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云川讲述“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从前,提起普洱茶,茶客们心中都会有一种感觉,水深。在不少茶客看来,普洱茶有着太多的“门道”,生茶、熟茶、纯料、拼配、古树、山头……就像一层层纱雾挡在眼前,让人难以捉摸。上周六,云南省滇红茶叶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普洱茶国标审定人、363普洱茶审评法制定人、国家高级评茶师周云川来到郑州,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是好的普洱茶”讲座,令在场茶人受益匪浅。m.Cy260.coM

周云川告诉大家,从感官上来说,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就是“越浓越陈越香”,为此,他开创了“363普洱茶评审法”。所谓363,是指第一次冲泡30秒出汤,汤色要明亮,香气和滋味不能有明显杂味;第二次冲泡60秒出汤,茶汤滋味融合度要好,黏稠顺滑,生津回甘,无刺舌感,锁喉感;第三次冲泡30秒出汤,香气、滋味、耐泡度对比第一泡要相当。“感官的第一反应是不会骗人的”,周云川表示,“人们觉得普洱茶水深,主要是普洱茶专业评审标准缺失导致乱象丛生,霸气、山野之气、阳光的味道、花香、茶气,这样的说法都是不严谨的”。

图为:讲座现场的茶艺表演让听众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周云川认为,一款好的普洱茶,光有好的原料是不够的,加工工艺同样重要。“2001年、2002年茶叶全行业大崩盘,民营进入盘活普洱市场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茶叶加工的基本概念,做‘半套’的工艺必然带来明显的感官缺陷。到了后来,过分强调区域,忽视品种;强调树龄、忽视栽培采摘;盲目跟从所谓的市场商业热点;为了迎合市场任意改动茶叶加工基本工艺,这都导致了普洱茶行业的混乱”。

此次讲坛主办方,贵德号茶艺馆掌柜刘贵一告诉记者,近年来,郑州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大有赶超北京马连道,成为全国第二大茶叶市场之势,了解、接触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针对当前普洱茶行业的乱象,需要周云川这样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标准、官方声音、云南普洱声音的人发声,确立规范。他希望能够通过本届普洱茶专业讲坛,让更多的茶人拨开眼前的迷雾,接触普洱茶,了解普洱茶,爱上普洱茶。(作者:张弋,来源:大河报)

延伸阅读

周云川:普洱熟茶也能生津回甘


我们喝茶的时候常常聊起茶汤带给感官的感受,喝生茶时都说生津回甘,喝熟茶就换成醇厚顺滑。那么熟茶是不是不能生津回甘呢?其实,熟茶不但能够生津回甘,而且必须生津回甘。

根据国标定义,普洱茶(熟茶)散茶的感官品质特征里,不同级别的熟茶对应的“滋味”分项因子的要求为:特级→浓醇甘爽;一级→浓醇回甘;三级→醇厚回甘;五级→浓厚回甘;七级→醇和回甘;九级→纯正回甘。只要是熟茶,都要求有“回甘”,这就是上文说的“必须”的含义。

为什么熟茶能够生津回甘呢?首先,原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熟茶是由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制成的,云南大叶种茶叶内含物质较小叶种更丰富,有了强大的内含物质基础,熟茶的生津回甘更有保障。

生津回甘主要由茶叶的内含物质在人体口腔内的作用形成。茶叶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糖类等多种物质,其中,有机酸会促进唾液腺分泌,产生生津效果,儿茶素和糖类物质则会带来明显的回甘感受。虽然熟茶制作比生茶多了渥堆发酵一道工序,期间会有一部分内含物质被损耗,但新生成物质会起到相应的弥补作用,因此渥堆发酵并不会影响到熟茶后期的生津回甘。

生津回甘,是优质普洱茶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论生熟。在喝茶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茶汤是否生津回甘,还要注意回甘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也是茶叶品质优劣的条件之一。

云普茶行老板卓桂周的普洱茶经


“喝生的还是熟的?”刚进云普茶行门店,卓桂周马上问记者。

“刚一路喝了太多吧。”望着他身后满墙的茶饼装饰墙记者说道。卓桂周站起来,双手叉着腰看了许久,从墙上找了一块开封过的熟饼:“2006年的,试试看。”

卓桂周掰了一片放入盖碗中,温杯、洗茶,他倒是也讲究一连洗了两道。再灌入开水时,卓桂周手机铃响便去接了一圈电话,回到茶桌前,斟出茶汤,此时的汤已经是黑红色。

“跑去接了一圈电话才出汤,这浓汤不好喝!”卓桂周嘿嘿傻笑,倒了重泡。夏天泡茶要快速出茶汤亦是茶人的技术活,但是6月的四川成都,午间闷热,90多度的热水冲下的盖碗杯尤其烫手,几次被烫到的卓桂周,甩了甩手用福鼎方言说“泡茶比卖茶难”。

卓桂周,1974年生,四川省成都市大西南茶城云普茶行的老板。大西南茶城是四川省第一个标准化茶市,卓桂周作为这个茶城第一批商户,做了七八年普洱茶,是茶城知名的福建茶商之一。

2005年,卓桂周在上海郊区种植蘑菇,行业并不是很好。这一年,他第一次喝到了真正的普洱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时,一位上海客户卓桂周带来了云南产的普洱茶。“作为福鼎人,我是喝白茶长大的,从来没有喝过那样的普洱茶。那时,在上海的福鼎人并不经常购买其他茶类的产品。”卓桂周说。

卓桂周开始对普洱茶着迷。他带着好奇,来到云南普洱产区,开始接触茶叶,也接触了许多茶叶生产商和茶城推广公司。

一个老乡建议他去大西南茶城看看。大西南茶城是四川省第一个标准化茶市,2006年3月开始对外招商。当年3月,卓桂周第一次来到成都,和他一起来的还有30多个普洱商户,大家都租了商铺,开了自己的茶行。“那时我不认识四川、云南做茶的人,我想做家乡茶。”卓桂周说,在老家也是做福鼎白茶的,轻车熟路。

“那时,普洱茶远不像现在这么有名和受欢迎。”卓桂周谈到,在成都茶市,他去了一些茶商店,大多数卖绿茶和红茶,绿茶种类很多,但很少有普洱茶。“我决定更多地了解普洱茶。”卓桂周说,成都茶市有几家云南人开的普洱茶店,很多穿得像黑帮一样的人围在店周围(当时流行服装)。“我觉得像在买吗啡。我在他们那里第一次嗅觉到了普洱茶的商机。”

此后,卓桂周再次来到云南,被福鼎老乡介绍认识了当地一家茶企。从他们这里,卓桂周学到了关于普洱茶的许多知识,了解了云南很多地方。

就这样,卓桂周赢得了当地茶农和茶商们的信赖,开始了他的普洱茶生意。

“刚开始做这个生意的时候,有很多福建老乡对我说,四川人是不会欣赏普洱茶的,你在浪费钱。”卓桂周说,“不过,这不是事实。我喜欢茶,那至少会有一些四川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

卓桂周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决定把主打产品定位为普洱茶。

在成都茶市,卓桂周刚开始卖普洱茶的时候,没有人听说过这种茶。那时,人们只买生普洱,而不是上好的熟普洱。现在,越来越多的四川人开始对收集普洱茶感兴趣。

开始在四川做普洱茶生意,卓桂周说很艰难:“因为这些茶很贵,远比四川的茶包要贵。但是一旦客户品尝了,他们就会被普洱的茶文化教育,认识到茶的价值和历史,深深地被吸引。”

卓桂周自称“进入四川市场的时候并不是很聪明”。因为和他一起过来开拓普洱茶市的云南人,他们都改行其他茶类或转租商铺返乡。

卓桂周在当地卖了很长时间的茶,质优价贵,赢得了很多顾客。“尽管这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商店,但我们在四川茶叶市场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关闭了店铺,将会有很多人难过。”

随着普洱茶在逐渐炒热,卓桂周的茶行也逐步发展起来。他说:“对于我们来说,茶的质量与品质是我们的生命,自己把不住品质的茶叶,不会放入市场。但是外地过来的茶商做茶叶,更多经的是‘商’。”

“道理很明白。”卓桂周道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普洱茶在全国很热,但是毕竟喝茶、收藏普洱茶的,对于茶叶的了解大多数一知半解,可钻的空子很多。我们对茶是一种敬重,而真正把茶当做生意来做的人,低买高卖,只要赚到钱就好,不用管品质。”

“现在普洱茶做的人多了,外地来的浙江商人、福建商人、广东商人等,慢慢也把触角深入房地产、加油站,或者各种各样来钱的生意。可能茶叶就是他们产业的一部分。”卓桂周说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赚多赚少已经不是很重要,只要不砸了自己的招牌就好。”为此,卓桂周在研究茶叶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提供每一种茶叶是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具体的售货点等,并确保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去了解一种茶叶,不仅仅是跟茶厂老板和销售经理谈,我们还会跟其他人谈,以确保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就像记者一样,我们需要3、4个不同来源的信息来确保信息可靠。”卓桂周说,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福鼎白茶具备了这些流行元素。

虽然,卓桂周的白茶卖得并不是很好,但他说:“现在茶叶消费档次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工艺制作、认知程度越来越深,品质好的茶叶会得到人们的认同,随之茶叶的市场也将更加广阔。我想我还会回到最初的执著,推广好家乡白茶。”

王云:川茶要发展,转变思想是关键


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王云所长是个出了名的大忙人,作为四川茶叶学科带头人、四川茶叶首席专家的他能专门安排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是非常不容易的事。9月4日下午2点,天下茶友网记者一行来到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王云所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映入记者视野的是王云所长案前堆满的各种文件和资料,可谓是堆积如山。见记者到来,王云所长说,“不好意思,办公室资料太多,太杂,经常参加各类会议,审阅的文件太多了,你们先坐,我收拾下。”片刻之后,一杯清香的绿茶摆在记者面前,我们的采访也从这杯茶开始。

四川茶叶比想象中强大

记者一开始就向王云所长提出一直以来四川茶叶都被扣上“品牌落后、原料输出、低端、农残超标等标识,作为四川省茶叶研究的权威机构,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为茶研所)所长王云用一组今年最新数据向记者证明,川茶虽问题突出,但远比外界想象中的强大。

王云透露,据最新统计,截止到2014年四川茶叶种植面积420万亩,位列全国第2。四川茶叶农业产值113亿元,综合产值300亿元,位列全国第4。四川省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近10家,仅雅安名山区年销售额过亿的茶企就有4家,省内年销售额过百万的茶企达1700多家。同时,四川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驰名商标9个,省级龙头企业29家。省级驰名商标59个。在茶叶品种上,四川拥有国家级茶叶良种12个,占全国茶叶良种数量的20%,特色茶叶品种数量名列全国前茅。而且,四川茶产业自动化科技含量领先国内其他省份。“‘规模大、产量高、名优茶企集群优势明显、茶叶品种齐全,茶叶基因库内容丰富、茶业自动化与科技含量高’是四川茶产业优势表现所在,这是外行人看不到的。”王云总结到。

记者问“四川长期是外省茶叶的原料主要输出地、代加工基地,这种现象何时才能改变?”,王云所长说到,原料直接输出对茶农有利,但对做品牌不利,四川代加工和原料输出的现象会一直存在,但随着产品品牌化呼声的高涨,企业老板们自身的觉醒和观念的改变,这一现状会减少,并趋于合理,所以不用担心,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过程。

川茶品牌急需“一个经典代表作”

“一首经典歌曲,让一个明星红遍大江南北;一饼‘八八青’让云南普洱被奉为圭臬;一泡安溪铁观音让茶人对福建乌龙顶礼膜拜,四川茶业也急需一个经典代表作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王云用通俗的比喻告诉记者拳头产品、公共品牌对于川茶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打造川茶代表之作,还欠缺三大思想转变。”王云一语中的道出了症结所在。第一,是转变保守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康只能作茧自缚,万事不求人只能固步自封,想要做大做强又害怕失败的畏难情绪只能让产业停滞不前;第二,是转变市场观念,改变一贯的等客上门,坐地卖茶,宁愿做批发也不愿闯市场的陈旧思想,这方面应该向当年安溪10万销售大军学习,勇闯市场;第三,是树立合作观念及产业荣誉感。不团结,怕别人做大,相互拆台等现象应该杜绝。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才能打开新局面。

产品创新是川茶走特色化道路的关键

王云所长说四川每年茶叶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获得的专利的不少,但是企业家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敏锐性,市场跟风比较严重,同质化比较严重,不愿意去创新,畏难情绪是阻碍产品创新的关键,给外界造成了四川茶就是老三样,其实在产品上的创新可以是原料的不同、香型的不同、外形的不同、产品名称的不同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甚至一个新的品牌,今后的四川茶企业家们一定要走产品创新道路,多学习、沟通、交流。茶企的产量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有没有特色,有特色、有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希望。

产业重新洗牌,茶企警惕慢性死亡

“川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川茶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产业面临重新洗牌,企业要警惕慢性死亡”。

王云指出,经过整个川茶界的不懈努力,川茶已经完成了扩大生产,增加产量的产业基础任务,并且出现了产能过剩,投入产出比失衡的问题,川茶产业的下一阶段任务将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市场面积,打造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川茶企业如果继续盲目模仿,走同质化竞争道路,将陷入被淘汰的困境。

根据记者之前调查,由于茶产业发展观念的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大量游资进入茶行业,四川各大主要产茶区将扩大茶园面积,以量增收作为当前茶叶发展的首要任务,薄利多销,走批发渠道是四川茶叶分销的主要模式。随着茶园种植面积及茶叶产量的饱和,茶叶产能低下的问题日益显著,“提产值,打品牌”成为四川茶界最强烈的呼声。2014年四川省一号文件出台更是提出“打造四川茶叶公共品牌,建成四川1000亿茶产业”的方针,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四川茶产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王云提示,茶企要在优胜劣汰机制中站稳脚跟,要“转变观念、内外兼修”,树立企业经营管理开发性理念,重视市场作用,寻求多方合作,互利共赢。同时应当狠抓人才建设,产品质量与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品,拳头产品,结合当下新兴媒体资源多做宣传推广。

抱团发展的关键是内部机制建设

2013年,依据四川省委、省政府“依托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川茶集团正式成立,联合省内30余家优质茶企抱团出击,在全国各大展会中斩获颇丰。2014年第三届四川副会长,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十大科技创新带头人,四川省首批技能大师,四川省十大茶人,四川省名优茶专家评审组组长,四川省茶树育种攻关组组长、首席专家。

周红杰—普洱茶的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2004年,一本名为《云南普洱茶》的科普书,销量竟达到36000册,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周红杰/普洱茶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普洱》杂志的副主编,全面主持普洱杂志的工作,今天我们来看看周重林眼中的《普洱》杂志和普洱茶

编辑付颖推荐:周重林现在虽然不在普洱茶行业了了,但是他对普洱茶行业的贡献在说话是最有分量的?

周重林:对,他的话是能够引起产业关注,他以前是省茶叶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是云南省茶业协会的会长,他对普洱茶很了解,而且有着30多年的经验。30年,足够成为一个专家了。其实,在云南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懂得怎么去种茶,怎么发酵,但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具备了系统的认识还要知道怎么写出来,写出来了还要知道怎么去传播,这个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普洱茶乱麻麻的?今天一个调,明天一个调,因为这完全是自己看不到,而要外地的人来发现。

新报:你怎么定义普洱茶?

周重林: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两极文化。一方面,它是贡品,是奢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便宜的,老百姓的,有很强的民生性。它既是日常生活性的,又具有它的皇家气息。所以,今天还有人搞马帮进京,这种事很有市场,但也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思想,在这些人的意识中,就是非得要进京,只有进了北京才厉害。前几天我又听说有人要挑着茶叶担上北京了,这简直是没事干了,茶业成了行为艺术表演,现在的运输这么方便了,你为什么不用火车不用飞机?非得要人走马驮?当然,我也不否认普洱茶奢侈性的一面。而居这两者之中的一部分人,他们觉得喝不喝都无所谓,这是一群很理性的人,他们认为,既然普洱茶那么好,那就不会一百年默默无闻,按说普洱茶出现了上千年,有史记载的上百年,可真找有效的信息却很少,文化的根基很脆弱。你说产业兴盛过,那它的原始积累哪里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比较理性地看待普洱茶,慢慢地去推进它,形成一种坚实的文化基础,而现在是每个人都在插手,每个人都在发言,每个人都在抢夺话语权。我写过一个文章,叫《时间,普洱茶的精神内核》,很鲜明地给普洱茶做了定位。

新报:普洱茶把很多文化人都网络了进来,你觉得这些文化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周重林:其实,有很多人懂,但写不出来,而能写的又就是那么几个人,不信你看看,如果过几天有别的什么东西热啦,大卖啦,又是这帮人!

新报:你怎么看待这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

周重林:只能说有些书呢,丰富了普洱茶,但是并没有给普洱茶带来理论上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突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要么是访谈记,要么是到茶山走走,采访些老人,我把它定义为“田野考察记”。这种东西很简单,比如说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了解普洱茶是什么东西,我可以去跑跑茶山,找几人问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实际上,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了,很多农民并不懂普洱茶。而且那些所谓的后继时代的传人,都是普洱茶热了,他们再转过来做普洱茶,这就跟钱钟书说的“野孩子认父亲”一样。

新报: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事?

周重林: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像王洪波老师,还有何真老师,他们都是很优秀编辑和策划人,而且他们是跟我父辈同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没有代沟。他们当时觉得自己的观念比较落后了,想找个观念新的,其实不是这样,他们的观念也很新,有这种想法就已经很先进了。普洱市政府委托他们办杂志,他们找到我来参与,我也把我以前团队的一些人带到了杂志中来。一年中,他们付出了许多。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都很努力,同时,这也是多方促成的,是多方的资源整合,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资源整合。

新报:现在有没有想过要推出什么新的栏目?

周重林:我们目前新增的栏目呢,主要是发现了普洱茶的外延价值,我们接下来会准备改版,既要兼顾读者,读者要读着好读,不至于是一些太论文的东西,也要兼顾茶商。

新报:普洱茶在外国的情况怎么样?

周重林:这个不是很了解。据邹家驹先生介绍,八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在日本的销量很大,每年都是上千吨的销量,后来因为其他地方做假,市场受到了破坏。韩国还有中国普洱茶学院呢,姜育发就在韩国做普洱茶学院的院长。法国要好些,普洱茶在法国一直都有市场。有个叫甘普洱的老兵整个家族都在做普洱茶的生意。

新报:你觉得普洱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所认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周重林: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好奇,还有人是因为看到了商机。其实,很多人搞不懂普洱茶是什么东西,说了半天,其实是长期空白。现在推出了那么多的刊物,很多报纸也刊登了相关的文章,也说明很多人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周红杰谈普洱茶品鉴


普洱茶的鉴赏,其鉴定品质仍然是通过感官来评判,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对茶叶的外形、内质做出客观的评判。即通过品尝、眼看、鼻闻、手摸来直接鉴别茶叶质量高低,包括形状、内质的主要因子:色、香、味、形来综合评判普洱茶。基本方法与其他茶类相同,由于其茶类的特殊性,普洱茶的审评冲泡的方法不是通过一次审评就可以决定其品质的优劣。要审评一种普洱茶品质好坏,有无品饮价值、收藏价值,在鉴评技巧上必须通过三次以上高温、长时的冲泡。如果每次冲泡的色、香、味不大,具备甘、滑、醇、厚、顺、柔、甜、活、洁、亮、稠的特点,即为好的普洱茶,反之,如果鉴评中有麻、叮、刺、刮、挂、酸、苦、涩、燥、干、杂、怪、异、霉、辛、飘(浮)等特点的普洱茶,均为不好的普洱茶。目前在市场上流行追求只看包装,或只看外观,或只讲究来源,不注重真正意义上品质好的普洱茶应具备良好的特征、特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如果不科学认识普洱茶,最终也就谈不上品饮普洱茶。

鉴赏普洱茶中,我们经常谈到的甘、滑、醇、厚、稠是真茶给人品饮中产生的良好作用,这里所讲的甘是指品饮中口腔充满物质,能刺激味觉源源不断生津的甘,这种甘赋予了对品饮者身体的良好作用,让品饮者品饮时体会茶道给予人修身养性的奥秘。

顺、柔、活、洁、亮。顺柔是品饮普洱茶种,从茶汤进入口腔稍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它对身体无刺激性作用,却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品饮中的舒服之感,就像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幼儿对母亲的依恋。顺柔之感乃是普洱茶品性的忠实反映,也是普洱茶平和宜人的真实表现。

活:是品饮普洱茶者始终追求真茶灵性的表征。活乃普洱茶优质原料、良好工艺、科学贮放综合水平娥反映,且通过活可观普洱茶拥有者对普洱茶的认知水平,因为活是普洱茶有效成分保存量的真实反映。没有活性的普洱茶,品饮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对深爱普洱茶的人来说,品饮普洱茶,就像长者融入青年人中忘记了自身的年龄,体会青春年华的峥嵘岁月,所以说品饮普洱茶的活性,可以追寻到长寿的痕迹,最能获得“茶”寿蕴含的内容。

洁:鉴评普洱茶的重要条件。普洱茶属于饮用食品,是进入人体的日常生活品,不洁之物进入人体,有知识的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不但不能给人以健康,还会致病。如果把不洁之物用来讲养生,讲文化,讲生活质量是难以说服人的。所以说鉴评普洱茶,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洁的普洱茶,品饮中才能体会其甘、滑之美,醇厚之味,顺柔之态,甜活之质。

亮:既是鉴别普洱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又是鉴赏普洱茶美德内在指标。良好的普洱茶外形富有光泽,油润褐红的普洱茶,可以衬出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亮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呈现宝石红,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古老的茶树,亮出了普洱,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亮出了云南高原的山水,亮出了没有污染的彩云南,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也不需要茶艺师技巧运用,在这里突出了普洱茶自然之美。

所以说,鉴赏普洱茶,悟道者,可以在品饮中伴随色、香、味、形的再现,从甘、滑、醇、厚、顺、柔、甜、活、洁、亮、稠中体会人生的幸福和愉悦,从苦、涩、回甘体会出苦尽甘来,寓有人生哲理,从麻、叮、刺、刮、挂、酸、苦、涩、燥、干、杂、怪、异、霉、辛、飘(浮)使人不快,产生厌恶,有损健康。若喝到这种茶,就预示着霉运缠身,应避而远之。总之,从普洱茶既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沉淀,感悟到自然的造化,又可以演绎人生发展的历程。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1942年9月生。长期担任主产茶县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顾问、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顾问、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自1961年从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现已47年。在茶叶事业上成绩卓著,贡献良多,享誉国内外。

1969—1972年,被派往西非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场从事育苗工作,先后扦插育苗500多万株,满足了80公顷茶园的定植苗木。

1974年开始,蹲点勐海基层,推广密植种植技术,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4万亩。

与此同时又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试验,15年完成1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茶叶产量翻番,1999年勐海跃居全省第一产茶大县。

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1万担,其中有曾云荣的辛勤与汗水。

1982年种植茶樟间作试验164亩,到2006年全县茶樟间作已推广7000多亩,恢复古老茶樟园20000亩。

1992年后在勐宋建立茶树良种场,先后引进国家级、省级及选育地方良种27个,面积723亩,作为茶树母本示范茶园,全县推广良种茶树20000亩。

1995年挖掘、整理、搜集、宣传民族茶文化,并带团在北京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昆明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展示布朗族酸茶、基诺族凉拌茶、傣族竹筒茶、哈尼族火罐茶等民族茶俗茶艺,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邀请,带领技术人员于“世界第一毒区”的金三角地区,试种茶叶123.4亩,带动当地发展茶园万余亩,同时带动发展水稻、甘蔗、橡胶、西瓜等农作物,有效的替代了罂粟种植,达到消除毒源发展当地经济的最终目的。该项工程已获两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验收,并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绿色禁毒工程”、“中国勐海禁毒模式”,受到“金三角”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2004年组织普查西双版州的古茶树、古茶园,最终查实全州古茶树分布有13万亩,其中有82234亩为生产古茶园。

在总结经验和科技成果方面,做了“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技术研究”“低产茶园改造”“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等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星火三等奖。并先后撰写了:《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澜沧江西岸古六大茶山》、《》、《茶王之星———南糯山》、《普洱茶区域及保护》等茶文章,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国际茶叶周刊》、《韩国茶学报》、《缅甸星光报》等刊物上发表。

曾云荣47年的茶叶工作中,为古老茶区———勐海的茶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广大茶农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

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7年4月,被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为第二届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一,获“茶马”奖。

六旬有余的曾云荣先生,现还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旺盛的精力,不懈地为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文化宣传等。

周红杰:阐述普洱茶与健康


茶与健康周红杰单治国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普洱茶研究院昆明摘要:本文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普洱茶保健功效、普洱茶功能的现代研究进展、普洱茶的保健作用机理三个方面,阐述……

茶与健康周红杰单治国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普洱茶研究院昆明摘要:本文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普洱茶保健功效、普洱茶功能的现代研究进展、普洱茶的保健作用机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普洱茶与健康的关系,并揭示了普洱茶具有良好保健养生机理的原因。

关键词:普洱茶;健康;机理;养生

近几年来,普洱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其市场也非常兴旺。2005年国内大中城市市场茶叶新增销量的50%是普洱茶,其市场由原来的广州扩展到北京、上海、杭州、东北、福建、广西等国内主要省份和城市,以及云南省内经济不太发达的各地州,销量和产值正在逐年增加。甚至过去一些很少饮用普洱茶的中国中部、北部地区,也有商人来云南大量的购买普洱茶。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以及法国、日本等地,普洱茶更是深受消费者青睐,把云南普洱茶比誉为“减肥茶”、“益寿茶”等。普洱茶之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这与普洱茶的药理及保健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普洱茶保健功能的历史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悠久,除了在种植、加工、饮用方面历史渊源外,其功能方面的记载也是非常久远的。相传孔明曾在云南普洱茶区用普洱茶给士兵治疗眼睛疾病。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编《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张泓《滇南新语》云:味近苦,可怯热疾。”清·“滇茶,性又极寒,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醒酒第云:黑如漆,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在其卷六《木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清《滇行日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能消食理气,去积滞,“团茶,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清·阮福《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清·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在中国茶史上,一般对茶的功能记载,多泛指“茶”而论,很少具体到某一花色种类上,或偶尔有人有时具体到了某一花色种类上,也只是个别地给予叙述记载,很难达成共识,但唯独普洱茶例外。可见,普洱茶与众不同,其消食除毒等独特的功效早被历史所证实。

二、普洱茶功能的现代研究进展普洱茶功能的历史记载,多是凭感官、经验而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为了知其所以然,已对普洱茶的功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血脂巴黎大学营养生理学试验室主任吕通教授、巴黎圣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爱米乐·卡罗比医师、法国国立健康和医学研究所、巴黎亨利伦多医院贝纳尔*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60116);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项目(2006NGl6)作者简介:周红杰,云南普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云南普洱茶和茶叶综合利用研究及茶文化学教学工作。目前主攻云南普洱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项目(30660116)、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项目“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NGl6)及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2003C0007Z)等课题,已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茶与健康贾可托教授、日本学者、昆明医学院、台北荣总教学研究部和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的研究者王旭华等、何国藩、林月婵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所做的降脂实验,均证实普洱茶有良好的降脂效果。而且吴文华对云南的晒青毛茶和普洱茶的降血脂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茶均能有效地降低高脂饮食小鼠血清TG、TC、LDL—C水平,同时显著升高HDL—C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小鼠血脂升高。其中,降血脂效果以普洱茶较好。2、健齿护牙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菌作用。湖南医科大学口腔系茶与健康实验室主任曹进,通过对普洱键齿茶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能力进行体外实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普洱健齿茶具有抗菌斑形成作用,其有效浓度在0.125%~1%之间,以1%浓度效果最佳;普洱健齿茶的抗菌斑形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GTF(葡糖基转移酶)活性,抑制了胞外葡聚糖的产生。湖南医科大学口腔系茶与健康实验室的赵燕等通过对普洱茶的氟化物及茶多酚含量的动态观察,对其防龋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得出普洱茶的水溶性氟为180.72~229.83mg/kg之间,茶多酚含量在87.42~99.16mg/kg之间,饮用4g普洱茶,冲泡浓度为0.5%的茶汤,50min后,摄入氟量就达到安全有效的防龋剂量。3、抗癌普洱茶具有较强的抗癌功效,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的1%的浓度亦有明显的作用。在理论普洱茶科学养生的基础是普洱茶中茶多酚、茶色素、黄酮类、糖类(茶多糖、寡糖)等功能性物质的含量及其含量比适宜,这源于大叶种晒青原料、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和科学的储藏。(节选)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周红杰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与普洱茶结缘人:肖云青


与普洱茶结缘人:肖云青,舍不得吃好的,也舍不得穿好的,但一定要喝好茶。好茶能卖上好价钱会很高兴。没有卖到好价钱也没关系,能给喜欢茶的朋友喝就会很开心。

采访的那天北京城正下着大雨,从杂志社到马莲道茶城一路狂赌。望着车窗外被雨沁润的街道,猜测着“淘茶居”主人的相貌和喜好。

“淘茶居”是一家专营普尔茶的店面,终于进了门,店里团坐着一圈人在品茶聊天,一个年轻人站起来,灿烂的笑脸,竟就是这里的主人,年仅26岁的肖云青,福建人,他让我们叫他小肖。

录音笔和镜头对准小肖的时候,他手捂着嘴大笑,脸红扑扑的,很羞涩,不象老板,更不象商人,商人应该什么样呢?

不象商人的小肖还是得给我们讲普尔茶的生意经,说起这个来,他老道了不少,还得意地告诉我们:今年许多店里没有老茶了,但他却该卖的卖了、该囤的囤了,为什么?有预见性呗。又是那种羞涩地大笑,但颇得意的样子。

小肖边为我们冲泡着今年刚收来的生普洱茶,边介绍:好的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被太阳晒青的时候,阳光很好地保存了茶的酶性作用,在以后存放的年份里有生命转化。没有生命的普洱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也不复存在。桌上被普洱茶“养”得很润的茶具,是小肖最擅长的工具,他的顾客是靠以茶会友交下的。与其说他是个茶商,不如说是个茶文化的传播者。小肖很坦诚地说,他现在还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学到新的,还是小肖的灿烂感染了我,忽然明白,一个并无资本、也无背景的大男孩,能在京城芸芸茶商中独行、身边却总能有陌生人成为好友,过得挺美,或许就是因为他的真诚、纯净和善良,大家都需要吧。

小肖还在成长,淘茶居也在成长,阳光般的笑容不要消失了就好。来自商业杂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周云川:什么是好的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