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都说去她那里不会叫你,只会给你讲很多人生道理,却挡不住顾客盈门。所以大家都亲切称她"陈姐"。

都说茶香润红颜,这一点,用在陈姐身上最是恰切。陈姐是美丽的,美丽不仅来自于上天赐给她的美貌,更来自于岁月积淀带给她的渊博知识和沉静的心态。屋里散发着暖暖茶香,她恬淡娴静。很多有名的资深茶友都是她的回头客,一有新茶就跑她那里试。她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她的茶那么好卖?深入接触后发现,这源于她的待客之道和个人魅力。

她与茶的因缘已有十几年,年轻时学的是医术,医术的目的是健康。后来机缘巧合下知道茶是健康的,而且好茶都价格不菲,让她身边的人宁愿买好茶也不愿买车买楼。为了让自己和朋友都喝到好茶,09年她一头扎进茶山,亲自考察之前从未做过的茶行业。在那里认识老班章村村长三爬,以前没有做过茶行业的她抓了一把老斑章茶叶放进嘴里,是那么鲜甜甘醇,茶香沁人持久。回来之后,她就怀着对茶叶的赤子之心,租了一个店铺,在石美茗茶汇做起了龙润茶。几十平小小茶屋里,她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尘世浮华在这里如潮水般地褪去,世界安静了下来。她开始每年自己亲自上茶山,不怕路途艰辛,也要一步一步深入每一个茶山,去到茶农家收好茶。她说,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刮风寨深山老林给蚂蝗咬。

说起龙润,陈姐说,这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做茶生意便一定要做好茶,而龙润茶恰恰符合这个条件。龙润茶2005年便在香港上市,是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的纯茶叶公司。除此之外,龙润茶还获得了美国雨林联盟标志,这意味着龙润茶公司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认可,也意味着龙润茶拿到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是国际权威机构对龙润茶品质的直接肯定。

同样是做茶生意,很多人都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周围的人推销自己的产品,陈姐却是个例外。她乐于向进门的客人传达茶与"和"的理念。"每天喝茶健康一生,一人喝茶和气,一家喝茶和睦,一国喝茶和谐,全世界都喝茶和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留人的是芬香,留世的是清爽。她与佛有缘,不会刻意去拜佛,她只说佛教是在唐朝开始兴盛,知道佛教是教人孝顺、善良和慈悲。说起生平,顺顺利利的,她感激上天,"小时候妈妈教我好事多为"。"佛"也会教她从小事做起,路边见到可怜的乞丐,动了恻隐之心就给他们买饭,她说这是敬他们行乞的勇气,不问真假!她说信任和责任是改变世界的基石!

生活可以讲究,但真性情不能将就。年轻的老朋友来拜访她,有说有笑。她突然冒出一句,"你笑起来真像一个笑脸,好看极了。朋友也是措手不及,"陈姐,真会说话,把人哄得好开心的。"她认真起来了,开始给年轻人说道理,"说真话永远不会错,而假话要用一百个谎来圆。"朋友向她请教生意之道,"很多时候,顾客买你的东西只是信任你的人,根本不是太在意你的商品。"她一再强调,"做茶如做人,我只卖干仓的茶,追求干净安全的茶品。就像我去市场买菜,从来不会买成品,都是买回来自己做才放心。我只卖自己认同的好茶,让茶说话"。

她是广西人,钟情于钦州泥兴陶,店里摆满了她精心挑选的陶茶壶。就连她的茶杯、茶宠都是用泥兴陶做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细腻光润,古朴典雅。用坭兴陶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变。而坭兴陶的"窑变"技术,更是堪称"中国一绝"。只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坭兴陶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陈姐说,她将这些来自故乡的陶器摆在店里,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广西有这么好的古陶器。一边说一边就用泥陶杯盛上温暖甘甜的老茶,顿时,泥土的气息让人想起故乡。

陈姐说"合眼缘"很重要,老顾客都知道我做生意,加一元不挣钱,从来不还价,整箱地抱走,遇见"合眼缘"的客人,亏几块钱都卖",她脱口而出,"茶水一杯,不用太计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香古色的陶器间,氤氲在茶水的香氛里,她可以拉家常谈世俗一股乡土气,更可以谈古论今参禅悟道显现学者风范。厚积薄发的人生积累,令陈姐随心所欲地改变着身份,拉近谈话对象的距离,温暖着每一位品茶人。更绝妙的是,她的茶店好像有月老坐镇牵红线,竟然促成了几对年轻人修成正果。

在我的感觉中,这是一位亲切的、可爱的、可敬的中年女人。给人有一种很想和她亲近的感觉。而决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教授"或者是看上去就很清高,食古不化的圣人。她教导女人要昂首挺胸,收腹微笑,自信地活着。她平时喜欢看书,很少看电视剧,的确,看书使她睿智宽广。每天烧水煮茶,茶丰富了她的内在,修炼了她的品性,论出了她的人生。

或许还记得那句来自电影《后会无期》的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大道理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不可复制性,这条金句获得无数矫情男女的认同。可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年轻人多听听老者的道理是好事,这一生还很漫长。或许电光火石中,正是那一条听过的道理在脑袋中闪过,改变了你一生。正如我记住了陈姐的一句话:"你年纪轻轻进了茶门,就是有茶缘。不要让工作利用你,而是你要把工作变得对你以后有价值,即使你有一天不从事茶行业了,也能买到价格好品质好的茶。"

延伸阅读

日本茶道的美学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茶人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文化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茶人、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着《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我的茶生活


我大抵算得上喜欢喝茶却很难喝到好茶的那种穷人。有道是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倘若家里少了茶,我是必须到外面去购买的。尽管我的日子比较贫寒,但如果哪天嘴边少却了淡淡的茶香,便会感到生活丢失了些许有意思的滋味。

其实我喝茶的茶龄并不长,经历也不怎么值得炫耀。因为出生在北方贫困乡村的我,对茶叶是比较陌生的。我到15岁左右,还不晓得茶叶是什么样子。家在农村,父母经常为一大家子人填饱肚子发愁,哪里还有闲钱买茶叶喝呢?

依稀记得那时家里来了客,顶多是倒上一碗白开水。在我少年的心目中,喝茶是悠闲自在的城里人的享受,跟我们乡下人八竿子打不着。第一次接触茶,是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是在一位家境较为富裕的同学家品尝到的。不过那时并不觉得茶水怎么好喝,只是觉得满嘴的苦涩。或许是咱们穷人命苦,无法接受这奢侈的贵族般的生活方式吧。

我养成茶瘾,是大学毕业到新疆工作之后。尽管那时收入不算高,但无须为生计发愁。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中间,因为西北的少数民族喝茶成风,因为“近朱者赤”,渐渐地我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不过那时在新疆喝的也不是什么好茶,而是大众化的砖头般的茯茶,好大的一块,需要用手扒开慢慢享用。茯茶是用茶叶梗儿切碎制成的,但茶味浓香,喝起来有助消化之功效。在维吾尔哈萨克人家,饱食一餐牛肉后,美美地喝上几杯茯茶,感觉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新疆最好喝的茶莫过于奶茶,不过奶茶在边城不易见到。我多次去过西北草原,因此有幸喝到了奶茶。在哈萨克同胞的毡房里,放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嗜茶如命,除了家家喝奶茶外,茶还是待客的上品,到哈萨克人家做客,不喝奶茶是说不过去的。热情的主人欢迎远方来客,必杀一头羊,然后沐浴夕阳,坐在开阔的毡房外,燃起一堆熊熊篝火,大家围着大盆装的煮羊肉猛吃一顿,其气氛十分融洽,令人回味无穷。饭后便是喝奶茶了,女主人提着一小铜壶奶茶,一一给大家斟满。奶茶除了可以开胃外,还有丰富的营养。

边城十载,我和茶结下了莫逆之交。尽管收入不丰,但几块钱的茶资还是付得起的。一块茯茶,大抵七八块钱吧,可慢慢享用一个多月,既经济又满足了喝茶的嗜好,两全其美。大雪纷飞的冬日,若有好友光临,泡上一壶茶,一边神侃一边饮用,可谓其乐融融。

我那时出席过几次像模像样的会议,故有幸喝到比较名贵的茶,诸如龙井茶、君山珍茶、大红袍等,但喝时并不知是名茶,因此味道几乎同普通茶无异。后听说是名茶,且价格贵得令人咋舌,便感慨不已:咱们小老百姓,能有粗茶喝喝就不错了,上千元一斤的名茶,我一个月薪水还不够呢!咱消受不起。

来到南方,我茶趣大增。不仅是天气炎热的缘故,更多的是南方的茶好喝,而且价格便宜。我比较喜欢喝乌龙茶,尤其是对安溪的铁观音情有独钟。我不喜欢练功般的功夫茶,用牛眼睛般大小的花碗,慢慢地呷,实在没劲。

每日中午,我会泡上一大壶茶,然后徐徐斟入普通塑料杯中,一喝就是两三杯,洗脑清目,竟然格外受用。当然有时兴致所及,我会在夜晚泡上一壶浓茶,直喝得悠悠然飘飘然,让自己发思古之幽情,念天地之悠悠,自有一番妙趣。或翻上几页闲书,或信手涂鸦,茶便成了我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喝茶能喝出好心情,能品出生活的真味——或甘美或苦涩,本是我始料未及的,何况一杯热茶入腹,还能清心健脑呢!那种淡淡的优雅的芬芳通过味蕾,让我在安静的夜里,获取一种恬淡似水的安详心境。于是茶不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滋养了我的精神绿洲,而且还拓宽了我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今生今世,能与茶相伴而行,应该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

感谢茶,给我平淡无奇的生活注入了缕缕芬芳,使我留住了一些淡而有味的鲜活的生活气息。其实茶就是生活最好的写意,可能苦涩,但一经细细品味,便会感到一股香醇渗入丹田,涌进血脉,让你体验到生活的底蕴和至极的快乐。

生活中的茶味道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永远达不到希望中的完美。就像沏的这一杯茶一样有着不够完美的真实和美好。有时候,我们会失去我们努力奋斗过的事业;有时候,我们又会失去我们最在乎的人;有时候,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会让我们心烦意乱;有时候,我们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身边的人产生矛盾。那有什么关系?放下。像喝完一口茶以后,我们就会放下手中的茶杯,摇摇手中的折扇或者翻翻手边的小说。

我们只有一双手和一颗心,品茶的时候专注品茶,做事的时候专注做事。像面对一杯清茶一样,适时地拿起放下,才能更好的品味,冥想,更好地做好每一件事。放下,是一种洒脱,是不背负太多包袱轻装上阵的生活态度,从我们对待一杯茶时的心境和态度,可以看到我们内心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的茶味道。我们时常说幸福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其实幸福就是手中这一杯茶和品饮后的茶味道里。如果你一直羡慕别人手中的茶,羡慕别人对茶味道的敏感,羡慕别人对茶味道的感悟,羡慕别人茶文化、茶历史、茶知识的渊博,忽略了自己在这一杯茶味道里体悟到的生活中的幸福感,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其实,一个人生活中的茶味道,就是自己的感悟幸福,体会幸福的过程。别人的生活即使给你再多的幸福感,也毕竟是别人的生活。与其在想象中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在现实中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是要时常品味和感悟的,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体会幸福的真谛、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茶味道就是一种慢生活中包含的禅意。我们需要向生活致敬,因为生活带给了我们清茶一样苦涩的体验,生活带给我的清茶一般温馨的感觉和清茶一般萦绕的清香,我们应该学会体悟生活中充满韵味的茶味道。

皎然,中华茶道美学的精神维度


皎然不但是一代诗僧,还是一代茶僧。

他精研过茶学,他曾经写过一篇《茶诀》。《吴兴志》卷十七称皎然“有《茶诀》一篇”。虽然,《茶诀》未明言撰写时间,但它很可能与陆羽《茶经》的问世时间相去不远。唐代很多典籍引用过《茶诀》,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可惜《茶诀》后来失传了,后人只能通过皎然的茶诗窥见其茶道见解的蛛丝马迹。

皎然画像

皎然精通茶事,并以诗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之说。唐代禅宗重视以茶助禅。皎然才高八斗,又是名寺高僧住持,无论在慧根、觉悟、心性上皆超然尘外,对茶禅之道有独到的见解。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他将“茶饮”提升至“悟道”的高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陆羽和皎然

皎然的茶诗提出了“茶道”审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饮茶的实用层面,陆羽《茶经•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可以助人驱除昏寐,使人神清气爽,具有提神益思的功用。

第二重是饮茶的养性层面。陆羽《茶经》认为茶叶“野者上,园者次”,上乘的茶叶采自远离喧嚣的深山。茶性本洁,未受俗尘市井之欲性污染。饮茶可以帮助茶人驱除心魔,灭除杂念,乃至清正元气,守元求真。

第三重是饮茶的明道层面。茶可以载道,饮茶是茶人抵达“道”之妙境的一种途径。茶之真味乃是通过对茶叶精心的焙制,水品的择选,火候的妙炆,茶器的雅赏,茶人的清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品味茶叶之“道”。品茶之真味,正如拨开尘世的乌云密障,体悟宇宙万有及众生的本体。于是,茶味便有了禅的意境,品茗之事也上升到体悟人生真谛,乃至修身得道的高境了。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他也表达了饮茶能得道升仙的修道观念: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这首诗表达了皎然对丹丘子不食人间烟火,采茶饮用而生羽,进而羽化升仙的赞美。同时,皎然感叹真正懂得茶之真道的仙人不为世人所知,可谓“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当然,皎然在诗中似乎也批评了陆羽的《茶经》停留在茶学的实用层面,并没有往茶饮的灵魂境界深进一步。

皎然对茶道的喜好和悟性与他的宗教修为有关。皎然修道,内外兼精,诸家皆备:他在佛家和道家之间游弋,最终归于佛门;在修佛的过程中,又兼修律宗和禅宗,而最后选择了禅宗;在禅宗之间,他出入南北而又归宗北秀。

在佛门内外,皎然时禅时诗,用心孰多,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作为一个僧人,他总是不满于做一个普通的诗人,还是以明心悟道为最终目标,想“脱却文字累,免为外物撄”(《答苏州韦应物郎中》)。但他最终以诗论闻名于世,并没在禅学领域成为一代宗显,这或许可以看出他的道心并没有湮没其诗心。

尽管皎然多才多艺,游心于茶道,更写过《茶诀》,但他或许生怕因受“小术”之累而耽误了修禅证心的大事,故而没有在茶道研修上继续走远?

茶生活民谚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藏、蒙)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

藏人茶饱肚,汉人饭饱肚。(藏)

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藏)

茶叶两头尖,价格时时变。

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吃饭靠禾蔸,用钱靠茶蔸。(湖南湘潭)

茶是露水财,不肥自己来。

男耕田,女采茶,老婆婆带娃娃,不荒一丘田,不老一蔸茶。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广东)

年头三盅茶,客符药店材无交家。(福建福安)

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陕西汉中地区略阳)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赣南客家)

早茶晚酒黎明亮。(深圳)

茶好客自来。(深圳)

好茶一杯,不用请医家。(广州)

茶逢知已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指广州老茶客,一盅在手,互诉心曲)

妇水夫茶。(江西表陵)

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湖南江华)

客来敬茶。

一天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鄂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好茶敬上宾,次茶等常客。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

饭后一杯茶。

头苦二甜三回味。(云南白族三道茶)

贵客进屋三杯茶。(侗族)

若要富,种茶树。(云南华坪县傈族、勐海县傣族)

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

古蔺罐儿茶好喝,麻辣鸡好吃。(四川、古蔺)

不喝一碗擂茶,枉到桃花源。(湖南桃源)

欧洲人喜欢喝红茶,非洲人喜欢喝绿茶,香港人喜欢普洱茶和六安茶,京津人喜欢花茶,上海人爱喝龙井茶。

若要山区富,茶园单产下工夫。(浙江)

若要富、种茶树,茶树是棵摇钱树。(云南凤庆)

跑面指导技术十年,收效不及承包一年。(云南凤庆茶区科技人员)

早晨三杯茶,郎中饿得爬。(湘西城步苗族,意为主人要敬客人四碗茶,四季平安)

喝别人烤的茶不过瘾。(彝族烤茶)

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江南一带茶馆)

无茶不成仪。

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冬日享受茶生活


在阳光慵懒的冬日午后,坐于柏龄古色古香的案前,端起一杯好茶,静品轻啜,细评慢饮,所有的烦恼也都被抛在脑后。如果能与好友一起品茗对弈、促膝长谈,就更是生活中最为舒心的幸事了。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品茶也成为人们休闲养生的一种方式,通过体验优雅的茶文化艺术享受来放松身心,成为很多人士的首选。

位于漓江路55号的柏龄,充满了古典的气息。漆器桌椅,古色古香,舒适典雅;花卉盆景,争芳斗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犹如诗中的美景,置身其中品茗赏景,的确让人心旷神怡。在柏龄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在柏龄感受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和茶的清香,绝对是一种享受。

茶自古以来就备受医家推崇的养生之品,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里都有细茶一味。在冬季,如能根据自身体质,选用适宜的茶品,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也会有益。养生重在养心,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渗透着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以茶养身,以茶修心,也一直为柏龄所推崇。

茶可清心,茶可怡神,茶可雅志,高品质养生体验尽在柏龄。这里还拥有完善的会议室、阅览室,正是人们和谈商事、以茶待客的良好地方。环境优雅,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柏龄,让前来会客的宾客在舒适的环境里享受休闲的愉悦。远离了世俗的嘈杂,更显柏龄茶香的曼妙。品茶之时,还可欣赏柏龄特设的茶艺表演,感受古老的中国茶艺文化,在品茗的同时,又能在听觉上得到心灵的享受。

坐在古色古香的厅内,让古筝的旋律将自己带入高山流水的意境!穿着端庄大方的茶艺师,端坐于古朴的茶桌前,用热水温熨着白瓷杯,那份娴静恬淡的氛围,让人心驰神往! 李勇

茶是生活化的禅


品茗和抚琴、泼墨、吟诗一样,历来属雅人之雅事。品茗之雅,全在于茶。茶多生长于高山幽谷,栉风沐雨,凝霜含露,得天地之灵而赋形,故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卓然有博雅君子之风。

茶之妙有三:一日色,二曰香,三日味。观其色、得其香易,知其味实难。史载南朝琅琊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君之饮法,豪放则豪放矣,但与茶之温文儒雅终归有隔。君不闻《红缕梦》中妙玉之妙论乎?“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即饮驴”,其言虽刻薄,其理却甚是。品茗,其妙处在“品”而不在“饮”,在得味而不在海量。琅琊王为酒仙则可,为茶客则不足论也。

另载,宋代有倪云林者,性超逸高洁,喜茗好友。赵行恕,宋之宗室,慕名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吸如常。云林悒然不悦,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茶,山川至灵之卉,虽苦煎苦熬,香馥依然,其神韵,非幽人逸士不能得也。饮茶之要,在人品与茶品相得,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则虽有佳茗当前,亦难识其味,此谓“佳茗而非其人”,古人叹之为“汲甘泉以灌蓬篙”,形象至极。

饮茶须有佳茗、雅具、名泉,但除此之外,还须良辰、美景、雅处等因素,此即“茶候”。茶候以雅为尚,然雅无定数,人各有好。凉台净室、明窗曲几固雅,山村茅舍、木床石几亦有风味;风和日丽固佳,轻阴微雨亦无妨。居处设置,总以性之所适为宜。“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是一种境界;“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也是一种境界。“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固然超逸绝伦,“吐雪新茗,堆云忆旧溪”亦不失寒夜斋头之清致也。

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独饮、共饮各有其妙,然欲得饮茶之真味,须有茶侣。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踏雪宜对高人,饮茶品茗岂能无对哉?然茶之为饮,非凡俗粗鄙之人所宜,故茶侣殊不易得。惟素心淡泊,气度冲和者,方堪与谈茶事、共相品茗,故饮茶宜对道人。二共同调,相携而至,或对春苑之葩,或泛秋湖之月,或听风摇修竹,或观雨敲批把,把杯换盏之际,调弦度曲,吟诗作画,其乐又何如也?

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天下至清之味,其不激不厉、不冲不火之“平常滋味”,非有“平常心”者不能得也。赵州和尚,唐代名僧,人来问禅,和尚只教吃茶去,从此茶禅结下不解之缘。赵州于茶寓意深矣!茶犹斋也,饮茶须清室净器,束身宁神,进退举措,端然如仪。煎泡冲饮,皆须恭而敬之、谨慎惕励,不可稍有懈慢。

茶如禅也,制茶饮茶,须制心一处,拭去一切杂念妄想,使身心俱静,五根俱寂,此近于“止”;于心平气和、寂兮廖兮的气氛中品尝茶之正色、真香、佳味,其理近于“观”。茶即道也,一念不起,便觉痛快,万缘放下,迳身独脱。融禅意入茶艺,则一啜一饮,醍醐灌顶;一酬一和,甘露润心。浅酌慢品之际,万籁俱寂,心远地偏,熏熏然,陶陶然,几不知茶之为我,我之为茶矣。

茶、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其所彰显“和敬静寂”、“清虚淡远”之悠长意味则无有二致。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离不开禅,同样,茶是生活化的禅,故生活中也离不开茶。苏东坡云,“人不可一日无茶”,岂虚言哉?

把盏邀明月,薰风啜茗时,世间清乐有过此乎?善饮者,其兴乎来!通禅者,其悟乎开!

茶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茶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贡献最多的应该算是茶农,但是茶农不是卖茶者,不是炒茶者,他们是茶路上最贫穷的人,是茶路上忠实的守护者,是茶文化的起源。

茶农,每当想起他们的生活,心里就有一种无名的酸辣;想到他们的生活,心里充满了苦涩。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的照片

采茶的姑娘的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啊!我们心里赞叹道。其实,在这精美的照片背后,是茶农们面对的贫瘠的土地,过着贫瘠的生活。或许,就在几天前,他们还为生活而发愁,为了吃饱饭而哭泣。。。。。

相机朝向那些真正的采茶人,我们就会看到诗意背后的生活

(亲爱的大伯,本应该在家享受清闲的日子,切还要辛勤的劳作。。。。)

古茶树有灵!

古茶树一直排斥着现代工业文明。稍有污染,茶树就会生病,长虫,甚至枯死。即便是众多农作物喜欢的化肥,古茶树也从不沾染。曾有好事者尝试给古茶树施化肥,差一点害死古茶树!原生态的古茶树,是普洱茶的精髓!

茶农也秉承着优良传统。

看茶农采茶,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什么样的茶该采?如何采摘又不伤茶树?善良的茶农心中早有分数。看他们攀爬时麻利的手脚,你会感受到人与茶树的默契、和谐,甚至亲密。古茶树,是茶农孩提时最好的玩伴儿!

采摘季节,每个采茶人都是最优秀的质检员,优秀的采茶人,不是见茶叶都采摘的。他们善睐的明眸,相中的是合格的叶片。不可心的茶叶,他们是从来不碰的。当他们手捧茶叶时,你看到的早已不是绿色的茶叶,而是他们的片片真情,很纯净、很纯净的真情。这时,除了赞美,还有其他的语言吗?

(奶奶高寿68岁,采茶整整60年。)

只有与茶农共同生活,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勤劳。他们黎明即起,深夜才休息。即便是累了,人可以坐下,手却一刻也闲不下来。耕锄、施肥、修剪、捕虫、杀青、揉捻……或者,移栽一棵树给茶树挡风、做伴,茶农总是有做不完的活计。闲时,不忘挑拣茶叶。普洱茶干燥好以后,要进行必要的除杂和剔除黄片,确保茶菁干净,等待压制成饼。

即便勤劳如此,他们的生活依然拮据。根本原因,是民风纯善,耻于言商。他们更喜欢以物换物,自给自足。在他们的观念里,把茶做好,是他们的本分。好茶自然应该与茶友分享。茶友喝他家的茶,他会感到荣幸。茶友夸奖他的茶好喝,他会羞涩,会高兴得像找到知音一样。以商业眼光看他们卖茶,倒不如说是在“以茶会友”更确切

(采茶能手,不施粉黛。她们远离充满诱惑的城市,没有功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心无旁骛,与世无争。)

与茶农交往,根本不必设防。你睡的,一定是他家最好的床铺。你吃的,一定是他家平时舍不得吃的美味。你喝的,一定是他家自酿的粮食酒,还有珍藏多年的普洱茶。

(茶农待客的茶饭,朴素而厚道。)

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高海拔常常意味着大风、强紫外线照射、自然灾害频繁。而茶农,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里,年年岁岁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更为严峻的是,处于低迷时期的普洱茶,连续遭遇了经济危机、云南大旱。这些,都让茶农原本拮据的日子更加窘迫。但是,因为有茶友、博友的支持,这一切都不再可怕。每次回山,或者捎信来,茶农千叮咛万嘱托的,就是让我代表他们,谢谢大家!

马哲峰: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导读:《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是马哲峰老师以美学的视觉审视普洱茶,分为五部分来讲述普洱茶的美,即:普洱茶的形态之美、普洱茶的汤色之美、普洱茶的香气之美、普洱茶的滋味之美、普洱茶的叶底之美,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人说茶中最难是普洱,我说茶中最美是普洱。普洱茶中从不缺乏美,设若我们以美学的视角审视普洱茶,那么,会从中照见一个怎样瑰丽的普洱新世界?且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一、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二、普洱茶的汤色之美

普洱茶终其一生,身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换,这其实与我们人一样。

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到锅炒杀青,揉捻做形,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现代人以茶叶科学的名义,赋予了它一个明确的身份,大叶种晒青绿茶。它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富于光泽。

晒青毛茶一经紧压成型,身份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自此开始承认它属于普洱生茶的合法身份。历史上,生茶向来占据主流。新鲜的普洱生茶,仍然属于绿茶的范畴,茶品的汤色依然以绿为美。奇妙之处在于,这才仅仅只是普洱生茶变化的开始,历经经年的储存,普洱生茶的汤色由绿转黄,最终逐渐变红,汤色的变化意味着普洱生茶品质的升华。因其汤色后期变化性大,周期漫长,展现的是普洱茶的古典美学因子。

晒青毛茶经过泼水渥堆发酵,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无论紧压与否,都是法定的身份与地位。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在后期储存的过程中,色泽变化远较生茶小得多,仍然以红色为基调,只是在汤色的深浅和明亮度、清浊度上有所区分。问世较晚,展现的是普洱茶的现代美学因子。

茶文化视野审视普洱茶的汤色,崇奉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各类普洱茶品汤色,无不遵循这一原理。色彩绚烂的普洱茶汤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自唐代以来,儒释道主导了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主色调向以绿色为基调,中国人固守着这一抹绿色,沉醉其间。地域色彩强烈的青茶、黄茶,边销的黑茶,外销的红茶,各据一方。放眼国内外,茶的世界,版图色彩不一。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内茶版图色泽渐趋斑斓。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才是核心。

从高原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东南亚,再到海外,后又返回内陆。普洱茶行销的路线,犹若茶马古道般曲折迂回。从固守传统到接纳创新,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从未停歇。

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普洱茶终将老去。老而弥坚,愈陈愈香,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我们,结果好与不好,要回过头来看先前种下的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但愿从普洱茶汤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照见初心,莫失莫忘。

三、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自唐以降,这一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为翘首的华夏正统文化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历代名茶,所受影响深入骨髓。尤以具正统主流地位的名优绿茶为甚。自古及今都追求清新自然的香气。从清香、嫩香、毫香、花果香味、果香和花香。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普洱茶借由上贡的机缘,凭借士人的生花妙笔,开启了茶文化融汇的进程。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易武茶的兰花香,景迈茶的花蜜香,冰岛茶的冰糖甜花香,贺开茶的果密甜香等等。可以视同为现代茶文化视野下,兼纳并蓄,多元化思维下的产物。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沉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回溯过往,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遍地的雨林中倔犟的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生茶,一脉传承,承继千年古典茶美学的香气精髓。

普洱熟茶,开拓创新,展现当下现代茶美学的香气潮流。

普洱老茶,继往开来,融会古典与现代茶美学香气之大成。

四、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乔木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的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命名为宫廷普洱。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叶底一目了然。但以茶美学的方法看待叶底,细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则,反倒是原料老嫩适度,无论新茶或者愈陈愈香的老茶,后期的综合表现都更胜一筹。阴阳辨证的艺术鉴赏方法融入了茶美学之中。

六、结语

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普洱茶的美是古典的,承继了古典茶美学的精髓。普洱茶的美是现代的,开创了现代茶美学的新领域。

普洱茶的美是民族的,凝结了历代云南民族茶美学的精华。普洱茶的美是华夏的,开创了华夏茶美学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美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美在你我,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文/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生活禅与茶道的修持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精要、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其源头直指灵山一会,但其实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是完全“汉化”了的佛法。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所以禅不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禅就在生活应用之中,或者说,禅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生活中体味,在生活中落实。在生活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生活禅是佛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修行理念,不但适用于佛教僧众,也适用于在家居士,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值得大力提倡。生活禅将高深的禅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生活即是禅,禅即是生活,禅和生活打成一片,如茶和水一般,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这种修行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的根基,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生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到饭食茶饮、行住坐卧中去,落实到举手投足、扬眉瞬目中去,在生活中时刻关照自心,在生活中觉悟,在生活中解脱,在生活中落实禅修。这是我个人对生活禅的粗浅理解。茶道修持也是如此。

曹龙毅:戎装下的“茯茶专家”


从一个热血少年到一身戎装的军人,从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前线保家卫国的战士到大型国企白领,1963年出生的曹龙毅已到知天命之年。年过半百仍怀揣梦想、心系家乡、不辞辛劳、勇于拼搏,现在的曹龙毅是拥有50多名员工的泾阳茯茶企业——陕西泾普茶业有限公司的领头人。

披荆斩棘艰辛创业

“我爱喝茶,尤其是茯茶,现在一般只喝我们自己的茶。”曹龙毅说,因为家在茯茶发源地泾阳县,父辈们喜欢喝茶,自己儿时就对茯茶就有着特别的感情。经过慎重考虑,曹龙毅决心回乡,投资茯茶行业。

一开始,爱喝茶而不懂做茶的他与一位擅长手工制茶的朋友,想将茯茶制作机械化、规模化,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重重困难使企业损失数千万,朋友也退出不做了。这对曹龙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克服重重困难试制成功以后,批量生产仍存在问题。”曹龙毅说,“茯茶的制作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控制好,茶就会做坏,不是长‘金花菌’而是长霉菌。”“试制成功后批量生产合格率低,当时觉得很难,这可是食品,出了问题责任重大,我就有些担心。”曹龙毅也曾想过退缩,但是,十几年戎马生涯给了他刚毅的性格,最终他选择勇往直前。

从零起步成“专家”

资金、原料、技术、人员、销路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一只拦路虎。“最难的是去年七八月份,公司没有任何专业技术人员,我就到处调研、学习,自拟了6套试制方案,从西安带了一位机械修理师和档案管理员,一起进行对比实验。”曹龙毅说。

“董事长心脏不太好,那时候进行茶叶试制,他连续3天24小时守在一线,身体扛不住时才在旁边休息一小会儿。”陪同曹龙毅一同“奋战”的员工侯女士提起创业之初的经历时,言语间透露出钦佩之情。“我们的设备改进等好多事情,都是董事长完成的。”

通过向茶学专家刘勤晋教授等请教学习和不断地思考、试验、改进,现在的曹龙毅俨然也成了专家,无论是制茶工艺、显微镜等相关实验器械的使用还是设备操作和改进,样样拿得出手。

工人也是主人翁

侯女士说,由于采购茶叶原料时是大批量采购,没办法实现一一查验,当茶叶原料到了工厂里,工人如果发现哪包毛茶“有问题”,就会立即反映,以便曹龙毅做出处理避免损失。“操作机器时工人会注意听声音,发现声音不太对劲及时汇报,看看是不是哪里漏气了等。”

“第一次见到他时觉得他谈吐幽默,与他共事觉得他大多时候都很严肃,甚至严厉,但这并不影响员工们的团结。”侯女士笑着说,“因为他只要批评谁,一定会同时给出原因,让对方心服口服。”

自己上手除草、搬砖、抹墙、上涂料,和老鼠蚊子结伴而眠,搭建厂房时他是一个“农民工”;云南、深圳、湖南、上海、广东往返多次,联系原料和销路时他是“空中飞人”。没日没夜调试维护设备运行,反反复复调整产品参数,手把手教会员工操作生产,现在,曹龙毅开创的事业已经起步。

胡伟斌:通城赤子的润茶梦


车子在茫茫的药姑山上盘旋,极目四望,郁郁葱葱,无边无际。湖北泽中饮料公司掌门人胡伟斌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感慨:“也只有这样厚重的大山,才能孕育出古苇清!”

胡伟斌所说的古苇清,既是他公司目前打造的润茶品牌,也是药姑山下流传甚广的宋代名医的名字。在胡伟斌眼里,二者早已合为一体,化为了一个通城赤子的润茶梦,一个造福社会的产业梦。

“真的,现在除了古苇清,我对什么都不怎么感兴趣。”胡伟斌强调。

在古苇清的故事里长大

生长在药姑山脚下的胡伟斌是听着古苇清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药姑山的宋代民间中医古苇清不仅免费给人看病,而且用润茶造福一方,留下无数佳话。父亲告诉他,长大以后也要像古苇清一样,以造福他人为己任。

因此,当胡伟斌回到通城创办湖北泽中实业集团时,便将“关爱人类,泽被中华”视为企业宗旨。

胡伟斌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常随父亲到药姑山上去砍柴、采药。父亲会一边走一边跟他说,路边生长的是什么草药,有什么功效。有时候他跌倒了,膝盖手肘摔破了皮,父亲便从路边采下草药,嚼碎了给他敷上,不用多久,伤就彻底好了。

药姑山曾是瑶民聚居地,茶文化也源远流长。胡伟斌小时候不论去哪家串门,总是会有热乎乎的茶等着招待他。药姑山上,除了草药,便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古时候,贫困的村民用茶树的嫩叶制成茶叶换钱。后来药姑山产出的龙窖山茶成为多个朝代的贡茶。据史料记载,药姑山的茶叶进贡的历史“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胡伟斌耳濡目染,不仅酷爱饮茶,也对中草药颇有研究,这种兴趣与爱好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是药姑山人,我的身体里,打着深深的药姑山的烙印。”尽管长大后,胡伟斌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却一刻也不曾忘记过生他养他的故乡。

“关爱人类,泽被中华”

在通城,胡伟斌已是知名人士,在许多宣传资料和画册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91年,在从事了6年教育工作之后,胡伟斌选择了下海经商。作为在药姑山下长大的孩子,天生对药材有种亲近感,因此,胡伟斌做起了药材销售生意。

在拿下安徽丰原药业(000153,股吧)集团华北销售总代理之后,胡伟斌的事业蒸蒸日上,日渐成为通城商人的典范。当地许多年轻人都慕名前去,投奔至他麾下,并挣了大钱。

2010年,事业有成的胡伟斌响应通城县政府的号召,回到家乡创业,泽中医药公司应运而生。凭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深厚的医药销售经验,泽中医药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通城当地的知名企业。随后,胡伟斌为了解开“通城不通”的“魔咒”,又将视野投向物流。

胡伟斌表示,通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一直制约着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当地知名企业的产品想走出去也是难上加难。既然自己回到故乡,就希望真真正正为家乡做一些实事。

2012年8月,胡伟斌带上资料只身远赴上海,希望能将中国知名物流企业中国远洋(601919,股吧)物流引入通城。要想让这样一个企业进驻通城这样的小县城,其中的艰辛自然不必说。但结果是,在半个月的软磨硬泡之后,胡伟斌的梦想实现了。

2013年末,泽中集团搬入了新建的物流园,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关爱人类,泽被中华”八个大字,这是泽中集团的企业口号,也是胡伟斌本人的心声。

研发润茶,让生活润起来

“现在集团公司不需要我也可以正常运转了,我要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胡伟斌口中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将古苇清润茶推向市场,打造一个全民推崇的润茶品牌。

尽管古苇清润茶投入生产是近一年的事,但润茶梦在胡伟斌的心中埋下种子却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

回通城创业之前,胡伟斌的“战场”一直在北方。一个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在所难免,最难以适应的就是北方干燥的天气。那一段时间,胡伟斌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排便”问题的困扰。而据他了解,许多跟在北方做生意的老乡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时,胡伟斌想起了故乡老中医古苇清用草药茶救治便秘病人造福一方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找到古苇清留下来的老方子呢?为此,胡伟斌特意回到通城,寻找药方。

在搜寻的过程中,胡伟斌发现,古苇清的原始药方已经失传,但药姑山下的居民们,还保存着几十种残缺不全的药方。

到底哪一种更有效?哪一种更科学?哪一种对于人体更加有益?胡伟斌开始像神农一样,走上了漫漫“试药”之路。先是自己试喝,后来是家人,再后来是朋友……到古苇清最终配方确定之时,已经至少有2000-3000人从胡伟斌这里受益。很多被肠道问题困扰的朋友,都是听说胡伟斌会配制一种调节肠道功能的润茶而主动登门求茶。

胡伟斌表示,在古苇清生活的农耕时代,交通与信息的闭塞注定了古苇清的润茶只能被小范围的人享用,而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有了饮用古苇清润茶的机会。“相信如果古苇清在世,也一定希望自己的润茶配方能够造福更多人。”

2014年5月,泽中饮料公司成立;2014年下半年,古苇清润茶顺利投产面市,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尽管为古苇清,为润茶,胡伟斌费尽心血,但在注册商标时,胡伟斌没有采纳朋友们的建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说:“这个配方是属于古苇清的。”如果没有古苇清当年慷慨地向村民们赠送药方,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研制润茶的基础。

“我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古苇清的名字,记住他的大爱,记住他曾经为通城人民作出的贡献。”胡伟斌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龙润茶陈姐的生活美学:讲究而不将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