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商谭文辉在为新收到的茶样做标记。南都记者徐盛伟摄

3月26日,勐海县城。

谭文辉在街边停好自己的丰田越野车,转身进了银行。他从柜台提了50万现金,将其中的30万用环保袋装好,随手递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新班章村支书李刚。

从2005年起,谭文辉每年春季都会在西双版纳逗留两三个月,到各寨收购第一拨古树春茶,几年间跑遍了勐海茶区的大小山头,同十多个茶区的茶农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今年“头春”开始采摘以来,谭文辉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茶山上度过。这次,谭文辉以1500元/公斤的价格预订了数百公斤新班章春茶,由于担心竞争对手抢货,他一次性把货款交到村支书手上。

第1站布朗山乡吉良村

这里的茶以苦著称,茶商习惯拿它来与其它茶拼配调味

交上百万“学费”核心资源最重要

谭文辉是惠州龙门人,常年在东莞做普洱茶生意。2008年古茶山核心区之一,散落着3000余亩古茶园

饼干衣服送给困难茶农参与捐建寺庙

从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拐上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15公里多长的山路由无数急弯、陡坡组成。谭文辉娴熟地操控着方向盘,车尾扬起绵延数百米的土龙,路边不时可看到车辆翻下悬崖后压倒的成片树林。

老曼峨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寨子四周散落着3000余亩古茶园。同沿路的许多寨子一样,谭文辉与茶农已经熟稔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

车子经过寨子的寺庙,门口一位中年僧人远远向谭文辉打招呼,他急忙摇下车窗挥手致意,“修庙时我捐过一点点钱。”

寺庙斜对面是村民岩落旺家的木楼。从2008年起,谭文辉开始收购他家的春茶,每年收购量1吨左右。岩落旺是布朗族人,家里有1000多棵古茶树,今年他家的苦茶已经涨到800元/公斤,甜茶则达1100元/公斤。

岩落旺说,他家的茶只卖给包括谭文辉在内的两位广东客及另一位浙江客,“这些都是合作了好几年的熟客,卖给别人没法交货。”前两天有一位陌生人上门收茶,每公斤愿意加多100元,但被他拒绝了。

“寨子里的茶农大都很淳朴,你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这是谭文辉多年来进山收茶的心得。刚到布朗山时,谭文辉带着整箱饼干和一些从朋友处收来的旧衣服,沿路送给一些生活困难的茶农,他至今仍保留这一习惯。至于每年春茶的价钱,只要是自己认准的山头,茶农开价多少就是多少,他从不讨价还价。

第3站老班章寨子

村口竖起“禁止到茶地收购鲜叶”的告示牌

嫁到老班章的“人脉”帮他淡定收茶

在老曼峨20多公里外的老班章寨子,不分大小树的“明前头春”已由去年的2800元/公斤蹿至3500-4000元/公斤。由于产量有限,近年登门收茶的客商挤破了寨门,即使带着成摞现金,没有过硬的关系也很难收到靠谱的春茶。

这几年,老班章周边寨子都“自觉”加强对本村茶叶资源的保护,在村口设卡检查,禁止其它寨子的茶叶流入,以防茶农掺杂使假。

除了限制外来茶叶,老班章还在村口竖起“禁止到茶地收购鲜叶”的牌,落款时间为2013年元月。谭文辉说,寨子此举是避免对珍贵古树的过度采摘,茶客只能到村里收购加工好的毛茶。

由于老班章炙手可热,茶叶的真伪成了茶商们难以回避的问题。“老班章太值钱了,我们本地人去收茶也很难搞到真货,担心茶农做手脚。”在景洪市区曼听路开茶庄的王超军直言不讳。勐海南春茶厂老板彭峰也认为,“这个行情之下,一次能收到三五十公斤老班章是了不得的事。”

不过,谭文辉一点也不着急。早在几年前,他在南糯山石头寨收茶时,就同哈尼族少女杨希的父亲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杨希嫁到老班章,谭文辉的人脉也延续到了这里。

杨希家的木楼建在村中央一片高地上,蓝瓦覆顶,实木框架,2010年建房时花费超过50万元。谭文辉一行进门时,杨希正忙着在锅灶上炒制新茶,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十几公斤加工好的毛茶。

杨希家现有60亩茶园,春茶产量在1吨左右。以前她家同其他合作社村民一样,鲜叶要全部上缴给设在村里的“陈升号”初制所,不得私自售卖。“去年卖给‘陈升号’的鲜叶价是300多元/公斤,比较亏。今年我家退出了合作社,自己采茶加工,只卖春茶就能赚一两百万。”在她家宽敞的客厅里,豪华皮沙发、液晶电视、台式电脑、组合音响应有尽有。

“先给我取1公斤茶样,过几天再来收货。”谭文辉递给杨希老公厚厚一摞现金,对方也不点看,抓起几个空塑料袋就进了旁边的储藏间。

第4站勐混乡班盆老寨

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树龄等因素与老班章相差无几

看准性价比高的头春茶早下手预订

返程途中路过班盆老寨,早在路边守候的傣族茶农岩坎龙进屋搬出四箱毛茶。班盆寨子位于西双版纳勐混乡,与贺开古树园遥遥相望,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茶树树龄等因素与老班章相差无几。今年的班盆春茶价格仅800多元/公斤,谭文辉认为性价比很高,早早向岩坎龙订了总价20万元的头春茶。40公斤毛茶放进越野车后备厢,岩坎龙当场拿到3.2万元现金,脸上乐开了花。“别人都说春茶价格高,我觉得还会有上涨空间,现在不收就晚了。”谭文辉说。回到勐海县城已近子夜,望着仓库内的数十箱春茶,谭文辉长长舒了一口气。

第5站勐海县城

谭文辉在这里拥有两个仓库,收到的新茶先在这里分拣,再送往工厂压饼

春茶没开采已收到茶友大笔定金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谭文辉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对他充分信赖的茶客。今年的春茶还没开采,他的账户上已经收到茶友们打来的大笔定金,“都是指定要某某山头的古树纯料,一人几件,收再多毛茶也不够大家分。”

谭文辉在勐海县城拥有两个仓库,收到的新茶先在这里分拣,再送往工厂压饼。最近,谭文辉看中了勐海县城一块1000平米的地,打算花60万元买下筹建“纯臻号”会所。他深信只有在茶区扎根,多年积累的宝贵人脉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从而掌控更多名山古树核心资源。

延伸阅读

中国—南亚博览会:印度茶商(老罗)畅谈茶叶生意经(图)


Rajiv(左)的公司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香港文汇报记者罗斯摄

讯:昨日,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印度的茶商RajivLochan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中印茶缘的故事,道出两国近百年来生意往来的不易,但随着李克强倡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南亚合作将迎来民间经贸发展的黄金时代。

Rajiv名片上的2个中文字“老罗”是他的中国名字,他对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从香港开始的印度茶故事,故事中有昔日中印民间做生意的不容易,有LochanTeaLimited甚至是印度茶树种植史的源起。

乔装清官中国“偷茶”

“1848年,因为两国相近却不熟悉,我的先辈罗伯特.福琼只能乔装成满清官员,绕道香港出发,并找到了两位中国‘苦力’随同,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好的茶株。”Rajiv说,起行后,罗伯特来到了当时的江南省(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到达了怀宁县(中国绿茶生产的起源地)和安徽省松罗,搜集到了能生产最好绿茶茶叶植株。之后,从广东乘船抵达福建,并受到了当地佛教僧人的招待,在那里罗伯特喝到了他所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为了能从武夷山上“偷到”上好的茶株,罗伯特甚至派遣他的两位中国苦力前往并承诺如果成功,将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

Rajiv称,1849年10月到11月,罗伯特将搜集到的茶株运回了印度,使之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安家,并种植在印北的萨哈普尔茶园中,成为第一批的印度茶。

记者后来获悉,80年代,2位日本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专家称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并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

期待在“高速贸易”中赚大钱

一直期待着中印关系进入“好生意时代”的Rajiv说,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额已达665亿美元。

“今天,我把印度产的大吉岭红茶带到中国,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同时,把云南滇红的原料进口到印度进行拼配,就是希望能在每年增长超过26%的中国与南亚『贸易高速度』中赚大钱,同时也延续中国茶与印度茶的这种缘分。”

Rajiv说,印度有媒体将中国总理的访问称做“一个绝佳机会”,呼吁政府不要用陈旧的理念解决21世纪的双边问题。中方率领的投资促进团队,是印度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商务代表团之一,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两国贸易问题。

加深彼此了解助拓民间生意

4月底,南亚问题专家、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任佳出行印度时发现,两国间的“民间生意”因中印缅三国间官方协议迟迟未达成,中国商品只能换了包装变成“缅甸制造”、“日本制造”再卖到印度。

“相互了解是民间生意的基础。”任佳表示,相较于外交、军事等领域,云南举行的南博会更着力于拓展民众间的交往,让各国民众对他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云南方面把“中国-南亚国家智库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打造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确定了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国际人文合作与交流等三个论坛话题。

云南省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说,中国与南亚之间虽然贸易额增速很快,但了解程度还远远停留在一些简单渠道,双方贸易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宽。(原题《一段茶缘道艰辛印商畅谈生意经》)

茶叶店的生意经:营造氛围茶香更浓


不大的店面里,古朴的茶桌摆在正中。店主茶道功夫娴熟,在流淌的音乐中,冲出一壶汤色杏黄的茶水,优雅地倒入精致的茶盅。顿时,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给客人沏完茶,许小姐同记者聊起她的茶道人生。

选对茶叶经营品牌

开茶店之前,许小姐一直在汉口一家茶行从事销售工作。今年3月底,陆羽茶都开市之后,她认为市场环境不错,便和妹妹一起投资几万元开起这家20平方米左右的茶店。“开茶店最重要的就是选对茶叶品牌。”许小姐告诉记者,她经营的是现在行情不错的福音山珍稀养,上甘茶、青钱柳、虫屎茶。“对于刚开的店来说,先选几个市场行情好的茶品试卖,然后再慢慢转型专门经营其中的一种,风险可大大降低。”许小姐说。

在茶叶档次定位上,她了解到,目前武汉的茶市还是以中档茶销售为主,不过低档的大路茶也比较好卖。考虑到做低档茶只能做批发,不利于茶店打招牌,于是,许小姐一门心思做好中高档茶叶销售。于是,她加盟了福音山茶。由于市场定位明确,她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营造氛围茶香更浓

真正喜欢喝茶的人一般都比较讲究,强调茶与器的默契、环境与气氛的协调,冲泡时讲究技法,品饮时讲究章法。基于此,茶叶销售店主也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茶文化涵养。“为了将茶店开出文化品位来,我想到了茶艺表演。为了具备一流的茶艺,我专门到杭州去学习了几个月。”许小姐说,好茶加上好的茶艺展示,顾客来此喝茶自然赏心悦目。熟人们闲暇想品茶,很容易就想到我的店子环境不错,品茶聊天时很放松。

许小姐在店后面开了几间包间,客人来得多了便将他们引进包间,可以打打牌、聊聊天。“在包间里,我的茶是按壶卖的。一壶茶从40元到100多元不等,中档的80元一壶,最受欢迎。”许小姐说。据了解,在茶包间卖茶,纯利可以达到20%以上。

许小姐说,她之所以做茶叶销售,原因是她也喜欢喝茶。茶叶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她平时喜欢在工作之余,沏上一壶好茶,与老顾客分享,平添一分清闲与快乐。

潍坊:茶商叶仙红的“茶叶经”


初次接触叶仙红的人都会被她干脆豪爽的性格感染,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女汉子”其实是个南方人。作为一名军人家属,她十几年前来到潍坊,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从一名打工妹成长为女老板。

刚来潍坊的时候,叶仙红在培训学校和网络公司打过工,后来因为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有什么办法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自己干点事?她思虑再三,觉得老家松阳是茶叶的主产地,自己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茶经,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她于2009年在城区一家茶城开了自己的茶庄。

茶庄开始生意并不顺利,叶仙红没有消沉,而是带着自己设计印制的名片、宣传页和茶叶样品去跑市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陆陆续续地开始有客户打电话了。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叶仙红却有自己的原则:“做生意得先做人,要是不讲诚信,茶叶品质不好,人家跟你打一次交道就再也不会来了。”一次,有位客户想买一斤六百元的茶叶,她了解情况后说,有种价格四百元的茶叶外观和品质上与六百元的差不多,如果自己喝的话,这种性价比更高,客户愉快地听从了她的建议。但是因为疏忽大意,客户留下六百元就走了。等忙完后,叶仙红发现客户拿的是四百元一斤的茶叶,就赶紧给客户打电话,并将二百元钱还给了对方。

“做生意就得讲诚信,咱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叶仙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茶山经济学:茶商拍照,茶客收茶,茶农收钱


正常来说,一个商业社会是一个体系,每一个节点都管用,缺一不可。

就茶而言,茶客、茶商、茶厂、茶农、茶树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一不可,区别只是在于大与小。

这其间需要各种专家,尤其需要各种伪专家的表演,否则少了谈资。

这其间也需要形形色色的文化人当吹鼓手,否则,少了多姿多彩,少了各种新编的概念。

毫无疑问,普洱茶是需要感谢各种各样的概念的,没有概念,就缺乏利润,就缺乏热点。

而热点的形成,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吹鼓手,今天天下流行的各种概念,无不是如此的吹鼓而成,气流广大,乃至于成“势”,昨日的老茶,今日的古树,无不是如此,只不过,杀君马者道旁儿,鼓敲急了,会破。

概念多了,会破。概念多了,会假。茶商、茶人去包装概念,目的是卖高价,然而,复杂的概念无不是逼迫茶客向茶山而行。

如今的普洱,茶客收茶,茶农收钱,所有中间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被省略了,茶商仅仅是游客。所有商业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商人,然而,茶商却被严重忽略了。

从普洱到古树,从易武到薄荷塘,从野生到高杆,从干仓到湿仓,几乎每一个概念都在细分,细分的结果累积到茶山,累积到鲜叶,结果很明显:

茶客收茶,茶农收钱。

这中间所有的渠道,所有的文化人,所有的茶商,所有的茶厂,所有的品牌,统统被抛弃,茶山越来越富裕。

茶山富裕,其意义自不待言,然而,这仅仅是茶叶到茶汤当中的一环而已。

茶客追逐天价,资本社会,本身无可非议,然而,天价茶,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茶叶的销售,目前就是一个圈。茶商是圈中的专家,那构成圈子的层次就与茶叶的层次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茶商不明白一个道理,大益、下关、中茶的经销商按照山头茶商的思路,该怎么卖茶呢?

茶商卖茶,无止境追求高价,无止境追求高品质,其实就如同开夏利车的圈子每天谈论的是宾利车的刹车好用不好用。

当然,茶客的圈子足够庞大,足够高端,自然会追求单株,自然会追求高杆,这是一种个性化,豪客豪商的个性化不等于普遍性。

这其实就是如今很多茶商的症结,不切实际,不设身处地,不会定位,把市场他人的优势当成了自己的优势。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所有成功的销售,无非是优势的组合,而不是劣势的组合。

在茶山转悠,经常能遇到各地茶商拿来各种古树茶来品鉴,比的都是树粗,比的都是树高,普遍认为老、粗、高就等于好茶。

很多茶,品尝下来,不过而而,这尚且是在茶山,有茶地,茶树,森林的氛围作为依托,一旦下达销区,销售的氛围不在,天价购之的所谓高杆茶,又如何销售?

不可否认,的确有味厚、味甘的好茶,让人感动,但是,鲜叶如同鲍鱼,不会加工也是白搭,有些茶,明显发酸,饮者陶醉于曼松、薄荷塘的名头,未识其真味。

再则,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而为枳,只不过,水土异也,如此简单明白,哪里能说树高树粗就一定好,如同说版纳、临沧、思茅三地茶口感都差不多。

概念到顶,市场难销,所以,有人另辟蹊径,寻找一些自媒体包装,自媒体包装其实简单,收什么钱说什么话,于是,现在的茶山,单株创始人,高杆创始人,纯料创始人,离地发酵创始人一堆,各种封号都是自媒体人给予,这让人感叹,现在的茶的确难卖,没有封号更难卖。

普洱茶界的各种创新,各种走势,都是圈子化,茶品圈子化,销售圈子化,名号圈子化,这些种种,表现了一种趋势,大家都居于漂浮的半空,而不知实际的方向。

在茶区,看到很多自媒体人在企业家面前侃侃而谈,大谈营销,大谈趋势,场面诡异,我觉得是普洱世界的一种疯狂,茶叶是专业的,企业也是专业的,为什么推广宣传手法却是业余得不能再业余呢?

有一次,碰到柏联的刘董,一堆人在旁边出谋划策,言及策划,文化包装,谈及的还是于丹、余秋雨之流,刘董言这类人我们请的还不够多吗?其实潜台词即为:专业的人才能办专业的事。

一时的喧嚣,留下的,无非是一地的鸡毛。

茶市总是走到一个节点而戛然而止,茶叶的概念也如是,这是把双刃剑,没有名山古树的概念,没有干仓湿仓的争执,茶叶就没有这么好玩,茶叶的概念一多,所有人都陷入概念而不能自拔,哪里知道茶市的方向在哪里呢?

茶文:散文


茶文: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

5、周作人《吃茶》

6、梁实秋《喝茶》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

18、何为《佳茗似佳人》

19、苏烈《茶香》

20、杨羽仪《水乡茶居》

21、王景山《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茶缘》

23、陈学昭《夜雨沉思》

24、陈学昭《龙井随想》。

茶文:小说


茶文:小说

1、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南方有嘉木》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许文舟:茶画


哥釉青花碗,让许多茶叶张开双臂。人逢喜事,就是这碗茶,喜上添喜。茶叶倒的倒,立的立,立着的像白居易的青衫,倒下的是陶渊明的晚景。

唐寅枯坐,童子侧立,将积雪称斤论两。风稍息,树上黄叶不敢落下。一曲终了,茶与水才有惊天动地的相逢。而唐寅的脸色,始终像在炼丹。

苦涩的人世,需要像茶一样烹煎,才有泛甜的秘密。不要说已无权无势,举杯,就笼络了人世的好山好水。

最好是亲自碾茶,分汤;最好有大雪登门,诗友踏歌来访。诸神自便,来的都是客人。茶可以先敬你,但不分高低贵贱。

琴已老,音律赶不走轻尘。一册茶谱,必然是唐寅所著,茶香或显或隐,笙歌或远或近。茶席有梅半枝,绽开所剩不多的寒意。

买一座青山,用茶养老,那时房价不像现在炒得火爆。水边随意搭建的茅屋,不担心水涨。路边摆一口炒茶的铁锅,也不用提防城管。

更重要的是,腋下夹一本线装的书,就不用与唐寅隔茶相望。

茶文之茶韵


茶的着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韵,指声音。《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韵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茶韵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茶人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茶韵,他认为这是茶香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茶韵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茶韵。

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徐公品茶》中有“茶韵”一节。称:“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茶人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茶韵。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茶韵。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文化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茶文之茶谚漫谈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一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荆州茶人尚文


花有多香,只有闻时才知道;茶有多淳,只有品过方知晓。一杯普洱茶,究竟它的香味有多醇咧?臻味茶园园主尚文告诉记者,结缘普洱茶,他的一生芳香满溢、滋味无穷。那么尚文与普洱茶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在表兄家里喝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有一种陈年木头的味道,还有一种红糖般的甜味和颜色。”尚文在向记者讲述他初识普洱茶的经历时满脸都是幸福的微笑,他告诉记者,当年那杯茶让他记住了普洱茶的味道。“再识普洱茶,是2008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当时一位在云南销售路虎车的同学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我也喝了两杯。”尚文说,那两杯茶味道有些苦,但细细品味却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普洱茶,我小时候喝过。”

据了解,那天聚会结束后,尚文便开始关注起了普洱茶。“之所以关注它,因为它除了是一种饮品,更是我童年的记忆。”尚文说,他越是关注普洱茶,对于普洱茶的爱意就越深。“只要有时间我就穿梭于荆州大街小巷,辗转于各个茶店淘茶、品茶。茶给我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2012年7月,尚文与《普洱茶》一书的作者邓时海教授相识。“我和他认识是一种缘分,在昆明的古云海茶行,经茶行老板陈露云女士介绍相识,邓教授还说有机会到湖北来,一定会来荆州看看。”尚文告诉记者,他与邓时海教授在古云海茶行里一起品茶,并咨询了许多关于普洱茶方面的问题,邓教授都一一解答。尚文说,至今他都难忘邓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茶的灵魂是茶香!”其实人生也应该如此。尚文还告诉记者,茶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提到茶,他的神经就会兴奋。“哪里有茶事活动我就心驰神往,就连在电视上播出的茶叶广告我也不放过。”

【注】本文系注册会员尚文的投稿,仅代表尚文的观点!

公益人生茶人生 ——何俊辉


何俊辉,壹基金救援联盟云南火峰救援总队创建人,云南志愿者救灾联盟顾问,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作为自幼喝茶的云南人,与大益茶因公益结下坚实的友谊。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4年3月与大益基金会同仁去香格里拉援助白马雪山藏文小学饮水工程,虽然因为客观原因没能成功,但对大益基金会的工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喝好茶,交好朋友,做好事。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茶品越来越丰富了。

在喝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要有自己的一个优雅的茶艺工作室,常邀三五好友品茗。

除了茶这个爱好,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做为云南众益志愿者发展中心和云南山地救援搜救技术服务中心两家机构的发起人之一,希望未来十年内把他们打造成云南本土草根公益团队的标杆。

益友网:听说您喝大益茶很多年了,可以说是大益的忠实粉丝,最初是怎么样接触到大益茶的呢?

何俊辉:因为我是云南人,其实从小就有喝茶的习惯,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喝普洱了。大益作为云南的一个老品牌,也是很早就接触过的,记得98年的时候,我花63块钱买了两块250克的大益砖茶,那时候有的饼茶一饼也才卖九块钱,所以这个价格还是蛮高的,但记得那个茶味真的很好,自己也觉得很值得。08年的时候,我也买了几件大益的7542,一直收藏到现在。后来正式接触到大益内部的人员是因为2010年云南连续大旱,我们去给茶农们赠送了很多“保水剂”,而大益爱心基金会也在各地建立水窖,当时就有了一些合作。从那以后可以说,对大益有了更亲切的感觉。

益友网:您的本职工作是跟公益有关的,跟大益爱心基金会也曾经有过合作,同时也是大益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在您看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壹基金在运作方式、工作风格上面有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呢?

何俊辉:我本人主要是从事紧急救援工作的,像碰到一些自然灾害,我们的团队一般都会冲在最一线的地方,针对性强,专业度要求高,有时候难免还会有一些危险性。大益爱心基金会主要是从事扶贫、助学、帮困,在公益事业的方向上有所不同。我感觉我们的团队比较“粗”一些,因为都是大男人比较多嘛,阳刚之气足。大益爱心基金会更文雅,可能跟本身从事一些茶道教学推广有关系。现在我以个人名义加入了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团队,也希望能多受一些茶文化的熏陶,在不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爱好来修身养性!

益友网:目前大益爱心基金会所从事的一些公益项目,尤其是大学公益项目,经常会将茶道文化融入到公益当中,你怎么评价这种模式?

何俊辉:我觉得挺好的,大益一直提倡“优雅地行善”,这个概念不错。做公益不一定要苦兮兮的,其实公益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也可以让大家觉得愉快。像今年下半年我们联合大益东航爱心茶室做了一次为鲁甸震区儿童捐献书包的行动,最后一共收到了778个书包,这些活动模式我觉得都很不错,也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很便利地参与进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在云南公益界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他们不像有些单位是为了宣传而公益。大益做的很多事都很低调,是为了公益而公益,为了善举而公益,这一点上我很看好他们。

益友网:您平时喜欢怎么喝茶?您觉得茶在您的个人生活当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俊辉:茶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剂生活的安慰剂吧。喝茶,一是从小的习惯,第二也有保健的需求,平时朋友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也是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我来说,茶还有一种静心的功能,有时候生活上、工作上碰到一些不愉快,就做下来泡一壶茶,感觉心就静了,所以说,它是我生活的安慰剂。

益友网:作为我们的老粉丝,您对我们大益的产品也非常了解了,未来你最期望看到大益出品什么类型的产品呢?或者说,哪种产品对您的吸引力会是最大的呢?

何俊辉:我个人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产品,因为我不太喝熟茶,主要喝,像7542就是一款经常喝的很喜欢的产品。希望未来大益能继承传统,多出一些经典回顾之类的产品,把大益茶的口味更好地传递下去!

茶文经典语句知多少


1、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2、吃茶吃味道,看戏看成套。

3、茶为万病之药。

4、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5、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6、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7、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

8、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9、茶好客自来。

10、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11、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12、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13、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4、茶事,人生事。

15、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16、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17、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8、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19、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20、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21、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22、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23、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商谭文辉的“收茶”生意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