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残帖”的装饰艺术,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传统审美中“残缺美”的艺术境界,事实上“残帖”与“锦灰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残缺之美”。

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入画的做法,吸取“锦灰堆”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断简残篇”,对“锦灰堆”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刻填、无釉磨光工艺制作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建水紫陶特色装饰艺术和图案。

“残帖”以传统书法为装饰主题,在未干陶坯表面使用五色天然陶土色泥,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运用各种书法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诗赋、格言等内容装饰于陶坯之上,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经多道工序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象特征。M.CY260.cOM

“残贴”所展现出来的美,是一种蕴含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一种带着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残和缺所创造的极致之美,体现中华传统审美的诉求。

扩展阅读

如何看待建水紫陶的“缺憾美”?


不久前一位广西的陶友让我帮忙找一些明显瑕疵的紫陶壶(甚至摔碎成几块的也行),他说想做金缮。他觉得将残缺的部位通过各种金缮的线条再次连接起来,会产生一种奇妙而迷人的缺憾美。

对于有一些残缺的作品,可以通过很多种修补方式产生新的各式各样的风格。原本残缺的部位是一种具体的“无”,你却恰好可以在这个残缺的部位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各种创意,于是在这个“无”的部位就会衍生各种“有”出来。

要进行类似的从“无”到“有”的再创作,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残缺的主体还存在,以这个主体为基础,你才能想象出、创意出并最终实现各种各样的“缺憾美”。

这让我想起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他在文章里表达了关于“缺憾美”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她的双臂是一种具体的确定的“无”。但恰好因为没有具体的双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给维纳斯“安装”无数双各式形态的双臂,产生无数种形态的“缺憾美”。他写道: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第二个观点是缺憾美应该以主体的完整为前提,丧失了主体的完整性,或者完全没有主体作为依托,缺憾美也将不复存在。他继续写道:

“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之所以引用清冈卓行的这篇文章,回到建水紫陶这个行业,我也想表达类似的看法。追求完美不止是建水紫陶的理想,也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事物的理想。即使是缺憾,很多人也要追求完美的缺憾,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就是这样。

不过紫陶由人通过大脑去想象和设计,通过双手去制作而成;双手毕竟不是机器,难以做到完全的分毫不差,实际上,机器制作也有自己的误差范围。

出现一些人工的印记,或者更严重一点,出现瑕疵,当然会令人心痛和纠结。当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作品而感到难过时,不妨换一种欣赏“缺憾美”的心态。是的,美的形态有很多种,欣赏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明白手工艺作品的缺憾无可避免,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清冈卓行的审美方式,脑补出心中完美的姿态;只要作品的主体完成度够好,并且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那么,当我们选择接受时,或许可以豁达地说一句“瑕不掩瑜”啦。

建水紫陶贵在“珍贵”


有陶友问:为啥紫陶比紫砂贵啊?肯定啦,紫陶是真泥料真手工啊紫的秒回是不是一箭入心?其实紫陶的“贵”还有好多种,最贵的是“珍贵”。

一、【泥料珍贵】

建水紫陶的原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建水境内的砖红壤性红土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度湿润,质地较黏,PH值5~6,多为黄红色黏土。制作建水紫陶的五色土、黄土、白土、灰土以网带层状与砖红壤性红土共生,含极少量砂粒,黏性极强。建水境内的砖红壤性红土面积138.48万亩,分布于海拔1300~15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建水紫陶另一种添加土料为紫色土,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紫红色砂叶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含铁高,酸性强,抗蚀能力弱,面积68.56万亩,分散分布于海拔1300~1600米的地表。

二、【制作精贵】

劳动创造价值,不同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平均的。手工劳动的价值成本高于机械加工,个体制作与批量生产,所产生的价值也有天壤之别。流水线产品不是工艺品,工艺之美,在于手工制作,每一个都少有。

一、紫陶制作程序细分有72道工艺,大类工艺都有11道之多,从制泥、拉坯、装饰、雕刻、填泥、烧制、打磨,形成一个个劳作的周期,每道工艺都是必须手工完成。其中最具独特代表性的几个工序:拉坯成型、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制作步骤耗时费力且对匠人技艺要求甚高,所有工序所耗费的时间加起来,都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一道工序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比如刻后填泥每填一次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凉坯再复填。在时间和人力上投资的成本远不是机械工艺价值可以替代的。

二、紫陶制作必须是“各取所长、分工复杂、团体合作”,多为团队协作,多人共同完成。“人无全才,物无极美”,当从炼泥到拉坯刻填..烧制,每一个步骤都交给一双最专业的手去完成,紫陶作品的整体质量必然是一个新高度。而在这些每一个人所特长的步骤中,更需要彼此默契环环紧扣,每个环节都隐藏着高损耗率。即便是一个常规简单器型的壶也需要多人匠心去完成,所以价格自然就不会太低。

三、【精品之贵】

一、建水紫陶的成品率低,一直是所有制陶人最头痛的一件事。对比于其它紫砂、瓷泥,紫陶的泥料收缩率高达18%,质感较为细较柔,越伸拉越拍打泥料越软塌,可塑性定型性低,导致最后烧制的成品率也较低;

二、建水紫陶是属于高温细陶,烧制温度高,烧制温度高于1100°时,壶坯十分脆弱,壶体薄、收缩大就会导致变形,严重时会炸裂;

三、刻填工序虽增光添彩,但是暗地里也增加了残缺几率,填泥所用力度掌握不好,烧制时泥料收缩不同步,也会导致烧制出来的壶坯变形。

四、【艺术之贵】紫陶承载着中国的书画文化

对于建水紫陶而言,书画装饰可谓是其灵魂。而书画的装饰必须是“阴刻阳填”工艺,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从事艺术这东西,是有门槛的,并非三教九流泛泛之辈一时半会能所为。陶艺匠艺们往往是十年寒窗,习字练画必不可少,每一副画面的背后,每一种风格的树立形成,都饱含了艺人多年的心血与积累。所以在一把紫陶壶实用价值之上,是其更具有无穷的艺术价值。在欣赏使用这些带有艺术的器皿时,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美好的感受。

五、【养心之贵】

迷上紫陶的朋友会发现,紫陶会让人心灵不知不觉地安静。你开始喜欢上生活柴米油盐酱醋之外的点滴小惊喜,留意身边各种美,不自觉各种秀图,偷偷各种学艺。为了满足你自己在紫陶中的专业迷恋之路走得更有价值更有发展空间,你开始了解陶、瓷的区别,修习一切跟茶以及茶周边的技艺。你开始学习插花,学习焚香,精进书画、练习摆拍。

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会遇到很多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往往代表着认可自己,认可别人,认可这个世界的程度。有些阶段,我们往往不假思索的把事与物轻易划上内心所谓的的等值,甚至带着一丝自己的固执偏见。只是在每个往后的阶段,在不同的路口,我们又会遇上及发现更多的人与事和物,一路上不断的学习认识,对新事物的一切认识深度,它来源于我们的积累和记录,记录下你曾走过的路,曾认识的人,带着思考,挥手告别昨日认知的稚嫩和鲁莽。

例如:你慢慢了解紫陶、认识紫陶,下一段旅途不再是独行,有了陶茶的熏陶相伴,接下来任路再崎岖,眼前的风景只会越来越精彩。

建水紫陶的历史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建水紫陶开始蓬勃发展,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投向了这个西南的边陲县城,投向了古老传统的紫陶工艺品。

建水紫陶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欣赏建水紫陶,首先需要观其形察其色,看一件紫陶作品,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羊肝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一壶甘甜之水,至明月春秋。一盏铁韵佳茗,感岁月芳华。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与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复古”来袭


在我国历代丰富多彩的陶器艺术装饰风格中,建水紫陶于清代末期出现了一种代表性的装饰艺术——“残贴”,在建水民间又称“烂简书”。此风格的诞生不仅为建水紫陶最终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建水紫陶在我国陶艺装饰领域里独树一帜。

“残贴”是将陶坯上的字画以阴刻法刻出,后按图案以彩泥交替填充,多则七八块,少则两三贴,层叠交错,烧制后的作品图文并茂、清丽脱俗。传统的残贴由于泥料和烧制技术的单一,而不像今天大家看到的普遍残贴颜色那么丰富,但正是因为这样,传统残贴竟也显现了不一样的美感。那是一种淡静而不轻浮,浓重而不郁滞,艳丽而不妖冶的美感,我们称它为“淡艳”。

今天“复古”这个词时常出现在各个圈子里,可谓常用常新,包罗万象。那些一代代重新回来的设计元素都在时间的证明下经久不衰。复古意味着一种有延续性的美丽,它们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点滴,是更加独特的“时髦”。

2004年陈绍康作

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建水紫陶,当然也需要“复古”。复古并不是因为我们怀旧,更不是我们审美倒退,而是它体现了更高级的优越感。

民国王式稷作

因此滇南陶韵在反复钻研与设计后,于2019年推出了“仿古”系列作品,仿古系列的每件作品上的填泥主色均未超过3种,且都是一个色调,追求的是“淡艳自生光”。在残贴装饰的布局上也是追寻传统的残贴风格“主次分明”,主画面抓人眼球,次画面耐人寻味,二者完美搭配。

我们的仿古并不是单纯的做旧,不是真旧。而是发掘了建水紫陶各个时代曾经出现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结合当下的生活,现代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适合当下人们生活方式与态度的作品。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复古”美感经过了沉淀,并不是现在流行的大众文化可以媲美的。我们复的是经典,慢慢消失沉淀的是糟粕。

建水紫陶装饰之道!


建水紫陶的灵魂所在,即是其书画装饰,阴刻阳填。倘若没有书画的装饰,倘若没有阴刻阳填。紫陶将与其他陶瓷无异。四大名陶之列难予立足。

紫陶为何要书画点缀?

不知紫陶从何时起开始做书画装饰,但自古以来,碗窑的陶艺人都明白个理。没了书画装饰,紫陶就索然无味。建水紫陶开始书画装饰,可能更多的是被动所为。建水旧称临安,自明始就与江南紧密相连。所居滇南沃野,地势平阔。居民多为中原军屯迁徙,虽处边疆,但却受汉文化影响颇深,故名家辈出,为滇南邹鲁文县名邦。

早年的建水陶人,虽为制匠,审美甚高,不拘泥亦不媚俗,极富文人情趣,以书画入陶,花鸟虫鱼,山水高士,金文残贴跃然陶上,文气钟毓。后来之人深谙此道。以书画饰陶一以贯之。匠人制陶手艺之余知书识字知文达理兼收并蓄。

紫陶装饰为何要以刻填为道?

书画饰陶绝非紫陶所有,纵观华夏南北,窑火遍地,饰陶者比比皆是。唯有紫陶所饰以刻填为道。笔墨留痕,刀刻成模,以泥填泥。此技此艺,无出其右。然众陶只得望其项背。

一则在于建水当地特有五彩陶泥,足以细腻入微。所填泥料可与坯体融而不分,宛若天成。

二则在于建水紫陶可进行无釉磨光,明亮如镜。沙石所磨之后,不损画面分毫,为其表留下不灭妆容。

三则在于紫陶烧制,温度极高,所填泥料实则也为陶泥。若是笔墨,不施釉彩,怎可奈何住此般烈焰,定不得留。

书画是灵魂,刻填是技巧,这一笔一墨,一刻一填。技与艺在陶坯上浑然天成。庆幸今日之紫陶,仍未忘其初心,丢弃灵魂。所含之格调,一如往昔。熔炼纸本绢地设色水墨技艺,异彩纷呈逐为大观。

鉴赏建水紫陶壶


我们在鉴赏建水紫陶壶时无论它的造型怎样千变万化,始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壶的嘴、把、体三个部分是否均衡协调。美本身就是一种均衡协调,各部份不协调的壶很难称得上美,更不能说是一把好壶。

二是看有没有神韵。即仔细观察从形态上流露出的艺术感染力。好的壶能从文静雅致中显出高贵的气度,从古拙朴实厚重中让人觉得大智若愚,从线条的简洁流畅中生发反璞归真之遐想,从古朴自然的造型中让人感到生命的气息和力量。

三是看装饰。看装饰主要是看书法、绘画、刻工、填泥、彩填、彩绘、铭文、印章等。要求书法绘画功力精深,布局神韵,刻工精到、填泥素雅,否则不但不会使陶壶增色增值,相反还会破坏陶壶的美感。

四是看实用性能。好的陶壶应该拿起来舒服适手。从壶中出水应该流畅,水柱光滑而不散乱,俗称七寸注水不泛花”,还要出水关水自如,壶嘴不淋。

要提高对建水紫陶壶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多玩。一把好的陶壶是集制壶大师、书画大师、刻填大师、烧焙大师及磨光师于一体的精华而成。名家精品更是百中挑一或千中挑一的,它是各位大师心灵的产物,它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味,书画艺术于一身。

本人对建水紫陶的一点理解,愿与建水紫陶壶爱好者学习交流。

 

建水紫陶是这样一种陶!


因泥土之灵,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灵性的,因此女娲用它造出了人类。即便那只是个传说,而且传说已经很远,但泥土的灵性,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似乎永远无穷无尽。人类在大地上生存上百万年以后,在与泥土的无限亲近中,终于渐渐读懂并参透了泥土的部分灵性,并借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现,已有万年之久。

人类最早创造而又能延续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然而,陶是那种极为悠久又极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几乎不值得再花费制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摆脱器物的宿命者少见,能修炼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见。

陶度过了漫长的年月,在种种因缘凑巧之下,终于衍生出了紫陶。

一、紫陶是很年轻的陶

中国是陶器大国,四大名陶都是陶器中出尘脱凡的精品。其中,出现最晚的是紫陶,成器最快的也是紫陶。以三四百年的修炼,在享天地之厚爱的同时,能汲取并彰显诸多教化之得、艺术之工的,正是紫陶。

紫陶虽为陶器,已经打破了很多普通陶器所受的局限,以泥土的古朴醇厚,承载起了诗画的飘逸洒脱,造型丰富、装饰精细,将普通的陶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成为独步天下的陶之大器。

紫陶之所以成器,因为它能够承载并表现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诸多艺术,其必须经历镂刻、镶填、打磨等加工手段,内涵之繁,工序之多,远甚于其他陶。可以说天下陶器的制作之精,到紫陶为止。

是故,唯有产自滇南群山之中、建水那一块小小坝子中的紫陶,兼具粘土之纯、金石之坚、色彩之丽、打磨之精、造型之繁、雕刻之细、书画之美,人文之盛。

二、紫陶是那种极难的陶

紫陶的困难,在于它成器的路上必须要过水、火、石三关。

与一般仅仅需要加水沉淀的陶土不同,紫陶所用粘土必须“洗澡”和“发酵”。首先要将本地特有的五色粘土,加水制成浆状,细纱过滤,过滤后只取最上最细的漂浆,反复五六次后,得到的泥浆几乎不含任何砂石,已是腻如膏脂。首先要将这样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取出后泥料还必须像揉面一样,不断搓揉,揉去空气,才能用以制作紫陶。经过水的洗礼,在泥料的一洗一揉之间,紫陶已经悄悄保留下了与众陶不同的优良品质。

火是陶的必经之路,紫陶在烈焰中的历炼尤其凶险。在超过上千度高温的炙烤中,紫陶要么不折不扣地全身而出,要么开裂以杀身成仁。烧制后的紫陶器物,绝对没有形变而器全的情形。究其原因,紫陶只用颗粒极为细微的粘土做胚,在烧制过程中丧失水分很多,收缩很大,所以过火不易,器形大者更是难全。传统烧窑方法成品率约不足六成,即便是以今日的技术烧制紫陶,成品率也只到九成左右。很多紫陶在泥坯阶段造型、书画皆尽善尽美,却在烧窑过程炸裂成为废品。经过火的考验,紫陶有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诗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紫陶虽不是玉器,却偏要去承受不计其繁的打磨,而后成为文采斐然的陶中君子。经历多种砂纸的打磨后,最后一道竟然是用鹅卵石抛光。紫陶成品通体无釉却平滑如镜,清可鉴人,显示出与其他陶器迥然不同的如玉如冰的明亮。更有不完全打磨的、亚光的紫陶。它等待的是有心人的赏识与亲近,在经肌肤长期的摩挲之后,这样的紫陶能产生特殊的、细致的质感上和光泽上的变化,品质更加温润细腻,也更加令人不能释手。

三、紫陶是纯净的陶

紫陶近乎苛刻地选择了自己出身,只用建水特有的红、黄、紫、青、白五种颜色粘土,拒绝任何砂质。这些粘土细度远远高于三百目,质地比女人用的化妆粉还要细,且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因为过于纯净细腻,所以紫陶所用泥料的质地偏弱偏软,不能像其他陶器那样灌浆注模,拉坯的难度也高,更难以制作大型器件。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纯净,成就了紫陶可书可画、可雕可刻、可填可磨的特殊之处。紫陶成品,细度高,硬度大,观之有字画之趣,抚之有铜铁之质,叩之有金石之声。紫陶之美,总体在于以陶为质,以书画为文,从它身上,一眼就可同时感受到造型的直观美和书画的意境美。

能像玉器一般精雕细琢,能如纸品一般挥毫云烟,能似镜面一般光亮可鉴,能有金属一般回音清脆,全得力于紫陶的从粘土之始就坚持的纯净,坚持虽然难,一旦得来金不换。

四、紫陶是很巧的陶

陶成之于土,也受制于土。瓷出现之后,陶就被降级定格了。很多地方的陶,至今未能完成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原因不仅是土质不够好,而且从没有遇到过适合的机遇。

建水一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烧制出青瓷。元明两代,建水的青花瓷器尤为繁盛。

不知何故,建水人在几百年前忽然弃瓷就陶,离开新欢,重归旧爱。现在想来,其中的缘故或是因为瓷器虽然精美,但受到釉料限制太多、发展有限,或许是因受到景德镇等地瓷器的激烈竞争、前景不明。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紫陶之成,始于建水的瓷器之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既是磨难,也是厚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经过数百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断的尝试求索,紫陶以天造地就的五色粘土为浑实底气,凭借着种种磨难中锤炼造就的博大胸怀和巨大力量,厚积薄发,终于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获得强大的新生,不仅战胜了挑战,且入辉煌之境。

建水人放弃精美的瓷器,重新选择紫陶,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应了“人无我有”的那句老话。凭借历史的厚爱和大地的恩赐,紫陶竟然奇巧地取本地瓷器而代之,终于获得了令其难以比肩的巨大、独特的成就。

五、紫陶是有德的陶

陶应该保存着那种来自泥土的灵性。不过有的陶是用矿、或者用石,更多的陶又杂有大量砂质,所以其德性大打折扣。与它们不同,紫陶直接从大地上取得的粘土,质地纯净无暇,其成品经上千度烈火炙烤,但淳厚不损,仍然秉承了泥土滋养万物的德性。

同为可器之材,紫陶有异金、玉、瓷而另胜之。黄金虽贵,没有摆脱金属的冷冰与无情。玉石虽温,但太过娇贵而难以实用;瓷器虽美,但被釉封闭的太死而过于沉寂。紫陶则不然,不仅活泼可亲,而且能滋养生命。用紫陶炊具盛藏食物,隔夜不馊;用紫陶茶壶泡茶,久不变味;用紫陶花瓶插花,时长不衰。云南名菜“汽锅鸡”,味道鲜美,冠绝天下。它的烹饪取材并无多大奇特之处,关键在于凭借了紫陶所制汽锅的特殊能力,绝对是独靠紫陶之德而成其美味。

六、紫陶是好养的陶

可以养的陶不多。粗糙的陶只能作为瓦货,精细的陶又往往过于昂贵而叫人望而叹止。紫陶虽然精美,好在不贵,正适合养玩。因为擅长精雕细琢,紫陶所成的茶具既温润别致,又古朴清雅,入手把玩让人倍感亲切,品读书画更觉韵味深长。经过人体肌肤的亲近与摩挲之后,紫陶能如生命苏醒一般,自在成长,收获属于自己独有的包浆。其滑熟可爱,幽光沉静的喜悦,竟不输玉石。

紫陶好养,不仅单单在于把玩。若往大处走,紫陶可酝酿出犹如青铜一般浑厚、斑斓的大器之美,高古淡雅,能入雅士高人之眼;如往粗简处走,可以烧制出无字无画、不加打磨的壶杯碗碟,简单之中又暗暗隐含不落一字的禅意,最能与寻常百姓相亲相近。紫陶好养,藏于馆室而不觉其俗,放于灶台而不觉其傲。养陶如此,不亦乐乎?

七、紫陶是能悟的陶

建水地方虽然不大,也不算是沃野,山不甚高,水不甚美,人文也非极盛。但一方山水有一方山水的精华,造物主必定有青睐之物。此物岂非紫陶乎?

究其来由,紫陶所用五色粘土本已少见,颗粒细小,偏又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大自然不知花了怎样的功夫,用了怎样的能事,竟然把比磐石还要坚硬的顽铁,琢磨成了微米级的颗粒,还赐予了其丰富的色彩。

看其出身。那些在草木之下静静沉睡的粘土,经历了几世几劫,终于等到有缘人发现了它们特殊的秉性,并在熊熊烈火将其烧制成了美轮美奂的紫陶。五色粘土的埋藏固然极其罕见,制陶人的磨难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观其成器,其粘土纯净依然不变,在朴实浑厚的底气中绽放出明艳瑰丽的光芒。成品的紫陶既满足生活之需要,又能阐发人文之情怀,可谓出入两便、雅俗两宜。

虽为紫陶粘土所造,其品性与上苍所造人类有几分相似之处,以《西游记》来比喻,有唐僧的纯真,又有悟空的精灵,有八戒的粗俗,又有沙僧的朴实。紫陶成器,需经历水的洗礼、火的冶炼,石的琢磨,与人的成长的经历与磨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紫陶不言,大有故事。有心人观之,也许定然会有所感悟吧!

《雅贤舍》位于美丽七星湖畔,名字取义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傍湖光山色之美,众高雅贤能之士共处品茶赏陶之舍。

雅,五行属木,从隹牙声,良禽择木,吉雅之兆。有正确、高尚、美好之意。如雅致洁净、雅致素净、雅正、雅道;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舍,房屋,也有舒气之意。《史记·律书》:“舍者,舒气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建水紫陶:残帖之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