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冈铜器的制造技法基本上都是使用铸造技术。铸造,是在使用粘土和砂等混合的耐火性材料制作铸模,并向铸模中浇注溶解的金属以获得成品的制造技术。现在,高冈有数十种以上的制造技法,主要使用的金属有青铜、黄铜、铝、锌合金、铁等,金银制品也可以使用铸造技法来制作。其中,被日本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技法的有烧模铸造、蜡模铸造和双模铸造三种技法。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技法的原理和制作工序:

①烧模铸造

不破坏原型,适合制作复杂的摆设物和大型铜像的铸造法。如果在原型特别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将铸模分割,多的时候可以分成十几个模具,然后再组装。由于材料着色等的关系,使用含铜量较多的原料。

首先用粘土或木头制作出产品形状,称为原型制作,再从原型上翻制产品形状,制作模框。在原型上涂抹含有纸纤维的细腻“纸土”,然后在它的上面涂抹含有“稻草”的粗土,最后用钢筋加固再用粗土包住。从模框中取出原型,在其外模上涂抹一层均匀的薄泥土,之后在内侧填入砂子,如将涂抹的一层薄泥土除去的话,可以完成比金属厚度小一层的东西,这个模芯称之为“中子”。外模中放入模芯“中子”的铸模,将整个铸模焙烧到960℃左右,铜像铸模焙烧时间是12~16小时,摆设物铸模的焙烧时间是6~8小时。铸模焙烧到规定的时间后,再等铸模空冷到约400℃左右的时候,将熔金(铜70~75%,铅5~10%,锌20%)浇注到铸模中,此时,完成铸造。因为铸模是烧制的,故也称为烧模,熔金温度是1100℃~1200℃。这种铸造法是一品制作,与蜡模铸造法相比,可以制作大型的作品。不过,铸模的分割方法、制作方法、组装方法等都需要有熟练的高技术。

产品:佛具、摆设物、庭院摆设物、铜像、佛像、灯笼、茶具、香炉、花瓶等

②蜡模铸造

原型的材料是蜡(蜜蜡中加入松脂混合的东西),可按照作者的创意手工制作精美蜡型。在蜡型外面用笔涂一层进过仔细筛过的“肌土”,等干了之后再用稍微粗一点的泥包住,然后用铁丝加固,最后在外面包含有“稻草”的粗土制作铸模,将此铸模放入温度为850℃~900℃的炉中焙烧,内部的蜡溶化后,将熔化的金属浇注到铸模的间隙中,冷却后,小心谨慎地敲碎铸模外侧的粘土,从中取出与蜡型形状完全一致的产品。此铸型法的特征是铸体细腻美观,与蜡型完全一致。上色工艺是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常有的颜色有铁浆色、煮色(黄铜色)、青铜色等。

蜡模铸造法是一个原型只能制作一个产品的一品制作,因此,需要具有出色的造型技能和铸造技术,才能完成的铸造法。与最近高冈铜器行业中流行的失蜡铸造法的原理完全相同,可以说蜡模铸造是再现原型风格的最合理的铸造法。

产品:花瓶、摆设物、香炉、佛具等

③双模铸造

也写燥型、惣型。这个铸造法可不制作原型,直接用挽型的制造方法。首先,制作产品的截面形状的薄板,把薄板上下压住,利用旋转来并同时将砂堆积上去制作铸模。使用挽型制作铸模是有限制的,只能制作圆筒形和圆锥形的火盆、手炉、茶釜、风炉、梵钟等广口器物。使用材料有唐金和生铁。顺便说一下,风炉是使用唐金,釜是使用铁来制作,制作技法相同。

铸模的材料与烧模、蜡模基本上相同,模芯“中子”是用生砂制成,削去放入外模内砂型的金属厚度,作为模芯“中子”。不象烧模一样铸模需要整体焙烧,而双模铸造只需焙烧外模即可,干燥的模芯放入外模中开始铸造。双型铸模使用“刮刀”等雕刻图案,能铸造细线条和薄壁图案,有铸物厚重的风格特色。要求模具制作、图案制作等高技法和灵活的设计感。外模可铸造数十次,对烧模来说更具有量产性。作为铸造法中的最古老的,同时在今天的铸造技术中已经不复存在。Cy260.cOm

产品:火盆、风炉、吊钟、花瓶、薄端花瓶(广口花瓶)、小型吊钟等

以上是制作高冈铜器的传统技法,现在制作的高品质产品都是使用改良过的铸造法。而且,用的最多的技法是砂型铸造,与前面所说的三种技法相比,因为少了一道对铸模进行焙烧的工序,故可以短缩工期。现在,高冈对需要批量生产的产品都是使用这个方法,黄铜是主要使用的材料。

小编推荐

铁壶铸造法


铁壶铸造法大致有三种。

一为硬模压力铸造法,一般用钢或其他耐高温金属为模具,利用泵浦将高温铁水注入模范中,多采用垂直脱模配置,也就是模具为左右两半,合成一个完整模,壶嘴处有一条明显的垂直脱模线。这条脱模线在较初期的现代龟纹仿品中并不加以修饰;此外,由于硬模压铸法使用金属模,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传统使用砂模具所产生的气孔肌理,所以成品壶内部表面光滑,感觉较为生硬,没有传统工艺的朴质感,这点只要曾上手过传统日本铸造法铁壶的使用者,应该可以轻易分辨。此法可一模制多个壶,量产过大,所以无论器形与图案多么精美复杂,但因为不具备独一性,这种壶价格至今不高,一般在几千到两万元之内。

二为砂铸法,砂铸法是最为原始的自然重力铸造法。砂铸法制作铁壶采用倒置式配置砂模,一般除了壶底中央的浇铸孔外,在浇铸孔上下水平线多数可见两处小孔,是为浇铸时保持金属熔液流动的透气孔。砂铸法的明显特征是壶身有一道水平状的脱模线(最大直径处留有一圈合模遗痕线,称为“毛切”),且壶底中央脐眼的两侧各有一个小脐孔,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透气孔。壶脐也如同人的肚脐眼一样有美丑之分。现在我们使用的已经多数不是炭火了,而是平面的电热炉,所以壶的脐最好不要突出壶底过多,否则形成不倒翁式的状态就会影响壶身受热效果。

三为脱腊法,又称失蜡法。最早在中国青铜器等金属铸造时较为常见。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灌后将砂模破坏取出成品,所以蜡铸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后拖出内模,因此并无传统砂铸法的腰线,故蜡铸法制作而成的作品,不会有任何的脱模线(腰线)与浇铸孔(包含透气孔)。采用此法,每壶天下仅有一只,尤显珍贵,可视为收藏珍品。例如,一把“安之介造七宝烧花草纹铁壶”在北京瀚海四季(第70期)拍卖上拍出约18万人民币的价格。同场拍卖上,一把“19世纪日本名人波多野正平造铁壶”拍出20万人民币。

还有一种工艺至今尚未“破解”制作方法,那就是铁壶工艺中的“铁打出”。“铁打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铁的延展性极低,必须反复锻锤加热、延展,并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得以成形,外观看来虽不起眼,却能突显铁壶古朴之美,并且增添宁静的气氛。此技法与一般铸铁壶内覆银简单工法制作之工艺截然不同,技艺更是天差地别,故而“铁打出”又可称为“金不换”!因为金的延展性远高于铁,所以做得出“铁打出”的人,“金打出”对他们来说,只是牛刀小试。那么敲得出“金打出”的工艺师,是不是有能力做出“铁打出”呢?答案是一百位中也可能找不到一位!而现今的工艺却不太容易做出“铁打出”。

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品茶器,煮水器甚少。明清时期,中国流行用宜兴紫砂或者瓷器煮水,清朝乾隆皇帝就喜用宜兴茶具。乾隆七年《烹雪叠旧做韵》其诗文中就曾咏道:“玉壶一片冰心裂,须臾鱼眼沸宜瓷(注:宜兴磁壶煮雪水茶尤妙)”,可见乾隆皇帝常用宜兴茶壶煮水。今天,古时煮水用的紫砂和瓷器器具已经损坏殆尽,而日本各类铁壶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因此,精致、款美、工巧、品好、年古、稀有、名人造、材质佳的日本煮水器成为中国市场所追求的一种藏品。

简介铸造铁壶的过程


铁壶,亦称铁瓶,是用来煎茶煮水的器皿。以生铁为原料,通过铸造方式制成的煮水壶,以及通过后期的手工打磨,成型的茶壶,兼具养生、观赏和收藏价值。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铸造铁壶的过程。

何谓铸造,即利用将熔炉高温融化的铁(浆)水,倒入事先烧制好的模型里,等待冷却成型。因此依据模型的不同,可以生产所需的器物,如铁壶等相关铁器。

南部铁指的是江户时期的“南部藩”所产的铁器,约在今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境内,其中又以盛冈及水泽两地为最主要的产地。

铁壶的制作过程约有68道工序,从最初设计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时将近2个月。一把精致的铁壶,需要做壶体的手工匠和做壶把的手工匠,两个人的精湛技艺共同来完成。

画图和制模

首先,描画出铁壶的样稿。然后,根据图纸推算出壶的断面图,根据横截面来打造铸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铁板制成。因为过去使用木头制模,因而“木模”这词沿用至今。

外模的铸造

手拿木模来回旋转,每转一圈的同时加入调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复数十次,直至匠师觉得满意为止。壶的模具雏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雏型为壶底朝上,壶口朝下。

押纹路

趁模具未干透之际,进行押纹路。用专门的笔在模具内部勾画出壶壁的纹路。除了南部铁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还有几何状、花卉和风景等图案。

中子铸模

把细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压成实心的中子形状。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盖上外模盖子。

烧制

把滚烫的铁水(约800-1000度)从外模盖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时左右。把铸铁倒出,剥开外模,取出壶。此时的壶已经有了完整的壶体。再把壶放入高3米的古碳炉,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铁、碎铁和石灰石。炉里的温度高达1300度。

完工

成型后的铁壶用800-1000度的碳火烧烤,让壶形成一层磁化酸化的表膜。这样处理可以防止壶体生锈。此技法从南部铁器开始沿用至今。壶的外侧由于火的直接接触会产生斑点,还需用金属刷磨去。

打磨与着色

完成后的铁壶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温度加热,在壶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须要一边加热一边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温使得漆牢牢附着在壶的表面。

壶把的制作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壶把由专门的匠人制作。把铁板打制成圆的铁棒形状,这种技法是非常难的,会的匠人寥寥无几。成型后上漆,和壶衔接。一个完整的铁壶就正式出品了。

铸造世家:砂院张氏家族


在平遥,有一个铸造世家值得人们记住,那就是砂院张氏家族。

铸造业需要翻砂,于是人们把这个行业称为砂院。砂院张氏是平遥延续了五百余年的铁器制造业家庭,从明朝开始至民国中期,它一直活跃在平遥铸造业的舞台上。

明时,户籍按行业来划分,农民为农户、军人为军户、艺人为乐户、工人为匠户……明朝初年,铸铁为生的张氏家族以“匠户”的身份奉旨迁居来平遥,居于城内东北部,入文会坊一甲,是兵部和工部给予执照的匠户家庭,专门给官府制造兵器,也制作民用铁制用品。

当时,他们家族是平遥惟一从事这一职业的家庭,并在城内建有专门祭火的家庙—火神庙和家庭祠堂。入清后,由于户籍制度的调整,该家庭才将自家技艺传给徒弟,但铁器制造业仍以其家庭为主。现今保留下的很多铁制宗教用品,如明造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平遥铁菩萨像”、明代造的“平遥双林寺铁佛”、明万历年间的“五台山铁钟”等,都为张氏家族所制。目前,收集到的张家最早的作品是国家一级文物、明正德十三年造的“交城天宁寺铁碑”。

明清时期,砂院张氏即为铸造业的“垄断企业”,辉煌一时不说,还积累了丰厚的家财。民国初年,孙家来到平遥后,张家因技术落后逐渐在民国中期淡出。但因本身富有,张氏后人也没有因为家族铸铁业的败落而生活落魄。张氏后人大多转入了其它行业,有做票号的,也有地方乡绅……现在张氏家族仍大多居住于以其家族职业命名的平遥砂院巷、火神庙街一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高冈铜器的铸造技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