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晩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论茶的诗文不多,却都很精彩。

比如,他尤其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细叙述了双井茶的品质特征以及茶与人品的关系: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群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茶非常关注,他在给蔡襄《茶录》作的后序中提及当时的人们对小龙团茶的重视,成了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珍贵资料。“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辙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祜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述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煎茶水记》的对比和批判,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学者独立思考,不随人后的学术作风。

扩展阅读

车智洁喝茶:一论品质、二论健康、三论文化


喝茶

小孩喝茶效仿大人;学者喝茶之乎者也;

专家喝茶讲求科学;文人喝情画意;

工者喝茶为解疲劳;雅士喝茶追风符雅;

蛮夫喝茶不求礼数;淑女喝茶装模作样;

行人喝茶有味就好;潮人喝茶只求价高;

农民喝茶但求解渴;廉者喝茶清汤寡水;

闲人喝茶茶点瓜子;官员喝茶相互馈赠;

茶商喝茶回甘生津;高官喝茶装着懂茶;

茶农喝茶祖祖辈辈;老人喝茶苦尽甘来;

茶师喝茶扳门弄虎;情侣喝茶情深谊长;

茶客喝茶绵滑鸣泉;夫妻喝茶茶余饭后;

少年喝茶心急如焚;双人喝茶乐趣丛生;

茶博喝茶反反复复;众口喝茶难以统一;

茶人喝茶头头是道;冬天喝茶以茶代酒;

色徒喝茶意不在茶;好友喝茶相知加深;

茶痴喝茶视茶如命;东瀛喝茶变成茶道;

茶仙喝茶浮想联翩;老外喝茶样样品茗;

醉汉喝茶厚酽解酒;内行喝茶鸣泉生津;

道者喝茶舒筋活络;外行喝茶人云亦云;

禅师喝茶禅茶一味;俗人喝茶废话连篇;

专家喝茶纸上谈兵;名人喝茶不敢单独。

精行修德总是茶


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

中国茶、中国茶道以及中国茶道精神,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教育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历代文人名士早已作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唐《喜园中茶生》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得与幽人言。”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自比,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由于中国茶道的演化,茶德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直截了当地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人格化、神秘化,把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茶成了高尚情操的象征,超越了茶叶的经济的物质的范畴,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联系起来。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品察了人生的趣味,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由此,挖掘茶德,以此育人,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推崇。唐茶圣陆羽在中国第一部讲茶叶的《茶经》中说,饮茶“最宜精行修德”,把品茶当作励志、雅志的一种手段。“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把茶视为凡间纯洁的象征,把饮茶视为心之体验,品茶即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此怡情养性。清癯如茶的郑板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茶在塑造人形象方面的作用。茶性俭,茶味清香,茶品高雅,茶中寓“静”,茶中蕴“和”,中国茶文化贯穿着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因而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而且还会受到以茶为溶剂的文化源泉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们起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茶还有智化功能。品茶出诗文,诗文丰富茶文化。这已绵延了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在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不仅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还特别提倡,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王琼与和静茶修


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她一眼,便被吸引了过去,再也离不开。像个小孩一样缠着她,或者就静坐在她身边,看她泡茶。也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想坐在她身边。也或许,只要远远地看到她,就够了。

琼,玉之美者。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却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

创业纪

1996年的秋天,对王琼来说,有着非一般的意义:她亲手推开了沈阳和平区十纬路7号的大门,宣布和静园茶楼开张。而这时候的王琼,心里有着颇多忐忑,因为她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起了这座茶楼,许多亲友在知道她为此倾尽全部身家后,纷纷报之以不理解的目光:“什么?你胆也太大了,这沈阳哪是开茶楼的地?这钱不得打水漂吗?”

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时,在沈阳市乃至整个东三省,都找不出一家像样的茶馆,市民们通常的休闲方式,是喝酒打牌、泡夜总会、唱卡拉OK和蹦迪,整个城市的休闲氛围,都浮躁不安,更何况王琼自己,根本就没有经营茶楼的经验,她连茶叶去哪买都不知道。

可这时候的王琼,心里却有一个念头:“正因为市场一片空白,才说明发展空间广阔,何况喝茶是安静而美好的事,如果我喜欢,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喜欢。”

于是,她毅然顶着种种压力,开始了和静园的经营。说实话,在茶楼开张的头一年里,王琼一直为自己捏着一把汗,因为她对这一行完全是门外汉,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也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问题。

回想起当初的手忙脚乱,王琼笑着说:“现在别人做企业,都要先做市场调查,设计什么愿景、规划的,我们那时根本就没有这些想法,走一步算一步,走哪算哪,可以说无知者无畏。”

为了沈阳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静园,王琼一度做广告花了很多钱,可没有一点回应,因为许多读者和观众甚至不知道茶艺馆是干什么的,再加上东北本来也不产茶,多数人都没有喝茶的习惯。

王琼坐在茶楼里,看着周边的歌厅生意红火,真觉得自己另辟蹊径太辛苦了。但她转念一想,茶楼本身是种文化生意,最关键之处是要把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打动那些相对高素质的顾客前来,才是发展之道。

当城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们在精神上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王琼有信心,这样的顾客只要来过和静园一次,他就肯定还会来第二、第三次……

果不其然,当外界对地处沈阳闹市区的这家茶楼,从陌生到好奇到尝试再到喜爱时,和静园已经稳步跨入成长期,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纷纷放下了成见。更有跟风者,亦步亦趋抄袭和静园的经营模式,结果一夜之间,沈阳如雨后春笋般开出了二十多家茶楼,最近者抬头便可相视。

说到这里时,王琼喝一口茶,淡淡摇头:“其实他们不明白,其他像环境、装修、定价这些显在的因素,都可以复制,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精神,你是没办法直接粘贴过来的。我在建立和静园经营模式上所花的心血,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为自己不懂茶,我就要学茶,然后不但要懂,还要热爱它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这样才站稳了脚跟。如果一个经营者心里没有茶,只是为了赚钱想要开茶楼,那我觉得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因和静园的成功而一窝蜂兴起的沈阳茶馆,开张不到三年就先后落寞地离去,完全验证了王琼的理念——企业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见识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最后的结局。任何的成功背后,都没有捷径可走。

拓业纪

2009年时,王琼已经拥有了国内茶界诸多项的第一:创办东北第一家高级茶艺馆、创立中国第一份茶人月报——《和静园茶人报》、开设电台首档茶艺谈话类节目《和静园茶人时间》并任主持人、出版中国首部茶散文集《白云流霞》、创立中国首家茶人基金——和静园茶人基金……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王琼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坚持,而岁月流逝,反而使她更美了,许多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姿容静好像一株青青茶树的女子,已经有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女儿。

这时候的王琼,正筹建自己位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的新店——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整个茶楼的面积是2400平方米,投资比当年的沈阳和静园翻了数番。而这一地段属于艺术区,平时人流量远不如CBD、三里屯之类的商业中心区,因此许多人又有担心:“在这里开高档茶楼,能行吗”

王琼不语,她用实际结果证明自己的眼光:自会馆开业以来,一直高朋满座、欢声不断,许多人因慕和静园的雅致而来,来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北京城不用打广告却生意最好的茶楼。

王琼自己知道,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结果。在和静园,她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连茶楼内各处灯泡的损坏频率都一清二楚;对所有的员工,她会关心他们的心情、想法,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帮助。

“我们是服务行业,服务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而服务体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员工端茶、倒水、走路、说话甚至无意中眼神流露的一点一滴里。”而对于自己的选址,王琼认为,这个地段的合适之处在于,它既不远离闹市又有独立安静的空间,是那些渴望暂时回归自然的高端人群,最理想的休闲场所。

和静园的很多员工都是女孩,对于她们,王琼有着像对自己女儿般的爱惜:她不厌其烦地为这些出身农村、以前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孩子,讲授自己的茶艺和茶道理念,希望她们成为“文化美女”。

“这个时代有像化妆、PS等等外在的技术手段,所以漂亮女孩满大街都是。但是美女不一样,美女既有东方女性的优雅和智慧,又有天然的外表,她的美没有替代性,而且永不过时、不会老去,她会因文化和智慧最终幸福。”

王琼如是说,所以她耐心地用每一天,来熏陶教育这些孩子,让她们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品……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曾经的浮躁被一扫而空,而使整个和静园茶人会馆的空气里,都溢满茶香。

在王琼看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只是热爱学习并恰巧踏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才有今天在别人眼里看来的成功。“我是接触茶以后,发现再也离不开它了,生活里每时每刻,都有茶的陪伴,我才能内心充盈,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就难怪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王琼,尽管忙得分身乏术,却永远都以她恬淡的笑容,笑对每一时刻。

生活纪

有种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然就要忽略家庭。在王琼看来,这毫无道理:“家庭和事业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和睦的伴侣,彼此间必然有共同语言,我爱人在我的创业过程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作为艺术家,他的眼光对我有很大帮助,而反过来我也会刺激他的灵感。那些80后的年轻夫妻,常常为一言不合产生矛盾、隔阂,这有什么必要呢?我们每个人都少一点火气,都多喝一杯茶、多想想道理,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因为茶所带来的彻悟,生活中王琼不但是个好妻子,也是女儿的良师益友。在最初的创业年头里,即使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她也会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女儿。那时候孩子还小,王琼就告诉她:“妈妈不会再去陪你学习,因为你目前学的这些东西也是我所不能及的,重要的是妈妈要培养你的情商,让你在情商、道德修为、情智方面得到正确指引,这是我的责任。”

在王琼眼里,如果父母只是给孩子物质方面的财富,总有一天它会耗尽;但如果以自己做榜样示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原则,那么她将终生受用。女儿没有辜负王琼的希望,出落得亭亭玉立又落落大方,每当看到她,王琼就像看见了自己亲手栽种的小茶树,在春天里朝气蓬勃地生长,觉得既欣慰又快乐。

王琼的文笔极美,作为沈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她长期坚持写作,即使在出差途中也不忘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记录下来,汇成一篇篇清丽的散文。她的首部散文集《白云流霞》在2003年一面市,就在茶人中引起轰动,许多读者为此写信给她,希望能不断看到她的作品。

王琼受感动之余,也见缝插针地继续着创作:“我今年内应该会出两本新书,不用多久,大家就能在书店见到它们了。”对于写作,王琼丝毫不觉得辛苦,她反倒觉得这是日常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因为在笔端流泻的,是她最真实自然的一面,是她与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对话。

作为茶人的王琼,并不赞同人们将茶道、茶艺的外在形式发展得过于复杂,因为在她看来,真正的茶和茶人,会超越茶技、茶艺、茶道等种种形式上的东西,达到“无茶”的境界。

“不管你喝不喝茶、手中有没有茶,只要有一颗茶心,你便成为了茶。”这番颇有禅机的话,是王琼研究禅茶的心得,也是许多茶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不过人是最复杂多变的生物,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体悟,就要突破小我这个障碍,有广泛的慈悲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有欲望使你裹足不前,使你的心不清净。”王琼的眼神此时出奇清亮,在午后幽暗的光线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却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

《茶录》论茶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茶”在诗文中的七种别称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但它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人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用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

消毒臣: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

涤烦子: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内修外行的茶道精神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透过茶道老师张文慧娓娓道来二十多年来与茶共处的生活禅,让我们一窥茶道生活面的精神。“茶道”并不是一种古板的贵族式教条,离开茶桌,茶道延伸进入日常生活,从内在气质的涵养修行,展现于外与人的和谐互动,在在让人如沐春风。

从学茶道中她懂得恭敬别人,茶道里头有规矩与许多小细节要注意,规矩养成后做任何事情自然有节有度。如淮南子上所载“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定平直”。要塑造人格一样需要规矩,才能内修外行,甚至让接触你的每个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而人们也都会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

就外在而言,张文慧老师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兴趣不如对茶道来的高。有时候工作太累很想要休息,好不容易放一天假,会想说应该好好玩乐一下,但她发现自己只要到陶艺店观赏艺品心情就会很好,生活上的满足感变高了,疲累的时候有一杯热茶,就会觉得够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选一种适合现在心情的茶叶与茶具,透过其间思维,烦乱的心就会恢复平稳。很多人的心情会太好或太不好,不知不觉间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事,而茶道能在生活中扮演一种平和心力的角色。

茶道精神可以延伸到生活每一个细节,当内涵融入生活面后,感觉会很不一样,像张文慧老师本身改变很多,她表示自己变的拥有一种主动、积极想要为别人付出的精神,变的愈来愈细腻,会更多思考别人需要什么,把自己放下。她以前觉得人好难懂,不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互动比较好?甚至有与人互动的困难,相信这也是现代人普遍会有的心情,因为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不懂得为别人付出。

茶很奇妙,虽然是同样的茶叶,但第一泡的温度、第二泡的温度都不一样,学茶的人要研究方法。现在跟人互动时张老师都会想,连茶每一泡温度都得不一样,那面对不同的人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如果想要茶好喝,一定要观察需要怎样的温度?当中充满无限禅意。同样的茶现在泡与明天泡就不一样,泡茶前要先观察,再去做。跟人互动也是,先观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状态,才知道怎样与之互动。

茶道像个生活导师,传之规矩、授之礼仪,让人心定气和,简单中自有快乐满足。

《大观茶论》点茶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

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论茶道


茶生水之畔,山之颠,坡之阳,壤之饶,常年雾气遮绕,烟岚窈窕,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清明时节,采其嫩叶,或如雀舌,或像尖枪。机揉手搓,炭烘火烤,所制之茶,若银针,似毫勾,条索紧细,色泽润绿。“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茶乃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每人知晓,但是若置身青山绿水、雕梁画栋之间,啜上一口苦中有香、香中有爽的茶汁,似乎也能无师自通地感受到茶之文化的精髓。芳菲三月,来到郊外,眼前又见茶树枝头泛出新绿。蓦然抬头,依稀兀现陆羽端坐檐下,旁边的红泥炭炉之上,深褐色的陶壶冒着白色的热气,淡淡的清香氤氲开来……

茶源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茶叶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流于现世,如今成了风靡世界的21世纪饮料大王。千年以前,一位早年出家后来还俗的和尚——陆羽,写下《茶经》之后,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中国附近的各个民族,也都学习传播了这个风尚,以至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即使《王褒僮约》所载的饮茶、卖茶的境况来看,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经相当发达,可谓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悉,现有50余个国家植茶。历经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中国茶叶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我们的面前。

茶种

国人不仅重视名茶的开发研究,而且重视新创名茶的开发培植,因此各类名茶已有数百品种之多。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茶叶多达6000多个品种,能够呼出其名的也在千种之上。若按制作方式分类,则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若按商品分类,则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在此简述几个主要品种,以飨诸位:产于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碧螺峰,产于河南车云山的信阳毛尖,产于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产于安徽齐云山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歙县的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祁门的祁门红茶,产于贵州都匀的都匀毛尖,产于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产于福建崇安的武夷岩茶,产于江西庐山的庐山云雾,产于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等等。

《茶录》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欧阳修:论茶诗文独树一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