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嘴:也称之为“流”,是影响出水的重要因素。

壶嘴分为直流和弯流。直流分为炮流和剑流,弯流分为一弯流、二弯流、三弯流。

壶嘴在与壶体连接上,处理时可分为“明接”、“暗接”两种方法。

方器较多用“明接”处理,利索大方。

而圆器则多用“暗接”处理,与壶身浑然一体,且有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壶嘴的细节处理,一是看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是否过渡自然,没有脂泥涂抹的痕迹;二是最外缘的处理是否精细。

壶底

壶底: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大致可分为一捺底、加底(足圈)、钉足三种。

一捺底:制作省工省时,漂亮的一捺底,线条柔和,光净整洁且均匀对称,一气呵成,无毛糙感。

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形制拙朴,手法简单,茶壶安置也最稳妥。

钉足: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则为四支钉足。从实践使用而言,钉足不宜太高。

无论是哪一种壶底,让壶站得稳稳当当是首要目的。cy260.cOm

紫砂壶的每个部件都凝聚匠心,制壶人需要精心去考究,不断去尝试,才能将各个部位协调融合成一个整体,一把好壶也由此诞生。

小编推荐

探讨挑选紫砂壶小细节


有经验的壶友,常常在挑选紫砂壶时,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

“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

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或不以为然。现列举了部分小细节,如下,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1.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圣天紫砂壶作坊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则“艺”将不复存在。

选购紫砂壶 应从细节下手


对于有经验的紫砂壶友,常常在挑选紫砂壶时,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这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或不以为然。现列举了部分小细节,如下,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选购紫砂壶应从细节下手:

1.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圣天紫砂壶作坊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则“艺”将不复存在。

十二个细节教你挑选紫砂壶


如今有许多人喜欢品茶,也有许多人喜欢紫砂壶。而在挑选紫砂壶的时候,有人可以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但也有茶友有时候因为不会挑选而没有选对紫砂壶,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挑选紫砂壶。

1.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圣天紫砂壶作坊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紫砂壶虽然可以使人民欣赏把玩的艺术品,但它同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挑选时,切记不可只看外表。

紫砂壶底在隐处,轻易不示人?


筋纹壶,继承中创新,可藏拙,也藏巧,壶底纹理优雅,匠心独运,开辟了一方世外桃源。

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和反复的推敲,使一些经典壶的壶底有了“定律”。如钟形壶内置假圈足,而报春壶外置明圈足;如石瓢壶底鼎立三足,而传炉壶底并立四脚;如供春壶不规则的榴皮内凹成桔底,而南瓜壶有条理的瓜楞线相聚向瓜脐。相应的在用壶时,配个养壶器,避免壶底形成顽固的水渍茶锈;摆壶时,最好选用木制的壶托;端拿时,高壶与大壶千万别蹲底;筋纹与花形壶底注意别与硬物摩擦。

小传炉,颟颟顸顸的,很让人心生爱意。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证”。从最初的壶底光秃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刻壶的名称、获奖说明、纪念壶编号甚至一两句相关诗词。藏壶最忌讳抓过壶底看名头,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证”在此招摇撞骗。所以正确读出“身份证”所发出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该壶真伪的有利佐证。

底印“啜墨看茶”,刻款:此壶坯体因把折断弃之可惜故重新复原后捏把以修复之庚午冬日景舟记

壶底在隐处,轻易不示人。

展览会、网络上、图册里,均不见“壶底”的庐山真面目。

借鉴传统器型,以全手工手法,底圈深峻挺拔,再现明清名壶恢弘气韵。

壶底,也可记录一段往事、一时心情。

紫砂壶保养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开壶”

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放于干净无异味的锅中,用清水没入壶面,以防煮坏,以温火慢慢加热至沸腾,再慢煮一刻钟左右关火。这一步可以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过程中也可以放一些想泡的茶一起煮,既可以除去土味,还可以使壶得到滋养。

也有人开壶的方法比较简单,对待好壶,在开始使用前用开水反复烫洗几遍即可,不再用其他方法开壶。

新壶经过开壶的程序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

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会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新买的紫砂壶需要泡养,在泡养过程中,切忌太心急,千万不要用有细金或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擦,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还会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应该用专用的茶巾擦拭。

养壶的方法五花八门,究其宗旨,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不外乎这几点:

(1)在养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壶的清洁,尤其不能让紫砂壶接触油污,保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

(2)在冲泡的过程中,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然后再往壶里冲水,也就是常说的“润壶”。

(3)在泡茶的过程中要将壶身放平,注意用湿布擦拭壶身由茶汁处,平时可用手与壶交流、抚摸、把玩,每次用完壶后,应立即倒出茶叶,用开水冲洗干净。

(4)紫砂壶泡一段时间要有“休息”的时间,一般要阴干三五天,放在干燥的地方,让整个壶身(中间有气孔结构)彻底干燥。这样经过不断养护,壶的色泽会越来越漂亮,会变得细腻光润。

有收藏者不懂养壶的道理,将新买的紫砂壶往陈列柜里一摆,或者往箱子里一装就算完成任务,却不知,如此藏壶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新购的壶,必须用心去养,然后再存放。

在玩壶时,最好用山泉水,因为它是自然之水,没有任何异味,不会干扰茶叶的香气。千万别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有漂白粉的味道,会直接破坏茶香的醇正。

养壶说起来好像挺复杂的,其实做起来很容易,只要平时一点一滴在细节上多注意就行了。好壶需要保养,保养好的紫砂壶需要善待它、爱护它、正确使用它,养壶养成光亮如玉后,说明已经养好了,时间长了会生成感情,好比鱼水之情,久而久之,藏家会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爱不释手,壶的精神价值就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养壶的过程就是人与壶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以壶会友共同提高茶文化品味的过程,更具有交心交友、提高身心健康的作用。

挑选紫砂壶不能忽略的细节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或不以为然。现列举了部分小细节,如下,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1.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个人观点,以大于15mm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较高的子口,在泡铁时,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2.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壶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坏。个人观点,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有些壶型,口盖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3.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使边缘线条钝化。因为较锐的边缘,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响壶的品相。

4.壶盖的形状,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养,脸面清爽。

5.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若壶盖因此而落地,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壶缘尽矣。有些壶型没有“的子”,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时,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6.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以厚实者为佳。一则,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二则,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以大于3mm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8.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长、薄的壶嘴,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比较“强壮”。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9.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个人观点,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孔密壳薄,易碎会掉。

10.壶内网孔的孔径,不宜选取密而小的。因孔径过小,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动能减少,出水不爽。个人观点,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11.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且网孔区域的中心,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12.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即俗称的“推墙刮底”,此项处理工序,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则“艺”将不复存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细节赏析之壶嘴壶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