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茶文化,是我国饮料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的养生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饮茶经,而百岁寿星的饮茶经,更是弥足珍贵,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寿星们以喝茶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河南省漯河市107岁的丁富妮就是这样一个典例。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保健茶,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此外,老人的枕头也很特别,她的枕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而现代医学证实:用茶叶做枕芯,确实可以起到醒脑明目的作用。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陈纳逊教授在步入老年之后,每天只喝五杯左右浓茶;上海静安区的袁敦梓、毛惠琴是一对百岁夫妇,袁老先生的饮食起居极为严格定时,就连每日品茶也有规定,他一般在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各饮一杯绿茶。3时过后,绝不再饮。

那么,饮茶为何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

延伸阅读

饮茶之礼:茶经、茶道论述颇多 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习惯,我们之中谁没喝过茶呢?但是若要考问有关茶的礼仪,就不是人人都清楚了。尽管自古以来我国茶经、茶道论述颇多,可是现实生活中,各地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

沏茶

茶叶容易沾染其他杂味,故而应保存在密闭茶筒中。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手不洁净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5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我国多以花茶、绿茶招待客人。

上茶

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

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右手持茶杯托,左手护杯,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主双方人多,亦可预先将茶杯放在茶几上,先沏小半杯,待客人落座后续水,一可保证茶可充分沏开,二可让客人喝上热茶。

客人喝过几口后,应及时为之续水,以表主人殷勤之意。

受茶

主人以茶相敬,客人一定要报以谦恭、礼貌。特别是女主人或尊长者为自己上茶、斟茶时,作为客人、晚辈,应当起身、以双手状捧接茶杯。即使是服务人员为自己斟茶,也应表示适当谢意,如说声“谢谢”,或点头致意。

谈话开始,未进入正题前,可少许喝一两口,但交谈关键时刻,精力要集中,最好不喝,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在谈完主要问题以后,或一段紧要谈话告一段落后,才好品茶、润嗓子。

如喜欢此茶,可适当赞美,这是对主人盛情招待的感谢,也是礼貌的需要。不喜欢,可以不喝,但不可评头论足,显露不悦之色,更不可向主人提出其他过分要求。

品茶

喝茶虽说不像喝酒、喝咖啡那样小口、少量,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样牛饮。喝茶称品茗,讲究的是品尝,这不仅是指味觉享受,而且也是礼貌要求。所谓品,应该是慢条斯理,小口啜饮,且不马上咽下,而是让其在口中停留片刻,让茶的醇香发挥出来,令其在唇、鼻之间回荡,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愉悦。

端茶杯时,右手持杯耳,无杯耳者,则以右手握杯之中部。注意饮茶时不要双手捧杯,或托杯底部,或手握杯口。有茶托者,只以右手端杯,不动茶托;也可以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同端起,再以右手端杯饮用。

饮盖碗茶,可用盖儿将飘在表面上的茶叶轻轻荡去,不可当众将茶叶吃进口中;茶热,不可用嘴吹气,使其降温,只能待其自然降温后饮用;饮茶不出声;需要续茶时,把盖儿取下、靠在到茶托边上,注意不要把盖儿翻过来放。温文尔雅品茶时,应适量,不可一杯一杯没完没了。

西方人士习惯喝红茶。饮用红茶如同饮咖啡,往往会配糖、奶,其规矩也同饮咖啡一样,只可用匙搅拌,不得用匙舀饮,不用匙时,将匙放在茶托上。

茶会

茶会,也称茶话会,是对内对外经常采用的聚会形式。外交团中举行用茶会,如同酒会、咖啡会一样,只设坐椅、茶几,不排座位,招待规格不高,但对饮茶礼仪却很讲究,饮名茶,使用名贵茶具,略备点心、小吃等。(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马保奉)

茶庄里的老寿星


春雨绵绵的一个下午,福州市鼓西路旧米仓一户普通人家。老寿星吴益馨老人正坐在客厅里,手拿放大镜看报纸,身边的茶桌上摆着一个紫砂壶和一个白色镶花的瓷杯。虽然外面阴雨滴滴答答,这里却分外的和谐宁静。

老人今年已经101岁高龄了,她是福州百年老茶庄“五顶峰”老板邱哼莆长子的大媳妇。老人思路清晰,每天看报,偶尔也看电视,还会接、打电话,有的时候儿子出去应酬,母亲都会给他打电话说:不能喝酒,你高血压啊。

仔细端详老人的茶杯,大约只有125毫升,然而就是它,已经为老人盛茶水几十年了。老人回忆起当年五顶峰茶庄还兴旺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是用锡茶壶泡茶,一家人都是这样喝。虽然茶庄的“明前绿”很好、很出名,但那是用来卖的,家中都是喝香片,就是比“明前绿”差些的,相当于现在三四级的绿茶。过去医药没现在这么方便,自家小孩肚子痛、感冒发热等,也是泡一包香片给他们喝下,然后去睡觉,效果还很好。

至上世纪50年代初,茶庄中落,老人家里自此改喝茉莉花茶,自己买茶坯回来加工制作。上世纪70年代初,老人的儿子在供销系统工作,经常在闽南、广东跑业务,见那里都是喝功夫茶,所以也改喝铁观音,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老人对茶叶品质并不苛求,价格也就是在百元以内,但喝茶习惯却颇为讲究:早晨起床,洗漱后一杯茶,中午饭后一杯茶,午休起床后一杯茶。由于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晚上现在一般不喝茶了。平时口渴了就喝茶,肚子不舒服了,也得泡一杯浓茶喝。

老人桌上的紫砂壶,是儿子上世纪70年代从浙江带回来的。抓一撮茶叶放进壶里,倒开水洗一遍,把水倒掉,然后再加水,一会儿茶水直接从壶里倒到杯中就可以喝了。老人说,茶叶可以治疗感冒等疾病,肚子不舒服,泡个浓点的茶喝了去睡觉,醒起来的时候就会减轻很多。

跟着孔子学茶道,从15岁讲到70岁~


孔子茶道有六条,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第一道:“志于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茶道”从志于学开始,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从15岁便立志学业,他主张“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没有开始的“苦茶”,就没有以后的“甘茗”,年轻志于学时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伤悲。

第二道:“而立茶”

孔子曰:“三十而立。”

孔子曰:“三十而立。”他并且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学了诗书,懂得礼仪,才能立身言事。茶道是一种文化,请人品茗是一种礼仪,人到30岁成就事业并能以茶会友,广结贤达,在社会上立身处事。大家品尝过这道“而立茶”,便可深深感悟三十载人生时甘苦相间的滋味。

第三道:“不惑茶”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光阴似箭,转眼十年,人到了四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各位喝了这道茶后,既能明目,又可养心,就会对人生,对社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四道:“天命茶”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说人到五十,就该懂得世事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都是老天的安排。正如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各位喝下这道茶,就可乐天知命,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机遇,心想事成。

第五道:“耳顺茶”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孔子说人到六十,什么样的话都可以听得进,而且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得清淡如水,不再追求虚名。这道茶喝下去,一定会使各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耳顺茶”就像人生一样,四道过后,虽然已茶淡味薄,但却清韵犹存,余味无穷。

第六道:“不逾矩”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七十,无论怎么自由想象和随心的所欲,都不会超越规矩。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如果我们大家都遵循他的治学思想,我们就会从孔夫子那里寻找到智慧。这正是“名人茶道,孔孟遗踪;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茶经》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之器


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碗 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含灰承):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污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风漏烬之所。上用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滞(土旁)[土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抬之。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铄之。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句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稚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未,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才,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故云则也。

水方:以稠榜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井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含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琉《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莫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絁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蔑,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蔑阔者经之,以单蔑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茶经》之具


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无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带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亚者制之,(原注: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赢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茶经》之煮


不起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特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原注: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原注:字书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饽,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沸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原注: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着《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其色缃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茶经》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决。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着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张雨婷:《岁华》,道出了做茶人的寂寞


岁华在这个越来越多电子二维码记录信息的时代,对于传统的传承,知识的传播,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有了电子二维码的记录。信息的共享变得更快速,便捷。手指划点任何电子产品的屏幕,都能搜索到想要的任何信息。而当知识能快速获取,慢意识也就变得愈发薄弱。你会随手拿起手机或是pad获取信息,观看,阅读。但纸质书,渐渐成为书架上的装饰品。拿不起,读不完。是你不好?还是书不好?应该都不是,只是态度不够好。

一本有态度的书,是该有抓人文字的,扣心弦画面感的,无限新意与丰富知识的。当雨林决定在电子信息时代,制作这样一本有态度的书。让普洱的历史传承与知识,重新回到纸质上,直面眼与心。

岁华,不止是一本纸质书,那几十页纸上是文字,却字字真实道出雨林人在山上坚守茶园的那些寂寞岁月,每篇文都真实呈现了,茶山真实的风貌。每一句书中之言语,每一位特邀作者,无不是深爱着普洱,对云南古树有着不可被取代的独钟。对雨林有着独特的情感。笔杆子下的文字铺成一条坦荡大路,这条路,光明笔直,简单纯粹,路途中有云南普洱的漫长历史,有云南茶山的茶人茶事,有不虚假的茶理,有古树普洱鉴别的准则,或许还有情怀茶客的独白,等待与你产生共鸣。岁华,近半年不断推敲休整。终于在甲午年末,达到预期想要的态度,有内容,有思想,有认真,有历史,有传承。有无限关于普洱茶的可能等你去细品。

陆羽《茶经》解读之8


三之造(茶叶采制)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1)始抽。凌露(2)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3)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4)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注(1)薇蕨:一种较原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2)凌露:趁着有露水时。

(3)丛薄:杂草丛生的地方。

(4)颖拔:肥壮。

解读: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茶芽如笋的肥嫩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碎石粒的肥沃土壤上,可长到四、五寸。幼嫩芽叶好像刚刚从土中长出的幼嫩薇蕨。清晨带着露水时就去采摘。茶芽细小如牙的(对夹叶),常生在杂草丛生的茶蓬上。一个茶树枝条上可发出三个、四个、五个新芽叶,选择其中肥壮的采摘。天下雨时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天晴时,采来的芽叶,先上甑蒸,再捣碎,然后放在圈模中拍压成茶饼,接着进行烘焙至干,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新抽出的芽叶

如嶶嶡始抽

鲜叶

压饼制茶

仿制的唐代饼茶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1)而言,如胡人鞾(2)者,蹙缩(3)然;犎牛(4)臆(5)者,廉襜(6)然;浮云出山者,轮菌(7)然;轻飙(8)拂水者,涵澹(9)然;有如陶家(10)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11)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12)。有如竹箨(13)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籭簁(14)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15),易其状貌,故厥状委(16)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1)卤莽:粗略、大概。

(2)鞾:靴的异体字。

(3)蹙缩:蹙,音促(cù),皱缩。

(4)犎牛:即峰牛,一种野牛。

(5)臆:胸部。

(6)廉襜:指牛胸前细微的褶皱。

(7)轮菌:盘旋状。

(8)飙:音标(biāo),大,这里泛指风。

(9)涵澹:水波动。

(10)陶家:制陶者。

(11)澄泚:音邓此(dèngcǐ),沉淀澄清。

(12)腴:音鱼(yú)。

(13)箨:音唾(tuó),竹笋壳。

(14)籭簁:籭,音斯(sī);簁,音筛(shāi)。竹筛子。

(15)凋沮:萎败败样子。

(16)委:通萎,萎凋。

解读:饼茶外观形态多种多样,大致而论,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皱;有的像浮云出山屈曲盘旋;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涟;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开垦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品质好的饼茶。有的叶像笋壳,茎梗坚硬,很难蒸捣,所制茶饼表面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样子改变,外貌枯干。这些都是粗老的茶叶。

原文: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整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1)言嘉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整,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臧否,存于口诀。

注(1)坳垤:音奥碟(āodié),高低不平。

(2)臧否:音脏痞(zàngpǐ),;臧,好;否,坏。

解读: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有八个等级。有的认为,光亮、黑色、平整是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有的把皱缩、黄色、凹凸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品质好的原由,也能指出差的原因,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马马虎虎的就凹凸不平。茶与其它草木叶子都是一样的。茶的质量好坏鉴别方法,有一套口诀。

郑炳基的普洱茶经


初闻茶香

这是一次机遇,但也是一种缘分,郑炳基如是说。

郑炳基从小爱茶,但他以前从来没做过茶叶生意。有次去云南出差,约了几个朋友喝茶。有人跟他说,现在云南的烟、药、花、矿都已经过时了,云南茶叶品质好,又缺乏行业领袖,值得关注。于是,他开始四处打听,寻找合适的机会。

2004年10月,经朋友介绍,他听说云南普洱县茶厂要改制的消息,立刻进行接洽。仅仅15天,也就是2004年10月23日,郑炳基斥资2100万,完成了对云南普洱县茶厂的收购。对于郑炳基这样大手笔的运作,有朋友说他太冲动,但郑炳基自有主张:普洱茶厂是云南历史上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四大家”之一,有历史渊源,又拥有自己的茶园基地,虽然在当时的生产状况并不太好,但是郑炳基认为它成为茶叶产业行业领袖的潜质不容忽视。

他笑着对记者说,当时他其实自己都不爱喝普洱茶,收购的时候随身带的还是铁观音。但是,他很清楚地知道,从此他必须用心来品尝这道飘香的普洱茶。

继尝苦涩

不爱喝普洱茶的郑炳基对这道普洱茶其实心里早有一定准备,但却不曾料到这茶会如此的苦涩。

这是一个差不多快要倒闭的国有企业,茶农大量流失,茶园满地荒芜。他进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茶厂基地。整顿生产环境。他派人到外地聘请了有经验的茶农。用专车把他们接到普洱县来,帮他们盖好了住房让他们安心在茶园工作;为了有效控制茶叶的农残含量,他还鼓励茶农养猪积蓄农家肥用于茶园施肥。如是种种,郑炳基终于让这些茶园重焕青春。

一年后,他带着这些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普洱茶亲自走市场。可是,那时的市场流行的是老茶,对他刚刚出产的新茶,不管质量如何价格多少,任郑炳基磨破嘴皮,就是不买账,甚至连代售都不肯。这让郑炳基的心跌到了谷底。2005年他计划销售80%,留存20%,但最后结果才销售30%N40%,积压整整1400吨普洱茶,整个仓库堆得满满的,也堵住了郑炳基的心。紧接着,经销商解约、员工大量辞职,资金困难,公司陷入困境,郑炳基体验到了那种苦涩的滋味,但他始终坚信,自己会等到成功的那一天。

终品甘甜

皇天不负有心人。随着云南马帮进京,媒体对的三个要素,一是不要发霉的。二是要选大厂的,第三就是不要买价格太贵的茶。文/刘云

陆羽《茶经》解读之3


原文:凡艺(1)而不实(2),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3)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4)者上,牙(5)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6)疾。

注(1)艺:指种植。

(2)实:指种子。

(3)园者:人工栽培者。

(4)笋者:指像笋一样肥壮的茶芽。

(5)牙者:指像犬牙一样,瘦小的茶芽。

(6)瘕:音假(jiǎ),腹中肿块。

解读: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的,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像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野生的好,园圃栽培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下生长的茶树,刚长出的茶叶带微紫色的为好,叶子长大呈绿色则差些;茶芽肥壮似笋者其芽叶为好,对夹叶中的芽细小如牙,这种芽叶较次;叶缘向叶背卷曲的嫩叶为好,完全展平的近成熟叶子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为这种茶的性质凝滞,喝了易腹胀。

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百岁寿星的饮茶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