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浅析安化千两茶净含量的历史由来

安化千两茶是采用优质安化黑毛茶为原料,以老称(古时一斤为十六两)为计量单位,按照传统加工工艺,经过发酵、烘焙、筛分、拣梗、拼配、踩制、凉置等工序,而生产的篓装紧压茶。《安化千两茶》湖南省地方标准中对安化千两茶的五种定型产品净含量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千两茶净含量为36.25公斤(72.5市斤),有一种解释认为:千两按老称一斤为十六两计算,应为31.25公斤(62.5市斤),实际生产时茶商为了少交税就增加了5公斤(10市斤)重量,千两茶净含量就增加到了36.25公斤(72.5市斤)。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安化千两茶净含量的历史由来。

一、安化千两茶的生产历史

清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燥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为小圆柱形,称“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两,称“安化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山西“三和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的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重为每支一千两,外用花格篾篓,内贴蓼叶、棕片,踩制成花卷茶,称为“安化千两茶”。因踩捆是一道关键性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要一定技巧,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订“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之规。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技艺从清•同治年间起,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1952年国营白沙溪茶厂从江南边江招收刘用斌、刘雨瑞二人为正式职工,传授千两茶的制作技术,继续生产。1958年,该厂鉴于千两茶的制作劳动强度太大、季节性强、生产效率低等原因停产,改为机械压制花砖。25年后的1983年,时任该厂主管业务的副厂长、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的王炯南,为不使千两茶的独特工艺失传,组织人马重新恢复生产,当时职工的踩捆技艺已经生疏,篾工编出来的蔑篓如管乐队的大喇叭,费尽周折才寻访到编篓老艺人,当年恢复生产了300余支。此后又中断了14年,至1997年,随着茶叶国内外贸易的日趋繁荣,该厂又组织生产了300支,以后每年均有一定量的生产。2005年以后则发展较快,目前全县生产经营安化千两茶的企业有20多家,年生产量在2万支以上。

二、衡制的演变和千两茶净含量的历史由来

从古代一直到明清时期,一斤都为十六两,古时的一斤与现在的一斤在重量上则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0克、250克、663克等,明清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据《国学工具》的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安化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是清•同治年间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的,按一斤为十六两计算,那时千两应为62.5斤,按明清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计算,那时的62.5斤相当于现在的36.875公斤(73.75市斤)。如果按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80克计算,那时的62.5斤正好相当于现在的36.25公斤(72.5市斤),与现在生产的千两茶净含量一致,这说明千两茶的净含量的历史由来是正常的衡制变化。明清时期的衡制全国是否统一,在不同的地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80克或者590克,甚至是600克都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总之,本着尊重历史习惯的原则,《安化千两茶》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389-2008)已发布实施,标准中对安化千两茶的五种定型产品净含量作了明确规定,各企业必须严格按标准规范生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安化黑茶:浅析安化千两茶净含量的历史由来》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安化黑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