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写下自己与茶的故事,记录这段心路历程需要安静平和的心,需要在某个静寂无声的时刻,做一次与自我的深入对话。直到今晚,此时此刻,才是最好的拥抱。

我入行,可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年前,我是一名外企白领,是地区销售经理,整天为完成公司业绩忙碌着,这一干就是6年。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渐渐令我产生了厌倦感,总想着换换新环境,或者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来也奇怪,我一直很喜欢约客户在茶室里谈事。每每踏进那些茶香弥漫空间里,心自然安静舒缓下来。或许,在那时,恋茶之心就在暗中滋长了。

在那段犹豫发展方向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回了趟江西老家,去了舅舅的茶园。那个春天的清晨,空气是湿漉漉甜丝丝的,站在云雾缭绕的佛寨山顶上,我竟被布满露珠的茶芽深深地打动了:

“这么美的山,这么纯净的茶叶,却鲜为人知,我想回上海开个茶馆,就经营自己家的茶叶,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也许,这就是我想做的事,就是我向往的生活…”这就是我与茶最初的故事,也是萌发初心的时刻。

我是行动派,回到上海,就开始着手筹备工作,考察、选址、设计、装修、布置、招聘、开业…….我都忘记那些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很多朋友都说我胆子太大了,一个门外汉,仅仅只对茶“动了情”,凭感觉就把公司成立起来,店也整出来了。真爱就是任性。

我把公司和第一家体验店安置在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很多朋友不解,说这里人流量不大,大多是科技类企业,崇尚咖啡文化,几乎没有茶的氛围。

但我想自己就是多年的白领,平日工作压力很大,内心深处更加向往如茶般悠然自得的慢生活。况且我们都是中国人,喝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在这些青年白领集聚地去传播、去普及。

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用一些有趣、多元的方式让他们先喝茶,感受到茶里的乐趣和魅力,再到恋上茶,想要了解学习如何品茶,最后到爱上茶文化,离不开茶的生活,那我的价值不就出来了吗?

从开始盲目入行到想明白要如何做好茶事业,我用了1年半的时间。从仅仅对河红茶的喜爱到对各类茶的深入学习,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从书本上、实践中、再到探寻茶源头,生产基地…回顾自己这颗最初的茶心,不就是因为茶的美好才踏上这条路的吗?所以将这份爱茶之心分享,传播,惠及给更多的人,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创立了「轻松恋上中国茶」项目,并组建了团队。我们开创了「轻松恋上中国茶」系列普及性课堂,内容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形式丰富多彩、创新有趣味。从去年11月以来不间断的做了十多期茶课程,六十多次茶文化相关交流活动,园区内外几百名各行各业的白领青年、创业青年、企业高管、全职妈妈…都成了我们茶课程的学员。

我们还受到园区工会、管委会、各大企业、银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团体的关注和邀请,让我们去分享这杯轻松的中国茶。甚至连上海顶级高档商场都希望我们能够入驻其中。

我曾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慨:“埋头做好自己,当你专注做事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注视着你;你继续专心,把自己做好,做到极致。很多机会自然而然会到来,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记得,一定要先做好自己。”

张江是上海最大的产业园区,这里聚集了3000多家企业,约32万人在此工作。再过几个月,我们直营的第二家茶文化体验中心就要开业了。我们想先在这里做深做出影响力来,就像我们的品牌“閤一元”昭示的那样:合一多元,不忘初心,加倍地努力和坚持,在茶里收获更好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丰盛。

我叫虞杰,来自上海。感恩这一路所有的遇见,都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

cy260.COm小编推荐

简崇军:让生命在普洱茶香氤氲里升华


简崇军为12国联合考察团讲解普洱茶制作工艺

有茶的日子氤氲在时光中,是另一道人生的景致。生命在茶香里又一次绽放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传说中,生命与茶魂能相逢!做茶十多年的中古茶堂简崇军在普洱茶的陈香中听见了生命的密语,领悟了茶味人生的真谛。

在昆明金实小区茶叶市场,中古茶堂以其古色淳朴的风格傲然挺立,门额匾上厚重浓墨挥写的“品味人生”仿佛在幽幽诉说简崇军茶人一生的传奇。20多年与茶结缘的故事曲折离奇,而普洱茶保住了自己命的这段茶缘却是他生命里的一支歌,飘荡在岁月的长河里为人们津津乐道!

1998年,云南普洱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专业界、茶界开始关注普洱茶,其特有的保健价值逐渐引起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视。茶商、茶农积极准备着迎接曙光,这时已经做茶10多年的简崇军却病倒了。

这是一场危及生命的重病,1999年确诊简崇军所患为尿毒症。在医院漫长等待肾脏移植的日子极其痛苦,只有等到配型适合的肾脏,并且成功移植以后,他的生命才有希望。正如每一个不幸患病者,他们对生命的遥望,就是那只被捐献出来的肾脏,不过约定的时间为无期。简崇军不但不能喝水,而且每星期必需做三次血液透析,以保证脱出身体内的水分尽量减缓内脏损伤和衰竭。持续到2001年1月份,不仅尿毒症的病情没有好转,而且肠道排便也出现了堵滞。医生建议简崇军服用排毒养颜胶囊以及手术专用的果导片,可连续服用一个多月仍无效果,甚至心脏已有衰竭,医院几度下达病危通知书。血液透析带来的病痛折磨让他尝到触碰死亡的滋味,但并没有击垮这位铁骨铮铮的哈尼汉子。这时他把目光聚焦在聚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出的茶上,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普洱茶,茶是哈尼人心中的药王,也是他的希望。于是,他在病床上大量研读普洱茶著述,不断研读普洱茶制作工艺和各种技术,潜心研究茶叶培育与云南茶文化。在血液透析的同时,他找来存放10年以上的熟茶和30年以上的生茶食用排毒,这使他能一直坚持到2002年6月成功接受肾移植。简崇军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普洱茶帮助排毒,我的生命恐怕已枯萎。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最具特殊的一种茶叶,其历史源远流长,滋味古朴醇厚,艺术丰富而深厚,几百年来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现已成为“香飘千里外、味醉一杯中”的享誉全球的历史名茶。“好茶就是好药”,简崇军决定把自己卖的中心研究员的他,现正在倾注心血打造的是一个有800平方米的“御茶宫”,只为发扬陈年普洱之真谛。“哈尼王子”“中古”系列普洱茶深得爱茶人士的喜爱,中古茶堂日益辉煌,简崇军的生命在悠悠的普洱陈香中怒放,在风生水起的尘世里,端一杯普洱茶,任意遐思,安放自我,步履从容,畅享人生。

黄安东:“茶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引言: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仅是一种国粹,更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这位爱茶者,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旅居国外多年,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通过茶这个载体,让他正真找到了内心世界的文化诉求点。就让我们来倾听黄安东先生的上海故事吧!

茶体现的是浓浓的中华文化

认识黄安东先生有一段时间了,熟悉他的人都叫他东东。东东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非常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身边的许多东西,看似普通的一个挎包或是一个牙签盒,都是由他亲自设计。东东也是一个非常“乐活”的人,无论是茶杯还是筷子他都会随身携带,用他的话来讲,这样的方式既环保又卫生。

东东的人生阅历可谓丰富,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早年去日本发展,10年前移居美国。随后,他又回到了上海。“我从小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多年的海外闯荡,让我了解了文化的多元性,这样的接触,时间越长,让我对亚洲文明、中国文化体会就越深!”他同时表示,“无论周遭的环境如何变换,中华文明是我的根。”2003年,一次与朋友的巧遇,让东东迷上了明式家俱,从此一发不可收,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明式家俱的追随者。

二年前,东东在一位设计师朋友那里,巧遇了一位茶艺老师,边品茗边聊天。忽然间,东东发现,多年来喜欢喝茶的他,原来泡茶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同样品质的茶叶,经过老师的手,让茶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老师送了东东一个飘逸杯,并叮嘱他喝茶一定要“茶水分离”,从这一刻起,东东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东东参加了在杭州灵隐寺举办的一次茶会活动,席间无论是茶席的设计,还是茶具的摆设,以及会场的布置,都让他倍感亲切,甚是喜欢。随后,东东前往了上海陆羽茶艺培训班研修初级课程,通过学习,让他深深感到,茶不但是一种饮料,更投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010年春天,东东放下了手里的一切事务,只身前往台湾,拜访当地资深的茶艺老师,并在陆羽茶艺学校的总部专心研修高级课程。东东说:“茶道是一种国粹,唐代以后传到了日本,被很好的保留下来。然而在大陆,茶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保留和发展,台湾非常好的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今,周边的朋友越来越重视茶文化,这不仅仅是茶道的本身,更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同。”

以茶会友享受人生

东东的私人茶室坐落于闹中取静永嘉路上,他把自己的茶室起名叫“迷茶”,倒过来念就是“茶迷”的意思。茶室的面积不大,从装修到布置,以及许多茶具用品都是由东东自己设计,地上铺的石板源自于江浙地区的一处老宅,放茶具的料理台以及窗前的格栅,也都是用旧家俱改造而来。在进门处以及泡茶区的墙上挂著画轴,他们会随著四季的变化而转换。这里举办了多场茶会,并配有茶单,用毛笔小楷书写,品茗者也会记录当时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布置,这样的氛围,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了古代。

东东坦言:喝茶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也纷纷加入到喝茶的行列。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而且非常的浮躁,许多人有钱有闲,但生活方式不健康。喝茶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心境的方式,放慢生活节奏。喝茶可以静心,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做到人与茶的交流,人与茶的融合。他同时表示:茶室的建立,为许多志同道合的爱茶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不受任何的约束,自由自在交流喝茶心得。另一方面,这里也可以视作一个Showroom,简约的茶席、精致的茶具、沁人心脾的茗茶、令人清新的熏香、古音缭绕的旋律以及浓郁的东方文化元素氛围,向那些还没有开始喝茶的朋友,介绍茶、品味茶、感受茶的魅力,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东喜欢旅游,一有机会,他就会去周游世界。无论走到哪里,茶一定和他相伴。“喝茶是一种习惯,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哪怕挤出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一种享受。在异国他乡,喝一杯家乡的茶,那是最美妙的感觉。”

“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生活节奏非常快。放慢一下生活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一起做事。活在当下,人生的经历是一段一段的,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享受每一个过程,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

周红杰—普洱茶的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2004年,一本名为《云南普洱茶》的科普书,销量竟达到36000册,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茶道的生命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道大行”的时代。幽丛隐逸山野的“自然之茶”,到了唐代成了“‘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性化了的“文化之茶”。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取蜀是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至唐,其间,又走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这段时间,茶叶的日常饮用一直在民间发展着。有关民间茶事见诸文献的记载也多起来,《广陵耆老传》中,有段非常有趣的记载:东晋元帝时,有老婆婆,每天一早,独自提着一器皿的茶,到市场上去卖,市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告发,州的差役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狱中窗口飞出去了。这段民间传奇故事,反映出饮茶在东晋民间的流行情况。故事可能取材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西晋人傅咸撰写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独何哉?”。唐代杰出书法家虞世南的着作《北堂书钞》中,以《蜀妪茶粥》为题,也记载了这件事。从中可见当时民间茶事的一斑。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东汉末年三国时,来客献茶的民间生活场面,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和民间“说话人”流传的素材写进小说。而能反映饮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必需,比上面文字记载出现的还要早几百年的,是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出现有整箱茶叶做随葬品,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充分表明西汉时,茶叶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了。当时茶叶做为商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有记载表明,西汉辞赋家、汉宣帝时的谏议大夫王褒,在买家僮的《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荼”的记载。“武阳买茶”的这个“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约五公里的双江镇,现已知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繁华的茶叶贸易市场了。而生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着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写的《凡将篇》他却把茶叶列入了药物名单中?在这段时间里,文人们的很多文献,都把茶叶的医疗功效写到书中,《隋书》载:隋文帝,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头痛。忽遇一僧,告其煮茶为饮,服之痊愈。在民间饮茶治病早已有之,如今皇帝喝茶治好头痛,必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茶风气。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也曾用茶叶治好路易的头痛。当然法国人喝茶时间比这还要早,因为中国茶叶的外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对茶的功效的认识,也不止于此。在这个历史阶段,饮茶的风气,上至皇帝王公朝士,下到市井庶民。

唐继隋而兴,是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的王朝。唐代在魏晋南北朝丰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继续了前期文化的发展,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崇儒学”,以儒学为治国的根本方针。同时也对佛、道二教加以扶植,以羽翼儒学。使唐朝文化在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是文化上所谓“盛唐气象”得以产生的思想原因之一。盛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他们诗作的内容和风格上所以不同,也是因为他们在儒、释、道三者的取向上有所不同。这种大好的文化局面的形成,是奠定“茶兴于唐”的原因之一,它必然地形成了可以产生中国“茶道”的沃土。

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茶事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也记载着:西安、洛阳,即从京都到西南的湖北、四川、重庆地区,家家户户都在饮茶。杨华《膳夫经手录》:“饶州浮梁,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饶州浮梁是当时最有名的茶叶贸易中心,也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上月浮梁买茶去。”的江西浮梁。市场上,则“自邹(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一带)、齐(今山东淄博市一带)、沧(今河北沧州、天津一带)、棣(今山东惠民一带)、渐至京邑(今陕西西安一带),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充分说明饮茶之风已深深植根于民间。

已是“比屋之饮”的茶,自然成为爱好自然的文人雅士的杯中之物。茶助文思,它赋予了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超凡脱俗的气质,造就了逸兴遄飞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风度,茶在文人骚客的生活中的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莫怪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以茶为题写出《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样的茶诗。他在诗前长序中写到:“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远在陆羽《茶经》还未问世之前,诗人就能用如此的专业语言,写出对“仙人掌”茶的评价,以诗歌的形式把仙人掌茶的来历、生长环境、形状、命名、功效及茶的制成方法,是旷古未觌,诗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嗜茶底蕴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来的。举世闻名的大诗人李白,在公元七世纪就能以茶入诗,用诗赞美茶,无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的世界上,也只能是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才能有的事情,他用诗记载了唐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历史!但是如果说,没有民间广泛的饮茶基础,和当时茶叶生产的兴旺发达,可能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这样的诗了!茶,由此前的养生去疾,趋向文化意味的嗜好,也就成为生活上的赏心乐事的享受了。

入唐以来,热衷品茗的文人骚客,以诗文入茶者众。流传至今还可以看到的,像初唐的着名诗人孟浩然在清明时节,空堂坐忆亲友的茶诗《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就反映了在当时以茶代酒的习俗;唐初文人虞世南工书法、善文辞,辑录撰写了很多茶事文章,收在一百六十卷的《北堂书钞》中传世,其功不可没;还有多写边塞生活的诗人王昌龄,也竟然写出了有关禅院茶事的诗《题净眼师房》:“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这和他写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那种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从军塞外,抒同仇敌忾之壮志,咏立功塞外民族之豪情的边塞诗相对照,判若两人!再看看诗人在寺院与女僧参禅品茶时,置经文茶香于不顾,被有着倾城倾国之貌的女禅师所倾倒的场面,有趣的是,女僧在傍晚送诗人出门时,可能心动分神?身上的袈裟却让门的帘钉挂着?不难看出,这种因茶缠绵的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场景!对出生在长安的诗人,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虽说诗中可能是在打趣自嘲!可它反映的却是唐初寺院中的真实情况,女禅师是和和尚一样,为坐禅破睡,招待施主,日常对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佛门茶事的盛行,更使茶事在民间迅速普及、发展。

到了中唐时期,品茶悟道已成为一种思潮。茶事文化高潮迭起,这时出现了集唐以前茶文化之大成、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茶书——《茶经》问世。这是学者陆羽积近二十年之功写成的系统详实,内容宏富的有关茶叶和茶事的“颇切实用”的茶叶经典巨着。可是陆羽在《茶经》中,却没能明确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其实,陆羽在《茶经》中已然写到:“‘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接下来很自然的便能写出“品茶有道”这一“茶道”概念,但是,可能是他“凡心太重”?竟与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失之交臂!落得个“楚人《茶经》虚得名。”的结果。后人认为陆羽在《茶经》中,只是倡导了茶道精神?

陆羽深受先秦儒家那种“仁以为已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影响,但不愿为官。他原是遗孤,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僧收养。14岁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和关照,后又被推荐到火山门向邹夫子学习数年。上元初,隐居苕溪,闭门着书。《茶经》多写形而下的东西,所以深得民间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被祀为“茶神”。

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提出:“是唐代的时代精神把茶从粗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诗人陆羽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同一个和谐和秩序。在他的伟大着作《茶经》(《茶的圣经》,TheHolyscriptureofTea)中,他制定了茶道(fhecodeofTea)。”显然,冈仓天心是不知道“茶道”这一哲学概念,在中国是怎样提出来的?

“茶道”是和陆羽同时代的、陆羽的挚友着名诗僧皎然,在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茶诗中提出来的。诗僧皎然,石破天惊地提出“茶道”这个带有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的“中国茶道”概念!诗人灵感可能来源于喝到朋友送来的新摘的好茶,诗中开始就说:“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意思是:喝着越州的朋友送他浙江新昌产的剡溪茶,是新摘的上等茶芽制成的名茶,用金属鼎煮好,盛在素色碗中,雪白泡沫散发着茶香,这茶像琼浆玉液似的!全诗的中心是“三饮”得“茶道”。诗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进入茶中,把人们品茶时常见的事物,做了发人之未发的省悟,一饮进入茶中,睡意全消,感到天清地爽,一片新天地;再品神志清明,有了新顿悟,忽然像天上飞来的细雨,将空气中的尘埃清洗干净;三饮悟得人生处世之道,对人世的认知提升到新高度,再也用不着苦苦地去破除人世间的什么烦恼?好喝的茶无疑在刺激着诗人长期以来的品茶感悟,心中积聚的意会,一吐为快。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于是诗人奏响了品茶悟道三部曲,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在众嚣中独具我见,以哲人的观念和思维,开掘前所未有的人生内面精神,妙悟盎然的新创意,写出富有哲学力量的诗篇,“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把千百年来不好言传的东西,举重若轻地用诗表达出来。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以恰如其分地、准确无误地、高度概括地哲理性的语言,把“茶道”提出来。诗的喻体自然,妥贴可寻。你看,他说的:“谁能知道‘茶道’的全面真谛?只有仙人丹丘子才能知道。”这是全诗的最后两句,读来却有水到渠成之感。

皎然生卒年月不见文献记载。据现代学者考证,应为开元八年(公元朝720年)——贞元末年(公元800年)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昼上人),晋代着名诗人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后裔)。湖州长城(浙江吴兴)人,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产地,嗜茶亦善烹茶。出身儒学世家,有良好的幼学基础,博览诸子百家,及长学道伤了身体,中年在杭州灵隐寺受戒,遁入空门,专心于禅宗,不久回故乡吴兴(今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时,已是着名的诗僧和学者。唐代着名诗人刘禹锡说他是:“世之言诗僧多出于江东,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更有人说他是:亦一代伟才焉。而其僧人的身分,自然地能使他长期地生活在民众中间,汲取民间营养。与官宦、文人、道士、僧俗多有交往,常与韦应物、灵彻、颜真卿、袁平、李萼、张志和、陆羽等诗歌唱和往还,过从甚密。学习律宗、律藏,南北禅宗,内外兼修,着作颇丰,着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诗议》一卷,其中《诗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它奠定了唐诗创作的理论基础;还着有《茶诀》三卷、《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传世。他秉承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为其一生使命,参禅悟道作诗,集儒释道于一身,其学识素养、惊人的智慧和哲人的思维方法,和他同时代的人是无法与其相比的。他把中国“茶道”概念与唐诗结合;把“茶道”的深邃文化艺术内涵与唐诗的文学艺术结合;把“茶道”中的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态度与唐诗的浪漫气息结合;这无疑丰富了“茶道”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茶道”及中国茶文化的认识。通过唐诗来表现“茶道”,既能便于传诵,又能提高“茶道”的文化品位,也给“盛唐气象”增添了光辉色彩。

喝茶时如何安排一个简单的茶席


当涉及到茶宴时,许多人会觉得它非常复杂。事实上,这并不复杂。一个简单的干茶制作宴会或一个简单的茶盘已经完成了它的一部分。其他的基本上都配有茶具、开水器和花瓶。小版中介绍了一些简单的茶具,只需少量物品即可完成。

一个座位

一个人的茶是最容易做的事,你可以用一个竹制茶盘,你可以铺一块布垫。

茶具也可以是简单的,有茶壶或优雅的杯子,盖碗可以酌情使用。

一般来说,紫色陶罐需要配备一个玻璃的杯子。如果直接从紫砂壶里倒茶,茶汤的味道就会很不均匀。

用盖碗泡茶要花更多的时间。盖碗的容量通常不如紫砂壶大。盖碗的使用也需要与一个玻璃的杯子相匹配。杯子通常使用更多的是玻璃杯,但如果桌面有一套齐全杯子,那么使用起来相当方便的。

喝茶时,最好用盖碗控制喝茶的速度和频率。如果他喝了一段时间,他可以停一段时间,而不用担心茶汤的凉。

2-3个座位

和朋友一起喝茶,你可以用茶垫或茶几,准备一个茶壶或盖一个碗。两到三杯就够了。

茶几托盘是湿透的,你不能及时准备洗茶。茶几的选择需要根据自己茶室茶几的风格,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喜好和预算,选择的石头会稍微干净一点,木料更优雅,颜色也不太突兀,需要准备干茶垫,以便洗茶。如果你选择普通的茶垫,那洗起来就没那么复杂。

假如你出去泡茶,你应该准备外置的开水工具,有盆和洗茶具的刷子,壶和杯可以不用,这样在户外和朋友喝茶,聊天也可以很有趣。

户外茶几,最好使用便携式茶具,太贵的茶具带来的风险大,瓷杯和壶都是不错的选择,至于茶几,你也可以带一点深色,容易清洗。

更多座位

很多人喝茶几,作为两三个人,还有几个杯子,如果你想有一个更好的氛围,你可以准备茶花。

干制茶几在视觉上是最简单的。如果很多人喝茶,桌子会很清爽,这对很多人的聊天氛围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是室外的,就只剩下几个杯子了。茶垫的颜色和用具可根据室外环境选择。

这样,无论是干的还是湿的,茶几的布局都很简单,配上合适的茶具,如何布置都能有一种更独特的风格。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周红杰/普洱茶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马来西亚茶友会:因茶而聚 口碑是品牌最好的诠释


马来西亚大益茶友会,一个海外益粉聚会交流的平台,这里汇聚了海外华语和英语世界的大益茶友,包括老茶人、新茶友,普洱茶收藏者、投资者、普洱茶商等等,主要服务普洱茶友,特别是大益的粉丝,为他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喝大益茶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2年马来西亚大益茶友会的成立,以及今年马来第一家大益茶专营店九鼎香开业。

喝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爱上了普洱茶的味道。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在国外开设专营店,增进全球茶友对普洱茶的认识和了解。

在侍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建设好茶友会,喝好茶,分享好茶。

益友网:马来西亚大益茶友会是何时成立的?平常都有些什么活动?

马来西亚大益茶友会(以下简称茶友会):茶友会成立于2012年,是一群热爱大益茶的茶友们自发成立组织的。在茶友会,我们为大家分享普洱茶产品信息、茶叶知识和品茶经验(品茶笔记),举办普洱茶品鉴会,分享大益茶相关的最新信息。

益友网:茶友会中应该有很多老茶友,为何喜欢喝大益普洱茶?讲讲你们与茶的故事吧。

茶友会:好茶自有大益。喝普洱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种健康的爱好。普洱茶的魅力如同有年份的红酒,越陈越香,大益茶的滋味与众不同,不论哪一款茶喝起来都很棒。除此之外,大益茶在市场上容易找到(流通性好),价格透明,较容易交易,也证明了它的收藏投资价值。

AlanWoon【茶龄很长的老茶友】:一开始,我是喝别的茶,后来慢慢转到普洱茶的,因为大益出很多好茶,太好喝啦!好喝又有钱赚(笑)。其实,以前喝茶是没有想要赚钱的,我是收茶来自己喝的,后来慢慢茶多到自己也喝不完了。

DassCharles【印度裔,妻子是华人,两人都喜欢喝普洱茶】:我很喜欢大益茶的老的茶味,如果现在买新的茶,以后也会转到那种老的味道。最早是朋友介绍我喝大益老茶的,大概是在2000年的时候,喝到一片老的7542(红大益)。现在买茶喝六七年了,06年的高山韵象味道非常好,08年的高山韵象也买了,与601的有所不同。

TerryChew【华裔,留美归国的年轻茶友】:我家以前是做药店的,家里很多工人都是喝六堡茶,所以我很小开始就接触到茶,妈妈也是泡茶的,就这么喝到大了。后来去美国念书,05年回来以后跟茶友接触比较多,也想多了解茶,有了茶友会以后,就经常和茶友一起喝茶咯。第一次喝大益茶,是在九鼎香喝的大益熟茶7572。

益友网:普洱茶对当地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和改变?对您的改变是什么?

茶友会:在马来西亚,当地居民人主要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除了少数华人喝(原味)普洱茶以外,大部分当地人更喜欢喝传统的奶茶。喝茶其实是马来华人的一个习惯,除了普洱茶以外,其他中国茶比如铁观音、乌龙茶、六堡茶等等也被大量的消费,这是由于数代人传下的生活习俗,比如福建华侨喜欢喝铁观音,广东华侨爱喝六堡茶,而新一代的马来华裔则喜欢高香型台湾乌龙茶。

JamesOng【新茶友,茶龄2年】:喝茶,逛茶行,可以走入中国文化。以前我老婆不喜欢(茶),后来我常常喝茶,还通过茶认识不少好朋友,慢慢老婆也接受茶了,而且她喝茶(的水平)还不低,给她喝不好的茶,都能喝出来(笑)。

DassCharles:我很多印度邦的朋友,还有许多亲戚现在都喜欢喝普洱茶了,常常让我代购普洱茶、飘逸杯等茶具。我们印度人有喝茶的习惯,以前都喜欢喝印度的红茶,现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也泡着普洱茶,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都喝普洱茶了。对我来说,喝(茶)才是第一位的,投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把茶叶带进家庭,影响了下一代。

JamesOng:我对茶很简单,我喜欢的茶不一定很多人知道很多人买,我喜欢(那个味道)就行。现在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和茶友聚会在一起,大家都很团结。一起品茶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说保险、说地产的,大家都只是品茶,分享品茶的心得。每一款茶喝到是什么样的味道,我们都会告诉给别人。一些老一代的茶人,喝到什么一般都不会说出来。我们不一样,我们喝了就要告诉全世界,这个茶的味道是什么样,我也不批评茶好不好,只是客观的去评价和分享。

益友网:茶友会对大益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茶友会:首先,希望大益集团提供英文和多种语言的大益网络读本、年册和新产品信息。因为这是我们了解大益比较直接的渠道和方式。

其次,我们知道大益在国内已经与几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高校开设大学茶道课以及开设爱心茶室。我们希望大益也能与马来西亚大学合作,开设茶道课程,传播茶文化,在年轻人中促进普洱茶的品饮。如果只在渠道商和已有的消费者中做文化宣传,对年轻一代接触普洱茶能起到的作用极小。

再次,由于马来西亚有众多穆斯林,为了尊重伊斯兰教习俗,建议大益应取得清真认证(穆斯林茶友是不敢进没有清真认证的茶店的)。还希望大益能够组织海外茶友到和茶园去参观,了解茶的制作过程以及茶叶生长的环境,这样的跨国茶园游能让海外大益茶粉丝增强对大益的信心。

另外我们也看到,大益的爱心基金会常常在国内组织和推广许多公益活动,希望大益能够多参加或者组织一些跨境的社会公益活动,而不仅仅捐赠。

最后,如果大益能多提供一些新、老茶样给我们茶友会的朋友品尝,让我们能够在成员中分享品茶心得,那就更好不过了。

益友网:茶友会未来十年有什么规划,对茶友会未来有什么期望?

茶友会:期待茶友会未来能够增进茶友之间信息以及知识的交流,未来能与大益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我们有很多茶友是其他国籍的,我们要把茶文化告诉全世界。我们还计划做一个茶友会的官网,所有消息都会同时更新到facebook、微博和官网。用这些办法来加强我们茶友会,让喝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

茶悟人生 生命需要平衡


在人生的横向坐标上,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回归那条中线

前一阵在茶馆闲坐,意外发现一款混搭茶,即普洱与菊花。问询朋友却都说早有耳闻,纷纷笑我落伍。不过这并没有令我沮丧,反而激发了我一定要品一品这款茶的心情,于是我欣然点下这杯茶。

普洱和菊花在一起,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我不禁暗自思忖。普洱我单喝过,口感醇厚,有天然的陈香,色泽上看像极了与其同是产自云南的充满自然野性之味的红色琥珀石;菊花我也单喝过,清新爽口,澄黄透绿、在水中轻舞的样子让人联想起回眸湖畔的水乡姑娘。但是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的元素组合到一起,实在让我猜不出结果如何。待服务员上茶,我品过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称普洱与菊花为花茶绝配。这不仅是视觉的冲击,也是味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涤净!

透明清净的玻璃壶中,分明地看见奶黄盈柔的菊花和绛红中不失灵动的茶汤。浮在茶汤上的,是水上的舞者,荡在水中的,是沉湖的水仙。而这比梅子汁略添透亮、比葡萄酒又稍显红润的汤色,是“这群姑娘们”的舞台。

虽然我可以凭借想象描述我所见,但是味觉上我感觉自己近乎词穷,实在难以找到一个词可以精准地表达这口感。就好像是一座古老的庄园,它的整体建造看起来庄严而肃穆,它的墙壁上满是老绿色的藤蔓和半身的神话浮雕,当你叩响雕着狮头的门环,开门后却发现了屋里摆设着精致的银器,有颜色鲜艳而又可口的小点心,用印着小红莓图案的壁纸装饰墙壁。

我个人认为,平衡地去生活对人而言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人追求极度的物质享受,视挥金洒银、争名逐利为理想;还有一部分人讲求精神绝对,渴望远离尘世,过清静自然、与世无争的日子。这是两种自己和自己较劲儿的活法,因为最后都不会快乐。前者到头来,会发现这辈子真正值得回忆的往事是空白;后者,终日自居清高,向往超拔烦嚣的生活却苦恼于无论如何也逃不出与人接触的圈子。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既要活得积极进取、还要活得返璞归真。同理,我们的生活心态也要处在平衡的状态。我们会苦恼,但是不会绝望,不会自暴自弃;我们会开心,但是不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这两种极端心态最终会导致迷失自己,因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往一杯白水中放进一点砂糖的同时再挤进几滴柠檬汁;拥有向上高跃的弹力,更要有保证自己不失重的地心引力。

在人生的横向坐标上,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回归那条中线。这是普洱与菊花,这是我们的生活!

茶界名人传奇:骆少君茶是她最好的身份证


骆少君:1942年生,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1981年—1983年留学日本静冈大学。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从事茶叶生产、研究、质检40余年。曾任杭州所长时,事情多,也很烦,遇到有同事因为奖金这样的琐事来找我,我马上泡杯茶,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对方的怒火从顶峰降下来,不吵了,走了。”

当政协委员时,骆少君所在的农业组有人说茶叶价值不高,她笑笑说,无茶不贵,写写画画都得喝茶,皇帝都不可能天天喝白开水。所以骆少君认为,茶是最安全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茶与健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茶叶是中国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最大的产品之一。”

骆少君希望中国的茶叶还是能坚守传统,在制茶工艺和茶树栽培上恢复传统,希望老茶人、老技师的技术能够传承,“传统的工艺经过上千年考验,为什么要断掉?茶,不是看市场需要,而是要引导市场。”

她也希望中国的茶人能坚持讲诚信,重视质量。“不是钱越赚越多就好,茶的架构要健康,茶应该是大家喝得起的。”

茶是人与植物之间的互补,骆少君非常感激茶所赋予她的——“茶如恩师,茶如慈母,为我解困,为我引路”

“喝茶是人人平等的”,这是骆少君对茶的认知。原国际茶文化会长刘丰倡导的“茶为国饮”非常重要,通过对茶内在精神的挖掘,用茶道弘扬民族文化,对外以茶为礼,以茶待客。“当‘以茶会友,以茶清正,以茶修德’成为国人自觉普遍习俗时,我们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饮。”她还主张让小孩从小喜欢喝茶,通过喝茶,知道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心平气和地交流。

日常生活里,骆少君什么茶都喝,“茶的种类太多了,越到老,我觉得我对茶叶越来越不懂了,我懂得太少了,茶是学不完的。真正懂茶的人是当地的老茶农老技师,他们接地气,和茶农在一起最能学习到茶的知识。”因为要照顾母亲的身体,骆少君这两年少去茶区了,“前天我刚去龙井看茶农炒茶。”她又拿出一个小通讯本,向我推荐福建值得推荐的老茶人,“我很佩服他,你们一定要去采访他。”

骆少君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体健千金难求,心富万贯家财”,“我从来不打扮,父亲说你就是你,不要模仿别人。”

4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前,她在本子上给我们写留言——

“风拂雪抚,迎寒送暑。与茶共醉,笑论沉浮!高朋满座,春乐秋舒。去留随意,挥洒自如。诚信为本,传统为重,前程无量,辉煌无疆!”

前几句大概是概括她与茶的缘分,后面四句则是她对茶人的寄望吧。

临走,她要送茶,说带一点路上喝。

陈杰:沱茶,兼属厌氧发酵的载体


沱茶:兼属厌氧发酵的载体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传统包装是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份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

沱茶是由团茶转化而来,但却做了非常精巧的改进,因为团茶体量较大,后陈化周期太长,故将团茶改为厚壁碗状,将后发酵以厌氧菌为主转变为有氧菌与厌氧菌共同作用,缩短陈化周期。其实这种载体更适宜兼属厌氧菌的活动,也是普洱茶创造的一种新的发酵模型。

有一点是我们需要说明的,围绕沱茶也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我们在检测云南不同厂家的沱茶时,发现下关茶厂的沱茶品质明显好于其它厂家的产品,尤其是从下关厂诸多产品中(仅限于沱茶)检出稀有的“嗜热菌”(提高发酵反应速度),令我们非常震惊。还有沱茶中钾的含量也较高,对高血压与高血脂是非常好的“药源”。我们初步判断这可能与下关茶厂加工区域拥有的特殊微生物有关。我们说的这种特殊微生物实质是特定生态环境中“活跃”的多种优势微生物菌群,当这些微生物与相匹配发酵载体相遇时,产生“珠联璧合”的效能。无疑,沱茶这种厚壁碗的物理形态成为这些特殊微生物最佳的“工作场所”。

普洱茶爱好者经常提到的“下关味”,实际上就是这些特殊的微生物“加工”之后所产生特殊风味在味蕾中的特殊反映,也是一种重要标识。因为所有最顶级的发酵食品都具有一种独特的味蕾与嗅觉的标识。如法国的拉菲、北京的老酸奶、法式干酪等等,即特殊的微生物一定会产生一类特殊化合物,它们都以特殊的芳香类物质、醇类或果胶等形式在品尝者嗅觉与味蕾中产生记忆。其实,相对普洱茶而言,不仅有“下关味”一说,还有“勐海味”,也都与生产企业所在的独有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特殊微生物菌群有关。

其实,我们也有一种缺憾,就是对下关茶厂的沱茶没有进行一次系统的学术调研,包括对下关企业生态与生产环境、优势微生物菌群的破译、沱茶系统工艺的详尽了解,包括基础的理化指标等等。因为我们相信,下关沱茶藏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物质,而这些物质与减肥、降血压等相关联。笔者也希望借助此文,引起业界尤其是科研单位关注研究。

砖茶:最简单的发酵载体

砖茶又称青砖茶、蒸压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其压制法极为简单,一般都是人工压制。从光绪四年(1878年)以后,晋商们在砖茶的制作中逐渐采用了水力压机和蒸汽机加工砖茶。这种制造砖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操作。可以说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现。

云南砖茶一般以老叶和三叶以下的粗茶为原料,经蒸制放入砖形模具加工压制而成,重量多为每块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或2000克。

砖茶的这种物理形态,只是便于运输上的考虑,但作为后发酵,相比团、饼、沱则逊色不少。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喜圆形、忌直角的原因。这也是普洱茶知名产品中鲜有砖茶品种的原因。

就砖茶而言,1000克以上的砖茶后发酵要好一点,因这种重量的砖茶能够保证一定的厚度,厌氧菌还能发生一些作用。但转化仍然较慢,除非人为干预,对温度与湿度的科学调节,才能达到好的转化效果。低重量的则转化效果更低。

因此,我们只能说砖茶的这种紧压形态是一种后发酵载体,但又是最简单的一种发酵模式。

茶学院教授周红杰:谈普洱茶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周红杰:“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科学普洱的两大基石。”

作为一名茶学院的教授,您认为普洱茶的科研工作(包括科研环境、科研内容)在这十年间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目前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周红杰:根据目前普洱茶在中国茶叶的地位及其未来的巨大需求,我认为在这十年间,关于普洱茶的科研活动正迎来一个繁荣期,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学、茶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学、茶叶储运学、茶叶包装学、微生物学、食品科技与工程学、食品质量安全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药学、营养学、保健医学等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针对普洱茶种质资源、生态开发、传统加工及深加工、营养保健机理、仓储、保健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联合攻关,最终为生产质量安全、品质优异、保健性强、种类丰富的功能型普洱茶系列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普洱茶研究搭建了一个较好的科研基础平台,但总体研究水平不够高,深度不够,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开阔,当下的普洱茶科研事业攀登正未有穷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高精尖的现代化精密仪器等条件,将逐步揭示普洱茶的功能性保健成分、保健机理、品质变化机理,特别是普洱茶品质陈化机理、普洱茶生产关键控制技术参数等决定普洱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大科研问题开展研究。

在您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普洱茶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周红杰:在普洱茶科研方面,我们目前已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16,2006-2009;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0,2007-2010;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6NG16,2006.10-2009.12;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C0007Z,2003-2007;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6等9项。在研项目有: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CC005,2009-2012;“普洱茶发酵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度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2008]1657-2,2008-2012;降脂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昆明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G2009006,2009-2012。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研究成果获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我主持完成的“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云南省有史以来在茶学科研领域首次项获得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这对云南茶业和云南茶学学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普洱茶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绩是:

在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方面,在云南主产茶区开展了有机茶园的转换和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建设,改善茶园生态系统,将茶园管理的清洁化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创建了普洱茶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

在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制定普洱茶原料采摘标准和普洱茶品质标准、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规程和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明确了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化学成分转化规律,确立普洱茶固态发酵理论,研制了12种微生物发酵剂,应用于生产中,稳定和提高普洱茶品质,促进生产企业提质增效;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普洱茶可控发酵设备,建成控温、控湿和清洁化生产示范线,在普洱茶企业推广应用,增效明显;为普洱茶产业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实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最终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文/黄素贞

黄小元:“在最坏的时代,遇见刚刚开始的你”


6月23日下午,惠州茶业行业协会举办"惠州茶协普洱沙龙"之古树茶魅力,在麦地老顶岩茶庄举行,应邀嘉宾有檀香习茶社创始人黄敬文、茶协领导、古树茶爱好者参加此次活动。

现场黄敬文老师(清清水流)介绍了古树普洱茶基础知识,品茗冲泡及收藏,现场冲泡、品饮了两款由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出品的古树茶——“布朗传奇”和原野高杆。

黄老师讲述了古树茶的定义

古树茶,一般指古树普洱茶,它是普洱茶的源头,也是一个细分,一般而言,100年以上的就算是古茶树了。但古茶树的树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跟植物学、地理地貌、自然气候、历史都密切相关。目前,尚无茶树树龄明确区分的科学方法。

古树茶树龄的时间界定,是有特殊的历史原由的。

近代云南大量种植茶树,是在民国初期(1912),方开始在凤庆地区种植生产红茶;西双版纳地区大量种植茶树已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1983年前后种植群体种,到了1986、1987年开始种植良种茶扦插苗。由上可看出,云南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的历史,中间有大概近百年时间的空档。二是从口腔身体感受来说,上百年的的古树会带给人异与台地茶的相对美好的体验。所以,以100年为基准进行计算是合理的。

2古树茶的发展史

按照古树收藏协会黄小元的古树历史观:

古树茶的历史发展脉络。古树茶的发展总结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8年以前,古树茶按照当时的产业要求及审评审美标准,是不入流的。茶农的古树茶是卖不出去的。这个阶段称之为“藏在深山无人知”。第二阶段:是98-2004年,这是古茶发展的第一个七年。以台湾茶人吕礼臻、陈智同等一行人深入古六大茶山易武茶区考察,并在乡长张毅老同志的带领下,恢复了传统七子饼的制作工艺。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第三个阶段:2005年-2007年。是普洱茶史无前例的爆炒,也正因为这个普洱茶的非理性的炒作,让云茶、普洱茶、古树普洱茶迅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这个阶段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第四阶段:2008-2014年。经过07年普洱茶爆炒后泡沫的吹灭,大家开始反思、深思。这七年中,是古树普洱茶发展的基础,解决了古树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总结这七年为:“占山为王,群雄乱战”。第五阶段:2015年至今。尘埃落定。接下来的阶段为:“在最坏的时代,遇见刚刚开始的你”。

3古树茶的品评与品鉴

古树茶的品评与品鉴,个人认同两个体系,一是以王美津博士发明的七个指标品评法,即“色、香、味、形、气、质、韵”和小元会长设计的品鉴法,即按照古树普洱茶的综合品质(色、香、味、形、气)、后期转化、特殊意义三项大因子进行。

4品鉴指导

布朗传奇(2005年):云南古普会首款推荐中期茶品。

第2页/(共2页)

2005年混采茶,各户单炒,后融于一体,收藏十年有余,茶底干净,条索分明,轻闻清香,冲泡出来,汤色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深红色,而是显得橙黄色,是因为昆明仓的效果。早期高扬的香气已化为内敛人浓郁陈香,茶味厚重饱满,微苦化得快,回甘强,涩稍显,但不叮口亦化得快,茶汤质感好,能体验到润,茶气开始显现,其性亦转温,犹一中年男子,内藏力量而又不失温柔。

原野高杆:是云南古普会推出的收藏级的茶。

采摘地和树种:从易武出发,单是出城的道路就要走近4个小时,期间,需要经过换乘摩托车。但,摩托车能够到达的地方,仅仅只是开始。要进入不可知之地,还需要徒步而行5-6个小时才到达。

这片不可知之地的深处,仍旧保存着极佳的原始生态。

深植于这片秘境中的数十棵古茶树,平均树高在8米,大多数在10米以上,长势高大、旺盛。

在生长较为分散,且是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古茶树直径达六七十厘米,均高7—8米。有甚者,高度可达10米以上。

高温冲泡后,头泡水倒在茶桌上,就能闻到原野香和花香。

前四泡充分体现,厚重苦秒化随之而来是甘蔗甜和冰糖甜为主体的清香甘活,五泡以后,微有苦感,几乎没有涩感,香气复杂,冷杯留香时间极长。吻合易武特有的原野香、花香及其果糖香。

喉韵极深,能感受到喉深处有扩充感,即使停止饮茶,也有回甘,留于口腔和喉部深处,耐泡度极好。

高温冲泡,二十泡后,尾水甜度仍然保持,由于内质丰富,汤体稠厚,品的时候,口腔清爽,微有清凉感,体感强烈畅通周身。

茶,生命之源泉 世界之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三、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四、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虞杰:遇见茶,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