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至人们面前,这对于品茶爱好者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杨世华对茶叶的热爱可以用“痴”这个字来形容,他说:“我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怎样把茶叶做好。”杨世华定居深圳,但他因为长驻勐海,皮肤被热带阳光晒得黝黑。他告诉记者,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他喜欢喝茶农打交道,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他更是珍惜很珍惜。

始终坚持做好“全产业链”

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他极大的信心。

据了解,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杨世华告诉记者:“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货真价实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责任编辑:zdsh

延伸阅读

杨世华:收藏型普洱的消耗与循环


有价值就有收藏,基于可以长时间存放,构成了普洱茶与其他食品的有限保质期的差异。普洱茶与慢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现代社交的媒体之一。深山茶人杨世华先生,为我们解读收藏型普洱的消耗与循环。

1)从您的经验来看,哪些普洱值得收藏?

杨世华:收藏型普洱有这么几个基本特征。

杨世华(中)在专家评审会上

具有稀缺性。包括核心产区、高海拔、乔木古树、名山茶和一知知名老茶,这些茶质优量少,具有天然的稀缺性。

产品有口感特色。茶是喝的东西,首先影响人们的感观,也就是口感体验。比如易武的柔、布朗的烈、昔归的香、冰岛的甜,这些茶始终有独特口感,也较受大家欢迎。

知名品牌的明星产品。通常是知名品牌的名星产品,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性价比高。收藏型普洱才面市时,不宜价格过高,否则会透支未来的价值空间。

有一定存量。有量才可能在边喝边藏中保留下来,否则难以经得起时间消耗。

2)收藏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品质基础、仓储环境、年份转化、品牌要求,都有了较为专业的细分。这是一个行业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茶系走出的普洱人物之杨世华


讯:2006年,杨世华成为新成立后的中茶公司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经销商。普洱茶崩盘后他自己建立中吉号茶厂,生产销售中吉号普洱茶。

杨世华:转型名山普洱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领导秘书、深圳闯荡,这些标签是杨世华早年的经历。

1965年出生于云南宣威的杨世华,相比一直从事茶叶生产或生意的宣威系(昌泰号、等名山买下了上千亩古树茶。

其高端品种,在深圳和港台藏家圈中供不应求。在全国营销方面,以厂家直营和经销合作的双轨模式,发展了数十家经销商,近年还在北方大力拓展经销市场。走出中茶系的杨世华,如今其企业拥有茶山、工厂、发展良好的市场组成的完整产业链,被笑称为“深山包围城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去三十年,复得返自然。如今的杨世华长驻勐海,被热带阳光晒得黝黑,被云南佳肴养得微胖。话语率真,行事谨慎。第一眼看上去,更像一个山里的庄稼汉。挣脱官场牢笼,回归深山茶人。

杨世华:深山茶人的人生传奇


总编壹说:有人说:“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包忠华:普洱名山古茶系列之金鼎古茶山


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

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7100px,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3975px;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4250px;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4200px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2250px等古茶树。

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

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无量山的农家院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

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普洱茶“疯子”杨旭


在云南普洱茶界,他因偏执狂般的坚持而荣膺“茶叶疯子”的“美誉”;

在大家熟视无睹的普洱茶包装中,他慧眼独具,经过不懈研究探索,想办法通过天然的材料来改变传统普洱茶中有可能会污染茶的印刷品,经过不懈努力后实现量产,申请了三项健康专利。

他,就是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

800元的坚持

“8”这个数字似乎和杨旭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的杨旭用仅剩800元的全部资金熬过了他的寒冬。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各行各业。坚持做普洱茶高端产品和品牌的杨旭和所有商人一样,也难避此次危机的影响。与众不同的是,这次风险来自他的主动选择。

2007年的普洱茶经历了前两个月的暴涨之后,进入5月份,普洱茶市场在各地的价格都大幅跳水。仅仅半个月时间,各地普洱茶价格均大幅回落。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几乎在一夜间坠入谷底,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

面对2007年普洱茶的冰河期,很多手中压着大批普洱的茶商都不敢轻举妄动。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笃信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杨旭,这一次选择了贪婪:进军普洱茶。

“那是我当初经营茶叶以来最大的投资。”得知杨旭将所有资本和积蓄两百多万都投资到茶区,他的茶友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坦言:“不怕,大不了我破产,用存的茶去开一个小茶馆。”

他也因此疯狂举动和对茶的热爱被同行称作“茶疯子”。

杨旭坚信健康的普洱茶市场和需求是不变的,所以回暖期一定再回来。而这个回暖期太长,没想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一直持续到年底。

整个2008年的8月到10月,连着三个月他没有卖出一饼茶。“9月份我能拿得出来的所有现金仅有800块钱,每天只能吃4块钱左右的盒饭来熬日子。”

200百多万的投入变成800块钱的窘迫境地,这是一种冒险,而今看来却是一种胆识和智慧。

“曾经也无奈的出手过库存的茶叶来换取生活费,每天亲自带着产品上门推销。偶尔一个一千元的小单子也算是雪中送炭。”

2009年初,春天的到来也带给了杨旭茶叶的回暖。存在库里的茶品在销售中也获得了翻倍的价值。

熬过寒冬,杨旭和他的茶叶逐渐走上了升温的道路。订单接踵而至,从几万到上百万。

一片茶叶的创新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现在的老板就要靠脑子。”杨旭坚信微利时代更要求精细化管理。

正是这种极致的细微之处,为他赢得了市场。他成功研发并申请了三项普洱茶行业健康专利,实现了普洱茶非天然瓶颈的突破。

第一项专利就是环保的普洱茶茶树叶内飞。

2004年杨旭就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环保的可食用内飞,经过各种努力实验,2005年底选定了可食用树叶(含茶树叶)。起初因很多技术性问题,不能量产。

2009年经过多次的设备改进和更换,终于实现了量产。“食用树叶内飞不会污染茶品,因为它本身就是天然的,所以整个茶饼都是可食用的。”

“我们第二项专利体现在包装上,传统的茶品包装是用印刷纸包裹。印刷纸油墨对茶品有污染,可能会致癌。而我们先用白棉纸(白棉纸选择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包裹,然后再套上印有公司信息标志的棉布袋,这样不仅古朴典雅,而且还避免了传统印刷纸的污染。”全环保的包装使产品由内而外更卫生更健康。

杨旭的第三个专利是天然竹片做茶砖标志。“我们将以往的印刷纸标志,改用有防脱落技术的竹片。在压得时候会很好的贴在茶饼上。形成了竹片与茶砖的完美结合,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天然、环保。”谈起这个研究阶段,杨旭也表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做了很多的改良。

小小的一片茶叶,却融合了三项专利。这不仅仅是创新的体现,也更多的是“茶疯子”对茶叶的挚爱和钻研。

他的这三项普洱茶专利是茶界的一大突破,是茶业史上的一次飞越,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超越有机

在人们纷纷推崇有机食品,有机茶叶的时候,杨旭却坚持古树茶天然健康的特色,力推百年古树茶。

“有机茶还是需要人为管理的。在云南古树茶的价格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上百年的古树可以自己生成生态链,实际上比有机茶更环保更健康。有机茶不管施有机肥还是农家肥,都是要施肥的,而且还有病虫害,有病虫害还得用粘胶或是蛛网去消灭害虫。而古茶树自然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这就避免了很多的污染。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杨旭瞄准市场定位,走差异化道路。重推高端茶叶及定制。以三项专利为特色,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我们是小企业,不和大企业比量产,我们比质量。我们走高端市场,所以量上就能很好的控制,茶叶质量就能精益求精。”

杨旭追求纯天然普洱茶从茶的原料就已经开始抓起,他拥有两座将近九百多亩的古树茶山,采用纯天然古茶树的头春茶做原料。拥有的两座茶山环境都地处2000海拔以上,日照时间超过十个小时。

“土地贫瘠,茶树的生命力就相应提高,生产出来的茶的品质就高。茶色素以及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就高。茶的鲜爽度和甜度就好,香气四溢,口感回甘。”杨旭的解释专业而不深奥。

“我们的纯天然不仅仅体现在茶的原料上,那只是做好纯天然茶品的第一步。”杨旭强调说,“我们的茶叶环保天然,还体现在两次手工捡蒂,两次风选,纯手工石磨压制。”传统石磨压制工艺既延续了传统又保留了茶的纯天然优点。

市面上大部分销售的茶叶都是机器加工,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然而不知道多少人深受这种机器设备和各种印刷污染带来的危害。

纯手工工艺,避免了机器的二次污染。手工杀青,保留香气和内涵物质,手工石墨压制,避免机器设备加工环节带来的污染,生产出更天然、更卫生的普洱茶。

纯手工公益的健康理念是好,可是也着实让茶叶损耗不轻。杨旭说“以30%以上的损耗换取茶叶的卫生、健康,值得!”

一直秉承当初经茶理念的杨旭,经过08年的历练后更加的坚定和执着。谈及知木以后的发展,杨旭表示“‘木易坊’作为知木的老牌号依然走高端产品,‘知木’走中端品牌,我们的产品品牌也在消费者的口碑中逐渐向企业品牌转化。”

知木现有的规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铺向全国的大小城市。以实体店经营为主,网路营销为辅的模式也逐渐成效。独立网站和淘宝店也在新形式下做的红红火火。

杨旭也为知木的未来做了三五规划,争取做到行业内的顶级品牌。用更高的品质做到更好,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希望普洱茶爱好者能正确的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也希望知木生产的环保健康茶,为更多的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服务满意。我们的想法是:把天然健康的普洱美茶带给全世界!”

清华硕士杨华毅回到家乡念起“羊屎茶叶”经


恰逢茶园冬管时节,在恩施市舞阳办事处长堰塘村,1000余亩梯田茶园处处露着生机,20多名村民正忙着给茶树修剪“发型”,还有部分村民在茶垄间挖沟施肥,有说有笑。“几年前,村里稍微年轻点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田地都成了荒地,冬季往往更加荒凉,村民们闲得很,要不是这几年杨总回乡发展茶叶,哪有今天的景象?”村民徐明清看着满坡茶园,露出了笑容。

恩施长堰塘村民口中的杨总叫杨华毅,清华大学硕士。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杨华毅回家乡念起了“羊屎茶叶”经,他到内蒙古购买羊粪作为茶园肥料,同时扩大茶园规模,探索电商营销模式,打响“映马云池”推向世界质检最严格也最具潜力的高端茶叶市场。

杨华毅称,一旦国际有机茶认证申请成功,获得国际市场“入场券”,便能让该品牌茶叶走向世界,获取更广阔的机会。

他们在做好电商的同时,还将做好线下销售,以并购或自建连锁店的形式,打开线下实体店市场。目前,杨华毅已与南京一大型有机食品超市达成协议,“映马云池”茶叶可在其全国106家连锁店内销售,现正在商量包装等细节。另外,经一清华校友介绍,杨华毅与美国一家报业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该负责人将为其提供100万美金作为风险投资,第一期20万美金将于2015年1月15日到位。“人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得有想法,有了想法还得敢做。”杨华毅并不满足于现状。据他介绍,目前村里还有上千亩荒地,他将收购这些荒地,以发展速生经济林,待木材长势基本成型后,便在林间种草养羊,以羊粪做茶园肥料。这样,茶叶、林业、牧业合理搭配,既可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农林牧三者在生态效益上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圈,形成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倍增发展模式。

杨丽萍味觉的音乐——普洱茶——邹家驹与杨丽萍的谈话


以下是邹家驹与杨丽萍的谈话:

邹:看你的舞蹈,感觉非常内在,有独到的境界。你对普洱茶的偏爱,是否因为它暗含了你对艺术品质的理解?

杨:怎么说呢?普洱茶对我来说是特别具有玩味的茶叶品类,我对它与艺术的关联倒还没做过更多的联想。但它们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艺有境,茶也有境。我格外喜欢普洱茶,确实是因为它的内在。

邹:那么用你的语言怎样形容它的内在?

杨: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邹:你的用词很像在形容一个人。而好普洱茶经过时间的历练,确实如同阅历起伏、深沉内蕴的人。

杨:是的,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朴归真。

邹:而且普洱茶有气色。好的普洱茶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

杨:品质这种东西,一般在视觉上都会有充分的体现。

邹:是啊。就如同人的外在气质所透露的内在品质。

杨:我感到奇妙的还有普洱茶的韵。它是有韵的。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是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人很也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

邹: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比拟。美妙而且贴切,让我感到意外。

品茶如做人 贵在用心


品茶,贵在用心,做人亦然,用心品茶味中味,用心做人人上人。这天,窗外毛毛细雨下个不停,闲来无事,特邀约三五茶友书友小聚。友人围桌而坐,三五杯热气腾腾的三峡毛尖。好茶奉上,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席间,一个穿红衣服的友人话锋一转,抑扬顿挫地吟咏了一首打油诗:“生在青山一大窝,采回家去炒一锅。老的生的不能吃,煮汤喝,”言毕,他呷一口上好的三峡毛尖茶,环视众人,意味深长地说:“这打油诗还是一个谜语,大家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茶友书友一听是谜语,纷纷来劲,你一言我一语,可是猜来猜去都不对。我一直沉默不语,自顾自喝茶。出谜语的友人问我有何高见,我含笑说:“高见没有,我的确知道是什么。可我是东道主,诸位是贵客,由我说出谜底岂不无趣?”红衣友人笑笑说:“但说无妨。”大家洗耳恭听,众人点头称是。我便说:“是茶叶。”红衣友人不再言语,良久才说:“既然如此,不管它是什么,也不管你的答案是对是错,你都得给大家伙剖析一下。”众人纷纷附和。

我欠身离座,拱手抱拳,说:“承让。”然后娓娓道来:“第一句,生在青山一大窝,回头想想,茶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乃是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也就是说一开始,茶树生长在青山,都是野茶树,一窝一窝的,到后来,兴农事,野茶树移栽,方才有了田地栽种茶树,一行行,一片片;第二句,采回家去炒一锅,这不就是采茶制茶工序中的杀青炒青嘛;第三句,老的生的不能吃,想想看,茶树上的老叶子,能吃吗?茶叶生的,能吃吗?第四句,煮汤喝,一般口语上,我们都说茶水,而在书面语,多叫茶汤。结合这四句,不是茶叶是什么。”

听我说得头头是道,出谜语的红衣友人连说有理。其实之前,他也考过很多人,虽然问题很简单,却十有八九的人猜不着谜底,如今到底有人解出了,猜着了,可谓知音。我想,问题那么简单,关键在用心,用心想,用心悟,做生活之中的有心人。

说说笑笑,时间好过,不知不觉,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暗了,友人们纷纷起身告辞。屋里桌上,三五杯茶水,微微冒着气,如烟,如雾,如云。

送走友人,梳洗完毕,躺在床上,夜不能眠。品茶如做人,要用心,用心品茶,方能品出真味,用心做人,方能做个真人。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杨丽萍:普洱茶历经沧桑之后返璞归真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在2012年央视春晚以舞蹈《雀之恋》,再展舞蹈诗人的风姿。

杨丽萍喜欢普洱茶,茶是上好的,茶具是专业的,连泡茶的人都是杨丽萍指定的——她的灯光师。杨丽萍说:“普洱茶醇香,温和,而且减肥功效相当出众,要多喝豆浆,多喝普洱茶,多运动,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从民间采风招募到自编自演,杨丽萍一手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近三千场。杨丽萍坦言,十年对于一部经典来讲仍是非常年轻,对于自己退居幕后,由杨武“接棒”挑起《云南映象》演出的大梁,“如今在台下看杨武跳舞,我觉得就像普洱茶,比10年前还要好,味道更醇厚。

杨丽萍常常说,普洱茶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在于境。就像她说的那样,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在杨丽萍眼里,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时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作人很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对于普洱茶之韵,杨丽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普洱茶品质有好有坏,好的普洱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而艺术之路同样如此。因为相信品质在视觉上会有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了像《雀之灵》、《云南映象》、《月光》等等惊世骇俗、如梦如幻的舞蹈。

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林世兴: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云南山头茶》出版发行后,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目前已遍布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三个国家,创造了中国茶书发行的奇迹,读者好评如潮。

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邯郸古雍桥茶友以《林世兴,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为题撰写文章,对《云南山头茶》主编林世兴给予高度评价:

近半年,我的头脑中始终萦绕着“理想”二字。读《寻觅中华》时,看到余秋雨老师在仕途畅达之际,却违逆众意开启他的文化苦旅,只因他胸怀恢复中华文化记忆的理想;2014年4月7日,廊坊九曲茶坊本良老师到古雁桥交流习茶心得,是在他近五十岁后为圆自己的梦想,才开始专心从事茶文化的宣传;4月9日,从本良老师的习茶日记中看到,邢台曲氏夫妇为实现南茶北引的理想,卖掉城里的房产,扎根山区的执著;5月12日,到石家庄学习交流时,为张金牛做个有理想的茶人规划的蓝图而心生敬佩;8月8日,《山头茶》主编林世兴莅临古雁桥茶业洁朋体验店,分享《山头茶》的诞生历程,为他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而震撼。“理想”在我胸中升腾。

2014年8月8日下午,随着林世兴动听的爱伲族民歌,我们跟随他回忆七年的创作历程。七年前,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报社工作,钻村走寨,成为一名“山里人”,他七年查阅三百多本茶书,一个人走完云南的万里茶山,崎岖的山路,烈日的曝晒,恶劣的雷暴天气,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人埋藏的泥石流,还有一个人行走的孤独与无奈,无数次陌生的拜访,与茶山各少数民族沟通的语言障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横断山区行走的疲惫与孤苦,病痛与伤痛,经济拮据,智力的枯竭……他也曾打算退却,但他懂得“一诺千金”的分量,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喝完两瓶酒,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天亮继续前行。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逐梦人、茶产业上的行者,成就了这部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的12万字专著——《山头茶》。

理想是行动的翅膀,活着就有未来。林世兴以地理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想,美学家的看法,文学家的的感受创作了这本《山头茶》,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那么这本山头茶时代的开山、奠基之作也可誉为“普洱的史诗”。2014年3月《山头茶》第1版印刷发行后仅40天便售罄,这是对林世兴莫大的肯定与鼓舞。

“理想”可以升华为一个人的信仰,有了信仰,生命才有意义和方向,试问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还怀揣着“理想”,是否为“理想”付出着或付出过行动?当前,中国茶界正处于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古雁桥茶业义不容辞地将“承载社会责任,传播饮茶文化”作为己任。

一泡化得开的山头茶

《云南网》记者赵刚对林世兴作专题采访,写下如下文字:

瘦瘦的林世兴表示,他用7年时间独自一人跋涉云南数万公里山区,遍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出产古树茶的山头村寨,调查、整理、撰写出了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的12万字的《云南山头茶》专著。而作者林世兴是这样说的,翻开这本书吧,这是茶韵、山韵、神韵“三韵合一”的茶书。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世兴当过19年的中学校长,7年前还是昆明媒体圈中的一位主任,在做、酒歌、情歌完全是部动人的史诗。”

7年过去,为这部书林世兴耗资160万元。“不管多么艰难,我不愿把痛苦展示给别人,微笑总撑着我往前走。”书籍终于出版了,林世兴靠自费发行,一个月就卖掉1.5万册,云南勐海的好多茶农慕名而来,专门买这本书。

“我就是一泡化得开的茶,个人的一切苦难都化作泥土,滋养幸福的茶生活,滋润着每一个来读这本书的人,尽管现在还没靠卖书脱贫。”林世兴自嘲:“7年写书时间,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走了不止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要请教茶农,要寻找古茶树。自己的交通食宿不算,有时为了淘到一个故事,请人喝酒也得花钱。再加上走一路要买一路的茶,债务就这样欠下了。”

经济上拮据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要命的。林世兴一个人收集整理撰写资料,挺过无数个深山长夜。白天收拾行李再走,背着个箱子,险情不断,几次遇上泥石流,不是躲闪得快,早就把命丢在大山里了。

“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尊严和快乐。”林世兴说:“7年前出书的时候没想到云南山头茶这么火爆,现在那么多的人钻进云南各个山头寻觅古树茶,这本书正当其时。”

壶言壶语:用心解读紫砂壶


爱壶人有好多种,有的喜欢收藏名家壶,有的喜欢收藏文人壶,大部分则纯粹是为了泡茶,因为爱茶,爱屋及乌,渐渐迷上了紫砂壶。都说一把好壶在手,很能涵养一个人的精气神儿。闲暇时,一一拿出来,捧在手心里把玩一番,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雅趣。

大伙养壶的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而每种方法的背后,都是一把独一无二的紫砂壶。

有人说,喝茶养壶都是修身养性的雅事,心境平和才好,别一喝茶就抱着茶壶死命擦,拿个小刷子不停刷,茶水猛往壶上淋,口里还不停念着:“人勤壶不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着实有伤大雅。

养壶,羡慕的当是那些懂得享受“慢”的人。当茶水渐渐沁淋过壶身,韵香氤氲中大有美人出浴的感觉,待到“壶美人”出浴,晶莹剔透喜煞个人儿。温壶、润茶、出汤,一气呵成的美不言而喻,尝到了甘洌香甜的茶汤,也养出了内敛厚朴的紫砂。

紫砂壶,是茶的知己,茶人的知音。当你用一颗心试着解读它,一把壶也就有了生命。紫砂承载了多少茶人的情怀,一把紫砂壶的历史,就是一部茶人把玩的寄情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杨世华:用心打造名山普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