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乐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成一部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影片描写了海外华侨奋斗的故事。他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年轻的华侨郑潮安,从香港来到曼谷在一间制冰厂当工人。老板以制冰为幌于,将毒品藏在冰里销售,知道这项秘密的工人均一个个被杀害。郑潮安目睹恶势力如此嚣张,最后忍无可忍,挺身面出,打击恶党为民除害。片中郑潮安与恶党搏斗时犀利的拳脚,使观众无不如痴如醉。喝彩与掌声接连不断。《唐山大兄》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300万港元。李小龙的名声随后从香港传遍东南亚各地。

影片背景为60~70年代的东南亚,李小龙在影片中经常喝茶,他扮演的制冰工人为中下层阶级,所需要的茶品需要价廉耐泡,解渴实在,该茶茶色为浅红,不是红茶,红茶会更红艳,而且不耐泡,所以推断可能是陈放年限较短的普洱茶,而且当时普洱颇受华人劳工的喜爱。有影迷就戏谑,称李小龙因为喝多了普洱茶,在剧中才有这么好的身手。

cy260.COm小编推荐

喝普洱茶需要慢慢品尝


事实上生活就是要快慢下来。追求快速忙碌,其实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而只是我们赢得悠闲生活的一种手段。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学会忙碌,比如放下我们心中的东西,约三五个朋友,找个安静的地方,把一杯老茶放进茶壶里,让普洱茶特有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房间里。那么,即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这么忙,我们也可以在普洱茶的浸入下放松紧张的灵魂,找到很多我们很久没见过的幸福。

普洱茶的“慢”,是指普洱茶所蕴含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社会。人们强调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利益。对速度的过度追求使许多人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快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情绪,而快餐文化则是转瞬即逝和被遗忘的。在速度的推动下,人们把现代生活演绎成一种狂热的快板,即摇滚乐的节奏。因此,在飘浮的阴影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日子里,年复一年,匆忙中的人们很难平静下来,感受到“慢”所能带来的快乐和宁静。

普洱茶和其他茶不同,喝起来也很慢。首先,普洱茶的酿造,与其他茶叶相比,也显得更加细致。不耐烦不能做好普洱茶,所以普洱茶的酿造过程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平静、优雅和宁静。重新获得远离尘世的快感。

普洱茶进入“砖”时代(一)


谭梅,毕业于茶界“黄埔军校”的安徽农大制茶专业。1982—2012年专注做茶33年。中国熟茶发酵第一人,现代普洱茶砖的创始者与传承者,是业界公认的茶“砖”家。

是谁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告诉您一位不为人知的大师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遍览史籍、环视宇内,我们总会被一些人触动、感染、激励——

他们筚路蓝缕,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上,为后人开辟出一条条希望之路;他们执著坚守,仿佛灯塔,为茫茫大海中的夜航人指明前进方向;他们犹如巍峨的高山,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时刻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或许,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国家,分属不同的民族,但其影响和贡献却超越地域,其名字已化为一种共有的精神表达。他们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或耕耘于文学,或献身于科学,或矢志于艺术……

他们继承先人衣钵,肩负人类使命,探索未知世界。他们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大师。

何谓大师

何谓大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有人说,大师应学识渊博、德艺双馨、平易近人,受万人敬仰;有人则说,大师应特立独行、个性鲜明、风骨卓然,不为流俗所拘。

有人认为,融会贯通是大师应有的境界;有人则认为,能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达到独步天下的地步才是大师……

有人说,当下无大师。而其实——大师,并未远去……

发酵时光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过去,科学家们习惯将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

远古的时候,古代埃及人就学会了用谷物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他们将捣碎的小麦粉掺水调制成面团,直接在炉上烤成的圆圆的、又干又硬的薄饼。但是有一天,一些没有来得及烤制的面团剩余下来,这些面团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自然发酵。当他们将这些剩余的发酵面团放入炉中烘烤后,意外发生了:一种松软喷香而又富有弹性的食品——面包出现了。它是人类食品中第一个发酵食品。

而后,中国人的祖先又从发霉的谷物中发现一种特殊物质——酒曲。随后他们又将酒曲与谷物搅拌一些发酵酿酒。酒曲的出现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剂。欧洲人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这样,由面包与酿酒形成两种发酵方法,就成为最基本的发酵模型。将这种方法延伸,人类又发明了多种用于食品发酵的方法。搭建了发酵食品的框架与概念。在现存国际已公布的发酵食品名录中,我们发现有五个领域形成了发酵食品集群:

酒精饮料:如蒸馏酒、黄酒、果酒、啤酒等;

乳制品:如酸奶、酸性奶油、马奶酒、干酪等;

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豉、纳豆等;

发酵蔬菜:如泡菜、酸菜等;

调味品,如醋、黄酱、酱油、甜味剂(如天冬甜味精)、增味剂、味精等。

发酵食品是食品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占比重很大的食品体系。在今天的饮食中,我们每天最少与两种以上的发酵食品发生联系。

在这其中,有一种发酵食品是被遗漏的,那就是普洱茶。普洱茶不仅是发酵食品,而且也是发酵食品中最经典、最具发酵特色的茶品。普洱茶属于发酵茶类中的一种。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普洱茶、红茶、千两茶、康砖等视为发酵食品中第六个集群——发酵茶类。显然,在这个集群中,普洱茶是发酵食品中集大成的代表。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发酵食品中,我们习惯上将酿酒类部分产品视为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如白酒类中的茅台酒、葡萄酒类的拉菲酒等。但却忽略了另一个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普洱茶。

发酵是普洱茶加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核心一直是国家保密技术。一流的茶叶发酵师,要对茶叶种植、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级、渥堆、潮水、风干、筛分、拼配、压制、各个环节的工艺都了如指掌,中国熟茶发酵第一人的——谭梅,就是这样一位发酵大师。

巅峰随心

普洱小天地人生大境界

从中学时代开始,谭梅就把“做好茶”定位成一生的奋斗目标。

云南地处祖国边疆,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自然发酵,靠时间来酝酿变化。最终形成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的品质风格。

1973年,普洱茶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广东和香港市场的需求,开始试制的口感。

1996年至2003年12月间,昆明茶厂,在上级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开始改制,很多同事纷纷转行,而执着的谭梅带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保证着沿海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普洱茶供应,让不多的普洱茶粉丝有好茶喝、有好茶存。

2004年,是谭梅最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谭梅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云南省沧源县佤山茶厂并担任技术总监,茶厂在生产设备上进行了更新、工艺流程上做了提升改造,并创造了自己的新品牌——“佤山映象”。

如今,谭梅回忆起当年到茶农家收茶叶的往事,感慨于茶农家中的清贫,“有的家庭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床上是破旧的棉絮,许多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到了10多岁都无法入学,小小年纪为了生计,就在大山深处放牛、砍柴、采茶”,她说“他们多难啊!这么好的普洱茶,但茶叶卖价很低,比起沿海的城市,茶农没有过上靠茶致富的日子,这是需要琢磨的事情。”来自茶区的谭梅心中惦记的是云南数百万茶农的收入,作为一名茶业科技人员,怎样才能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科技进步让茶农提高卖茶收入,已经悄悄潜到她的心底,汇集成了百般要突破的责任感,也在蕴集着突破的力量!

跟树叶打交道,要耐得住寂寞。33年,人在草木间,明前谷后忙。普洱茶“香、甜、甘、苦、涩、津、气、陈”八味,对于谭梅,已经是巅峰随心,生命已完全被茶香浸染。

周云川:喝普洱茶的口感


普洱茶滋味浓强,韵味独特,深受众多茶友喜爱,很多茶友在品饮普洱茶的时候会侧重香气和滋味,却忽略了茶汤的口感。

什么是口感?百度百科的释义为:口感是指食物在人们口腔内,由触觉和咀嚼而产生的直接感受,是独立于味觉之外的另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体验。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茶叶审评方法中,是没有“口感”这个分项的。八因子评茶法包括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评茶法由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组成。两种方法中都未将“口感”列入审评因素。一定程度上,这可能也是影响现在消费者不注重口感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口感是食物带给人们最重要也最高级的体验。喝茶的时候,我们会说茶汤而不是茶水,而二者是有区别的。茶汤是指茶叶的内质溶出后和水融合得非常好,二者合一带给人美好的触觉感受,泡到后面出现水味称为“走水”;而茶水和“走水”的感觉差不多,只单纯追求水里有茶的味道和颜色。

到底该如何感受茶汤的口感呢?“363普洱茶审评法”将口感列入审评内容,是一套更科学更适合普洱茶审评的方法。

口感(即触觉部分)包括:生茶的包裹度(气息、滋味、触觉等的一体程度),熟茶的粘稠度(茶汤稠厚程度),顺滑度(茶汤细致程度),生津、涩感(强弱程度、范围大小及持续时间),融合度(浸出物与水的结合程度),锁喉感(喉部的收敛不适感),刺舌感(舌面轻微刺痛感)。把这些理解了,茶汤的口感就弄明白了。

喝普洱茶追求品饮价值,香气、滋味和口感,一个都不能放过。(主讲人:周云川,滇红茶叶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高级评茶师)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原题: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现年虽是60多岁的彝族老人,但还在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就因如此:2008年,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母亲花800元买下百亩古茶园

普洱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沱茶、饼茶、金瓜贡茶、砖茶等。我国生产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唐朝时,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时称“普茶”;至清朝时,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皇室贡茶,末代皇帝溥仪也曾说过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茶大多采自距普洱市30余公里的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的母亲说,每到春季采茶季节来临,朝廷都会派军队把守出山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只有给皇上的贡茶做完以后,村民们才能再做茶出售。”李兴昌说。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云南一带的古茶树几乎被砍伐殆尽,困鹿山古茶园因地处偏僻得以幸存。至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对。“发现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专家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自清朝皇室解体后,普洱贡茶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其制作方法也销声匿迹。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金梅:一杯普洱茶,一份云南情


吴金梅,女,1987年10月3日出生于大理宾川,2010年6月毕业于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热带作物技术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07-1班。2010年12月在上海自主创业开办了上海醉有茗茶叶商行。

2009年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到学校招聘,当时只是大三学生的她,看准澜沧古茶良好的发展前景,毅然决定以工学结合的身份先到社会上闯闯。实习生招聘会上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赢得公司的青睐,成功被录用,成为当年勇敢到广州工作的10位大学生中的一员。然而现实一定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手来说,经验不足,工作紧张,任务目标完成不下来,都是常事。

压力就是动力!被公司调派到广东省惠州区域的她,看着崭新未开发的市场,她不知从哪开始。在之后的两三个月,吴金梅和同事挨家挨户地发宣传资料,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受白眼和冷落已成为家常便饭,几个月下来,运动鞋都跑脱胶,脚底板儿磨出了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月的磨练,惠州办事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一个不被经销商看好的市场硬是被两个新人给开发出来了。

如今,回忆那段经历,吴金梅说得云淡风轻,她说:感谢那段时光,感谢公司的信任和培养才使她有了今天,一个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开拓未来。

然而,就在2010年5月份,她不得不因病辞职,离开她深爱的实习公司——澜沧古茶。

2010年10月,刚刚过完23岁生日的吴金梅,带着梦想,只身来到了上海,这次她来是准备自主创业的!茶学专业毕业的她,一直深爱着茶叶,所以这次的创业,就从专业入手,做自己最擅长的市场营销,开茶庄——自己销售普洱茶。本以为有了实习经验会简单一些,谁想第一步还没走就难倒了这位女汉子,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高昂的消费水平使一切变得困难许多。创业需要的店面租金非常高,她把在顶岗实习期间积攒的工资,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资金,总共十万元,交了店面租金。带着有限的资金,她自己跑到材料市场,一杯一盏自己选,一纸一图自己画,自己设计自己装修,把一个店面用最少的钱最好的方式装修了起来。

好战士不打无准备之战,开店最重要的是货源,这时她早已经准备好。手上没资金,没法进货,可她不怕,因为她凭借在社会打下的人脉关系,她和两家普洱茶厂家谈好合作,先铺货再付款,上海的市场由她来开发,厂家的宣传和形象维护由她负责。就这样,创业之路在茶人朋友的支持下,开始了艰辛的第一步。

2011年,创业第一年,吴金梅还清所有债务。

2012年,创业第二年,茶庄开始盈利,月入基本能超过一万元。

2013年,发展态势更加良好。同年7月,吴金梅回到母校——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把刚毕业的学妹叫到了上海来,手把手地教学妹怎样做一名好店长。

如今,由她创办的“醉有茗”在上海的丰庄茶城已经小有名气,吴金梅说:她想把“醉有茗”做成上海人人皆知的云南品牌,让云南的普洱茶飘香大上海!

前几天,客户发来在德国参加产业展的照片,让吴金梅喜出望外的是客户带去德国的产品,正是她亲自去定制的普洱茶饼!

2015年伊始,吴金梅打算在上海开一家分店,让更多爱茶、懂茶、惜茶的人在“醉有茗”找到自己喜爱的普洱茶,她也希望云南的普洱茶能走得更远,走向更好!

谈到创业的动机,她说很简单,就是想做自己爱做的事,让年轻的激情尽情挥洒。

选择创业不是盲目冲动,她说自己喜欢销售,这是大学时期就意外发现的。在大学的学生会期间,学院有个社团叫互动社,专门帮助学生联系周末兼职的,她在社团里担任过理事,也带队出去发过宣传单、卖过电器、销售过服装……兼职的经历让她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所以,创业是让自己擅长的优势发挥在喜爱的兴趣上。

大学生创业,只是实现就业的一种方式,也许在别人看来很简单,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难。可创过业之后,经历过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一切就真的变得很简单。总结四年多的创业经历,艰辛更大一些。除去初期的资金压力,创业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才是一直以来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她说她在还完债务之后,有过几天的喜悦,可马上就得面对下一步到来的挑战。茶庄开得好不好,发展的空间大不大,这是她每天所想每天去做的。当云南人走出大山,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和别人一起竞争,把自己家乡的一遍遍和客人推介,一点点在绿茶红茶之间抢占市场寻找客户,发展普洱茶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吴金梅——一位大山农民的女儿,淳朴的云南姑娘,在繁华而竞争激烈的上海,正在做着一个远大的梦,在创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周重林专栏:需要还原一个普洱茶的历史——评《漫话普洱茶》


2004年前后,我写了两个关于邹家驹书评价的文章,里面的许多观念,今天看来有不对的地方。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研究茶的路径。这是其中的一篇。

才编辑完《天下普洱》一书,就看到邹家驹先生的《漫话普洱茶》,心情像一个在黑夜走路的孩子,忽然看到一束有力的光,穿透过那些历史的尘埃,穿透那些合谋者的谎言,回到真实的历史中。

尽管从东晋时代,普洱茶就现身于典籍中,随后也曾诗意地从两汉、三国、唐宋元明四代文本中穿行,但其留下的痕迹何其轻盈,以至要耗费一个学者数年的精力才可以考证出来。千年之后,沉睡的普洱茶从清代醒来,遂名动天下。

一时间,举国振奋,普洱茶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仿佛所有的等待,就为了那一刻的美丽。之后,又是几百年从风中吹过,从1980年代到当下,普洱茶再度归来,这一次,与普洱茶联袂而来的除了有古老的传说,历史的神话,还有诸多漂洋的艳遇,逐年升值的刺激和久违了的云南普洱情结。

要承认,我也无意地站到了这一大合唱中。在一个制造的普洱茶神话的现场,我惊叹于那些在岁月中造就的精灵,我有理由如此地感叹,普洱茶在中国大陆遭遇了无数战乱、劫难之后,居然在香港和台湾侥幸生存下来,并散发出诡异的光芒。

在承认自己无知的前提下,我抛弃了神话和学术层面上的普洱茶,转向让普洱茶回到生活,回到日常情景。当看到邹家驹在《漫话普洱茶》中清晰有力地发出那不和谐的声音时,我觉得自己是如此庆幸。

他说,你们在撒谎。他拿出大量的证据,来反驳这场来自台湾的普洱茶神话运动,同时他也反对传统科学上对普洱茶的划分,他还反对不良商家打着保护的旗号做有损消费者的行为,他反对历史的古迹遭到破坏,他反对……

是的,他反对。在所有的声音里,他是独特的,却是最有力的。他调查、寻访、考察,从人、事、物,他深入历史,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考古的方法来支撑他的反对,他查阅典籍,他复述当事人的亲历,他亲自沿途考察,最重要的是,他具备发现眼光的同时,还有拨乱反正的勇气。学识、才情、精力三者缺一不可,所幸,邹家驹三者皆备。

有一点却是遗憾的,普洱茶的热潮是外界所带动,在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文化长期处于空白阶段。也许正是这样,才有邹先生所谓的“他们有什么茶,就鼓吹什么茶好。”那怕是假茶,他们都可以天花乱坠。

做假茶的人大约没想到,云南还有一位掌握着大量证据的人吧?这也是我对邹先生的期望,既然如此,就要担当更多,以邹先生的力量,团结更多的人,完全可以在普洱茶文化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还有一点要提及,我仍然自命为一位很出色的图书策划人,看到这本书的编辑风格时,还是眼睛亮了,《漫话普洱茶》动用了许多互动文本,让一些网友茶友参与其中,大大丰富了作品的阅读性。

《漫话普洱茶》的许多小故事很是感人,邹先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为大众喊冤,也站在店家的门口,为其卖不知所谓的假茶感叹,在重走籍诞生,但是这一本,将会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一本,他的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传播,更需要解答。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一)


疯狂的日本人

云南人工发酵普洱茶(简称熟茶)问世后不到两年,香港盛传普洱茶消肥减瘦,降血脂血糖,抑制脂肪肝和改善便秘。在此之前,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普洱茶的药用价值仅停留在消食去腻比一般茶叶功能彰显的层面上。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2、3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当年日本经营普洱茶的有横滨日中贸易、新光贸易、丸成商事、神户东荣等二十多家商社。云南供货能力有限,每年只能提供两、三百吨数量。

云南出口数量追不上日本的消费热潮,引出了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怪胎: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先后用小叶种烘、炒青茶叶渥堆发酵供应日本市场。据日本大藏省通关统计,到1980年5月末除绿茶外的中国发酵茶叶进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60T,大大超过79年的940T,估计全年进口量将达到2000T(见图)。几千吨真假“美猴王”拥进日本,牌子名目繁多,有“窈窕茶”、“瘦身茶”、“减肥茶”、“蜂腰茶”、“云南铭茶”等等,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差距悬殊。中国发酵茶叶在日本市场迅猛发展和不成熟的乱相,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和口实,有人利用媒体攻击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产生霉菌。质疑霉菌的社会舆论当头一棒,打晕了消费者,普洱茶销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从日本大藏省的茶叶进口统计资料可以看到,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从广东口岸进口中国人工发酵茶叶,但数量小,销售对象主要是中国侨民。广东的发酵茶,香港俗称广东陈茶,主料是越南茶和本地绿茶。广东1965年进口越南毛茶500吨,67年至69年进口2000吨,71年至73年进口1000吨。云南从1956年开始到“文革”结束,每年调供广东100吨左右晒青毛茶参与拼配发酵。云南茶数量少,车水杯薪,在广东陈茶中不起主导作用。广东陈茶原料不同,虽经发酵,销售时也打着普洱茶的名,却明显没有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酵后的特殊药理作用。微生物同云南大叶晒青茶的人工结合,扭转了广东陈茶在日本市场十多年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在短短的时间里敲开了日本主流社会的大门。世上的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生物是块敲门砖,敲开门后却被视为可能污染净土带来危害的霉菌。

日本人有个特点,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但遇到共同威胁和可能得到共同利益时极容易结盟行事。丸成商事株式会社洪维成先生携夫人飞往北京,代表经营普洱茶商社向总公司反映日本普洱茶市场困境,请中国派出代表团调查情况,解决市场乱相,解答普洱茶相关问题。

会晤北京

丸成商事既卖乌龙茶又卖普洱茶,因而总公司通知广东云南各来一人参加与洪维成先生的会谈。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科连少利科长和我分别从广州和昆明飞往北京。会谈在东华门前出口大楼一楼洽谈室进行,中方由中土畜总公司茶叶处陈奭文副处长主谈。洪维成先生在日本出生,祖籍福建,会讲闽南话,他介绍了日本近几年市场变化情况,重点谈的是普洱茶。日本传统喝蒸青绿茶,除少数人接触发酵红茶外,总体对中国其它特种发酵茶认识了解不多。

经日本科研机构研究,证实云南普洱茶对血脂降低有特殊功效。现在不仅华侨喝,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已经开始关注普洱茶。他谈了几个市场问题:一是日本人习惯喝的绿茶不发酵,对茶叶制做有微生物参与感觉陌生,喝普洱茶说有霉味,希望中国方面能对普洱茶中的霉菌做出合理解释。二是假货太多,鱼目混珠,造成许多日本人在花钱赎买他们对发酵茶的无知。当他们发现上当受骗,会怀疑甚至抛弃普洱茶。三是商家只顾当前利益,夸大宣传,不正确引导容易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洪先生的意思是日本特种茶经营商家邀请中国近期内去一个调查团,理顺市场关系。

洪维成的北京之行,其实是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促成的。面对混乱的市场,众商家纷纷上总公司代表处反映,请求帮助支持,解答有关普洱茶的技术问题。一段时间里,翻译王营环应接不暇,可他不熟悉普洱茶,无法解答连串的提问,特别不能轻易回答有关霉菌的问题。代表处里只有福建而没有云南来的同志,处理普洱茶事务显得力不从心,不久后升任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克谨代表担心普洱茶市场走偏,因而出了一个让商家直接到北京反映的建议。

(陈奭文副处长1978年率领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

陈奭文副处长说,“前年我带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那时中国特种茶在日本主流市场刚刚起步,数量小,问题没有那么多,今年发展特别快,情况不一样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种发酵茶销量大增,必然影响日本本土不发酵绿茶的销量。”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丰富的茶事经历和社会实践积累,是中国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品多样化的天然创发基础。中国出现形式多样、程度不同的茶叶发酵方式,先后发明和使用了酶促变化、湿热作用、渥堆作色、自然氧化和微生物发酵等加工方法。

陈副处长说话声音不大,但中国茶叶的厚重历史给予她充足底气评说日本竞争对手:“日本只生产蒸青绿茶,发展上只停留在绿茶阶段,自己没有发酵茶,就说不是好东西,以攻击霉菌来否定微生物发酵没有社会实践认识和科学根据。”她认为日本不产特种发酵茶,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洪维成先生反映的情况很好,有助总公司通盘考虑,制订一套管理日本市场的方法。

陈副处长晚上设宴招待洪维成夫妇一行。席间讲定,总公司近期组织一个小组赴日本,重点调查解决普洱茶问题。第二天一早,总公司九处(茶叶处)业务员李振基、广东连少利和我陪洪维成夫妇去爬香山。李振基在北京工作,外事活动多,以前又出过国,穿了一套西装,走热了解开全部扣子,看上去还顺眼。

我和连少利没西装,穿参加广交会得的外事服装补贴费做的中山装,全部解开扣子似乎不协调,走热了只好解开上面几棵扣子。洪先生的风衣似乎比中山装要飘逸一些。丸成商事是进口普洱茶的大户,北京之行顺利,洪维成先生心里高兴,爬山时情绪很好,六十来岁的老人了,不休息,一口气从山脚爬到山顶,我们跟着都感觉吃力,连少利干脆躲到半路一个亭子里休息去了。

(右起:连少利、洪维成、邹家驹)

酵兮绿兮

接到通知,让去日本,我感觉意外,公司里还没人出过国,这等好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原来确定去三人,总公司李振基,广东茶叶公司党委书记姜振礼。广东去了领导,云南只能去科长或业务员。潘意如科长刚从外贸局业务处调来,她没学过或搞过茶叶,去日本回答霉菌问题,她没有把握,思想有顾虑,好事就这样落到了我头上。领了500元的出国服装费,我去做了一套西装。

记得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叫王汉民,姜振礼去日本,介绍书记日本人听不懂,故以经理相称。那时在许多企业里,书记还比经理管用。在总公司眼里,云南省公司的经理是生产型的,广东开埠早,经理是外贸经营型的。姜振礼前年8月才率西欧茶叶贸易小组转了一大圈回来,这次又出去了。

(前左一总公司九处张维俭处长、前二洪维成、前三姜振礼。右后一连少利,后二洪夫人,后左一邹家驹)

日本知道普洱茶是绿茶后发酵的茶品,因而只进口熟茶。青饼(生饼)没发过酵,日本人拿样回去同他们不发酵的蒸青茶一对比,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从来没下过单。有一日本商社订了一批250克方砖,因我方出错,盒上印的是普洱方砖,盒内装的是青砖,第二年就没了定单。普洱茶从进入日本的那天起,质疑茶叶有霉的问题就没有停止过。群马株式会社的用户东西物产(株)扳本敬四郎先生多次反映普洱茶有霉味,有霉,要求公司对这一问题作一解释,以便对消费者宣传。扳本敬四郎出版一本《中国针灸》杂志,自己又亲身推广中国针灸。他进口云南普洱茶,又在每期杂志上出文章介绍普洱茶,可客户提问他却回答不出来。对几次交易会上的回答不满意,他竟然飞到昆明,要亲自到普洱茶产地看个究竟。

(左起:邹家驹、黄又新、宋文庚、扳本敬四郎)

黄又新和我陪扳本敬四郎到西双版纳转了一圈。回到景洪那天,他说普洱茶发酵工艺同日本纳豆发酵和鲜鱼发酵工艺一样。他详细告诉我们,北海道渔民将鲜鱼放在陶罐里,盖帽缘用水封口,存放三年让鱼发酵长毛才食用,价钱还挺贵。鲜鱼发酵三年才食用的事我也听其他日本人讲过,只是没他讲的详细。我们去转菜街子,他指着傣族酸笋说是发过酵的,我说晚上弄给他吃。他买了一饼野蜂蛹,回到宾馆,在手心里倒上几只蠕动的蜂儿,一口生吞活咽下去,弄得黄又新和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景烘热,宾馆没有空调设备,全部门窗都打开透气。那时我们不知道桑拿足浴是怎么一回事,他请黄又新站他身上踩背,我在一边奇怪得发笑。

临行日本前一天,陈奭文副处长召集我仨开了个会。作为开场白,她谈了一段话。前年年中去日本,重点考察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先后参观日本茶叶科研机构、茶农经营的平原、高山茶园,以及大中小规模不同的毛茶初制和精制厂,采茶加工机械、抽气充氮机械、包装纸等专业厂。组员刘典秋(后继陈彬藩等之后担任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经理)和吴雪根还在茶农经营的蒸青茶初制厂实习制茶技术,并写出日本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考察报告。第二年初,福建省首次办理7吨蒸青茶空运日本,抢新上市,每吨售价人民币18000元。除去运费,每吨比一般贸易方式多卖6000元,共多创汇42000元。

尽管外贸部通报表扬了此事,随后越来越搞不下去了。日本专家一走,机器还是日本人送的机器,品质下来了,日本农林省又作梗,鼓动茶农闹事,结果我们造成积压。74、75、76连续三年召开蒸青茶座谈会,真是用尽心力,去年又在浙江金华蒋堂农场开会,帐算下来亏了。反省一遍,搞蒸青茶是用我们的弱项碰日本的强项。我国特种茶有优势,是强项,日本不会搞发酵茶,在他们是弱项。我们要以强制弱,对日市场的工作重点要转过来放在特种茶上,扩大生产,多宣传介绍推销,这样同蒸青茶也避免了正面冲突。

陈副处长提了几条意见:一.小组任务以普洱茶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来提一个对日经营方案。二.乌龙茶的问题由广东负责解答,普洱茶的问题由云南负责解答。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情况较为特殊,是一个敏感问题,回答解释要作好充分准备。三.小组要在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指导下工作。四.主动拜访日本最大的蒸青茶商户伊滕忠株式会社。

第二天,我们登上北京飞往东京的航班。

(未完待续)

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


普洱何作

在普洱茶界,虽然何作如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可是,他的名声好,威望也高,有些人说,要想喝到宋聘号,或者红印,就得找何作如,他是唯一舍得拿出这些价格上百万或者几十万元的普洱老茶来请客的人。我接触下来,老先生之所以威望高,不仅出手大方,更在于他一直在研究普洱老茶,包括用自己的努力去恢复老普洱的做法,在这个领域,他更是默默的前行者。

因为每日被贪恋茶的人包围,何作如训练了他的广东籍司机一套泡茶的技术,司机长相朴实,泡起茶来,却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他先是在深圳渐渐出名,成为“深圳第一泡”;慢慢在广东也红起来,大家开玩笑说是“广东第一泡”;现在全国各地爱茶人的都扑过来找何先生喝茶,于是玩笑升级了,被称为“国泡”。

可是这天何先生对“国泡”不满。原来昨天泡茶时候发生了状况,某一泡茶汤出来过快,从壶嘴出来的瞬间,那一段茶汤的颜色过淡,没有到达何先生的标准。他立刻说,这是水,不是茶。“国泡”不高兴了,今天何先生就自己动手泡茶,说要教育教育大家如何泡茶。他泡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与众多的茶人迥然不同。

其实接触下来,何先生又活泼又好玩,可是到茶上他就一丝不苟起来,完全不放松。这从他随身携带的器物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按照细节纠缠,可以与陆羽《茶经》里的很多器物对应,却是高科技版。先说炉子,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我不喜欢电磁炉,那个会影响水的结构,不保证好喝。”然后是铁壶,这是他专门从日本定做的,上面有自己的款。不过他说不是赶时髦,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跳掉。而且他自己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

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他是学理工出身,在他的各种物件中,也有古人不会用到的东西:日本产的电子秤,专门用来称每次的投茶量。每次茶量按照人头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人觉得何先生经常把散落在桌面的老茶捡起来放入壶中,是因为这些茶价值昂贵,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喝茶时,我对杯底存留的茶渣略微犹豫,他立刻说,快喝掉,都是天地精华。

杯子则是民国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应该正好。这晚用的壶是一把老朱泥壶,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也就是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

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别人淋壶一般是激发茶香,他却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他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按照何先生惯常的做派,走到哪里还有几件测水的工具,测量酸碱度,测量水中固态物融解度,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会不顾忌主人面子,叫司机去他的车里拿水。随身带水是他的习惯,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水与茶的配合,需要考虑到酸碱度和矿物质,最好酸碱度在7~8之间,而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就妨碍茶味的释放。他说,他不喜欢很多矿泉水,包括法国的依云,因为矿物质含量不对,掩盖了茶味。我们这一天是在深圳“紫苑”喝茶,这里的老板,也是老朋友阿诚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早就把他喜欢的农夫山泉带来了。

不过虽然水合格,何先生还是千叮嘱万叮嘱身后负责添水的小姑娘,要注意加水的时间,他一般是一壶水泡三壶茶,水烧开一次就基本用完,不能反复烧滚。

“小小一杯茶,光拿水温来说,就和器皿、压力、水质、气候、海拔都有关系。比如在昆明泡普洱,和在深圳肯定不一样。我是相信科学的,所以会随身携带这些仪器。”

万事俱备,今天的客人有6位。包括一位香港的气功师傅,据说他是何先生发现过少数几位不靠喝茶就能感受到老茶质量好坏的,他的主要判断,是拿着老茶在手中感受。另一位是江苏某烟草公司的,完全靠闻,据说一闻就知道老茶的好坏。

这日我们喝的第一泡是“蓝印”。这是印字家族的茶中的“第二号”,仅次于“红印”。何先生说,这饼茶有60年历史,因为存放的缘故,稍微一抖就散了,不需要用茶针戳碎。何先生说要渐入佳境,要我们从低往高里喝。所以,这味茶还没喝好,就开始期待下面一泡会是什么。

他随身携带着巨大的茶筐,里面放着各式老茶。他的老茶,很多是从拍卖会上得来。一般人会觉得,随身拎着装有价值连城老茶的茶箱走来走去未免有点夸张,可他性格就是这样的“名士派”,他当年从拍卖会上买来唐琴“九霄环佩”,有一段也是跟着琴走来走去的。

有个故事,台湾普洱茶的宣传者邓石海一次给人讲茶,看到何作如来了,就开玩笑说:“我是普洱茶的‘耶稣’,但是现在‘上帝’来了。”他的意思是,他是布道者,真正拿得出茶来喝的人,才是“上帝”。现在一饼蓝印大约320克,价格是28万元,我们6人喝一泡需要16克,价格摆在那里。

何先生笑着强调:“我没有毛病。”这些茶都是早年收的,那时候价格便宜,要是现在的价格,“痛死我”。把老茶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一直是他的爱好。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好东西,放着不动,就不能算好东西。

他按照他的程序,一丝不苟,泡茶开始,先把紫砂壶放进老茶,然后在日本铁壶上蒸腾之,这也是门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分寸。在日常茶具之外,他还带了沙漏。沙漏很简单,是计算时间的。所有的茶都越泡越淡,老普洱也不例外,何先生想要他的每泡茶保持均衡的口感,所以特意将前两泡茶留下当作茶引,以便给后面越泡越淡的茶做平衡。

他并不洗茶,很多人觉得老茶不够干净,可是何作如说自己做过分析,已经陈化50多年的老茶,茶里面的各种微生物很活跃,所谓的脏,也就是一点点陈味。他说,蒸已经将陈味散掉了,剩下的,都可以入口。

每道冲茶,他的力度掌握很有技巧,用滚水去激荡壶中的茶,因为这样才能冲开茶叶,出汤迅速。他也掌握时间和温度,前面都是30秒出茶汤;在时间和温度冲突的时候,他会看重温度,毕竟人是活的。每三泡茶,合在一个大公道杯里,然后再分给众人喝,而这时候,一壶里的水也正好用完。后面帮忙倒水的人要尽快添加,保证水烧开的速度,不能让壶中的茶醒太久。

开始几泡的茶汤,又浓又厚,而且充满了内敛的香。不过,何先生说,老茶最厉害的还是体感,而不仅是口腔感受。到了七、八、九泡,每个人的身体都开始放松,有种暖意从身体内部外散。这时候,他开始延长泡茶的时间,每泡要多延续20秒,这样才能保证出来的茶汤还是如同开始的那样醇厚。

现在老茶流行,经常有人将老茶泡到没有颜色,或者一点滋味都没有了还在泡,何先生对此不屑一顾:“老茶的质感不能缺失,虽然不能光看外面的颜色,可是,那种都没有颜色还在泡的,不是珍惜茶,是不懂装懂。”

满口的甜香慢慢弥漫,每个人都觉得很舒服;也有人喝何先生的茶,喝到虚浮的感觉,那是身体特别敏感的人。我们就是觉得浑身由内而外的暖热,人虽然还坐得很端正,充满松快感,像是做完一场剧烈运动。何先生的手机里,有很多朋友发给他的短消息,说的就是喝完他的茶的感觉,都和我们类似,其中不乏知名人物。他哈哈一笑,想喝可以,想拿不行。他说,前两天有大人物到深圳,喝他的茶,中间人动员他送一泡,结果,他装没有听见。

当茶叶冲泡到20多次的时候,何先生开始往里添加最先的一、二泡茶汤作茶引,这时候虽然靠压茶来增加茶汤厚度(也就是延续茶的浸泡时间),茶汤之淡还是不可避免,茶引适当其时。只有喝到这时候,才算明白所谓的老茶不一定是没有劲道筋骨的,只要是茶好,泡得好,最后出来的茶汤还是极其有诱惑力。

泡久的茶汤感觉很丰厚,何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里面有茶油融解。“蓝印”属于早期产品,当时的选材未必精良,很多是老枝老叶,但就是这种选材,造成整个茶饼多年后的厚重。现在老茶流行,假茶越来越多,何先生说笑话,说有些人拿羊皮包的普洱给他喝,说是山西过去的富户家里挖出来的。“假的不能再假,其实很简单,喝到真茶就知道什么是假的了。”只不过现在一般人喝到真老茶的机会比较少罢了。

“蓝印”泡了28泡,出现枣香的时候,何先生放弃了,他说,这个已经60年的老茶其实还可以出味,不过需要煮了,放在铁壶里,加上适量水熬煮出汤,然后把这几次煮出的汤混合,照样好喝。“打包我的剩茶,现在都成了一件抢手的事情。”他说。

何先生打开了自己的茶箱,各种老茶他都带着,并且都是古董水准的号级茶。何先生说,他觉得,茶就是喝的:一小袋同兴号,已经成了粉末;宋聘号的老茶最多,他拿出了其中拆好的一袋,这是准备和陈云号的若干碎茶一起,拼起来给我们喝的。“我喝了这么久,基本能明白各种茶叶的特征,看着碎片,就明白哪种茶会是什么味道。比如老叶多的茶,口感就甜;梗多,就有劲道;黄叶主要决定茶汤的香味,我看了我这里的两包陈云和宋聘的特点,陈云号药香浓郁,宋聘已经有80多年了,力量很大,所以我把它们两者根据比例合起来,宋聘11克,陈云7克,混合起来让你们尝尝。”

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俗气地提到价格,宋聘号的价钱现在是100万元一饼。何先生解释,他当年买的还算便宜,15万元一公斤,所以还能请大家喝。“不过现在也少了,一年拆两饼,还不是因为价格,而是越喝越少,害怕有一天喝不到了。”

相比起前面泡“蓝印”,何先生现在的手法更谨慎。前面第一泡茶汤,这次是直接拿给我们喝了,老茶特有的滑,一下子就明显表现出来。第二泡,更是滑与甜具备,何先生非常高兴地说,快点喝,这两泡茶,加起来有百年历史了,基本上已经进入化境,任何一滴都不要浪费。表面的那些泡沫,有人管其叫龙珠,何先生的喝法是,先喝这些龙珠,然后再一口饮尽。“我喝到这些老茶时候,才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来。”老茶喝到后面,真正产生了酣畅感,只觉得每个毛孔都在发热。

因为喝得多,何先生把它手中老茶都按照特性分类。比如宋聘号也分了老和新,“红印”则分了有纸包装和无纸包装,他说,组合这些茶的特性,才能泡出醇厚、柔软和有特殊香味的茶汤。他总结,要喝好老普洱茶,必须有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有钱,有闲,有探索精神,有学识,最后,还得有哲思。最后一点最难,很多人,压根不觉得喝茶还要思考。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是骨子里有文人精神,所以才每次喝老茶都很幸福——“来找我喝茶的人络绎不绝,可我把道理讲出去,他们未必听。很多人,还是看价钱喝茶。”

他说,现在有些地方请他去做慈善活动,他泡茶给到场的人士喝,每人捐款,用作善款。“那就至少两万元一位。”在这些场合,他又会对这些价格很是认真。

如果仅仅满足于喝老茶,那么何先生有喝不完的老茶。他从前是某大品牌的笔记本公司创始者,笔记本行销海内外,拥有大量资产,后因为美国商务部判其倾销,他一怒之下开始打知识产权官司,最后胜诉,厂也关门了。生意不做之后,开始享受人生。偶然的机会,在香港一个老朋友那里喝到了号级普洱,那是十几年前的事,老普洱的价值被发现不久,价格尚未离谱。何先生说他立刻拿出大笔资金,在各个拍卖会和老茶行收老普洱,成为收藏号级茶和印级茶最多的茶人之一。

要喝出老茶的价值,在他看来,必要研究。首先的问题是,研究老茶为什么好喝,他不是那种听故事的人,他说,因为学科出身,无论做什么,他总想讲出科学道理。首先拜访的是香港最早做

吕才有:普洱茶,一片小树叶,一个大产业


图为:吕才有,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教授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喝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了,它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提到茶,不能不提享誉世界的云南普洱茶。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形势怎样,又如何做成千亿元产业?普洱茶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何备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做客《新华访谈》,解析普洱茶产业,讲述“博士茶人”和这一片树叶的故事。

视点一:普洱茶产业“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

近年来,普洱茶产业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加,对普洱茶有了新的认识。消费群体也由国外转向国内,呈现“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的景象。

普洱茶作为云南茶产业的领头羊、排头兵,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重视。此前,普洱茶作为特种茶,主要销往国外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是内外都香。

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视点二:普洱茶:魅力独特的茶业界黑马

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中内涵成分丰富。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减三调”。

从理论研究来说,无论是云南本地和外地的茶,都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的植物,采用它的叶片来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形成不同的茶类。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为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茶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4个茶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独有26个茶种和两个变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以上,茶树品质优良,枝叶肥厚、内含物质丰富,是制作普洱茶及滇红茶的优质原料。

普洱茶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云南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环境成就了普洱茶。“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云南属于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在云南品种的独特性方面,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基因型表现为乔木型和小乔木型,特别是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里,内涵成分比较丰富;在加工方面,普洱熟茶有一个独特的加工工艺叫做“渥堆”,学术称之为后发酵,而其他茶类没有这个工序;在品质特征方面,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通过后发酵以后,形成了陈香明显的特征;最后,它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我个人概括为“一减三调”,也就是它有减肥的作用,无论是从现代科学实验和经验的积累来看,晚上瞌睡还特别好。每天喝三道茶,总量不超过20克,饮用是安全的。

当然在喝茶的过程中,我认为要适当讲究,关键是对水、投茶量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普洱茶需要高温冲泡,更有利于内涵物质的浸出,也更有利于健康。

视点七:普洱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研发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希望普洱茶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方面,包含学士、博士人才培养,比较齐全。另外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老师,80%都是硕士以上,60%都是博士以上,而且是多学科交叉的。我希望我们的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发挥“三导”作用——指导、引导、领导,要领导普洱茶发展的潮流和一直引领普洱茶发展的方向。我现在承担的任务,是国家茶产业体系里的普洱茶岗位“岗位科学家”的职责。从我个人到学院来说,应该竭尽全力,在普洱茶产业中发挥人才和研发的支撑作用。

温星:中国普洱茶网媒体顾问之一


温星:媒体顾问之一

为了的发展,特邀原生活新报政法部主编,现春城晚报新闻策划中心副主任温星担任()的顾问之一,指导本网站的新闻策划工作。

温星,本名温元召,男,70版“媒体川军”。

现供职于《春城晚报》,任新闻策划中心副主任,《人物地理周刊》主编。

“躲猫猫”调查三剑客之一。

腾讯网推荐中国深度记者、先锋记者之一。

《北京晨报》《现代快报》2009年年度网络人物之一。

昆明市作家协会理事、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发表诗文200余章,散见《诗刊》、《诗神》、《中国诗人》、《青年作家》等及诸多报纸副刊。

有人物传记及传媒文化类专著出版。

2009年2月,参与调查昆明晋宁县看守所“躲猫猫”案,被新华社《现代快报》誉为“‘躲猫猫’调查三剑客”之一。当年底,与潘石屹、桑兰、蒋方舟等人一道,被《北京晨报》评为“用博客影响生活”和推动时代进程的“年度五大网友”之一。

个人语录:

1、以新闻立世,但求为民请命;以闲文娱己,试问有谁共鸣?

2、早年爱写很苍白的诗文,如今只做有温度的新闻——温暖那些在阳光下感到寒冷的人。

杨旭:普洱茶一入口,便知产地和年份


“说绝活吧,其实也没啥,主要就是喝得多了,见得多了,所以懂得也就多了。我最擅长品的是普洱茶。这里的普洱茶你随便拿一种,只要让我一喝,就能把它的产地、年份说出来。”杨旭如是说。

2007年,朋友送了我一盒普洱茶,那还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茶。普洱茶大多是发酵的,刚入口有点苦、涩、咸、腥。以前我都是喝铁观音的,所以第一次喝这茶还真不习惯,可是越喝发现它越有味道。其实普洱茶的茶艺工序不多,熟的普洱茶需要煮着喝,煮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渐渐的,我喜欢上了普洱茶。我觉得普洱茶可以说是喝出来的历史,不同年代的茶,味道不一样,仔细品味,会喝出不一样的感觉。一说就容易说多。对了,我叫杨旭,今年34岁,是和韵享茶庄的庄主。

“老杨这人可真是能钻研,现在只要拿出一种普洱茶让他喝,就能喝出这个茶产自哪里,多少年了。以前他对普洱茶可是个门外汉,这都是他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他之前是做化妆品生意的,现在改做茶楼了,强吧!”好友蔡超说。

“杨哥可厉害了,我一有时间就跑到他这里喝茶。甭管是哪一年的普洱茶,他都能喝出来,根本难不倒他。”茶友白秀东说。

“杨哥,还是给我们露一手吧,让大家也瞧瞧。”记者说。

“我提前煮了三种普洱茶,让老杨现场给大家鉴别一下吧。”蔡超端来了三杯茶。

只见杨旭拿起一杯茶,细细端详,闻了闻,又放在嘴边抿了抿。屋里安静下来,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杨旭身上。“这是老班章的普洱茶,去年的。”他的声音就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似的,和茶香一起进入现场茶友的心。

“这是易武老树茶,2011年的。”杨旭端起第二杯茶,品了品,放下了。

“最后一杯是老树茶,2005年的。”端起第三个杯子,杨旭抿了一小口,自信地说道。

“猜对了,哥儿们你还真厉害。”蔡超告诉记者,杨旭猜的这三杯茶的年份和产地全中。

曾小龙:从传菜员到“成都茶神” 首创“熊猫幺师”传茶艺


高抛、转身、接壶、下腰、倒水……一柄壶嘴1米的长嘴铜壶,被曾小龙耍得“刀光剑影”,糅合书法、太极、古诗,充满中国式的写意。

曾小龙,研习茶艺已经15年的“成都茶神”,曾在《我要上春晚》《中国达人秀》《势不可挡》上崭露头角。2013年将茶艺耍进了克里姆林宫,让世人一睹四川茶艺绝活的风姿。而后,又一次次在海外“露脸”,从新西兰的奥克兰、汉密尔顿,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获得海外友人们的点赞。

“朋友圈”取经茶艺表演“有艺有术”

曾小龙说,1998年,他在成都一家餐厅当传菜员。“招聘茶艺师,年薪10万。”曾小龙偶然在报纸上看到“高薪”广告后,他决心辞了工作闯一闯。

一切从自学开始,每一步突破,曾小龙只能靠自己悟。一年内,他自创了七八个招式。“那时只是当成一门技艺来耍,求快、求稳,没有文化的东西。”曾小龙清晰地记得2003年参加比赛时,壶在他手中快速舞动,令人眼花缭乱,评委对此并不认可。

后来,曾小龙开始混迹于舞蹈界,经常和四川省歌舞剧院、成都市艺术学校的老师们切磋交流。“舞蹈博大精深,能够张弛有度,何不将这刚柔并济的哲学智慧用到茶艺表演中?”曾小龙开始从舞蹈中汲取营养,并结合太极进行创新。

多年苦练,太极招牌动作停顿、转身接壶、空抛长嘴壶三圈,已成为曾小龙制胜的三大“绝招”。苛刻的高晓松曾评价:“有艺有术,把中国式的茶和功夫完美结合起来!”对于曾小龙而言,这就是极大的褒奖。

拜师“张三丰”异乡5年苦练出绝技

然而为了做到“有艺有术”,曾小龙付出了异常的努力。

时间倒转到2006年。在全国茶艺大赛上夺冠后,曾小龙应邀去澳门担任某高级酒店的茶艺表演师。每天晚上11点下班后,曾小龙都会用热水泡脚,舒缓一天的疲惫。随后便去离住处不远的司打口公园,12点准时在大树下练功,琢磨新的“花式”。

“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有一个功夫招式,动静结合,美极了,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将动作糅进茶艺表演,把盛水的铜壶空抛起来,在它旋转下落的时候又迅速接住,肯定很棒。”曾小龙抑制不住兴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半夜,跑到司打口公园开始第一次练习。从第一年的空壶空抛,到第二年的盛水空抛,后来的转一圈、转两圈……5年超乎寻常的苦练,他拿下了空抛长嘴壶三圈的绝活。

3年4易手稿首创“熊猫幺师”传茶艺

曾小龙说:“我想让更多人领略四川正宗茶艺的魅力,将这张文化名片推向世界。”但四川铜壶盖碗茶艺,这被认为“最能代表成都文化”的掺茶绝技,却面临失传的尴尬。“最后的掺茶师”吴登方,因一手盖碗茶艺在成都无人能敌,曾小龙特意拜吴老为师。垒尖、翻云梯……曾小龙潜心练习这些绝技的同时,正计划培养一批弟子,避免盖碗茶艺后继乏人。

此外,曾小龙还花了3年4易手稿,精心设计了一个“熊猫幺师”。“予我长壶,我必善舞;执壶如剑,历游四宇。”曾小龙设计的熊猫幺师,以壶当剑,衣服上饰有芙蓉花,鞋上刻有古蜀太阳神鸟图案,浑身极具成都元素,“熊猫幺师面世后很招人喜欢,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传统茶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个好办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小龙喝普洱茶身手一级棒》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