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何为好茶?

六堡茶,何为好茶?(一)

炫皓/文

有新茶友来函《品茶论道》问及:“怎么样的六堡茶才是‘好’?”“该如何评价一泡六堡茶的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笔者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和认识。

让人愉悦即是好茶

随着六堡茶被市场广泛认同,厂家多起来了,品种也多了起来,有轻发酵的风格的、有传统工艺的、有各种不同香型的,但面对风格各异的六堡茶品,何者为好?各种风格,适合各人的口味,有喜欢轻发酵的铃兰香,有喜欢陈茶的木香,有喜欢六堡茶特有幽幽的槟榔香,正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笔者以为,能让品者愉悦的茶,即是好茶。好茶,说复杂,也很复杂,很多讲究,如从茶树品种、茶青等级、采制季节、制作工艺,保存环境等等方面来评判一个茶的优劣,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喝着,感觉好,让人愉快,就是好茶。

一泡好茶,是通过茶汤来体现的。茶汤,细而分之,有色、香、味三各方面。推而广之,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道理也是一样的,好茶,总是相通的。

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在我国汉晋直到后来的唐宋,茶,从“吃”演变到“喝”,但即使是唐宋,依然是以煮茶、点茶的茶末为主。自明朝初年起形成“叶茶以开水沏泡”这种泡茶方式之后,直到我们现代,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喝茶。因而,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从茶的苦味说起

有茶友说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有苦味的茶好不好呢?

很多绿茶有轻微的苦味,在六堡茶中,有没有苦味,是由其制作工艺决定的。部分轻发酵和新的六堡农家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花青素等。茶叶的苦根据其不同的茶树品种、采制季节、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较之其他的中小叶种茶树,其茶叶含多酚类物质高,所以较苦。夏天采的茶又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所以也较苦。在制作工艺中,绿茶和六堡农家茶工艺保留了更多的多酚类、花青素等物质,也会偏苦,而经过沤堆的普洱茶、六堡茶,其转化较多,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轻发酵茶)就产生一些苦涩味。

有茶友说,苦味当然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六堡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忽悠”你,你都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好的茶。

好茶色与好茶香

说一泡六堡茶好,我想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或普洱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更多的要求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

有一些“好事”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明显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这样的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这两个“清”字和“凉”字,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六堡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是不适合作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六堡茶的。

而这些原有的“红浓陈醇”六堡茶特点中,包括茶友们推崇的“新增”的一些指标,都离不开“喝着让人愉悦”

六堡茶何为好茶(二)

彰显个性是好茶

日前,笔者在一茶庄喝茶,遇到了孙先生,他从一茶友处得了一泡很不错的六堡茶,就拿到茶庄与大家分享,也想探讨一下这泡六堡茶的优劣。像孙先生这样,拿到好茶,就到常去的茶庄走走,与茶友一起品评赏鉴的人不少。对于这样的顾客,茶庄主人也很欢迎,这样可以看看别人都在卖什么品质的茶,同时也好为自己的茶做个对比,并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茶友们的喜好和喝茶水准。

对比着喝孙先生和茶庄老板的茶,大家探讨起好茶的不同看法。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高价就是好茶,毕竟对茶我不专业,但我又喜欢喝茶,以价钱来区分茶的好坏,虽然方法比较‘土’,但很简单实用。”茶友陈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好茶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茶市场很规范,价格很实在,商家很“忠厚”。但陈先生这个做法也有可行之处。按他的说法,他先是通过与茶友多喝,认识了不少茶庄老板,之后,凭着他在商界锻炼出来的敏锐眼光,找定三两家,跟茶庄老板交上朋友,之后,较为固定地“帮衬”。

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口味不同,对事、对茶各人认识水平不同,其喜好自然也彰显出个性,在如今个性的时代,对好茶的认识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合适就是好茶

喝了十多年茶的老茶客陈先生说:“我喝很多种茶,不管是绿茶、闽南铁观音、武夷岩茶还是普洱茶都喝,喝茶,我讲究的是合适,很简单,就是喝着让人觉得舒服,没有异样的感觉,我就觉得是好茶了,不管它是价值几十还是几千。”陈先生对茶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

说起普洱茶以及一些人提出的普洱茶的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自行去判断,这样,对于推广无疑不利的。

茶庄老板梁智中先生说,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是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原则,也是茶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消费、适合顾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有茶友说,有某些店家,如果看你买的是等级不高的便宜的茶,往往在言语在举止上给顾客以“白眼”,如此商家其实并不懂茶,不懂茶“廉、美、和、敬”之四德,卖茶如此,不“帮衬”他也罢了。

怡神益气为好茶

作为女性茶友,古小姐对好茶的看法最是直接:“我并不是很在意‘专业意义上’的好茶、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也不可能为了喝茶而去学,我喝茶,纯粹是为了消费,为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来享受,如果硬要我说对好茶的看法,我认为,一泡好茶应该要颜色好,口感好,喝了之后让人回味清远,让神经放松。能让我享受的,就是好茶。”

好茶怡神益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改善肌体的免疫能力,这些作为常识早为人所熟知,而且,好茶除了其成分有益于人体,能促进人体机体的健康,其香宁神,更能改善人的心态的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质好最终还须口感好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滑腻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也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金庸先生论好茶

日前,香港电台著名的主持人陈曦先生回梧省亲,与其品茶时,听他说起一件金庸先生品茶论茶的趣事,谈及什么是好茶,颇有启发。

今年2月,香港电台与某著名电台合作在福建武夷山做一个名为“魅力中国———魅力武夷山之‘九曲溪漂流’”的节目。陈曦先生他们数人在武夷山呼啸岩山脚下休息喝茶的时候,碰巧看到金庸先生跟一大桌子人也坐在隔壁桌喝茶,当然,喝的是景区所提供那种大众茶。这时,与香港电台合作的该著名电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马上拿出话筒冲了上去”,要求采访金庸先生,哪料到金庸老先生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是私人出游,不接受媒体采访!”。

后来,据说当时这位著名主持人一下子下不了台,为了打破尴尬,便随口说:景区的茶这么差,金老先生怎么喝这种茶啊?哪知道,金庸先生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小朋友,这茶好不好先不说,喝茶更在于心境,你看这武夷山的山水明秀,景色迷人,让人心旷神怡,坐在这里喝茶,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在这样的心境和环境下,与好友喝茶,这茶就是好茶,至于真正是喝什么茶,倒也在其次了。

喝茶,喝好茶,都是为了身心的愉悦,精神畅快,做到这点,无论什么茶都是好茶。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又另是一重境界了。

CY260.com扩展阅读

六堡茶专家:六堡茶何为好茶 (二)


彰显个性是好茶

日前,笔者在一茶庄喝茶,遇到了孙先生,他从一茶友处得了一泡很不错的六堡茶,就拿到茶庄与大家分享,也想探讨一下这泡六堡茶的优劣。像孙先生这样,拿到好茶,就到常去的茶庄走走,与茶友一起品评赏鉴的人不少。对于这样的顾客,茶庄主人也很欢迎,这样可以看看别人都在卖什么品质的茶,同时也好为自己的茶做个对比,并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茶友们的喜好和喝茶水准。

对比着喝孙先生和茶庄老板的茶,大家探讨起好茶的不同看法。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高价就是好茶,毕竟对茶我不专业,但我又喜欢喝茶,以价钱来区分茶的好坏,虽然方法比较‘土’,但很简单实用。”茶友陈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好茶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茶市场很规范,价格很实在,商家很“忠厚”。但陈先生这个做法也有可行之处。按他的说法,他先是通过与茶友多喝,认识了不少茶庄老板,之后,凭着他在商界锻炼出来的敏锐眼光,找定三两家,跟茶庄老板交上朋友,之后,较为固定地“帮衬”。

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口味不同,对事、对茶各人认识水平不同,其喜好自然也彰显出个性,在如今个性的时代,对好茶的认识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合适就是好茶

喝了十多年茶的老茶客陈先生说:“我喝很多种茶,不管是绿茶、闽南铁观音、武夷岩茶还是普洱茶都喝,喝茶,我讲究的是合适,很简单,就是喝着让人觉得舒服,没有异样的感觉,我就觉得是好茶了,不管它是价值几十还是几千。”陈先生对茶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

说起普洱茶以及一些人提出的普洱茶的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自行去判断,这样,对于推广无疑不利的。

茶庄老板梁智中先生说,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是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原则,也是茶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消费、适合顾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有茶友说,有某些店家,如果看你买的是等级不高的便宜的茶,往往在言语在举止上给顾客以“白眼”,如此商家其实并不懂茶,不懂茶“廉、美、和、敬”之四德,卖茶如此,不“帮衬”他也罢了。

怡神益气为好茶

作为女性茶友,古小姐对好茶的看法最是直接:“我并不是很在意‘专业意义上’的好茶、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也不可能为了喝茶而去学,我喝茶,纯粹是为了消费,为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来享受,如果硬要我说对好茶的看法,我认为,一泡好茶应该要颜色好,口感好,喝了之后让人回味清远,让神经放松。能让我享受的,就是好茶。”

好茶怡神益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改善肌体的免疫能力,这些作为常识早为人所熟知,而且,好茶除了其成分有益于人体,能促进人体机体的健康,其香宁神,更能改善人的心态的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质好最终还须口感好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滑腻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也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金庸先生论好茶

日前,香港电台著名的主持人陈曦先生回梧省亲,与其品茶时,听他说起一件金庸先生品茶论茶的趣事,谈及什么是好茶,颇有启发。

今年2月,香港电台与某著名电台合作在福建武夷山做一个名为“魅力中国———魅力武夷山之‘九曲溪漂流’”的节目。陈曦先生他们数人在武夷山呼啸岩山脚下休息喝茶的时候,碰巧看到金庸先生跟一大桌子人也坐在隔壁桌喝茶,当然,喝的是景区所提供那种大众茶。这时,与香港电台合作的该著名电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马上拿出话筒冲了上去”,要求采访金庸先生,哪料到金庸老先生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是私人出游,不接受媒体采访!”。

后来,据说当时这位著名主持人一下子下不了台,为了打破尴尬,便随口说:景区的茶这么差,金老先生怎么喝这种茶啊?哪知道,金庸先生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小朋友,这茶好不好先不说,喝茶更在于心境,你看这武夷山的山水明秀,景色迷人,让人心旷神怡,坐在这里喝茶,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在这样的心境和环境下,与好友喝茶,这茶就是好茶,至于真正是喝什么茶,倒也在其次了。

喝茶,喝好茶,都是为了身心的愉悦,精神畅快,做到这点,无论什么茶都是好茶。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又另是一重境界了。

何为“六堡茶”?


何为“六堡茶”?

对于六堡茶,真正知道的人其实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荼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在2003年3月8日,广西检验检疫局发布了《六堡茶》(GXCIQ88—2003)出1zl标准,并于当年10月8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得到技术监督部门、广西茶叶进出口公司、广西土产公司,以及当时仅有的并—直生产“六堡茶”的两家企业等15家相关单位的支持和认可,这是“六堡茶”行业性的第一个标准。

在《六堡茶》标准中对“六堡茶”有明确定义,这就是“六堡茶”(LiuPaoTea)是用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s)新芽、嫩叶和嫩茎,采用六堡茶初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和六堡茶精制(筛、风、拣、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笠、陈化)的传统工艺,制成具有“六堡香”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大观: 何为“宜茶之水”(下)


六堡茶大观:何为“宜茶之水”(下)

不仅对泉水推崇备至,前任对江水也研究颇多。“苏轼取水”的典故虽然明显存疑,然则苏轼贬谪儋州时所作诗中有云:“活水害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此中不难看出,苏轼对于以江水点茶仍是相当赞同认可,以至于要连夜往江中取水存储入大瓮,以备点茶之用。

《乾隆雪景行乐图》局部,收集雪水场景

这样的用水标准,盖因明清以前,中国茶主要以青绿茶为主。这类茶多为前发酵茶或轻发酵比较“瘦削”,泉水和江水的矿物质含量较低,用以冲泡青绿茶,能够使茶叶属性与水质得到中和,达到比较饱满的口感。而矿物质含量较高、相对较为“性寒”的井水与相同属性的青绿茶匹配起来口感就大为逊色。宋时茶人阮阅对此亲身践履后言之:“余顷在富沙,尝汲溪水烹茶,色香俱成三绝。又况其地产茶为天下第一,宜其水异于他处,用以烹茶,水功倍之。至于浣水,尤更洁白,则水之轻清益可知矣。”

故水有轻重之分,类于今人所说软硬之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l离子的水质称为软水。以硬水泡茶,对茶汤的汤色、香气,甚至口感都会有所影响。清人就以水之轻重来鉴别水质优劣,并作为评水之标准。陆以恬于《冷庐杂识》中所记,清朝乾隆每次出巡,都伴带一个银质小方斗,命待从“精量各地泉水”。结果测得“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一两二厘;惠山、路虎,各比玉泉重四厘......”,此后必带玉泉水随行出巡。但由于“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后害发明了“以水洗水”之法。即把玉泉水纳入大容器中,做上记号,再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待静止后,“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辎重”。

《乾隆雪景行乐图》局部,收集雪水烹茶场景

如此测水、洗水之法是否可行姑妄不论,然则前任对“轻水入茶”之重视可见一斑。以此推之,前人之爱泉水、江水,盖因除却水质的矿物质含量有所区别以外,泉水与江水还具有流动性,水质的流动令其中多余的杂质得以过滤和去除,使口感更清纯。而井水由于不流动,只能依靠沉淀功能区排除杂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口感相对较差,是故“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其后天下入茶所用之水莫不遵循此道,六堡茶的冲泡亦是同理。

然则水虽贵活,但瀑布、湍流一类“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的“过激水”,古人认为与清净的茶性不合,多不采用。即便取之,亦以各种“洗水”之法处理过后方再入茶。若无山泉之水,前人则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遇江水稍浑,亦无须投之以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需投入些许明矾,搅动数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之好水,其味不下于泉水。

较之泉水、江水,虽然井水为逊,但古时水井遍布城乡,取之最为方便,且天下物产皆有本土性,故茶与水亦当遵循“水土相宜”之理,“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宋代唐庚亦言:“吾闻茶不问团铐,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知真,已非活水。”其被贬惠州时,每次烹茶,“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旋汲旋烹,深得其乐。

是故以本地之水烹本地之茶,莫论泉水,江水,即便是本地井水,亦当鲜香毕露,韵味尽显。

六堡茶大观 :何为“宜茶之水”(上)


六堡茶大观:何为“宜茶之水”(上)

水与泡茶

对于六堡茶的冲泡和品饮,很多品饮者都会有一个感觉:使用同样的六堡茶,在不同地方或场所所冲泡的时候,居然会品出不同的口感和香气,有的时候甚至感觉开出来的茶汤汤色也不尽相同。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环境、温度、心境等因素外,很大成都上还可能是由于择水。冲泡之水的选择与使用,也是泡好一杯六堡茶的关键。

可能有些六堡茶爱好者认为,用于冲泡六堡茶的水干净卫生就行了,还需要分什么好坏?其实,这就是一个泡茶选水的误区。

所谓“烹茶,水之功居大”,皆因古人对宜茶之水十分讲究,虽然当时所使用者均为自然界水质,然则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按此要求,历代入茶论水的主要标准多集中于两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于冽(清冷)。故而在传统的茶叶冲泡用水标准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山泉溪流之水

​2、江心之水

​3、井水

在目为上品的两道水质中虽然泉水为先,然则“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故烹茶之水,先讲究甘冽,“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泉水甘冽,证明该泉自地表之深层沁出,因此水质优良。如此冽泉,又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为潴留于阴暗山潭中之“死水”,常饮对人体不利。

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则更宜于烹茶。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于《红楼梦》中描写妙玉以珍藏五年、从梅花瓣上扫下之雪水煮茶,茶味之妙,妙不可言。此虽小说家之言,却并非出于想象。经现代科学检测,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质要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但此处应注意的是,“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让六堡茶好茶造福百姓


让六堡茶好茶造福百姓

“侨销茶”国内也将畅销在东南亚等地,六堡茶声誉卓著、脍炙人口。然因其以外销为主,在内地宣传少导致在内地知道六堡茶这个中国名茶的人不多,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感。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香港市场仍占主导地位。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作为侨销茶,也成为众多华侨心仪的最佳茶品。从1950年代到今天,每年有大量中茶牌六堡茶销售到中国港澳、东南亚市场,受到当地顾客青睐。据张总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茶公司旗下的中茶牌六堡茶,在日本通过了他们卫生行业的安全检测,也正式核实确认了茶的养生功效,成为从那时起、至今为止唯一可进入日本药店销售的中国茶。”性价比高让茶友喝到真正六堡茶近年来,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和槟榔香的独特味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厚爱,以“价格适合众多消费者,让六堡茶进入千家万户”,以及以质量赢得市场的理念,成为六堡茶行业的佼佼者,成为众多企业的龙头。好茶却不贵这是消费者对中茶六堡茶的评价,据中茶张总介绍:“中茶会一如既往,让大家喝到正宗六堡茶也是他们一直恪守的承诺。”抓质量做好茶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为“财富500强”中粮集团旗下企业,成立于1949年11月23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专业公司,集茶叶种植、制造、科研、营销和文化推广于一体。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企业,一直视质量如生命,一做就是60多个年头了。细节决定成败,质量谋划未来,在中茶公司,细节和质量是他们一直不变的承诺。张均伟告诉记者:“要让产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就要时刻保证质量。中茶公司有着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品质控制体系、基地备案制度、农残控制体系,并且对种植、检测、采购、加工、物流、销售每个环节都严格监控,无疑成为消费者的信心保障,据了解,中茶公司设在厦门的检测中心获得国家颁发的“国际实验室检测认可证书”,是中国茶叶行业首家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检测中心。

梧州六堡茶厂家出击农交会 好山好水出好茶


梧州六堡茶厂家出击农交会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农交会上,茂圣六堡茶业等多家梧州市六堡茶的生产厂家联袂出击,这些厂家聚在一起集中宣传的一个主题就是:梧州六堡茶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产品,六堡茶原产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培育出的优质六堡茶,具有其他黑茶类无法具备的特殊品质。

笔者从茂圣六堡茶业廖经理了解到,六堡茶是广西所特有的名茶,属黑茶类,古时以梧州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最为著名,故称六堡茶。此茶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茂圣六堡茶业制作的六堡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举成名后,越来越多茶叶产地想仿制这种黑茶,其品质却始终无法与梧州产地的正宗六堡茶相媲美。

廖经理揭开这种“南桔北枳”的特殊原理。一方面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另一方面是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形成的“微生物效应”。与丹泉酱酒一样,这种茶要经过发酵及陈化,六堡茶在独特气候环境和渥堆发酵机理作用下,在地下山洞特殊环境里进行陈化,在湿热作用的基础上,在微生物代谢活动参与下,共同形成了六堡茶这特有的“红、浓、陈、醇”的品质风味。而微生物种群不一样,生产出的六堡茶风味也有不同。目前梧州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有三家具较大规模,其厂址相约距5公里至9公里,其生产工艺如出一辙,但生产出的六堡茶的内在质量并不完全一致,可谓大同之中存有小异。“厂址小环境的微生物种群差异,导致发酵产品的风味物质有了变化。所以与原产地距离越远,微生物种群差异就越大,生产出的黑茶品质差距就越大!”廖经理说。梧州六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条件。

选六堡茶有门道 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


选六堡茶有门道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

好茶应汤色明亮

如何选购六堡茶,确实是一门学问。目前,市场上有两大类六堡茶,即现代工艺六堡茶(多直接叫六堡茶或厂家六堡茶)和传统工艺六堡茶(也叫传统六堡茶或六堡农家茶)。按传统工艺生产六堡茶的六堡茶现在茶友多简称农家茶,其实更应该将其命名为“古法六堡茶”,规范工艺,以利于推广营销。

这两类茶无论从工艺、外形还是口感都存在着较大差别。传统六堡茶从外形来看,条索粗壮,黑褐,重实,汤色较现代工艺加工的六堡茶浅一些,甚至一两年的呈现绿黄色、橙黄色,但茶味较浓厚。按现代工艺加工的六堡茶,外形匀称,紧细,色黑褐,汤色深红,内质浓厚,口感醇和。

选购哪种六堡茶更适合自己,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不单看干茶,还要多试验,合适自己的才是好茶,用心品茶、用口选茶。

怎样选呢?不妨先从外到内,先看外观,再闻茶香,品茶汤。眼看,鼻闻,口尝,找到合适自己的茶。一泡茶,经过开汤试饮,喝起来舒畅通达,觉得是一种享受,没有让你感到不适,那估计这款茶适合你了。

口感好是首要标准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品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的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顺滑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认定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的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让人愉悦即是好茶

随着六堡茶被市场广泛认同,厂家多起来了,品种也多了起来,有轻发酵的风格的、有传统工艺的、有各种不同香型的,但面对风格各异的六堡茶品,何者为好?各种风格,适合各人的口味,有喜欢轻发酵的铃兰香,有喜欢陈茶的木香,有喜欢六堡茶特有幽幽的槟榔香,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笔者以为,能让品者愉悦的茶,即是好茶。好茶,说复杂,也很复杂。很多讲究,如从茶树品种、茶青等级、采制季节、制作工艺,保存环境等等方面来评判一个茶的优劣,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喝着,感觉好,让人愉快,就是好茶。

一泡好茶,是通过茶汤来体现的。茶汤,细而分之,有色、香、味三各方面。推而广之,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道理也是一样的,好茶,总是相通的。

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有茶友说,苦味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有苦味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古法六堡茶(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巧舌如簧地推销,你都要不为所动,远离这些不好的茶。

好茶应具“色香味”

说一泡六堡茶好,笔者认为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传统的评价体系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显然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有一些资深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特别是古法工艺的六堡茶,不能推而广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原来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如果单纯强调“红、浓、陈、醇”而不重视“香”的话,显然是有所欠缺的。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香”这个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的“清”和“凉”,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古法六堡茶(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现代工艺六堡茶更明显体现“温”、“醇”“和”这样的口感。因此,这“甘、香、爽、滑、清、凉”几个指标应该有所侧重。

好茶之妙:茶气和茶韵

评价一款茶的好坏,有一个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往往会觉得难以捉摸,一款真正上品的有年份的六堡茶,在“茶气”和“茶韵”都应该有优秀的表现。而一个上品好茶,真正的好,往往也会在“茶气”和“茶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无法以言语表述。因此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如何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轴的概念,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茶汤一开始进口,到人体充分感受到茶汤滋味的时刻,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给人的综合感觉。就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茶友往往有为之一振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而“茶韵”呢,则是这个品饮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咽下阶段),这些茶汤的各种感受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感官上的感受,由此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境界,称之为茶韵。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修养等等有关联。正因为这个“茶气”、“茶韵”一般难于理解,也往往不好把握用之于品鉴六堡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茶气”“茶韵”表现优秀的六堡茶是好茶。

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廉、敬、和、美乃茶之四德,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友之道、论茶之道,衡量茶的标准、也是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口味、消费水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功夫在茶外

前几天喝到一泡令人铭心刻骨的茶。说来茶也平常,只是市场多见价廉物美的六堡茶。只是此茶选料格外精妙,年份又有三十年之久。人为的精心制作、存放,加上偶然配合的天时地利,再加上永恒的时间,方才成就这一泡韵味极佳之绝品,一饮之下,自然难忘。

几天之后,偶然想喝一碗薄茶,喝完翻出日本茶道的书来看,当看到过去的日本茶人茶会之前所做的准备时,心中若有所动。在日本的茶事里,茶会的主人往往要准备超出我们想象繁杂、整洁的茶庭与茶具。洁净到每一块炭都事先用湿布拭去炭屑,用心到每一块踏脚石提前三十分钟洒上一些水。为了茶事里的一朵茶花,甚至提前半年去云游寻访。我想这个寻访,并不仅只是为了一朵花,也是为了内心的成长。

合上书时,忽然想起这泡老六堡茶,于是我想,不写不行了。

茶之艺

茶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了。干茶盛装在竹制的小篓中,颗颗饱满,粒粒匀称,是六堡茶中少见的芽叶成茶,虽然比平常的茶细嫩些,盛装的竹篓又比平日见到的小好几个单位,但是当此茶呈现在茶人面前时,仍是带着别开生面的大气与威严。带茶来的老师并没跟同座的茶友说这是什么茶,但仅凭这干茶透出的松、定、静,大家纷纷推测:此是年份极老的六堡茶。

开汤润茶,乳白纱状的茶烟自茶台飘起,久凝而不散,举座皆静。平时要喝好茶前,老师总特别提示我们:要安静,谁也不许说话了。可是泡这泡茶时,大家都敛神静气,注视着茶与水的交融,注视着每一丝茶气的唤发。使人宁静的,并不是“茶”,而是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它的力量博大,却来得从容而宁静,足以使人静下来,我想所谓爱茶,就是希望与之达成交流。

吃茶之美,在于静默,在于不分别。老六堡的茶汤味若槟榔,可嚼,可听,可琢,可磨。当你口中含着一口温润的茶汤,茶气与茶汤的温度合力将四万八千个毛孔一齐打开,污浊尽散,烦闷尽破。此时,茶的苦、甜、陈、郁皆在口中轮回,入口时是清凉、甘甜的,徐徐咽下后,从胃里缓缓升上一股暖意,一种老六堡茶特有的甘醇馥郁徘徊在唇齿之间,使你舍不得张嘴,不忍心讲话。于是平时必不可少的评论与交谈也省略了,你咽下了茶,也咽下了没出口的话,方才发现:哦,原来这是不必说的……

最妙的,原是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苦。苦,本是茶中难以回避的,有的茶用香来遮盖这苦,有的茶用润来化解这苦,有的茶苦的钻心,有的茶苦的回甘。而此茶,此苦,天真坦然,令人直面。初入口时那丝微微的苦,在向你诉说:我是茶。回味时那一缕稍纵即逝的苦,则更短暂,更直接:喏,此即是苦。佛遗四谛:苦、集、灭、道。苦乃第一谛也,你知道这是苦了,并不回避它,贪恋它,追逐它,而是放下它,遇苦之时不惊不怖,不喜不悲,方才算是“经历”过苦了。

经历过苦的人,是可以从苦中得到自由的人。

唯此似有似无,似苦似甜,无是无非时低首一瞥,杯中之汤,如琥珀,如老蜜蜡,如寒夜古寺中老禅师点起的暖暖一盏酥油灯……

自此一茶,物我两忘。

茶之境

世上茶岂止万种。而每一种茶,都必有其知音。读茶如六堡,我觉得六堡中最有力的乃是:和光同尘(注1),不忘初心。

人生,还真是像是一次旅行。跟自己商量好了目的、归期,联系好了驿站,最后却往往忘了要到哪里去。一些美丽的风景可以使我们迷路,一些荆棘可以使我们退缩,因为这种种假象层出不穷,种种假我使自己迷惑,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要去哪,也忘了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将自己调整到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自欺欺人的境地,教自己的心各种偏见与谎言以适应这个暂时的驿站和暂时的假象。

可是心不昧境。于是在旅途与终点的屡屡错过之间,矛盾产生了,慌乱产生了,不确定、不安全与不信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仇恨,不可回避的产生了。可怜的世人,为了在假象中维持那一个苦苦捏造的假我,不停地制造着动向和意向,不停地暗示着别人和自己:这是我的房,这是我的车,这是我喜欢的品牌,这是我厌恶的人……

茶之境,亦是一条茶之径。拨开这些假象,拨开那个不停要跳出来证明“自我”,害怕真相的软弱的“我”。当你卸下种种面具,不再苦苦扮演自己,当你放下种种欲望,不再迎合执著,当刻意熄灭,造作止息,定有一个自然之真我,在路之尽头与你相遇。当一泡茶用发自生命的体验,用真实向你发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茶之道。

禅茶不二

禅茶的可恨,可恨就可恨在“禅”之一字。赵州从谂禅师之可爱,可爱就可爱在三称“吃茶去”(注2)而不是“吃禅茶去”。

禅茶不二,是身体力行的体证,而不是费劲心机、自以为是的弄出一种叫做“禅茶”的东西,满怀期待的等着世人顶礼膜拜。如果说茶与禅之间有一些联系的话,我想那在于茶事之中的念念不失,在于“善护念”,在于对一次茶事与茶、茶人乃至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珍视与尊重。一种来自接受的尊重,一种洞察世事的穿透力,一种理解之后的宽容。一种拨除纷乱,静至极谧时可聆听和发现到的宇宙语言,这,也即是成就菩提,禅茶不二的指向了。(张菁)

注1:

和光同尘:语出《道德经》五十六章,原文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2:

吃茶去公案:有两个新来赵州观音院参访的僧人,赵州禅师问他们其中一人,你从前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位僧人说:没来过。赵州禅师就跟他说,那你吃茶去吧。又问另外一个人,你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个僧人说,我来过的。赵州禅师仍然说:吃茶去。院主(寺院中的一种职务)在旁很不理解,就问:方丈和尚,没来过的,让他吃茶去也就罢了,那来过的为什么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就唤他一声:院主!院主忙应“喏”,就相当于答应着了。赵州禅师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何为好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