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还能以“清醇恬静、自然澹泊”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现代人喝茶多以紫砂茶具泡茶,紫砂茶具包括茶盘、紫砂杯、紫砂茶杯托、紫砂茶壶、养壶垫、茶船、茶海、茶匙、茶漏、茶夹、茶簪,而古人喝茶的器具复杂到让人难以想象。

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水方:用以贮生水。

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竹: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畚:用以贮碗。

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养壶巾,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而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编辑:杨哲)

cy260.COm小编推荐

古人焙茶法《茶笺》


茶初擅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由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执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

《经》云:焙,凿地深二尺,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人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齐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芥,未可概施他茗。而《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吴人绝重*茶,往往杂以黄黑箬,大是阙事。余每藏茶,必令樵青人山采竹箭箬,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

古人“无茶不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宋朝的茶道:烧水泡茶有讲究 用瓷碗喝茶成风


核心提示: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代的斗茶文化资料图

文章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李开周,原题为《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林逋:闲对《茶经》忆古人


世称“梅妻鹤子”、写出著名咏梅绝句《山园小梅》的北宋隐士诗人林逋,香茗是他梅、鹤之后的又一心爱之物,诗作之中因此常溢茶香。他存世的300余首诗作中,涉茶的有20多首,其中《茶》、《西湖春日》、《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等篇不失为著名茶诗。

林逋(967——1029),字君复。《全宋诗》等古籍载为杭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裘国松先生根据奉化《黄贤林氏宗谱》记载,考证林逋生于黄贤,为黄贤林氏二世祖。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隐居并终老于西湖孤山,20年不入城市,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善行书,工于诗。宋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因此又称林和靖。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诗作大多散佚,存世的《林和靖诗集》,据称仅为其所作“十之一二而已”。

陆羽《茶经》伴山居

石辗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代是建茶崛起之时,林逋的这首《茶》诗,是咏建茶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点出了宋代饼茶的特征。第二句“乳花”描述了宋代的点茶法。

三、四句赞美建茶为世间绝品,可惜茶圣陆羽不识此茶,诗人因此会在闲暇之时面对《茶经》发出感叹。明万历本《林和靖诗集》还在末句注云:“陆羽撰《茶经》而不载建溪者,意其颇有遗落耳。”这是对陆羽的误解,因为建茶在唐代尚未名世。实际上,陆羽在《茶经》“八之出”结尾处还是笼统地提到建茶的:“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这样记载偶尔得之又不是很有名气的建茶,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末句除了表达感叹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陆羽撰写《茶经》的无限怀想,怀念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巨大贡献,引发无穷遐想。并且诗中有画,诗中有文,常常被画家和作家用作茶画和茶文标题。

这首诗是诗人的组诗之一,《茶》只是小标题,主标题为《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与卢仝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样,也是好友惠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可见茶和友情是引发诗兴的灵丹妙药。

“闲对茶经”说明《茶经》是林逋的藏书之一。在另一首《深居杂兴六首之二》中,诗人也写到了《茶经》:“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

有《茶经》相伴,诗人因此能写出这首著名茶诗。

寺院“茶鼓”载茶诗

据史料记载,唐代、尤其是宋代寺院盛行饮茶,上规模的寺院大多设有供僧人喝茶的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讨论佛经,切磋禅道。寺院内演说佛法的场所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位于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或称左钟右鼓。茶鼓专门用于召集僧众饮茶所用,由此可见当时寺院饮茶风气之盛。可以说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重要信据。

今日寺院已难觅茶鼓,人们只有在一些古诗文中找到它的踪迹,其中较早记载寺院茶鼓的有林逋的著名诗篇《西湖春日》:

争得才如杖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诗句记载了当时西湖周边寺院设有茶鼓的史实。

需要说明的是,该诗在《全宋诗》中又同时载为王安国诗。笔者以为根据林逋长期隐居西湖和经常与佛门僧人交往的特点,如他的“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盱眙山寺》)、“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林间石》)等很多诗篇,都写到僧人饮茶,说明他对这方面非常熟悉。而王安国并没有在杭州做官或定居的记载,至多只是客居杭州。此外,他也少有僧佛诗作。因此可以认定《西湖春日》为林逋之作。

首记西湖白云茶

据专家研究,始于明而盛于清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其前身就是西湖周边的寺院茶,唐代即为陆羽《茶经》记载的天竺茶、灵隐茶,宋代还有白云、宝林等寺院出产的白云茶、宝林茶、香林茶。说起白云茶,人们大多首推林逋的茶诗——《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白云茶产于白云峰下。南宋《淳祐临安志》记载:“白云峰,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是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可见堂、茶皆以山而名。

白云茶品质优异,该茶在北宋就与香林茶、宝林茶同列为朝廷贡品。稍后的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

从林逋的诗句来看,茶芽如旗枪挺秀的白云茶,为绿色散茶,一般谷雨前后采摘。冲点之后汤沫如湖上积雪,似琼花绽放,茶过三巡,色犹未尽,可与建溪茶媲美,不失为宋代盛行点茶的上好之品。

白云堂今已不存,白云茶茶名也早已失传。据《杭州上天竺讲寺志》记载,到了明代,白云茶已“今久不种”了。今白云峰下尚存白居易、范仲淹等名人大家在诗文中提到的白云泉(白云池)遗址,附近还有3亩左右丛式老茶园,可说是龙井茶的老祖宗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咸淳临安志》中,这首《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误为大文豪苏轼的诗,一些茶书也以讹传讹,误导读者。

喝茶四季有别 专家指点如何挑选茶具


说一说茶水。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茶排在最后一位,但很多人都离不了它,国内外学者对饮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关注。

喝茶

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苛,能促进人体阳气发生。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季,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季,饮红茶最为理想。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

如何挑选茶具

茶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是点睛之品,在爱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种艺术。那么如何挑选茶具呢?

专家指点一:美感。只要依个人喜好、个人感受选择便可。

专家指点二:质地。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较瓷器浑和,在上面落款也别具韵味。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

专家指点三:壶味。在选购新壶时,应嗅一嗅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但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足取了。

专家指点四:精密。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

于丹:喝茶,用中国人的方式获得一种宁静和清雅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在喝茶中真的让今天都市的孩子多一点懂得呢?四时是什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看春生,“春”,原来我们写大篆的时候,上面是“草”字头,底下还有个“屯”字,象征种子破土,发芽,右下角是一个太阳,那画出来的是欢欣蓬勃的大地回春图啊。写到今天的“春”字,太阳还是在下面,很多人说“日”为什么在下面?因为中国人的大地回春,暖气、阳气的蒸腾,是从大地出来的。所以你会觉得地下复苏的时候,新枝、嫩叶都开始向天空招展致敬了。我们喝茶,最早从绿茶那一点雀舌,到长出来的旗枪,一枝一叶的那种新鲜脆嫩,都是大地暖阳的精华,所以你会觉得沐春风而思飞扬,春天这个生长的季节,万物在向天空致敬。而中国人说:“临秋云而思浩荡”,到秋天,枝头的果实啊、谷穗啊,一切被压弯的时候,它就开始了向大地的回归。

所以春生夏长,夏天蓬勃,秋天要秋收了,最后到冬藏。你看中国字写得多么好:厦者、大也。这个民族大,华夏,华美丰硕的一个民族。屋子大,我们叫厦门,所以你看,外面放上一个屋子的架子,大厦就起来了。夏天,是太阳大,人的火气也大的季节,所以怎么能不用绿茶去平衡呢?到了秋天,“禾”木旁加一个“火”,今天的农民不也火烧秸秆吗?所有的庄稼收完了,草木灰还田,到了这个季节了,万物收获。而到了冬天,“冬”的上面的这个大反文,是结绳记事记到了两头,一年终了。下面的两点,是象形的两个碎冰门,当然安溪是不会体会到那种刺骨严寒的。但是你如果到了东北,听东北话有个形容词说:哎呀这天啊,嘎嘎的冷。什么叫“嘎嘎的冷”,就是那种冰门嘎嘎破碎的声音。所以当一年季节结绳记事到了头,还有碎冰门,这个时候就叫冬天。

看看中国的四季啊,你怎么敢违背它。春生夏长,人澎湃的时候,你一定要喝不发酵的茶去降燥去火。到了秋天,为什么现在各地的人都这么认铁观音、认乌龙茶呢?是因为乌龙茶里面,铁观音喝完了翻过来看它的这种青叶镶红边之美,它在半发酵的过程中含着不发酵茶的清洌,也含着发酵茶的甘醇,它的那种韵味的悠远,恰恰就平衡了中国的春夏秋冬的燥热与严寒,它让人达到这样一种温和的平衡。

所以,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极端,它中和了所有的美。而中国人往往在萧瑟严寒的天气,是喜欢喝点全发酵茶的,比如红茶。中国人喝红茶、喝熟普洱,都是愿意在一片萧瑟的寒气中,喝那一点暖暖的琥珀红,入心暖身,所以那种生命中的温暖,是靠着茶香氤氲激活的。我一直觉得人要相信,相信是一种理由,相信是一种信仰,我们今天的人就是越来越不信这些茶了,宁可去信大把的补药。其实中国人四季平衡,一定是有它的原理的。这样跟着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有茶香相伴的话,我想我们还一直活在自己的水土里。所以我真的很希望,一代一代中国的孩子,可以不再熟悉农耕的方式,但是起码还爱一盏中国茶。

现在有些时候,一说喝茶,都是英式红茶,喝的都得是下午茶,加牛奶,兑茶点,一个人得398(元)、598(元),很豪奢地聚这么一场。谁能知道最早的英式红茶,是怎么运出去的?谁还能知道那些最初的渊源和故事呢?谁还能够去追溯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呢?看看我们这一方乡土上,对茶有多么的忽略?其实说一句悲哀的话,现在中国的孩子,知道正山小种这个名字的,绝对不如知道立顿红茶的多。但这就是祖宗和孙子之间的关系,我们谁还能让大家循着茶香,触摸到祖先的骄傲。我们总说爱国啊,爱国不是一个空口号啊,今天不是所有的孩子背上都能刺着“精忠报国”冲上战场的。我觉得一个人爱茶里面,也能够去滋养他爱国的基因吧。一个人爱喝自己祖辈的茶,用中国人的方式去获得一种宁静和清雅,你能说这里面没有哲学吗?

上班族用什么杯子喝茶叶,坚决舍弃一次性纸杯


上班族喝茶叶,坚决舍弃一次性纸杯、塑料水杯。上班族每天都坐在那,所以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才可以,那么上班族喝茶叶到底该用什么水杯好呢?上班族喝什么茶对身体好呢?为了身体的健康,喝茶的杯子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使用的不对的话,杯子里的细菌会严重的伤害你的身体!

为什么要坚决舍弃一次性纸杯呢?

一次性纸杯因为使用起来方便、卫生,不少人喜欢用一次性纸杯来喝水、喝茶。但一次性纸杯的干净程度我们很难用肉眼来进行判断,纸杯表面看着很白,但其实是加入了荧光增白粉的缘故。这种物质能够让细胞发生变异,在人体内会变成致癌因素。

塑料杯中含有增塑剂,而其中的有毒物质遇到开水就会稀释到水中。同时,塑料杯中的内部微观构造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孔隙,污物、细菌等就深藏其中。

喝茶也不要用不锈钢杯子泡茶

有部分人喜欢用不锈钢杯子来泡茶,不仅是因为不锈钢水杯看起来干净、易拿,即使摔在地上也不会很容易坏。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用不锈钢水杯泡茶,静置一段时间之后,水杯内壁就会出现明显被腐蚀的迹象。这其实就是茶中的化学物质与不锈钢发生了化学反应。不锈钢中含有“铬”这种重金属,不锈钢水杯表面的保护膜被破坏之后,铬就释放出来,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以往会影响身体的抗氧化系统,人就比较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的氧化性疾病。

上班族喝茶杯首选应该是玻璃杯

喝茶杯首选应该是玻璃杯。用玻璃杯喝茶不仅美观,而且健康安全。别以为玻璃杯只是通透好看,在所有材质的杯子里,玻璃杯可是健康的。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孳生,所以人们用玻璃杯喝水是健康、安全的。

也提倡使用搪瓷杯子喝茶

有关专家觉得喝茶好是用搪瓷杯子,这是因为搪瓷杯是经过上千度的高温搪化后制成的,是不含一些有害物质的,大家可以放心的使用。陶瓷杯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采制安全,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内壁一般都是无色的,看着也是很干净的。同时其也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用来喝茶当真是不错的选择。

为了健康,喝茶的时候就要选好茶杯。这个道理,作为上班族的你应该要懂得。

喝茶感悟,爱喝茶的女人美!


爱茶的女人,其实追求的是一种格调。一个人四十岁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四十岁之后的脸应是自己决定的。四十岁的女人除了容貌,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气质。

端坐茶桌上的女人,一杯清水在手,添入香茶几许,莫说喝茶的美妙手法,就是喝茶的优雅坐姿,就不知怎样慕煞男人啊。尤其是她们不紧不松地端起明清风格的茶盅,不快不慢地饮下沁人心脾的茶水,那美妙与优雅,早已令男人大感秀色可餐而又不敢有所冒犯。

喝茶,让女人自信

得茶道的女子,内心澄明、宽厚谦和,那种由内而外的知性美往往让人欲罢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她们抛却软弱、甩掉怨恨,不再附庸于男人,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用自我完善证明实力!

喝茶,让女人高贵

就如大诗人苏东坡所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得茶道的女人,就像一杯清澈醇厚的佳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所谓的高贵并不是指白富美般的存在,不是说要身居高位、身价显赫,而是一种心态上的高贵,不轻浮、不夸大。

喝茶,让女人聪慧

所谓“智慧的女人更美丽。饮茶便是增进女人智慧的途径之一。茶,可以让人忘掉烦恼、丢掉忧伤、释放胸中的浑浊之气。懂茶道的女子往往智慧处事,坚持自我,不受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能够轻松处理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能够完成母亲、妻子、女儿、朋友等这些角色之间的自如转换,不断充实自己,用爱与内涵创造和谐的人生。

喝茶,让女人淡雅

淡雅的女子显得质朴、真实。得茶道的女子深得茶的清雅、恬淡与平和,不浓妆艳抹,不刻意雕饰,她们的美简单、自然、干练。谈不上炫耀就溢于言表的那份美,才是人性的本真,是一个女人最独特的气质。

喝茶,让女人健康

喝茶让人愉悦,不但养心,而且养生,能让女人实现从身心到精神的美容。懂茶的女子,在得到健康的同时,也会得到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挫折,用顽强的斗志和毅力来化解生活重担。

90后的女人,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茶是她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她们与茶相伴,与茶对话,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与悠然的茶香共舞,摇曳出一支绝佳的曼妙舞步。

80后的女人,生活教会了她们积极思考。于是,心情好与不好时,她们喝茶,用茶来调剂生活,用茶来调节心绪。茶也丰富着她们的内在,雕琢着她们的修养。听一首“高山流水”、沏一杯淡雅绿茶、拿起画笔,随心所欲表达她们内心的天地,享受这红尘中的片刻宁静欢愉。

70后的女人活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味道。当她们遇到茶,会演绎出了最美的乐章。每日得空便在小小茶床、玲珑茶具、袅袅茶香之中留连一番,一颗心由浮躁至沉静,间或,也收获了一份超然。

对于女人来说,喝茶是保持年轻容颜,从容气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喝茶让女人有健康的材、不老的容颜、优雅脱俗的气质以及如何有趣致的生活,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

古人“无茶不交” 茶成待客必需品系赵匡胤推动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喝茶的艺术


百胜茶或“茶午餐”对整个家庭都是一种享受。许多中国家庭在周日上午预订这次郊游。这不仅是品尝点心的机会,也是与朋友一起参观的机会。

中国人称之为茶午餐点心中的小美味佳肴,翻译为“动人心”。这些小杂碎的确是这样做的。在茶馆取样的好处是种类繁多。您可能需要几次访问才能确定您的收藏夹。有蒸虾和猪肉饺子,炸蛋卷和芋头饺子,充满虾仁的青椒等等。

点心基于粤菜点心,均具有良好的色彩,香气,口味和形状,其特点是所用成分质量最好,种类丰富,款式新颖,口味多样,非常适合每个食客的需求和四个季节。

百胜茶的第一步是选择您的茶。服务员会询问您的选择,您可能会借此机会尝试一下以前从未尝过的各种口味,例如西湖龙井,茉莉花等。

无需询问菜单。食物将通过推车或托盘送到您的手中。有些物品放在盘子上,有些放在金属或竹蒸锅里;有些放在盘子上。每份包含2到6件,具体取决于物品。有四种主要食物可供选择。第一个是由虾或猪肉饺子和猪肉bun头之类的蒸制菜肴组成的。第二组是品种组,例如羊皮纸鸡,腌芥末菜和鸭脚或鸡脚。第三类包括油炸食品:鸡蛋卷,米饭卷,三角形猪肉等。第四类包括甜食,例如海绵蛋糕,椰子果冻和美味的蛋

爱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爱喝茶的女人可爱!


俗话说的好,千秋大业三杯酒,万丈红尘一壶茶。自古以来,爱喝茶的男人和女人总是别有一番意味,经得起风雨,享得了从容,睿智优雅,值得信赖。

爱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

◎爱喝茶的男人有涵养一片叶子能历经千年而不衰,除了形美味美外,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所以爱喝茶的男人有内涵,懂天文节气,懂地理环境,懂禅茶一味。从采青的环境气候到发酵焙火的程度,从铁观音的饮法到黑茶的历史、泡法等,他们可以从文学到美学,从地理到天文、物理,无所不会。◎爱喝茶的男人很睿智一片嫩叶经受过热火的洗礼、粉身碎骨的折磨之后,才能百炼成茶,留下淡淡的苦涩的清香。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而爱喝茶的男人通常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总是满腹经纶,醇香酝酿的弥久,有了纳万物的宽广,有了无欲则刚的超然,有了心平如水的豁达。

◎爱喝茶的男人很从容茶香中每一种花、果香、山水的味道,茶汤里一丝的酸涩感、苦杂味,每一泡啜进口中,都细细品味,不够从容,则迷误了很多。爱喝茶愿意跋涉千里享受清新秀丽的山水美姿,也愿意偷得浮生半日去享受那一杯茶的时间,他们总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活得从容与洒脱。喝茶的女人最是可爱!

◎她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茶的养生功效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茶不仅可以抗癌、延寿,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心血管病、血栓病和防止动肪硬化;既能保护视力、预防感冒,还能对抗乳腺癌、帮助受孕;在预防牙周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同时,还能降低中风大脑的损伤程度。爱喝茶的女人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她真的不会老除了可以预防疾病,茶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譬如玫瑰普洱茶的美容功能,源于玫瑰花含丰富的维生素a、c、b、e、k,以及单宁酸,这些成分具有超强的抗氧化剂,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淡化色素,使皮肤更白皙、光滑。爱喝茶的女人真的不会老!

◎她肯定身材不错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许多新进茶友。此外,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的药理特性,更是风靡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的心。因此,爱喝茶的女人肯定身材不错。

◎她必定优雅脱俗经常喝茶的女人懂得如何欣赏茶,品味茶,因此会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谈吐优雅,品位不俗,气质高雅端庄。如果说优雅的打扮可以学,但优雅的气质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态度:优雅地生活。和这样的女人走在一起的男士绝对有面子。◎她懂得如何有趣致地生活一个恬静的女子,在自己家里,脱掉高跟鞋,纤纤素手,一杯茗茶,到对海的阳台上,坐在藤椅中,慢慢地细嗅,用红唇缓缓地啜着缕缕的醇香。只有这种趣致的女人才懂得如何淡然地享受生活,她能绽放出如普洱茶一样醉人的美。◎她思维开阔,有见识爱喝茶的女人思维开阔,见识广泛。应该算得上女人中的上品,她们在感悟生活带来的深层内涵时,也不忘和身边的人分享,你们之间会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更有趣的交流方式。◎她有一份更为淡泊的心境爱茶的女人养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她能把一季的日月星辰统统化为一杯清露,让世外桃源无处不在。心境淡泊的女人,笑容总是温和,语气总是轻声慢语,生怕惊扰了窗外的蝉鸣,那暖阳拥过,冷月拂过的脸上,永远写着去留无意和宠辱不惊。◎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人味女人是不轻易喝茶的,一旦喝茶便有另一番风情。女人喝茶,常常像微风中的杨柳拂面,碧波上的紫燕剪水,轻轻一抿,便风韵无限。女人一旦端起三杯两盏茶,便能饮出女人的千娇百媚来。那是一种叫人牵肠挂肚、顿生怜爱的女人味。淡茶常饮,可以清心。也难怪爱喝茶的女人不一般也最可爱了!

用稻米烤出的油茶 云南烤茶飘香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据《茶经》记载,在唐朝时期,人们也喝烤茶,他们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云南的傣、拉祜、布朗、纳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习惯。烤茶一般用小陶罐加热,将茶叶放在陶罐内翻烤,之后加入热水,在火上煨涨后饮用(佤族烤茶一般是直接将茶放在铁板上烧烤),严格意义说,傈僳族漆树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属于烤茶的变种。傈僳族漆树茶的基调就是酥油茶,他们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制作出了漆树茶;丽江纳西族的龙虎斗算是烤茶中的一朵奇葩,里面是要放酒的,龙虎斗不仅是一道茶饮,更是治疗感冒的一道猛药;大理的三道茶加入红糖、花椒、果仁等,展现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口感,同时更寓意了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华坪烤茶采用一种混合了“火麻子”和“花生”的酱料,有时还会放入乳扇,无论颜色或质地都像极了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华坪烤茶用秘制火麻子酱烤

距离昆明420公里的丽江市华坪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烤茶在这里几乎是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规定动作”,与传统泡茶相比,烤茶彰显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浓香。华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内放入猪油(最好带一点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叶炒香,此环节要用筷子不停搅动,边抖边炒,避免炒糊。之后放入一种秘制酱料,待小米、茶叶、酱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气毕现之时,便是煮茶,即倒入开水,随着“扑哧”一声,水汽氤氲,此时算是完成2/3,最后加入盐巴,在火上烧涨,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

烤茶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内行人玩的却是门道,暂且不论原料的选取,仅技术层面的炒茶环节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响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则不能完全释放;此外便是茶叶的选择。华坪盛产一种叫乌木春的大叶种绿茶,按理说应该近水楼台,但这里的烤茶偏偏选用另一种茶叶——下关大众沱茶或砖茶。这种茶入口涩,茶气劲道,同时伴有烟味(由于夏茶季节雨水多,不能晒干,就只能在烤房烤干,烟味就出来了。雨水未干也是烟味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质却成就了烤茶的关键基调;最后是酱料,这是一种火麻子与花生磨碎后混合而成的酱料,有时还会加入芝麻。花生是健康食品不言而喻,火麻子经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长寿食品。

华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叶,会有淡淡的糊香和茶叶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酱让茶汤口感愈加香浓,出罐时加入少许盐巴更像是一种味觉上的奇妙转化,使茶汤更加咸香、回甘。有的年轻人还会根据喜好加入一小块乳扇,待其溶化后,茶水颜色就会变白,伴有浓郁的奶香。烤好的茶汤色泽淡雅,偏绿,如果将它盛入一个精致中国瓷杯中,就是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就像白酒要有下酒菜,英式下午茶要有精致甜点,一次完整的华坪烤茶也要有自己的配餐。在华坪荣将镇的乡间,一些农家饲养野蜂,烤茶时,在旁边摆放糍粑和饵块,饵块一般用作烤,糍粑一般用作炸,之后蘸酥麻,再裹上一层蜂蜜。糍粑的“糯”,酥麻的“香”,再加上蜂蜜的甜润,一块普通的糍粑竟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人们围坐火塘,边吃糍粑,边喝油茶,边话家常,这便是一段华坪烤茶的柔软时光……

永胜烤油茶用稻米烤出的油茶站在华坪的制高点,就能看见几座山峰之外的永胜县,永胜烤茶也叫烤油茶,与其说它是茶,更不如说它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饮品。永胜烤油茶与华坪烤茶的烤制相似,但内容却更为丰富。烤茶的底料一般选用当地上好的稻米,将其焙成金黄色,茶叶也是下关沱茶或砖茶,但茶叶须先在做糯米饭时,放在甑头上蒸松,再晾晒后备用,这样茶叶便浸透着一股糯米香味。永胜烤油茶的第一步是将小米和茶叶放入陶罐中慢慢炒香,之后加水煮沸,做成第一道底汤。之后加入盐巴、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干皮……真正有生命力的民间美食不会一成不变,永胜的烤油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食材,众口都能调。如果要吃甜就加红塘,如果觉得营养不够则加入鸡蛋,就连剩余的茶渣也不会浪费,茶渣也是一种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食品,小孩子们最爱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较少有条件和闲情逸致用柴火去烤茶,有的就直接在电磁炉上烤油茶。但就像柴火饭与电饭煲煮出来的饭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的烤茶一定要用柴火慢慢煨烤,边烤边话家常。烤茶不仅仅是喝一次茶那么简单,它更多是一个情感的载体,更像是人与人、人与茶的一次对话。

丽江龙虎斗斟上小半杯苞谷酒

龙虎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威猛,会让人联想到“飞龙在天,降龙有悔”等绝世武功。龙虎斗自古就是纳西族人治疗风寒感冒的一剂猛茶,事实上它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制作方式很奇妙,会在当中加入酒。

龙虎斗第一式是“蛟龙入水”,即熬制茶汤。首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茶汤熬好后待用。

龙虎斗第二式“猛虎热身”。酒是龙虎斗治感冒的关键,在温热的茶盅里倒进小半杯苞谷酒,有的会用火柴将酒点燃,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迎接蛟龙。

龙虎斗第三式“龙虎斗吉祥”,即将滚烫的茶汤倒进茶盅内(不能将酒倒入茶里),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发出激烈的“啪啪”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味道虽然不像鸡尾酒,但形态却与一杯正在燃烧的B52鸡尾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还会在酒盅里加入一个辣子或花椒,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

大理三道茶一只“蝴蝶”漂在茶中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与百灵鸟有关的茶

在云南的彝族集聚地,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百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百灵鸟翩翩起舞,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就和百灵鸟有关。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一般为土陶或紫砂制品。茶叶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瞬时泛了上来……这便是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

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二道茶叫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好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让茶香米香充分溢出。此时加入无量山3000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客人喝完第一道茶时,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云南红糖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

布朗族烤茶喝新茶先制作烤茶

惠民乡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距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70余公里。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记载,这里的茶树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经几个朝代连片垦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

每年3月,景迈山的布朗族人都要赶制春茶,茶青就来自附近的古茶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相信自己就是茶神的子孙,春茶大部分制作成普洱茶,但老一辈的布朗族还是喜欢喝自己存放的一年以上的散茶。

按照布朗族的茶文化,在喝新茶的时候,要将其制作成烤茶,所有制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将茶叶放在一个木瓢内,将烧热的火炭放入木瓢与茶叶混合抖动,这样便能够驱除茶叶中的寒气和杂质,同时调制出一种独特的花香,之后将茶放入一个小陶罐中烤热,加入热水,倒进碗中饮用。来自森林的古树茶,山野之气强烈,苦涩,回甘迅猛,过去布朗族先民下田劳作,必须喝茶来解乏,在他们的观念中,出门劳作要是忘记了携带饭菜,他们不会返回来拿,但要是忘记了那套烤茶的“家私”,那肯定是不行的。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已经渗入他们的灵魂,可以说,布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茶的历史。

佤族烤茶区别传统罐子烤茶

还值得一说的是,佤族烤茶也叫铁板烧茶,它区别于传统的罐子烤茶,而是将茶叶放在一块铁板上进行烘烤,至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再用清水注入茶杯,将浓茶水兑清。佤族烤茶汤色红酽,提神生津,解热除疾。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现在佤族人依然保留这种饮茶习惯。

傣族竹筒香茶嫩甜竹筒即是盛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芽,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甜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另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入小饭甑里,与糯米一起蒸,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竹筒口,放在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待竹筒由青绿变为焦黄,筒内茶叶全部烧干时剖开竹筒,竹香茶即制成。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放入碗中,冲入沸水约5分钟即可饮用。这种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傣家人到田间劳动,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山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数分钟,待茶水稍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

哈尼人在野外劳动时也喜欢烤茶,一切茶具都来自山野,劳作席间,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来一节新鲜竹筒,盛满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烧煮。同时采摘适量新鲜老茶叶,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待竹筒中的水烧开后,用手将烤茶揉碎入竹筒中煨煮片刻后即可饮用。

傈僳族漆油茶本地漆油代替酥油

滇西北的中甸、丽江受藏文化的影响,喝酥油茶之风很盛,传统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亲,它是将茶饼烤黄后加水煮涨,倒入酥油筒内,和酥油、盐巴等物剧烈地搅拌,使酥油变成雾状与茶汤混合在一起。酥油茶传到怒江,当地人仍以烤茶为底,只是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创造了漆油茶。虽然外地人无法习惯漆油的味道,甚至对漆油过敏,但漆油茶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漆油是用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蜡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们待客的饮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开水烫后去皮、炒香、捣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开水,放入茶叶,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盐和茶水混合为一体,上下来回地搅动,直至漆油与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搅得越均匀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彻底。

你用太多的水泡茶就别怪茶不好


很多人泡茶的时候,都是泡着喝着,然后发现没有茶的味道,连水的味道都很重。怎么了买茶不好吗

可能是制茶水的温度太低了。

一般来说,茶的溶解性与水温成正比,如果冲泡茶的温度较低,茶的可溶物含量就很小,容易导致茶味不足,水味重。

你的茶为什么有水味

如果是普洱茶或乌龙茶,建议您用开水冲泡。水温不宜太低。茶香太低不容易冒出来,用水会使味道清淡。而一些比较精致的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水温可以适当降低,味道会更好。

你的茶为什么有水味

也许醒着喝茶是不够的。

醒着的茶也叫洗茶。通常,茶的第一道菜是不喝茶,这样可以通过与空气和水接触的浸水来唤醒茶,这更有利于以后的冲泡。这个过程叫做醒茶。

你的茶为什么有水味

当然,在各种各样的茶中唤醒茶有不同的方法。在冲泡红茶、绿茶和红茶时,我们用100摄氏度的开水将茶唤醒约3-5秒,在85-90摄氏度的温度下,绿茶、白茶和嫩度较高的黄茶可作为水唤醒茶。

你的茶为什么有水味

可能是注水不当。

如果定点注水速度过慢,茶叶中的物质不能完全溶解和与水混合,导致茶叶水分离,可以提高注水速度或改变注水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食堂高冲水的方式加以改善,使茶能被水充分浸泡,使茶的味道和香气更加融合。

你的茶为什么有水味

喝茶的时候,小朋友总是喝水的味道,所以我们不妨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来解决,茶的味道会好多了。

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


“宫廷紫砂”这个名词,最先由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的专家、学者提出,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而又精美的紫砂器。其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清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印,说明当时的宜兴紫砂窑已晋升为“官窑”之列。清雍正、乾隆两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及宜兴紫砂窑制品。如“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款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

宜兴紫砂茶具经历了明代被宫廷认可到清代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历史过程。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在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曾一度无比辉煌,享有与御用官窑同等的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为宫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明代宫廷紫砂

根据现有的清宫旧藏实物推断,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但当时进入宫廷的紫砂都经过了“包装”处理。一种是以紫砂为胎,外饰雕漆,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于砂壶的表面髹有十几层朱漆,为全世界仅存的一件。另一件明紫砂胎雕漆提梁残壶壶外的雕漆尚有少许残存,壶内原旧黄签上写有:“宜兴窑提梁壶一对,寿康宫。”可知其原为皇太后的寝宫之物。另一种是以紫砂为胎,里外挂釉,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其釉色乳浊而富于变幻,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之为“宜均”。高档次的宜均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皇家开始使用宜均做文房陈设瓷。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明代宜兴窑器没有发现“素面素心”的本色紫砂,雕漆和挂釉紫砂是明代旧藏的宫廷紫砂的特色。

2.清康熙宫廷紫砂

清代宜兴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视。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康熙命造办处仿欧洲花纹作珐琅装饰,试于金、银、玻璃、锡及紫砂胎上画珐琅。宜兴胎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色彩艳丽,制作精良。清宫旧藏的一批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00年,在故宫博物院瓷器资料库里发现一件旧藏的有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珐琅彩残壶,壶的造型、纹饰均符合康熙中晚期宫廷紫砂的特征,“乙酉”年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壶的制作年代应早于台北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茶具。宫廷紫砂除茗壶茶具以外还有外界绝少见到的文房用品,宫廷紫砂砚品的制作据档案记载始于康熙,但没有见到时代特征明显的实物。

3.清雍正宫廷紫砂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位极高且喜好茗饮,他特别欣赏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美妙和其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质感且讲究材料的配制。这一时期的宫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画面隐约凸起,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故宫藏品中有许多紫砂壶、茶叶罐、水盂等器物,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样厚重端庄,又有别于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缛富丽,体现了雍正朝器物优美灵秀的时代风尚。这些器物上虽然没有雍正朝的官窑款识,但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雍正时期宜兴已经开始专门向造办处砚作提供素坯砚,经造办处描金彩绘加工后作为皇帝本人使用的朱批御用砚。

虽然雍正朝仅存13年,但从造办处档案中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记载。从档案中可知,雍正皇帝对所进宜兴壶有着很具体的评价与要求且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宜兴壶式样烧瓷器。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珐琅作”记载:“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壶款式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有靶子做的圆些,咀子放长,钦此。’”《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七年“记事录”记载:“雍正七年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素宜兴壶一件,奉旨此壶靶子大些,嘴子亦小,着木样改准,交年希窑烧造。钦此。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年希尧是雍正朝景德镇官窑的总管。雍正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造办处档案中提到宜兴紫砂之处就有11次之多,表明雍正皇帝对宜兴紫砂的欣赏以及有足够数量的宜兴紫砂进入雍正宫廷。

4.清乾隆宫廷紫砂

乾隆朝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同时烧制文房用具、花盆、鱼缸等。宫廷造办处负责设计呈览皇上的紫砂茗壶图样,经批准后到宜兴依样定制(或诏高手进宫制作),专门制作供皇上饮茶的御用茶壶和茶叶罐等。同时,宜兴窑也不断地进献贡品。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些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当中一些是先在宜兴烧内胎,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如上漆、描金、彩画、书款等。其中,紫砂胎黑漆描金壶尤为突出,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融为一体,经数百年光阴依旧金碧辉煌。此外,紫砂胎粉彩描金器物,如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则呈现出比官窑粉彩瓷器更加强烈的装饰效果,存放于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御用品之一。

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窑类型的款识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御题诗句尾钤方、圆二枚印章,分别为“乾”、“隆”二字篆书款;第二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第三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款识的布局和字体完全是当时官窑瓷器的篆书写法,显示出正统的宫廷紫砂的独特面貌。除茶具外,乾隆时期还制作了一批三分紫砂七分澄泥的御题诗仿古套砚、一大批珍贵的文房清供以及花盆、鱼缸、瓶、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5.清中后期宫廷紫砂

清乾隆以后,国力日衰,宜兴窑宫廷紫砂的制作大不如前,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风格,但仍然保持着不同于民间紫砂的特殊地位。嘉庆、道光、咸丰时,壶形偏小,以扁圆、提梁、圆形刻花者居多,此时名家款壶较多地进入宫廷,以弥补皇家使用的不足。道光、咸丰年带有“行有恒堂”款的紫砂茗壶都是由朝廷统一设计,统一出样,派人到宜兴专门定制的。同治、光绪时期带款的器物较多地带有“客斋”款,喜作各种秀巧的形制,变换各种不同的泥色。“客斋”是金石家吴大澂的号,他与当时的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合作,选出精品进呈宫廷。光绪朝年款的器物未见,但宣统年款的茗壶不少,这是酷爱紫砂艺术的端方于宣统年出任大臣之时亲自指导设计的,底款均为单长方框内竖排篆书款“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盖内均钤两方椭圆形篆书印章,气孔左边为“匋斋”,气孔右边为“宝华庵制”。“匋斋”是端方的字,“宝华庵”是他的堂号。这批小型茶壶质光色美,光素无纹,突出砂质泥色的天然肌理,此为清末制作的最后一批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紫砂茗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人喝茶用的茶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