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都是裘月灿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作为进化镇大岩山茶园的主人,为兑现4月15日上市的承诺,他每天都要与百余名采茶、炒茶工人一道从早晨5点忙到午夜。面对茶叶市场不断下降的行情,裘月灿并不担心,对手工炒茶的18年坚守,让他的客户群十分稳固。但同样的这份坚守,也让他对这条路到底还能走多久产生了很大的隐忧……

裘月灿的茶园位于进化镇大岩山山顶

由于本地人不愿吃这个辛苦,裘月灿高薪从衢州请来了80名采茶工帮忙

扬名手工炒茶让杭州人慕名上门

“今年的茶叶啥时候上市?”“跟往年一样,4月15号。”“那给我留20斤!”在采访裘月灿时,谈话经常被这样的电话打断。

裘月灿的茶园位于海拔400余米的进化镇大岩山山顶。种植的茶树都是传统的绿茶品种,由于山高云雾缭绕,又被称为高山云雾茶。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再加上他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手工炒茶,裘月灿茶园的茶叶每年都要比其他茶园的茶晚半个月上市,虽然如此,但这里总是顾客盈门,想要尝“鲜”的都需要提前预约。

“我种植的60亩茶园预计今年能出产茶叶650公斤左右,目前已经有400多公斤左右被预订了。其中杭州人预定的量占一半以上!”裘月灿说这话时颇为自豪。

没有纸盒,没有铁罐,只有简单的袋包装,一口定价还不愁卖,裘月灿在他的茶叶里到底施了什么魔法?也许采访时恰巧遇到的一位瓜沥老顾客说出了答案:“他们手工炒出的茶叶不涩不苦,味道甘甜,品茶时更能品味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上海的几个亲戚朋友每到春天时都托我寄过去几斤!”

无奈茶叶售价只能逆势上扬CY260.cOM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杭州乃至全国茶叶市场近两年价格持续下滑,而裘月灿的茶售价不仅保持稳定,而且今年还从每斤500元上涨到了600元。对于一些朋友说他今年“大赚一笔”的话,裘月灿的回答只有一个表情——苦笑。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雇了80名采茶工,一名采茶工一天可以采青叶4斤,工钱由去年的每斤38元涨到40元;雇熟练的炒茶工20名,每人每天可炒茶叶3斤,月工资由去年的6000元涨到8000元。一般情况下5斤青叶可以炒出一斤茶,再加上这些人员的吃住、茶园的日常管理养护等费用,每斤茶的成本就要接近500元。

而如果用机器进行炒茶,成本能下降多少呢?正在炒茶的田利江师傅说,人工炒茶一锅只能炒2两,还要反复炒4次才能出成品,机器则一次就可完成炒制,一般情况下机器可提高10倍的效率。

“机器炒制茶叶虽然效率高,但人工靠手的感觉能对温度控制做到更精确,多次炒制也能使茶叶的含水量更低,因此采用传统人工炒制的茶叶在口感上更好,甚至保存了两三年还很香!”炒茶师傅们说,这也许就是裘月灿这么倔强,能够一直坚持做下来的原因吧。

每年春季,裘月灿都要从全省各地聘请20名熟练炒茶工炒茶

炒茶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辛苦

隐忧老底子手艺要失传了吗?

裘月灿的茶每年都不愁卖,但他却并不想扩大规模!

采茶工和有经验的炒茶师傅难招是唯一的原因。

据裘月灿介绍,自2000年开始,机器炒茶开始逐步代替了人工炒茶,目前在浙江范围内他也找不出有些规模的茶园和茶厂还在坚持原始的人工炒茶。

青叶的采摘期只有1个月左右,而且不能久存,一般在当天经过晾晒后第二天就要完成炒制。“采茶、炒茶的季节性太强,再加上劳动强度比较大,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我们这批老的到了做不动那天……”今年已经75岁的张永发说。

张永发是裘月灿从滨江请来的。与其他的炒茶师傅一样,张永发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上学的炒茶技艺。“当时我们都争着去,但现在就算我主动教,也没人愿意学了。”

难道炒茶技艺真的要失传了吗?

对这个已渐无“用武之地”的传统手艺,我区相关部门也在想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萧山高级技工学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就开设了炒茶课程,并且学生在区内的相关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但该校相关负责人也坦言,人工炒茶每年只能做一个月,因此学生毕业后没有人专门从事这个行业。如果将手工炒茶作为一个产业,没有特殊的补助扶持是很难发展的。

这位负责人说出了裘月灿的隐忧,做了这么多年,寻找能炒茶、采茶的帮工越来越困难。“今年采茶的80名帮工,全都是从250公里外的衢州请来的,而从各地请到的炒茶师傅,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

“不管怎样,我都要把手工炒茶的模式坚持下去,至少这片茶园我还有19年的承包期!”中午的阳光洒进裘月灿的茶园。这里,那张长年被山风刻画的脸庞更见坚毅。

延伸阅读

制茶人陈树褔:二圣茶山上的隐居岁月


前阵子,《法国小伙重庆练铁砂掌炒绿茶》的新闻,一时间席卷网络各大媒体。

而我们也顺藤摸瓜,找出了法国小伙所拜的师傅——重庆茶业集团资历最老的非遗传承人,陈树褔老先生,聊一聊,他的如茶人生。

陈树褔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走下二圣茶山,去闹市区走走逛逛,是在几个月前。他的活动半径,从很多年以来,都一直是从半山腰的住处,到山顶茶园的往返小路。一如他身上的蓝工装,穿上它似乎就是一生。

“城里头的生活我不习惯,”陈树褔摇摇头,“太嘈杂了,每次去了市区,回来都觉得很不适应。”“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啊,还耐得住寂寞,过得去就好。我女儿这代人就不行了。”

作为重茶集团资历最老的非遗传承人,陈树褔原本想让80后的女儿继承衣钵,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自己的选择,让她出去打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而且做茶确实是辛苦。”

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茶季终于过去了。坐下去,一杯茶端上来,看着茶叶在水中起起伏伏,陈树褔的脸上露出这几个月以来久违的松弛神态。

茶的名字叫“定心”,而陈树褔,这位一生与茶打交道的老师傅,每天在田间地头巡视的身影,何尝不是重茶人心中的一颗“定心丸”。

生为茶人

陈树褔这辈子没有做过茶以外的任何营生。又或者说,他的名字——“树褔”就似乎昭示了此生与茶树、自然、土地剪不断的命运联系。

重庆山多树稠,茶树资源也极为丰富,而在渝东南的高山名优绿茶区,尤以巴南区二圣山的“巴条茶”远近闻名,而陈树褔的祖辈,就世世代代耕种于这二圣山下,以茶为生。

“那时候有还很多野园,我记忆中,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大人去采了回来自己做了喝,亲戚朋友来了,都要拿些回去。”就像其他任何地方靠山吃山,生来就会耕种、插秧的农家人一样,采茶、制茶,是陈树褔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会的基本技艺。

1985年,对陈树褔,乃至对整个巴南的茶产业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濒临破产边缘的二圣茶厂由张节明承包,从此开始如日中天的发展,而陈树褔也随后进入了二圣茶厂(今重茶集团),这一干,就是30年。

陈树褔说,茶叶的生命有3次,长在树上吸取养分、自由生长是一次,在被人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是一次,最后被懂茶的人冲泡、品饮、欣赏是第三次。陈树褔懂茶,而作为制茶人,他无疑是给茶叶第二次生命的人。

手工业时代练就的非遗传承人

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制茶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几乎都是靠手工完成全线流程,而每到春茶季,制茶师傅们几乎都是夜夜加班,每一道工序都亲自上阵,“累的几乎一下生产线,站着都能睡着!”

累是累了些,而说起当年几十口炒锅支起,炒茶师傅们一字排开炒茶的壮观情景,陈树褔依旧声音兴奋。“那时候还是好耍,人多,大家一起做茶,不像现在这么多机器冷冰冰的,不得跟你说话解解闷。”

在厂里,人人都知道陈树褔做的茶好,无论形或味,做出来的都堪称上品。但怎么做得这么好,陈树褔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人淡如茶的他看来,制茶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基本技能,仿佛那几十年来高锅温下形成的厚厚的手茧,和常年徒手炒茶,茶汁渗入掌纹形成的青黑色也是与生俱来一样。

而师傅们相互暗自较劲,较量制茶技术的过程,也是陈树褔想起来就要嘴角上扬的回忆。制茶的工序明明就是那些,而且大家都是赤手炒茶,但做出来的茶,就是没有工龄资历最老的陈树褔好,很多年轻小伙子还很不服气,日夜苦练,可泡出来的茶,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其实,制茶工序差不多就是那样,但是每一锅茶都不一样,好不好,就看你用不用心了。”陈树褔只言片语,却又一语中的。而且在他看来,从采茶开始的一系列工序,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达到足够的“完美”,都会影响到茶叶出来的最终品质。

2012年,陈树褔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的名优绿茶太多了,对比其他绿茶,可能巴南银针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高等级绿茶的各种优点,像是香气嫩甜啊、带毫香啊,滋味丰富啊等等评判一杯好茶的标准,它又全部具备。”“但凡有人说我的茶不够有特点,我都要跟他解释,茶是拿来喝的,我的茶没得撒子噱头,也不整嘿(很)多花样,但绝对是一杯味道纯正、好喝又健康的绿茶。”

工业化时代的手工传承

在新的世纪,市场需求的上涨已经不再是几十个炒茶工人朝夕劳作所能供应得上的,机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步一步地完全替代了老一代手工制茶人的位置。陈树褔说起这些,怅然若失。

不过好在作为非遗传承人,每年都要固定收二到三个徒弟的陈树褔,已经不再担心手艺失传。“机器永远只能是模拟人的手工炒法,却不能完全和人一样,而人要控制机器,要让机器最大程度地模拟人工炒茶的优势,必须也得自己会炒茶。”

对于徒弟的要求,陈树褔只要求两点,“第一,要真心喜欢,第二,吃得了苦。”“做茶真的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工作,要沉得下心来才行。”

57岁的陈树褔再过几年就要退休,说起此事,他有点意犹未尽,“只要厂里需要,我当然是要继续干。为什么?没有茶,我还不是没得耍事的(没事情做的)。”

木心的诗里曾写,“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对于二圣山上度过大半生的陈树褔来说,山里的日子,何尝不是很慢。

慢到一杯茶,就是一生。

景迈山的普洱茶人:岩山永


他隔着麻袋一摸,就知道里边的茶叶来自哪一座茶山。

别人也许不信,但我信。这片褐色的土地,经过世代的耕耘,一定能孕育出这样的民间高手。我说的这位茶人叫岩山永,四十九岁,傣族,现任云南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村主任。当地人把“岩”读作“艾”,据说,傣族的姓氏中岩姓居多。

为了寻访古茶园,也为了见见真正的茶人,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景迈村。景迈古茶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不进到大山里边,是根本看不到古茶园的,那些古茶树默默地在山里发芽、长叶。古茶园里,几百年的茶树与几十年树龄的高大乔木混在一起生长,茶树一般都不高,而那些比它们的年龄轻得多的参天大树,却要高出前辈好几倍。古茶园里也有近一两年种下的茶树苗,比筷子高不了多少。

有人向岩山永介绍说,这几位是北京来的,对古茶树颇感兴趣,要同他聊聊。他抬头打量了我一下说:“你们北京人,这几年喝普洱茶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在北京应该知道我们景迈村吧?”我说:“看过一些资料。”懂普洱茶的人,没有不知道景迈古茶园的,正如武林中的人,没有不知道少林寺的一样。不过,我知道,在这高山深谷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类似岩山永一样的高人,如果要跟他们论道,我们必须脱下知识分子的伪装,踏踏实实地跟在他们的后面,学上几年,才有资格和他们对话。每一座茶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整日与茶山打交道的人,才能知晓隐藏在其中的秘密。那些茶,百花的芬芳聚集在每一片叶子上;那一阵阵逼人的茶气,在笋壳里隐而不发。它们与人沟通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景迈古茶树为单株乔木型,多数茶树上都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岩山永告诉我,原来这里没有茶树,是景迈的第一个首领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首领临终前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一代又一代,景迈入辛勤劳作,使景迈的大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尽头……专家考证: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古茶树数量最集中、面积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自明代以来,景迈生产的茶叶已是孟连十司敬献皇帝的贡品。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古茶树从不施肥,也不喷施农药。寄生在古茶树上的一种派生植物“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也可治疗内分泌紊乩、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因此,“螃蟹脚”很早便成为景迈古茶的品牌标志。

岩山永家的白色楼房,是景迈村里最高的建筑,正面看是三层,背面看是五层,楼房依山傍谷而建。我们沿着山腰的街道走来,未进院落,我不禁乐了。原来,岩山永家的院门是自动电控门,电子显示屏上闪动着当天的日期和问候语——即便在大城市里一些气宇轩昂的机关,也鲜有这样现代化的院门呢。楼房的一层开的是“傣家餐馆”,而顶层开的是“傣家客栈”,共有20多张床位,常有行者和外国游客在此下榻。

在岩山永家宽敞的大厅里,四周堆放着的都是普洱茶,麻袋上面摞着麻袋,直至屋顶。有人粗粗估算了一下,这些普洱茶价值不下百万。难怪岩山永的穿着都是名牌,“老爷车”的衬衫和西裤,“七匹狼”皮带,“鳄鱼”皮鞋。只是劳作的印记还在——衬衫上浸着汗渍,皮鞋上沾满了泥点点。

“这些年,普洱茶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岩山永随口报出这几年的茶价:“1997年,每公斤茶是3元,1998年8元,1999年16元;到了2000年每公斤茶是32元,2001年是45元,2002年是56元;2003年和2004年基本上不变,但也涨了点,每公斤85元,到了2005年已是150元,2006年是180元。2007年,最起码是300元一公斤了。”岩山永家共有70亩茶山,这几年的收益相当可观。

几个月前,他特意去昆明花60余万元买回一辆“三菱”越野车,他不会开,便雇人开回景迈村的。买车时,还有一段故事呢——车行老板见他是个拎着包包的农民,以为他要买农用车,便告诉他走错地方了。岩山永说,不买农用车,就买轿车。车行老板不屑地差人带他到低档车处随便看看,就想把他打发走了。哪知岩山永说:“我要看看你们这里最高档的轿车。”车行老板说:“最高档的轿车是‘三菱’,60多万元呢!”岩山永说:“带我去看看。”……来到豪华气派的“三菱”越野车前,岩山永的眼睛一亮:“就要它了。”当岩山永打开包包,把60余万元成捆的现金摊在车行老板面前时,车行老板惊得目瞪口呆。

岩山永学会了开车,偶尔开上车去城里转转,那种感觉好极了。华龙酒店是澜沧县城最高档的酒店,他进城一般都住那里,很多服务员都已经认识他了。他有三个孩子,都在城里读书,成绩不是太好,但岩山永并不在意。他认为识字多少不重要,算账算得利落就行。

我们在岩山永家品尝了两种茶,一种是熟茶,一种是,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青饼”。因为青饼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有人比喻说,青饼就像是素面朝天的少女,清纯而动人;而熟饼,也就是人工发酵后的茶,就像是已婚的少妇,脂粉气太重,有时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打扮后,你根本猜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茶就是茶,但有时茶也如人呢。

品过茶后,我们站在岩山永家的楼顶平台向远处眺望,只见茶山深处,山影与村寨、古茶与房合、森林与人融为和谐的整体。在这里,森林与村庄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文/李青松

岩山永:景迈山的普洱茶人


他隔着麻袋一摸,就知道里边的茶叶来自哪一座茶山。

别人也许不信,但我信。这片褐色的土地,经过世代的耕耘,一定能孕育出这样的民间高手。我说的这位茶人叫岩山永,四十九岁,傣族,现任云南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村主任。当地人把“岩”读作“艾”,据说,傣族的姓氏中岩姓居多。

为了寻访古茶园,也为了见见真正的茶人,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景迈村。景迈古茶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不进到大山里边,是根本看不到古茶园的,那些古茶树默默地在山里发芽、长叶。古茶园里,几百年的茶树与几十年树龄的高大乔木混在一起生长,茶树一般都不高,而那些比它们的年龄轻得多的参天大树,却要高出前辈好几倍。古茶园里也有近一两年种下的茶树苗,比筷子高不了多少。

有人向岩山永介绍说,这几位是北京来的,对古茶树颇感兴趣,要同他聊聊。他抬头打量了我一下说:“你们北京人,这几年喝普洱茶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在北京应该知道我们景迈村吧?”我说:“看过一些资料。”懂普洱茶的人,没有不知道景迈古茶园的,正如武林中的人,没有不知道少林寺的一样。不过,我知道,在这高山深谷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类似岩山永一样的高人,如果要跟他们论道,我们必须脱下知识分子的伪装,踏踏实实地跟在他们的后面,学上几年,才有资格和他们对话。每一座茶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整日与茶山打交道的人,才能知晓隐藏在其中的秘密。那些茶,百花的芬芳聚集在每一片叶子上;那一阵阵逼人的茶气,在笋壳里隐而不发。它们与人沟通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景迈古茶树为单株乔木型,多数茶树上都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岩山永告诉我,原来这里没有茶树,是景迈的第一个首领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首领临终前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一代又一代,景迈入辛勤劳作,使景迈的大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尽头……专家考证: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古茶树数量最集中、面积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自明代以来,景迈生产的茶叶已是孟连十司敬献皇帝的贡品。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古茶树从不施肥,也不喷施农药。寄生在古茶树上的一种派生植物“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也可治疗内分泌紊乩、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因此,“螃蟹脚”很早便成为景迈古茶的品牌标志。

岩山永家的白色楼房,是景迈村里最高的建筑,正面看是三层,背面看是五层,楼房依山傍谷而建。我们沿着山腰的街道走来,未进院落,我不禁乐了。原来,岩山永家的院门是自动电控门,电子显示屏上闪动着当天的日期和问候语——即便在大城市里一些气宇轩昂的机关,也鲜有这样现代化的院门呢。楼房的一层开的是“傣家餐馆”,而顶层开的是“傣家客栈”,共有20多张床位,常有行者和外国游客在此下榻。

在岩山永家宽敞的大厅里,四周堆放着的都是普洱茶,麻袋上面摞着麻袋,直至屋顶。有人粗粗估算了一下,这些普洱茶价值不下百万。难怪岩山永的穿着都是名牌,“老爷车”的衬衫和西裤,“七匹狼”皮带,“鳄鱼”皮鞋。只是劳作的印记还在——衬衫上浸着汗渍,皮鞋上沾满了泥点点。

“这些年,普洱茶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岩山永随口报出这几年的茶价:“1997年,每公斤茶是3元,1998年8元,1999年16元;到了2000年每公斤茶是32元,2001年是45元,2002年是56元;2003年和2004年基本上不变,但也涨了点,每公斤85元,到了2005年已是150元,2006年是180元。2007年,最起码是300元一公斤了。”岩山永家共有70亩茶山,这几年的收益相当可观。

几个月前,他特意去昆明花60余万元买回一辆“三菱”越野车,他不会开,便雇人开回景迈村的。买车时,还有一段故事呢——车行老板见他是个拎着包包的农民,以为他要买农用车,便告诉他走错地方了。岩山永说,不买农用车,就买轿车。车行老板不屑地差人带他到低档车处随便看看,就想把他打发走了。哪知岩山永说:“我要看看你们这里最高档的轿车。”车行老板说:“最高档的轿车是‘三菱’,60多万元呢!”岩山永说:“带我去看看。”……来到豪华气派的“三菱”越野车前,岩山永的眼睛一亮:“就要它了。”当岩山永打开包包,把60余万元成捆的现金摊在车行老板面前时,车行老板惊得目瞪口呆。

岩山永学会了开车,偶尔开上车去城里转转,那种感觉好极了。华龙酒店是澜沧县城最高档的酒店,他进城一般都住那里,很多服务员都已经认识他了。他有三个孩子,都在城里读书,成绩不是太好,但岩山永并不在意。他认为识字多少不重要,算账算得利落就行。

我们在岩山永家品尝了两种茶,一种是熟茶,一种是,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青饼”。因为青饼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有人比喻说,青饼就像是素面朝天的少女,清纯而动人;而熟饼,也就是人工发酵后的茶,就像是已婚的少妇,脂粉气太重,有时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打扮后,你根本猜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茶就是茶,但有时茶也如人呢。

品过茶后,我们站在岩山永家的楼顶平台向远处眺望,只见茶山深处,山影与村寨、古茶与房合、森林与人融为和谐的整体。在这里,森林与村庄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

在血脉中流传的茶人基因 ——岩罕嫩


岩罕嫩,1959年出生于云南勐海的傣族汉子,从父亲开始,一家三代都在工作,当初您是怎样开始在茶厂工作的呢?

岩罕嫩: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在勐海茶厂工作,那时茶厂还不在现在这个地方。我小时候经常去玩,可能也是从小就看着我父亲做茶,让我觉得做茶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退伍后我也理所当然的进茶厂工作了。

我于1983年进入勐海茶厂南糯山分厂从事红茶精制加工工作,1987年调入勐海茶茶厂普洱茶发酵组任组长、团支部书记,1991年调入勐海茶厂设备科,一直从事茶业机械设备维修工作。我对机械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熟悉普洱茶机械设备,为了适应生产,提高效率,常常对设备进行改进,有一些小发明。

在茶厂工作后认识了我爱人,结婚生孩子,现在我儿子和儿媳妇也在茶厂上班。

益友网:茶除了是您从事的一份工作以外,对您还有其他意义么?

岩罕嫩:茶对于我来说除了是工作以外,它还给我提供了生活的保障。尤其是改制以后,工资比以前高了很多,改制以前摩托车我们是不敢想的,存一年的钱才能买得起一台洗衣机,更不要说买手机什么的。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什么时候想买就可以买,家用电器样样齐全,日子好过了,生活有保障,家庭才能和睦嘛。

益友网:在茶厂工作的这些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岩罕嫩:我文化不高,部队退伍后就进厂工作,刚开始对设备维修、机械改造这块一窍不通。空闲的时候我就到处和老师傅老工人请教,平时自己注意积累经验,在老师傅老工人和领导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从一个士兵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技术型的工人,这些是我以前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我很谢谢他们。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到巴达基地安装CTC红茶(即红碎茶)生产线的时候,这条生产线是从印度引进的最先进的流水线,从安装到试机成功,一共50多天都没回家,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7点半,一吃好饭就开始安装设备。安装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流水线说明书是印度文的,没有汉字,大家都看不懂。当时专门从昆明请了一个翻译来翻译说明书。有一次安装的时候,我们看着图纸进行安装,但是翻译说方向不对,争论了起来,安了又拆,拆了又安,最后翻译都生气跑去钓鱼了。流水线运转起来的时候我们都流眼泪了,真是不容易啊。

益友网: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岩罕嫩:我觉得厂里的硬件设施、机械设备的改变最大。以前我们生产用的是28型老茶机,生产过程中容易坏,维修频繁,现在全部换成液压机了,高效优质而且安全。现在走进我们生产区,到处都是先进的机器设备,安全性能也比以前高,厂区规划合理,厂房干干净净的,而且管理人员都是高学历,带来很多新理念新知识,和以前对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益友网:您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从事茶叶相关的工作么?为什么?

岩罕嫩:当然希望。从我祖辈父辈开始就和茶密切联系着,特别是我每天都离不开茶,能做自己放心喝的茶我觉得很开心。我沿着我父亲的脚步进厂工作,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和我一样。而且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有共同话题,我觉得很好。

益友网:对未来个人生活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最希望完成的一个愿望是什么?

岩罕嫩:在茶厂工作了这么几十年,对茶厂有很深的感情,我跟着大益一路走来,经历过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唯一的期待就是自己能圆圆满满、顺顺利利的干到退休,好好享受我的晚年生活。

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家人平安,大益繁荣发展。

益友网:对自己未来十年的事业,有什么规划?

岩罕嫩:我想好好带几个徒弟,把我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干好工作;我也会认真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不给大益拖后腿。

武夷岩茶的岩韵


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形成岩茶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独特的生态环境。

2、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

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

以上定义说明:

“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

等而上之才体现“清”;

再上之才表现出“甘”;

最佳者才表现为“活”;

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活”为上。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吴远之:“憨”是大益职业茶人的工匠精神


地球上生长着30万种草木的叶子,其中只有一种被人类选中,用来大量制造饮料,那就是茶叶。而挑选为这片树叶的工作,是由中国人完成的。世界上山茶属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中国约占70%,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云南的西双版纳。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雄踞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有150多个国家的30亿人每天都在喝茶,每年要喝掉350多万吨。在我国,有几十万家茶企,林林总总8000多万人从事着与茶相关的职业。

为了追本溯源,丁酉年正月初十,记者一行来到中国茶的发源地西双版纳勐海县,这里是世界茶树的源头、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在盛产高山好茶的六大茶山中,有五座雄踞此地。因为有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白云常在的舒适气候,勐海被誉为“春城中的春城”,茶树种子在这个温暖的地方生根、发芽。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最生态的茶园,以及悠久的制茶史,孕育了闻名中华的“古茶树王”。在这一带,古人把茶做成药品、饮品,并发展成茶道文化。

不仅在当地是最大的茶企,还是中国现代茶修中心。正月初十,大益开工第一天,就迎来了两波远道而访的客人,先于我们的还有邓予新院士一行,他们在大益馆里的茶人尊严厅里参访签约了。

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超长产业链,涉及到农业、工业、文化、信仰,从采摘到加工,从粗制到精制,从产出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茶企,但多如牛毛的茶商经营理念多有不同,能去大益工作是一个茶人的职业梦想。

“大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让每位茶人在这里能够获得职业尊严,让消费者踏踏实实地喝到好茶。”吴远之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无不流露出大益的企业文化,他在大益提倡一种“憨”劲,那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笨,而是一种对职业的专注。他说,精明的“憨”就是职业人慢慢地、无所不用地去做一件事情,并坚守下去。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大脑容量有限,接纳也是有限的,这种“憨”会让人顺从真理,不去斤斤计较,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最精明的憨反而会成为最高的智慧。

2016年大益75421601批

“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一种机制,坚持把茶人引到职业化的路上,让他们的心慢下来,从容做出好茶,并坚持这种好习惯,只有淡然地面对第一次成功,才能继续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更多的成功。”吴远之告诉我们,大益在工匠培养方面,已经成为普洱茶的黄埔军校。

让前去考察的邓予新院士感动的是,在这个偏远的茶企,本科硕博就有三百多人,科研设备比北京的院所还多,仅专利技术就占了九十项以上。

除了高端人才和设备,我们在这个最现代化的茶厂里还看到了成百上千的人工操作,他们在自然光下仔细挑拣出机器无法识别出的叶片杂质。“虽然成本会因此居高,但是这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每片茶里都含有非茶的物质在其中。”吴远之说。

在大茶饼的制造房里,工人们用精益求精的动作,简单重复着压饼、包饼、踩饼等制饼过程,整个流程动作干净简洁,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职业茶人的工匠精神,这套普洱茶的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名录。

高山上的茶叶领军人—刘建春


作为草根茶人的刘建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起了高山上的种茶人,凭着他对茶叶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本领,时刻掌握市场信息和促农政策,围绕上级部门有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和部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带领群众把茶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

刘建春,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努力做到“五带头”,当好表率,既抓好自身的学习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又紧密结合化采摘,工厂化加工。2007年,投资37多万元建标准化厂房,投资38多万元引进名优茶机械设备7套,针对市场有机茶销售形势,加强茶园建设和管理,使近1100亩茶园通过了有机茶认证。

刘建春同志在茶叶发展中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按照现代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外向发展”为理念,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使制约当地多年卖茶难、价格低的瓶颈被彻底打破,入社茶户种茶积极性大大提高。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辉煌,茶叶价格从2002年的最高价80—100元/斤无人问津,到现在的250—600元/斤供不应求,茶农的收入也有原来的1200元/人增加到现在的11000元/人,茶叶的价格上去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了,为仙寓镇高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年新一年度创先争优活动承诺中,他主动承诺:带领社员严格遵照合作社章程办事,不欺诈客户,做到茶叶优质优价,不克斤扣两,以茶农利益为上,为茶农做好服务,为他们增产增收尽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几年来,刘建春同志对茶业的执著追求,不停的钻研,不但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农户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赞许,合作社茶农也获得了良好收益,同时也推动了仙寓镇茶业的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坚守在大岩山上的倔强炒茶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