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壶分为“京都壶”与“南部壶”两个体系,各自独立发展而来,在历时三四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典型特征,一批批精工釜师彪炳史册,也留下了许多传世珍品。关于“南部壶”,很多人以为“南部壶”就是日本南部地区出产的壶,但其实“南部”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蕃主的姓氏。南部铁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百年前,不是产在日本南部的铁器,而是由四百年前南部氏时代开始生产的铁器。

在日本,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庶民、寺庙,还是上流社会的茶会,都以使用南部铁器为荣。明治41年,大正天皇御览南部盛冈第六代小泉仁左卫门的工房,进一步提高了南部铁器的知名度,使得原本只是地方特产的铁器,一下子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神器。

京都系铁壶的范围非常大,把东京那一带所有生产铁壶的都包含在内。南部铁壶和京都铁壶最显著的区别是在提梁上,南部壶的提梁为生铁,样式古朴,注重实用;京都壶的提梁常常伴有金银铜等贵金属镶嵌,形式多变,纹饰更华丽,更迎合王宫贵族和京门大家的奢华需求。另外,京都系的铁壶大多是铜盖,占90%;南部铁壶则以铁盖为主。但日本铁壶没有绝对,只能说如果一个铁壶是铜盖的,就能大概判断它是京都系的。

在拍卖会上,“京都壶”比较容易创出高价。这并不是说“南部壶”不好,而是以前的“京都壶”在工艺上的追求会更接近中国买家的要求。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日本铁壶的价值根本涨不起来。现在市场上的铁壶品质相差很远,有的是从古董店里买来的,有的以前是被当作废铁卖的。现在大陆的很多铁壶是从台湾来的,但这些铁壶以前有的是以废铁的价格进口到台湾的。所以铁壶的价格差别很大,贵的很贵,低的很低。现在在中国嘉德等大拍卖会上创出高价的,大多都是“京都壶”。

编辑推荐

【文化传承】机制银壶做的快、产量高,为什么还要做手工银壶呢?


手工银壶和机制壶向来是一个争议,有不少的壶友在购壶之初都会问一个问题,机制壶做的快,产量高,为什么还要做手工壶?今天就这个问题具体与大家谈谈小编个人的一点想法。首先手工银壶不是简单的实用器,其本身就属于一件工艺品、艺术品,这是冰冷的机器无法代替的。如果单纯从银壶的使用价值来说,当然机制壶也能满足,而手工银壶更注重的是微观的细节处理、人性化以及人文情感的投入,这才使得手工银壶更有灵性,更有收藏的意义。

手工银壶的各个细节都该合乎风雅之道,合乎自然,合乎时令。细节即是艺术,用材,制作方式,温度,器型、绘画、雕刻、色彩,实用性等等,都要用心,说来琐碎,但了然于心之后,呈现出来的,就是让人觉得舒服。手工是让岁月的痕迹渗透到器皿中,这是对手工艺的尊重,在中国,人们往往会选择价格相对昂贵的工业产品,而忽略了承载着手工技艺的产品,也许现在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众多消费层面呈现出不理智,但是未来一定会变好。当人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对物质的选择时,会重新审视设计的实用性,人文性以及历史的恒久性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对手艺的尊重,对工匠的尊重。

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的手工壶都比机制的好,都比机制壶值钱。手工制作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不停的重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手工制作出值得令人多看两眼的精品。一个从来没有碰过手工的人,制作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比机器好?只是有些作品是制作人投入了自己的时间,感情在里面,因为不是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只能说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还谈不上有什么历史意义的。

手工银壶,产量小,制作成本高,而机制壶做的快,产量高,为什么还要做手工壶?

在工业生产冲击手工制作的今天,仅仅靠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但毫无疑问机制壶批量生产,千篇一律,而手工壶百壶百款,独一无二,都是孤品。工业机制壶虽然已十分常见,但随着匠人作品的那种穷工极巧的美意,以及带有一丝克制与规矩的工艺之美将一直影响着后世。手工银壶与机制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市场,就看壶友们各自的理解及需求,我们有很多古老的技艺需要传承,当我们要追求更好,而不只是好的时候,手工工艺是无法替代的,在任何时候都将不朽。

想要了解更多银壶知识,

旧壶怎么开壶


长久不用的旧壶也是需要开壶的,步骤和新壶一样也是通过清水煮来开壶。

旧壶的开壶方法:

1、首先是用清水来煮紫砂壶,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清水一定要盖过紫砂壶。

2、用10-20克的甘草,5-8克的人参,与紫砂壶一起放入凉水中,用文火煮沸后,继续再煮一个小时。

3、用茶叶和紫砂壶一起煮,也是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

简易的紫砂壶开壶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要将壶身与壶盖分开,然后放入事先装好清水的锅中,煮沸1个小时之后便可。这种方法的好处主要在于将未开壶的紫砂壶中的杂质清除掉,以免影响饮茶。

传统的开壶方法:先用沸水将紫砂壶内外部冲洗一下,以去除表面尘埃。然后同样用清水煮沸,两个小时候之后,往壶内添加豆腐或者甘蔗,再煮沸一个小时以上;最后,将甘蔗或者豆腐清除掉,再加入茶叶,帮助茶壶吸收茶叶精华。

开壶的意义:

1、清除紫砂壶内的火气和燥气。在烧制紫砂壶时,会将壶内所有的水分全部蒸发出去,从而产生燥气。如果不进行开壶,不管放过好的茶叶,泡多少次茶,都不能去除壶内的土味。想要改善这个问题还需让壶先喝饱水,让紫砂壶消消它的燥气。

2、去除紫砂壶中的异物。因为紫砂壶是由高温烧制而成的,在烧制过程中壶体内的气孔会发生扩张,出窑之后气孔势必会被一些杂质堵住。在紫砂壶的制作后期,工艺师会对紫砂壶进行打磨处理,会是壶内暂留一些碎屑。有时壶内还会残留铝粉等白色物质。一定要在清除掉这些物质之后才可以使用紫砂壶。

不懂壶的人如何看壶?


大多数壶友的紫砂知识只是是通过看书、网络或者聊天掌握的,聊起壶来头头是道,壶型的种类、作者的背景历史、现在是什么职称、国家级还是省级。紫砂名家可是倒背如流……

其实玩壶跟打仗是一个道理,光纸上谈“兵”是没用的,需要的是实战。想要真正的了解紫砂壶还是需要靠自己长时间的去学习、比对、泡养、把玩和体会。多看看一些好的作品和文章,一把精、气、神、料俱佳的好壶,跟作者的头衔和职称真的没什么关系。

不要一天到晚只记得那些紫砂名人名家,还没见到壶就问谁的壶呀,什么职称?是不是全手工的呀?能不能升值呀这些的愚蠢问题。咱就壶论壶,多给那些有实力但是没有职称钟头的壶艺人一个机会。壶好才是硬道理,作者是谁、职称多高、是不是名人之后;泥料多稀有、多珍贵之类的,真的不重要。壶的价格体现在壶的本身而不全是头衔和职称这些符号上,相信这也是很多务实避虚的壶友们所希望的。

稀世泥料、久已失传、家藏N年、别家没有唯我有、研究发现的某新泥种、作者已是什么什么等级职称即将升级、作者是某某大师或者名人的亲戚、徒弟等云云这些想必是很多壶友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的虚无缥缈”广告语“,这些广告语的确很能迷惑新人,让很多新人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一开始就围着泥料的稀缺、职称的高低、升值的空间等虚幻的东西打转……如果这些壶友不是一时性起玩壶的如果能坚持玩下去,他们会发现自己当初冲着泥料、冲着职称买的那些壶都是一些型不正、工不精的想扔又舍不得的所谓的垃圾壶……

壶与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对比就显不出差距,就人而言就如没有丑女就无所谓美人、没有丑汉也就无所谓俊男;对壶也是如此,没有丑壶也就无所谓美壶;至于何为丑?何为美?这个自然要靠自己多玩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比对、去感悟……

“如果有一天,玩壶不但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反而让你烦恼或者纠结的话,可以选择放弃或者离开。”紫砂壶能让真正爱好者很快乐,几年如一日,每天如此单调的生活,一点都不觉得烦闷无聊。

不懂壶的人该怎么看壶?

壶人一相,神形兼备。不懂壶的人怎么看壶呢?那就像看一个人那样看吧!

人有骨架、肌肉、皮相,壶有线条和轮廓。艺人以素描的手法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线条以其匀整、流动、回环、曲折,传递着壶的体积、形态与生命。

一个人,挺胸抬头、阔肩,我们便称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壶有无精神,也要看骨架。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壶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精神主骨,重在肩胸,在视觉上体现在壶体局部的“折角弧线”,当局部折出角度之后,犹如人之肩膀舒展,重心提升。若折角弧线流于浅弱,肩膀瑟缩,则骨相单薄。

若以五官来赏,那壶的五官是哪些呢?

一:壶嘴

紫砂壶的嘴、把和钮,制壶者通常称其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丝毫不能苟且。嘴、把和钮的造型处理要与壶体形态相协调,不可太张扬或太弱。壶嘴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等多种。

好的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的变化,壶嘴的长短、粗细,装在壶体上的位置都要恰当。

壶嘴内壁一定要通畅、厚薄均匀,壶盖上的通气孔要大小适当,不易被水汽堵住,注茶时空气流通,并形成一定的压力,小小壶嘴也有那么多门道,艺术路上只有精益求精。

二、出水口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起初,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三、壶把

紫砂壶的壶把形态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类型。其中端把的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传统中的执壶把,今天较为常见的多为环形把。横把,就是壶把与壶嘴成90度角。横把壶,早在唐代长沙窑中就已有生产,可见在唐代比较流行。现在国内一般很少见到横把壶,但是日本人、韩国人品茶时多用横把壶。

提梁壶类型,古已有之,原始陶器及青铜器造型中皆有。紫砂壶中的提梁又有两种形式之分,一为硬提梁,一为软提梁。

四、壶足

紫砂壶的底足可分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钉足三种类型。

一捺底是紫砂壶底特有的样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壶体,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无须上釉,烧成时便没有粘底或粘匣钵的顾虑,尽可采取最简洁、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在看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下,把壶当做一个人来看下,看看这个“人”身材如何,五体协不协调,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其形是否到位。看壶如看人,看一把壶的神韵,就要看壶的“五官”组合在一起是否有精神!

紫砂壶如人,不仅以血肉之躯立世,更追求风神之美,将用和意浑然相通。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很多的对立与统一,如宾主之序、均衡之变、节奏之美、大小曲直等等,这一系列的对立和统一,本质是审美的张力。

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在紫砂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它一道,共同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善学还从规矩”凡学,不可自作聪明,需知一器方圆自有度,莫将“冯马”乱糊涂。唯有吃透章法,纵横使转间皆能出规入矩,始可言变、言新、言奇。(文章来源:紫砂壶玩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京都壶”与“南部壶”孰高孰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