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共标,一个在杭州郊外打了三年铁的手艺人,当他面对镜头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不善言辞,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李共标的三年郊外生活,造就了他今日“用作品说话”的性格。

当回忆起自己过往,李共标的内心很激动,如今他作为一个专业的打铁人,但就其本身只是半路出道,16岁时便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

后来有机会在2008年的时候来杭州,起初是以做泥塑为主,而后还是因为一杯茶的缘故才有勇气制作铁器茶具。

不得不说,正式因为这样一个爱茶的理由,才使得李共标真正开始了自己研究铁器茶具的动机。

当然,萌生李共标投身于制作铁器茶具的勇气,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从小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自己创造新东西的人。小时候的李共标喜欢独行,虽然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但是愿意突发奇想,创造新鲜事物。

所以,当他用最原始的“铁打出”技艺打造出的一件件茶器呈现在眼前时,他才真正看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可能是基于这种质感相吸引吧,铁沉得住,它配什么东西都能搭配,也比较稳,因为不喜欢花里胡哨的,像铜啊金啊很夺眼,铁是比较低调的。”李共标三年来一直致力于制作铁器茶具,他崇尚的并非铁材质表象的铁骨铮铮,而是因为内里的不夺目与无特征。

在决定要做铁质茶器时,他特意去找十多年前的铁板、铁块来用。旧石、老铁,与园林里沾了雨迹苔痕的山墙一样,有悠悠人世、千秋万岁之感。而某些意想不到的经历,则会在铁材表面留下更奇妙的踪迹。

不过决定制作铁茶具的同时,李共标一直强调的就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制铁方法,打铁人的心志最重要,反反复复的打铁工作虽然看起来枯燥无味,但一个成功的打铁人之所以能凭借经验来断定铁器的厚薄程度,靠的就是整个过程当中的全神贯注。

就这样,李共标花费了将近两年半的摸索学习阶段,这期间,因为没有生意,所以一直以借钱的日子度过每一天。直到2014年在杭州solife展览之后,所有的付出都得到相应的回报,店铺开始接受一些订单生意,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载满了他喜欢的老器具,而从外部看起来,这个看似不大的工作室像是一座靠山搭起的水泥房,一旁搁置的火炉、砂轮机、台钳、大小铁锤等工具毫不客气地占据着主要位置。

李共标喜欢古色古香的东西,例如工作室门前的这个旧木头,也是因为一次外出,意外拾得,木头上出现的字眼“钱眼里看人可大可小”也正是他一直少与人谈的人生观。

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李共标一直希望自己能遵循内心的感觉,凭感觉造就手中的艺术品,凭感觉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精选阅读

浅谈紫砂壶后的是与非


最近,笔者翻到《紫玉金砂》杂志,1994年5月刊,感到文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和现在出奇的相似,但是国内市场远比当年的台湾大很多,此等景象尤甚之,在此等繁荣下,那些兢兢业业的恪守本分的陶手值得尊重。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着实结交了许多紫砂同好,他们大都是大陆在线的常客,有的以陶都为家,有的每个月固定报到一次,即便是像我这么疏懒的人,也被迫要每年往返几回。笔者出门纯为采访工作,自是一肩行李,两袖清风;但那些壶界同好可就不同了,因为除了与厂方有正式签约者外,砂壶的买卖多是私下进行的(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往的货款既不能转帐,又不能开票,更不能刷卡,多半是现金交易,这中间隐藏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台商们通常都会携伴同行,或与当地政要、公安有所联系,以防万一。诸般细节,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请恕笔者不便多言。之所以谈及此事,除了提醒业者多加注意己身的安全之外,更希望茶朋壶友们在玩赏砂壶之美的同时,亦能了解到业者(尤其是第一线客商)经营壶业的种种难处和风险所在。因为惟有在互信互谅的前提下,买与卖之间才能寻求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才是紫砂艺术永续昌盛的正途。

随着一系列事件,两岸交流的种种利弊又被大家热烈讨论着,就笔者的观察,两岸交流的冲击当以人心的变异最令人唏嘘。犹记数年前,笔者偕同内人怡嘉赴宜兴采访,着手进行《唐人工艺一紫砂陶艺》一书。坦白说,我们事前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及至与宜兴陶手们深入接触后,这才发觉他们绝大多数是如此地木讷,如此地惧于表达自己,有些人甚至不能让他们看到录音机的存在,才能开口聊天。总之,那时丁山陶手给我的印象是:除了政治思想之外,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最最纯朴的民间艺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上最重要的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就是如何把手中的泥巴搞出个名堂来。

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紫砂热潮为陶手们带来历史上最可观的财富,“富贵土”的传说终于实现了!许多人顿时身价百倍,日进斗金,连一些原本不是从事紫砂陶的人,也纷纷放弃本业开始学作壶。当地传颂百年“宁可抱子投河,也不愿子女学紫砂”的俗谚也一夕改观。在一切向钱看的前提下,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纷纷出笼,诸如:某名师年逾花甲,尚娶小老婆,令儿孙蒙羞;某名师生财有道,连家里浴缸都镶上K金(想是得自朱泥壶镶金边的灵感);某名师生活糜烂,进出声色场所,挥金如土,举止嚣张…诸如此类的传闻,一一从不同业者口中,传入笔者耳里。抚今追昔,怀想当年纯朴印象,真是令人扼腕三叹。

我们并不奢求每个陶手在经济改善之后,仍要像苦行僧般,专心致志只为创作,更不是嫉妒他们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的台湾,还更为严重)。我们所忧心的是,紫砂陶艺发展迄今,不过数百年,由于诸般机缘聚合而形成今日的旷世荣景,这个时代的陶手有着最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最多的管道让世界看到自己的创作;更有最好的见证,让自己留名紫砂青史。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中,若还是沈迷于征逐虚名浮利,仅拿剩余的时间来应付客商的订单,那又何足以言创新?何足以言突破?紫砂史上曾记载着一个足令后人警惕的例子,大意是:明代陶人陈信卿以作品工雅坚实,精致独特而闻名。其成名后便征逐于达官贵人之间,也不再专心精研壶艺,往往等弟子制好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出售,终致心计渐粗,不复当日盛况。

我们或许是该静下来想想那些砂壶后的是与非。

紫砂壶泡茶后的养护 直接影响使用寿命


紫砂壶泡茶不仅能裹住香气,分发热气,用的时间长了,只要护理方法得当,还可以吸收茶香,光泽更好,延长紫砂壶的使用寿命。尤其是上品的旧壶,若护理方法不恰当的话,往往会造成了浪费或破坏了紫砂壶的传统优点。今天就日常养护和泡完茶后的养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日常养护

一般当我们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的地方阴干。一朝一夕,自会与这把壶发作感情。

泡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应符合这种精神,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如此养成的壶才温润可亲,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

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要细心地呵护它。日复一日的泡养把玩,壶渐渐丰润如玉,人也不急不躁起来,不经意的有了足够的耐心,面对生活里的琐碎和无常。

泡茶后的养护

1、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需坚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2、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能够为宝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3、最好用完后把壶盖放一边,勿常将壶盖密封。

4、茶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5、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6、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

7、不同个壶,应加辨认分类。特别是紫砂壶特别多的壶友,以免紊乱,改错壶盖(曾有壶友出现过这种情况哦!)。

8、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表面失去光泽。

9、每次用完后,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有了上面的几点正确护理方法,相信大家在以后护理紫砂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壶在护理期间意外受损伤的问题了,做好这些护理工作,相信紫砂壶的使用寿命也会延长,以后泡出来的茶也会越来越香。

紫砂壶开壶后,表面会起白雾?


有壶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他的新壶开壶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白雾?

他采用的是常见的开水煮壶方法,出现如此问题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在此,我们把可能导致此现象的原因罗列出来,以供参考:

可能性一

水质问题,矿物质(水垢)吸附。

若水中富含钙镁离子较多,温度升高时,与酸根结合,形成碳酸钙等难溶于水的矿物质,便吸附于壶身表面。

一如鸡蛋煮后表面常会发白。不同地区水质不同,钙镁离子的多寡会产生不同影响。

可能性二

在窑内烧制坯体时,结晶度未完全形成,即欠火。

当烧制温度不够时,造成泥料结晶没有完全到结晶点位,内壁、外壁、坯体内切面,砂泥或砂颗粒未达到完整通透结晶度,其胎壁透气性较高,吸附效应比较之强烈,水中矿物质等吸附于胎体表面,因吸附而导致壶身发白。

这与“吐黑”现象其实为同一原理,只不过“吐黑”吸附的是壶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茶垢。

以上两种可能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共同作用于茶壶。

水质好,即使茶壶欠火,吸附也会较少;水质差,不欠火,可能也会出现少许吸附。

因此,开壶后茶壶表面发白是属于水垢分子凝结而成,正常现象,无需过多介意。

壶友只需将表面的水垢凝结物清洗干净,便可正常使用。

长时间使用,注意壶体干爽清洁,待包浆明显后,更增紫砂之特有魅力。

新壶开壶煮后“变白”是什么原因


紫砂壶,买回去,一般都是需要开壶的,但开壶的方法很多,有的就洗洗泡茶了,有的是放锅内煮。甘蔗豆腐,那更是瞎扯淡了,这种方法就不要去尝试了。

开壶,煮壶,很多新手朋友把壶买回去后,放锅内煮,出锅后,壶面有曾白色物质,问我怎么回事,看着很不可思议,像是碰见了假壶,但其实不然,碰见这种情况,往往有以下几点原因:

壶买回去后,没有洗,就直接放锅内加水煮了,我们都知道紫砂壶烧窑的时候,壶口和壶盖是要铺白砂的,起隔离的作用,仿制高温烧的时候,壶盖和壶口粘在一起。烧窑时候的灰尘什么的,都有可能导致这种情况。所以煮之前,最好先把壶清洗干净。

还有一种情况,水质的原因,硬水,水中含有钙镁离子,在煮壶的时候容易形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紫砂壶有双气孔特征,极易吸附在壶身上,从而形成白色物质。大多数壶友,都是这种情况导致的。这时候用湿布很难擦,可以取一点点醋在壶上擦拭,醋是弱酸性,可以溶解碳酸钙,擦完后,再用开水冲洗,避免吸收醋味。

那么到底怎么开壶才是正确的呢?我的建议是,不要把开壶想的那么复杂!新壶拿到手,用清水内外冲洗几次,再用自己后期打算泡的茶叶放壶里,泡一壶茶,闷个一晚上,第二天把茶倒了,再把壶冲洗下,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很多壶友会问,不用煮一下吗?

可以煮,但是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紫砂壶都是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过两遍的,100度的温度对它有多少作用呢?所谓的去土味,那是针对以前的土窑,现在都是环保的电窑烧制,土腥味已经很少,可能会留有些窑里的灰尘粉尘倒是可能的。最后希望大家以后都轻轻松松开壶,开开心心用壶...

紫砂壶摔碎后,这样做能让它重获新生!


常年喝茶玩壶的人,总是有几把爱不释手的壶,养的也非常漂亮。

可惜紫砂是易碎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手摔坏心爱的紫砂壶,心血毁于一旦。

万一出现这种情况,“锔瓷工艺”或许可以帮到你。

锔,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云:“以铁缚物。”

锔的方法是:先将金属条两头敲尖,弯曲成钉脚,做成锔钉,再用来钩合物件,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锔合工艺在古代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建筑、造船等多种行业。

锔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但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中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李时珍说的补瓷应即锔瓷无疑。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头是锔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

可见在明朝时锔这种工艺就被用来做瓷器修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具有传统美感的特殊工艺。

“锔瓷”修复紫砂壶

破碎的紫砂壶也不是所有的都能用锔钉修复,对碎片的大小等都有要求。

对损坏的紫砂壶进行锔瓷修复,一般需要经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补漏等步骤。

如果有碎片不完整有遗漏的话肯定是修不了的。且碎成太多片了也没有办法修。

修复步骤

假如我有一把壶摔碎了,且碎片比较大块、完整,想要修好它。

我需要先把碎片收集包好,然后交给“锔瓷”匠人。

匠人先用金刚钻在瓷面裂缝两侧等距离相对应处各钻一个浅眼,然后将预先做好的近似订书针那样的锔钉的两脚分别敲进两个眼中,把碎裂部分钩住拉紧。

视破损情况决定锔几个钉,锔好后再在锔钉空隙处抹上用糯米汁与石灰粉(或用鸡蛋清与白瓷粉)调制成的白泥,等干透后即可使用。

这样我又得到了一把完整的紫砂壶,且多了一种别样的美,锔好的后的紫砂壶无论装冷水还是热茶,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把“锔瓷”作为一种补救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市场上也有很多专门进行“锔瓷”工艺后再出售的器具。

不同的茶选不同的茶具


泡茶要选择与茶相应的茶具,才能把茶本身的品质、香味和口感发挥出来。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具,也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人数的多少以及各地饮用习惯而定。北方人特别喜欢花茶,花茶一般常用瓷壶冲泡,或者直接用瓷杯进行冲泡和饮用,冲泡的瓷壶大小视人数多少而定,而南方人喜欢炒青或烘青的绿茶为多,就要用盖碗冲泡。

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优劣,对茶汤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如东北、华北一带,多数都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碗饮用。江苏、浙江一带除用紫砂壶外,一般习惯用有盖瓷杯,直接泡饮。在城市也有用玻璃杯直接泡茶的。四川一带则喜用瓷制的“盖碗杯”饮茶,即口大底小的有盖小花碗,下有一小茶托。

茶,是一种平民文化,只有真正怀着一颗平民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茶的妙处

俗话说,鞋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同样的,茶是否好喝,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清楚。茶具的选择也是如此的!

生活中,我们不能跟风,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主张,喝茶如此,茶具的选择亦是如此。生活中要过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味道,喝茶选器同样如此。(文章来源:西南茶院;

功夫茶的茶壶是干嘛的


功夫茶的茶壶是用来泡茶的,功夫茶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功夫茶的茶壶选择:

遴选茶壶,诟谇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划分,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注重。壶的式样许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粗浅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方浑厚故也。壶的庆幸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式子,庆幸若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功夫茶的泡法:

1、嗅茶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

2、温壶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之水倒进茶船,即茶盘,一种紫砂浅盆。

3、装茶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通常将茶叶装至茶壶的2/3,甚至满溢,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至满,使竹筷刮去壶面茶沫,当即倾于茶船或茶海,一种较大的茶杯。

5、冲泡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是第一泡茶。

6、浇壶盖上茶盖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7、温杯等候茶水泡好的当儿,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这是一种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壶本身也不过一个拳头大小)。

8、运壶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沿茶船边沿运行数周,俗称“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又称“巡河”,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如何正确的去爱护您的铁壶?


自古书法界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此四宝为行书练字必备之品。而在茶界则有:“器必铁壶,壶必紫砂,杯必景德,茗必武夷”,此乃饮茶之必备。随着紫砂壶的过气,铁壶越来越收到收藏人士的追捧。但是收藏铁壶需要面对一系列保养问题。壶内铁锈如何去除?为何整理后仍有锈水出现?如何养出好水垢?其实铁壶亦如人一般,它的一生也会有青涩期、青春期、蜜月期,更有老年期。掌握正确的保养知识,对铁壶的保健和使用,都非常有用。

今天就聊聊铁壶的蜜月期,就是虽相处愉悦,可是对铁壶养护知识有限,致使铁壶因错误的爱而生病的问题。一位真正懂得照顾并使用铁壶的人,必定能将最平凡最普通的铁壶,转化成既美丽又漂亮,且极具价值的铁壶。

最常见的问题有:

一、铁壶里面存有水,然后出差半个月回来,发现里头锈成一片了;或者是使用完后盖着盖子,水蒸发凝聚成水滴在壶里面,造成的锈迹。这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较为简单,重新刷洗干净,用矿物质较高的水快速频繁的养护,平衡回水质就好了。

二、一忙起来忘记在烧水,铁壶干烧了。这个情况下,首先让它自然冷却,确定冷却后才好加水,然后试水。没烧坏的话,铁壶整壶放水里面泡一下,然后检查壶壁有没烧脱的铁,用丝瓜布刷洗干净。这种壶烧完后都带一种浓浓的碳味,要重新快速地用,养出水垢来。但是水喝起来会变得很涩口,可以放点竹碳煮水,让它慢慢减退干烧之后的伤害,一般水垢层养起来就没多大问题了。

三、用了几年的铁壶也没有水垢层。这个用水是关键,一般含矿物质高的水,持续用很快见效的。持续是指一天一次或多次,用完之后蒸干,但用家中的过滤水没什么效果。

四、铁壶正常使用,无特殊情况是不需要刷洗内壁的,因为水垢是一层一层附在壁上,洗走了矿物质沉淀,就很难养出水垢来。可以在每次使用之前先用清水过一遍,然后再把水倒掉。

五、铁壶在使用时,哪怕每次揭盖烘干,但还会起锈斑点,一点一点的。这个是正常的,属于铁壶的物理性,养出水垢层也就好了。

六、如果铁壶有一点沙眼造成的渗漏(1小时一滴),而不影响使用,不必去补它,也是用矿物质较高的水快速频繁养护,用水垢层生长法天然补漏。

铁壶经养护彰显美韵,本来就是喝茶休闲或以茶修身养性的一个辅助产品。若无心品茶养生,只是想买来铁壶装点门面,满足小小的虚荣心,即使拿到了上好的铁壶也是无用。铁壶需茶养,更需心养。

紫砂陶的起源与陶器的创始


中国陶瓷,发达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窑火的伟大艺术,千变万化,无涯无尽,技术达世界最高峰。

大约在1万年到7千~8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磨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的时代,就开始创造了原始的陶器。制造的方法有篮制、模制、手捏、圈泥和转盘等几种。

关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作过科学的阐明,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原始陶器的制作和编织物的产生,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和创造。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陶器的发明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原始社会的彩陶和黑陶;商代的白陶、硬陶、釉陶;汉代的近似瓷的釉陶;西晋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此砂陶,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三代瓷器,等等,都驰名中外。在英文字典里,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国”之美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古代人类发明了制陶技术。学会制陶,对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产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周书》里有“神宜耕而作陶”,《路史》里有“燧人范金合土为釜”,《资治通鉴》里有“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吕氏春秋》里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源》里有“轩辕作碗碟”,《周礼·考工记》里有“虞氏上陶”,《史记》里有“舜陶于河滨”等记载。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在中国河南省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绘有红、黑或紫色的几何图案,考古学家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的“仰韶文化”。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许多黑色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器形浑圆端正,乌黑发亮,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龙山文化”。这就是中国史前文化阶段的两个主要系统。此外,还有与仰韶文化同时发展的“马家滨文化”,有与龙山文化同时发展的“齐家文化”,以及“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等,也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

广义的陶器可分为四类:土器、炻器、陶器和瓷器。土器,坯质粗松,多孔,色泽不洁,成陶火度最低,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砖瓦钵;炻器,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成陶火度在1010oC~1020oC,无吸水性,音粗而韵长,如紫砂陶;陶器,坯质孔较细,上釉,成陶火度较高,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缸、瓮、罐、坛;瓷器,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最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如江西景德镇的产品。

远在石器时代宜兴就开始制陶,宜兴鼎蜀镇窑场是世界炻器的发源地,它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大量生产陶器。每一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并且或多或少地呈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因为隐患的使用在表示文化上连续时代开始的标准不如家畜、铁或文字的使用等来得明显,所以人们采用制陶术作为表示时代的标准,便需要说明理由。陶器的制造假定着村落生活的存在以及简单技术的出现。

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学家陆续在宜兴的鼎蜀、张渚和杨巷等地发现大量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氏族社会,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陶业劳动。距今约5000~6000年以前,宜兴出现了原始部落。归径乡的南唐村、骆驼墩,邮堂乡的西溪村先后都发现了属于这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骆驼墩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选择在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时的人们已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用石斧、石锄等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过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还进行采集、渔猎和饲养家畜。骆驼墩原始人已能建造低矮简陋的房屋。当时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人们已普遍使用陶器(有红陶盆、陶鼎、陶碗等),而且在西溪村原始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壶和陶罐。在这些遗址上,与粗糙的或打磨的石器一起出土的丰富的夹砂工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制,也兼有轮制的,较晚的泥质红陶上面,可以看到简单的方格纹。骆驼墩原始人是按母亲的血统来定亲属关系,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距今约4000~5000多年以前,宜兴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村落逐步发展到近河旁的高地和山麓南坡上,由几个相邻的居民点组成一个村落。宜兴的杨巷、鼎蜀、张泽、铜峰、新芳、善卷等地先后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其中以杨巷镇一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在今杨巷东北部的三块高地,以蛳螺墩(也叫城头地)为中心的原始村落有很大规模,周围面积达300多亩。原始的农业已得到较快发展,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时的石器工具出现了石镰、双翼形石耕田和半月形双孔石刀、石犁。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发展起来,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其中有完整的红陶鼎,大部分为日用器皿,造型多样。烧造陶器的温度达800oC~700oC。杨巷原始遗址还出土了多种陶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茶具的历史之茶具是怎么来的?


茶具是一种饮茶器具,茶壶、茶杯、茶碗等都是饮茶的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之路。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茶具范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就用诗词描写出茶舍人

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以上就是有关茶具的历史知识介绍。茶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是点睛之品,在爱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种艺术。茶具的选择应该跟茶性相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效果会更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后的打铁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