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器被世人所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于宜兴紫砂陶土的材质美。

宜兴不仅有悠久的产陶历史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这是产生陶瓷艺术品,造就一代又一代名工巧匠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宜兴紫砂陶土是宜兴陶土中独树一帜、独具性能的宝贵资源,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宜兴所产的紫砂陶土,原矿广布于宜兴丁蜀镇陶瓷产区周围的丘陵山区。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生沉积成矿。宜兴紫砂陶土无论是其单一的泥料,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合成、经加工炼制的多种成分泥料,具有合理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使其具备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和可塑性能好等工艺优点,为紫砂陶器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宜兴紫砂陶土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陶器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较高机械强度,赋予了紫砂陶器优异的实用功能。宜兴紫砂陶土含铁量特高,一般在8%以上,有的高达12%,故无论是单一的原矿泥料,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置合成的泥料,经烧成后呈现紫黑色、红棕色、艳红色、米黄色,或经过不同性质的火焰烧成,不同性质的氧化气氛,可以呈现深浅不同的紫、黄、红、赤、黑、绿、青等多种颜色,即人们俗话称谓宜兴紫砂陶土为“五色土”、“富贵土”的缘由。

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应该是在明正德年之后的事。纵观宜兴陶瓷发展史,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早在六千年以前就开始了。在陶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不同时期,矿源开采、泥料炼制的工艺不断更新、提高,使它具有很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多样性。宜兴陶器从原始社会的几何印纹陶,发展到硬陶、釉陶,再发展到原始青瓷,直至发展到后来的日用陶器。宜兴紫砂陶的面世,最初的面貌即是宜兴日用陶器。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是在紫砂陶器从日用陶器中分化、演变、剥离,逐渐成为单一的陶瓷品种之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步逐步的从宜兴陶土中分化、演变、剥离出来。宜兴窑场面广量大是日用陶瓷器皿,宜兴陶土亦是面广量大的陶瓷材质。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始终与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前,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与宜兴陶土的开采、开发、利用、配置的原矿、材料、加工设备密不可分,只是泥料炼制的工艺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宜兴紫砂陶土的来源,现在我们知道紫砂陶土是宜兴陶土的一部分,即宜兴陶土从一开始发现开采的同时,亦存在着宜兴紫砂陶土。但人们往往把宜兴紫砂陶土神秘化。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有个异僧经过丁蜀地区黄龙山村落时,嘴里不停地喊:“要做官否?要做官否?”从早喊到晚,百姓们都不理他。第二天,异僧又喊“要富贵否?要富贵否?”百姓们还是不理他。第三天,异僧又喊“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于是百姓问他如何买富,异僧连称:“黄泥换饭,黄泥换饭。”山下的百姓全都跑上山来,异僧领着百姓朝黄龙山石壁走去,到了那里,异僧带着百姓凿开石壁,大家看到了五色缤纷的陶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一传十,十传百,丁蜀地区的人们都来开采这五颜六色的陶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茶壶。这就是关于宜兴紫砂陶土的传说。这则传说记载进明·周高起所写的《阳羡茗壶系》,谓“异僧……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后人把宜兴紫砂陶土称之为“五色土”、“富贵土”根源就在这里。

扩展阅读

紫砂泥矿土材质初探


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水利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大自然的神力为壶艺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

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并美称"五色土"、"富贵土"。"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足见紫砂矿土之珍贵。

紫砂矿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呈结晶状,而被玻璃相少,具有教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

紫砂矿土俗称"生泥",形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

紫砂矿土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方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加水练成块状,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放置数月方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紫泥生成于甲泥矿层的夹层之中,因其产量多而成为大宗产品的原料。

本山绿泥生成于紫泥层与岩板的夹脂之中,故有"泥中泥"之称,因出产量稀少,不宜制作大件作品,而且也不易烧制茗壶佳品,故仅少数茗壶用本山绿泥制作,而常与紫泥相调合成团泥,易制作,成品率也高。

红泥位于嫩泥矿层的底部,因其色泽纯正,结合性能好而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因红泥烧成时收缩率大,所以仅适宜于制小品,产量甚少。

本山绿泥与红泥也通常作茗壶表面的化妆土,涂绘于器物表面,来达到丰富茗壶的色泽。

紫砂泥被行家称之最有"骨力",这指泥中之砂,石英颗粒。其团粒结构与其他一般红色粘土殊不相同,紫砂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须经粉碎至一定细度,加水澄炼成块状,不同于瓷土那样需添加其他原料配合,仅以单一原料即可成型制坯。这种天然泥矿在陶瓷产区十分罕见,我国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虽有类似陶土,烧成呈紫红色的无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处,但其玻璃相重,无法采用泥片镶接成型和围坯打身筒法来制作精美的紫砂茗壶,至今为止,尚未找到与宜兴紫砂泥相媲美的矿土。

为改变紫砂单一色泽和器表的肌理效果、满足工艺变化和造型设计上的需要,如掺以粗砂或缸砂,充分运用泥与砂粒收缩率不同的特点,烧成后的茗壶表面珠粒隐现如香梨表皮,紫砂行业中俗称"梨皮泥"。同时也可把几种泥料混和相配及变换烧制的位置,高火色深沉,低火则色浅,壶色分别会产生:深紫色、栗色紫茄色、朱砂紫色、海棠红色、大红袍色、天青水碧色、琅纤翠色、黛墨色、葵黄色、冷金黄色、墨绿色、枇杷黄色等多种颜色。早在1920年前后,就有紫砂泥中添加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的先例,如本山绿泥加入白泥和氧化钴成为墨绿泥,紫泥中加入氧化锰成为拼料泥,呈紫中泛蓝色等。

近年来,随着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产量的减少,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表面装饰随着造型而增色,配制了许多新泥种,如菜椒泥、纯青泥、碧春泥芒果黄泥、大红泥等,但由于表面玻璃相重,收缩率大,终不如老壶纯朴。

一把融工艺、造型均为精美的紫砂茗壶,配泥是壶艺家一项绝活,"秘不相授,各有心法",运用不同色泽的泥调合配比而成,观其烧成后发色的种种物理、化学变化,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所作茗壶争奇斗艳,多姿多彩。历代制壶名家到当今的工艺大师皆以色泽妍美、典雅的泥制作茗壶而成为一大特色。对紫砂土的认识和利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也是宜兴紫砂陶人聪明才智和才华的体现。

茶具也有“金木水火土”,这么摆才合乎风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的《茶经》一开篇就写到。

这句话是说,茶树是南方优良的树木。若再往深处想,茶为木,再联系泡茶的水,烧水的火,原来如此!

茶首先属木,陆羽并将“五行”纳入茶道中,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泡出好茶。那么茶具要怎么摆,这五行才能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达到茶的养生目的呢?

1、五行平衡,茶的养生之道

现代制茶工艺中,采摘下的茶鲜叶(属木),经炙热铁锅(属金)“杀青”、揉捻后用火(属火)烘焙成干茶。

“金”克“木”,又被“火”克,性质大变,从而制成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属水),茶具(属土),也属五行之列。

茶道茶道,修身养性之道,我们喝茶,不就是为了修养身心、调节性情吗?

茶道讲“和”,“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主旨。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2、怎样理解茶具五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与金。煮水用的壶,不管是铁壶、银壶还是不锈钢壶。

“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古时煮水用炭火,木炭、橄榄碳、荔枝碳等。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泡茶用的水,自来水、纯净水、山泉水等。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与火。水必须要火来使其沸腾,木炭能够生火。

“土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古时有泥做的炉灶,壶立于炉灶上,炉灶承载着壶。

3、茶具这样摆才合乎风水

风水,说起来很玄,其实可以理解得很简单。

功夫茶具都备有电磁炉来烧水,水沸腾时,所带来的气流是流动的,那么这个摆设最好是在向星的生旺位,催动生旺之气的流动,真正起到风生水起的效果。

茶壶的嘴巴不可有破碎,壶嘴破碎容易遭来是非口角,同时也有失待客之道。

茶具不可摆设在凶位,特别是二五病符位,天天喝茶天天引动催动病符之气,对身体反而不利,有失养生之道。

煮水时壶嘴不能对着人,水沸腾时可能会造成喷水的危险,有失礼节。

茶桌上高的东西不可摆设在客人的前面,这样会给客人喝茶时造成不方便,也有失待客之道。

椅子靠背要高于茶桌,这样才有靠山,后背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符合风水的原理。

茶桌不可摆设在门的对冲位置上,此为不利,如没有办法改变的情况下,可考虑用屏风或大的植物来阻挡一下。(文章来源:天下茶元;

紫砂小知识:紫砂壶为什么会泥色各异?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地质成因不同会形成矿脉的天然差异,造成原矿的含铁量、化学成分的各不相同;不同性质和温度的烧造,也会使坯体的化学变化不同而呈现各不相同的质感和色相。所以,宜兴的紫砂土,也被称为五色土。

紫、红、绿三种基泥的紫、朱、米黄呈色,之所以往往会有不同的色泽效果,出现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是由于炼制、烧成等后天人为的差异。

典籍记载的天青泥、梨皮泥、淡红泥、浅黄泥、蜜泥等,烧成后呈黯肝色、冻梨色、松花色、豆碧色、赭色等,则是由于三种基泥在不同产地的先天地质成因条件下的衍化。

段泥,是紫泥与星点分布的本山绿泥混在一起无法分开,制泥烧成后呈古铜色。

1957年以前生产的紫砂壶,使用的多为单一或混合的原矿紫砂泥料,呈色是一种或数种原矿紫砂泥的烧成色,不论高、中、低档壶,表面均会有黑色的小熔点和云母点,这正是纯正紫砂泥特征,不应误称为“疵点”。

茶具选择的“五选”


无器、无水、无茶泡不成茶。“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可见茶具对于冲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作用。中国茶具发展历史超越千年,从唐代的煎茶法茶具,到宋代的点茶法茶具,再到明清的泡茶法茶具,直到现代的工夫茶具,茶具经历几次变更,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与器物学。

现代中国茶具的形制多样,有杯、壶、盖碗、漏、茶道六君子等。茶具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更为丰富,常见的有陶瓷、金属、竹木、玉石、漆器、牙角等。繁杂多样的茶具,怎样选择茶具,就成了茶友们一个甜蜜的烦恼。

1.选择健康的茶具

茶友们品茶追求的是健康、好喝、快乐。因此,我们选择茶具的首要因素就是环保健康,无毒无害,这也是茶具选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

有时在上海、西双版纳、武夷山、沈阳等多地的茶桌遇见过一些这样的茶友,他们只在乎冲泡的茶叶品质是否健康,并不在乎手中的茶具的好坏,喝着上万一斤的好茶,用着来历不明的劣等茶具,似乎只要茶健康就够了。茶友们,我们在寻求绿色、生态健康茶品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了茶具的食品安全性。为了我们每位茶友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向重金属胎、化工自杀壶、有毒低温釉等有害茶具说“不”。

2.选择安全的茶具

选择茶具不仅要要考虑材质的食品安全特性,更要充分考虑到茶具的使用安全性。在购买茶具时,一定要选择坚固耐用、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好是大品牌、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

电热烧水壶、电陶炉等电器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故障检查和防烫伤。老杨在茶具使用安全方面教训深刻,2017年4月,在一个茶友的工作室泡茶时,就因为电热水壶设计缺陷,壶盖漏水而烫伤了4根手指,休养了一个多月。因此,现在老杨在选择茶具时非常重视茶具的安全性,具有安全隐患的茶具坚决不用。

3.选择趁手的茶具

茶具的本质就是就是泡茶、品茶的工具。一般来说,趁手的工具可以事半功倍,不趁手的工具则会事倍功半。握持舒适、不烫手、顺手的茶具,更容易控制好注水方式、出汤的时机,泡出自己想要的茶汤浓淡和滋味,泡出一杯好茶。

购买茶具时,最好先试用一下,茶具的尺寸、重量、握持感是否适合。对于不趁手的茶具最好不要选择。

4.选择适合冲泡茶品的茶具

每一种茶的茶性均不相同,不同材质、工艺、器型的茶器也有最适合冲泡的茶品,要想泡好一杯茶最好能够“因茶选器”。

不同的茶具的表面与茶汤接触时,随时间、温度的影响会有不同种类、数量矿物质微量释出溶于茶汤。这些融于茶汤的微量元素对茶汤的香气、口感产生一定的改变,有些会变好,有些会变坏,因茶和水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选择茶具前,要充分了解茶具的特性,用适合的茶具冲泡合适的茶。

5.选择符合泡茶人审美标准的茶具

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教育水平、收入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取向。选茶具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选择符合泡茶人和饮茶人审美情趣的茶器能带来更加愉悦的饮茶感受。从心理学上讲,在使用喜爱的器物泡茶时会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让我们自然而然感觉茶汤更好喝一些。

选择茶具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茶具与泡茶环境的审美一致性。茶具要尽量与茶空间、茶席的设计风格相近或一致,不破坏品茶氛围的美感,营造良好的饮茶环境,使饮茶人在品茶的同时感受环境之美。(文章来源:七碗茶歌,

紫砂壶名称大全(五)


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僧帽壶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紫砂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紫砂壶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匏尊

匏páo,《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看来陈曼生也是读懂了苏翁的匏尊”和他在黄州的艰辛生活与辞赋创作,不然如何解释他四分之一的创意都来自有苦意的匏瓜

孟臣壶

紫砂壶中的微小紫砂壶,为冲泡功夫茶”的茶壶名。广东潮州、汕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喜欢功夫茶”,茶叶独取乌龙,冲泡方法也诸多讲究:所用茶叶”大不盈握,壶底刻有孟臣”的铭记。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细说紫砂壶之五味


众所周知,泥,形,工,款,识是紫砂壶的五味。

一、紫泥有源

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壶的专著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紫砂壶的发源时间定格在明金沙寺僧。而“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又将时间往前推了数百年至北宋。手握一把紫泥小壶,回望历史,横隔着重重迷雾,心底却真实地感慨感染着一份文化的厚重。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每读此句,都会强化紫砂泥料贵重的印象。五色之土:紫泥、红泥、本山绿泥蕴于丁蜀,真乃天赐沃土,令爱陶者艳羡和追逐。把玩茶壶的人能把泥料弄得相称透的,特别是一眼便有定论的高手级玩家,我一贯很佩服。在我看来,泥这东西,特别是有些泥的锦绣叫法,连制壶巨匠都云里雾里的年代,更是让我心中赞叹不已。看泥,需要识别泥的经验,好泥是有紫砂独特的颗粒感的,而且有其特有的润泽之光。每看到一把茶壶,总觉得它来之不易,从开采紫砂矿石开始,要经由:选矿、摊晒风化、碾磨、吸铁过筛、浸泡、陈腐、炼泥等工艺流程。其中炼泥相称重要,好的炼泥师傅炼泥是有着其严格的工艺流程与尺度的。据我所知好料,是用清纯的泉水来炼制。每每听到有人说,“我这把壶的料是80年代一厂的老紫泥”,我老是会心的一笑,我明白那言语间透着的夸耀与开心。实在这一个“老”字说的就是陈腐。陈腐时间是一把壶贵重程度的一种体现,亦有人称之为“养土”,陈腐的时间愈长的泥当然愈好,可进步可塑性和烧成后的温凝润泽度,减少壶坯阴干过程中的开裂。

说到泥,我也想说到养壶,我很少专门与人讨论养壶之事,由于我觉得没有那么大惊小怪的,只要泥好不经意间它天然会有变化,天然会锋芒显见,那么这种变化又何需那么刻意而为之呢!

二、形神兼和

形,是一把壶的外观呈现,形有边际,方中寓圆,它是一种体量和姿态。我一直把紫砂壶艺定位于造型艺术的经典。紫砂文化自有宋以来,发展至今,历代巨匠和匠人,包括文人的介入,对壶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开发、立异。亲近紫砂,不能健忘一位文人,那就是走下官船,步入陶坊和窑场的陈鸿寿(1768-1882)陈曼生,曼生十八式的泛起是紫砂壶发展上的一次革命,是文人与土壤的一次伟大的亲吻。亲近紫砂,终究也不能健忘那些紫砂大师: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杨彭年……当然还有朱可心、裴石民、顾景舟等近现代陶艺巨匠,他们是紫砂天际中一颗又一颗恒星,传承着紫砂的光明。放眼望去,当前各种传统壶形,如石瓢、合欢、西施、文旦、仿古、掇只、方钟等经典样式,是历经前代高手创作并经后人改进才逐渐定型。壶形呈现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惟和情怀,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人格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们要知道,赏壶也必需有从形中感知其韵味的悟性和眼光。线条在曲直中转换,刚柔在虚实中交替。从一把壶的形中,不管光素器、筋纹器、花塑器,我们能感慨感染到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紫砂壶?它的形神之间与我们生命清晨的记忆以及个体文化底蕴,到底有着某种契合呢?一时好像还很难回答。这也恰是紫砂耐人寻味的魅力。

三、巧夺天工

纯手工是当下紫砂艺人和玩家双方值得玩味的一个概念。每次面临这个名词我总有些尴尬的感觉。由于紫砂壶的制作有着其独特而严格的传统方法,这是绝对区别于注浆和拉坯工艺的。艺人聚精会神的精扣细熨会令一个粗粗的壶坯气愤但愿盎然。这个精扣细熨的过程一定是离不开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粗粗糙拙的壶坯已接上了颈、脚、嘴、把,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与粗陶俗物的区别,是其成为工艺品的枢纽。在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粗粗糙拙的坯体逐渐整平,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坯面平整妥贴。这个过程的结果要的是工的神巧细致,而非匠气、俗气!说到工确也是离不开形来谈论的,记得一位工艺师高女士说得很好:模具壶看工;全手工取形。依形施艺,当曲则曲,当拙则拙,让每一个转角每一条曲线都生动,活泼起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若无技艺的娴熟与匠心独运的考究,“神”、“气”、“态”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一把上佳的光器在手,无须繁缛的细节,无须堆砌的润饰,大乐无声、真水无香,简简朴单地素面朝天,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四、钤款点睛

我所理解的款公式是:款=字画刻绘+作者(商号)名款。也见过有人把它分为两个领域来谈论的。这都无可厚非,这只是一件事物上的两个柔美的元素,仿佛一把宝剑上镶嵌的红绿宝石,同样的弥足贵重。

款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字画包括金石艺术在紫砂壶上的成功应用,在我看来那是一幅经窑火烧结的立体的中国式的金石书画。赏识着杨彭年的那把子冶石瓢图片,又何尝不是在赏识一幅颠倒的扇面上创作的字画呢!我们无法想象一幅没有提款和朱印的水墨画会是什么样的缺憾,我们同样也不愿意紫砂壶上泛起中国字画和印款这个重要审美和信息元素的缺失。因为文人,直接介入,紫砂陶刻艺术形成了“很中国”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具有记事、寄意、言志、寄情、简练、蕴藉等浓厚的“文人味”。这一派“文人味”的风雅,也使紫砂壶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紫砂的包容性。中国文学艺术,金石艺术,字画艺术,以及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章法等等,这些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和技法,可以在这一坯陶土上和协共处。而赏识者则从中获取着启迪和情趣,然后心旷神怡。

据紫砂文献明末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记载,宜兴紫砂壶是从紫砂艺人时大彬开始才泛起款识(名款)的。后来,因为印记的大量使用,紫砂壶刻款现象相对少见。对于现代人的购买行为而言,款识也有着“商标”和“品牌”的意义。总之优秀的款,会大大晋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珍藏性。

五、功得手亲

功就是功能,就是实用性,赏识与实用性相结合是紫砂茶壶存在的独特地义。这与其它工艺品纯赏识性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古代良多用于纯祭奠、纯赏识的艺术精品,纷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文明的碎片残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紫砂壶却与其它实用性强的艺术品一道,以日用品兼工艺品的身份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的案头,把玩于我们品茗者的掌心。

合用、好用、用着惬意,不流涎、不挂嘴即为好壶。壶之可喜,赖之人之爱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漫谈“五色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