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洱茶结缘人:肖云青,舍不得吃好的,也舍不得穿好的,但一定要喝好茶。好茶能卖上好价钱会很高兴。没有卖到好价钱也没关系,能给喜欢茶的朋友喝就会很开心。

采访的那天北京城正下着大雨,从杂志社到马莲道茶城一路狂赌。望着车窗外被雨沁润的街道,猜测着“淘茶居”主人的相貌和喜好。

“淘茶居”是一家专营普尔茶的店面,终于进了门,店里团坐着一圈人在品茶聊天,一个年轻人站起来,灿烂的笑脸,竟就是这里的主人,年仅26岁的肖云青,福建人,他让我们叫他小肖。

录音笔和镜头对准小肖的时候,他手捂着嘴大笑,脸红扑扑的,很羞涩,不象老板,更不象商人,商人应该什么样呢?

不象商人的小肖还是得给我们讲普尔茶的生意经,说起这个来,他老道了不少,还得意地告诉我们:今年许多店里没有老茶了,但他却该卖的卖了、该囤的囤了,为什么?有预见性呗。又是那种羞涩地大笑,但颇得意的样子。

小肖边为我们冲泡着今年刚收来的生普洱茶,边介绍:好的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被太阳晒青的时候,阳光很好地保存了茶的酶性作用,在以后存放的年份里有生命转化。没有生命的普洱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也不复存在。桌上被普洱茶“养”得很润的茶具,是小肖最擅长的工具,他的顾客是靠以茶会友交下的。与其说他是个茶商,不如说是个茶文化的传播者。小肖很坦诚地说,他现在还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学到新的,还是小肖的灿烂感染了我,忽然明白,一个并无资本、也无背景的大男孩,能在京城芸芸茶商中独行、身边却总能有陌生人成为好友,过得挺美,或许就是因为他的真诚、纯净和善良,大家都需要吧。

小肖还在成长,淘茶居也在成长,阳光般的笑容不要消失了就好。来自商业杂志

扩展阅读

与茶结缘 残疾小伙当庄主


30岁时,一场车祸让林林的双腿严重受伤,而身残志坚的他在轮椅上走出了另一番天地。昨天上午,记者在崂山脚下见到正包装茶叶的林林,他说腿部残疾曾让他难以接受,但他只花了1年时间,便走出了那片阴影。10年后的林林,不仅成为专营茶叶、草莓和海参的农庄庄主,还成为崂山区残疾人的主心骨之一,帮残疾朋友们解决了一大批就业岗位。

小伙子重新“站起来”

2003年,林林在一起车祸中双腿受伤,留下了不轻的残疾,这让当时正准备创业种茶叶的他的人生突然停滞。“当时感觉天塌了,自己在床上躺了很久,一年的时间什么也干不了。”林林回忆起当时只有苦笑,但即便躺在床上林林也没有放弃做生意,为了重新起步,他快速与肇事方达成赔偿协议,很快便开始坐在轮椅上炒茶叶。

“腿残疾了,日子还得过,我不是那种容易颓废的人,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坐在轮椅上的林林很快重新“站立”,手上的生意也很快进入了正轨。林林曾长期从事茶叶生意,创业后他开始自己种茶叶,只销售自己出品的崂山绿茶。虽然每年的产量只有3000斤左右,但林林的“崂山春”茶早已经打响了名头,供不应求。“里面有朋友们的帮衬,也有远道而来的客户,因为我只卖自己种、自己炒的有机茶,所以质量上有保证,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林林时常回想起创业之初和双腿受伤后的辛苦,但正因如此,他有了更多的动力。

特色旅游突然火起来

林林的脑子是出了名的“活”,很多不搭边的资源在他的整合下,都成了赚钱好门路。“崂山特色乡村游”就是林林的新项目,今年初,他开始策划运营,把草莓采摘、采茶体验、挖蛤蜊、体验加工海参、做大馒头、爬二龙山等组合起来,形成一条有特色的旅游体验路线。“我提前做了两亩的草莓温室大棚,真没想到会这么火,一天要接待300多人,采摘草莓都要排长队。”新的尝试让林林意识到农家乐已经不仅仅是在餐饮上,怀旧式的乡村游才是王道。

为了挖掘乡土文化,林林成立了青岛小时候生态园有限公司,“春天和夏天开展亲子游、家庭游,体现这一代中年人小时候的感觉,品尝绿色有机菜,健康和怀旧是很重要的卖点。”林林说,对未来的谋划中,他有信心把手中的30亩地都利用起来,这不仅不会影响炒茶的主营业务,还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增加新的旅游收入。“我还有个设想,就是做网络平台销售。我有很多农产品,都可以在网络上销售,通过线下物流配送,这也是适应年轻人的网购爱好。”

帮残疾人艺术家推广作品

林林还热爱书画,自己写一手好毛笔字,“周围的残疾人朋友多才多艺,各种书画、雕塑艺术作品都很精美,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好的渠道推广出去,一旦集中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有了这个想法,林林在自己的门店里开辟出一大片空间,成立了崂山区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展销中心,从去年开始,林林尝试在门店和网络推广残疾人朋友的艺术作品,没想到竟然有十几万元的收益。通过这些作品的销售,解决了一批残疾人艺术家的经济难题,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好环境和动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有了这个基础,大家就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为了回馈创业中自己得到的帮助,林林还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许多残疾人深居简出,性格很孤僻,所以更需要一个公共的娱乐场所,所以我打算成立一个活动中心,给大家提供一个打球、打牌、创作的地方。”林林表示,年底前各种设施就能到位,将定期组织活动,还打算成立乐队和文艺表演队,丰富残疾人的业余生活。

为残疾人创造工作岗位

虽然身有残疾,但林林总是精神饱满,即便再忙,脸上也挂着笑容,闲下来的时候也搞创作,写几笔书法自娱自乐。但林林也有心事,与残疾人接触多了,他发现很多残疾人朋友没有工作,缺乏身体锻炼,没有机会和外界做深入的交流,造成他们距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这让林林感觉自己应该再多做点什么。

“成立辅助性就业中心是个好办法,专门为残疾人创造工作岗位,不仅仅是解决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让残疾人逐渐融入社会。”林林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招了32个残疾人职工,多数是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他们的岗位主要分布在做馒头、草莓蔬菜种植、工艺品制作等。在林林看来,他们的工作速度和质量并不那么重要,作为补充力量,残疾人员工能做点事情,锻炼身体和大脑就挺好。现在员工们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各种保险。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与茶结缘:茶性即人性


茶,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眼明心净,与世无争,也可以成为人之筹码,与铜臭相融,与阴谋相渗。但人可以用茶去经营俗世荣辱与悲欢,人却不能改变茶之秉性:生于何处,茶便有何性。惟遇到适合之水、善茶之人与相宜之器具,茶才可以绽放出最佳的生命状态。所谓“茶缘”,其实是人、水、茶的三位合一。也就是说,茶的存在,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选择所属之人,无法决定所用之途,无法契合所喜之水;茶的存在,也有一定主动性:即对人、水、具、流程很挑剔,决不苟合,更不会逢迎。鉴于此,人只能投茶所好,以赚取较好的享受。所以,茶虽受人用,但也被人恭敬,否则陆子的《茶经》又何以成为世代相传与尊宠的经典?

什么叫“外圆内方”呢?什么叫“活得有定力”呢?一个深悟茶道的人,是不需回答的。茶,不是叫人遗世孤立,而是让人于入世中求出世,于大热闹中谋大清静,于大俗中实现大雅。一把剑,可以用于庭院作摆件,也可用于强身健体,亦可以用于杀戮。剑,即是剑,一把无生无命的物件而已,与是非无关,本身亦无正邪之分,但作为由人制作、使用的工具,剑却会在不同的人手中制造出善恶有别的结果。所谓“境由心生”,善恶又何尝不是人之一念?人世悲欢又何尝不是人之心性使然?茶性即人性,这话能有几人懂?

周云川:喝普洱茶的口感


普洱茶滋味浓强,韵味独特,深受众多茶友喜爱,很多茶友在品饮普洱茶的时候会侧重香气和滋味,却忽略了茶汤的口感。

什么是口感?百度百科的释义为:口感是指食物在人们口腔内,由触觉和咀嚼而产生的直接感受,是独立于味觉之外的另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体验。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茶叶审评方法中,是没有“口感”这个分项的。八因子评茶法包括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评茶法由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组成。两种方法中都未将“口感”列入审评因素。一定程度上,这可能也是影响现在消费者不注重口感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口感是食物带给人们最重要也最高级的体验。喝茶的时候,我们会说茶汤而不是茶水,而二者是有区别的。茶汤是指茶叶的内质溶出后和水融合得非常好,二者合一带给人美好的触觉感受,泡到后面出现水味称为“走水”;而茶水和“走水”的感觉差不多,只单纯追求水里有茶的味道和颜色。

到底该如何感受茶汤的口感呢?“363普洱茶审评法”将口感列入审评内容,是一套更科学更适合普洱茶审评的方法。

口感(即触觉部分)包括:生茶的包裹度(气息、滋味、触觉等的一体程度),熟茶的粘稠度(茶汤稠厚程度),顺滑度(茶汤细致程度),生津、涩感(强弱程度、范围大小及持续时间),融合度(浸出物与水的结合程度),锁喉感(喉部的收敛不适感),刺舌感(舌面轻微刺痛感)。把这些理解了,茶汤的口感就弄明白了。

喝普洱茶追求品饮价值,香气、滋味和口感,一个都不能放过。(主讲人:周云川,滇红茶叶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高级评茶师)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1942年9月生。长期担任主产茶县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顾问、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顾问、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自1961年从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现已47年。在茶叶事业上成绩卓著,贡献良多,享誉国内外。

1969—1972年,被派往西非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场从事育苗工作,先后扦插育苗500多万株,满足了80公顷茶园的定植苗木。

1974年开始,蹲点勐海基层,推广密植种植技术,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4万亩。

与此同时又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试验,15年完成1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茶叶产量翻番,1999年勐海跃居全省第一产茶大县。

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1万担,其中有曾云荣的辛勤与汗水。

1982年种植茶樟间作试验164亩,到2006年全县茶樟间作已推广7000多亩,恢复古老茶樟园20000亩。

1992年后在勐宋建立茶树良种场,先后引进国家级、省级及选育地方良种27个,面积723亩,作为茶树母本示范茶园,全县推广良种茶树20000亩。

1995年挖掘、整理、搜集、宣传民族茶文化,并带团在北京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昆明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展示布朗族酸茶、基诺族凉拌茶、傣族竹筒茶、哈尼族火罐茶等民族茶俗茶艺,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邀请,带领技术人员于“世界第一毒区”的金三角地区,试种茶叶123.4亩,带动当地发展茶园万余亩,同时带动发展水稻、甘蔗、橡胶、西瓜等农作物,有效的替代了罂粟种植,达到消除毒源发展当地经济的最终目的。该项工程已获两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验收,并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绿色禁毒工程”、“中国勐海禁毒模式”,受到“金三角”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2004年组织普查西双版州的古茶树、古茶园,最终查实全州古茶树分布有13万亩,其中有82234亩为生产古茶园。

在总结经验和科技成果方面,做了“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技术研究”“低产茶园改造”“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等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星火三等奖。并先后撰写了:《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澜沧江西岸古六大茶山》、《》、《茶王之星———南糯山》、《普洱茶区域及保护》等茶文章,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国际茶叶周刊》、《韩国茶学报》、《缅甸星光报》等刊物上发表。

曾云荣47年的茶叶工作中,为古老茶区———勐海的茶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广大茶农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

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7年4月,被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为第二届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一,获“茶马”奖。

六旬有余的曾云荣先生,现还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旺盛的精力,不懈地为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文化宣传等。

周云川: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图为:周云川讲述“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从前,提起普洱茶,茶客们心中都会有一种感觉,水深。在不少茶客看来,普洱茶有着太多的“门道”,生茶、熟茶、纯料、拼配、古树、山头……就像一层层纱雾挡在眼前,让人难以捉摸。上周六,云南省滇红茶叶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普洱茶国标审定人、363普洱茶审评法制定人、国家高级评茶师周云川来到郑州,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是好的普洱茶”讲座,令在场茶人受益匪浅。

周云川告诉大家,从感官上来说,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就是“越浓越陈越香”,为此,他开创了“363普洱茶评审法”。所谓363,是指第一次冲泡30秒出汤,汤色要明亮,香气和滋味不能有明显杂味;第二次冲泡60秒出汤,茶汤滋味融合度要好,黏稠顺滑,生津回甘,无刺舌感,锁喉感;第三次冲泡30秒出汤,香气、滋味、耐泡度对比第一泡要相当。“感官的第一反应是不会骗人的”,周云川表示,“人们觉得普洱茶水深,主要是普洱茶专业评审标准缺失导致乱象丛生,霸气、山野之气、阳光的味道、花香、茶气,这样的说法都是不严谨的”。

图为:讲座现场的茶艺表演让听众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周云川认为,一款好的普洱茶,光有好的原料是不够的,加工工艺同样重要。“2001年、2002年茶叶全行业大崩盘,民营进入盘活普洱市场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茶叶加工的基本概念,做‘半套’的工艺必然带来明显的感官缺陷。到了后来,过分强调区域,忽视品种;强调树龄、忽视栽培采摘;盲目跟从所谓的市场商业热点;为了迎合市场任意改动茶叶加工基本工艺,这都导致了普洱茶行业的混乱”。

此次讲坛主办方,贵德号茶艺馆掌柜刘贵一告诉记者,近年来,郑州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大有赶超北京马连道,成为全国第二大茶叶市场之势,了解、接触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针对当前普洱茶行业的乱象,需要周云川这样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标准、官方声音、云南普洱声音的人发声,确立规范。他希望能够通过本届普洱茶专业讲坛,让更多的茶人拨开眼前的迷雾,接触普洱茶,了解普洱茶,爱上普洱茶。(作者:张弋,来源:大河报)

以茶结缘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陆龟蒙与皮日休因茶结缘


在唐朝的文人中,还有两个十分地道的茶客,这两人,一是陆龟蒙,一是皮日休。

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在苏州时相识的。相识后,二人便时常以诗唱和,时日一久,彼此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因此,时人戏称他俩为"皮陆"。

在他俩大量的唱和诗中,涉及到茶的,皮日休有《茶中杂咏》十首之多,陆龟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们在苏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烹茶品茗,且又一唱一和,如此的情调和情景,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十首唱和诗,分别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十题。

比如皮日休在《煮茶》诗中这样唱道: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陆龟蒙针对皮日休的《煮茶》诗是这样应和的: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馀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就这样的一唱一和,他俩把中国的茶文化,表现得妙趣横生,更把彼此间那种品茗的意趣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二人交往的生涯中,他们以诗歌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诗意的《茶经》。

茶界名人传奇:丁俊之教授与普洱茶结缘六十年


丁俊之,江苏灌云人。1931年11月生,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茶科,中共党员,从事茶业已有60余年。原任华南农业大学茶叶加工贸易教研室主任、教授,茶叶加工贸易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茶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陆羽研究会顾问。现任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纽约)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法门学茶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学术委员、日本中国茶协会(东京)顾问、广东茶业行业协会顾问、广州市荔湾区成立四十周年庆,对从事茶叶工作50年以上,有重要贡献的茶叶工作者颁发奉献奖。其中丁俊之教授经评选荣获此奖(2004年10月授予荣誉证书)。论文“中国茶品牌之道”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委会终审被评定荣获一等奖。入选《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与实践文库》系列丛书,该书已于2007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美国世界名人研究院(A.B.I)根据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就,特别是其成功地运用交叉科学于茶业领域等成就,授予其“世界名人”之后,又评选其为“二十世纪杰出成就人物”并荣获“2000年荣誉金奖章”。

2007年5月29日,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的《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诞辰110周年暨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荣获“觉农勋章”以表彰其在茶叶“产、学、研”和“农、工、商”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家级媒体《人民代表报社》和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联合发给丁教授通知:经组委会严格评选,特邀他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的“共和国功模人物代表”出席2009年9月29日—10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园宾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大会。

丁教授的业绩被中国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委员会、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编委会共同编纂的《共和国辉煌——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刊登在该书的258页),同时授予“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荣誉称号。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民俗协会等三家国家级民间社团组成的《共和国之星建国六十周年华诞献礼》组委会经评定授予丁俊之教授“共和国之星”荣誉勋章及证书。他的业绩已登在《共和国之星成就宝典》第6-9页,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书号:ISBN988-98352-4-X)。

丁俊之教授2004-2011年先后在国内八家茶叶报刊发表“论洗茶”文章,并主张“洗茶”改称为“醒茶”或“润茶”。因为“洗茶”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叫法和茶艺中的错误用词,需要对此一论再论,并针对新出现的说法、做法和读者提问反复论证,力求以翔实、系统、全面的阐述,明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地、理论结合地提出修正“洗茶”的错误叫法。这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且在操作上也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改动和调适。近年来修正“洗茶”这种错误叫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得到国内茶界的纷纷认同,但仍有固守“洗茶”叫法的陋习存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洗茶”这种错误的叫法从中国茶文化中除掉。

2012年,丁教授呼吁我国政府尽快将茶正式定为“中国的国饮”。确定“茶为国饮”是利国、利民、利农(具体说是利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尤其是利约8千万茶农)的大好事。可以在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作为正式提案,也宜以国家级茶叶民间社团联合倡议,发出呼吁的同时,推荐茶为全球华人的首选饮料,全球的主导饮料。

近十多年来,丁教授潜心研究茶文化,更能以理性和实证对待有争议的难题,在他的诸多著论中,多有创新见解。尤其是在茶叶经济贸易方面,他也颇多建树:率先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开出“茶叶贸易学”新课,为培养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拓宽了路子,被公认为茶叶贸易学科带头人。晚年著有《普洱茶经》、《茶说拔萃·丁俊之选集》等,内容包括茶叶产制、茶叶消费、茶叶经贸、茶叶市场、茶叶文化、茶与健康等。内容丰富新颖,结合实践、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其内容是丁俊之教授六十年辛勤耕耘、博览中外文献的珍贵结晶。

云普茶行老板卓桂周的普洱茶经


“喝生的还是熟的?”刚进云普茶行门店,卓桂周马上问记者。

“刚一路喝了太多吧。”望着他身后满墙的茶饼装饰墙记者说道。卓桂周站起来,双手叉着腰看了许久,从墙上找了一块开封过的熟饼:“2006年的,试试看。”

卓桂周掰了一片放入盖碗中,温杯、洗茶,他倒是也讲究一连洗了两道。再灌入开水时,卓桂周手机铃响便去接了一圈电话,回到茶桌前,斟出茶汤,此时的汤已经是黑红色。

“跑去接了一圈电话才出汤,这浓汤不好喝!”卓桂周嘿嘿傻笑,倒了重泡。夏天泡茶要快速出茶汤亦是茶人的技术活,但是6月的四川成都,午间闷热,90多度的热水冲下的盖碗杯尤其烫手,几次被烫到的卓桂周,甩了甩手用福鼎方言说“泡茶比卖茶难”。

卓桂周,1974年生,四川省成都市大西南茶城云普茶行的老板。大西南茶城是四川省第一个标准化茶市,卓桂周作为这个茶城第一批商户,做了七八年普洱茶,是茶城知名的福建茶商之一。

2005年,卓桂周在上海郊区种植蘑菇,行业并不是很好。这一年,他第一次喝到了真正的普洱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时,一位上海客户卓桂周带来了云南产的普洱茶。“作为福鼎人,我是喝白茶长大的,从来没有喝过那样的普洱茶。那时,在上海的福鼎人并不经常购买其他茶类的产品。”卓桂周说。

卓桂周开始对普洱茶着迷。他带着好奇,来到云南普洱产区,开始接触茶叶,也接触了许多茶叶生产商和茶城推广公司。

一个老乡建议他去大西南茶城看看。大西南茶城是四川省第一个标准化茶市,2006年3月开始对外招商。当年3月,卓桂周第一次来到成都,和他一起来的还有30多个普洱商户,大家都租了商铺,开了自己的茶行。“那时我不认识四川、云南做茶的人,我想做家乡茶。”卓桂周说,在老家也是做福鼎白茶的,轻车熟路。

“那时,普洱茶远不像现在这么有名和受欢迎。”卓桂周谈到,在成都茶市,他去了一些茶商店,大多数卖绿茶和红茶,绿茶种类很多,但很少有普洱茶。“我决定更多地了解普洱茶。”卓桂周说,成都茶市有几家云南人开的普洱茶店,很多穿得像黑帮一样的人围在店周围(当时流行服装)。“我觉得像在买吗啡。我在他们那里第一次嗅觉到了普洱茶的商机。”

此后,卓桂周再次来到云南,被福鼎老乡介绍认识了当地一家茶企。从他们这里,卓桂周学到了关于普洱茶的许多知识,了解了云南很多地方。

就这样,卓桂周赢得了当地茶农和茶商们的信赖,开始了他的普洱茶生意。

“刚开始做这个生意的时候,有很多福建老乡对我说,四川人是不会欣赏普洱茶的,你在浪费钱。”卓桂周说,“不过,这不是事实。我喜欢茶,那至少会有一些四川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

卓桂周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决定把主打产品定位为普洱茶。

在成都茶市,卓桂周刚开始卖普洱茶的时候,没有人听说过这种茶。那时,人们只买生普洱,而不是上好的熟普洱。现在,越来越多的四川人开始对收集普洱茶感兴趣。

开始在四川做普洱茶生意,卓桂周说很艰难:“因为这些茶很贵,远比四川的茶包要贵。但是一旦客户品尝了,他们就会被普洱的茶文化教育,认识到茶的价值和历史,深深地被吸引。”

卓桂周自称“进入四川市场的时候并不是很聪明”。因为和他一起过来开拓普洱茶市的云南人,他们都改行其他茶类或转租商铺返乡。

卓桂周在当地卖了很长时间的茶,质优价贵,赢得了很多顾客。“尽管这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商店,但我们在四川茶叶市场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关闭了店铺,将会有很多人难过。”

随着普洱茶在逐渐炒热,卓桂周的茶行也逐步发展起来。他说:“对于我们来说,茶的质量与品质是我们的生命,自己把不住品质的茶叶,不会放入市场。但是外地过来的茶商做茶叶,更多经的是‘商’。”

“道理很明白。”卓桂周道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普洱茶在全国很热,但是毕竟喝茶、收藏普洱茶的,对于茶叶的了解大多数一知半解,可钻的空子很多。我们对茶是一种敬重,而真正把茶当做生意来做的人,低买高卖,只要赚到钱就好,不用管品质。”

“现在普洱茶做的人多了,外地来的浙江商人、福建商人、广东商人等,慢慢也把触角深入房地产、加油站,或者各种各样来钱的生意。可能茶叶就是他们产业的一部分。”卓桂周说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赚多赚少已经不是很重要,只要不砸了自己的招牌就好。”为此,卓桂周在研究茶叶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提供每一种茶叶是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具体的售货点等,并确保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去了解一种茶叶,不仅仅是跟茶厂老板和销售经理谈,我们还会跟其他人谈,以确保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就像记者一样,我们需要3、4个不同来源的信息来确保信息可靠。”卓桂周说,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福鼎白茶具备了这些流行元素。

虽然,卓桂周的白茶卖得并不是很好,但他说:“现在茶叶消费档次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工艺制作、认知程度越来越深,品质好的茶叶会得到人们的认同,随之茶叶的市场也将更加广阔。我想我还会回到最初的执著,推广好家乡白茶。”

吴啓英:现代普洱茶创始人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大部分生长在海拔1000-1400米的亚高山地带和1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这些地带多属赤红壤区,最适合茶叶生长,而且由于云南特殊的自然条件,降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雾日多,茶山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故云南大叶茶具发芽早,白毫多,育芽里强,生长期长,内含成分丰富的特点。据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云南大叶种水浸出物为48.75%,茶多酚含量为32.5%,儿茶素总量为179.34毫克/克,都远高于小叶种茶叶。

由于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加工的晒青毛茶味道浓酽,苦涩味重,新茶尤甚,要是不太习惯的话,简单的可以说是难以入口,但人们发现,将此类茶藏放,自然陈化后,其滋味由刚烈变得醇和,香气也变得浓郁陈香,出现了一种适宜品饮的新口味。在茶马古道抵达的终点站,藏胞们将其作为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成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在南洋、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此类茶品更是出现了旺盛的消费需求,香港茶楼有这样一副楹联:“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迷香荡浊尘。”茶联中提及的都是中国名茶,但在香港茶人心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香港的大小茶庄,无不以云南所产的陈年普洱茶作为招牌,炫耀于市,招徕顾客。

吴啓英先生分配到昆明茶厂工作后,脚踏实地,不断的深入到基层体验生活,到云南的各大茶区进行科学调研,丰富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伴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有一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她,云南拥有如此丰富的茶叶资源,但茶区人民的生活却是如此的贫困,云南茶叶的价格始终处于全国低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风华正茂的她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为茶区人民尽一份力啊!

作为茶厂的技术员,不但要了解“产”,更需要了解“销”,在对销售市场的调查中,吴先生注意到了广东、香港市场对传统普洱茶的旺盛需求,同时也看到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普洱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参差不齐,对贮藏的环境要求高,而且陈化的时间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出现了“爷爷做茶孙子喝”的现象,如果作为商品大规模应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突破这特殊的瓶颈?一边是茶区人民急待改变的生活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一边是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却又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活动。怎么办?能不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极大的推动云南茶叶经济?吴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她将传统普洱茶的成因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分析,并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中不断的寻求这理论支持,最后创新性的提出:可以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进行人工发酵,加速其陈化过程。1973年,带着这种想法,吴啓英先生和省茶叶公司的一些同志远赴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广州返回后,由吴啓英先生在昆明茶厂首先进行普洱熟茶研制,这是多么艰难的探索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验数据,没有可以比较的标准茶样,更没有前人的具体实践经验。吴先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开始了坚定的跋涉,多少次接踵而来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无数个不眠之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大量、反复的科学试制,积累了不同叶质,不同数量对温度、湿度、菌群等方面的要求参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吴先生原创性的发明了“普洱茶湿水渥堆技术”,于1974年再昆明茶厂试制成功普洱熟茶,极大的改善了普洱茶的品饮质量,将普洱茶漫长的发酵实践缩短为45天左右,而且每个堆子可以发酵10吨茶左右,使普洱熟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了可能。在试制和生产过程中,吴先生主持制定了《昆明茶厂普洱茶制造工艺及其品质要求》,这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第一个有着详实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的行业标准。1975年开始,昆明茶厂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在公司主持下,由吴先生主要参与,拟写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先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茶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砖茶;7582的含义为75年、8级茶。开始了高速发展,云南茶业翻开了多姿多彩的崭新一页!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与普洱茶结缘人:肖云青》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