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12月15日下午,大型纪录片《天赐普洱》启动工作业务座谈会召开,节目摄制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为《天赐普洱》的摄制工作建言献策。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说,《天赐普洱》是从文化层面宣传和推介普洱,从国家层面向世界讲述普洱真实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在座谈会上,赵联涛以一曲浑厚深情的拉祜族民歌《实在舍不得》,将与会人员一下子带向了美丽纯朴的普洱茶乡。他的“大象食堂”的由来、黑冠长臂猿母子情深的故事向专家学者们展示了普洱“天人合一”的和谐人文,他的关于普洱负氧离子指数的解说和佤族老大爹在森林中小憩的美妙故事让到过和未到过普洱的人们对普洱充满了眷恋之情、向往之意,他的“服务好,协调好,落实好”的工作表态,让与会的专家学者感受到了普洱市拍好《天赐普洱》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执行总编导刘刻表示,普洱不仅仅是茶,普洱还是多种美丽影像的集合,是许许多多的美丽人生、美丽心灵生动故事的集合,是民族文化的集合,是山水风光自然的集合,这一切构成了普洱美丽的密码。《天赐普洱》就是要带着观众逐步解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茶之上的,具有精神性、信仰性和文化性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怎样的一片土地,才能生长出《实在舍不得》这样美丽的歌谣!”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茶典》总编辑徐寒表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发展机遇,普洱都可谓“天赐”。他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艺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艺术其实是一种对话,《天赐普洱》的摄制组要全身心融入普洱这片土地,去发现、结识普洱的山山水水,并与之对话,这样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最生动的,才最能打动人心。

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国家纪录片大奖获得者欧阳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普洱文化中具体体现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天赐普洱》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信仰,具有普世意义。片子要拍好,故事得讲好,个案要有深度。正是普洱当地百姓原始的树神崇拜,以信仰的方式保护了自然环境,才有了今日的“天赐普洱”。因此,节目的拍摄要充分表现人类的贪欲和克制,考虑人类的复杂性和事件的复杂性,体现纪录片的厚度和深度。

会议上,专家学者还就《天赐普洱》的前期准备和宣传,后期制作和修改,及宣传渠道和方式作了全方位探讨,为节目的摄制蓄足了能量。

延伸阅读

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


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

在中国首届茶与健康高层论坛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道,虽然日、韩的茶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日韩的茶文化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中国在茶文化的自身挖掘和宣传显然不够的。记者专程采访了一直以来都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小窗茶局文化顾问树根谭先生,他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多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层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冷落,可乐、咖啡等等快餐式的饮料植入到了年青一代人的生活里,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茶作为中国人传统饮品的地位,因此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长江后浪没有推前浪”的尴尬局面;

二是大量快速经济型台地茶的栽植,很多茶的原本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营养物质蕴含量不够,不仅茶气不足,也经不起多泡几开,这种营养物质的不足,在口感上造成了“无味淡味”的印象,茶文化是人用来的体验,自然也影响到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茶闻名世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延续至今的、具有“普洱茶之后”美誉的冰岛古茶被发现和聚焦,则赋予中国茶文化以更加深厚的底蕴,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照亮了,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注入深厚的底蕴和哲理美学……

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他们不仅仅是修身养心的一种,更是我们的根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而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就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医药保健功能的发现,普洱茶,特别是普洱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冰岛古树茶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种。

冰岛古树茶产于世界上古茶园、古茶树最多的云南地区,主要分布于临沧茶区的勐库茶区居中。勐库河把勐库茶山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弱一些,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冰岛村就恰恰位于勐库河畔,所产茶兼具东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古茶树资源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云南茶叶发展悠久历史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化石”。

冰岛古茶树的悠久历史更是难能可贵。据考证,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之前,冰岛及冰岛附近,就有茶树种植了,经过祖祖辈辈的驯化和自然的历练,冰岛古茶不断繁殖,形成了冰岛古茶。目前,冰岛村的茶树树龄基本都在700、800年以上。冰岛村的古茶树,生长茂盛,枝、叶、芽头肥壮,树基部张出的最大叶片比手掌还大。在小窗茶局记者一行喝到了真正的冰岛普洱茶,冰岛茶真的如其名字,像喝到一杯冰水入口时很舒逸爽口,但随后整个口腔都充满浓郁的茶香味;舌根部位回甘两颊生津不断,细细的品闻杯底,还透着一股明显的冰糖味,回味无穷。

树根谭先生说,以冰岛古树茶、老班章古树茶等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来说,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几百年的生长,老茶树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可想而知,一般的台地茶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记者一行两人也亲身见证了一泡冰岛普洱茶3个人细茗到17、8泡还茶气香存着,整整一个下午一泡冰岛就让记者一行深深的感受到普洱茶的魅力,在这个下午,记者一行两人在采访过程中,从国学到时事,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当下经济讨论……谈笑风生中随着这泡小窗冰岛寨的深厚韵味一起发酵,原来这才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中《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幽记》中的茶道境界,“茶文化”的魅力就此深深感受!

难怪树根谭先生一直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普洱茶不仅回归了历史上云南作为边疆地区导致普洱茶没能进入中原主流文化的中华茶文化正统地位,也更是因为老树普洱茶本身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和所承载的茶文化基因一样,厚重却又易被爱好者所拥有和传播!

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


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

▲在中国文化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普洱市委书记卫星一行。

8月19日,市委书记卫星率队到中国文化院就普洱文化传承、弘扬、推介进行工作对接,并达成重要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卫星一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艳波,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忠民等参加会见。

会见中,许嘉路指出,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理念、思想和文化,把东方的智慧介绍给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就是文化,保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了这个民族。普洱有世界级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茶文化。普洱的几个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系统的文化、成套的习俗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拉祜族的《实在舍不得》等歌曲,体现了对朋友的诚心、忠心和爱心,打动、感动了人心。普洱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弘扬开来,其意义超越了民族与地区,就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普洱市在保护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作了艰辛的努力,值得肯定和弘扬。

许嘉路强调,当前普洱正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人民富裕,这条路很艰难。这次中国文化院组织、策划的“天赐普洱”纪录片拍摄,取材要深入民间、深入生活,用语言、音乐和画面表达所见、所想与所感,用纪录片宣传普洱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理念,用可见的、可尝的茶为媒介,表现出包含、蕴藏在普洱山水中灵动着的文化之魂。

卫星指出,在世界三大饮品茶、咖啡、可乐中,茶是最自然、最本土化、最绿色健康的饮品,代表着中国的本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饮品的根,人们可以在品茶中品味历史、回归自然。普洱是中国边境大市、文化大市、资源大市、民族大市,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有着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和清洁的水,有生长千百年的古茶树,孕育着得天独厚的灵气。此次宣传片的拍摄,是普洱市与中国文化院合作的标志,是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重要举措,除了要在国内重要媒体播出外,还要争取在世界知名频道播出,进一步把普洱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卫星表示,这次到中国文化院学习,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普洱市希望与中国文化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普洱成为中国文化院的研究基地,让中国文化院成为宣传普洱文化的窗口,使普洱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不断提炼、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新路。宣传片要体现茶马古道开放包容的品质,传承团结、和谐、拼搏、自信的精神,以茶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展示和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宣传片可以通过“茶之都、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情、茶之路、茶之梦”等不同篇章综合介绍普洱市、普洱茶、茶马古道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茶之都”介绍普洱的基本情况,“茶之源”介绍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及普洱茶为人类健康养生做出的贡献,“茶之魂”介绍普洱深厚的茶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文化,“茶之情”介绍世人对普洱茶千年不解的情缘,“茶之路”介绍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茶之梦”介绍普洱茶的未来和前景。普洱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力争打造一部普洱文化的传世佳作。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深耕传统好文化 做足三鹤妙文章 广西文化厅厅长张虹视察广西梧州茶厂文化品牌建设


深耕传统好文化做足三鹤妙文章广西文化厅厅长张虹视察广西梧州茶厂文化品牌建设

7月31日晚,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张虹莅临梧州茶厂视察调研。张厅长一行参观了六堡茶陈列馆、独具特色的木板干仓,详细了解“三鹤”六堡茶的发展历程、生产经营情况,对梧州茶厂抓质量、抓品牌、抓文化的实践和成绩表示肯定,勉励企业再接再厉,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传承创新,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的茶文化品牌。作为“中华老字号”六堡茶龙头企业,广西梧州茶厂2012年荣获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来,以“传承六堡茶文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为企业使命,坚持"诚信、务实、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致力于六堡茶文化研究、挖掘和发扬。1、坚持质量制度和质量文化一起抓,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弘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使“绿色、健康、好喝、经典”的"三鹤"六堡茶成为消费者的首选。2、注重老木板干仓等工业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充实了文化氛围浓郁的六堡茶陈列馆的展示内容,弘扬老字号文化,为各界人士提供体验经典六堡茶品质和文化的理想场所。3、内强素质、外树品牌,提炼了彰显品牌实力的宣传语,积极参加各类茶业博览会和茶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提升"三鹤"六堡茶的文化精髓和影响力,为推动广西茶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3月,广西梧州茶厂荣获广西茶文化研究会授予"广西茶文化研究、推广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的茶山,确实值得向往,即便不是这个季节。我一直在世界各地漫游,深知目前普洱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何谓一流水准?

那就是用现代人历尽歧路后终于明白了的智慧,小心翼翼地保护并营造了远古时代地球生态未被破坏前的原始状态,同时使之更健康、更科学、更美观。那种丰富、多元、共济、互克、饱满、平衡的自然奇迹,其实也是人类与自然谈判几千年后最终要追求的目标。首尾相啣的一个大圆圈,画出了人类的宏大宿命。为此,我常去普洱,把它当做一个课堂,有关哲学、人类学和未来学。

于是,一杯普洱茶,也就在陈酽、暖润之中,包含着人与自然间的幽幽至义。经常有朋友在茶桌前郑重地说一声,今天,请喝五十年的老茶。

我则在心里说,其实,这是五千、五万年的事儿。喝上一口,便进入了一个生态循环的大轮盘。在这种大轮盘中,人的生命显得非常质感又非常宏观,非常渺小又非常伟大。但最大的享受是使人生多了一份惦念。这种惦念牵连着贮存处的一个角落,再由这个角落牵连南方的连绵群山。这一来,那一小堆存茶也就成了一种媒介,把我们和自然连在一起了,连得可触可摸、可看可闻、可感可信。说大了,这也就从一个角度,体验了“天人合一”的人格模式和文化模式。

普洱茶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更稳健、更着地、更深厚、更悠长。因此,在中国文化开始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的今天,它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安适晚年,应该有普洱茶伴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喝一口便知。

文化普洱 茶香更浓


文化普洱茶香更浓

哈尼族马帮茶道展示。

茶周刊讯:日前,第十一届中国普洱茶节在云南省普洱市隆重举办。本届茶节以“书画普洱”为主题,赋予普洱茶新的人文情怀,突出展示“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普洱新形象,精彩呈现历久弥新的普洱茶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茶节期间,普洱市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百名美术家、百名书法家、百名摄影家走进普洱,深入茶山,了解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感受普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充分体验“生态、和谐、妙曼”普洱,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和镜头捕捉精彩瞬间,用一幅幅美丽画卷展现普洱茶文化和普洱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场景,三百多幅书画摄影作品一起在普洱展出,成为此届中国普洱茶节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茶节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评比活动,在报名参评的国内外茶人中,评选出了在推动科学普洱发展,以及在普洱茶资源、品种、原料、加工、营销和弘扬普洱茶文化等方面作出显著成就或突出贡献的十位人士。同时举行了第六届全国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来自国内20个参赛代表队的135名选手参赛,促进各民族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茶艺表演水平;民间斗茶品茶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多彩,促进了茶文化发展。茶节期间同时举行了第三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各地茶商云集普洱,名优产品汇集普洱,推介茶产品,弘扬茶文化,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交易会成为一次起点高、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的盛会。

天长地久勐库茶“奉茶大典”演绎中华文化精髓


天长地久勐库茶“奉茶大典”演绎中华文化精髓

奉茶大典现场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戎加升致辞

6月19日上午,由中国茶文化促进委员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云南省茶叶协会主办,北京市茶业协会、北京福建茶业商会承办,知茗堂(北京)茶业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视大公传媒、尚茶网协办的“天长地久·勐库茶”奉茶大典仪式在北京地坛公园方泽坛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茶文化促进委员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云南省茶叶协会、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云南省临沧市以及双江县的嘉宾200余人参加了奉茶大典。典礼由北京福建茶业商会执行副秘书长汪朝江先生主持。9:09分,在悠扬的古琴之声,唱赞官宣布典礼开始,身着中华传统汉服的主祭祀官入场开启奉茶大典。唱赞官唱请神农,两名侍女手捧神农氏牌位登上主祭坛,主祭祀官将神农氏排位庄重的摆放在主祭的神位之上,主祭祀官带领在场嘉宾向神农氏进香,鞠躬致意。祭祀仪式过程中,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戎加升先生向神农氏进献重达5000g的“天长地久·勐库茶”圆饼天茶,知茗堂(北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鸣先生向神农氏进献重达4999g的“天长地久·勐库茶”方砖地茶。两份茶品共重9999g,代表着天长地久的含义,诠释了天圆地方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对中华人文始祖神农氏的崇敬。随后,唱赞官唱《天长地久·勐库茶赋》:世间香茗,洋洋大观。云南普洱,茶中瑰宝。勐库良种,世界名茶。双江勐库,高卧西南高原群山之间,仰雪山之巍峨,俯双江之交臂,重峦叠嶂,泉水鸣蝉,金乌玉兔,云雾弥漫,身至其中,心如隔世,此即勐库茶之故乡。勐库茶者,其叶尖而渐微,片厚而柔软,齿疏而浅钝。细观之,汤色浓艳,展南国之妩媚;纤毫显露,呈北宇之辉豪……奉茶大典期间,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茶艺表演,在宽袍大袖的汉服挥动之间,“天长地久·勐库茶”演绎成汤色浓艳的香茗,并由戎加升先生将三杯天茶和三杯地茶再次进献给神农氏。此次奉茶大典是中国茶行业首次在北京地坛举行的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祭祀活动。据本次奉茶大典的艺术指导朱锦武先生介绍,奉茶大典的全部仪式和流程是遵照中国传统皇家祭祀流程来体现,在复原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希望通过仪式对神农氏表示敬意,也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茶文化。奉茶大典仪式后,中国茶文化促进委员会会长黄赤淳先生、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分别致辞,对奉茶大典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女士对“天长地久·勐库茶”奉茶大典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此次奉茶大典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茶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为中国茶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提及此次奉茶大典为何选择地坛公园举办,知茗堂(北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鸣先生说,茶叶是天地孕育的灵物,是天地赐予国人的瑰宝,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统治者祭祀大地的场所,通过祭地的仪式来祈求大地平和、万物滋养。“天长地久·勐库茶”的含义就是取自天地合一、天圆地方的含义,在地坛公园举行奉茶大典也是祝愿中国茶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当天下午,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还举办了“天长地久·勐库茶新品发布暨赏鉴会”。天长地久·勐库茶项目组发布了鉴赏家级茶品,包括勐库味道、勐库大树、勐库茶王三款200g圆饼普洱生茶。天长地久·勐库茶鉴赏家系列产品采用云南双江勐库地区产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均采用大树茶,鉴赏家系列茶汤通透,色泽明亮;清新脱俗,一尘不染,入口即化;带有幽柔花蜜香,醇厚香甜,喉韵深远,舌面有渗透感,扩散性好。“舌底鸣泉”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2011年12月26日至30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之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展在龙舟广场举行,除了有省内、州内知名茶叶公司、企业,以及茶文化底蕴深、经营特色突出、经营历史悠久的茶庄参展外,还有民间茶艺表演、现场签字售卖普洱茶珍藏纪念和艺术节茶庄纪念饼等活动。普洱茶文化展成为爱茶人士的好去处,也是体验普洱茶文化、品茗的好去处。图为:拉祜族烤茶走进普洱茶文化展区,"易武抱朴轩茶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茶饼、工艺茶等,门口陈列着各种茶马古道马帮用具,透出浓浓的马帮茶文化氛围。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随着历史的进程已退出舞台,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但"茶马古道,悠悠岁月"的情怀,在这里能体会到一二。享有我州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贡茶第一镇盛誉的易武古镇,是着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易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生产七子饼茶、沱茶、砖茶等普洱茶闻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远销西藏、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因生产贡茶而闻名遐迩。2000年创建于易武老街的"抱朴轩茶庄",专业加工生产普洱茶各类产品,有传统的普洱茶各类茶饼、砖茶、金瓜茶、葫芦茶、工艺茶等30多个系列产品。其产品原料均精选古六大茶山无污染、纯天然的乔木大叶种茶,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制作精细、条索清晰、白毫显露、口感淳厚、汤色金黄而厚等特点。2007年,抱朴轩茶庄被我州评为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并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中获得金奖。此次来艺术节参展,抱朴轩茶庄还应主办方邀请,带来了自己的舞狮队,在开展当天表演狮子朝贺,为艺术节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气氛。同样来自易武的同兴号茶庄,前身是易武茶庄,创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身称中信行、同顺祥,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名的四大茶庄之一。据清贡茶案册记载,云南圆宝贡茶(七子圆饼茶)为该茶庄首创。在艺术节期间,同兴号茶庄向顾客展示了手工传统压制茶饼的工艺,茶饼包装上印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纪念字样,落款为"易武同兴号茶厂压制".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饼的内签上署上姓名,或是写上祝福的话语,赠送亲朋好友,或是留作纪念。一些省内、州内的名牌企业、公司也汇聚其中。包括享有西双版纳茶产业"十八个最"的古老品牌---云南同庆号,最现代化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同庆号茶庄在易武设坊制茶,最早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之精细做法,因其品质超群而声名大振,是当时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销售量最大的茶庄。同庆号茶庄使用的龙马内票图案,是中国历史上商标之瑰宝,已载入茶文化史册。其所产普洱茶,均采自六大茶山乔木型明前古茶,均系传统手工制作,受到国内外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赞誉。同庆号国礼普洱茶更是再现了西双版纳州出品"国礼茶"的至高荣誉。七彩云南茶叶旗下拥有覆盖全国市场的"七彩云南"茶叶品牌和高端子品牌"庆沣祥"茶庄品牌,是我省着名的茶企业,在今年第四届"金芽奖"中国茶品牌评选活动中,七彩云南茶叶公司被评为"中国普洱茶标志性品牌"大奖。此次展销会上,两家公司都带来了各自的优质普洱茶产品,种类繁多,还有专业人士为顾客现场表演茶艺,是普洱茶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品茗的好地方。此外,我州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茶艺表演,也是本次展销会的一个亮点。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3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同时,各民族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茶俗。最具代表性的有:傣族的烤茶、茶水泡饭、喃咪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烤茶、竹筒茶、喃咪茶;布朗族的酸茶、炒老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茶等。其中,酸茶、凉拌茶、喃咪茶是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茶为菜的生活习俗,专家说是世界上其它民族没有的,是最为原始、古朴的食茶习俗的遗留,也是最原始、最古老、最简易的茶文化,是茶树原产地、茶文化发祥中心的历史佐证。西双版纳各民族爱茶、用茶、敬茶、祭茶,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独特的饮茶习俗和祭茶、采茶歌舞等民族茶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宾客不但能亲眼看到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等的制作过程,还能亲口尝一尝、品一品,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文化+” 创造普洱新增长点


“文化+”创造普洱新增长点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关乎人们生活品质与区域软实力业态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文化市场更加丰富多元,与网络信息服务、旅游、生活等领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

“文化+”的融合趋势,决定了“+”的后缀丰富多样。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融合发展模式。除了文化内部的跨要素融合,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跨界整合,跨行业、平台融合,也正创造新增长点。近年来,普洱市依托生态优势,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旅游

郁郁葱葱的林海中,各种极具观赏价值的珍贵动植物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国家公园。近年来,结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良好的生态优势,普洱国家公园实施了“普洱国家公园文化旅游项目”,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成了极具普洱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自2015年起,普洱国家公园已向约60万游客进行了普洱文化宣传。同时,在满足游客浅层次观光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如森林探险、旅行拍摄、大型会务、高端培训、商学院游学等,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感受绿色生态文化。另外,引入顶级瑜伽、辟谷禅修、茶道、香道、民族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普洱的生态、人文,获得了大量游客青睐。

2016年,普洱国家公园获评“2016年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文旅融合取得成效。据介绍,普洱国家公园目前还计划建设犀牛坪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原始丛林部落文化旅游项目以及黑龙潭绿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以进一步挖掘普洱的多元文化、绿色生态资源,为游客提供更深层次的优质服务。

文化+扶贫

近几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帮助贫困群众变“输血”为“造血”,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道路。

2013年,老达保的村民自发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一方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以特色民俗演出吸引游客,实现增收致富。2016年,全村200名村民加入演艺公司,全年总收入77万元,人均增收3850元。同时,民俗歌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光旅游者,促进了村里的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发展,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长。通过开眼界,见世面,村民们也不再只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开动脑筋,主动求发展。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经理张扎啊说:“现在村民不但演出积极性高,脑子也灵活,有的村民做点小吃出来卖,一天能收入一千多元。”

2016年,老达保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文化+扶贫”的融合取得了卓越成效。

文化+普洱茶

“文化+普洱茶”,银生普洱茶庄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公司以旅游休闲为纽带、以文化创意为手段,实现了文化+茶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银生普洱茶庄园通过文化与普洱茶的结合,吸引消费者,并利用各种文化主题活动,巩固消费人群,最终维护产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茶庄园内融标准茶园、茶叶初制、茶叶精制、普洱茶发酵、普洱茶压制、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品质检测、茶艺茶道体验和茶叶知识培训为一体,积极探索开展系列精品茶文化主题活动。2016年以来,共接待游客8600人次,较好地树立了普洱茶庄园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口碑传播,吸引了众多的爱茶人前来考察、合作、观光、体验和游学。

公司董事长侯建荣说:“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把茶产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促进茶产业全方位健康发展,最终收获预期效益。只有‘品质+文化+时间’,才能真正成就品牌。”

文化+互联网

“文化+”的融合还有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主导、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与网络科技业的融合。

为了发展大数据产业,普洱市政府与普洱泳成网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中国普洱云”项目。通过“中国普洱云”平台,普洱打破地域限制,将分散的各县(区)文化企业通过平台集中起来,建设虚拟园区,并结合线下实体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同时,将更有利于普洱特色文化的向外推广,并通过“中国普洱云”打造相关文化行业的产业链。

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产业形式,文化产业作为具有极高活跃度的创新型业态,在面对“供给侧改革”创造的新机遇时,提出了升级化发展的新要求。

普洱掌中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掌肥猫艺术品直购网”在普洱地区的运营推广和招商,联合线下渠道服务商为使用该系统的艺术品从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艺术资源匹配服务,促进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了解,“掌肥猫”是由云南金海泰艺术品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历经三年研发完成的互联网艺术品交易平台,已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该系统以互联网为依托,垂直打通艺术品交易环节,形成新的艺术品交易零售新形态。

目前,艺术家可选择免费入驻或认证入驻,上传作品到“掌肥猫”平台,自主确定终端零售价格,通过“掌肥猫”平台吸引商家及经纪人匹配作品进行全球销售,交易成功平台收取佣金,没有交易就不产生任何费用。

普洱掌中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贵云介绍,“掌肥猫”艺术品专卖网,计划在2016年—2018年期间,在全球招募5万名艺术家,3万个艺术品商家,打造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品搜索引擎。更希望通过打破传统交易的区域性,能够把普洱的艺术品以及传统手工艺品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实现艺术品领域的繁荣。

据了解,“掌肥猫”运用互联网思维,革新传统文化产业,为艺术品从业提供交叉互助的盈利工具,帮助实现艺术品更广泛地流通。在2016年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圣典”中,普洱两位艺术家当选“‘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盛典掌肥猫杯大众最喜爱艺术家”。(普洱日报记者:王福蓉)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官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普洱市授牌。

据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开始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近年来,普洱市全面进行古茶树资源普查,并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云南省澜沧县古茶园保护条例》《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古茶树原生境保护区管理规定》等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古茶树及古茶树的生长环境,为今后开展野生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古茶园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古茶树,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意义重大。

普洱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普洱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普洱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是系选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经高温蒸压精制而成。为什么好好的茶叶要制成黑黑的沱茶呢?普洱沱茶上为了运输方便、防止霉变的,它是运输条件无比艰难的20世纪上半由马帮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产物。一说到普洱大家都会知道云南有一条汇聚古代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而洱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此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看看本文的详细介绍。

普洱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铁饼一样的半圆形,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止霉变,沱茶是经过蒸后捏成沱的,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做成紧缩的沱状,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沱茶是圆的“团”的,而这种“团”的东西,在滇西方言里都被喊成“沱”。因而这种圆的、团的茶饼便被称作了“沱茶”。

沱茶在产茶的地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它的市场。而在交通艰难的川藏、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一区域,“永昌祥”的“下关沱茶”的牌子之硬———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那年月从云南到川、藏、西康都是山川阻隔,路途遥遥,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又因为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运货都要集结马帮。因不能随时发货,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而不断改进的结果。由散装茶到沱茶,中间有棒茶、砖茶、饼茶的形成过程,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永昌祥”“下关沱茶”则是1917年喜游商人严子珍家的手笔。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三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三次),而一般的茶沱过“二开”就淡了,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而事实上它只能是绿茶,因为它并没有采用制作红茶的发酵过程,但沱茶的饮用在藏域地区和白族地区与西方人的加白糖、牛奶吃红茶的习惯也并无不同。白族也喜欢把沱茶加乳扇、白糖来煮,而藏人则喜欢把沱茶和拢酥油、食盐煮了一道饮用。沱茶具有着超乎寻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由于有几家参与,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猛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设立了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补制所,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云南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40年而不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没有垮下去,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我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看到它的配方是这样的: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猛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不掺和其他)。这个配方可以看到,1.本版沱茶的特点在于猛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茶分拣得认真,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藏人喜欢“下关沱茶”远甚于四川毛尖,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茶马古道”。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一条由康定入藏,或者是由缅甸、印度一路入藏,都是千里迢迢、山高水远。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

普洱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沱茶文化”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一种作为马帮文化产物的“沱茶”也便日渐式微了。

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开工


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开工

占地33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为普洱茶研发、展示、鉴定、交易提供平台

昨日,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在昆明市五华区泛亚科技新区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普洱、昆明两市共建桥头堡国际大通道战略合作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两市将联合开拓普洱茶国际市场,增强普洱茶出口创汇能力。省委副书记仇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省老领导、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等出席开工仪式。

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普洱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第一支柱产业。而昆明是云南人才、资金、信息的集聚地,对全省各地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将集中展示普洱茶、普洱因子茶珍、茶饮料等一系列新型茶产品,将为普洱茶科技研发、文化展示、产品鉴定和产品交易在省会城市提供窗口平台,为普洱乃至全省、全国茶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空间,促进云茶产业的更大发展,为增进普洱与世界交流构建了大舞台。

该项目也有利于提升五华区泛亚科技新区的城市品质,发挥经济辐射和产业聚集效应。其总用地为333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222511.58平方米。其设计意象取自于葱翠的普洱茶林,并以抽象的手法进行表达,平面布局以“金叶飘香”以及“高山之源”为主题,通过点式塔楼与片状裙房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形态自然、空间灵动的建筑群,整体恰似一幅生动的“金叶飘香图”。

抹茶文化


抹茶源于中国,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却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中国抹茶道遂告失传,形成历史断代。目前在世界上颇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抹茶在日本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日本抹茶和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抹茶的生产

1.抹茶(Matcha)的栽培--覆盖

抹茶(Matcha)的原料是碾茶,碾茶仅用春茶制作。除了严格的肥水管理以外,它的制作有两个关键词:覆盖和蒸青。春茶在采摘前20天必须搭设棚架,覆盖芦苇帘子和稻草帘子,遮光率达到98%以上,也有简易覆盖,用黑色塑料纱网覆盖的,遮光率只能达到70~85%。实验证明用不同材质、颜色的物品给茶遮光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日本学者竹井瑶子的研究显示∶“覆盖遮荫改变了光照强度、光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因而影响到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 露天茶不含B-檀香醇、苯甲酸及其酯,除低级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外,其他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遮荫茶”。经过覆盖的绿茶叶绿素和氨基酸明显增加,类胡罗卜素为露天栽培的1.5倍,其氨基酸总量为自然光栽培的1.4倍,叶绿素为自然光裁培的1.6倍。

2、抹茶(Matcha)的加工--蒸汽杀青

采摘下的新鲜茶叶当天杀青干燥,采用的是蒸汽杀青法。日本学者深津修和上美智子的研究分别表明,在蒸青过程中,茶叶中的顺-3-已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并产生大量的A-紫罗酮、B-紫罗酮等紫罗酮类化合物,这些香气组分的先质为类胡罗卜素,构成了抹茶(Matcha)特殊的香气和口感。所以,覆盖栽培的绿茶并且蒸汽杀青的覆下茶不但香气特殊,色泽翠绿,味道也更鲜美。

3、抹茶(Matcha)的碾磨――茶叶超细粉碎。

抹茶(Matcha),其本意就是用茶叶超细粉机碾磨的茶。磨茶的石磨称为茶磨,北宋诗人黄庭坚最早记述茶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巧极至迂磨,信哉智者能创物。”茶磨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磨豆浆面粉的石磨完全不同,制作极其复杂。现代中国茶磨已经绝迹,据说在日本,目前能够制作茶磨的工匠也只剩下不到10人了。石磨运转缓慢,一台茶磨工作一个小时,生产的抹茶 (Matcha)只有40克,还不到一握。抹茶在显微镜下呈现为“不规则撕裂状薄片”,其颗粒度为2~20微米(680~6800目),这几乎是现代所有的机械粉碎所不能攀登的高度。日本石磨专家、三轮教授用当代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电子设备对古老的石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得出的感叹是:“对于抹茶 (Matcha)来说,至少在目前,任何机械碾磨都不可能胜过石磨。”现在已经有更先进的粉碎设备了-球磨抹茶机,总体效果球磨抹茶机比石磨要好。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张明春:中国普洱茶特色文化

岁月悠悠,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已经开始,明天还不确切,最有把握的是当代正在进行的今天。当代社会的一切精神与物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代普洱茶特色文化是普洱茶产业随着历史的进程衍化发展的结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生活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同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也不例外,同样融入了世界经济圈,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特点是全人类共创共享。就以当代茶文化来说吧,它既古今结合,继承了历史文化,又中外合璧,接受了先进的外来文化,汲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具体体现在时尚品茗的茶道与茶艺方面。

时尚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时尚品茗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时尚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然而茶艺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分。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中国茶艺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20世纪30年代茶艺名称才正式出现。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时尚品茗的当代茶文化。

茶艺的内容是泡茶、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美、水质美、茶味美、器具美、艺术美。而泡茶的艺术美又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而饮茶者同样要强调美,强调心灵相通。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茶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二是以茶叶种类来分(即六大茶类)。三是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盖碗杯、玻璃杯等。四是以冲泡方式来分,有烹茶、点茶、泡茶、冷饮法等。五是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上层、社团、宗教、民间茶艺等。六是以人群来分。七是以民族来分。如蒙古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等。八是按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俗茶等。九是以地域来分,如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十是以时期来分,古代、当代茶艺等。茶艺的突出特点:一是哲理为先。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灵。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二是审美为要。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机与禅机逼人,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