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专注做普洱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穷尽一生之力都要做出一款能够成为传奇的普洱茶。一款能够具备普洱茶所有优点的作品。

这样的梦想对于国皓茶业的总经理潘坚先生来说,已经完成了一半。遍布云南茶山的足迹、10余年制茶的经验,是一款款能够传世的普洱茶的基石,也是潘坚先生引以为傲的资本。

从自己做茶自娱自乐到成立国皓茶业,是潘坚先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完美过渡。国皓茶业的每一款产品都是潘坚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是对茶山的理解,对普洱茶的理解,对喝茶人的理解的综合体。

“虽然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普洱茶,但是却可以在心中勾勒出完美普洱茶的影子,这就是我做茶10年的理解。”潘坚先生说到。

“班章烈,易武柔。这是普洱茶中最句代表性的一句话,这也是能说明普洱茶茶性的一句话,不同山头的普洱茶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能从口感上来描述一款完美的普洱茶,那么它的回甘、生津、入口即化、喉韵、耐泡度、香气都应该是最好的。但是这在做茶的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有拼配技术的存在,也无法把茶性截然不同的毛茶拼配在一起,制作出能够同时发挥出各自的特点普洱茶出来。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做出在某一个,某几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普洱茶出来,然后用许多产品分别阐述普洱茶的特点。这样当一个茶客喝过这些茶之后,他就能在他心中勾勒出属于他自己的完美的普洱茶出来。这就是国皓茶业的目标。”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不错: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受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这也是我对普洱茶的理解,用许多款不同的国皓茶勾勒出完美的普洱茶,这就是我们国皓人的心愿。”

扩展阅读

国皓潘坚:如何冲泡好古树茶


潘坚,资深茶人,国皓茶业的创始人。从事收藏以及加工普洱茶多年,在普洱茶的品饮以及制作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天潘总要讲的是:如何冲泡古树普洱茶。

古树普洱茶的冲泡方法是很有讲究的,但很多人不了解普洱茶的冲泡方法。普洱茶是茶中极品,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肠胃通畅,而且可以抗衰老、抗辐射等优点。

一、泡茶前期(醒茶)

短期内要喝的茶最好放入紫砂罐中醒茶1個月至半年。醒茶罐内装茶一般不超过2/3,如有可能应定期(比如一个月一次)将茶倒出翻一下,以利于醒茶。没有条件的茶友也可以将拆开的茶临时放入牛皮纸袋或大的信封中醒茶。醒茶时要注意避光避异味、保持必要的环境温度(比如摄氏20℃以上),环境湿度则应比传统仓储湿度(65%-80%)低。

二丶茶器选择:

(1)土陶瓷壶:由于普洱茶的冲泡适宜使用大一点的茶具以更好的表现出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土陶瓷壶一般体积较大,其特有的古典粗犷的美更符合普洱茶深厚的陈韵,故土陶瓷壶是冲泡普洱茶的好器皿。

(2)紫砂壶:紫砂壶的透气性和保温性也可作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3)盖碗杯:盖碗清雅灵便,也不失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4)杯子的选用:较好选用大一点的、晶滢剔透的玻璃杯较好。这样才有利于观赏普洱茶独具魅力的汤色。熟普宛如琥珀、玛瑙且久泡其艳不减其味不退;生普清亮光润,宛如油膜包裹的蜜汁,久泡其色如故其味不减。

(5)、初学者较好选用玻璃杯或盖碗来冲泡。玻璃杯和盖碗硬度较好,能客观公正的显示其茶性。另外,玻璃杯和盖碗能见度很好,宜于观看茶汤,鉴其好坏。要享受普洱茶就可因人而宜,选择土陶瓷壶或紫沙壶了。

三、投茶量及撬茶

熟茶一般按8.5克/100ml水、则可在前五泡用随手泡(沸点一般在95℃至96℃)烧沸后停顿三至五秒再行冲泡,第六泡起以沸水或者铁壶沸水直接冲泡。

要注意的一点是:前五六泡冲泡时,每泡茶之间的间隔停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注水注意水线均匀,定点沖泡。

提升級冲泡:普洱茶的冲泡方法有闷泡法、煮茶法两种:

1、闷泡法:每次倒出茶汤时都留根(也叫汤底),或出六留四,或出五留五。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是因为熟普的口感和韵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留根不影响每泡的味道,反而能浸出它的醇香。

2、煮茶法:煮茶的工具多陶炉或以酒精加温烧煮,加上一把紫沙制的茶海即可。用这种普洱茶的冲泡方法多半是遇上一饼好熟普,泡到茶汤已淡,但仍不舍丢弃,继而煮之续其茶香。

国皓潘坚:从普洱茶内质看茶的好坏


潘坚,资深茶人,国皓茶业的创始人。从事收藏以及加工普洱茶多年,在普洱茶的品饮以及制作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天潘总要讲的是:通过普洱茶内质看茶的好坏。

专业的茶人在评价一款普洱茶优劣的时候,通常会说一款茶的内质是否丰富,内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究竟代表了普洱茶哪些方面的特征?

1、以粘稠为厚:普洱新是“不发酵茶”,所以不会太有“粘稠感”,优质普洱茶的“厚”,指的是茶汤对舌面和口腔的触感和渗入感,具体来说就是四个指标:深,重,强烈,结实,二者的区别用舌面来感知比较科学,汤入口的时候,忽略掉口腔的其它部位,将注意力集中到舌面和舌前两侧,会感觉到粘稠的轻而泡,而优质普洱重且结实,前者在舌面往周围散,充盈整个口腔,但对舌头没有太大的压力,基本上只对舌面的最表面一层有触感,而后者透过舌面往舌头里面渗,会对舌面以下更深的部份形成触感。

2、以苦涩为浓强:苦涩的基础是脂型儿茶素含量比例高,加上工艺的粗糙而导致,苦涩味令人不爽,其实是越短淡越好。而且,越苦涩的茶,对肠胃越刺激。

普洱茶采摘的最好时间段一般是一下几个:

a.春茶:俗称春仔茶或头水茶,依时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后、(谷)雨前、雨后等茶(孕育与采摘期:冬茶采摘结束后至5月中旬,所占总产量比例:35%)

b.第一次夏茶:头水夏仔或二水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17%)

c.第二次夏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7月上旬至8月中旬,18%)

d.第一次秋茶: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15%)

e.第二次秋茶:白露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0%)

f.冬茶:冬片茶(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5%)

好的普洱茶一年只做一次茶,就是春茶,因为没有到雨水季节所以茶汽香,苦味和涩味轻。一旦到了雨水季节6月~8月间,雨水太多使茶变得淡、苦、涩。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诸葛茶翁:完美主义强迫症做茶者


松风徐来,鸣泉汩汩。西双版纳南糯山,满头白发的诸葛茶翁汲泉煮茗,款待四方茶友。茶寮一侧,木炭火正旺,爱伲族老乡熟练地翻烤着吱吱冒油的冬瓜猪肉。

诸葛茶翁是北京人,在西双版纳制茶多年。他做普洱茶与别人不同,追求的是最顶级的品饮享受,因而对山头选择、采摘时间、杀青工艺甚至包装都有异常苛刻的要求。茶翁称自己的茶是“极其小众”,开价自然非普通茶客能承受。

这是笔者第二次在西双版纳与茶翁相逢。他待客的方式比较奇特,气味相投的,会亲自拿出压箱底的珍藏给大家品饮;遇到故作高深的半吊子,茶翁干脆低头去玩iPad,完全不顾及对方来头多大。

茶翁有句口头禅———“专治各种不服”。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他对自家普洱茶的自信。

“大家都说普洱茶越陈越香,我说茶底好才是关键,品质可以秒杀时间。”茶翁说,300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清明前采摘的头一拨新茶不会有涩味,完全能达到日常品饮的要求。不像市场上一些拼配的台地茶,经过多年陈放后才能逐渐消除苦涩感。他教大家一个判别新茶品质的简单办法,刚刚采摘的鲜叶手感越柔软、幼嫩,则表明茶树的树龄越老。

当前,玩家圈子喝“古树纯料”成为一种时尚。茶翁认为,如果从经营的角度考量,所谓的“古树纯料”至少要古树、台地料三七开才能保证利润,纯粹的“古树纯料”由于成本太高,能老老实实不掺假的茶商凤毛麟角。

茶翁是朋友眼中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春季采茶时节,他带着帐篷上山,守着挑好的茶树“监控”茶农采摘、杀青,一次几公斤、几公斤把自认为最顶尖的茶料收入囊中。

茶翁主要做古树头春、老班章,其境界可形容为“艳俗”,而能进入普洱茶最高审美层次的是没有“量”的孤品,隐藏在一些非知名的山寨中。

茶翁在南糯山上有个茶叶初制所,几间木板房四壁糊满傣族手工绵纸。每有狂放之士光临,吃饱了烤猪肉,酒酣耳热之际,难免手痒捉笔,信手涂鸦。令茶翁窃喜的是,上次苏州著名画家程秋一喝大了,在墙上又写又画,给他留下了满屋子好画。

今年春季,茶翁收到的古树头春毛茶总共约10吨。其中被他奉为孤品的“曼松”、“大黑山”等古树料,少者仅数公斤,多的也不过数十公斤。这些孤品料统统被压成500克规格的茶砖,封存起来作为“养老”资本,并不在市场上流通。只有茶翁认可的朋友,或能有缘“蹭”到一两泡来尝尝。

潘向黎写茶


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书评人黎戈

前几天,在春秋书店偶见潘向黎的新书《茶可道》,多年未见她出书,自是惊喜,急急买下。我读潘向黎,已逾十年。从《局部有时有完美》到《十年杯》,到《我爱小丸子》,无论她的散文还是小说,贯穿其中的那种磊落直白气息,一点无脂粉味,素面而行的样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

这本《茶可道》是新民晚报的专栏合集,本来心下还有些忐忑,生怕是那种熟极流丽,已然技术化批量生产的索然文字,看了下,倒是平实有物,每篇都有结实的信息。我是不懂茶的,潘却是个资深茶人,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有的是谈茶具,有的谈茶名,有的谈掌故,有的谈茶食。她又是日本留学的,对茶道也略有所知,这些实际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自然成了她取材灵便的资本。我认为潘的好处是直爽,比如普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不婉转。不足是有时对人事下结论比较草率,缺少沉着气。比如认为周作人媚外,冒辟疆风雅,这些论调恕我不能苟同之。

潘向黎的文章看完以后,能系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茶粥是什么?苦笋贴的来历,等等,她都做了很细心的追根溯源。这本书很有植物的气息,不仅因为它写的是茶,而且,它是作者历时四年,没有停歇,一点点长出来,富有整体生命感的书,而且她的热情很能牵动读者,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一杯香茗在手,读,看茶人茶事,真可解世味。有一篇甚至写了喝茶的地点,说墓地摈弃俗世腥臊欲念,清心寡欲,是喝茶的好去处。我看得一惊,又觉得在理。

每个话题都开得很清晰,落点小,但下笔绝不含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写茶粥,纠正了汪曾祺那种以茶汁煮粥为茶粥的概念,其实茶粥是中国古代把各种调味料混合茶叶煮制的一种“茶杂煮”。茶淘饭,按她的写法,我还真操作了,简单可行。还有茶色,她说的历历如在目下,茶香写得也生动,简直是以鼻观物,最后二十四章,写的是茶具和茶人。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看来是平时悉心于此,又博览群书,手到擒来,毫不吃力。这么一篇篇的写,落笔还是浩浩汤汤,居然毫无灵感穷尽,凑数之干涩。潘向黎一直说自己是个没有规划性的人,看来是真爱茶,才能坚持这么久,因着贴合本性。

【黎戈的延伸阅读笔记】

关于茶道

看《茶可道》的同时,我也在读简媜的《下午茶》,个人感觉,简媜的文字更加适合审美需求,学院派的清气加上台南农家的生活气息,诗化的文字被整合得氤氲优美。

关于潘向黎的小说

潘向黎在日本呆过一阵子,我觉得她的短篇还是有点日式风味。她的故事骨架很轻,行文步态伶俐,轻快,转场很快,不留恋细节的雕琢,也不苦心经营内心分析,没有一点点滞意,清浅的情绪流里,其实已经暗藏一切。写到了《我爱小丸子》的潘向黎,勇敢忠于自己的简单的潘向黎,文字倒是有点像日剧。我说的日式,不是指情绪材料,而是指表达和组织这种材料的方式。这篇小说可爱极了。

诠释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珍田阁茶厂高级评茶师苏老师介绍说,福建安溪是我国乌龙茶的最主要产区,素有“中国乌龙茶都”之称。这里出产的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都品质超凡,蜚声中外。在安溪,不但有独到的乌龙茶栽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早在清代,安溪的乌龙茶冲泡方法就已相当考究。

一、基本理念

安溪茶艺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产生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在冲泡过程中不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我们追求的茶艺精神理念是尊重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际和谐,强调环保意识。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优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谐,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遭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作为茶人所追求的精神理念:纯、雅、礼、和,总归纳于“和谐关系”,我们摆脱烦琐、拘谨、无形的虚意,因此“安溪茶艺”的展现是面对大众,面对生恬,面对大自然,是茶主与茶客直接对话,沟通情感,共同分享“灵魂之饮”,是品饮艺术的景高境界。

二、茶具选择

安溪茶艺选择茶具因地制宜,遵循民间习俗,采用的有陶质炭炉、水壶、瓷质圆层盘(托盘)、盖碗(三才杯)、小瓷杯(白玉杯)、茶罐、竹制茶道具和茶巾等。

六大茶山最美的茶花


讯:阮殿蓉,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曾任中外合资云南振思铁合金厂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上遗留下来的器物。

与“文化”一样,阮殿蓉也很看重普洱茶的“品质”。在《我的人文普洱》一书中,她开宗明义地讲自己的“普洱观”:“真正优质的普洱茶,其陈香必须是建立在安全和卫生上的陈香。”她把目光放得更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绿色壁垒的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协定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我国茶叶的发展,也制约着普洱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她指出,普洱茶在卫生、管理、价格、年份、农残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农残方面,中国内地的达到欧美农残标准的还是太少。“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她娓娓道来。

她身后有一排装满茶叶茶山书籍的书柜。“哪天我们继续喝茶聊天!”她笑着这一说,办公室像成了一个私人会所。她继续忙碌,在茶香中把握普洱茶和自己的走向。

茶曲作品鉴赏


散曲是一种文学体裁,在元朝极为兴盛风行,因此,元代又有茶事散曲的出现,为茶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形式。

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小令十首,便是茶曲的代表: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扫醒破闷和脾胃。风韵美,唤醒睡希夷。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龙团香满三江水,石鼎诗成七步才,襄王无梦到阳台。归去来,随处是蓬莱。

一瓯佳味侵诗梦,七碗清香胜碧简,竹炉汤沸火初红。两腋风,人在广寒宫。

木瓜香带千林杏,金橘寒生万壑冰,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龙须喷雪浮瓯面,凤髓和云泛盏弦,劝君休惜杖头钱。学玉川,平地便升仙。

金樽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玉瓯,声名喧满岳阳楼。夸妙手,博士便风流。

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这些小令,将饮茶的情景、情趣一一道出,虽玲珑短小,却韵味尽出。

张可久,字小山,元曲大家,其作品涉茶者有数十首。

其《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另一曲《山斋小集》:

玉笛吹老碧桃花,石鼎烹来紫笋茶。

山斋看了黄荃画,茶縻香满笆,自然不尚奢华。

醉李白名千载,富陶朱能几家?贫不了诗酒生涯。

春水煎茶,石鼎烹茶。山中生活,数间茅舍,诗酒书茶,逍遥自在,不尚奢华。

紫砂上的潘若骏书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潘若骏喜欢《菜根谭》里的这句话,这是他的心境,也是他的艺境。

年逾花甲的潘若骏,上世纪80年代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得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真传。他曾隐居四川乐山大佛之侧十年,育兰养性,挥毫怡情,临池不殆,终有所成,早已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天津市塘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观其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欧阳中石先生评价潘若骏书法有“飒飒清朗”之致,潘若骏则将这份“清朗”完全刻在了壶上。

潘若骏的好字刻在壶上,壶也便成了好壶。以刀代笔、刀笔生花的潘若骏,其书刻的所有壶铭,均经过精心构思,总是文切意远,雅趣横生。把持其壶,品读其铭,顿觉风格隽永,意境悠远。这样的好壶,无疑会启迪心智,陶冶性灵。将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将紫砂壶打造成为文化壶,是潘若骏的追求,也是他的贡献。

紫砂茗壶为雅物,镌刻有雅文雅字的紫砂茗壶便更是雅物了。近见潘若骏先生书刻的“室雅兰香”石瓢壶,细细品赏之余,遂对“雅”字平添了一分理解与心仪。

看到潘若骏刻在壶上的“室雅兰香”四字,油然想起郑板桥的那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还有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所寓,皆喜起居舒适而环境幽雅,倘若再置诸案头一把古雅温润的茗壶,那主人不须自言,其品位就立现了。室雅兰香,确能使人远离尘嚣,思接千古,别有一番境界。

“水会于海,云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后孰先。及子虽殊,同升太玄。舍彼玄冕,袭此云冠。遗情市朝,永志丘园。静犹幽谷,动若挥兰。”这是晋人陆机所作赠潘尼诗,在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潘若骏书法作品集《禅诗精选》一函四册中,便有潘若骏所书此诗。多年来,潘若骏兼修诗、书、茶、禅,并使之融为一体;当他找到紫砂壶这个十分适宜的载体后,便倾情创作,把自己的才思全部投入到这片艺术天地中。他的紫砂作品,只见功力,而不见功利,因而无缰无锁,无滞无碍,自由而自如,真是近乎“静犹幽谷,动若挥兰”了。

近年来,潘若骏又在广西钦州坭兴陶器和江西景德镇瓷器上行刀骋艺,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也给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周树坚刻壶:运刀如笔直追商周


周树坚刻壶周树坚刻壶

周树坚刻壶艺术

品茶和挂画、插花、品香并称为文人士大夫的“四大闲事”,在这四大闲事中,品茶更是与人息息相关,古人品茶在择茶、选水、火侯、配具以及环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同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所以茶具的配置就十分重要了,茶具的品位可以看出品饮者的修养和情趣,历代以来,紫砂茶具都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所好,为清供把玩之物。

在紫砂壶上镌字刻画,自明清时起,已成风气。清末民国时,刻陶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了一些刻壶高手。随着文人书画家参与紫砂设计制作,紫砂艺术,突破了造型艺术和实用功能的藩篱,文人书画与紫砂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类——“文人壶”。文人壶的出现既丰富了紫砂艺术的表现内容,同时让书画家在另外的领域尝试书画的表现力,让自己的书画增添了紫砂陶独有的淳朴、浑厚的古韵,两者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近代谢稚柳、陈佩秋、唐云、陆俨少、关良、朱屺瞻、王个簃、程十发等书画名家均与紫砂艺人合作,制作出很多精美而富有人文气息的紫砂壶,形成了紫砂艺术创作的新潮流。文人壶一时成为紫砂壶收藏的热点,累现各大拍卖场中,成交价格高涨。如顾景舟制作、国画大师吴湖帆亲笔书画的紫砂壶作品“石瓢壶”在嘉德春拍中以1232万元的天价成交。唐云等艺术家参与制作的紫砂壶也拍出几百万元的高价。

在业内,周树坚的书法篆刻为众人熟知,其师承容庚、商承祚、秦咢生等书法大家,潜心书法篆刻艺术和古文字研究。篆刻直追秦汉,书法力求商周——篆刻以周、秦、两汉玺印为宗;书法专攻甲骨文及钟鼎彝器款识、秦篆汉隶,以及博览历朝名家墨迹,融会贯通,作品风格大气磅礴、隽利古拙、苍劲浑穆。其书体爨体更是为人称道,庄严而不呆板,威仪却不失天真。刚柔并济,暗合法度。

因缘际会,周树坚的书法篆刻艺术与紫砂不期而遇,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创作出一批紫砂珍品——紫砂壶形态各异,古意丛生,周树坚因形而创,精巧构思,用心雕琢,或篆隶、或钟鼎、或行草、或象形、或兰草、或修竹……把紫砂壶的内在美通过书画雕刻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一件件紫砂器物上,周树坚的书画艺术游刃有余:刀法粗犷豪健、爽朗风神;布局随遇而安、浑然天成;气息高古淳雅、凝重质朴;结字平正大气、古拙天真;用笔稳重刚劲、收放自如。运刀如笔、开阖有度,充分显示了周树坚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造诣。而随心而发的运刀产生的爽利意趣,更显得金石味十足。紫砂器形而随意雕琢产生的文人意趣,无不散发着艺术家娴熟的艺术素养和高洁闲适的生活态度。

试想,当我们抛弃烦躁的心态,约三五知己,赏壶品茗,在茶香缭绕之中,追名士雅韵,尚传统遗风,放飞心境,思接千载,意通古今,此乐何及!

我想,这正是周树坚雕刻紫砂的用心之处!(黄颂豪)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潘坚:用不完美的作品来诠释完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