喝茶,也不信北京城六十多年来人口已经增长了十倍后,北京人还是只喜欢喝花茶。在她看来,茶叶就不该打上年龄标签,主打产品也不能一成不变。

就拿吴裕泰的抹茶冰激凌来说,即便是寒冬腊月,一尺柜台前也总得排起长队。吴裕泰最初的设想是,只是吸引年轻人对吴裕泰品牌有所认知。不成想,这款产品上市之后很快成了吴裕泰在大众点评网上的最热门话题。年轻的时候吃吴裕泰的冰激凌,上岁数难保不喝吴裕泰的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作为老北京先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庄,吴裕泰有着非常年轻的心态。

这些年来,吴裕泰又是网上开店,又是线下开时尚茶生活体验店,研制健康茶月饼,茶味无胶口香糖,此外,在一线柜台上,随着吴裕泰牌乌龙、普洱、白茶、绿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新茶品的充实到一线,看家的茉莉花茶也不再说“单口相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分号,以及越做越大的市场份额。

勐海茶产创始人:李拂百年普洱茶路


2010年9月7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

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云南茶王”王一球:匠人精神做茶,郎河要做百年老店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高低不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西部的勐海县。这座与缅甸接壤的边陲小城,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野生茶树和古茶树群遍布,而街头那一块醒目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更是透露了最大的秘密。

古往今来,在这个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茶山、茶企、茶厂、茶园、茶农。似乎所有的身份都和茶有关,和茶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可谓数不胜数。

76岁的王一球,郎河茶业的创始人,显然是勐海县茶界里叱咤风云的一个。他一辈子和茶打交道,一点一滴把茶变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高要求高标准,用匠人精神做茶

7月初的勐海县,气候果然温润舒服,只有持续的蝉鸣声提醒着这是夏日。蓝色有领T恤、白色西裤、棕色皮鞋,王一球以这样的装扮走过来,其矫健的步伐,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一个早已过了古稀之人。

王一球

王一球的故事,从来离不开茶。

194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茶叶世家,王一球从小就与茶叶产生联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投身于茶叶,1996年在勐海成立郎河茶厂,2006年勐海郎河茶业有限公司成立。

从勐海的生产基地到广州的全国营销中心,这些年来,郎河茶业在市场中成功的塑造了“郎河”系列优质品牌。郎河茶业也从几公斤订单逐渐做到几千吨的订单,的乱定价局面。回归本源,真正做到让中国老百姓喝上称心、放心的普洱茶。

王一球爬上茶树

对标吴裕泰,把郎河做成百年老店

接触过王一球的人,多数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的谦恭态度和对茶业的赤诚之心。

郎河茶业的老客户、广东新会的林先生说,王一球对客户像对亲人一样,产品性价比极高。这么大年纪还经常四处调研,也经常拜访客户,是那种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亏他人的人。

王一球和大儿子王小林

王一球很喜欢喝茶聊天。找退休工人一起喝茶,调研的时候就找客户喝茶。在氤氲茶香中,他常能喝出一些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伙伴。当然,二十多年的合作关键还要归功于郎河茶叶的质量,正如他所说:“这个行业不管竞争多激烈,只要有匠人精神,扎扎实实做事,就有未来”。

现如今,郎河公司的事务实际上都交给了大儿子管理,但王一球仍然亲自监督茶叶生产的第一线。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车间查看,车间很宽阔,走路要花上半个小时才一个来回,年迈的他却从不喊累。接受采访当天,他刚从美国回来,此次去美国是参加展览会顺便拜访美国二十多年的老客户。

王一球和美国客户

采访结束已近黄昏,王一球坚持要亲自开车送记者回酒店。他说自从六十六岁学开车,便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因为厂里经常有客人来,司机们都送客人,自己当司机最方便。对他来说,只要能把茶做好,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

关于郎河的未来,王一球先谈到了自己的仰慕对象——北京的“吴裕泰”,这家老茶庄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从清朝起,经历历史变迁一直保留到现在,是中国茶叶的标杆。“这就是一个百年老店的标志,不是靠炒作。”

他想好了,郎河茶业要对标吴裕泰,做成百年老店,不靠炒作,而是靠品质把郎河品牌流传下去。

如果说能遇到一款百年的青砖茶,那会是什么样的缘分呢?


只有一泡,据了解,这样的青砖茶也没有多少泡了。而普洱茶百年老茶还可以论件,相差何其悬殊。所以这一泡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壶温水热,把茶放入温壶中,静置片刻,注水。

香气清雅,陈韵深沉,不张扬。和原来熟知的普洱茶老茶完全区别开来。

此茶洗一次就已经极为干净。

入口顺滑无比,茶味贵清,君之子交淡如水,即深刻体现的是一个清字,清而无染无杂。清而不淡,犹如君子之交的情谊。清易寻,而醇难觅。醇:指味厚而不腻。得清而可以久久回味是很难两全的。在目前的一些老茶中,存放环境干净适宜,而品质不错的茶中都能找到。所以醇也不难。难的是韵(竹韵),韵是指在品茶过程中,体会茶从口感传达转心灵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给你全身带来丰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感”。有韵也不难,难得的是有“和”。茶主和。喝茶会让我们和气,包容。好的茶喝下去,既可以让你的身体为之一振,神思爽朗,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就通透起来,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这就是茶的和。和已难,然而,茶更难得的是空。空,在佛教中提得比较多。空不是没有,不是无。是无我无执,无分别。这在佛教的修行中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茶也是茶中翘楚,难得一逢。当然,不排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茶好,人好,境好,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完全放空,从而达到“空”的境界之上。那当然需要各种机缘同时会齐。

遇到一款好的茶,则可以把所有的这些外因全部消除,即可以让我们达到口感,心灵上同时放空,回味时,却又感觉到空灵,生动,韵味悠长,其实这也就是为何会“禅茶一味”的源头了。

“空”而致“静”而由静中入空。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也只有在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会去很好的思考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才能进行自我的反省和促进。这种促进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个人修养的提升,和道德水准的修炼。

至静,则万物生起。

这和道家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一样。由茶入静,由茶致空。则可以心生万物。

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体无滞,来去自由。如果心已空,身已空,那么来去无碍,则可以心地澄澈,心生欢喜。

无味乃至味,实则有味,因为无味乃空,至味为太和。

这应该是好茶的基本标准。也是品茶的最高境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有人认为品茶是高雅的事情,而自己不会品茶。喝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肥或者说就是为了保健。对于执着于品茶的人来说,这些理由不屑一顾,太俗!

非也!

就像学佛之人,很多人从开始学佛时,其目的也不一定是渡人,或者渡己。往往会抱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佛说:从贪着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教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着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着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着,同样可以成就解脱。

喝茶,品茶和这个道理一样。无论源于何种目的,只要你端起了茶杯,或者想到了茶,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目的在接触着茶,或者与茶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都是有益的,可取的。

“百人展望,年度盘点”之猴牌茶叶总经理曾路


截止2015年,近来中国越来越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不仅是文化热,更多是到执行一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中国中国茶企的发展趋势会越趋向细分市场,传统的茶通路品牌也在成高端趋势。作为中国唯一专注大红袍单一品类的茶品牌,我始终相信专注的力量。

不管是通路的变化,电商的升级,而茶本身的品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此定位更应是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你的茶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哪款茶?

中国茶企,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多为,茶的通路品牌,所谓通路,就是在一个平台里,销售多种茶品,也就是一个品牌多款茶,而销售的模式过于传统,批发,零售且明显的地域化。

2014年,这方面在悄然变化:第一,责任与力量:茶回归本质,它是农产品,是入口的饮品,同样在国内目前饮食安全的危机现状下所以在这点,越来越多企业关注这点,把控品质,并侧重这点的宣传与传播;第二,细分与品牌化:好的品质的茶,还需要好的定位好的品牌形象,已经很多企业关注这点,侧重自己优势的领域,并强化提升自己高端形象;但是在商言商,如何导入消费者认可的商业语言,商业模式,这点还是需要很多需要努力的。

世界上最好的茶在中国,可世界最成功的茶企不在中国。有好茶无品牌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是2015年是个转折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产阶级的成熟,消费群体的成熟,茶品越是细分越品牌化是必然的趋势。

同样,在高端品类大红袍专注的猴牌,还有很多内置商业功课要做,感性与理性,理性与感性都需建设。

专注的定位之外,也要有用好料的用心,以及优质的包装体验与售后服务。

总之,2015年,茶一方是农产业,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两者,前者理性后者感性,作为茶企业打造中国唯一关注大红袍的品类,未来的趋势很明朗。因为消费群细分化,作为大红袍的第一选择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桐庐百亩茶园虫害肆虐 专家上山问诊把脉


时下,正是秋茶的生产季节。茶农们正忙着采制茶叶,盼望今年秋茶有个好收成。然而,在分水镇大路村经营桐庐雏仙茶庄的袁建祥却犯了愁:原本长势良好的茶树,不知为何,遭遇了虫害,几天时间茶树上的叶片就被吃得只剩下了杆,粗粗估计,经济损失五六万元。

百亩茶园遭虫袭鲜见绿叶只见枝

近日,记者来到了袁建祥承包的茶园,远远望去,周边的茶园都是绿油油一片,唯独这片茶园稀稀疏疏,毫无绿意。走近细看,发现大部分茶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少部分仅有几片叶片的茶树上,还看到几条类似毛毛虫样的小虫子正在蠕动,不一会儿它就爬到了叶片的背面,稍一晃动就掉到了茶蓬里。

“9月14日左右,我们到茶园采茶的时候,发现茶树上就有这样的小虫,当时也没在意,没想到过了两三天,成片的茶园居然几乎被它吃完了。”袁建祥无奈地说。

袁建祥是村里的茶叶承包经营大户,经营时间久承包面积较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了。“刚开始的时候承包的茶园不多,效益也不高,那时也只能是养家糊口罢了。”袁建祥说。后来随着茶叶效益越来越好,除了自己原先承包的本村茶园以外,还投标承包了其他村的茶山,现在已有了近1000亩的规模。

随后,茶产品从内销转向了外销,从无公害茶转向了有机茶,这次受灾的茶园是有机茶园。“正因为是有机茶园,所以就不能喷洒农药,眼睁睁看着这些小虫把茶叶吃掉,真不知该怎么办。”袁建祥心急如焚地说,这片茶园有100多亩,居然几天时间就被啃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茶园遭遇虫袭后,袁建祥有些无措了,因为他深知虫害肆虐会使茶叶的产量、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承包茶园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碰上这样的虫害,而且危害这么大。如果虫害不治理好,对茶树的生长及下一年的茶叶采收都会有直接的影响。”袁建祥说,秋茶虽然没了收成,但是还是希望能请专业人士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防治,希望明年采收能弥补一些损失。

问诊把脉理原因专家解疑治虫害

9月23日,记者联系了县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姚福军,反映了袁建祥有机茶园目前的情况。翌日,姚福军便来到茶园了解虫害情况,仔细查看,详细询问,认真辨别,诊断这是一种俗名叫茶毛虫的虫害,小虫是一种食叶类害虫。

“茶毛虫一般习惯晚上活动,白天就躲藏在茶树叶片下,不仔细观察较难发现。”姚福军说,茶毛虫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一般发生于春、秋两季,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

“最近雨水比较多,病虫害的发生率比往年要严重一些。”姚福军说,防治茶毛虫要在三龄前幼虫期着手,到四龄之后进入暴食期再进行防治,效果就不太明显。目前,茶园的茶毛虫都已经成龄并已逐步化蛹,药物防治已基本无效。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建议下一步茶园要及时进行深修剪,剪去受虫害的茶叶枯枝,并且把剪掉的茶叶枯枝及时进行清除,到冬季再喷洒石硫合剂封园,这样就可以杀死越冬的虫卵,从而预防来年病虫害的再发生。

由于受灾的茶园属于有机茶生产基地,在用药上要考虑有机茶生产的相关标准。姚福军表示,在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上,不是说有虫就治,而是要掌握好“防治指标、防治适期、防治方法”三大要素,选择好治虫的最佳时机,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有机农药,最好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这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最终实现产量、质量、效益三兼顾。

虽然在桐庐县其他茶区还没有发现类似的病虫害,但为了做好茶树病虫害预防工作,下一步茶叶站将对茶叶种植、承包大户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逐步增强广大茶农的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预防”意识,提高茶树病虫害防治技能。

无论是有机茶园还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工作都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此,建议广大茶农做好茶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预防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和防治,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最终有个好收成。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著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

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千年古镇栟茶场曾迎来了任军机大臣左宗棠


清光绪八年(1882),千年古镇栟茶场迎来了曾任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行走、官拜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当朝一品大员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以举人从军立功,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赠太傅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这次莅临栟茶是来南京赴任两江总督翌年所安排的一项重要巡视活动,其任务是专为勘查海堤。

在大队人马簇拥下,左宗棠由章氏搀扶,下榻苏北名刹寿圣寺。作为慈禧太后赐给左宗棠的侍妾,章冰儿为左宗棠关注江海堤防尽了一份力。一是在随左宗棠告假回湘阴省亲途中见江浙因夏秋潮灾水患严重,疫病流行,老百姓背井离乡,而生悯农之情;二是当左宗棠为治水银两所困之际,章氏为其想出找富商大贾资助的金点子。这才有了左宗棠在沿江沿海视察水情、整饬水利的一系列大动作。

左宗棠到栟茶的第二天一早,就在地方要员陪同下,弃轿乘马去海堤。栟茶镇北十余里,就是著名的范公堤。栟茶一段,东自小洋口,西至磨担头,乡人俗称为“北捍堰”。因栟北海潮凶猛,常常溢堤成灾,清雍正十年(1732),河道总督稽曾筠应百姓要求,上奏朝廷,在范公堤以南三里加筑了一道人称“稽公堤”的夹堤,当地百姓称做“南捍堰”。光绪年间的风潮灾害使南北捍堰受损严重,百姓遭灾。左宗棠号令加固海堤才使捍堰岁修一新。此次勘查海堤,除了关心水利,也有重视海防之意。看到南北捍堰加固工程质量不错,左宗棠格外高兴。

左大人亲临海堤踏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都想一睹这位当朝名臣的风采。老百姓念及左大人之恩,四周响起了锣鼓声和鞭炮声。左宗棠激动之下,随口吟道:“万里晴沙日照西,此心惟有断云知……”

左宗棠实地看了海堤,又关切地查问了海堤岁修和沿海防汛的落实情况,临走时交待要在海堤上栽树种草,这才转回栟茶驻地。如东海堤绿化林带之所以在全国闻名,追根求源,与当年左宗棠栟茶勘堤时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

左宗棠亲临栟茶,缪、徐、蔡等大姓望族纷纷恳邀左大人题字。左宗棠勘堤回来,兴致甚高,听说当地名门大户要他“留下墨宝”,很爽快地一一应允。他先是泼墨挥毫为缪氏宗祠写下了“敦睦传家”的匾额;接下来,又为徐氏宗祠的匾额留下了“望重南洲”的题词;后来,还为蔡氏宗祠题写了“理学名家”的匾额。

紫阳:土经理刘理科有本“弄茶经”


2014年紫阳富硒茶产销质量和数量可谓硕果累累,喜报频传。年末之际,在第三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中,紫阳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又捧回红茶类一等奖,更让紫阳茶锦上添辉。喜讯传来,令人惊讶。刘理科,这位土经理的“弄茶经”不禁浮现在眼前。

洄水镇是紫阳产茶大镇之一。能吃苦,有远谋的村民刘理科就生长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末,他与人合伙贷款买下集镇边的水文站,办起设备简陋的茶叶粗制加工厂,靠收购和外销赢得小利。那时,他与人合伙的公司品牌是“紫健”,一个经理主抓销售,一个主抓茶叶生产。至2011年,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相继获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消费者放心和信得过产品、第七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业文化博览会金茶王名茶优质奖等荣誉,公司通过有机茶认证。

2012年初,勤于思考的刘理科毅然将苦心经营的“紫健牌”转让给原来合作伙伴,将自己和妻子的名字合起来申报注册“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并设计经营科宏牌系列产品。他说:这意味着以科学技术为引领,拓展建设新茶区,实现强企富民,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

刘理科的“土”是就经理身价相对而言的。其实他并不土,有洋气的楼房,有多家茶叶店,有资产千万的公司,更有声名远扬的“科宏”影响。可一旦见面,就对不上号了,他的精气神全展现在一个“土”字上。一辆代步的车是“普通牌”摩托车,“进县城、跑镇村自由;特别是到田间地头更方便。”他自得其乐地说。

他的“土”是源于痴情紫阳茶产业发展和紫阳茶品质的保护与提升的本能。一年365天,他除了外出开会、参观、培训能稍许轻松,其余时间都与茶农在田间地头度过。14年来,刘理科不惜投入,示范引路,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公司+工厂+农户”经营模式,把农户观念转变和茶区建设作为公司发展最基本依托,每年投入茶农技术培训、支持茶园管理费用10余万元;不怕担风险,用优惠于民的价格流转好田好地出示范;让农民就地务工挣钱学技术。公司茶区以洄水镇为中心,覆盖到本县和周边县多个乡镇,总面积达4万多亩,开办分厂6家,为推进全县老茶园改造和扩大生态茶园建设做出样板,同时每年解决富余劳力就业近200人。

在不断扩展茶区面积的同时,他还倾注更大投入扩建厂房、更新设备,以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诚信经营,拓展销售市场,走出了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路子,成为县茶业有限公司最早成员企业、紫阳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企业之一。

2012年,刘理科的公司从股份走向独立,在镇政府的促成下,再次投入近2000万元,将农技站买下改建扩建厂房、添置精加工设备、高薪聘请技师指导提升原产地无公害茶叶加工和包装;从绿茶生产扩展到红茶生产;打造出富有夫妻创业情怀和诚信意义的“科宏牌”系列产品。在镇政府全力支持下,启动千亩生态茶园观光园建设蓝图正在他的精心绘制下展现在洄水河畔。

科宏茶业声名由此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刘理科又一次捧回全国大奖后,他说:“公司今后会把更好产品带给消费者。”简洁的话语还是“土”得那样掷地有声,这应该也是紫阳茶叶企业共同的心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百年茶园”附近曾发现稀有单株“紫阳一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