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大多喜欢喝茶。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重庆人泡茶,特别喜欢用大盅盅。笔者去过日本,欣赏过日本茶道,那过场做了半天,送上来的茶却只有一口恁个点点。江浙人喝茶,喜欢用宜兴茶壶,那茶壶也装不到多少水,不够重庆人喝两口。重庆人喝茶没有恁个“文化”,不讲啥子过场,一律牛饮,显示出粗犷、实用、平民化的风格。

这当然与重庆的气候相关。重庆夏季炎热,动辄一身大汗,需要补充水分,喝茶就不仅仅是为了提神。如果不牛饮,一点一点地抿,浪费时间不说,还让人更加感到口渴难忍。重庆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一般又不烤火,往往需要喝热茶来御寒。开水掺在杯里,慢慢品味,水也就凉了,喝起来不仅缺了那茶的味道,还让人更加寒冷。于是也只得牛饮。

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庆人性急,又喜欢刺激。重庆人喜好沱茶,就因为沱茶泡出来特别酽,其味道特别 浓,刺激性也就特别强烈。让那浓烈的味道刺激口、舌、鼻、喉,就会感到特别安逸。

重庆人喝茶还有一怪,就是喜欢老荫茶、苦丁茶。老荫茶、苦丁茶实际上算不上真正的茶,进不了大雅之堂。可是重庆人进火锅店,可以不要酒,可以不要可乐之类的饮料,却必须有茶。一般是老荫茶,夏天就爱苦丁茶。老荫茶、苦丁茶都是清热的,可以缓解火锅之燥热。每到夏季,家家户户都要泡一大壶苦丁茶,大人娃儿都喝,解暑解渴特别有效。于是,单位发清凉饮料,也总有一大包苦丁茶叶。老荫茶、苦丁茶典型地体现了重庆人的平民化,富人穷人、下力人文化人都喝,也就拉平了身份和地位。即便是在茶馆,也是三教九流、力夫贩卒、文人学生混在一起,喝一样的沱茶,嗑一样的瓜子,你争我吵,呜嘘呐喊,平等相待。

cy260.COm小编推荐

林艺玲:重庆黔江城传茶道


在黔江区新华大道西段,临街处一约60见方的店面内,陈列着各种造型别致、形象逼真的茶具、玉石、化石。店内的主人总是面带微笑,对进店的顾客不是急于介绍陈列的各种玩品,而是请客人坐下之余,为客人现场泡制一杯香茗。

取水、烫杯、盛水、放茶……那一招一式是那样的熟练和轻盈,是刻意无法模仿的。

她叫林艺玲,是福建泉州人。小林芳龄虽然只有22岁,但她对茶道的精通令人叹服。

她说,给进店的客人泡上一杯福建的大红袍,首先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以及让客人享受茶文化的魅力。

她出生在茶业世家,从小就看见长辈种茶、采茶、制茶、卖茶,以及在家中沏茶。对茶,她是再熟悉不过了。为此,她也学到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无论是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她都略有涉猎。

2008年,初中毕业后的林艺玲,跟随父母在泉州安溪从事茶业批发。天生慧秀的她,加之爱问,很快就懂得了茶的经营之道,并深深喜爱上了茶文化。“我能为客人现场表演茶道,既是传播茶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感染。”林艺玲说。

为了将福建的名茶、茶艺、茶具传播得更广,2011年,林艺玲在重庆酉阳开启茶叶销售店。今年4月,又辗转到黔江,经营起了集茶具、玉石、化石为一体的古玩店。

她说,黔江本生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并且有“双绿”、“珍珠兰”等这样优质茶品牌,传播茶文化、销售茶具就容易。

目前,她主要将福建和广东的大红袍、金骏眉、铁观音、乌龙等有名的茶叶在黔城进行销售,同时,还把目光投向茶杯、茶盘等茶具上。

林艺玲为了让自己的店更富有文化气息,她还将河南洛阳的玉石和河北、河南的化石搬进了店。店内处处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时时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味道。

青海人的茶道


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就象:有的饮茶以求延年益寿,有的饮茶排忧解闷,也有的儒士以饭茶消遣取乐。世代生息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因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习惯的不同,其饮茶的习俗也各具地方特色。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绍兴人的“吃茶”年俗


在酒乡绍兴人的众多“过年”年俗里,除了“喝酒”,还有一个“吃茶”年俗鲜为人知。如年终“祝福”大典要敬“三茶六酒”,大年初一要喝“元宝茶”,正月里走亲访友要吃“糖茶”等。

“祝福”,在绍兴亦称“祚福”。“祚”:有“赐福”、“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等意。据记载始于元朝,是为了纪念南宋的“南朝圣众”而来。“南朝”是指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是指许许多多抗元殉国的圣贤忠烈们。祭祀的神像当中,印着头戴香貂帽,身穿大红袍,手执朝笏的大官,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左边文官班里为首的是丞相陆秀夫;右首武将队里领先的是元帅张世杰;端顶的龙舟里坐着一位戴束发紫金冠的红袍少年郎君,据说这就是年仅9岁的祥兴帝赵昺。

南宋亡后,许多爱国之士为怀念故国和先烈们,就用巧妙的方法创造出“南朝圣众”神化的图像来,让人们来进行爱国纪念活动,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英烈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由于当时蒙古元军对汉人控制十分严紧,所以公开诡称是一年一度的“送年祚福”,祈求神佑,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又为了“以防万一”考虑,故而特地选择在年节前夜间悄悄进行,后由于民间年深月久祭祀,才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祝福”习俗。

祝福,绍兴人俗称谓“请大菩萨”。“祝福”的重头戏是办“福礼”,包括三茶六酒、三牲五牲、四季干果等等。在供奉神灵和祭祀祖先的祭桌上,常有“三茶六酒”,即三杯茶、六杯酒,是人们用来祭天祀地,期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祈求平安,来年富足的一种方式。而三杯茶的安排,可以代表天、地、人三者,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六杯酒”代表“六六大顺”、“长长久久”,同时也代表多与全,表示完整与完美。

如今“绍兴祝福”,也因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精彩描写而闻名于世,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人吃茶年俗中的“元宝茶”。据记载最初流行于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当时是大户人家在春节时接人待客必备的茶水;因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绍兴是陪都,众多大族,皇亲国戚和宫妃居住绍兴。因此,喝“元宝茶”习俗绍兴也较早出现。

而在民间,旧时,绍兴茶馆里的常年老茶客,不必现付茶资,而在店主账桌的“水牌”上列有专户名、每天划上一笔,五天写成“正”字,一月结账一次,名“日积月清”。当大年初一时,这些老茶客们总会得到“元宝茶”的优待。所谓优待,一是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在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桔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茶杯(壶)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意是手捧“元宝”,不外乎“招财进宝”等寓意。这天,用“元宝茶”待客,称“喝碗元宝茶,一年四季元宝来”,图个吉利,讨个彩头。意味着一年鸿运当头,万事享达!所以,大年初一喝“元宝茶”,一直是绍兴人春节敬客最美好开端的年俗。

当然,在绍兴这些老茶馆已经很难找到,但绍兴人春节敬客还会选择吃“糖茶”习俗。绍兴人把“喝”都说成“吃”,节日里,拜年或贺喜,主人自然不能怠慢,以茶敬客,品茗叙旧。主人这天泡的茶可不是一般的茶了,要先在杯子里放勺糖,冲泡成“糖茶”;也有些主人给客人往往放上茶叶(比杭州龙井、平水日铸)再加上糖。泡好后,主人双手捧送客人,以暗示对客人的尊敬。凡受到“糖茶”招待,那就是受到了最高礼遇。吃了“糖茶”,就“可以一年到头心甜口甜”;吃了“糖茶”,主客的心意都领会了,这一年亲戚朋友间关系也会更和谐了。节日里除了糖茶,堂桌上当然还要配上点“茶食”消闲,如寸金糖、瓜子、花生、什锦盒装的十色糕点等来招待客人。

诚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绍兴人的“吃茶”年俗,已大多被都市人所淡忘,或被其它的方式替代,如喝“功夫茶”等,但“老绍兴”们仍恪守着,因为它们是绍兴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传统文明礼仪方式,寄托着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和祝福。

袋泡茶的历史起源,早期的袋泡茶是怎样的


袋泡茶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美国纽约茶商汤姆斯·沙利文。有关专利资料显示,1903年已经出现手工缝制的丝绸棉布袋。据信,1904年袋泡茶在商业上已经获得成功。坊间流传1908年发明袋泡茶,当为误传。

袋泡茶的历史起源故事:

1904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压低生意成本,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定货纷至沓来。

其实就是有个茶商嫌锡器成本高,改用廉价的丝带装送货,结果歪打正着,激发了零售商销售袋泡茶的生意经。

丝袋泡茶的使用,免去了人们清洗茶杯的程序,还开拓了茶商的丝带生意。丝带后来发展成纸袋,就是如今的袋泡茶。简单快速又不失茶味的袋泡法,对红茶的推广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袋泡茶都是手工作业。

早些时候的大泡茶,都是靠着工人手工制作完成。到了1935年,生产茶袋的机器和包装红茶的机器成为主流。市场上的袋泡茶也各色各样。比如“茶包”则用两片纱布缝合成袋,装入茶叶后封口,还有圆弧状袋子。

1920年,袋泡茶上市,需求量一度猛增。

1920年,袋泡茶在市面上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一度飙升。不仅满足了普通家庭消费的需要,而且也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而在当时,老牌茶企川宁还未生产袋泡茶,立顿就抓住了袋泡茶的发展机遇,打破了老牌茶企川宁的市场垄断,与其平起平坐。随后,立顿便在美国开始设厂,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袋泡茶的市场,随后又大规模的向各国大规模销售袋泡茶。

如今,袋泡茶已经遍布全世界各地,袋泡茶横跨茶饮料、保健品、药茶三大黄金行业,它既可品茗,又能保健,又可养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多或缺的时尚饮品之一。

《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话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潮汕人的饮茶礼俗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时研讨潮汕文明项目之一。饮红茶业[是大家平常生计中的一种外交礼尚,因此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形成尴尬。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谦让”、“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方便回收,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倒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承受倒茶时,要有回敬反响,喝茶是老一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明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明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宾客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能够饮喝,不然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恣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宣布动静,不然是“强宾压主”或“有意寻衅”。

“喝茶蹙眉,表明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蹙眉,这是对主人示警举措,主人发现客人蹙眉,就会以为人家厌弃本人茶欠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有必要冲后倒掉不行喝。因为里边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负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心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明欢送,当即换茶,不然被以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再三推脱叫“盛情难却”。

“暗下逐客令”本地大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本人作业关系喝茶时间长会误作业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觉,主人成心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脱身告辞,不然会惹主人难堪。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替换茶叶,如不替换茶叶会被人以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漠,不尽地主之谊;二是因为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就事不仔细,作用不明显,欲有“或人无茶色”,“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因为俗话“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以为茶必三人同喝,酒有必要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景色玩耍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一致定见,满意游兴。

“袋泡茶”的前世今生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到了日本,西方国家、东南亚等地。这些国家将我国的茶叶经过他们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其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演变了不同风味的茶和茶文化。

早在1908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了能降低生意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丝绸小袋子,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客户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感到非常疑惑并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就这样世界上最早的袋泡茶就产生了。

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这一设计工艺至今仍然在使用。

在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细致,这也使得袋泡茶更为畅销;如今,每个茶包上大约有2000个微型孔,使茶叶充分溶入沸水中。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一改标准的方形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外,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英国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称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叶为“文明砥柱之一”。但是,袋泡茶发明之前,饮茶者必须先把杯中所有茶叶过滤干净,才能畅饮;可是过滤茶叶是一个相当烦琐的过程。

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管理人员正是因为看好袋泡茶的市场前景,才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他们认为,袋泡茶操作方便,能使茶叶充分接触开水,从而冲泡出浓香的热茶。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袋泡茶;《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认为,说服英国人不喝散装茶而改喝袋泡茶不是件容易事。她说:“当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引进英国时,为之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

沙利文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据统计显示,英国人每天喝掉1.3亿杯袋泡茶。萨拉·豪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戈曼也说:“每天,英国人每天摄入的液体中40%是茶水,其中绝大多数用袋泡茶”。

袋泡茶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百年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袋泡茶的奇迹时刻!

高山茶的泡茶步驟


1:孔雀开屏。展示茶组茶具。

2:沸水温壶烫盏,孟臣淋霖。用沸水注入水壶,闻香杯,及品茗杯和公道杯中预热净洗。

3取茶,用茶则从茶叶袋(罐)中取茶。

4:赏茶,将取出的茶叶置於茶荷内,供宾客欣赏。

5:置茶:乌龙入宫。将茶斗放於壶口上,将茶荷的园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茶叶入壶中。而半球型的台湾茶叶颗粒因较紧实,因此泡开以後澎胀威力很大,所以冲泡台湾茶叶时,茶叶置量需适量,水温要高(95度-100度),浸泡要久一点时间。关於置量与时间,谷龙茗茶有详细的说明。

6:茶洗,润茶洗尘。(温润泡)。用沸水悬壶高冲,使茶叶在壶内尽量翻腾。

注:一般茶洗的茶汤(初泡)茶汤的色,香,味,都没有完全出来。如果不是有机种植的茶叶,不建议喝。

7:刮沫,春风佛面。用壶盖刮去茶泡沫浮沫。使壶内茶汤更加清澈洁净。

8:仙泉入盅,将温壶茶洗的水迅速倒入公道杯中。

9:冲泡,游龙戏水。或高山流水。用沸水悬壶高冲,使茶叶在壶内尽量翻腾。

注:龙井绿茶类用玻璃杯之下投法冲泡的,则适用凤凰三点头的冲泡法,即在冲入沸水时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充分击打茶叶,激发茶性。

10:淋壶,重洗仙颜。用沸水洗烫壶外壁,内外加温有利於茶香的散发。

11:洗杯,狮子滚绣球。双手同时将闻香杯的水倒入左右两侧品茗杯中,再将两侧品茗杯中的水倒入中间的品茗杯,用手指转动茶杯清洗。

12:出汤入壶,玉液瓊汁。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13:分茶,普降甘霖。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法(倒茶水入闻香杯上)。并以逆时针方向巡迴的方法低斟茶水,水流不断此称为游山玩水。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做人情。

14:奉茶,福星高照。把品茗杯反扣在闻香杯上。

15:敬奉香茗,倒转乾坤。再将品茗杯倒转。双手送至宾客面前。

16:喜闻幽香,将闻香杯倾斜45度提起,使茶汤置於品茗杯中。再将闻香杯置於掌心,迅速滚动嗅杯中馀香,以鉴茶香醇度。

17:鉴赏汤色。

18:口啜甘露。品茶时分三小口小啜,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部位对香味的敏感度程度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19:重赏馀韵。

勐海茶厂创始人:一个人的普洱茶秘史


(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

1990年李拂先生来昆一家人合影

李拂一先生和范和钧先生都是佛海茶厂的创建人。

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厂概述》中记载到: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蓝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蓝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写到了紧茶的制作,“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櫈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施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以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注:发酵工艺,湿水—入篮—筑茶—分口堆存发酵)。

李拂一先生明确的结论是: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但疑问,不规则发酵是如何不规则,是指多次发酵,还是篮中各部分发酵不规则?暗褐色红茶,是指干茶暗褐色,汤色红,还是叶底暗褐色,汤色红?

可以确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装篮发酵茶。

紫砂壶泡茶的优点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下面小编为大家说说紫砂壶泡茶的优点。

第一、用紫砂壶泡茶,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无熟汤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

第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难免有杂气,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鼓荡后倒去,或一次或数次,直到壶中不留茶渣,即把热壶浸没冷水,同时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第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故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炙手,冬冷季节双手捧壶,不仅可取暖,且有按摩健身之作用。

第四、紫砂壶壁,含有气孔率,且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

第五、由于壶壁有一定的气孔率,壶内易吸茶汁,内壁勿刷,无异味,且经久用,增积茶锈,空壶注入沸水亦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分,有消炎消毒之作用。

第六、紫砂壶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两类之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过的,因此,它不避深闷,所以,高壶深闷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矮(扁)壶澈泡绿茶,则保持了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第七、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人手可鉴,通过泡茶用壶,养壶,更显示紫砂壶自体妍丽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为时人所珍惜。

拉萨人的“恰巴迪”


“早上酥油茶、中午甜茶、晚上啤酒”可以概括拉萨人一天的生活。甜茶,藏语叫作“恰巴迪”,是一种由红茶、牛奶和白糖熬制而成的藏式饮品。对于拉萨人而言,生活如同甜茶,是“越熬越香”。

拉萨人的甜茶生活

从布达拉宫的红山下,到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拉萨的甜茶馆无处不在。

甜茶馆里,几乎都一样的摆设:一台电视,昏暗的灯光,破旧的长凳,木制的长桌。第一次,当我怀着好奇心,走进一家甜茶馆,喝下第一口甜茶的时候,我不由惊异于口中香甜的感觉。一直以为,像这样的甜应该是属于江南的,属于那片春暖过于早、花开过于艳的地方。可是,为什么这个敢于在世界上最艰苦的条件下生存的民族,也会如此缠绵于这种甘甜。

在拉萨,每一个茶客在他们走进甜茶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了身份的差别。无论你是老板,是小贩,还是杂工,只要走进了茶馆,就得同样地围坐在长凳上,同样地在昏暗的灯光下举起手中盛满浓香的口杯,啜到唇边,再慢慢地咽下,锈迹斑斑的暖瓶在每个人的手中传递。贫穷和富有在这里没有了界限,甚至连偶尔进入的流浪野狗也能静静地趴在长凳旁,等待人们给与的食物。

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了各种不同的甜茶馆,似乎进入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坐在茶馆的最最角落的地方,可是偶尔地抬头,总是感动于人们嘴角的笑意。当笑容在转经老人饱经风霜、皱纹满面的脸上绽开,当笑容在孩子明丽灵动、乌黑闪亮的眼中浮现,当笑容在姑娘美丽和微微上翘的唇边闪动,那是一种怎样的纯真与无邪,让我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最深处温暖地溢出一分分的甜蜜,满满地溢到整个脸颊,如同手中端着的那杯甜茶。

在拉萨,聚集最多甜茶馆的地方便是那条极具民众特色的小昭寺街,窄窄的街道,泥泞的石板路,不同于八廓街的叫卖连天,这里的摊主总是很安静地站在一边,聊着天,哄着孩子,只有当有人拿起一件东西,开口询问的时候,他们才会跑过来,笑着告诉你价格,即使到最后你什么都不买,转身走开的时候,得到的依然会是真诚的微笑与祝福。

在这样的一条街上走着,无需进入甜茶馆,便已经陶醉于拉萨人骨子里的那份甜蜜!

拉萨的藏族人,这个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中的民族,在他们强悍的外表下,包含的是一颗最温柔的心,流动的是一份最甜蜜的血。而那杯浓浓的甜茶贴和着他们的心脏,混入了他们的血液,让这种甜蜜永远地保持了下去。

德林甜茶馆是一家位于拉萨北京中路的普通甜茶馆。店内黄色的墙壁装点“吉祥八宝”彩绘,木质座椅上放着藏毯“卡垫”,柜台上方的佛像挂着洁白的哈达。在这里,一壶甜茶6元人民币,足够4个人喝。“我常来这家馆子,有时能和朋友在这里坐上一天。”藏族姑娘次珍说,拉萨人喜欢固定去一家自己觉得好喝的馆子,哪怕人多排队也要等着。

拉萨人喝甜茶有讲究,进茶馆不能戴帽子,而且喝茶不能只喝一杯。“喝一杯不吉利,我们会再加一点,或者再喝一杯。”次珍说。藏族男子喜欢相约玩一种骰子游戏,据说规则有点类似象棋,不同数字组合可以相互“搏杀”。次珍说,这种游戏在前藏地区只有男孩子可以玩,他们的赌注是“姚明”——一种长玻璃瓶的拉萨啤酒。

拉萨的甜茶馆一般从早晨7时便开始营业,如果生意好甚至过午夜都不会打烊。从糌粑等传统藏餐,到印度、尼泊尔风味的美食,拉萨人一天的饮食都可以在甜茶馆里解决。

甜茶是不得不喝的,它离不开西藏人民的生活。

水温及时间泡茶的名堂


北方人一般爱喝花荼。这几年北方地区,包括山东一些市县,绿茶也颇受青睐。然而,北方老乡对绿茶的一些特点尚不清楚。大家知道,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饮用者是最关心的,对绿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弄弄明白。

经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名优绿茶以冲泡水温100℃、时间4分钟,茶汤的感官品质最佳;部分原料特别细嫩、揉捻较重的名优绿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3分钟或冲泡水温80℃、时间5分钟感官品质最好;部分做形时几乎不揉捻的名优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5~6分钟最有利于茶汤品质的发挥。

目前,我国名优绿茶内质感官审评的方法是套用大宗绿茶的审评方法,而我国大宗绿茶的内质感官审评方法源于英国人感官审评红茶的方法。该方法对于大宗绿茶的感官审评是可行的,且准确性高,但用于名优绿茶的感官审评则不完全适合,在某些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名优绿茶的品质特征。

在1997年与1998年两年中,我国科研人员对冲泡时间、冲泡温度两因素作了多次冲泡试验。供试名优绿茶为: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太湖翠竹、六安瓜片、羊岩勾青、余杭径山茶和保康翠芽。

一、冲泡时间和冲泡水温试验:

a)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开化龙顶、太湖翠竹、羊岩勾青和余杭径山茶试验方案:冲泡时间(A):A13分钟,A25分钟,A37分钟;冲泡水温(B):B180℃,B290℃,B3100℃

b)南京雨花茶试验方案:冲泡时间(A):A13分钟,A24分钟,A35分钟;冲泡水温(B):B180℃,B290℃,B3100℃

二、水温100℃的条件下,冲泡时间试验:在冲泡水温100℃的条件下,设不同的冲泡时间处理,即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6分钟和7分钟。

以上茶叶均用1∶50的茶水比进行冲泡,重复3次,并采用感官密码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其品质。

从1997年和1998年的试验结果来看,冲泡水温和时间对名优绿茶香气、汤色和滋味的影响西湖龙井、浙江龙井(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开化龙顶、余杭径山茶(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太湖翠竹(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羊岩勾青和南京雨花茶的结果基本一致。

冲泡时间和水温对香气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冲泡时间短,叶底香气好,且温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如西湖龙井、羊岩勾青,A1B3(即3分钟、100℃)处理明显优于A3B3(即7分钟、100℃)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冲泡水温对香气的影响较复杂,一般情况下,温度高有利于香气的挥发,热嗅香气好,但对一些原料特别幼嫩的清香型茶叶(如南京雨花茶)则表现为水温稍低(80℃)的香气优于水温高的,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冲泡温度高了,香型则有所变化,鲜爽度也随之降低。但对羊岩勾青和原料成熟度较高的炒青名优绿茶,不同的水温对香气影响就不大,相互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冲泡时间与水温对汤色的影响是: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90~100℃),冲泡时间越短,汤色好,明亮度高;而某些茶叶(如开化龙顶等),因内含物不易泡出,冲泡时间延长,反而对汤色有利,如果温度稍低(80℃),时间延长至5分钟左右,对汤色有利。

不同冲泡时间和水温对滋味的影响最大,冲泡时间(A)和冲泡水温(B)对滋味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开化龙顶、羊岩勾青、西湖龙井在冲泡水温80℃时,尽管感官审评时鲜爽度较好,但浓度和厚度都很低,滋味淡薄,得分较低。南京雨茶花在冲泡水温80℃时,浓度与鲜爽度都好,但浓而不厚,有缺乏内容物之感。随着冲泡水温的提高,各种茶汤的浓度、厚度都明显提高,茶味才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冲泡时间对滋味的影响是因茶而异的。如开化龙顶、羊岩勾青在冲泡水温80~90℃时,以7分钟处理最好;若水温同是80℃(B1),7分钟的(A3)优于5分钟(A2)和3分钟(A1),5分钟的(A2)优于3分钟的(A1),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冲泡水温在100℃(B3)时以5分钟(A2)最好(见表2、表3)。西湖龙井在冲泡水温80℃时,冲泡时间以5~7分钟最好;90℃时,以5分钟最好;100℃时,以3分钟最好。南京雨花茶在冲泡水温80~90℃(B1和B2)时,以4分钟处理(A2)最好;100℃(B3)时以3分钟处理(A1)最好。总的来看,在所有处理中,每只茶的滋味高分都出现在冲泡水温100℃(B3)的处理中,可见,对名优茶的冲泡水温以控制在100℃为妥。

根据对全国名优绿茶评比综合得分,可以看出,说明现行的冲泡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南京雨花茶、西湖龙井等的品质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冲泡时间太长。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不同冲泡时间对名优绿茶内质审评的影响最佳水温处理基本上都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时间差异较大。在试验范围内,汤色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明亮度下降,因而得分也下降;香气的最高分大都出现在3~4分钟的处理上;滋味的最高分出现的时间变化较大。加工时做形用的力较小、冲泡时内含物浸出速度慢的开化龙顶与江山绿牡丹,冲泡时间短,滋味太淡;冲泡时间的延长,滋味也得到改善,故开化龙顶以冲泡6分钟得分最高,江山绿牡丹冲泡5分钟得分最高。原料幼嫩、做形时用力较大、细胞破碎率高的南京雨花茶与无锡毫茶,冲泡时内含物浸出速度快,冲泡3分钟茶汤品质最好,时间再延长,滋味则由醇变浓,最后带涩。就综合评分而言,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保康翠芽、太湖翠竹、余杭径山茶、羊岩勾青都以冲泡4分钟得分最高,且香气与滋味得分较为一致;开化龙顶是6分钟;江山绿牡丹是5分钟;南京雨花茶与无锡毫茶是3分钟。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名优绿茶,要求的冲泡水温和时间是有差异的,目前审评上使用的冲泡水温100℃、时间5分钟的冲泡方法难以反映大多数名优绿茶本身所具有的最佳香气、汤色和滋味特征。但在审评上要采用不同的水温和时间,至少目前是难以做到的,不过它对消费者饮茶和今后审评方法上的改进则有所启示。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


紫砂壶能泡绿茶么?普洱茶用紫泥壶泡合适么?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品茶与品人


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之余泡上一壶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品茶一般来说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选择清静淡雅之处,最好是荫萠之下、花园之中、书房之内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不用心机,清淡处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配上这样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来,才能于品茶中得到乐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悦鼻,顿觉神清气爽。细啜慢饮,回味无穷。博古论今,谈天说地,忧烦尽去。吟诗作画,听琴对弈,雅趣横生。

可以肯定的说内心趋于浮燥的人是不会去品茶的。他们受不了这种寂寞,也没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便无法领略这清雅的乐趣。他们喜欢的是酒桌上的喧嚣和牌桌上的争斗。如果他们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是迫于无奈的应酬。较之于茶,他们比较喜欢的是烟和酒。那些玩意有较强的刺激感,符合他们的心里需求。当然他们也需要茶,但那是用来解渴、用来“牛饮”的,而绝不是用来品的。花上几百元买条烟,上千元买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钱买茶,他们是舍不得的。话又说回来,即使好茶到了他们的手上,也只是体现了茶的商品价值,却难以体现其使用价值。

品茶对泡茶的器皿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妙玉用贮存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招待贵客黛玉、宝钗和宝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质的古玩珍宝。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到泡茶用水时,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之说。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论。水和器是茶的帮衬,没有这种帮衬,再好的茶也难品出什么好味来。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就我们的国情而言,一个人要想成功以下条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机遇、位置、人缘。这里面,人缘似乎还要摆在首位。为什么?不必细说,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点。绿茶香醇,红茶鲜爽、黄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色。但不管是什么茶,品茶一般要从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四个方面来品。比如绿茶,一般来说要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看起来才养眼,喝起来才上口。有一个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档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人,能从一个人的气质、谈吐,爱好和行为上分辨出这个人的“档次”。比如说出口恶言恶语的人,至少说明他缺少修养。就像做红茶发酵没有发好一样,做出的茶必然是红不红,绿不绿的。或者发黑发臭的也有。

茶有优劣。喝好的茶是一种享受,喝不好的茶简直是受罪。有时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的泡上一杯茶来。不经意间喝上一口,一股陈味、轻微的霉味、其它东西的串味直扑肺腑,真是难受。含在口里,进不得,出不得甚是尴尬。

与人相交也有类似的感觉。交上一个好朋友,一个知已,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与正直的人打交道,心里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结识了一个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烦人的事。对于那些奸恶之人,人们往往是要避而远之的。

像爱抽烟、爱喝酒一样,爱茶的人也有不少。其爱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学学品茶,于品茶中品出知识,品出韵味,品出快乐。最好是于品茶中交上几个豁达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传统的泡茶与倒茶方法


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大盅盅泡茶的重庆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