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一个知识点,最近有朋友再次询问类似问题,刚好今天我们新上架几把复烧橘红色的茶壶,所以就一并给大家再作分享,原文如下: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以我们常见的黑色、红色、古铜色而言,颜色的差异只是烧制方法不同造成的。烧制之前,从原料选取到成型、装饰、精修、晾干,甚至最后的打磨工艺,都完全相同。

造成颜色不同的烧制环节,对紫陶的健康、品质都不会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分享过关于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紫陶呈色不同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就有所区别。主要是白色壶与深色壶在使用时茶渍积累和清理的不同。

白色壶更显脏,当茶渍积累起来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清洗,茶壶就会显得难看。

但深色的壶就隐蔽许多,甚至很多深色的壶常年不清洗,壶内积累厚厚的茶渍,于是还有“壶内茶山”的说法。

同时,白色壶与深色壶在茶类选择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白壶用于冲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类,而熟普等茶汤较深的茶类,则建议用深色壶冲泡。

需要温馨提醒的是,不管是黑色、白色,还是其他任何颜色,甚至任何材质的茶器,冲泡完成后都需要及时清洗干净,避免茶垢积累。“积累茶山”这个说法不靠谱,更多的是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茶垢应该及时清除,尤其是不怎么显眼的黑色茶器,更应该仔细清洗。

扩展阅读

为什么有的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


有顾客询问,为什么有的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就我所了解的紫陶制作工艺来看,这种表面颜色不均匀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泥料配制比例不同

建水紫陶目前使用的泥料主要有两种类型:白陶泥和红陶泥。这两种泥料并非是单纯的成分,而是由天然采集的多种泥料配制而成。具体来说,白陶泥由白土和灰土配制而成;红陶泥由五色土、黄土、白土、灰土、紫土五种泥料配制而成。配制的参考比例如下: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不同的陶艺工作室和匠人,其选择的泥料配制比例会有所不同,但的都一样:一是有利于拉坯塑型;二是经受住1100℃以上的高温焙烧;三是达到理想的成品颜色。

泥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制作出来的作品颜色相应会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白陶作品,成品有象牙白、珍珠白、月白、米白等等颜色,就是因为配制白陶泥时,白土与灰土的比例有细微的差异(也受烧制氛围的影响,下文会谈到)。无论是白陶泥还是红陶泥,如果配制比例不同或搅拌不均匀,最终的作品颜色就有可能不均匀,这是原因之一。

二、烧制氛围的影响

关于建水紫陶的烧制氛围,我在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不少相关的文章,比如大家可以点击查看这篇:为什么同样泥料制成的紫陶壶,烧制出来有些呈红色,有些呈黑色?。这篇文章里,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两种烧制氛围氧化烧制和还原烧制以及这两种氛围下不同的成品效果。

其实在建水紫陶里,还有一种介于以上两种氛围之间的混合氛围,这个氛围并非是一个确定的温度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混合氛围下烧制出来的作品,其外观颜色既不是氧化烧制的橘红色,也不是还原烧制的黑色,而是灰黑色、褐色以及黑红相间、褐红相间等等不均匀的颜色。

紫陶里还有一种特殊的窑变作品。窑变其实也是混合氛围下产生的,因此有的建水紫陶艺人也将混合氛围叫做窑变氛围。窑变是氧化氛围与还原氛围巧妙结合的结果,可以通过控制燃料燃烧的充分度、窑内碳分子的浓度、改变窑火的运动轨迹等等方法实现,但是要得到过渡自然的窑变作品仍然是比较少的,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为外人所知。

在烧制氛围阶段,一件紫陶作品颜色不均匀,很可能是混合氛围造成的,这是原因之二。

三、打磨程度的影响

平时我们介绍一件紫陶作品的打磨工艺时,说得最多的是亚光和亮光两种效果。其实具体来说,紫陶的打磨效果也是一个范围,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据去表现。

有些作品烧出来效果就非常好,就不会再打磨了,保留火皮反而是最好的;有的作品只是将火皮用喷砂机除掉,再往下打磨则有亚光、亚亮、亮光等等不同的打磨程度;再细分下去,亚光和亮光也都是一个范围,亚光的主要特征是玉润质感,亮光则是镜面效果。

在打磨时,还可以磨出特殊的效果。比如表面不均匀这个情况,其实可以通过打磨来实现,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还原烧制的、呈黑色的作品。

在还原气氛下,黑色只是发生在紫陶作品表面,坯体内部还是红色的。所以具体的操作就是:喷砂除火皮时,在壶身上随机的部位多停留一些时间,喷得深一些,直到看见若隐若现的红色;另外一些部位则只喷掉火皮,保留黑色。在后续的打磨过程中,红色进一步显现,且过渡更自然,同时夹杂着黑色、褐色、紫色等等各种颜色,便是一件极漂亮的古铜色作品。这便是紫陶表面颜色不均匀的第三个原因。

建水紫陶颜色挑选小指南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以我们常见的黑色、红色、古铜色而言,颜色的差异只是烧制方法不同造成的。烧制之前,从原料选取到成型、装饰、精修、晾干,甚至最后的打磨工艺,都完全相同。

造成颜色不同的烧制环节,对紫陶的健康、品质都不会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分享过关于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紫陶呈色不同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就有所区别。主要是白色壶与深色壶在使用时茶渍积累和清理的不同。

白色壶更显脏,当茶渍积累起来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清洗,茶壶就会显得难看。

但深色的壶就隐蔽许多,甚至很多深色的壶常年不清洗,壶内积累厚厚的茶渍,于是还有“壶内茶山”的说法。

同时,白色壶与深色壶在茶类选择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白壶用于冲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类,而熟普等茶汤较深的茶类,则建议用深色壶冲泡。

不同颜色的建水紫陶壶都有何区别?


熟悉紫陶的朋友都知道,紫陶虽然叫“紫陶”,但却并非是紫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根据颜色不同,我们一般把紫陶分为深色系壶、浅色系壶两种。比较常见的深色系壶有:红色、黑色、古铜色;浅色系有白色、象牙白、烟灰白。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朋友而言,这却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因此就常常有朋友问小编:“那么多颜色的紫陶壶,到底该怎么选?”

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只考虑美观度,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这么纠结,因为每个人对颜色的喜好其实都是挺明确的。能让大家如此纠结的原因应该是:哪种更健康?哪种泡茶更好喝?哪种更好养护······

鉴于现在大家最关心健康问题,我们就先从健康说起。首先,不管是深色壶还是浅色壶,其泥料都是取自建水境内纯天然的五色陶土,各为红黄青紫白。后经8大道工艺,上百道工序制作而成。而工艺是不会改变茶壶的健康和品质的,所以在健康和品质方面两者并无优劣之分。

经过相关机构数据研究分析,有结论表明:

相同器型的情况下,由于白泥保温性较强,白泥器具冲泡普洱茶的滋味浓强较苦涩、香气高扬(欠纯),紫泥冲泡普洱茶滋味甜醇,香气醇和持久,使用白泥器具冲泡普洱茶时,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降低水温。对于不同产区普洱茶来说,白泥较适合冲泡老班章、勐海等比较浓烈的茶,紫泥茶具适合冲泡易武、倚邦古六大茶山比较柔和的茶;对于不同年份的茶来说,白泥茶具适合冲泡年份比较近的普洱茶,滋味较浓强,紫泥适合冲泡年份比较久的普洱茶,滋味较浓醇。

最后再来说说养护,俗话说:一白遮九丑,但是这话用在壶上却完全是相反的,浅色壶随便有点小污点、茶渍就特别明显,影响美观。再加之浅色壶烧制温度较高,壶体气孔较密,不易吸收茶汤,因此养护较深色壶困难一些。但是大家也不要害怕,只要掌握正确的养壶方法,白泥壶也可以养得很漂亮。

建水紫陶的陶坯是什么角色?


我们介绍说建水紫陶是全手工制作的,常常会被误解为“一个人全程独立完成”这个意思。现在情况稍好一点,通过不断普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多的顾客知道建水紫陶其实是一项团队协作的工艺。

但我也曾遇到比较极端的问题。有顾客询问某件作品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我回答说作者只是进行了其中一道或者几道工序,不了解的顾客就会说“连陶坯都拉不好,他能做好紫陶吗?”

看似是个灵魂拷问,其实不难回答。

先举个例子,95%以上的书法家不会亲自制作毛笔、墨水和纸张,是不是就能由此推断说他们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呢?

毛笔、墨水、纸张,还有砚台等等,在书法这个领域,就是工具,书法家不会制造,但是能选出最好用的。同样,建水紫陶里的陶坯对于专攻装饰的艺人来说,也是工具,他们或许不会制作,但是一定能选出好的器型,或者至少是适合自己装饰的器型。

再说拉坯塑型,同样也需要借助工具,没有拉坯机,就谈不上“拉坯塑型”。大家也不会要求拉坯艺人还要会亲手制作拉坯机,拉坯机只是工具而已,他们不会制作,但是可以选择最好用的一款。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把拉坯与装饰对立起来,或者说谁高谁低,而是想说明每个工艺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一件完整工艺品的每一道工艺流程,都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完整体,每道工艺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系,它们并不对立,相反,是非常紧密的协调与合作。

所以,我们欣赏擅长装饰的艺人还努力学习造型,但是如果他们不会造型,也没必要苛求。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装饰,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优秀的艺人。

这一点,对于其他环节同样适用。

到底什么是紫陶?


什么是紫陶?

按照出土文物的叫法,陶器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釉陶,为什么呢?因为烧制出来呈现什么颜色,就用这个颜色作为陶的前缀命名。比如说烧出来是红色的,叫“红陶”;烧出来是灰色的,叫“灰陶”,以此类推。那是不是烧出来呈紫色的陶就叫“紫陶”呢?

这四件陶器是不是颜色很接近?比红色深,用“紫陶”来命名恰如其分。

那么,紫陶到底是什么?

“紫陶泛指各类棕红色、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明清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生产此种类型的陶器。其成型方法多为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或者较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成型等。比较著名的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

照上面这个说法好像有道理哎,清代的人也不是胡叫“建水紫陶”的。

那“紫砂”是什么?紫砂陶仅指宜兴紫砂。国内其他地方亦有少量紫砂,但与宜兴紫砂有所区别,也有少数地方生产紫砂产品,都是延续宜兴紫砂的传统风格。

有没有发现“紫砂”的叫法和“紫陶”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的颜色是“紫色”不假,但渐渐的,“紫”不仅仅指颜色,更成为一种泛指。

什么是建水紫陶?

“什么是建水紫陶?”,如果向碗窑村的制陶老艺人们求证时,听到的回答,意思大概都一样,“用建水碗窑村的五色陶土制作并烧制的陶,都叫建水紫陶。颜色啊,以羊肝色为主”。

该条例定义建水紫陶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建水紫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许可范围内,以建水县紫、白、青、黄、五花等五色陶(瓷)土为原料,采用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工艺制成的紫陶成品。”

该标准定义建水紫陶为:“以建水境内天然五色土为主要原料,采用镇浆制泥、雕刻填泥、无釉磨光等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陶器。”

那估摸着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不管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只要是用建水的紫陶泥料,用建水传统的紫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陶器,都称为“建水紫陶”。紫陶前冠以“建水”,亦是凸显地标的保护性。所以白陶也好,红陶也罢,只要用的是建水五彩山泥料,都具备叫“建水紫陶”的前提条件。

小贴士:

建水紫陶的开山祖师爷——潘金怀,他老人家的作品和逸事只有口口相传,实物作品极为罕见。传闻集大成者向逢春曾向潘金怀请教紫陶制作,现流传下来的向逢春作品是这个模样的。▼

这是典型的建水紫陶作品,采用了建水紫陶工艺中独树一帜的阴刻阳填和残贴工艺,并且使用了无釉磨光。后世心中均以此作为建水紫陶的经典代表。

但是随着建水本地工艺技术的提升,而且手工艺人们在各个陶瓷产地互相走动,促进了制作工艺的交流与当地工艺的长足发展。正所谓“匠自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后来的陶艺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地改良创新,逐步演变出多种颜色、形式,有白色的,红色的,装饰方式在刻填、残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仿生、浮雕、包锡等等,坊间都把这些作品叫作“建水紫陶”。这是为啥?

“镇浆制泥”自不必说,绝大部分的制陶工艺都有这项,但是“雕刻填泥”“无釉磨光”是必要条件的吗?

本页所有的陶器,有的没有“雕刻填泥”,有的没有“无釉磨光”,甚至既没有“雕刻填泥”,也没有“无釉磨光”,但都是人们说的“建水紫陶代表作”。

那么颜色是不是都要是紫色的呢?

上面的几件陶器有白色、黑色、红色,如果用颜色命名的话,是不是要分别叫作“白陶”“黑陶”“红陶”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清代道光年间迄今,上面的三件陶器,无论坊间,还是官府,都管这些叫作“建水紫陶”。只因都是用的建水五色陶土,尽管制陶泥时配比不同、烧制不同、打磨工艺不同,导致最终颜色差异非常大,但是,都叫“建水紫陶”。

“雕刻填泥只是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还是看泥料。”建水紫陶艺人周连和边拉着坯,边说着话儿。

建水紫陶,在大众心中已脱离狭义的定义。只要建水五彩泥料制作的陶器,都会被叫作建水紫陶,建水陶与建水紫陶定义上的严格区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模糊起来。

紫陶上的刻填与浮雕,哪个更好?


紫陶圈里一直存在一种关于“什么才是正宗的建水紫陶”的讨论。在2006年以前,并不存在这个议题。这个讨论逐渐出现并在某一些特殊的时段会表现得很激烈,原因是近十年来陆续有很多传统刻填装饰以外的新的装饰手法被应用到紫陶的装饰上,其中以浮雕的数量最多。

以浮雕为代表,还包括简单一点的阴刻、阳刻,复杂一点的堆雕、双层镂雕等等,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钦州坭兴陶传统的陶刻技艺,二是江西景德镇的各种十分成熟的雕刻手法。当这两个地方的陶人远赴建水时,也同时带来了这些装饰形式。

建水紫陶传统的刻填装饰,一直坚守着“画、刻、填”三步骤,还有一种跳过“画”这道工序的空心刀法,直接在陶面上刻出图案,但是仍然坚持用“填”的手法表现出来。

所以,从建水原本的装饰手法来说,只刻不填的装饰手法就是一种新的形式。

新与老,或者更确切地说,外来与原生,也许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是争论、甚至冲突总会或多或少不可避免。谁对谁错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和公平的裁判,大家都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有利于自己的看法罢了。

本地陶人可以搬出无数历史资料和一些所谓的文化理论去说明在紫陶上做浮雕的种种不是,有时候会显出鄙夷之色;而某些以浮雕为主的陶人也会偶尔冒出一句“刻填的彩泥有毒、不健康”这类拿不出任何证据的话···你来我往,其实谁也说不透彻。

但现实不管你争不争,大量的只刻不填的作品出现在了紫陶市场上,人们仍然会约定俗成地叫它们做“建水紫陶浮雕作品”。

很多陶人其实不关心手里的东西属于什么陶,是不是正宗,而只在乎那一块泥巴能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商家其实也不关心店里摆的是不是“正宗的紫陶”,是不是所谓“有文化的紫陶”,而只关心它受不受消费者欢迎;作为顾客而言,就更不会关心了,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喜欢”。

从知晓的人数和发展历史来说,浮雕其实还更胜一筹。但刻填作为紫陶独有的一种装饰工艺,其意义也十分重要。而我想说的是,独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排斥其他。

这不,有些思维开明的陶人学着去粗取精,将二者巧妙结合,已经做出十分惊艳的作品。

更何况,紫陶上的装饰,无论是刻填还是浮雕,都有自己的粉丝!(作者:转山,来源:云南紫陶,图来源:说茶网图库)

给新手的10条买紫陶紫陶壶的建议


1、千万别用壶盖去敲壶口.

很多人拿起一把壶打开壶盖就敲壶口,这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跳到喉咙上,紫陶虽然含铁量丰富硬度够高,但是也是易碎品,特别是壶嘴薄容易出现磕碰,吃亏的是你。选壶的时候,最佳办法就是把壶盖取下,子口向下轻轻放置在安全地带,这样,你就可以安心的拿着壶身颠来倒去的观察,去挑毛病了。

2、别执着追求所谓的“三点一线”。

选紫陶壶的时候,对于所谓的“三点一线”,也就是俯视:壶嘴最高点、壶钮最高点和壶把最高点在一条水平线上,我建议也是大概齐就行,纯手工艺品,毕竟不是机械加工零件,偏差没有那么准确的,这不应作为你选壶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不影响使,壶拿起来顺手,即可。

3、如何选壶的容量?

你计划用这把壶泡什么茶,几个人喝,这样就可以基本确定容量大小了。

4、如何选器型?

考虑有无自己非常喜欢的器形,好比西施、石瓢等等经典壶形。假如有,按图索骥。假如没有,那就随挑自己喜欢的,紫陶壶眼缘很重要。

5、明确买什么价位的壶

价位,也就是你计划买多少钱的壶,经常买紫陶壶的朋友就知道,紫陶工艺决定着紫陶壶的价格,常用的紫陶壶在四百到五百左右,低于这个价格的就要仔细检查清楚壶身是否有裂痕、起泡、磕碰。工艺稍微精细一点的在一千以上了,如果是收藏品则上万以上,明确以后可作为标尺,一分钱一分货,这是个硬真理,没那么的捡漏呢。

6、去哪里买壶?

紫陶泥料很充足,书画装饰老师们的风格独特,很难模仿其韵味,所以目前还没有假冒的紫陶壶作品,但是建议还是买云南建水当地有名气的紫陶壶,或到朋友推荐的专业商家手里买,对于壶身太薄的紫陶壶需谨慎。

7、看中一把壶要不要急着购买?

建水紫陶的特殊工艺是:阴刻阳填的书画装饰和人工打磨、无釉抛光。所以每一把紫陶壶都是孤品,如果看中一把紫陶壶,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就果断买吧,晚了就买不回来了。

8、选紫陶壶时要选壶身装饰工艺好的

阴刻阳填的书画装饰是紫陶壶灵魂,选紫陶壶除了出水条件要好以外,壶身上书画也要有美感。好的字画更能增加壶的文化含量。而一把有美感的紫陶壶自己使用起来心情也会美美哒。

10、摸一摸、闻一闻

新的紫陶壶有些会略有泥味,这是正常的,但是带有油味或其他杂味,那就不可选了,如果一把紫陶壶拿在手上都能感觉到满手是油,那么就果断放弃吧!

紫陶刻花,难的是什么?


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饭碗的彼岸,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有陶友询问,建水紫陶刻花工艺中的难点有哪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难点。

一、刻花深浅靠经验去感知

在湿润的坯体上,用锐利细小的刻刀将文字和绘画的笔迹刻出来。在坯体厚度小于1厘米、甚至许多小件作品坯体厚度普遍小于0.5厘米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刻花既不损坏坯体、又可以保证填泥和精修顺利完成,很考验刻花匠人的感知能力。

刻得太浅,填泥厚度不够,在后续精修和最后的打磨时,很有可能将一些装饰的画面修掉或者磨掉。

如果刻得太深,甚至刻穿坯体,立刻就造成损坏;即使没有刻穿,填泥时也容易压坏坯体,或者烧制时填泥处容易烧裂。

每一个坯体的厚度不会全部相同,所以需要刻花匠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确定刻花的深浅度,没有长期的积累,难以做到优秀。

二、不规则的曲折线条,使得刻花难度增加

无论是坯体上的绘画还是书法文字,线条都是随机的,而且是曲折回环、毫无规律的。刻花匠人在操作时依靠手部去灵活转动,极为繁复。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线条,往往刻一个小局部就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需要细致保留书画线条的原始韵味

这也是目前建水紫陶刻花领域最为大家看重的。一件作品,无论书画家装饰得多好,如果刻花匠人不能较好地刻出原有书画的韵味,填泥后的画面也会大打折扣。

涉及的装饰风格和题材不同,对刻花的要求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如果是装饰细微繁复的山水画、笔走龙蛇的草书或者是其他诸如羽毛、建筑细节等等题材,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刻花匠人才能较好地完成。

四、最难的还是耐心

刻花实际上是一份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的工作,每天盯着毫无规则的、密密麻麻的线条刻,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丧失耐心。

但刻花又是一份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不耐心细致,静不下心来,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

无论是前面的三点还是其他的很多细节,最后都需要一份耐心和细心,这是整个刻花工艺中最难的。

建水紫陶的残贴说的是什么?


残贴,这种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残贴的由来,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找制陶工匠,然后,类似的图案开始出现在建水紫陶上。坊间称这叫“残贴”。

随着时间消磨掉了斑驳,岁月留下风韵,残帖,作为建水紫陶的标志性工艺之一,由来已久,制陶艺人们早已说不清残帖的具体来意,它的诞生,或许正如传说中一样是一段美丽的意外.

也有人对“残贴”的出现持有不同的说法,说是因制陶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字帖绘画被大风吹散在地,工匠突然发现堆叠在一起的字帖书画,虽不完整,却拼凑出一种莫名的美感,覆于陶上,得以体现。也有人说是因某位文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字体和风格,突发意想把各种书法文体摹篆颜隶真草和绘画作品创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残帖之妙。对于残贴的出现无论真相是何种,不可质疑的是,残贴的出现给建水紫陶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这正是成为建水紫陶独特的韵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什么颜色的紫陶更好?》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