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是茶叶家族中的老四,诞生于明代中后期,是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诞生的。

在福建闽北红茶原产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明代战乱时期,桐木关有一家茶厂,刚把鲜叶成包运到工厂车间,突然乱军进村,茶工们仓皇逃到山里,乱军进到工厂过夜,就睡到松软的茶包上。

第二天乱军走后,茶工进厂制茶,却发现茶包里的鲜叶变红弃之可惜,就把这些已经变红了的鲜叶进行揉捻、干燥。这些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散发出阵阵蜜糖醇香,干燥后,干茶乌润红亮,汤色红艳。

把这部分茶拿到厦门却卖了个好价钱。从此,需求不断,红茶就诞生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却道明了红茶的加工过程与其他茶类的不同。

若从小种红茶算起,红茶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如上面传说的故事那样,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鮮叶采回后不杀青,先萎凋,后揉捻,再干燥,这就形成了红茶的基本工艺。

小种红茶在干燥中用松枝熏烤,所以带有烟熏味,形成了带有桂圆香的小种红茶,有人喜欢这种口味后来为了简化工艺,就不再用松枝熏烤,直接烘干就完成了。

红茶是一种饮用广泛的全发酵茶。它不仅色泽乌润,汤色红明,还生性温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其与砂糖、奶酪、柠檬等不同滋味的物质进行调和,无不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收敛性弱、广交能容

正是红茶最杰出品性的写照。

cY260.com编辑推荐

一场关于云茶 未来简史 的头脑风暴


一场关于云茶未来简史的头脑风暴

10月15日,由弘益大学堂与《普洱》杂志联合举办的“普洱茶大健康公益巡回讲座”第一讲在弘益大学堂开讲,本次公益讲座旨在让公众对普洱茶大健康知识和理念进行一个全新的认知升级。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推广普洱茶大健康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坚定的信念,来推广普及科学正确的普洱茶健康理念。为了保证讲坛的科学性、权威性,弘益大学堂邀请了国内外最知名的普洱茶专家学者来作为论坛主讲人。

首讲由盛军教授主讲《云茶3.0时代引领世界茶业未来发展方向》。盛军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

下午两点半,在主办方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和《普洱》杂志社长罗洪波致辞之后,盛军教授开始了他科学严谨却又生趣盎然的讲演,为在场的学院开启了一场关于云茶“未来简史”的头脑风暴。

盛军教授首先分享了从2007年至今在云南十年的渊源以及自己与普洱茶的不解之缘。盛军教授从东北来到云南,从主导普洱市的“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开始,全面开启了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工作,至今成果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助推普洱茶的快速发展。十年间,他从不喝普洱茶,到让普洱茶成为自己健康的一部分,甚至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盛军教授在云南的十年(2007-2017年),也是普洱茶从“洗牌”到“金牌”的十年。早在2007年,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的盛军就提出振兴普洱茶产业,要做好三篇文章:要做好普洱茶的应用基础研究;要做好工艺研究;要做大做强品牌。这三个方面后来也成为普洱市委市政府“科学普洱”的三个大的规划之一。到2017年4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了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的评估数据,普洱茶以6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首位。

在未来,普洱茶、云茶的走向是什么呢?盛军教授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从消费习惯的角度分为四个阶段:生态普洱(1992年以前)——人文普洱(1993-2007年)——科学普洱(2008-2017年)——养生普洱(2018-2038年)盛军教授认为未来20年、30年,茶叶的发展方向就是养生。从科学普洱走向养生普洱,茶叶养生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养生体系和养生标准。盛军教授把“养生普洱时代”称为“云茶3.0时代”。

在具体讲“云茶3.0时代”之前,盛军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两种思维方式——转变发展的思维方式之一:应该走“换道”超车的新路,不能走“弯道”超车的老路。他以贵州省的“大数据”引领战略为例讲述“换道”超车的意义和启示。在盛军的带领下,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挂牌农业部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从2012年发展生物大数据,2013年发展农业大数据,实现换道超车,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转变发展的思维方式之二:跨越发展应该“长板”带动,而非传统的“补短板”理论。比如,我们应该借着“精准扶贫”,发展新产业,找来新机会。云南茶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是找长板、造长板。

基于以上两个思维方式,盛军教授有信心在未来几十年中,云茶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将会成为世界茶叶发展的案例。在云茶3.0时代,要做好三大领域:数字云茶、养生云茶、服务云茶。在数字云茶方面,要把基地、加工、流通、消费实现数字化;在养生云茶方面,要在科学研究、茶叶特征、养生方式、生命健康实现数据化;在服务云茶方面,要在服务水平、服务手段、服务平台上创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渠道。

接下来,盛军教授从“四个引领”来交流以及畅想云茶带动世界茶产业发展的四个方面——

第一,云茶引领世界茶业发展新标准。

在原来的质量安全的标准上加上生态和人文的标准,让生态、人文标准实现量化。基于这个构想,盛军教授及其团队,在今年全新发布了“高原特色农业食品QEH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四个部分:产品的品质指标体系、产品的生态指标体系、产品的人文指标体系及QEH指标体系的星级量化方法。它是在国家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初级食用农产品和初级加工食用农产品的发展实际,基于对各类产品成分分析、质量与安全检测、产业规模、产量及地区分布、生境的调查研究提出的品质指标、生态指标和人文指标“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云茶引领世界茶业养生新时代,建立云茶养生精准食疗体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命健康需求已经由能量要素向营养要素、健康功能转变。

所谓精准食疗就是要让研究细化到饭前喝还是饭后喝,上午喝什么茶,下午喝什么茶,晚上喝什么茶,糖尿病患者怎么喝茶,更年期怎么喝茶,不同年龄怎么喝茶等等,让精准食疗创造刚性需求。精准食疗体系的建立主要瞄准“免疫代谢”,现代人经常要面对“免疫代谢疾病”,如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肿瘤高发、过敏。创建用茶叶调节人体免疫代谢(俗名:吃饱了撑着)疾病的养生精准食疗体系。

第三,普洱茶益生菌发酵,引领发酵茶转型升级。

普洱茶茶发酵工艺从自然陈化开始,到1974年后有了人工渥堆发酵,未来我们将走向益生菌发酵。通过人工数字的化的控制发酵,调整发酵茶的风味。我们发现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有9种有益嗜耐热微生物,可用于人工接种发酵,减少杂菌污染。可以根据这9种微生物比例的调整,形成不同风味的微生物发酵茶。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3种工艺的普洱茶:自然陈化的生茶,渥堆发酵的熟茶,益生菌发酵茶。第四,云茶引领茶业数字创意新经济,建立云茶数字创新产业。

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台湾几个文化创意品牌,启发大家通过创意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可以深度挖掘云南的农耕文化,为云茶寻找独特的创意点,建立云茶数字创意产业。

盛军教授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延长产业链。他说自己总是在思考未来,讲演过程中,他还介绍了其团队在近十年中的科研成果和发明的专利产品,让大家大开眼界。两个多小时的讲演,大家在茶科学的世界听得非常陶醉,不知不觉就结束了。讲演最后,盛军教授饱含激情地说:“云南错过了一个时期,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一定要多想未来!对未来的设计是为了做好现在,不管想不想,未来都会来,与其想还不如现在就做,想到就做,永远都不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弘益将邀请更多普洱茶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知名茶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学院院长龚加顺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校原院长邵宛芳教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创始人张芳赐教授、国际普洱茶评鉴会评鉴主任张顺高研究员、云南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专家高照教授、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苏芳华先生、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何仕华先生、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专家、弘益大学堂、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李乐骏先生等在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康乐茶文化城、昆明雄达茶文化城开展公益讲座活动。

一场关于普洱茶收藏投资的讨论


一场关于普洱茶收藏投资的讨论

普洱茶是收藏品吗?

普洱茶能降脂、降压、排毒养颜,长期喝还能起到减肥的功效。普洱茶的收藏价值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肯定的,因而不管是“存钱不如存普洱”,还是“买股不如买普洱”的说法都是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普洱茶说到底也只是一种饮品,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品。

正方意见:普洱茶是一种特殊的收藏品

代表人物:浙江工商大学艺术经济学研究所所长、资深收藏家林日葵

林先生告诉记者,收藏普洱茶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早在清民时代就有人开始收藏,但是到现在为止,收藏普尔的人还不算多。目前,全国做各种收藏的人已经有7000多万人,但是收藏普洱茶的大概也就几千人,很少。尽管如此,普洱茶也算得上是一种收藏品。

林先生说:“一般要构成收藏品,必须具备四个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普洱茶不是艺术品,它跟书画不一样,不具有艺术价值,但是普洱茶具备了其他三个收藏价值,所以,我们收藏界一般把普洱茶说成是一种特殊的收藏品。”

同时,林所长也提醒大家,普洱茶作为一种收藏品跟其他所有的收藏品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要收藏普洱必须喜欢这个东西,还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了解普洱茶和整个收藏品市场。

反方意见:普洱茶有收藏价值,但还算不上是收藏品

代表人物: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

存放着的普洱茶,它的品质会不断改善。普洱茶本身所具有的降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能也是得到很多科学试验和临床实践所证实的,现在很多减肥产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普洱茶成分。

王馆长说:“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是不容质疑的,特别是现在有一些纪念茶饼,比如一些大型活动啊什么的,在普洱茶饼上印上一些文字,还是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的。“

但说到普洱茶能不能算得上是一种收藏品,王馆长表示:“确实,普洱茶有越陈越好的说法,但要越陈越好是有条件的,首先你收藏的茶一定要好;其次,储存的环境也很重要,温湿度、通风状况都要达到一定要求。现在正是普洱茶受到追捧的时候,再加上它本身具有的药用功能,普洱茶确实存在着蛮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存钱跟存普洱还是两回事情,因为说到底普洱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收藏品,存了几年以后还是要拿来喝的,它只是一种饮品一种消费品,在我理解来看,普洱茶的收藏跟一些陶瓷品、古书画不一样,虽然它也有收藏的价值,有艺术欣赏和保留历史信息的功能,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品。”

普洱茶有没有投资价值?

收藏普洱茶是否能成为一种新的理财方式,是不是真的“存钱不如存普洱”、“买股不如买普洱”呢?对此,各位专家、茶人也各自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买股票宁可买普洱

代表人物:高地春天茶楼楼主 楼剑锋 

楼先生说:“普洱茶的收藏早在七八年前就在珠江三角洲那边兴起了,我们杭州流行普洱茶也就近一两年的事情,普洱茶刮起的这阵风绝对不是‘杭儿风’。”

关于“存钱不如存普洱”的说法,楼先生有另外一种看法:“我觉得更准确地应该说是买股不如买普洱吧,股票有涨有跌,你买的股票不管现在有多好,也不能保证它能够持续升值,而普洱就不同了,值得收藏的普洱本来就是好茶,数量也不多,这样的茶年代越久就越值钱。”

反方:收藏不当就会血本无归

代表人物: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王建荣

“存钱不如存普洱”和“买股不如买普洱”这两种说法,显然是把普洱茶的收藏价值给神化了。这使不少人盲目地相信,存普洱是一种新兴的不具任何风险的理财方式。其实,收藏普洱茶也存在着不少风险,一不留神就血本无归了。

王馆长说:“收藏普洱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相对干燥、阴冷、通风的环境下放置,如果不小心长出霉点,那么这茶就是没用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就是不能让普洱跟有异味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如有些人不知道,拿报纸那么一包,时间长了都是油墨味,那这普洱也就没有价值了。”

怎样的普洱茶适合收藏?

普洱有增值的空间,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普洱都能够收藏呢?为此记者专门请教了业内人士。

首先,看品质。看外表,形状要好,茶饼厚薄均匀,要干净的,没有掺碎茶,茶叶要大而肥壮的,千万不能有霉点。看内在,所谓的看内在是品茶,汤色干净明亮的肯定是好茶,如果茶汤看起来很浑浊,那这个茶肯定是发霉过的,不好的。最后是要看这茶是不是经久耐泡,这可是关键,能泡八九次以上的茶才具有收藏价值。

一般来说,收藏一些由干仓保存的生茶更合适。很多人不知道普洱茶分两种,一种是生茶一种是熟茶。生茶是在自然环境里面慢慢氧化的,而熟茶是用加温加水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生茶要几年以后才能有的感觉。但最终还是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神韵也不一样,而有增值空间的茶一般都是生茶。

如何分辨生茶和熟茶呢?一般来说,生茶是绿色的,泡开来的时候茶叶比较完整,弹性比较好,而且茶色比较清透亮丽。而熟茶的茶叶泡开来以后弹性就很差,而且叶肉跟叶脉是分离的,茶汤比较浑浊,还有点霉兮兮、烂渣渣的。两种茶的香味也是不一样的,生茶的香气很自然,有一种云南晒青的香味,让人很舒畅。而熟茶就有一种很人工的味道,总觉得香气被什么东西抑制住了,不能很完全地舒展出来。

其次,看产地。一定要选择规模比较大的老厂出的茶。在这里,茶人阿宝也给大家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牌子:云南勐海茶厂出的大益牌,云南下关茶厂出的送鹤牌、宝焰牌、南诏牌,云南临沦茶厂出的健身牌,云南南涧茶厂出的土林牌,云南海湾茶厂出的老同志牌和云南黎明茶厂出的布朗山牌都是不错的牌子。

品黑茶,是一场用心进行的感悟


没有天生的专家,只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品茶亦是如此。如果你想从品茶中得到健康的体魄,一杯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天的坚持;如果你想从品茶中得道,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亦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用心感悟。正所谓,品茶是一场无关于他人的自我修行,修行如何,皆看个人的投入。

黑茶,内敛的智者,教会我们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女人,在30岁过后,便选择性地忘记年龄的增长。在她们看来,岁数大就少了最重要的资本,比如梦想,比如远行。品一杯陈年黑茶,它会告诉你,岁月并非无痕,它在我们心中沉淀下了气质和沉稳。30岁依然有其独特的精彩。

煮上一壶黑茶,茶香飘散,沉淀着自然的韵味。它教会我们,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要耐得住静置的寂寞。寂寞是人生的常态,守得住寂寞的人,必是那些学会提升自己内在的人。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漫长的路途中,独自前行的时候更多,而这些时候便是我们成长的最佳时机。

浓郁红艳的黑茶,从外到内,温暖着我们。它教会我们,脚步可以遍及全球,是因为心够宽广,有无限的包容性。目光短浅者,只能看到井口的风景。包容万物的心,方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喝黑茶,是一个逐渐懂得的过程,更是一场用心进行的感悟。

普洱茶与新加坡的一场美丽邂逅


普洱茶与新加坡的一场美丽邂逅

图为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当普洱茶与美丽的狮城邂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7月26日举办的首届“新加坡—云南普洱茶迷你博览会”上,可容纳数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当地民众在品茶赏茶、以茶会友的同时,也感受到茶香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可谓捧一杯香茶,闻一段岁月。

此次博览会以“普洱茶之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艺表演、现场品鉴和产品展示活动,同时还推出云南普洱茶专家木霁弘教授主讲的普洱茶文化以及刘春艳女士的“普洱茶的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讲座。活动中,新加坡当地民众不仅欣赏了优雅的茶艺表演、品尝到清透如琥珀的生茶以及玫瑰般红颜的熟茶,也了解到茶马古道的风土人情以及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茶文化的瑰丽。

一叶茶舟也承载起两地的文化和经贸交流。主办方新加坡中国商会及云南驻新加坡商务处表示,希望借此次博览会之机,以普洱茶文化为纽带,推动东南亚与中国云南的交流与商贸投资合作。同时突出区域辐射,扩大博览会的影响范围,力争未来将博览会办成区域性的茶叶交易平台和文化经贸盛会;促进产业联动,实行普洱茶跨国营销,拉动新加坡普洱茶消费。主办方还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把迷你博览会逐渐办成有影响力的国际普洱茶博览会,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国驹出席活动并发言,他谈到,希望通过博览会的形式,引起年轻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他表示,目前对普洱茶的认识还局限在华人社会,希望未来能够获得更多来自非华人社会的关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郑超、中国贸促会驻新加坡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会田等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 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超脱,它可以无视国度与语言文学的隔阂,让倾心文学之人,得到来自灵魂的碰撞。

在俗世中,文学更确切地像是一种缘分。它可以将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到一块,也可以跨过岁月的沟壑,将不同年岁、不同时代、不同阅历的人们都聚到文学的维度中来。

▲著名诗人于坚

在首届益友节“面向世界的写作——‘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的现场,我们见到了为这场文学盛宴从全国各地远赴至此的一位文学大师。

▲著名小说家马原有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郑海霞女士有对文学充满热情的益友们。

当然,还少不了本届西安论坛的重量级嘉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远道而来。

▲勒老与文学院院长陈鹏

在入场式上,我们还欣喜地发现了两个“热爱”文学的小精灵。

还在牙牙学语的他们,不知“写作”是什么,更不会知道“文学”是何物?但正如勒克莱齐奥随后的演讲《播种》中所说的,文学的种子会在他们的心中悄然种下,播种不仅仅是空间的播种,更是时间的播种,文学就这样被传承下来。

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出现成为此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他的演讲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他说,茶叶和文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茶叶是身体的觉醒,文学是心灵的觉醒。

这段相识,正是缘起于文学。或许等他们长大,拿起今日的旧照,还会唏嘘怎么没跟诺奖得主撒一撒娇~

回到活动现场,文学的缘分依然延续,而且如佳酿一般越陈越香。

1986年,刚刚远走新疆的红柯,在偶然间买下了勒克莱奇奥1983年在中国出版的一本小说《沙漠的女儿》。

当缘分跨越新世纪、延续到了30年后,在首届益友节“面向世界的写作——‘大益文学’之西安论坛”的现场。

红柯激动地拿着当年购得的书说:“我喜欢,我妻子也喜欢,我儿子也喜欢……我是您的粉丝,今天我想请勒克莱齐奥先生和本书的译者许钧先生为我签名!”

除了红柯老师这个“老粉丝”,大批年轻粉丝更是前赴后继、蜂拥而至,愣是将勒老团团围住。在这个信息快速爆炸传递的年代,有人说:文学虽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但今日的西安论坛让我看到了这种只属于文学的缘分,它的魅力不在于精致、高深或者合乎常理,而是一种广泛地存在。与文学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的旅行。

赴一场“中茶六堡 茶王盛宴”


赴一场“中茶六堡茶王盛宴”

闲庭花落影初斜,石鼎萦窗“品六堡”。知己两三醇似酒。人生一盏淡如茶。12月20日,一场由盛天东郡等主办,梧州中茶等协办的“中茶六堡·茶王盛宴”品鉴会在盛天源墅样板间举行,梧州中茶经销商陈韵茶行携中茶六堡“茶王”、中茶六堡野韵系列如约而至,与茶友共赏盛天源墅的欧式风韵,品鉴不同年份的中茶窖藏六堡的魅力。茶香四溢,古筝悠鸣回荡整个盛天源墅。

散发出桂花的芬芳、绿树的清新、别墅庭院的恬然与幸福的感觉,茶中特殊飘然神秘的韵味儿,飘散着浓浓的醇香,绝对是六堡茶王与盛天源墅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正如《唐顿庄园》中出现的传统的英式下午茶那样,每个人都挺直腰背,那是一种关于吃的绅士姿态。在盛天源墅我们看到了同样一种巧妙的结合。

行经药用植物园的苍翠,穿过泼洒着斑驳碎金般阳光的通幽小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别墅里,除了茶王92101,还有继承高贵血脉的“天香公主”——中茶六堡“野韵”系列2014收官巨作“野韵天香”在期待大家的到来。

行至门前,茶艺师献上一杯红浓陈醇的迎宾茶,贵宾持杯品茶,信步穿过小院,来赴今日盛宴。在新老六堡茶客的期待中,捧着“天香公主”的美人翩然而至,其身着的古朴茶人服与“天香公主”的传统大萝装甚为相衬。条索紧结、黑褐光润的茶叶分到各处精心布置好的茶席之上,茶艺师为大家冲泡好通透莹润的橙红茶汤,茶友自由品饮。

阳光明媚的小院中,一位资深六堡迷一边饮着醇厚浓爽的茶汤,一边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茶气强,带有一种十足的野韵气息,能明显感受到这种野生大树茶比普通六堡茶香醇。喝起来感觉茶的内涵物质更丰富,这款茶存放之后的口感和香气都令我很期待。”几泡下来,茶汤的口感越发甘甜顺滑,迷人的茶香令刚接触六堡茶的茶友也为之倾倒。“举杯闻到暖暖的香气,喝完之后杯底也很香,是一种很有层次的香气。虽然我才喝过几次六堡茶,但是这款茶确实让我觉得很喜欢。”在座的老茶客便为这位女茶友讲解起六堡茶的“槟榔香”,讲起“野韵天香”所运用的传统松枝木条明火烘干技术所带来的松烟香……

饮至下午4时,神秘茶王“中茶六堡92101”登场,又给这场盛宴掀起一波小高潮。这一款经典好茶,色泽黑褐柔润,陈香显著持久,滋味醇香回甜,喉韵持久而清爽,给人带来愉悦。六堡茶随时间推移会产生独特味道,靠人工催化是无法实现的。时光流转岁月沉淀成就了“92101”的王者地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天香公主”或许未来也能成长为“天香女王”。

在畅饮中夕阳渐下,置身别墅怡人景色之中,一场宾至如归的“茶王盛宴”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让人心静、心安、心清,人们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跨界到无界: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完美结合


跨界到无界: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完美结合

将工艺设计赋予东方禅韵美学的坚硬,遇上东方传统茶美文化的柔软,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5月8日,一场茶美文化与设计美学的“约会”,在昆明万达文华酒店举行。“真石无界”马可波罗瓷砖2018年新品发布会昆明站如期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奖品赞助方,中茶普洱携昆明一级经销商昆明同益堂商贸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此次活动。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田亲临会场,并为获得特等奖的幸运观众颁奖。坚硬与柔软的相遇,绝非偶然。马可波罗瓷砖作为建陶行业的第一品牌,已经连续十四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并且近六年连续蝉联建陶行业榜首,是行业首家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的品牌。作为中国茶企代表,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十八个专业化平台之一,也是在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品牌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强强联手,跨界合作。一边欣赏场上充满创意的工艺设计之美,一边品饮场下“中茶牌易武正山珍藏品”等茶品,设计美学与茶美文化,相得益彰。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普洱茶知识讲座”“幸运抽奖”“马可波罗慈善之旅昆明站爱心捐赠”等活动。这并不是中茶普洱第一次进行跨界合作了。近几年来,中茶普洱在跨界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并且不断提升跨界合作内涵,实现品牌从平面到立体、由表层进入纵深,使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更具张力,对企业合作双方均有裨益,让各自品牌在目标消费群体得到认可,从跨界到无界。

滇红茶的诞生纪 滇红茶的历史故事


滇红茶的主要产区位于澜沧江以西,云南怒江东南部的高山山谷地区,包括凤庆,孟海,临沧和双江。关于云南红茶的起源,有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

1937年秋,中国茶叶公司技术总监冯绍秋先生和郑和春先生将公司派往云南观察并调查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他们认为凤庆县的凤山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人们在试制红茶时遇到了困难和困难。在大理和凤庆之间,山与山之间有一条五英尺宽的石路。古老的路很长,但是被澜沧江的自然危险所分隔。马帮不得不将背包放到河边,商人经过竹筏,马游到对岸。当时没有这么平坦的道路,机械和设备必须在大理拆卸下来,然后骑马运到凤庆。为了成功进行试生产,冯先生和其他祖先采用了木制捏合桶,干衣机,竹编织笼等工具的方法,以确保试生产的顺利进行。

1939年,凤庆茶厂成功试制了第一批500丹红茶,浓密的茶条,鲜亮的红汤,鲜红的叶基,浓郁的香气和卓越的品质,闻所未闻。在中国其他省份。我什么都没看冯老先生听从了大家的意愿,将其命名为“滇红”。这批云南红茶首先是用竹编茶笼运到香港,然后转换成木箱和铝罐供海外市场使用,以换取抗日战争的宝贵外汇。

此后,云滇红茶产业逐年发展,成为祖国茶叶生产中名茶的耀眼花朵。滇红特级功夫茶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伦敦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是中国红茶出口的领导者,价格高,外汇收入高。

下关沱茶的诞生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祁门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及保存


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制作好的祁门红茶又如何保存呢?祁红优异的品质,离不开高超的制作技艺。祁红制作分为初制、精制两大过程。传统制作每道工序都为手工操作,上乘的质量,全凭手上工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工夫红茶。

初制:就是将生叶制成毛茶,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道工序,传统制作方法

如下:

一、采摘工序: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

二、萎凋:将采下的生叶薄摊在晒簟上,在日光下凉晒直至叶色暗绿。

三、揉捻:将萎凋后的生叶用人工揉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

四、发酵:将揉捻叶置于木桶或竹篓中,加力压紧,上盖湿布放在日光下焐晒至叶及叶柄呈古铜色并散发茶香,即成毛茶湿坯。

五、烘干:旧时茶农将湿坯用太阳晒,遇阴雨用炭火烘培,至五、六成干,俗称毛茶。祁红传统精制?

祁红精制,即将毛茶制成商品茶,目的是整饬细致、分别等级、剔除杂物、减除水分,使茶叶达到外型整齐与内质一致。传统工序有十几道,其中最主要是筛分、拣剔、补火、宫堆4道。

一、筛分:在大茶间、下身间、尾子间分3个地理进行,全过程要经过不同型号茶筛十余种,分出各号头茶。

二、拣剔:将筛分过的各号茶中的轻片、破叶、黄片、茶梗和杂物等手拣剔除。

三、补火:将筛拣过的茶装入布袋,每袋5斤左右,置烘笼上烘烤,直烘至茶叶呈褐灰色。

四、宫堆:也叫匀堆,即将补火的各号茶分层倒入均堆场,混合做成数尺高的方堆,用木齿耙沿着茶堆侧面梳耙,使茶叶流下成为小堆,如此反复,使各号茶调拌均匀。

五、包装: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采用木箱进行包装封存。?储存方法?

罐储存法:1、用罐储存祁门红茶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用之前要注意先到热水清洁一下罐子的内壁,如之前存放过别的东西有异味,可用茶叶末擦洗罐壁去除异味。2、装有茶叶的罐子应注意密封,把盖子紧紧盖好,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这既可防止铁听氧化生锈,又可抑制听内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

瓦坛存法:把祁门红茶茶叶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干燥、无异味、无裂缝的瓦坛中,在瓦坛中放置一袋石类,用棉花团将坛口封住。

冰箱存法:选用密度高的食品用的包装袋,而且厚实一些的为好袋子不能有孔洞和异味,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后装入袋子里,并轻轻挤压排出空气,用细软绳扎紧袋口。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春天存放,到冬天取出时,茶的色、香、味同存放时基本不变,此方法简便易行。

福鼎白茶的诞生与发展


福鼎白茶稀世奇珍

白茶,是中国六大类茶之一,在我国茶类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而作为白茶主要出品基地的福鼎,则有着“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世界白茶的96%产自福建;而福建白茶的80%产于福鼎,

目前福鼎是全国10大产茶大县(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几百年来,85%的福鼎白茶供出口,并深受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欢迎。近年来,福鼎市政府和企业敏锐地认识到,要引导国人认识白茶,才能真正树立起“福鼎白茶”的金字招牌。于是,福鼎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开始为复兴白茶努力奔走,一座座书写着福鼎白茶振兴征程的里程碑像接力棒一样在福鼎人手中传递着。

2006年1月份,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白茶之乡”称号;2008年6月,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上,与会的国内7位著名茶界专家一致形成《福鼎白茶共识》;7月,福鼎市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仪仗队共同签订《军地共建协议》,福鼎白茶成为三军仪仗队特供用茶;9月,福鼎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是福建省惟一获得该称号的县市。11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鼎白茶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4月,福鼎白茶品茗会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

有人把白茶比作茶中仙子,因为她的清雅之风能为人洗去世俗的尘埃;有人把白茶说成茶中奇葩,因为她是云遮雾锁的太姥山孕育出的最奇瑞的茶品。白茶的名气似乎不及绿茶,但其滋味香气却能让人倾心难忘,她有魅力,有内涵,还有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仲夏湖滨,雅韵白茶——“我喜欢·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

酷热的天气里,弥漫着清雅的茶香。6月20日,在福州西湖畔的易安居里,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农林大学、福鼎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我喜欢·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给榕城的茶友带来了些许清新的凉意。省人大副主任马潞生、老领导何少川、林强、陈增光,宁德市长陈家东、副书记唐颐、宣传部长林鸿坚,福鼎市长倪政云等各级领导,以及茶界专家骆少君、韩驰、孙威江等参加了品茗会。据悉,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今年将在福建宁德举办,茶博会将在福鼎设立分会场,此次品茗会是福鼎市提前为茶博会作的“热身”宣传。

福鼎白茶榕城斗茶

上午,福鼎白茶斗茶赛首先在易安居金鳞小苑举行。此次斗茶赛福鼎市共有24家茶企业分别提供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等三种茶样参与比赛。由茶叶界专家骆少君、韩驰、孙威江、陈郁榕、刘宜渠、陈金水、方华英等7人组成的专家组和70位榕城茶人组成的茶人组对茶企业参赛的白茶和红茶产品轮流品尝。最终,福建省郑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亳银针、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福鼎市天毫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琳工夫等三种茶获得首届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斗茶比赛的最佳口感奖。

福鼎白茶“品茗竞猜,无我茶韵”

当日下午。天气炎热。却丝毫没有影响参会者的心情,无论是参展企业还是茶友们都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参展的24家福鼎茶企纷纷展出了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红茶)3款茶品供参与的茶友品茗交流竞猜。只见各个茶友游走于展示桌前,或慢慢品茗,或轻闻杯盖,或仔细观察叶底……都在细细体味白茶的清雅茶韵。

下午4时许,金鳞小苑的参天古树下,数十位茶友席地而坐为无我茶会做着准备。茶友们自带的茶具都各有特色,其中还有一只脚印造型的脱胎漆器茶具。茶友陈先生说希望借茶来弘扬福州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

歌舞共欢香飘两岸

月色下,西湖湖畔依旧热闹非凡,来自海峡两岸的茶人应邀参加了易安居金鳞小苑里“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文艺晚会”。福鼎市领导首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福鼎白茶的悠久文化历史以及近年来福鼎市遵循“自然、健康、和谐”的兴茶理念;随后国内知名的茶叶保健专家韩驰女士就白茶的营养保健功能做了详尽的解释和推荐。

随后的文艺表演高雅精致,以福鼎白茶“清雅健康”为主题的特色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情喝彩。听着福鼎籍歌手演唱的《你会爱上它》,品饮着手中清雅淡香的白茶,两岸的茶友深深地醉忘在仲夏的湖滨。现场的一些茶友表示福鼎白茶味道清新淡雅,特别适合夏日饮用。

寻找福鼎白茶

近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和白茶大面积扩产,珍贵的白茶开始回归国内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我们品赏白茶“银妆素裹”的美姿和“清醇鲜爽”的汤味时,可别忘了她曾出身寒门,曾千年孤独,曾至尊无上,也许,最初的白茶是远古时期太姥山人和其它茶区的人无意问共同创制的,但引以自豪的是,最终保存这项技艺并据此创制了现代白茶的还是太姥山人。

茶叶中的活化石

陆羽的《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得出了茶起源于远古的结论。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老母(另一说是尧帝的母亲),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乡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剥去此传说的神话外壳,结合现实中的证据,不难发现该传说其实承载着太姥山先民远古时代就识茶用茶的信息。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发现太姥山上有野生古茶树群落,而且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并得道升天的鸿雪洞附近就生长着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大毫茶就是移植于太姥山中;太姥山区自古就有收藏晒干的茶芽(即“针茶”)用于治疗麻疹的民间验方,进一步说明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远古时代,以太姥娘娘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中原古人类一样,发现茶并懂得用茶治病。

因为茶的鲜叶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开始有意识将鲜茶晒干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此时应不晚于周朝,因为周朝还专设24名茶官“掌以时聚茶”。这种保存茶叶方式,茶学一代宗9币陈椽教授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也认为“与现今的白茶制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并推断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的最早发明是白茶”。古人这种用晒干方式制成的茶,我们不妨称为“古白茶”。这种“古白茶”不但福鼎太姥山区有,而且也出现在四川华蓥山区。当地称作“红白茶”。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制茶工艺创新,从两晋南北朝起,茶便褪下了它的神秘面纱,逐步进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朴实无华的“晒干叶茶”着实让食不厌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国人产生了审美疲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绿茶和后来创制的其它茶。

太姥山人保存了古白茶制法

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区在茶业发展历程中。引进过绿茶、红茶、花茶等制茶工艺,并延续至今。但值得庆幸的是,古白茶并没有因此在福鼎湮灭。那些隐身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太姥山山民和僧侣们,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仍执著地沿用晒干或阴干方式制茶自用,无意问将古白茶制作工艺保存了下来,并默默延续了千余年。山民这种自制的茶,俗称“畲客茶”、“白茶婆”。保留至今。今天,太姥山山民们将这种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清爽,而且久置不馊。是夏天防暑良饮。太姥山区还有一项民俗,清明祭墓时顺手采摘一些茶叶芽芯,回家后放在灶台烘干,留作“退火”之药,其成品类似白毫银针。

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记载是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其实,这句话也不是陆羽的原创,他是从《永嘉图经》上摘录来的,《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可惜已经失传。陆羽的这项记载,让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时就已被外人所知。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被称作“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末清初时,太姥山茶(尤其是绿雪芽)的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另外,明·陈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福鼎创制了白毫银针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白茶中的上品白毫银针创制于福鼎,据《中国名茶志》一书介绍,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1857年,福鼎借助太姥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艺,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茶制白茶芽壮、色白、毫显、香高、味醇。据《福建地方志》记载,政和县到1880年选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种,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两地生产银针时间相距约80多年。

清朝后期,国内外红茶市场风云突变。英国红茶的市场份额被印度、锡兰挤占;国内的祁门红茶又异军突起。此时的福鼎茶商决定另辟蹊径,改做白茶。最初,白毫银针是用以拼配红茶出口的,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欧美人士饮红茶时加入少许白毫银针用来增加美感、提高档次。海外携万金来购白毫银针的豪贾巨富说:英女王伊丽莎白对白毫银针情有独钟。特别指定要饮此茶。“搭车出口”的白毫银针很快便打开了国际市场,之后白牡丹及其它大众化白茶陆续开发出来,但白茶产量仍少,故一直作为特种茶专供出口长达百余年。1936年,有“当代中国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倡导成立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督局,同时在福鼎的沙埕设立茶叶检验办事处,专事茶叶的进出口商检业务。当时福鼎产的“白琳功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白茶已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产品出口到2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中述:“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之后传到建阳的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福鼎茶业史表明。福鼎自采用福鼎大白茶创制白毫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1912年~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年~1921年受欧战的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解放战争时期。福鼎白茶只有少量的加工。1962年,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1963年,福鼎通过科学研究,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采用该技艺生产白茶。新白茶即新工艺白茶,是1968年研发的新产品。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初制过程在萎凋后经过轻度揉捻。外形叶张呈现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滋味浓醇清甘。

走进福鼎白茶村

慕名于柏柳村,倒不是因为其秀丽的乡野风景,而是因其诞生了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柏柳村位于太姥山脉的点头镇,与白琳镇接壤。这里山色旖旎,鸟语花香,自然生态极好。所在的地方不但是诞生蜚声中外的白茶良种的原产地,而且是太姥山域内最早成立茶业合作社的地方。因此,历来被誉为“福鼎白茶第一村”。

上溯自元明以来,柏柳村的家家户户就以茶叶为生。在过去经济落后的时代里,柏柳村周围以茶为生的茶农们,种茶售茶所能带给他们的生存保证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极其脆弱的。特别是每逢天下动荡,售茶销路面临断绝,茶农的生存就要面临绝境。如何能够保证茶路畅通,不受时局影响就成了历代茶农们梦寐以求的好事。在当地,历史上对此率先作出贡献的是民国年间的乡绅李得光、梅筱溪、陈织昌等人。

民国时期著名民主人士李得光(1902年~1981年)是福鼎点头人,他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是点头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名人乡贤之一。李得光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还首次与福建省政府茶叶局合作,成立了福鼎白茶合作社,保证了福鼎白茶销路的畅通,开拓了一条发展本地茶业的新路。

1939年,战争使国家时局艰难,以茶为生的福鼎茶农面临空前的困难,茶叶滞销囤积,茶价暴跌。作为福鼎茶叶主产区的白琳、点头和店下等地尤为严重。为了迅速使乡亲茶农摆脱面临的困境,经过反复思考,李得光决定作出一个大胆的尝试。他邀集本地最有影响的乡绅茶人梅筱溪、陈织昌等,一起分头发动乡中茶人,取得他们的赞同和支持,共同组建了福鼎白茶合作社。统一购销成品白茶。这种组织形式不但是国内首次,更具有前瞻性,还具备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性质。有了这种组织形式,既稳定了本地茶叶的价格,保护了广大茶农的利益,而且还使得茶叶的外销市场能够得到稳定和发展。

由于李得光、梅筱溪、陈织昌等乡绅茶人的共同努力,自福鼎白茶合作社成立的1939年,一直到抗战胜利,尽管社会动荡、战争惨烈,但是,福鼎各地茶农生产的白茶,仍然能够源源外销,使本地茶农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如今,李得光的家乡点头镇作为被国家推广为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的原产地,已经发展为福鼎市最重要的白茶产业基地和闽东最大的成品茶集散地。其新老茶业企业,已经发展到了120多家,每年的成品茶产量达到了6000吨左右,其中优质白茶占到总产量的82%以上。点头镇每年单茶叶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6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在茶叶产业发展的同时。分散经营、各自为价的现象仍然制约着当地茶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由福鼎市茶业协会林立慈、陈振团等人提议。在福鼎市茶业协会和点头镇政府的协助下,全体柏柳村民以八股的方式,恢复组建了福鼎市点头白茶农民合作社,重新展现了“福鼎白茶第一村”的历史风貌。新组建的柏柳白茶农民合作社,社址位于村庄的山岭脚下。由祖厝改造而成。合作社以生产传统优质的福鼎白茶名品为主,实行白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从而带动广大茶农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茶叶发展新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话说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生产茶园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磻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等17个乡镇。长期以来,福鼎高度重视无公害茶叶基地和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福鼎白茶“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的良好形象。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茶园3000亩:认证有机茶园基地12个,面积1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基地5个,面积3.9万亩,并有38家茶叶加工企业取得QS证书。

白茶制作工艺发端于福鼎太姥山,以白毫银针最为名贵,是太姥山纵横无数的石谷崖壑、水云溪涧酝酿出的泱泱中华最奇瑞的茶品。白毫银针,茶如其名,色白如银,细长如针。曼妙的茶香飘过云遮雾锁的太姥山脉,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

自古名山出名茶

福鼎,福祉鼎盛之地。

福鼎生态环境优异,天时地利,得天独厚。十分适合白茶原料的生长。福鼎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溪流纵横,水源密布。森林覆盖率为6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96%)。群山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似马蹄的独特地势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

“海上仙都”太姥山位于福鼎境内东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汉武帝命东方朔册封天下名山,太姥山列为36名山之首。名山出好茶,好茶耀名山。纵观太姥山中,除了蕙,便是兰,除了竹,便是茶。太姥山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闻名。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太姥山脉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奇草异木弥谷满岗,植被郁郁葱葱,景观绮丽多彩,土层深厚肥沃,茶园环境云雾缭绕,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根深叶茂。在太姥山脉较高海拔的多林、多云、多雾,有机质和微量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特殊地理环境的滋润下,孕育了千古茶茗。

孕育着灵山秀水的福鼎白茶回归到民间,体现出的便是最自然、最朴实的一面。在福鼎寻茶,必须走进翠郊古民居。这是当年福鼎吴氏望族的合院住宅。古民居建者系春秋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在北京城开茶庄,以经营白茶起家,富甲一方。古民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历经13年,耗资白银64万两,建筑格局巧妙,且脉络分明,纵横交错又横纵相连,有如一个古老的围棋大棋盘(长宽约70余米)摆设于幽谷之中,随时恭迎仙人神游于此时席地对弈。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庄严。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古色古香,堪称中国传统民居中观赏性、艺术性、历史性融合的瑰宝。

福鼎白茶芽茶以生晒者为上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是创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从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关键环节,具有自然、科学、优质的特点,且集悠久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女性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太姥山的绿雪芽茶树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它生长于山中岩壑幽谷,浸濡于氤氲云雾,汲天地之精华,成一枝之独秀,历经千数百年,铸就福鼎白茶优秀品质。福鼎白茶制作原料品种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大白茶树叶片呈椭圆形,叶色黄绿具光泽,叶肉略厚,嫩芽肥壮,芽头密。大毫茶树叶形近长椭圆,叶色浓绿具光泽,叶厚而质地柔软,嫩芽梢粗壮长大,茸毛多而长。菜茶主要品种为歌乐茶,叶片呈水平着生,叶色深绿。叶质较厚脆,芽叶茸毛较多。福鼎白茶以上述3种良种制作。制品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回甘。

在传承古老自然的制茶法基础上,福鼎白茶现代制作技术向科学、自然、优质发展,采用不炒不揉的传统工艺,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体现自然、简捷的特点。萎调以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形式为主,自然萎凋程序为:鲜叶、自然萎凋、拣剔、烘焙;复式萎凋程序为:鲜叶、复式萎凋、拣剔、烘焙。白茶制作因天气因素分为在正常气候下和不正常气候下两种不同的初制程序,不正常气候下以“六成干”、“八成干”和加温萎凋3种初制程序为主,同时在正常气候制作工序基础上加进摊凉、复焙等工序。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萎凋,使茶芽自然缓慢变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影响萎凋的主要因素有:湿度、温度、空气的流通,温度决定叶子水分蒸发和有机物的分解和多酚类的氧化反应,空气流通加速水分蒸发,防止二氧化碳、氨气的积聚引起毒害以及供给氧气。同时,也要防止因萎凋而使叶绿素完全破坏。对萎凋程度加以掌控,不能使制品变黄、酚类物质过度缩合,从而失去毫香。因此,白茶制作工艺要求技术性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将大大失去实用价值。

三年福鼎白茶可当药

长期以来,诸多古今学者和专家都有一个期望,那就是赛如丹芪的福鼎白茶必须将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效造福于天下。随着当代人们对生命保健的越来越重视和茶为国饮的快速普及,做好做强做大福鼎白茶,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福鼎白茶的美妙和恩惠,已经是到了众望所归的地步。

福鼎白茶自然工艺陈年更佳

首先。福鼎白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作发酵处理和烘烤干燥,属于自然萎凋干燥过程。这种独特的加工方法决定了福鼎白茶成品茶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中对人体最为有用的丰富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因此,福鼎白茶才具有优良药理保健的内在特质。这是其它茶品所罕有的。

其次,福鼎白茶具有隔年保存、越陈品性越佳的特点。在所有六大茶类中。具备隔年保存,而且越陈品性越佳特点的只有福鼎白茶和云南普洱茶。其中,陈年福鼎白茶不但越陈越香,而且越陈药理保健作用越明显。在福鼎市太姥山域内的山野村落中,古往今来都以陈年白茶作为珍药使用。诸如四时伤风感冒、祛毒降火、头疼脑热等等,都用家藏陈年白茶治之,效果极为灵验。太姥山区多长寿翁妪,考之其因,其中就有常喝白茶的重要因素存在。因此,当地人们常将之视为养颜驻容和益寿延年的神丹妙药而加以珍爱。

福鼎白茶的“三降三抗”

近年来。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有关其药理保健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外诸多机构已经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国内同行也紧步向前。综合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可以将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能归结为具有“三降三抗”的作用。所谓“三降三抗”即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荣冰的研究则表明,从白茶萎凋开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使其缓慢氧化和随着鲜叶水分的逐渐散失进行酶促反应形成了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杏黄或浅橙黄的独特的品质特征。他指出,白茶含有的对人体具有特殊功效的功能性成分,如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茶黄素、茶氨酸等,它们对人体的效应主要表现为:提神、利尿解毒、抗突变、抗肿瘤、预防龃齿、降血脂、抗炎症、抗过敏反应、减肥等。常喝白茶,有益健康。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所长袁弟顺博士介绍,与对照样相比,1200℃烘干的白茶能显著减轻CC1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且高剂量处理的保护效果好于中、低剂量处理,表明白茶具有护肝效果,同时表明白茶加工工艺对护肝效果影响较大。他的研究结果表明,30℃烘干的白茶也能显著减轻CC1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长时间萎凋是白茶护肝作用的关键加工工艺环节。

链接:国外对白茶药理保健作用的科研成果

当代人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认知福鼎白茶的药理保健功效,最早起源于欧美。在上个世纪晚期,就有多家外国科研机构重视和研究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作用,并相继公开发布了其科研成果:

2003年第8期《茶叶信息》杂志摘译了美国权威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的报道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发现,喝白茶能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

2004年5月28日,美国《科学日报》刊出《白茶的杀菌效果比绿茶好》的论文。文中引述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米尔顿200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化学学会上,美国科学家、生化学家洛德克博士公布了他对白茶抗癌研究的结论:白茶预防癌症的作用比其它茶类强;而早先受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资助的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研究也表明,白茶是一种新的抗癌物质。在多项癌变实验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抗癌变特性。例如,能够不断抑制和缩小肝癌的肿块,提高其免疫功能。

2005年第18期《茶叶信息》则转载了英国权威杂志《最佳营养学》的推荐:多喝白茶有益于人体健康。

2009年5月4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古老的中国白茶能防治肥胖症。

“白茶(采摘茶树上最嫩的芽叶制成)中自然生成的化学物质能分解脂肪细胞,并阻止新的脂肪细胞形成。人们此前认为。白茶能强健筋骨,降低血压,还能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这一新的研究是生产保健食品的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进行的。发表在《营养与新陈代谢》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称,在白茶的种种功效中,还可以加上防治肥胖这一点。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的营养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了白茶萃取物对人体脂肪细胞的作用,发现脂肪含量下降了。温内费尔德说:“萃取物溶液使与新的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表达减少了。同时还促使现有脂肪细胞中含有的脂肪发生分解。”

在现代中国不是特别大众化的白茶因芽头满披白毫而得名,其价格通常是传统的红茶或绿茶的3倍。白茶制作工艺精细,仅仅用文火烘焙,不炒不揉,也不发酵,这样做有助于白茶较多地保留有益健康的特性。

要泡出一杯上好的白茶,非常讲究细节。专家们建议,每200毫升水中应放入一茶匙半的白茶茶叶。为了避免泡出不想要的苦味,水温不得超过80摄氏度。

品福鼎白茶

目前,福鼎白茶制作选用的品种为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福鼎大白群体种、歌乐茶等)。其中。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1984年被国家农业部编号为“华茶1号”和“华茶2号”,为全国良性茶种。

福鼎白茶主要采用上述3大白茶良种,色泽翠绿或灰绿,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并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回甘。白茶属微发酵茶,其品质特征为成茶披满白毫,按产品质量和工艺特点,制品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4种。

福鼎白茶之白毫银针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肥壮单芽为原料,其制品外形条索肥壮挺直披毫,色泽银白,整齐洁净,内质香气清高,毫香持久,鲜醇嫩爽,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幼嫩肥软匀亮。

福鼎白茶之白牡丹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亳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叶张肥嫩,毫心肥壮,叶态伸展,芽叶连枝,叶缘垂卷,破张少、匀整,色泽灰绿,毫色银白,洁净,无老梗,没有枝条和腊叶,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毫香浓显。汤色淡杏黄,清澈,清醇清甜,嫩匀,叶底叶色黄绿,叶脉红褐,叶质柔软鲜亮。

福鼎白茶之贡眉(寿眉)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毫心较肥壮,叶张稍肥嫩,芽叶连枝,叶整紧卷如眉,匀整,破张少,灰绿或墨绿,色泽调和,洁净,无梗和腊叶。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显。浅橙黄。清澈,滋味清甜醇爽。叶底柔软、嫩亮、毫芽壮多。

新工艺福鼎白茶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其制品外形条索粗松尚卷曲,褐绿色,匀整,洁净。有嫩梗,内质香气略显板栗香,醇厚爽适。汤色橙而清澈,叶底匀整舒展。

福鼎白茶的观赏茶艺

福鼎白茶茶艺包括观赏茶艺和居家茶艺,观赏茶艺用于表演,体现其古朴、优雅;居家茶艺体现其方便、简洁。日本茶道繁文缛节、清规戒律甚多,远不及品饮白毫银针来得明心见性。让我们以一颗宁静、安稳、平实、和乐的心去品饮白茶,去追求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从而豁然开朗、脱胎换骨、重获法门,更加体会到林语堂先生的“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的心境。

兴白茶

2008年,福鼎市茶园面积达2077亩,茶叶总产量1.62万吨,实现毛茶产值5.2亿元;涉茶产业年总产值达12.5亿元,其中白茶产量4000吨,产值4.8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81家,其中上规模企业3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品品香、天湖、广福、绿叶、誉达、莲峰等6家企业被列为“2008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稳中有升。

为了让历史名茶重新崛起,福鼎市紧紧抓住了白茶发展的良好机遇,把白茶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充分。福鼎人行动起来了。

千年茶乡的复兴之旅

2004年,“福鼎大白茶”注册为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2005年,“福鼎大白茶”证明金骏眉商标'target='_blank'>商标通过注册。2007年12月,“福鼎白茶”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这是宁德市第一个国家级的名牌农产品。2009年2月,“福鼎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月,“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省文化厅审批,并上报国家文化部。目前,“福鼎白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随着“福鼎白茶”知名度的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福鼎白茶。也喜欢上了福鼎白茶,国内白茶市场在不断扩大,价格也水涨船高,但要争创中国名牌,形成像安溪铁观音那样的特色品牌,福鼎白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福鼎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国外畅销的白茶作为福鼎茶类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引导全市茶企业和茶农,共同打造“福鼎白茶”。

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鼎市在打造“福鼎白茶”品牌过程中,主要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重视培训工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分期分批请专家到每个乡镇对茶农进行无公害栽培知识培训:其次是每个乡镇设立了茶叶生产指导站,配备茶叶技术员,加强科学管理茶园和安全施肥的指导。2007年,福鼎市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验收;第三是在所有农资供应点张贴严禁上市的化肥、农药黑名单,并加强工商检查,依法对出售高残农药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第四是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充分发挥21家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作用,鼓励他们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五是严把茶青质量,茶青采摘前1周进行监测,市里拨专款设立质监员,每个茶园随机抽样检查并公布结果,农残标准不合格的不得采摘。2007年以来。共被省、市抽检茶叶样品500多批次,100%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要求。福鼎因此被评为2003~2005年度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从1998年至今,全市抽检1万多批次茶叶样品,有98,5%批次符合欧盟标准。

目前,福鼎市在全国创办了白茶销售网点800多个,7000多营销人员参与推销福鼎白茶。在马连道,福鼎茶商开设的1D0多个商铺里,高档白茶供不应求。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说,近年来,白茶的国内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据悉,2008年福鼎茶叶的茶青价格比上年提高6.2%。茶叶销售价格比上年提高6.5%,茶农实现增收6000万元,增幅达6.2%。

两岸情白茶兴

福鼎,地处闽台浙三省交界。与台湾基隆港仅隔142海里。福鼎台山岛历来是闽、浙、台三省渔场,改革开放之后,沙埕港曾是福建省最早的台轮停靠点、对台贸易点和对台劳务输出点。由于福鼎与台湾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经贸往来历来比较紧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福鼎市对台招商引资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与台商的合作更显频繁。目前,除了农产品、工艺品等方面合作外。又拓展高档茶具、茶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鼎就与台湾合作发展茶叶生产。当时,福鼎引进了3家台湾茶业等农业合作企业。在店下镇投资创办登山农业开发公司等。生产寿山石和台湾乌龙茶并开发福鼎白茶产品,福鼎店下镇溪美村成为台资企业基地。近年来,福鼎市围绕做强做优白茶产业。与台湾加强合作。2006年,福鼎市郑源工艺有限公司与台湾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生产茶具。目前公司年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加工生产进口红木系列精雕茶具和竹、石雕工艺品。

2007年11月,首届闽台人才两岸行考察团莅临福鼎考察白茶,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福鼎部分茶叶公司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清洁化生产车间。并与福鼎茶叶界人士举行会谈,专家们高度赞赏和评价福鼎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一致认为福鼎白茶发展前景广阔。福鼎市还与台湾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福鼎白茶意向书,并正式聘请王春源、许丕昌、温增裕、吴耀庭、周仁智、孟昭旭等6位台湾茶业专家担任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同时穿针引线,为海峡两岸茶业人才开展协作搭起“鹊桥”。

2008年以来,福鼎在“世界白茶交流中心”和“台湾白茶知友会”2个机构运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分别成立了海峡两岸白茶文化(福鼎)交流研究协会和海峡两岸白茶文化(台湾)交流研究中心。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充分发挥福鼎白茶的优势,促进两岸合作,互赢、互利,深化闽台人才合作,促进白茶产业发展。2008年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中国最大茶砖的福鼎白茶茶砖进行公开拍卖,台湾金门实业有限公司以56万元高价拍走。福鼎市政府向金门酒业代表叶先生赠送了2罐福鼎白毫银针,叶先生也回赠了1瓶金门高粱酒。与此同时福鼎市茶业协会和金门酒业公司互换对联:“西岸东岸一水依,白茶白酒两相宜。”此举更是以福鼎白茶为“媒”,把两岸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海西就是最好的平台,海西让福鼎白茶备受国人关注,这对福鼎白茶拓展国内市场,可以说是天赐良机。”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深有感触地说。

在刚刚举行的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上,来自台湾的茶叶界专家表示,福鼎白茶无论是品质。还是文化内涵,都独步海内外。这决定了未来两岸在福鼎白茶制作技术、包装、销售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来自台湾的茶人陈秀容向福鼎发出了邀请,希望福鼎白茶组团到台湾进行巡回展销。福鼎市相关领导表示。福鼎将应邀组团对台湾金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助力福鼎打造白茶国际品牌形象,推动福鼎成为世界白茶中心。

专家支招福鼎白茶

2008年6月,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研究员姚国坤教授认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还有太姥山道教文化结合起来,福鼎终将成为当今人们求新、探知的仙山、名境(生态)和佳茗共存之地。而且福鼎白茶还与儒、释相关,今后可在儒、释茶文化方面挖掘一些题材,更能增强福鼎白茶的文化性。

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院长俞益武教授认为,白茶做强。有两条途径。一种是直接途径。通过强大的营销力量。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群,就像可乐打开中国市场那样的方式,也像肯德基、麦当劳培养出忠实的消费群。另一种是采用间接的途径。考虑培养一个健康产业,让福鼎白茶成为健康产业的主体要素。福鼎市有发展休闲业态的健康产业的最佳匹配条件,即最保健的白茶和最独特的海上仙都太姥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指出。茶产业是极具特色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古老民族产业,更是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他阐述的国际市场“红转绿、特”趋势明显,中国特色茶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茶叶的利用将由传统的“杯(壶)泡饮用”发展到“即饮型茶饮料”,当前正进一步拓展到“吃茶”(茶食品等)和“用茶”(如含茶牙膏、除菌消臭用品等)等领域的发展态势,对福鼎白茶创新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尹军峰副研究员从白茶加工与产品开发角度提出促进白茶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他认为,应根据白茶的品质特点和目前的产业现状,通过市场消费特点、消费层次的系统调研与剖析,紧紧依靠科技,调整传统白茶产品结构,进行多产品综合开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工艺,开发新型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形成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工,促进白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白茶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俞其坤高级工程师强调说。质量是茶叶品牌的根基,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茶叶质量。才能打造茶叶品牌。他认为要从加强对白茶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积极制定相关标准、加强质量的监管力度和提高白茶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保证福鼎白茶的质量。

福鼎茶企·印象

到福鼎已是傍晚时分,从酒店窗户向外望,整座福鼎城被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桐江水穿城而过,波光粼粼的江面,倒映着最后一抹夕阳的绚丽。远处,是连绵的青山,朋友告诉我,山那边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姥山,福鼎的绿色茶园大都隐藏在太姥山区。虽然远眺不到茶园的影子,但却因此对太姥山的茶园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一早,在福鼎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走访了品品香、天湖、银龙、郑源4家茶企,行色匆匆问,4家企业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展现出福鼎白茶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湖:古茶树的今生盛景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太姥山上的茶园基地。车子在太姥山间的道路上盘旋而上。天湖的茶园基地与太姥山景区隔空相望。在海拔大概600米地方,我们一下车,便立刻置身于四周青翠的茶园之中。“你们现在能看到的远近几座山头的茶园都是天湖的有机茶园。”天湖茶业的常务副总经理蔡善峰在茶园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天湖在太姥山的有机茶自有基地有1500亩,周边地区发展高山茶连锁基地6000多亩,且全部实现了有机规模经营。

天湖茶业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蔡副总说,天湖的有机茶示范基地从1999年初开始,就不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全部改施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除草改用人工除草。此外,天湖还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坚持有机茶的生产让天湖的茶叶品质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其“绿雪芽牌”系列名茶荣获国际名茶金奖、中国太姥杯品质大赛茶王、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茶王等。2007、2008年公司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

品品香:品牌成就福鼎白茶传奇

相信每一个走进品品香公司的人,都会从心底发出赞叹。园林式的厂区、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无不体现着“品品香”作为福鼎白茶领头羊的雄厚实力。

品品香茶业公司的林健董事长先带我们逐一参观了“品品香”的生产车间,近年来,“品品香”先后引进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拥有了最先进的出口茶叶清洁净化加工流水线,还及时建立起了一支技术过硬、资质深厚的技术团队支撑着从原料的采购、检验、毛茶初制、精细加工、拣剔,到半成品、成品检验测试,再到茶叶包装、验收、出厂检验等所有环节。

参观完厂区。林董带我们来到了“品品香”的展示区,展示区内陈列着品品香的所有系列产品,从最简单的纸盒装绿茶到颇具时尚元素的纱袋袋泡茶,再到精致的龙泉瓷礼盒茶,完整的产品系列向我们展示出“品品香”特色的品牌文化。

“一口为喝,三口为品,茶叶是让人来品的,而好茶经得起品,且越品越香。”是林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品品香”通过挖掘福鼎茶叶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力宣传福鼎白茶的历史文化和其特有的保健功效,打造出“品于醇,感于心”的企业品牌内涵,从茶的口感领悟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品品香,更健康”的经营理念。

随着“福鼎白茶”这个公共品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和认可,“品品香”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品品香”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2006、2007、2008年连续被评为中国茶产业百强企业。

郑源茶业:木为本、茶为媒

在福鼎,“郑源”是一个传奇,它扎根在闽东山区,却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高档茶具的厂家;5年前,它涉足茶业,系列产品一经推出,获奖无数,迅速成为福鼎茶企中的一匹黑马。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企业,能够将“茶”与“器”同时经营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坐落于福鼎市秦屿镇水井头生态工业园区的郑源茶业有限公司。

宽敞的厂区,工整的厂房,在几百平方米的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茶具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虽已年近古稀。但郑传源董事长依旧精神矍铄。他说郑源茶具自创办以来,紧跟中国茶具市场的发展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的快速增长到品质的明显升级,逐步形成了今天郑源茶具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格局。目前,“郑源”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茶的消费来带动茶具的销售”,郑董说这是“郑源”选择涉足茶业的最初想法。2007年,福鼎市郑源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为了配套高档的茶具,“郑源”的茶叶生产加工的起点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茶叶不落地的高标准。目前。郑源在秦屿水井头工业区新建占地30亩的新厂房预备投产加工福鼎白茶、茶饮料、果蔬等农产品,延伸茶产业链,带动农民的脱贫致富。

福鼎银龙:以技术创品牌

没有花园式的厂区,没有豪华的会客厅,银龙茶叶的负责人方守龙在临时性厂房地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由于用于厂房建设的用地外围在修建公路,现代化厂房的建设暂时停了下来。但这丝毫不影响“银龙”作为福鼎首家高新技术茶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著追求,在参观完这个看似简陋的厂房之后,我们不由地对“银龙”以技术创品牌心生敬意。

方总首先领我们走进一间阳光房,一台巨大的机器出现在我们眼前。设备分3层,每一层上面都整齐摆放着若干个用于萎调的竹篾,方总走到设备的一侧,启动了开关,随着链条的运动,3层竹篾开始匀速地更替运转,“这就是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清洁化复式萎凋技术,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调节萎调的时间。使用这套设备一次性可以萎调茶叶2000斤左右,节省了不少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益。”这项生产新技术及产品在2008年经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品质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从方总自豪的言语中,我们得知“银龙”对技术的创新和追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他们从2002年开始,就研究建造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8项专利技术的“花茶离地清洁化生产新技术”、“阳光房全自动生产福鼎白茶”和“高级福鼎白茶自动化复式萎凋新工艺技术”等成果及专利技术。还利用福鼎特有的保健水果——“福鼎前岐四季柚”为原料,成功开发出柚子花茶和银龙健康茶等系列产品,被认为是最具保健价值的茶叶和代用茶。

东南白茶:用诚信赢得芳心

福鼎东南白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每一个环节已经非常成熟。其主要生产“多奇牌”有机白茶、常规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新工艺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茉莉花茶、特种工艺茶等产品。

东南白茶公司董事长张郑库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从事茶业工作20余年中,可以说对茶叶已经产生了相当浓厚的感情。一日不喝茶,就觉得全身不舒服,一日不谈茶,就会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张郑库先生把白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带领下,2003年1月,东南白茶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资格,并已顺利通过QS认证,公司产品也经销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随后,他们自主研发了“福鼎冰白茶”和“东南白茶饼”产品,分别于当年隆重上市,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十年如一日,福鼎东南白茶公司始终以顾客至上为宗旨。以诚信赢得了客户芳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东南白茶,诚信天下,多奇品质,引领健康”。

东南白茶:用诚信赢得芳心

福建省金农茶产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太姥山脚下,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产茶区条件,执行董事庄长强很早就开始做茶叶生意。种茶、收茶、卖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2002年,庄长强着手筹办枕头加工厂,生产了少批量的茶枕开始在自己以及朋友的茶店零售。第一代茶枕产品就这样诞生了。第一代茶枕的工艺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毕竟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茶产品种类,引领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也成为庄长强事业的另一个起点。

通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和第一代产品的试销,2004年,茶枕工坊相继推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并开始规模化生产,茶枕工坊系列产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2005年,庄长强带着“茶枕工坊”第一次参加北京礼品展。正式进入礼品行业。茶枕的高附加值。自身新、奇、特的竞争力和对于礼品特性的吻合,一下子就受到礼品经销商的关注,接下来就纷纷有各地的代理商寻求合作代理,一时间,产品在全国的推广迅速铺开。同年,茶枕工坊在北京成立全国营销中心,开始在全国进行经销网络的建设。

绿叶茶业:灿烂盛开的白茶奇葩

在福鼎市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广和白茶从业者的努力开拓下,福鼎的白茶产业已逐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朵灿烂盛开的白茶奇葩。

成立于2005年11月的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于福鼎市岩前工业园区。3年来,绿叶茶业在董事长余其招的带领下,沉浸茶道,深耕细作,实现了飞跃式大发展。2007年,公司生产茶业总量达724.3吨,其中白茶517吨(名列福鼎市前茅),实现产值3345万元,被评为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福鼎茶产业中,绿叶茶业率先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90%的产品用于出口,深受欧盟、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好评。此外,绿叶茶业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并取得了很大发展。现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有经营网点,产品已进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42家超市,并在北京马连道、天津正源鸿茶庄等设有多个经销点,还与厦门茶叶公司合作共建网点。

广福茶业:要让茶农受益

在福鼎这片盛产白茶的土地上,一位青年农民从走街窜巷卖茶起步,到办公司、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悄然担起了“福鼎白茶复兴者”的重任,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无限生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茶乡致富带头人。他就是被誉为“茶都骄子”的广州(福建)广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型彪。

林型彪告诉记者,当初为茶叶寻找一条销路,为乡亲踏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他在广州、广西和云南、贵卅I等地整整闯荡了五年。这五年间,他在南方建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为家乡茶农销售了近万吨茶叶,成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引路人。1996年。林型彪从经销茶叶中赚得第一桶金后,毅然决定回福鼎创办自己的茶叶企业。他投资150多万元收购了福鼎第二茶厂,并对该厂已经荒芜多年的600多亩茶园重新垦复改造。

一分耕耘,几多收获。2008年,广福茶业有限公司进入国家茶叶行业百强,并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名牌产品。企业茶叶产量达到1900吨,带动20860户农民发展有机茶和名优茶。每年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100万元,直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帮助扶持四县(市区)20多个乡镇2万多农户从事茶业生产销售。

至此,林型彪赢得了无数赞誉,他谦虚地说:“我的目标是把福鼎白茶销到全世界,让我的乡亲从茶叶中受益,在茶业上致富,生活得更美好!”

誉达茶业,让福鼎白茶香飘万里

起名为“誉达”,因为“信誉至上,四通八达”。这是“誉达茶业”的内涵,也是周庆贺董事长创业以来的经营之道,发展之本。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在太姥山下建有有机茶生产基地6000余亩,还在福鼎工业园建有现代化标准化厂房4000平方米。基础设备俱全,加工设备先进,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誉达茶业以广州为销售中心,在昆明、长沙、兰州等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产品还出口欧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从周先生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一种渴望:福鼎白茶能像龙井、铁观音、普洱一样在国内拥有市场和知名度。而他也是一直努力为家乡,为福鼎白茶作宣传出力。古人曰:“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福鼎白茶在国内市场要走的的路还很长,但周庆贺相信,在“誉达”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让福鼎白茶香飘万里。

普洱熟茶的价值:诞生价值


普洱熟茶的价值:诞生价值

熟茶,作为普洱茶的一类,因制作中经过了渥堆发酵等特殊工艺,茶叶内质发生了质的转变,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形成了不同于生茶的独特品质。发酵让普洱熟茶具备了一些优于其他茶品的保健功效与辅助治疗功效,其并非药物,却能通过“潜移默化”,调节身体的机能。普洱熟茶究竟为何会吸引如此多人驻足流连?它又如何贯穿在澜沧古茶的发展历程之中,成为古茶人的骄傲?它在古刹体系内又如何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澜沧味”?

就让我们一起,开启“熟之美”……在我国历史上,皇室、国亲、百姓早已将茶融入生活当中,茶类之多、口感之丰,不足以一言而概之。利用微生物渥堆发酵而得的普洱熟茶,因其汤色红亮诱人、口感醇和柔顺、喝后不影响睡眠、解腻降脂等优势,在诞生之前就拥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技术的研究与成熟,让熟茶的品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渥堆发酵的技术,主要在于微生物对于茶叶的发酵作用,是人们通过对温湿度调控,与空气、温度、水分、微生物建立起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微妙对话,这种对话,深沉而睿智,让熟茶变得温和、醇润,成为了难得的不局限品饮人群、不受限品饮时间,同时又具有修身养性意义的健康茶品。

历史·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上)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历史·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中)


【沱茶的工艺】

滇西商帮(包括较早的鹤庆帮、腾冲帮和后起之秀喜洲帮)由于参与缅甸、四川、西康的大范围商品的交换,以及生丝、石璜、茶叶、玉石、烟土、南药、军需物品等等的交易,财富积累相当迅速。有了雄厚的资本,它们的茶叶贸易量也在增大。他们开始在下关设厂,雇用工人进行茶叶分拣和包装。这个时间大约起始于1908年,这一年,永昌祥扶持下关汪仲侯、陈德先、陈思贤等人,在下关建立了茶叶工厂,拣选加工茶叶。

1916年,永昌祥共生产沱茶十担,运往四川销售。随后,他们在原料阶段增强管理和控制,将传统的普洱茶初制加工粗放,难免萎凋、发酵,导致汤色红变的缺点克服,生产出优质的绿汤上等下关沱茶,充分突出了大叶种茶清香独绝的特点。1923年,他们注册了蓝色松鹤商标。

关于沱茶的配比和工艺,历来有很多说法,笔者略举一二,罗列于下:

杨克成说法:

现在能把这种配方记得完整的,有前述永昌祥总技师陈思贤。下面是他的口述,由旁人记录下来的配方。

1、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

勐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成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都全用明前春茶,不参加其他)。

2、副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凤山茶六成,勐库茶四成,计三尖二两八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三两五钱。春尖杂茶可参用一部分;其中并可参用春中一部分在底茶内,最多不能超过三成。

3、正记牌沱茶:每圆重八两二钱。

二水尖二成,春中三成,春尖五成(可以用比较次点的)。三尖二两三钱,二盖一两九钱,底茶四两。(在本牌茶抽出粗茶面,可参入三几成在正记牌内)。

以上重量都是以老秤计算。

按原文用“成”字,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地区原料品种和采摘时间先后的品种的比例。如一、二,两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指在临沧、双江等县出产的勐库茶和凤庆县出产的凤山茶。而第三项牌子的头一个成字则指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二水茶、春中茶、春尖茶。第二,是指每一品种茶叶经过拣选以后的品级。如第一项牌子的第二个成字(所谓三七成)则是指三尖二两加毛尖二钱共二两二钱算30%,二盖三两加底茶四两共七两算70%。三尖是最细的茶条,揉制时放在沱子的顶面,又称盖面茶;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放在底层。而各级茶叶的品种即照第一个成字的比例搭配,然后再照称斤两。

从这个配方可以看出,本牌沱茶的特点在于:(1)勐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细茶条拣制认真,分量适合。其中勐库春尖香味浓郁是重要关键,凤山春尖则还兼备“看样”好。“名牌”的真实内容就是如此。——杨克成《永昌祥简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红茶的诞生:一场意外的“加工事故”》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