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只顾热情洋溢地为我泡了一杯刚出来的石门太青山的新茶,一个劲地问我闻到了独特的香味么?60岁的李彦毅兴奋得像个茶农,刚从石门山上走出来,只关心别人对茶的感觉。

他说一口完全不带德腔的港式普通话,是一个生长在潮汕,创业在澳洲,现在公司总部在香港,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与常德无亲无故的外地人。

不得不奇怪,李先生对石门茶为何这样一往情深?

只为一缕香,千万里寻茶而来

李彦毅出生在汕头,受家庭影响,是喝着功夫茶长大的。他爱喝茶会品茶,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

11年前,悉尼的一位朋友把他请到家里,要懂茶的他品鉴一下朋友刚从国内带过来的新茶。

碧绿的嫩芽,在水里舒展成一片小小的森林,美得让人不敢呼吸。而扑面而来的一缕清香,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天,这是什么茶?喝了50多年茶的李彦毅震撼了。

山外有山,茶外有茶。李彦毅急切地想知道这茶从何而来,可惜他的朋友也不懂茶,只说这是一种绿茶,也是国内朋友送的,好像是来自湖南山区。

那股独特的茶香,一下子摧毁了李彦毅之前对茶的所有感觉,让他无法忘怀。

他到处打听,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的朋友为他寄了两斤绿茶来,他喝了,与他记忆中的茶香相差甚远。

2004年,作为中国残联绽放基金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他受到邀请,到湖南石门茶园走走。

从没来过湖南的李彦毅在网上查找到了石门的资料,一个信息让他兴奋不已,位于湖南西北山区的石门产绿茶。

好像闻到了那缕茶香,他推掉手头所有的事务,前往石门。

只喝一种茶,结下多年不解之缘

李彦毅到石门来的季节正是春寒料峭,新茶还没有吐绿,听了介绍,他多少有些失望。

但当天晚上,他喝到了石门太青山茶场老总送来的茶,虽然是上一年的,但茶色碧绿茶香透心,正是四年以来萦绕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的味道。他当即断定,在悉尼喝到的绿茶,就是产自石门。

本来只是因为随中国残联绽放基金会来石门,考察太青茶场安排残疾人就业,扶助残疾人发展茶叶产业的爱心行动的寻常之旅,李彦毅却从此和石门太青茶场结下了不解之缘,确定与之长期合作,每年选用茶场生产的高档绿茶100斤。

新茶出来了,李彦毅迫不及待地要让亲人朋友分享。

太太、儿子都跟着他成了绿茶控,家里的功夫茶具换成了绿茶杯。

他的朋友们经常会接到他的邀请,一起品尝刚送到的新茶,而喜欢上了这来自石门的茶香。

李彦毅对石门绿茶的痴迷,已到了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每到一个酒店,他都会要酒店把最好的茶叶送来,请来总经理和他一起比较,到底是酒店的茶好还是他带来的石门茶好,通常的结果都会让他开心不已,他的石门绿茶,喝过的人没有不说好。

花钱买的茶叶,李彦毅几乎都用来送了人,他只有一个想法,好茶就要让更多人分享。

2005年,李彦毅去湖北恩施参加一个活动,得知恩施被称为“硒都”,他马上联想到石门离湖北不远,应该也有硒资源,他立马打电话到石门求证,石门方面却说没有。他不甘心,拿着地图分析来分析去,又通过GPS定位测量,推断石门一定富含硒,在他的坚持下,石门方面请来了地质专家。2006年,地质检测报告出来了,石门土壤富含硒,石门绿茶含硒更显珍贵。

因为爱茶,李彦毅爱上了石门这方山水,居然成了一个探矿者。而因为他对石门太青茶的挚爱,让石门太青茶场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一个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企业转变。

去年世博会期间,李彦毅受到邀请,参加印度尼西亚的开馆酒会。在酒会的游艇上,他只带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一听一两装的石门茶叶,当他把这听茶叶送给金光集团黄荣年时,现场引起轰动,别的朋友也找他要,他却只带了一听。但所有人都在他的介绍中,知道了湖南有个常德,那里的石门出产最好的绿茶。

只因一份爱,他做起了“碧通天”的事

喝了这么多年的石门绿茶,李彦毅庆幸自己和茶的这份缘。而他遗憾的是,在他所到之处,知道石门绿茶的人并不多,哪怕是在香港和东南亚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绿茶。

好东西就应该让人分享,一想到“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石门绿茶,李彦毅就觉得有一种责任。

但以他多年商场的经验,他认为石门绿茶的品牌影响力实在太小,要让石门绿茶走出去,必须进行品牌的包装和市场营销。

从去年开始,他考虑为石门茶叶做一些实质性的事。知道他有这个想法的朋友们笑他,做生意讲的是利益,他做茶叶别说赚钱,业务也实在太小,想想他曾经还是香港有名的“奶油大王”,喝点好茶也就罢了,何必自讨苦吃?

“这是让我感到快乐的一件事,石门茶无论是从生态环境还是从采摘到制作都有好的基础,不让更多的人分享实在太可惜了,我要把石门茶当作一个作品推介出去,让人在品茶的同时体味到禅茶一味的意境,让人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真正静下心来,在寂静中体会一片茶叶是怎样生长,它的清香是怎样形成的。”李彦毅说的话,充满了诗意。

他为他的石门绿茶取的名字叫“碧通天”,绿茶中的极品,碧绿通天,天人合一。

非常荣幸的是,我看到了李彦毅为他的石门有机绿茶做的第一份包装好的产品:由石门县太青山生产、香港华阳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高档绿茶“碧通天”。

在精美的外包装盒上,“空山鸣鹂幽香来,茗笋只为春秋开。宴罢仙子偶为客,直把太青当瑶台。”是知名影星汤唯的父亲、著名画家汤余铭先生题写的《赞太青茗茶》,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李彦毅。

商标已经注册,合作已经开始。

“碧通天”一定会绿到天边香飘世界,李彦毅充满信心。

Cy260.com精选阅读

西禅茶缘


仿佛池角的一朵睡莲,一个小茶室,在西禅寺大门左侧的极僻静处,静静地开张了。缘因茶起,因茶结缘,故谓之茶缘。方丈雅好字画,便邀字画界的朋友间或来此小聚。既有四季不断之香茗足供啜饮,又有四壁常新之字画可供品评,于是茶馆又冠以西禅书院之名。茶缘墨缘,有缘不请自来,于是来客常满。

然而西禅究竟清静之地,茶淡,人也淡,故前来吃茶的多是一些孤癖之人,静静的来,偷偷的去。有时几个熟人不期而至,话多嘴杂,便有人焚香盥手,抚弄古琴,曲调多高古玄远,谈话人的心境经此一挑一拨,果然火气立即小了很多。四周本来音调就不高的喁喁细语,霎时又变为窃窃私语,最后经常只剩下古琴微颤的独语了;有时一曲方尽,四座凛然,唯见窗外一片月色皎洁,清风弄影。

由于地僻人静,自然有人打主意来这里谈女朋友。然而人甫落座,茶未入口,已觉神闲气定,心无旁骛,再看对面原来顾盼有致的眼波,已然寂然凝静。于是坐了一个晚上,彼此手都不曾握一下,而对对方的了解却自此又加深了一层。曾经带了几位商界的朋友来此品茗,友人发现新大陆似的两眼发亮,连声说好地方,当下筹划下次一定要找几个人来这里打扑克。过了一段时间,又碰见这位兄台,笑问最近是否到西禅寺打扑克?不想这位老兄竟一脸的羞赧之色:“去了。太静,容易分心,老出错牌,没打上一盘就不打了。”

方丈是个健谈之人,然而所谈多不涉佛法,亦不避俗务,凡事以平常心度之,大处着眼,娓娓道来,每每令人折服。有时夜阑更深,茶客渐次散去,茶室顿觉空旷,方丈便建议移座禅院深处的方丈室。于是一路扶花掠草,曲径通幽,佛堂灯火昏黄,池畔宿鸟啁啾。拐角处,忽见一庭月光如瀑,两株广玉兰敬立如仪。月下花左,一朱红色小门隐约可见,方丈挽袖轻叩,小和尚揉眼应门,情景如梦如诗。及进入方丈室坐定,大家忽然无话可说,于是四周愈静。俄顷,炉上水壶开始呢喃,案头香篆氤氲四起,只见来客一个个恍兮惚兮,如醉如痴。方丈张罗罢茶具,以方巾拭手,朗笑道:“这叫渐入佳境!”语毕,满座欣然。

老林的普洱茶缘


在三四个月前,老林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熟茶的印象,喝过一次熟普,记忆并不深刻,还觉得有霉味。后来老林的朋友去云南游玩,带回一块冰岛普洱茶饼,因为是生茶,虽然人口有苦涩感,但是回甘快,后劲足,在口腔中留香持久,更甚于铁观音和岩茶,老林喝着大呼过瘾,一下子喜欢上了生普,老林用了一句挺时尚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见钟情”。从那以后,老林开始慢慢学着喝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是每天一顿普洱茶了。

老林的那位朋友是一个老茶鬼,茶龄在20年以上。他常去云南找茶喝,后来索性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云南包下几棵乔木古茶树,自己制茶、压饼,然后几个人平分。老林说,从老茶鬼手里拿出的茶都不会太差,所以那时的“一见钟情”也不足为怪了。

老林是做铁观音和岩茶生意的,普洱是他的业余爱好,所有从老茶鬼那搜来的普洱茶饼都被收藏在一个大约1米高的藤编屉柜里。拉开抽屉,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普洱茶,有生茶饼、有熟茶饼、有沱茶……它们还都有着大小不一的“缺口”,老林说,普洱茶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敲开来喝,所以在他那4层的收藏柜里是找不到一块完好无缺的普洱茶饼的。

老林请我们喝的第一款茶就是冰岛茶饼,这饼茶是用从2000年一直存放至今的毛料重新压制而成的,老林手头有10来片存货。冰岛属于勐库地区,茶性相对要猛烈一些,如果是新茶初喝,有浓烈的苦涩感。但是这款茶饼的毛茶存放了些年头,经过长时间的陈化,苦涩感被削弱了。转化成甘甜昧。老林现在常泡着这款冰岛普洱喝。按照老林的理解,初制的生普还只能算滇青毛茶,陈放一些时日,慢慢沉淀和发酵,由性凉转化成性温后,这才真正进人了普洱茶的世界。现在老林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排斥熟普了,他说有霉味的普洱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原料不纯、工艺不精或者是储存不科学,好的熟普不仅没有霉味,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米的味道,而且在冬天更适合喝点熟普。

第二款茶是易武地区的麻黑普洱生茶饼,这是2008年的春茶,老林以1块饼400元的价格从朋友那里买来的,因为喜欢,当时一口气买了20多块茶饼。喝了三四个月的普洱,老林也能分辨乔木茶和台地茶了。老林从紫砂壶中挑出两片茶底,他说,乔木茶的叶底粗壮柔亮,毕竟是老树了,叶张也大。台地茶的叶子细小,苦涩感明显。这些饼,老林打算也存上几年再喝。老林说,留一块茶饼放在藤柜里,隔一段时间撬出一点喝上一次,感觉一下生普的口感转化。

最后一款是马帮贡茶,是2007年云南马帮来福州的时候,老林的朋友买了一些茶饼存放着,不久前听闻老林正在喝普洱茶,就送了一块茶饼给老林。云南马帮常常以行走的形式推广家乡的,随身带来的茶品质都还不错。说到这款茶,老林坦言了解的情况不多,从茶饼偏暗的色泽可以判断存放有5年以上,口感柔和,几乎没有苦涩感,叶底细长,是乔木茶。老林喜欢上普洱茶后,朋友们会投其所好,送些普洱给老林,或是拿一些细碎的关于普洱茶的问题向老林讨教,老林也是乐在其中。老林说,原来身边的朋友也像他一样排斥普洱茶,后来他就常常带点好茶给朋友喝,结果朋友也喜欢上了普洱茶,而且嘴巴还被老林喂刁了。

喝完老林珍藏的3款普洱茶饼,我们的看法和老林一样,更偏爱麻黑,老林说麻黑的用料最纯,所以喝起来口感也更醇厚。和铁观音、岩茶不同,喝到一款好的普洱茶,是能让人念念不忘的。有一次,老林召集朋友聚在一起,共品一泡1982年的普洱茶,那是老林第一次体味到茶汤人口即化的感觉,虽然没有茶味,但是茶汤黏稠,喝上两杯就撑满了整个胃,老林笑谈,当时还狠狠打了个饱嗝。

如今,朋友常常上门,都冲着老林手头的几块茶饼,有时候老林也拗不过朋友的恳切祈求,分了些茶饼给朋友,他说,好茶的价值就在于与朋友共同分享。

茶人告白--茶缘之旅


润枫堂茶业哈哈茶庄总店历经二十几年风风雨雨,述说着太多茶人故事,总店是我们小城爱茶人心底的回忆,每当你推开总店的门,就仿佛进入了怀旧梦……

我们将继续展示茶人告白。。。。。

我们在每天与时间的赛跑中,一年又过去了!总结走过的一年,丰富而充实。感恩我所热爱的茶事业,让我努力尽我所能,证明我的存在,实现我自己的价值。

与茶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我时常感慨,我是幸运的人。2007年,我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与茶结缘。就这样心怀感恩,在2011年,我“半路出家”来到茶庄,开始了我的茶缘之旅。

从学会冲泡第一壶茶,到如今可以娴熟操作,从了解辨识茶叶,到懂得茶色香味、苦涩回甘,一杯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感谢哈哈茶庄,让我的人生得到丰盈,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更有意义。

新的一年,我会带着感恩的心重新出发,用真诚传递茶香,让更多人,了解茶,走进我们茶人之家!

曹龙毅:戎装下的“茯茶专家”


从一个热血少年到一身戎装的军人,从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前线保家卫国的战士到大型国企白领,1963年出生的曹龙毅已到知天命之年。年过半百仍怀揣梦想、心系家乡、不辞辛劳、勇于拼搏,现在的曹龙毅是拥有50多名员工的泾阳茯茶企业——陕西泾普茶业有限公司的领头人。

披荆斩棘艰辛创业

“我爱喝茶,尤其是茯茶,现在一般只喝我们自己的茶。”曹龙毅说,因为家在茯茶发源地泾阳县,父辈们喜欢喝茶,自己儿时就对茯茶就有着特别的感情。经过慎重考虑,曹龙毅决心回乡,投资茯茶行业。

一开始,爱喝茶而不懂做茶的他与一位擅长手工制茶的朋友,想将茯茶制作机械化、规模化,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重重困难使企业损失数千万,朋友也退出不做了。这对曹龙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克服重重困难试制成功以后,批量生产仍存在问题。”曹龙毅说,“茯茶的制作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控制好,茶就会做坏,不是长‘金花菌’而是长霉菌。”“试制成功后批量生产合格率低,当时觉得很难,这可是食品,出了问题责任重大,我就有些担心。”曹龙毅也曾想过退缩,但是,十几年戎马生涯给了他刚毅的性格,最终他选择勇往直前。

从零起步成“专家”

资金、原料、技术、人员、销路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一只拦路虎。“最难的是去年七八月份,公司没有任何专业技术人员,我就到处调研、学习,自拟了6套试制方案,从西安带了一位机械修理师和档案管理员,一起进行对比实验。”曹龙毅说。

“董事长心脏不太好,那时候进行茶叶试制,他连续3天24小时守在一线,身体扛不住时才在旁边休息一小会儿。”陪同曹龙毅一同“奋战”的员工侯女士提起创业之初的经历时,言语间透露出钦佩之情。“我们的设备改进等好多事情,都是董事长完成的。”

通过向茶学专家刘勤晋教授等请教学习和不断地思考、试验、改进,现在的曹龙毅俨然也成了专家,无论是制茶工艺、显微镜等相关实验器械的使用还是设备操作和改进,样样拿得出手。

工人也是主人翁

侯女士说,由于采购茶叶原料时是大批量采购,没办法实现一一查验,当茶叶原料到了工厂里,工人如果发现哪包毛茶“有问题”,就会立即反映,以便曹龙毅做出处理避免损失。“操作机器时工人会注意听声音,发现声音不太对劲及时汇报,看看是不是哪里漏气了等。”

“第一次见到他时觉得他谈吐幽默,与他共事觉得他大多时候都很严肃,甚至严厉,但这并不影响员工们的团结。”侯女士笑着说,“因为他只要批评谁,一定会同时给出原因,让对方心服口服。”

自己上手除草、搬砖、抹墙、上涂料,和老鼠蚊子结伴而眠,搭建厂房时他是一个“农民工”;云南、深圳、湖南、上海、广东往返多次,联系原料和销路时他是“空中飞人”。没日没夜调试维护设备运行,反反复复调整产品参数,手把手教会员工操作生产,现在,曹龙毅开创的事业已经起步。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便身在此山中。

李宗垣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最具权威性的评茶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审评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评审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探究铁观音种植、制作方法,在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为铁观音产业建功立业。记者慕名前往安溪茶都,拜访这位茶界著名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

总结铁观音300年制茶技艺

一见到李宗垣老师,三杯茶未了,他便拿起《安溪铁观音制作品评》一书,赠与我,我不胜感激。谈及此书,李宗垣老师颇为自豪。2006年初,他将我国300多年来的铁观音的种茶、制茶方法经验,以及他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验结论写了出来,这也是对铁观音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收集、积累、总结与提高。

事实上,早在1980年,李宗垣老师便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谈及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李老师记忆犹新,回忆道:“当时还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稿,我在平时看青做青时,收集了不少采制技术,后又将稿件寄给安徽的陈椽老师,他将稿子化整为零,仔细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几经改稿,终于成文。”

李宗垣在之后3年间连续陆续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7篇,1985年还参加《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撰稿。问及如何能将制茶经验写成文章,如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李宗垣说:“其实这要得利于在学校刻苦学习,对茶叶制作的基础知识牢固,将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提高。当然,在平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留心,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茶之道无止境

1962年8月,李宗垣,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之后分配到安溪的产茶区工作,在西坪、大坪等地,一干就是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收购茶叶、制茶,他什么样的活都做过,挑水、扫地、做饭样样行。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李宗垣善于摸索、总结制茶技术,在做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茶青,杀青之后,也要细致地观察水分的变化。“如果只看青,而不亲手去做青,那永远也学不会,而且还要用心学,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李宗垣感慨道。为计算失水率,他每摇一次青要称一次重量,算出失水的重量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终于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

回到县城以后,李宗垣先后在茶叶公司、茶委会、茶果局工作过,当过审评科长,安溪特种茶包装厂厂长,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更广的天地,但活到老,学到老,李宗垣在教学中还在不断地学习。

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生产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茶农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李宗垣不辞劳苦地下各乡镇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有一次在湖上乡沙堤镇讲课,出乎意料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茶农,他们安静地席地而坐,李宗垣老师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竟没一个站起来。而今,李老师到茶都时,常有不认识的中年茶农上前,嘘寒问暖,感谢昔日之恩。

专家评茶也争议

1996年,李宗垣老师参加广州的一次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当时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等分门别类进行评比。铁观音是品评的重点,茶样逐渐分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茶样。其一是传统的制茶方式,这类茶主要以西坪、华祥为主,受台湾茶叶制作方式的影响,以轻发酵为主。其二是混合方式的制茶方式,即拼配的茶。在最后决赛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传统的茶叶滋味好且浓厚,香气高,而支持混合型的人群认为,混合型有利于促进茶叶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意识。次日便是公布获奖结果的日期了,评委们争议了很久,最终确定传统型获胜,李宗垣老师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1999年,清香型的出现是铁观音发展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很多铁观音的传统评定标准。清香型在做青时需采用空调做青,掌握茶叶的发酵波,控制烘焙温度,在打青、回青、消青、拖清等都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口味的要求,要结合市场需求,清香型也如雨后春笋,逐渐壮大成长起来,新的审评标准也建立起来。如今的评茶更是一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生活艺术。

李宗垣认为,茶乃高尚之物,它不但是健康的饮品,而且需人们精心、高雅地品评,方能悟出其道,常以茶会友,不但有亲和力,更能体现随和、平心的一面。(洪嵘)

李瑞河的回甘人生


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祖籍福建漳浦。现为天仁集团总裁、天福集团总裁。一个曾连续相亲三次都没人要的穷小子,却能坐上台湾茶业的头把交椅。

一个因“证券风波”而一败涂地甚至差点破产入狱的台湾老人,于58岁高龄进军祖国大陆,打造出“天福茗茶”这样首屈一指的茶业品牌。

他,就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一个在茶中演绎人生传奇、同时把中国茶推向世界的风流人物。

把吃苦当吃补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祖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年幼时每逢采茶季节,他就为采茶的父亲和叔叔伯伯们送茶水,当他摇摇晃晃地走近茶园时他总会吆喝起来:“大家来吃茶喔!”

“我们当时的吃茶其实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忆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叶泡的茶,那些都留着卖,这正是所谓‘烧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购茶叶,当时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时间,眼看着茶商举棋不定,李瑞河的母亲就把客人留下,并且含泪宰杀了一只一直留下来下蛋的老母鸡。茶商酒足饭饱之后,才向李家收购400斤茶叶。茶农的卖茶难,母亲的挥泪杀鸡画面,李瑞河历历大目。

长大后,李家为了生计弃农从商,举家搬迁,开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为长子承担起家庭经济重任跑起业务,用一部脚踏车跑遍高雄、台南等地。每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李瑞河都会“入门看人意,入山看山势,见农说农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课,他会关心一下书念得怎样,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还会顺便拿起纸笔指导一下。“我反对强势推销,在卖东西给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关心别人。”李瑞河说。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劳和诚恳打开当地市场。当然,商场如战场,随着市场的开拓,李瑞河触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胁“再去找他们,有你好看的”。对此,李瑞河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和为贵。

21岁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队生涯又给李瑞河上了一课,最苦的时候21天没洗澡。但他把吃苦当作进补,把“被管理”当作是“学习管理别人”,他说“差使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差使自己”。

三次相亲没人要

夸下海口促辉煌

成年后的李瑞河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材。然而他却一直没找到对象。25岁时连续相亲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售票小姐,还是代课老师都以“卖茶的没前途”、“家庭不富裕,弟妹多负担重”等理由拒绝了他。李瑞河解释说,当时兄妹共有9个,全家人就靠一个小茶店吃饭,人家一打听都吓一跳。当然,相亲的失败跟他埋头工作,没有积极主动追求对方也不无关系。26岁时,一战友实在看不过去,为他介绍个对象。刚开始,女方家长一听说他家情况就拉下脸。不过这次李瑞河没有退缩,而是壮大胆提亲:“我们家世代种茶,虽然兄妹多,但我打算以后让每个人都开一家茶行,我们9个兄妹一人开一家,那九家茶行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公司,让你女儿当老板娘······”准岳父听后哈哈大笑:“年轻人,有气魄!”

就这样,李瑞河定下终身大事。结婚后的1961年11月10日,26岁的李瑞河率先在台南市西门路开第一家茶行——“天仁茗茶”。开店成本4万元台币中,有1.2万元台币是岳父交给女儿带到李家的,还有8000元台币是妻子变卖首饰的钱。肩负着那份亲情和责任,李瑞河破釜沉舟,立誓要“汗洗台南”,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军人精神去兑现他的诺言。14年后,李瑞河果真在台湾开了9家“天仁茗茶”,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他的店遍地开花,而且创办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当竞争对手感受到他的威胁时,他已是势不可挡,奇迹般地创建了资本额逾40亿元的天仁集团。

商海浮沉,失败不失志

1988年8月8日上午8时8分8秒,李瑞河与8位董事一起为天仁证券公司开幕剪彩,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一长串“吉利”的数字并没给他带来好运,而是噩梦的开始。两年后,台湾股市崩盘,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的财务损失。这对再有钱的人都是个晴天霹雳。出事后的连续7天,他几乎瘫痪在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他还是提起精神处理危机。在记者会上,李瑞河坦承过失,并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其落泪坦白的照片成为第二天各大报的头条新闻。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为了恪守“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的信条,他还一人独担司法追究,好在不用服刑。他的诚信,他的重情重义,使他失去万贯家财的同时也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希望。”李瑞河说,经过1990年到1992年两年的疗养期,他重新振作,而诱发他人生第二春的,正是祖国大陆12亿人口的大市场。后来的事验证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事迹也成为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的最好注脚。

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打算产茶做外销。然而新的事业刚开始,打击又来了:生产的第一批茶从东南亚转运回台湾时,因政策原因被海关扣留4个货柜的茶叶,损失1000多万元台币。

出师未捷,李瑞河没有气馁。而是调整经营策略,转型做内销。这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迈”而是“老道”,用他的话说是“在台湾行销茶业数十年,经验丰富,来大陆驾轻就熟”。在福建立足后他搬出以前积极的经验,迅速向全国扩张,由点到面。如在某大都市的闹区设点,在实践中培养服务人员,之后提拔优秀人才为店长,再派他到邻近区域开设店面,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

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130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建有14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2011年9月26日公司股票(天福06868.HK)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

以茶会友,以情留人

李瑞河在台湾茶界称王用了几十年时间,而在大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辽阔土地上驰骋,他却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成功秘密何在?李瑞河概括为“自助、人助、天助”。他说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国时有桃源三结义,有三个好汉就可以打造一个王国。”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机遇外,李瑞河最看重的还是“人”与“情”。

其实李瑞河在台湾时就与不少高官称兄道弟,来大陆后又巧妙运用茶业经济与政治的结合点,长袖善舞。曾有人借政治色彩问他“你到底是穿什么颜色衣服的”。李瑞河巧妙地说是“茶色”。他解释说,红、绿、蓝调配一起,就是茶泡出来的颜色。“茶是和平、和谐的饮料。”在李瑞河看来,茶能调和人际关系,能让你在寒冷时知道温暖、在得意时学会平静。他说,不要小看茶这种农产品,运用得好,它可以助你以茶会友,广交四海朋友。他补充说,人应该严谨而不失幽默,茶是个很好的介体,否则越老会越没人缘,越没人缘会越懒。

有一次,天福女员工泡茶时,李老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没有男朋友,还赞她几句。他说:“像这样,关心一下人家,开开玩笑,又不用付钱,却利人利已。”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李瑞河说“把员工当作自家人,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正因此,天福的管理被誉为“有人情味的管理”。而天福的企业文化和茶文化也随着“天福茗茶”这一品牌渐渐深入人心。惟一令李瑞河感到不足的是:“不够脚手(闽南语,意为不够人手)”。

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

如今,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两大名牌正风靡世界,天福茶博物院也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茶文化基地,而天福茶学院则是全球首个专门培养茶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李瑞河,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经销商,也是茶文化积极推动者,业界有“世界茶王”之称。

说起近年来茶界群雄崛起,竞争激烈,李瑞河坦然笑道:“竞争虽然让人讨厌和紧张,但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但没什么影响,反而更有利。”他说关键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随着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茶这种健康的饮料。

他还分析说,一个国家的国饮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是有密切联系的。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国人向世界行销红茶,因此才有“立顿”;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此才有“咖啡、可口可乐”;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中国的茶必将香飘四海。为此,李瑞河一边布点全球,积极备战,一边期盼国富民强。他说,反过来,茶也会影响一个民族。“日本人彬彬有礼,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作用。对于中国,我希望中国的茶道能塑造一个富而好礼、祥和乐利的‘大同社会’”。

天色渐晚,天福茶博物院通过广播播放《感恩的心》。李瑞河说,每天下班时间都会播这首歌。他说他这一生想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也希望人们活着能心怀感恩。

李瑞河道:为人当心善志远,真正的伟大是平凡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的,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的······

李易祥的玩茶理念


李易祥

星座:双子座 

血型:A型 

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影视作品:电影《盲井》、《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电视剧《军人机密》、《香水》、《心囚》、《天伦劫》等。《盲井》曾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柏林最高艺术成就银熊奖,荣获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新人提名。

重点文字:“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

李易祥的财富观:

越没有财富的时候朋友就越多,越有财富的时候真正的朋友就越少。

理财不是为了要世界的东西,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

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我现在的梦想是用智慧的财富,一种比物质财富更简单、更轻松的财富,让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更快地净化。

刚刚主演了电视剧《神话》,正处在空闲档期的李易祥,穿一身白色休闲装,安坐在自家茶馆的巴西花梨木大桌前。

在茶叶的袅袅清香中,没有了鸣蝉的噪音和暑热,李易祥气定神闲地讲述他的财富人生和“茶之道”。

理财是为了分享

“理财不是为向世界索取,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李易祥很平淡地说,娱乐圈里的同行,很多都善于投资、理财,比如做房地产,炒股票,收藏古董、艺术品等等,不乏高人。“不少朋友会跟我聊一些投资股票、房地产之类的事,他们的心情受到市场的影响。而我的心情是随着自己的心跳自然的起伏。很多银行的朋友带他们的大客户来喝茶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说理财和喝茶感觉真是不一样。这是一种心灵的理财,是最大的财。他们是钱越多,心里越恐惧。而我是心灵越来越平静。”

他认为,会理财很好,但他不羡慕,“我天生没有什么理财的意识。物质财富对于我而言并不重要,房子再多、再豪华,一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而已。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演员的职业充满了风险,很多朋友劝他买几份保险,“可是我自己不需要这些,万能的保险就是你的自信。我的财富是零,就是永远的归零。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page_break]

他说着,拿出一包凤凰单枞,专注地泡起来。“每次拍完戏之后,想着所得片酬足够一段时间买茶了,就觉得可以了。当我发现需要钱买茶的时候,就再出去工作。”他轻轻地给桌前的每个人倒了茶,然后举起闻香杯,一边仔细地嗅着单枞的香气,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买一些好茶,请多一些人喝,这是很快乐的事。你看,我这里多贵的茶都有,有的百年老茶拍卖价能达到二十万元,但是我不藏着,都拆开、跟朋友一起分享。”

好茶用来喝,不为投资

除非遇到好的角色和剧本而忙与排戏,李易祥多半时间都在茶馆。

茶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5、6岁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和姥姥一起喝茶了。”他称自己为茶专家,指着多宝格上排列的林林总总、各种包装的茶叶说,迄今他收藏的茶已有200多种,包括绿茶、乌龙茶、陈年普洱茶等等。“也许这算是我最值钱的资产吧。藏茶也可以算是一种理财吧——记得以前中央台做过一期节目,说到囤茶的利润达到每年20%以上。我买的普洱茶,2万多1斤买的,两三年的时间,已经翻了两三倍,到现在涨到6、7万1斤了。”

除了好茶、名茶,他还收集了大概二十把清代和明代的茶壶,那些应该在博物馆展出的价值连城的茶具,他每天都用来泡茶喝。“对我来说,好壶就是用来泡好茶的,不是用来摆着的;而好茶就是用来喝的,不是为了投资。”

此外,他还请专业人士在全国的一些茶产地定制茶。“他们都是茶业世家出身,专业水准勿庸质疑,所以客人在我这里喝到的都是最好的茶。我们根据不同茶叶的味道、香气等特点,自己命名,如‘幸福’、‘长生丹’等等,再包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包装。”

李易祥说,有位英国的客人,喝了名叫“幸福”的普洱茶,由衷赞叹道:“这是7岁时我在英国乡间闻到过的味道,一瞬间,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实现“财务自由”

李易祥第一次赚钱比较早,是在1993年。“我们全班都去广州拍了一部电影,不管戏份多少,每个同学赚的钱都一样多,所以我心里特平衡。我记得很清楚,是3600块钱,没拍几天戏,赚了那么多钱!那部电影名叫《女人花》,也得了比较多的奖。”

第一次拍电影时他上大二。“可能是当时技术的限制吧,拍片时,多走一步或者少走一步,镜头就虚了,所以我们能走对位置、把台词说完就不错了。”回顾第一次拍电影,他感慨良多,“以前拍戏,我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设计感比较多,一场戏可能有7、8个设计方案。但是现在不同,就是按照直觉去演,用灵感创造人物,只有唯一的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力派的李易祥凭着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被诸多导演称为“最省胶片的演员”——排戏几乎一条就过,因而越来越红。

李易祥,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有辛苦忙碌的时候,“最快乐的人生就是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我觉得自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为一份具体的工作而束缚。顺其自然,有合适的角色,觉得蛮好玩的就尝试一下。”

除了品茶,李易祥的另一大爱好是旅游,欧洲、美国、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基本都去过,“不过,不是那种辛苦的专业登山,能开车的路我就开车,能坐缆车上去的就不会走上去,”他笑言,“何必整得自己特别累呢!”

减法人生更快乐

淡泊、随性、自然,这是李易祥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的会员很多,经营没有问题。每到一定时期我都会去买进一批新的茶,资金在不断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不少个人或者开茶馆的,都会来这里买茶。”他说,“生意方面我不用担心,所以经常有空坐下来品茶,喝上一杯好茶,大脑就被清空了,很放松,很快乐。”

也许是好茶的作用,李易祥总是妙语连珠:人一生下来就在过加法的生活,拼命地累积财富、给自己加担子;人类也拼命地对地球做加法,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不平衡就会有灾难和危机,身体不平衡就会有疾病。要过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人生。

请朋友吃顿素食、喝一杯好茶,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澡,让心灵放下重负。难怪李易祥诙谐地说:“就是地球马上要毁灭,我也会坐在这里喝茶。”

淡淡擂茶缘 深深母子情


擂茶是湖南桃江县的特有茶品,也是桃花江一带独有的茶文化载体。说它是茶,其实它比其他地方的茶更复杂,更有营养,其擂茶、喝茶的氛围则更是独具特色。

擂茶的原料可以是茶叶、花生、芝麻、绿豆、白糖、黄豆、玉米等,可以是其中的某几样,但常用的是茶叶、花生、芝麻。为了这几样茶料,母亲费尽了心力。每到春耕时节,母亲总是千遍万遍地要求父亲多种些芝麻、花生,甚至还在家务之余亲自下地帮父亲下种、施肥、除草、采收、晾晒、储存,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对于妈妈,家里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缺少擂茶。孩子们小的时候都不懂事,经常偷吃妈妈的芝麻、花生,妈妈千方百计地藏,淘气的孩子们则翻箱倒柜地找,往往是找的比藏的更高明,妈妈每一次都藏不住。我们都知道母亲对于芝麻、花生的重视,记得我最小的弟弟,大概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他突然学着大人的模样,双手吃力地将右脚提到左腿上,翘着二郎腿,认认真真地说:“我要长大了,就给妈妈芝麻、花生。”可他说话有点大舌头,把芝麻说成了“蓖麻”,把花生说成了“巴的”,把屋子里的人逗得哄堂大笑。孩子们长大后,不管是谁从什么地方回家,都会买一些芝麻、花生之类的茶料带给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打擂茶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擂茶的工具主要有两件,一件是陶制的擂钵,钵体内是一道一道的齿槽,钵体外则是光滑锃亮的陶面;另一件是一根茶树制成的擂茶棒,如果谁家的擂茶棒又直又长又匀称,那可是一件令邻里们艳羡的物件;讲究一点的再用木头做个擂钵托。打擂茶时只要把茶叶、花生、芝麻等茶料一齐放入擂钵里,手持擂茶棒,两腿把擂钵夹紧,擂茶棒搅着茶料顺着擂钵内壁上下飞快地旋转,时快时慢,时上时下,茶棒与擂钵壁的摩擦声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欢快、流畅!娴熟一些的还可以左右手轮流持擂茶棒辗磨,另一只手还可以自由地旋转擂钵,两手配合非常自如,不过那一般只有男人们擂茶时才能做到,婆娘们是很难做得到的。母亲身子骨弱小,体力不是很好,可擂起茶来,还是有模有样,没有发现她因为擂茶为难过,抱怨过。茶料辗细后,再加些温开水或凉开水,搅匀,盛到茶碗里,再放入油炒的嫩玉米或干米饭或花生仁等,依据品味各施其料。喝起来那叫一个香,嚼起来那叫一个脆,尤其是夏天,喝一口凉凉的擂茶,那叫一个爽、一个润,特别的解渴!《本草经集注》中说擂茶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真可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擂茶除了自己家人解渴降暑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招待客人。家里来了客人,打上一钵擂茶,那是“必须的”。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妈妈都会打出一钵擂茶,邀请邻里乡亲一起享用,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天打哈哈,“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一钵擂茶不仅能喝出健康,还能喝出邻里的感情,喝出家庭的和谐,喝走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喝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一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过路的陌生人遇到这种时候,妈妈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他或她盛上满满的一碗,喝完一碗还会再问要不要再添,如果需要,妈妈会让他/她喝够。陌生人喝完茶,道一声谢,就继续赶路了。父亲也是个好客的人,更是一个爱喝擂茶的人,但对于妈妈过于频繁地打擂茶,过于热情地招待陌生人,经常为喝茶忘了时间的习惯很不满。不满归不满,只要喝上妈妈的擂茶,父亲就没话说了。

十多年前,妈妈的一场病,造成右侧肢瘫痪,自己的生活不能全部自理了。随着岁月的更替,打擂茶的工具也由电动的机器代替了原来的擂钵、擂棒,打擂茶就成了妈妈的一种奢望。但孩子们都知道妈妈爱喝擂茶,每天都会用机器打擂茶给妈妈喝。我离开家乡30多个年头了,最为思念的也还是妈妈的擂茶。去年年底,妈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珍爱的孩子们,也离开了她珍爱了一辈子的擂茶。

西禅茶缘 茶淡人也淡


西禅茶缘茶淡人也淡

仿佛池角的一朵睡莲,一个小茶室,在西禅寺大门左侧的极僻静处,悄悄地开张了。缘因茶起,因茶结缘,故谓之茶缘。方丈雅好书画,便邀书画界的朋友间或来此小聚。既有四季不断之香茗足供啜饮,又有四壁常新之字画可供品评,于是茶馆又冠以西禅书院之—名。茶缘墨缘,有缘不请自来,于是来客常满。

然而西禅毕竟清静之地,茶淡,人也淡,故前来吃茶的多是一些孤癖之人,静静的来,悄悄的去。有时几个熟人不期而至,话多嘴杂,便有人焚香盥手,抚弄古琴,曲调多高古玄远,谈话人的心境经此一挑一拨,果然火气立刻小了许多。四周本来音调就不高的喁喁细语,霎时又变为窃窃私语,最后常常只剩下古琴微颤的独语了;有时一曲方尽,四座凛然,唯见窗外一片月色皎洁,清风弄影。

由于地僻人静,自然有人打主意来这里谈女朋友。然而人甫落座,茶未入口,已觉神闲气定,心无旁骛,再看对面原来顾盼有致的眼波,已然寂然凝静。于是坐了一个晚上,彼此手都不曾握一下,而对对方的了解却自此又加深了一层。曾经带了几位商界的朋友来此品茗,友人发现新大陆似的两眼发亮,连声说好地方,当下筹划下次一定要找几个人来这里打扑克。过了一段时间,又碰见这位兄台,笑问最近是否到西禅寺打扑克?不想这位老兄竟一脸的羞赧之色:“去了。太静,容易分心,老出错牌,没打上一盘就不打了。”

方丈是个健谈之人,然而所谈多不涉佛法,亦不避俗务,凡事以平常心度之,大处着眼,娓娓道来,每每令人折服。有时夜阑更深,茶客渐次散去,茶室顿觉空旷,方丈便建议移座禅院深处的方丈室。于是一路扶花掠草,曲径通幽,佛堂灯火昏黄,池畔宿鸟啁啾。拐角处,忽见一庭月光如瀑,两株广玉兰敬立如仪。月下花左,一朱红色小门隐约可见,方丈挽袖轻叩,小和尚揉眼应门,情景如梦如诗。及进入方丈室坐定,大家忽然无话可说,于是四周愈静。俄顷,炉上水壶开始呢喃,案头香篆氤氲四起,只见来客一个个恍兮惚兮,如醉如痴。方丈张罗罢茶具,以方巾拭手,朗笑道:“这叫渐入佳境!”语毕,满座欣然。

一代名臣陶澍的茶缘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年自称髯樵,湖南安化小淹人。陶澍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陶澍于嘉庆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陶澍的主要著作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陶澍是获得民间广泛认同的著名清官,更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之交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之一。陶澍政绩辉煌,他在改革盐政、改良漕运、首创海运、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建设文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等九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利国利民的杰出政绩。陶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全国而言,他既是清朝中叶经世派的领袖,又是近代洋务派的先声;对湖南而言,他是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由于陶澍善于发现人才和知人善任,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人物,包括林则徐、贺长龄、魏源、左宗棠、胡林翼等,直至曾国藩被认为是全面继承陶澍思想的人。朝廷评论家称陶澍是“黄河之昆仑、大江这岷也”,是晚清时期全国人才发生、发展的源头。

陶澍不仅是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还是清朝中期最重要的诗人与散文家之一。他的奏疏、散文、诗歌、对联,既是其经世思想的载体,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陶澍还是安化茶这一家乡风物的爱好者、研究者、宣传者,他笔下的和茶史上都很少见,但陶澍这一比喻却自然贴切、深刻传神,这足以表明陶澍懂安化茶,是真的很懂;陶澍爱安化茶,是真的深爱。

服膺茶德

古今中外的茶人,都有对茶德的领悟,“茶圣”陆羽认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日本高僧千利休认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爱茶、懂茶的陶澍,不仅对茶德有着自己的独特体会,而且注重自觉地将茶德与己德融如一体,在品饮安化茶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在上述《试安化茶》诗中,每节都有关于茶德与修养的深刻体认。在第一节中,陶澍写到自家宴客唯三五碟凉菜、一壶好茶,其原因就是:“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即自己欣赏和继承了晋代陆纳煮茶待客、清廉自守的清白家风,就像庭前馀雪那样无瑕。在第三节中,陶澍更是借无良茶商以外地茶充当安化茶的卑劣行径,鞭挞一味追求虚假名声、不能保持品质始终如一的世风。最后他感叹道:“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强调相对于茶叶的作假来说,保持品德的表里如一更为重要。第四节中,陶澍进一步阐发了安化茶“闇然而日章”的良好品德:“着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安化茶以除毒祛滞著称,而且越是长久地坚持饮用,这一功效就越是显著,这种因性赋形、润物无声、味淡情长的风格,正是陶澍等儒家经世学派追求的人生境界。

留心茶政

《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以制羌虏,明制尤密。”“汉川茶少而贵,湖南茶多而贱。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这一记载,说破了唐宋以下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以茶制边”政策的本质,同时也是以安化茶为代表的“湖茶”大行于世的根本原因。作为关心封建统治与改革的一代名臣,陶澍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谈到安化茶叶的功能时,进一步指出安化茶对西北边疆的重要性:“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意即西北的少数民族对安化茶的嗜好甚至超过了珍宝与权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要靠安化茶来维系,所以哪怕有野心也轻易不敢表露出来。但从陶澍日后推行盐政改革的思路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祖宗成法的改革家,就像他因势利导、革除陈规以降低盐价、惠及百姓一样,估计他也不会因为“西北部”嗜茶就去卡他们的脖子,而是会引入市场因素来理顺茶政、惠及边疆。果真如此,则安化茶将提早百余年成为“民族团结之茶”,中国的边疆也将少了许多纠葛和纷扰。只可惜陶澍逝世于两江任上,后人不得目睹其治茶之效。但几十年后,陶澍的亲家左宗棠在治理甘肃茶政时,正是采取了减轻商人负担以保障流通、降低茶价的措施,因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给安化茶开辟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空间。对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传承之妙。

近现代学人研究认为,陶澍是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是中国近代改革派前期的领袖和核心,他“独于宴安无事、局守文法之时,洞见症瘕,亟起救药(黄彭年语)”,“勇于任事,不避嫌怨”(道光语),第一个突破清代政治经济体系,睁开眼睛看现实,首先将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改革中,具有某种趋向近代化的意味,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标志着古老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爱戴陶澍的安化人,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具有安化茶一般高洁品性的长者……

李霖:此女子,如水


有一种茶样女子,初见时羞涩无比,话不多,如茶一般,安静绽放;渐渐熟悉了会发现,却也似话唠一般,却让人无比的待见,而一旦坐在茶前,瞬间便又恢复了宁静模样。此女子,如水。

福安,雨夜朦胧,在李霖的接洽下约访坦洋工夫制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明星老师,约在街角的一家茶店。

茶店里自是少不了泡茶,也正是在这几泡茶的时间,重新认识了这个如茶般的女子。好茶的女子大多在茶前难以自持,主动担当泡手已是必然。访谈期间,李霖主动成为了主泡手。

一次,我习惯性地想去拿杯,发现茶杯空了,而倒茶的她,却绕开了我的空杯,倒茶给下一位。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她用茶夹把我空杯中仅存的一点点茶渣倒掉,清洗完杯子,然后给我续杯。我惊讶这位90后姑娘的仔细,并开始注意她泡茶:每泡一次茶,她总是会闻茶香,欣赏茶汤,然后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家去这样做;每当桌子上有一丁点儿的茶渍,她总是及时把它擦干;大家喝到的每一道茶,也都是最新的,绝不会残留上一道的茶渣……

泡茶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修练十年兴许也不够。而把整个泡茶的动作流程,做到行云流水般自然随意,这份优雅又需要十年时间。一个豆蔻芳华的女子能做得此般娴熟,可见对茶她的喜爱。

记得之前教我茶艺的师父说,茶艺的精髓不在于“秀”,而是把自己融进茶汤里,认认真真地去泡好每一道茶;每一道茶汤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用心感悟每一道茶汤的香气、滋味……曾经不甚明白的,竟在这一刻懂得了。只有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去爱茶的时候,才能如此享受地,将每一个动作,仿佛习惯一般,做得如此周到。

想到这些,我突然就很激动,回忆起与她的第一次相见。

“这是李霖,我徒弟。”在迟早先生的介绍下,我和她就算认识了。从福安斗茶大会,到寻访坦洋村、南方嘉木,在福建那几天,我这样匆匆认识了很多人。后来,我和她一行5人驱车福安西北部的白云山布茶席。

白云山,因白云常绕而得名,山间怪石嶙峋,植物行行色色,我唯一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毛竹。他师父把布茶席的地点选在白云山深处的葡萄沟。

前一天的斗茶大赛上,她师父选送的样获得了金奖。

像这样的斗茶大赛,福安市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其中不乏个别企业选送较差茶样的情况。李霖说,她觉得每一个企业都应选送自认为最好的茶样比赛,斗茶是对茶的尊重。

我想起夜访郑明星老师那一晚,从茶店出来,我回头望,门口招牌写着的是“草木人家”几个字。“茶”字拆开,可不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么?向郑老师那样制茶的,我们这些喝茶的,还有那些卖茶的,生活都离不开一个“茶”字。归根结底,我们都将是把身心铺在茶上,生活在草木之间的人。

李备:友情慢慢发酵的陈香


——记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八强选手李备

武汉东湖酒店,被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毛主席生前下榻过44次,在2012年10月14日秋高气爽的午后打响了一场茗站。这里是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复赛现场,35名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品茗高手为2012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中赛区的八个席位磨拳擦掌。赛场上三分之一是年轻人,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有茶龄超过十年的选手。于是,八零后长沙人李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问起如何开始喝普洱茶的,李备道出了一段曲折的经历。2000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就再没见过赴广州求学的好友海鸥,两年之间,虽有电话联络却一直不曾见面。02年暑假,李备专门去了广州。见到好友的海鸥格外激动,拿了父母档口(其父母在广州做普洱茶生意)卖五千元一片的普洱老茶来款待李备。茶喝下去,味道像放了很多书,又很久没开的柜子的气味,琢磨了半天,李备以为茶发霉,听了海鸥的解释才知道这是普洱老茶特有的陈香味。李备心里总觉得是变了质的味道,内心不太接受,但碍于好友的关系,他没表现出反感。

高铁通车,后面几年两人的见面机会逐渐增多。每次逢年过节过生日,海鸥都会从广州带些普洱茶送给李备,李备去广州时也会带去湖南小吃。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哪里会喝普洱茶,但家里海鸥送的茶越来越多,一次闲着没事,李备翻出两年前海鸥送的茶,有模有样地泡起来。“诶,这茶怎么跟刚拿来时不一样了,要好喝一些,味道香一些。尤其是,到后面几泡,喝起来甜甜的,杯底那个香啊,沁人心脾!”回忆起这段,李备整个人又沁到了那杯香甜的茶汤中。“我喜欢那种慢慢释放的味道,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呵呵~”

05年以后,不讨厌普洱的李备开始在海鸥的带领下经常喝普洱,研究它的变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产品。虽然平时喜欢喝老茶,但他们一群朋友会聚在一起盲喝猜产品(与论茶的形式相似),几年下来,新茶都是他猜得最准,大家送他封号“新茶王”。

恰好今年广州论茶的比赛用茶在这群老茶友看来都属新茶,于是,李备就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推选来参赛。十年的大益茶经验让他从海选进入复赛,再从复赛闯进决赛。但他似乎不在乎成绩,只是说“能够和好朋友们在一起,喝自己喜欢的茶,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愿李备和他的朋友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开心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普洱陈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彦毅的石门绿茶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