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世界茶树王记

“勐海茶树王”,现存最古老的普洱茶树,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密林中。1961年,经科技人员现场测量,当时测得这株野生大茶树树高34米,经考证,树龄超过1700年。形状奇特,比一般栽培型茶树含量高,直至现在茶树仍四季郁郁葱葱。“茶树王”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巴达这株“茶树王”每年都吸引了数百位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广东等中外茶人前来观光、瞻仰……

此段历史为多数人所关注,然而茶树王是如何被发现的?当时的情形如何?这个“茶树王”又是如何被认定的?他又是如何颠覆一些人的固有观念,让世界人士认同大叶种茶的源头在中国,而不是传说中的另外一个国家的?

带着这些问题,云南网记者于近日专赴勐海县,拜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刘献荣老先生。

在其女儿刘应枚的帮助下,记者专访到了茶树王的发现者刘献荣。刘老先生现已届耄耋之年,但一谈到茶树王,则仿佛在谈昨天的一件事,不但思维清晰,非常健谈,而且,眼睛里也放射着喜悦和从容的光芒。

据刘应枚介绍,刘献荣老先生是四川人,大理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又到云南省茶叶研究院工作。随后,刘献荣老先生就全省各地的跑,跑到凤庆以后听见茶山有个采茶姑娘的采茶歌唱的太好了,就以茶为缘,以歌为媒,成为佳偶。而记者的采访也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记者:太有意思了。前一段时间我去凤庆采访过,滇红的那个创始人冯绍裘是湖北人,是不是?

刘献荣老先生:是,是。(以下简称“刘老”)

记者:你是怎么来到勐海的?

刘老:我没有搞这个专业以前是当兵的,当兵以后去过西藏,从云南进西藏,经过了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因为部队要进藏,所以就由进藏部队把我送回来,就送到大理。我在大理转业了,因为我们的部队进藏,我回来以后就转业了。因为我还年轻嘛,当时问我要干什么,我说我要读书,在大理就读云南省成立的农业学校,现在改为大理农学院。就在那里学习茶叶专业,老师是从浙江刚刚毕业的。我们云南的茶叶基本上都是从浙江、安徽地区引进的,原来我们没有这个专业。从农校茶叶专业毕业以后,省农业厅就把我分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我来了以后这个研究所也是刚刚成立。其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的,安徽农学院的也有,浙江农学院的也有,都是茶叶专业的。报到以后就把我分配到茶叶研究所的品种所,我就在品种所工作,我们的组长是云南大学农学院的丁教授,组员有张木兰——云南茶叶界有名的专家,是复旦大学的学生,组员就是我们两个。品种所既然是搞品种研究,就要负责统计云南大叶种有多少个品种。云南大叶种是中国的云南茶,里面还有很多品种要分清楚。所长交给我和张木兰一个任务,把全省的茶叶品种摸清楚,我们曾经去到了昭通、曲靖考察,然后又到了保山,还到了临沧,全省有茶叶的地方我们都去到了。把这些品种一个一个的分别记录下来。第二年我又回到临沧,就在临沧双江这个点,负责把品种一个一个的从树上摘下来,装好箱后寄到中国各个省的茶科所,让他们也要拿着做样。

记者:寄到什么地方去?

刘老:各个省,比如四川、福建、广东、北京。当时有一个背景,我们中国除了云南以外都是小叶种,云南才有大叶种。当时我们的茶叶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还是赶不上印度,加工技术也赶不上印度。印度就以他们的加工技术在全世界出名,就说这个茶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在印度。日本也说原产地在日本。大家都明白要拿到证据,才有说服力去说服别的国家。中国茶科所就跟云南茶科所商量,叫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茶叶的起源。当时,张木兰是研究室的负责人,就不能跟着我跑了。据说巴达发现了一棵树古老的原生茶树,我就必须一个人去调查了。

精选阅读

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


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

云南是山茶科植物的家乡,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解放后,相继在文山、新平、昭通及景东无量山发现有大面积的原生和野生大茶树。1961年,在云县新村又发现了树高623cm、干围348cm、树幅800cm的野生大茶树。同年10月勐海县巴达区又发现了一株古今中外见闻未及的大茶树,因以30m的高度使人惊疑。经过两次调查,证实了这株大茶树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所发现的一株最大的“茶树之王”。

这株茶树生长在巴达贺松乡床子背后的“黑山”热带大森林中的东南向缓坡上。那里的土壤是黄壤,土层深厚,腐植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植被以阔叶大树为主,混生有茂盛的藤本植物和高大的蕨类。生态环境中由于林冠密集,光照不够充足。

这株茶树是直立的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按叶片分类,属中叶型,叶形椭圆,色深绿而有光泽,叶长11cm,宽6-7cm,平均7-8对叶脉,锯齿28对,叶缘缺刻浅,叶间距平均3cm左右,枝干灰白,生长势强。但由于林中荫湿,下部叶片有白藻为害。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经分析,老叶样品干物百分中,咖啡喊1.14,可溶分21.27,水溶性单宁6.07。

从外形特征和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肯定为野生茶树。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茶树生长的地点和该地的环境来看,这株树是野生型的。现在那里仍人烟稀少,森林接近原始类型,茶树和其他直径0.5m-1.5m的大树杂居一处,不可能是栽培的。

其次,从茶树树型树姿来看,是野生型的。它干高直立,分枝少,分枝部位高,这种结构只有在森林环境条件世世代代的影响下才能形成。因为在大森林中,茶树和其他树木竞争日光,必须有纵向发展作为保证。反之,在人工栽培条件(如打顶、采扎)影响下,分枝部位一定降低,而且枝条要横向扩张,而这株茶树并不然。

第三,从茶树叶片内含物来看,缺乏栽培品质,各主要化学成分以家茶为100,咖啡碱只有家茶的76%,可溶性单宁为家茶的70%。且群众采来饮用的评语是:“没有家茶好吃,味道苦涩多。”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是使上述成分含量提高、品质变好的,即使在目前的生产和试验中仍可看到有这种趋势,而且会把这种影响后果巩固遗传下来。这株茶树的品质低,就说明它是没有受过栽培影响的。

第四,从茶树的群落来看,是野生型的,和这株茶树生长在一块的还有其他叶形相似的大小不等的茶树,为数较多,这些茶树在地面上的摆布是散乱而没有规律的,因而只能认为是自然分布的一群山茶科植物,其间散布的几种不能饮用的茶树是山茶科植物在这一地区演化过程中向不同种属分化的结果。

最后,当地群众从没有听说有人在这原始森林里居住过或在这里种过茶树。

从上列种种分析来看,这株茶树属野生类型应无疑问。

正由于茶叶发源于中国,故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茶叶作为医药进而发展为饮料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滋育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给世界其他各国人民传授了栽制技术乃至饮用艺术。中国茶叶方面的历史和技术,在全世界享有最高的声誉。但是随着印度从中国学习到种茶技术,从中国引种试种成功以后,以SamuelBaildon为首的一部分学者们为了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捏造“茶叶原产印度”的烂调,以装璜印度茶叶的门面,抹煞中国在茶叶方面的功绩,从而达到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中国茶叶的卑鄙目的。这些人的理由是中国没发现野生大茶树,而在印度As-sama地区发现有野生茶树(Assamic)(是否野生?)。同时说:什么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种,中国种多小叶矮丛,正是印度茶种北移中国受气侯影响的结果;什么印度茶叶在1200年以前传入中国;什么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等等。

解放后,我国茶叶科研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群众的帮助,先后在南方的海南岛、贵州仁怀、四川古宁、福建安溪,特别是云南各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原生的和野生的大茶树。这一切,都是驳斥英人胡说的有力事实。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对英、印一部分学者的伪说是一个最有力的回击。这株野生大茶树的发现,揭示了茶树原产于中国的客观事实。

沱茶再发现


沱茶再发现

本期杂志是一本厚实的沱茶专刊。关于沱茶的专刊,本刊曾在四年以前做过一次(见2011年10月刊《百年沱茶》),我们选择来再说沱茶,是因为沱茶无论从历史文化、人物故事还是产品种类,都是极大丰富的,113年从未间断的传承,不是一期杂志就能说透的。四年前的沱茶专刊,我们着重于对沱茶历史文化的梳理,那么本期杂志,就应该是沱茶文化的价值再发现。我们用媒体的视角,带着发现的眼睛,在昆明、广州、下关三地搜寻有关沱茶的各种线索,历时数月,发现了众多从未在媒体上正式公布过的信息和资料。

在云南说沱茶,自然是“下关沱茶”,无他。“下关沱茶”不仅是品牌,还是品类。从1941年康藏茶厂建立起算,下关茶厂(下关沱茶集团)至今有着74年的历史。但是“下关沱茶”这种茶类却是从1902年永昌祥商号创制开始,真真实实存在了113年,从未间断。我们在这113年的历史长河里,重新淘洗,再次发现很少被关注的片段。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找到了“艾米尔实验报告”。这份被无数有关普洱茶的文章引用过的报告,是普洱茶的第一个临床实验报告,它奠定了未来普洱茶功效研究的基础,也让由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型沱茶,俗称“销法沱”在欧洲畅销30多年。这份报告30多年来从未在国内媒体上公布,本期我们独家披露,全文刊载(带中文翻译),是本期专刊的最大亮点。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探秘“下关味”,发现了下关沱茶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的细节,了解了“无烟不下关”的“烟香”从何而来,看到了数十吨的毛茶是如何用机器拼配而成的。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发现了下关发酵熟茶的第一人,从他的口述记忆中了解到那个特殊时代里一个制茶人的跌宕命运和云南茶业的缩影。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触摸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关茶厂生产的铁饼,大铁饼、小铁饼,各有其历史位置。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发现了单大人古茶林,至今仍少量存活着100-300年有据可考的古茶树。大理的古茶树不是只有感通寺里的那几棵。

沱茶再发现,让我们走近了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他们布满老茧,指纹模糊的双手上,感受到了手手相传的精神内核。

……

沱茶再发现,是《普洱》杂志作为权威专业媒体,为普洱茶文化殿堂的建构,新增的不止一块的砖瓦,而这,也是《普洱》杂志创刊9年来一以贯之的使命。

普洱茶地位: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重要中心


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重要中心

茶树原产地之争是自英国人勃鲁士1824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开始的。自那以后,许多科技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树原产地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有“阿萨姆”说、“伊洛瓦底江源”说、“东南亚”说等等;但世界大部分学者认为茶树原产我国。如1892年美国的瓦尔希写的《茶的历史及奥秘》中,1893年法国金奈的《植物自然分类》中,1960年前苏联的杰莫哈节《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里,以及近年来日本“茶树原产地研究会”志村桥博士、桥本实博士的论文里,都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则进一步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则是这原产地的中心。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陈炳环、谭永济等在对云南全境茶树资源考察后,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点、云南的地质历史等,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1994年,陈兴琰教授等又以云南古今地质变迁和被子植物的分布为依据,结合茶树起源的亲缘性、时间性、空间性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论证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云南。总结以往研究结果,云南是世界茶树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云南的地质条件和气候因子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条件

云南位于东经97°39?—106°12?,北纬21°09?—29°15?,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属于低纬高原区。云南地质古老,因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地层皱折,构成山岭纵横、山高谷深的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全省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势成扇形分别向东部、东南部、南部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两地直线距离900公里,海拔高差达6000多米。由于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云南古代和以后的气候以及地形、地貌、演变等都是适宜被子植物包括茶树的起源和大量繁衍,以植物种类丰富著称于世,被誉为“植物王国”。全世界被子植物已知的544个科中,云南就有256个科。著名的第三纪孓遗植物鹅掌楸、水杉、金钱松、枫香仍在滇东和滇西的原始森林中存在。还有起源古老的八角科、五味子科、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等,在云南都有较多种类。茶树属山茶科,并由山茶属植物演化而来,山茶目植物的起源时间约距今6—7千万年之间,而山茶属植物可能在距今4千万年。根据对茶树花粉的研究认为,茶树出现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初期。

2、云南的山茶属植物和茶组植物种类最多

世界上已报道的山茶属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我国有15个属260余种,大部分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而云南也素有“山茶甲天下”之称。茶树与红山茶、红花油茶、西南连蕊茶等山茶属植物在外形特征方面很相似,并在自然环境中相互混生。我国植物学家张宏达、闵天禄和茶叶专家虞富莲、张芳赐、叶创新等先后报道了山茶属中茶组植物的47种4变种,目前云南已发现的茶树种类就有35个种3变种,占茶组植物的80%,其中具有较多原始形态结构的大厂茶、厚轴茶、大理茶等在云南都有集中分布。始建于1983年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中,保存了省内68个县市、8个省区和5个国家的以云南大叶茶为主的各类茶树资源860份,并且每年都在逐步增加。按照某种植物属种最多的地区,也就是那种植物的起源地区的观点,可以认为,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

3、云南的大茶树资源和古茶园分布面最广、数量最大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和保护了古茶树资源。云南除滇西北高寒地区外,几乎都发现有野生茶树生长,其中树高在数十米以上的有20余处,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有十余株。而巴达大茶树、南糯山大茶树、邦崴大茶树曾经分别代表了茶树的野生类型、栽培类型和过渡类型,被称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同时,云南还是我国乃至世界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云南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据统计,目前云南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在60公顷以上的有14片,总面积超过1.8万公顷。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双江、镇沅、澜沧、普洱、屏边、勐海等地又发现连片野生茶树,数量之多,面积之广,实属罕见。其中海拔在2250米-280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海拔1500米-1700米的景迈万亩古茶园是面积最大的普洱茶种群落。这些大茶树和古茶园是云南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和见证,也是国家珍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4、云南茶树资源的传播

从被子植物的进化可以知道,原始被子植物是起源于亚热带区域的高山上,茶树也是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云南的茶树因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毁灭,得以生存和发展。由于茶果难以凭借风和昆虫四处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是从高处移到低处,或借助水的流动散播到遥远的地方。云南境内有“三大山系”和“六大水系”,是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等许多大江、大河的上游。茶树种子通过这些江河传入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邻近缅甸的印度北部,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类似云南大叶茶的乔木型茶树也是很自然的。虞富莲研究员等认为,茶树大致沿着三个方向自然传播:一是沿着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从澜沧江、怒江等水系向西南方向,即向着低纬高湿的方向演变,使茶树逐渐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栽培型的云南大叶茶是其中的代表。二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南北盘江及元江向东及东南方向,即向着受东南季风影响,且干湿季分明的方向演变,这类茶树的代表种有五室茶、五柱茶等。三是沿着云贵高原的金沙江、长江水系东北大斜坡,即向着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且干燥的方向演变,经人工选育栽培的云南东北部的苔茶是这类茶树的代表。

5、云南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悠久

云南茶树资源的多样性蕴藏着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提供了宾川羊树村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果实印痕标本,经专家鉴定是茶树果实;据考证,罗平、师宗从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另据傣文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云南已有茶树栽培;唐朝樊绰著《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即当今思茅、西双版纳地区)。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较早的民族。如在对茶树的利用方面,至少能列举出5种不同功效,如提神解乏、消炎解毒、腹泻腹涨等。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国时期,大理、景东一带的彝族先民就形成了“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其它诸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藏族的“酥油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另外,茶对各民族的影响已浸透到精神和宗教方面,在婚丧、节庆、祭祀等活动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须的饮品、礼品和祭品。因此,源远流长的云南民族茶文化,从侧面也反映了茶树起源于云南。

综上所述,从大量的事实到基础学科提供的理论依据,都证明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而且也是演化变异中心。

1890年珍贵普洱茶饼现世


1890年珍贵普洱茶饼现世

昨日,深圳人的“普洱茶文化节”首届新生代普洱茶高端品鉴会暨2011年深圳普洱茶文化周在龙岗区坂田手造文化街拉开帷幕,这是深圳又一文化盛事,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参与品鉴活动,并现场“论茶”。

此次活动由《普洱》杂志社、深圳市手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深圳市宝福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内容包括道茶、鉴茶、戏茶、禅茶、竞茶等等。在昨天的道茶环节,着名学者余秋雨,北京普洱茶研究院院长、着名普洱茶文化学者沈培平,着名科学家陈杰一同上演了“普洱茶文化与慢生活高端论坛”。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专家的评鉴,将10多年来在普洱茶市场上历经时间磨砺而经得起考验的新生代好茶推荐给广大消费者。“普洱茶文化节”将一年一度持续举办,目的就是要争取在数年内形成上百款新生代茶品的市场阵容。

活动中,坂田手造文化街手造艺术馆二楼还展出了1890~1949年间的古董茶系列。这些茶品茶叶肥厚,味甘气强,经过半个多世纪甚至一个多世纪的陈化,已成为品饮之极品,存世极少,极为难得。记者现场看到,有一块茶标明出自1890年,至今已超过120年。现场工作人员称,这块茶已称得上是“无价之宝”了,市场价格应该接近百万元。

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盆地芒线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

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茶树种植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一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陈德华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大红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陈德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在目前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大红袍品质特殊、名声大而大面积盲目推广,大红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的声誉,使其健康成长。

古茶树如何辨别?


古茶树如何辨别?

云南大叶种古树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茶出云南。但真正的古树茶的区分没有一段时间的磨砺和茶区的实际考察是很难弄明白的。,现在有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对于新茶生饼:

1,古树茶如果压制成饼,从外形上看:饼型表现的是压制工艺是手工还是机器压制;闻饼面:茶饼面的香气清纯以茶叶的自然香气为好。

2,开汤:冲泡古树茶是有一定要求的,品鉴时茶器一般选用盖碗。首先必须温杯,掌握投茶量是冲泡的关键,茶多茶少都会影响茶的滋味,而且投茶量是个因人而异的事,没有一个标准而言,需要的是冲泡的经验,现在的茶艺培训中冲泡标准茶与水是1比100的标准是比较死的,应用的时候需要活用,可以说茶与水的比例的掌握是考核一个茶艺师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醒茶:茶为万药之首,“洗”这个词已经让我觉得亵渎了古树茶得纯净,而且洗这个词,总让人觉得是不干净才洗的。醒茶注意水温(沸水)浸泡快进快出。

3,闻香:醒茶后的茶香最能嗅出茶的本质,香气以自然高香为优。

4,杯底香:古树茶的香气是比较独特的,而且比较容易挂杯,就是喝完茶后,杯底留下的香气,主要以蜜香气为主。留香的长久是鉴定茶树年龄的一种方式。

5,耐泡度:因为古树茶的根茎都比较深,植物之间根系的附生性,让古茶具有了一些特殊的滋味和香气,也增加了茶汤的绵长性,所以一般古树茶的耐泡度都比较长,一般在20泡以上汤色不变滋味不变,所以品鉴古树茶一定要有耐心。我这里有一款10年的冰岛茶茶柱,昆明摆放有100泡的耐泡度,汤头不变香气不变,是许多茶友都鉴证过的。

甘肃境内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


甘肃境内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

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得到证实,甘肃康县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其中发现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此次发现的茶马古道遗迹现存有窑坪桥、白马关古城、古洞流虹桥、盘古山古道、龙凤桥、三功桥、巩家山廊桥、羊倌岩栈道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遗存。

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肖学智告诉记者,此次还发现刻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等字样的路碑,为明代前后官方所立,这是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日前在康县举行的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上认为,康县是产茶区,其茶文化所处汉中茶文化圈,各种茶马古道历史遗迹保存完整,真实再现了西北特色的茶马古道魅力。

在中国,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道,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

据知,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冻结”汉中,起窑坪,经古皋兰、古散关、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子关,向西经阶州通青藏,向北通兰州、天水、宝鸡至新、青、宁,或经咀台、岸门口、阳坝南过利州向川、滇。

肖学智表示,康县茶马古道的文化挖掘印证了当时此地民族融合、贸易往来的繁荣,和丝绸之路有一定联系,其丰富了中国茶马古道文化,完善了中国西部茶马古道研究体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发现世界茶树王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树花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